这是第一部用iPhone手机拍摄的华语电影(长片),不知道这个噱头是否为影片争取到金马奖提名的关键,也不知道这是否对影片的票房有所贡献。
我觉得影片最吸引之处在于其背景完美映射出新冠疫情时期里的社会面貌,以及疫情期间人与人彼此交往的微妙心态。
也许这并非影片拍摄的初衷,但是剧本的细节让人恍惚回到去年疫情爆发时的景象:空荡荡的街道、戴上口罩手套和身穿防护服的男女主角、极少出门而宅在家中的日常生活、频繁洗手和清洁家具的强迫症等等,这些描绘难免令人心有余悸。
这种外部环境并非引致角色心理障碍的元凶,但是去年好几部电影都在此层面上有过出色的暗示:阿莫多瓦《人类的呼声》中的女主角因长期独自困在家中而陷入对恋人的激烈反应,希腊诡异浪潮新片《苹果》描述了一种未知的疾病在整个城市里蔓延,导致人们突然丧失记忆。
意想不到地,这部《怪胎》与希腊诡异浪潮作品有一些惊喜的交集,其主题更与《龙虾》有不谋而合的探讨:是否两人要有共同点才能维持长久的爱情?
影片前半段用略带幻想和童真奇趣的笔触勾勒出两个怪胎之间爱情的轮廓,方形的画幅设计可谓出奇地精准,一边指涉两人身患的强迫症,画面上的家具和场景呈现出对称的构图;另一边则暗示两人是不被世俗所理解的边缘群体。
他们在相遇和相识的过程中共同对抗着危险肮脏的世界,努力维护着洁净的生活空间和习惯,并最终坠入爱河。
这对边缘男女的爱情延续了《龙虾》的核心主题:性格、习惯乃至缺点上有共同之处的两人才能维持完美的爱情。
遗憾地,后半段退回到烂俗的出轨话题。
导演利用画幅变形的手法(从方形变为宽银幕)暗示男主角摆脱了强迫症,重回生活正轨,却无意中打破了两人的情感平衡。
但是剧本却没有深挖下去,而是沦为狗血连续剧的男人出轨情节,稍为模糊了爱情话题的探讨。
从这个剧本来看,维系两人关系的关键似乎并非在于强迫症,而是其中一方是否有定力免受外界的诱惑。
这种通俗剧的表达使前半段建立起的妙趣感消失殆尽,尽管最后采用男女视点互换、重新演绎一遍出轨情节带来反转,但是这种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手法没能深化主题,只能回到人性自私和善变的惯用套路上,或用片中的一句台词简单概括: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
尽管后半段没能承接上前半段的惊艳,也暴露出创作者欠缺对爱情主题的深刻思考,但这部处女作依然彰显出导演廖明毅的功力,不论形式还是节奏感都有其新颖独到之处,这位导演的前途不可小觑。
我没感受过怪胎和怪胎才是天生一对,但打破边界五六七八年我现在觉得恢复边界才是健康舒服的自我,即使是相对孤独的生活。
影片后段有点扯,虽然,爱和不爱确实如此,爱的时候等一声晚安到四点,收到一个逗点都像打鸡血;不爱了对方发一串消息也要皱眉,这人是谁大清早的这么不长眼。
又是不用跑影院宁愿在家看的影片,如果在家我应该只会看前片段吧,怪胎和怪胎天生一对长长久久同居到地球毁灭。
非常喜欢!!!
无意中在电台里听到介绍这个电影,因为说是用iPhone拍摄的,然后就一直想看一下,然后一直忘记。
在本该在好好备考的今天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妈的,看得我心里一惊!!!
刚开始以为轻喜剧爱情故事,两个精神强迫症在同一件事儿惊奇相似,及其合拍,简直天造地设,天作之合。
不禁感叹,啊,老天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会有他专属配搭。
在我认为剧情会像其他类似电影,两个人会互相治愈,携手共赴更好的明天时,哇…这个转折点忽的就出现了,在某天某刻,不经意间……然后后半段,突变来袭。
消失掉的OCD可以代表任何现实中感情存在的问题~故事老套,但是把十分老套的爱情发展通过ocd一种疾病现象隐喻出来。
嗯,很精彩,而且,结局也很意味深长。
而且注意看还有1:1画面比例跟16:9电影画面比例的大小切换,这种呈现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事件开始转折了。
我也是到后来才意识到,哎,画面大小变化了。
总而言之,我好喜欢这个电影。
男主憨憨的,女主也超级漂亮,饱和度极高的大块色彩看起来非常舒服,很久没有让我猜不到过程,也猜不到结局的电影了!!!
情理之中,意料之中,酷。
我很喜欢。
最近《做家务的男人》请到了新嘉宾,有洁癖的杨子姗和她老公吴中天。
其实对于我这种神经大条的人,“洁癖”是我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每一个进入杨子姗家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挨个消毒,走以后她还要逐一清洁。
但其实真不是她“矫情”,如果不做这件事她会很难过,这世界真的是有各式各样的人。
也许看完这两个人,你就会理解杨子姗——怪胎豆瓣:7.0
陈柏青患有严重的OCD,也就是神经性强迫症,而且患有非常严重的洁癖,他需要不断重复一件事,才能安心,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
如果没有做到他就会很难受,这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陈柏青每天早上7.30分起床。
拿起手机关掉闹钟立刻起来,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
被子要叠成豆腐块,每颗牙齿要刷七次,一次也不能少。
打开他的衣柜,都是清一色的同款T恤,而收拾好个人卫生后,他还要进行每天都浪费大半天完成的项目,清扫。
不可以怠慢,每个地方都要一尘不染。
其实最开始陈柏青的症状并没有那么严重,他只是特别喜欢洗手。
但慢慢的,这种洗手的频率越来越多,甚至只要他一紧张,就需要不停的洗手。
而这,似乎就是强迫症的开始。
每个月的十五号,是陈柏青的苦难日,因为这一天他需要走出舒适圈,出门,陈柏青要把所有外出需要办的事都在这一天解决。
什么交房租、水电费、看医生、超市采购...
而每次出门陈柏青都会全副武装,手套、防护服、口罩,这就是陈柏青日复一日让人崩溃的生活。
直到他遇见了她,一个和陈柏青有着相同OCD的女孩,遇见她的那一刻,陈柏青仿佛在茫茫人海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她叫陈静,同样患有OCD,并且她需要不断去超市偷东西来满足自己的OCD,如果没有做,她会觉得很难受。
他们在那一刻,达到了共鸣,唉,原来你也是耶于是惺惺相惜的两个“怪胎”很快在一起,这是意料之中的结局,
为了能在一起他们在自己OCD边缘不断试探,比如吃路边摊、捡垃圾、或者拥吻...为了减少外出,两人也很快的搬到一起同居。
而刚在一起的两人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不断努力着,
该片是亚洲第一部用iPhone拍摄剧情长片,导演廖明毅本次除了担任导演外,还兼任编剧、摄影与剪辑,但这个小成本的电影,却获得了国内外好评。
他成为了今年度台湾电影国际影展拿下最多奖项的影片。
意大利乌迪内远东影展获得观众票选水晶桑奖和紫桑奖;富川奇幻影展拿下亚洲电影奈派克奖;还获得加拿大奇幻影展观众票选奖以及纽约亚洲电影节评审团荣誉大奖。
而手机拍摄,从一开始陈柏青视角1:1正方形画幅,到陈柏青和陈静在一起后,改变视角的变成16:9的常规世界。
这种设定就很有趣,虽然不新奇,但也是一次工整的尝试。
这种改变,好像被框住的人,突然开阔的视野,而陈柏青的OCD毫无征兆的消失了,他可以不带手套就拾起地上的泥土。
他开始不局限于和陈静一起待在家里,也不局限于每个月一天的出门采购,他想方设法的出去,从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三次...甚至于到后来的出去上班,应酬、一宿一宿不回家。
以及找到了可以正常交往、拥吻的出轨女朋友。
而陈静却依旧每天呆在家里,日复一日的重复清洁、打扫、整理,只是原本两个“怪胎”变成了一个“怪胎”。
陈柏青开始指责陈静的“怪”受困于牢笼,他自己想有拥有正常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出轨,他振振有词。
原本爱情里的平衡被打破后,分手只是迟早的事。
我们在斥责陈柏青渣男、玩弄感情、朝三暮四时,导演忽然给这段关系来了一个反转,还是刚遇见的美好,刚开始的两个“怪胎”。
而这一次痊愈的是陈静,所有的故事像是重演一遍,在陈静的脑海里演练了一次,这一次同样无法避免的分手。
“该结束了吗?
在我做这一切伤害他的事之前。
”
这是电影结束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留在我心里久久挥不去的沉痛,一段关系最重要的是平衡和步伐一致。
无论夫妻还是伴侣,很多时候都是人生路上的同行者。
我们需要大体的步伐一致,只有这样才不会把任何一方落下,而落下的一方往往痛苦不已,以为是不是你把我丢弃了,以为我只要站在原地你就会等我。
而这种差距久了,远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
其实你无法责怪任何一方,有时候一段感情达到一个临界点,已经不爱了所有的弥补都变得无力、苍白。
相爱的时候所有的缺点都是优点。
不爱了所有的优点,都变成缺点。
“爱情里没有先知,也没有怪胎,只要有爱,相爱的怪胎们见怪不怪;没有了爱的单数才沦为怪胎。
”
借由OCD的隐喻,其实探讨的是普通情侣之间遭遇重大改变时,双方该如何处理彼此的亲密关系。
第一部分:常规展示。
一开始先介绍男生“怪”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女生的出现打破了他一如既往的习惯,开始自发寻求改变,而女生的主动则加持了这种改变,两个人在一起同时做出自己规则范围内的跨越:进行垃圾大挑战,都是彼此所不能接受的事物,属于同等公平的改变尝试。
两人针对彼此吸引的支撑——怪,做出灵魂约定。
第二部分:危机降临。
男生对于鸽子——外部世界的原始好奇,使得OCD意外被治愈。
女生如临大敌,希望停留在彼此熟知舒适的区域,并做出极端反应想要通过寻医求神拜佛巫术手段找回男生的OCD,未果只能让自身被迫接受这一改变,自己在抱有不甘委屈等情况之下,进行妥协,然而心不甘情不愿的让步伴随着必然的得寸进尺,然后走向任何末路爱情都必然的俗套走向:另一个与改变后自己更为合拍的人出现,一步步试探原本伴侣的忍受边界,在突破边界后将脏水泼向对方并说破分手。
第三部分:角色反转。
或是梦境,或是臆想,或是假象,看到那个象征着外部对人类无限永恒吸引的蜥蜴遇到的人变成了女生,她完全脑补出了之后会发生的一切,当她满眼泪痕转头时,已经跨越了能够回头的路径。
男女主患有OCD(神经性强迫症),在正常人眼里,他们就是“怪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因OCD两人结缘相爱,彼此互相理解包容,一起努力对抗OCD。
可有一天男主的OCD突然好了,症状全部消失,不再有强迫症。
从一开始的“你懂我”遭遇了“不再是同类”的危机,女主开始用尽方法试图让男主变回来,但关系始终往下坡方向发展,最终出轨分手。
女主回归到自己家里打扫起满屋尘埃,女主家就像是她的自我,恋爱后逐渐蒙尘逐渐迷失,终于有机会重新整理了。
最后电影还用了重复的手法,就不剧透了。
我感受是电影用OCD来强化人与人的差异,凸显男女主的特殊性,有点像花束般的恋爱的开始。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本身就不存在和自己完全相似的人,男女主在对方OCD消失后却无法接受彼此的差异,可能是“找到同路人太难了,竟然在刚遇上时对方却疗愈了,终究自己被全世界所抛弃”,他们似乎爱上的不是对方本身,而是另一个自己。
女主没有看到男主一直希望OCD可以消失,没有真心为他感到开心,男主也没看到女主心中的失落与安全感的丧失。
好的关系应该是因相似而吸引,接受彼此的差异,互相包容和影响,学习对方身上好的习惯与优点。
两星给故事。
好歹讲完整了,但是有点为了凑一个悲剧而拍的意味。
先讲缺点。
为什么故事没给三星?
因为中心主旨跑偏了。
男女主的分开不是因为OCD,而只是因为不爱了——我相信OCD患者是可以和非患者在一起的。
难道得了OCD就不配爱与被爱吗?
OCD是会让恋爱更加波折,但是爱情本身难道就不波折了吗?
OCD,正是所谓的“不合适”的分手借口。
优点。
一星给美术和iPhone的画幅设计。
还有因为我超喜欢男女主的设定——小偏执的、“奇怪的”、格格不入的人。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去**的世界》,那你应该能懂。
配色很舒服。
房间陈设、角色造型很舒服。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女主服药自杀的那段转换角色的转场是不是用了什么特效?
有点晃眼睛,跳戏了,个人认为不适合全片的整体美术风格。
画幅太可爱了叭。
开始是正方形,后来变成iPhone左边空一条的设计。
正方形是强迫症的必须,而当这个精彩的世界向OCD患者打开,当OCD突然好了,人眼前的世界缓缓拉来,变得宽阔(且不规则)。
这个设计超棒。
如果分手是我们必定的结局,不要再找什么“我们不合适。
”的借口了,直接告诉我——“不爱了。
”吧。
小清新另类爱情片,一开始以为是大男主电影,没想到中期反转成大女主,导演想法创意新颖独特,天马行空。
当男主的OCD强迫症被治好的一瞬间,画面缓慢的从中间向左右拉开很有韵味儿,象征着被疾病局限的人生从此打开了视角,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他也就不再另类,不再稀奇珍贵,不再是人们眼中的怪胎。
结尾再反转如果不是男主OCD治好了而是女主治好了,那么故事的发展会不会重演?
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全片男女主演技超可爱,很认真用心,尤其是女主被男主冷落变心后楚楚可怜,非常让人为她心疼无比共情。
世界那么大,你要相信总有一个人懂你的奇奇怪怪,陪你可可爱爱,懂你的无理取闹,陪你疯狂到底!
还有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被人养的感觉并不好,会失去自我最后成为他人的附庸品,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自私自利的,而是当我的OCD被治好的那一刻我也希望你被治好,共患难也能共享福。
“该片采用iPhone进行全程拍摄”
工整的劇本,成功執行了三幕劇。
《怪胎》宛如好萊塢盛行加入奇幻元素的賣座浪漫愛情電影,沒想到臺灣可以不透過青春/校園/熱血等本土賣座元素卻依然可以執行。
原本以為劇情發展會如預期發展至結尾,導演竟做出反思安排,拉高了劇本格局。
林柏宏與謝欣穎在前半段的喜劇段落也表現地恰如其分,可愛逗趣成功引發觀眾的哄堂大笑,後半發展亦揪心地創造出投射共感。
(儘管有實力,兩者是否具備票房吸引力,我認為這有待商榷,畢竟愛情片很吃卡司)文本的同質性擴及本片了些微酷兒、女性電影命題。
像是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相戀、出櫃者與櫃內者的交往、男女的職涯發展不同等等,這都明指出《怪胎》不單單是純粹的愛情劇。
真要挑毛病的話:1.這部片是不是iphone拍好像沒差別,(除非是為了節省拍攝成本),我看到入迷沒發現電影到底是何時比例改變,也不像《親愛媽咪》有那種震撼力。
(《我不是潘金蓮》的比例變換也沒玩好〉)會這樣說是因為,畢竟iphone拍攝只能當作新聞行銷點操作,但以臺灣觀眾來說,我個人覺得這無法說服人購票進場,反而更某程度會讓覺得電影「便宜」降低進場意願,愛撿便宜的臺灣人最愛以「划算」評價每一件事物。
用iphone拍攝可能只在影展入圍有加分效果,或增加被看見的機率。
2.承上,攝影組幕後名單只有四人,看得出人力節省。
這限制了《怪胎》的鏡頭魅力,例如情侶爭吵橋段無法透過對攝影調度發揮出演員實力,反倒限制表演框架;同理,無法做出大幅度的場景移動,必須快速分鏡切換來表演,這在前段喜劇段落或許可行,但後面認真戲情節時,減損了力道,有點可惜。
-20200701觀賞於台北電影節
我可太喜欢这类古古怪怪、又可可爱爱的电影了,瞧这高饱和度的大面积色块,这令强迫症愉悦的对称构图,多少有些韦斯安德森的影子,但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那种欧式童话感觉还不太一样,情绪上有些《大狗民》的清爽味儿,总之,透露着一种有趣的神经质。
可惜只有前半段维持住了这种荒诞活泼,后半程情绪整个down掉,直到最后也没拔起来,与我看完预告、点开影片前,期待的轻喜剧有些落差,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总体评分4星★★★★一、关于少的那颗星这部电影看似讲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男主女主偶然相遇,因为共同点相爱,接着其中一方失去这个共同点,最后是两人面临分开的开放性结尾。
不过借由OCD这个外壳,外加男女主的演技也一直在线,前半场从相遇到相爱相处的过程看起来还蛮有意思的。
但是故事后半段情感冲突后就开始狗血,女主人设还怪怪的。
前面基本是女主主动“表白”,牵引感情线和情节线(提出交往、展示人体模特工作、提出洁癖挑战、合照时牵对方手),一副明朗敢爱的样子,男主就主动了一回(提出同居),而当男主OCD痊愈,两人情感矛盾出现时,女主又是偷看手机又是隐忍又是跟踪,我都纳闷好几回,就这性格怎么还不搬出去?
结果一搬回去就自杀了,看得我一阵气。
是,之前是埋伏笔说女主有自杀倾向,是,人的确可以既敏感又明朗,可总觉得缺乏人物性格内核应该具备的统一性。
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一个电影的主要角色,统一的内核,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勇敢”——用以推动情节,或者是“不勇敢”——用以反衬另一种勇敢的选择或者跟进剧情,女主这前后的反转,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
紧接着下一段关于女主的设定也不喜欢,换女主病好的时候,为啥还是男主那个当编辑的工作,她跟图书出版社啥关系就升职加薪了?
好敷衍的设定啊,为啥就不能是画家?
她家里不是有一副很大的画像吗,就不能是她得病后有什么绘画障碍,只能当人体模特接近艺术工作,病好了回画室当老师什么的?
人物背景丰满一点啦。
再说两次分手后相遇的场景,男方病好说不认识对方时就一副绝情的样子,女方病好说不认识对方就于心不忍的表情,不知道为什么看起来也有些不爽。
还有结尾,为啥就不能欢快一点呢,我真挺期待两个人一起好起来的,但是两人一块病好,貌似又不能体现想要讨论的话题了。
那不一起病好也可以处理得欢脱荒诞一些啊,另有一个同路人,或者臆想出一个同伴一起疯,再或者直接魔幻掉,都比悲悲戚戚好,总之被这样荒诞开场吸引的我,就想要看到一个快乐的结局。
哎电影我还是蛮喜欢的,怎么讲这么多不喜欢的地方,大概是因为可惜呐,离满星的喜爱就那么一步之遥,国产韦斯安德森近在咫尺啊!
二、关于电影的主题我觉得这部电影想要讨论的主题可能并不是爱情,因为在我看来男女主之间也根本不是爱情,只是一种“同病相怜”。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两个丑得很特别的人,本来各自丑着,碰见对方之后,发现一样丑得很特别,交流一番经验发现“你懂我!
”,就惺惺相惜在一起了,结果不论其中哪一个整了容,正常了就马上抛弃另一个,这能叫爱情吗?
剩下那一个声嘶力竭让对方丑回来的心态,有美好在里面吗?
从状态上讲,就是“正常”>“一起难过”>“独自难过”呗。
所以本片的“OCD”只是一种隐喻,类比那些被人类拿来充当情感工具的一种条件,比如影片中间,电视里面播报类似新冠病毒爆发的新闻。
那么影片中“同病相怜”的情感就可以这样理解:当人们面对某种险境时,孤独中的危机感总会更强烈,这时候有一个人陪着自己,总好过独自面对恐惧,可在这基础上建立的情感关系,必然也会随着危险的远离而分崩离析。
更普遍的情况是,这浮沙一样的爱情,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大的危机,仅仅是孤独就足够它出现了。
从这个立意来看,本片的小清新面貌是不就立体起来了,不过隐喻虽好,形式上还是希望能再荒诞不羁一些,讲道理可以,必须让人从头笑到尾才行。
(2021.2.10)亚洲第一部手机拍摄的长片,华语片里难得的大色块美学。@我是林柏宏 真是太可爱了,我爱疯。内容前半段(因为林柏宏)可爱,后半段一般,逐渐落入爱情片老议题。
近似癫狂的工整和格式化也能带来额外轻松的体验 当画幅伴随着踏出舒适圈而展开 其实一切都无需被改变;和田馥甄的《先知》果然是搭的 相爱的怪胎们见怪不怪
“虽然是OCD,但没关系”。采用了什么形式进行拍摄其实到最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充其量只是吸引大家点开的卖点;最大的惊喜是它挑战了华语爱情喜剧片的另一面,用科幻寓言的色彩拆解性别角色地位、情感中的牺牲与认同,将每个爱人都变成了“怪胎”。两个演员的表演是额外加分(林柏宏的“Spock造型”好像马上右转要去MEN厂《星际迷航》parody拍摄的狗勾,好可爱哦)。
想了半天,居然找不到什么优点
开始以为是两个怪癖的人相遇的可爱的故事,后来剧情急转直下好窒息,描述的亲密关系,感情里面的易变,家庭主妇的困境,渣男,厌倦,争吵,出轨,无力感,卑微,相互推卸责任,和女主强烈共情,想起之前的ex们,想起那种感情末期痛苦压抑的感觉,像恐怖片。
吃出头发的路边摊、路人吐到鞋上的痰,还有爬到脚上的蟑螂,普通人也不可以......
喜欢大面积色块的碰撞和运用,画幅比例也恰如其分。前半段OCD的展现其实也没有很夸张,正常人都会受不了吧。后半段落入现实,其实我更喜欢。好像真的没附加其他镜头,就纯iPhone X拍的。
TGHFF57-整體的美術和配色(對比/互補)撞出前半段古靈精怪的氛圍,跳Tone的音樂 高飽和 動作很ㄍㄧㄥ的表演 框限在1比1畫幅裡 讓人覺得[怪得很有味]… 畫幅變化後 一直在猜到底哪時候會跳出來說這一切[都是夢]😂(結果還真的有…)但幸好男主沒咆哮[妳到底是愛我還是愛我的OCD]?! 底色在談想[愛]卻恐懼[愛],好不容易找到看似契合的人,但對方會一直是現在這個你愛上的人嗎?對方會一直不變嗎?(雖然到結尾導演都在逃避回答這個問題 只給出了犬儒的逃避 [一切不開始=不會有結束])… 編導攝剪是同一人,真的有點厲害… 如果不說是手機拍的,可能還看不太出來(前期美術/打燈,後期調色/特效 做了很多修飾)… 其實每個人都是[怪胎]吧,因為獨一無二…但導演有時也困在"怪/正常"的二元對立裡…
配乐满到耳朵要炸了,形式噱头>内容。
两个患有OCD的所谓非正常人类,一个反向处理的爱情设定,这些都非常有新意。核心主题无非当一个人改变了,另一个还在原地,他们的关系是否还要延续。这么一个简单的主题,影片最后居然依然徘徊在这个粗浅的话题讨论上,而没有真正讨论到爱情的本质:爱一个人,当一个人往前走了,另一个人需要为对方的前行而开心;如果是退步了,那就要承担起责任来帮助对方成长。一味地沉溺于过去不值得提倡,也没什么感伤的。从精神分析而言,得了强迫症其实是个人精神世界出了问题,问题的根源是需要影片做出某种象征性的呈现的,进而塑造人物情感困境。当然,爱情可以疗愈对方,这种疗愈和互相疗愈才能真正获得主题升华。这也是这部戏可以真正发力的地方,如果处理好会升华整个故事。
因为田馥甄的「先知」开始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没想到成为年度惊喜之作,最后反转来反转去没有太大意思,但是对于爱情童话的残酷揭示,却让人后怕。到底是因为不爱了,所以缺点都变成缺点,抑或是缺点让爱消失了,这对于已经不爱的两个人,又有什么区别。
1:1 畫幅的那段,兩個可愛的怪人連相遇和相愛都很可愛,但畫幅被鴿子吸引推開到 16:9 之後,就又掉入了老套的愛情故事敘事裡了。雖然視角調換之後有幾個鏡頭的表演還不錯,但對比前半段的靈巧很難不說可惜。
全iPhone拍攝的長片,大螢幕看有顆粒,景深差,配合故事風格倒可以接受。1:1變16:9畫幅的處理挺巧妙。看到一半我睡著了,直到兩人大吵才醒,大概戀愛細節太無聊。不過據說也沒錯過多少情節。更像短片,講簡單的愛情故事/愛情哲理,相似兩人相遇-相愛-相處-誘惑-分歧-互相傷害。男主演得不錯。
20/11/2020 @ MM PP。美術和攝影太好看了。故事上還是比較喜歡前半的瘋狂愛情喜劇,後半過於拖拉之餘竟然還感覺到一絲葉念琛的味道.....(當然拍出來的效果比葉好)
因為該片對謝欣穎有了很大的改觀,從愛情初始的主動,到慢慢在生活中的被動,謝欣穎詮釋得非常細膩。也許因為劇本的關係,使得觀眾很能代入她的角色。林柏宏在台片中魅力也有提升。亞洲首部iPhone拍攝長片噱頭很足,公整的四方構圖搭配紅藍鮮明色彩,(雖然預算肯定有限)視覺效果很好。畫幅延伸之後,倒是有點像香港瑪嘉烈與大衛系列以及葉念琛的恐怖愛情風格,細思恐極。
#bifan2020#開篇非常風格化很詼諧,但之後無趣的台詞太多,從搞笑突然到深情到嚴肅的轉換很不適。反轉更像是一個劇本遊戲而已。0713cgv소풍
一种好的演技不在于表现,而在于控制。能消化掉剧本中很难在现实找到对照的部分。把奇怪变成日常而不是把日常拍的奇怪。后半段陷入到直觉的拍摄中去,将前半程的气息几乎散尽了,也是因为如此,看起来令人醍醐灌顶的结尾只会显得突兀而仓促,无法适配。
①怪胎遇到怪胎,原本算是一个有趣的切入点,可惜越往后看越乏味,片尾只得出一个不能说不对但十分肤浅的结论:相爱时所有缺点都是优点,不爱了优点都变成缺点;②美工方面用了不少装饰感很强的鲜艳色块,以及影片前半的正方形构图,都算是特色,问题在于,这些形式上的变化,会让观众感到这对男女的所谓OCD强迫症不是什么痛苦怪病,而是一种很清新很个性甚至有点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怪胎内涵以及男女关系的挖掘,并不在一个方向上,就好像摄影圈里说的糖水片一样,只是一种浅薄的好看;③镜头语言也相当单一,比如为了表现洁癖或内心焦虑,男生或女生动辄坐在马桶前拼命地刷马桶内壁,这个画面至少出现了三次;④这样一个既不复杂又无深度的剧情——就像某短评说的——也不是不能拍,但是一支短片就足以涵盖。
本来以为是两个怪胎的爱情 直到其中一个怪胎痊愈变成正常人了 那么就立马be了 哪会有无缘无故的爱 首先二人关系得是对等的 反而喜欢后面导演又以女生视角讲了一遍痊愈的事
画面很好看 前面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