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萝莉破坏王(台),System Crasher,Benni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系统破坏者》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系统破坏者》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童话镇第四季背骑少女再见阿郎魔幻手机权欲第四章:武力第二季我的漂亮朋友白手起家:沃克夫人的致富传奇7号房的礼物(菲律宾版)军犬麦克斯奇迹群魔这个少年我想退货亡魂复活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八季约定倒计时联邦调查局:国际第一季荒原第三季夜猫快递之黑日梦回火2后妈许多多魔兽之副本人生3096天罪途1之死亡列车恶狼夜班医生第四季汝海风云战利品第一季关机不离婚的男人―绿帽夫与恶毒妻的欺骗之爱―独有英雄

《系统破坏者》长篇影评

 1 ) 谁该为熊孩子负责?

如果说一句熊孩子,必然引起四方聚集,群情激愤,避之唯恐不及,不多说,大家多多少少都是熊孩子的受害者。

一句“你这么大人了跟孩子计较啥”,“他还是个孩子”,让这口气提不上来,咽不下去,熊孩子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物种之一了。

《系统破坏者》这部电影,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本尼就是这么一个终极的熊孩子。

一个九岁小女孩能熊到什么程度呢?

不光是万人嫌,就连她妈妈都受不了,抑郁到以泪洗面,最终只能选择抛弃她。

和别的孩子打架说脏话那都不在话下,脸不红心不跳的从商店偷走皮包,后面转手送给自己的妈妈说是自己用钱买的,盗窃加说谎一气呵成。

她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了尖刺的刺猬,刺痛任何接近她身边的人。

因为无法管教她,妈妈将本尼送进了政府管教问题儿童的机构和组织,但是,她却总能在短时间内让所有人崩溃,精力和破坏力简直堪称核能,没有任何一家正规的组织愿意再收留她。

本尼不顾一切的违反规则,就是为了能够再次回到她的母亲身边。

她的母亲和男友生活在一起,还有本尼的弟弟妹妹,本尼很不理解为什么弟弟妹妹能和妈妈一起生活,她却只能被送走。

而当本尼朝着妈妈的男友发怒,被不小心按到脸,触发她的狂躁,甚至将妈妈打伤的时候,一切都有了原因。

本尼小时候受过创伤,在被触碰到脸的时候会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尖叫暴力无法控制,最终还得警察出马带她到医院打镇定剂才能和缓。

本尼的妈妈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女儿,更害怕其他两个孩子也被本尼带跑偏,她除了哭泣和将女儿送走之外毫无办法,甚至选择不告而别,面对困难的第一个想法是逃避。

本尼只能自己待在收养机构里面,不过好在她遇见了能够拯救她的人。

专门治疗问题儿童的护工一身武力值MAX,根据以往经验,他带着本尼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森林。

也许是森林里太过于孤独,又或许是本尼感受到了护工待她好的真心,本尼渐渐的变得不再那么疯狂。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本尼再度失控了……“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

导演拍摄这么一部“熊孩子”的电影,其实是在为这一部分小众的儿童发出声音。

他们的“坏”或许是人性本恶,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经受到创伤,又惨遭多次抛弃于是变本加厉变得更脱离社会。

他们怎么办?

难道就让他们自暴自弃么?

最终电影也没能给大众一个确切的答案,没有大团圆结局,现实总比这个还要冰凉。

是否会有人愿意哪怕我们再堕落也紧紧抓着我们自己的手?

在我们摇摇欲坠的时候,下方是否会有兜起的安全网?

不光是社会机构,包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就能成为别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与善良。

 2 ) ‘’你不可以这么对成年人‘’

她破坏了什么系统?

这个欧洲福利制度的结晶,电影中出现的儿童救助机构中的每一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她送到哪里?

哪里可以收留她?

心理医生明知药物治疗会给本尼带来后遗症,但她没有停止,把选择的权利不负责任的抛给了孩子的母亲,因为她的目的是制止本尼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而不是治好她的心灵。

巴凡女士的和蔼可亲,但她为本尼做的所有事似乎都只是在为她找下一个住所,她在会议中坐在主席的位置,意味着她完全可以为治疗本尼破一次例,让她在救助机构住下,但她最后却还是把本尼打包去了非洲。

我们看到她面对本尼母亲放弃孩子的行为后的无可奈何。

现实是,她真的就像电影里那样在墙角边一坐不起,反而还是要本尼安慰她。

米查曾对本尼说“你的年龄越大,管制的力度将会越强”儿童救助机构的存在似乎只是去管制儿童,在一次又一次的收留、抚慰、驯化儿童后,我们可不可以把这样的程序看做是对待儿童的另一种冷暴力。

你没有机会选择是否和妈妈住,你也没有机会选择寄宿家庭,儿童救助机构用最温和和冷静的态度,一次又一次浇灭了儿童内心狂躁的火苗。

当我们都以为再这样的压制下变得温顺的儿童是真的从善了,有谁会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成年后迎来下一次的爆发。

教育与系统是否适配?

开头就有埋下伏笔,当医生问本尼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本尼的回答是“教育家”。

本尼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与她的自身情况不匹配的。

本尼的情况,甚至是与一整个福利系统不匹配。

所以与其说是破坏系统,不如说是适应系统,以自己的方式纳入本身就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这样想来,撞的头破血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成长环节出现了那些角色?

首先是米查,作为第一个走进本尼内心的成年男性。

在森林疗养的时候将他们的关系误解为《Leon》,但其实本尼对米查的依赖只是缺乏父爱和友情的体现。

再有就是本尼对母亲的态度。

从本尼的成长经历来看,她的母爱是缺失的。

得不到的母爱让她珍惜也让她仇恨。

她对母亲又亲又打的态度一点也不让人疑惑,最令人感到当头一击并对本尼产生共情的一刻是当母女关系出现矛盾和僵持时,最先放手的竟然是人母。

最后是导演通过影像表达的一些絮语,一些模糊、零碎的女性意识。

从儿童救助机构的男女比例,到本尼第一次以暴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与之撕打的男生,然后是母亲的男友…可以看到本尼作为儿童,也是作为女性所面临的男性凝视。

导演想创造的系统破坏者,不止是儿童,更是女性,撕扯社会的古老原则。

手持镜头尽显真实感,也像本尼一颗跳动、躁郁不安的心。

诺拉芬沙伊德用最柔软地色彩,讲述了一个最残忍的故事。

小萝莉的演技全程高能。

 3 ) 蓬勃而倔强的色彩

影片讲述了一个10岁女孩寻找爱的故事。

她显然不适应缺少妈妈的生活,具有暴力倾向。

几个寄宿家庭都难以容忍,只好进入儿童救助中心生活。

虽然愤世嫉俗,不肯融入群体,但她也会与人打交道,居然还会照顾小孩。

这个女孩只想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她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的成年人。

女孩遇到一个校卫,也就是对其安全进行看护的人。

意外的是,他俩成了心灵上的挚友。

校卫带她到森林里度假,女孩对他的人生充满好奇。

系统,指的是社会系统,也就是儿童成为受规则约束,意识到爱和自由被限制和控制的体制,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成长,但也可以叫做异化。

女孩就是拒绝成长拒绝异化的孩子。

在这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网络和燃气的原始的森林小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里一切自然的风景,就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药。

银河,仿佛又从遥远的地方迫近到我们眼前。

亲自动手,女孩完成许多活计,从中得到满足感,发泄溢出的精力,这些都是有益的治疗,比药片管用多了。

远离人类系统,来到大自然这个充满自由与爱的无所不包生生不息的系统中,女孩就不再是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原来校卫当初也是问题少年,喜欢打架破坏系统,但他浪子回头,成了系统的一部分。

校卫想拯救同样有问题的女孩,不让她滑落到癫狂之中,被关进疯人院。

女孩不想回学校,校卫把她带回家,家里有一个婴儿和一个怀孕的妻子。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寄宿家庭,亦或是校卫的家庭,都没有给女孩真正的爱,一切其实都在社会系统的法则下运行,充满隔阂与距离感。

尽管有爱,但爱不是女孩所需要的浓度。

女孩需要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浓浓的如热巧克力一样的爱,而不是敷衍了事,例行公事的爱。

校卫退出了,因为他不想模糊私人感情和社会法则之间的界限,这对他的工作和家庭是危险的。

而妈妈弃养女孩,这才是造成女孩成为系统破坏者的原因。

如果原生家庭都无法担负起爱的教育的重任,那么指望社会来承担,确实是十分苍白无力的。

因为女孩渴望的,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爱,只有原生家庭才能治愈女孩。

当一个女孩没有了爱的联系时,她会破坏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并向任何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求助。

她需要家庭,需要父母,需要被爱和施爱,需要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冷冰冰的社会救助站。

离开了家庭和社会的庇护,女孩在蛮荒自然中依然寻找爱的可能。

而直到最后,女孩也没有遵守系统规则,没有被社会降服。

她一直在寻找,在奔跑,在反抗,而最终也没有找到爱。

影片用跳脱的粉色来象征着女孩的蓬勃和倔强,粉色是拒绝长大、不被同化的儿童色彩,是梦想、自由和爱的色彩。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日益黯淡、顾虑重重、冷漠自私的成人世界的灰色。

此片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4 ) 《系统破坏者》狂躁女孩的暴走

没想到这还是一部柏林电影节提名的电影,以前很少看德国电影,这几乎是少有的一部,也是被推荐的。

整体看来其实看完之后有点压抑,它不是传统意义上讲道德的高度提升到爱与被爱,坚持不放弃,等等等等。

更像是阐述一种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一种无力感。

至少我对这部电影的题材觉得很无力。

电影的女主角本尼小朋友,从开始到结尾都有一种让别人想要放弃,会想说这样的小孩干嘛还要去拯救,明明就讨厌的要命,无礼,自私,所以说可能是有精神的疾病,但是他人的关怀却得不到任何的回报,这样真的值得吗?

首先要说的是电影中本尼小朋友,却是让我对孩子完全完全的失去了兴趣,就是想象中最不喜欢孩子的样子,吵闹任性,自私无礼,虽然觉得他们因为缺少爱值得同情,但是周围的人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艰辛和耐心之后,依然得不到任何的回报,甚至是说将情况变得更糟。

这样的孩子还值得被拯救吗?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实各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

问题产生肯定是有各式各样的原因,但解决问题往往难度更大,成功或失败并不是一定的。

这部电影可以看出我是周围的人说过,对于本尼其实付出了很大的耐心,很多的关怀,试图将情况变好,但是他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结果,一个不受控的孩子,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的神经以及被消磨的耐性。

不是说谁不对,而是说问题本身就难以去克服。

这这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就是不像网上那些电影,虽然不受控的小孩开始很讨厌,但是因为被身边人感化,或者被某一个人特别的对待,而变得善良温顺当然这是最好的结局,但现实往往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结局,就像少年感化院并没有把所有失足的少年编好,他们依然会成为成年的犯罪分子。

其实里面米夏的角色我觉得不够,值得深思。

应该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德国的社工,记得以前上专业课的时候提过社会工作者是不可以和暗中产生情感的,这种情况不是说爱情,还包括同情。

拥有了情感之后,就很难容理性的和专业的角度去对待这样一个彼此的关系也就失去了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意义。

要要明白的一点是,这不是冷酷无情,这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就怕有人会觉得米夏为什么不收养本尼?

那样本尼也可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如果这样觉得真的就是大错特错了。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或者说他的义务是处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问题,以便达成更好的相互关系,以促进安卓的更好发展。

如如果每一个社会工作者因为同情,因为爱情和个体发生了联系之后,那么他将注定在这样一份工作中失去客观的理性地位没错,让本尼住在米夏家一晚没有什么大不了,和米夏睡在同一张床上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对本尼来说,米夏只是他的临时避风港,却不会对他未来的道路有任何的好处。

因为本尼依然学不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依然学不会怎样与社会相处。

再说本尼的母亲吧。

问题产生的原因各式各样,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独立生活的单身母亲,确实很难再有精力去应付本尼随时可能崩溃的情绪和暴躁的破坏能力。

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却对现实无能为力。

这就是现实,现实中母亲不全是贞洁烈女的圣母,将自己的孩子含辛茹苦的抚养长大。

任何人都有被现实击垮的可能。

其实看完电影,我真的不太明白导演想要表述的是什么,对现实的无奈?

对人性的讨论?

还是对爱与悲哀的论证?

就连结尾处,本尼依然没有改变。

问题的矛盾也依然存在着,把把你冲向天空的一,是一个孩子对于自由和爱的向往吗?

是冲破牢笼和束缚,追求内心真实自我的表现吗?

不知道这部电影算不算是一部很冷门的电影,反正在我看来,更讨厌小孩的是真的因为有的小孩确实真的不可爱,值得同情,但和喜欢是两码事。

 5 ) 短评不够写

我最初想从节奏上详细分析本片,但考虑到本片和《禁闭岛》很像,都是一群人帮助一个病人。

趣味性差太多,就算了。

本片的情绪异常跳跃,从狂躁忽然到温情,但没有任何一次是失手的,可见导演对于情绪的把控是很老练的,至于这种老练是否对电影本身有益(取决观众),是否剥削观众的情绪也同样取决于观众本身和电影主题。

我对片尾的情节安排非常不满,女主睡狗窝那段奇异且灵性,但最后在机场匆匆一笑跳楼收尾太粗糙了。

如果是我的话,会把睡狗窝这段稍稍前移,把女主从教养员家跑出来的那段作为结尾:下雪的冬天,女主只穿着袜子和睡衣跑出教养员的家。

教养员在后面追着,女主偶尔回过头来,有些期望教养员来追上她。

但教养员追了一会儿,停住了(观众也明白,最后一个不想放弃女主的教养员也放弃她了,她将被送到肯尼亚的改造所)。

女主狠狠骂了一声,跑远,逐渐消失。

影片结束。

这样狂躁的情绪突然归于平静,这种平静给了观众一次很好想想(不一定是思考)的机会。

关于表演,08出生的小演员当然很厉害,但仔细回想全片,给她发力的地方往往是张扬的部分,安静、内敛、细腻的部分只能说完成导演的基本需要(很多地方导演使用了小技巧)。

能到达这种演技当然需要一定的天赋、运气以及导演指导,但这种胜在张扬部分的小演员,并不是那么难得。

最考验小演员的部分应该是内敛、细腻的部分,这也是柳乐优弥14岁就凭借《无人知晓》获得戛纳影帝的原因。

另外,看了很多短评,有相当一部分人忽视了文化和社会整体的差异,过分代入到自己的现实情境,宣泄自己的情绪,忽视了理性部分。

德国电影显然异于美国电影强势入侵且被相当一部分人接受的情况。

如果做不到一个合格的参与者,那么做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未尝不可。

 6 ) 破坏天使与虚伪人类

电影刚看完时的感受并不太好,但是仔细回想过后不禁大为惊叹,从而深深地被打动。

这部电影作为导演的故事长片处女座,展现了很高的导演天赋,这种天赋是电影语言上的,类似于贾樟柯当年在《小武》中展现出的那种开山辟路的天才之处。

所有的电影语汇都意在营造一种不安定的氛围,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以及人类所搭建的社会体系的失望,这种对人类的绝望很是枝裕和——这也是乍看之下令人感到不适的原因。

首先,镜头运动时不稳定的。

影片中几乎没有固定镜头,但是这与娄烨惯用的那种手持不一样,而是将不安定感融于每一个种类的镜头之中。

被摄主体快速运动时,镜头也会剧烈的摇动,甚至会产生些许的眩晕感,横移和摇镜头也是不流畅的;就连在拍摄不移动的正反打时,镜头也在微微的颤动,并且这种颤动有别于增添自然感的呼吸镜头。

其次,炸裂的声音、断裂的音桥和配乐。

开篇第一场戏就是贝尼在声嘶力竭地尖叫,资料馆的混音音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尖叫的声音极为刺耳,我听过之后都忍不住揉了揉耳朵。

镜头间连接的音桥常常配合跳接镜头出现断裂的情况。

配乐之间的主题联系也是如此,运动场面的快节奏动感音乐与平时的现实主义配乐存在一定割裂感。

虽然这里是否是导演控制力出现问题依然存疑,但我认为这一点同样服务于主题。

最后,紧凑和混乱的构图。

影片室内戏居多,构图紧凑,拍摄人物时大多采取中近景(贝尼确实长得很可爱)。

镜头设计也是如此,贝尼坐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那一场戏,景深拉开,可以看到路边的大树一直在不安地摇晃着。

所有这些电影语言都是一个目的——让观众体验与贝尼相同的感受。

影片的表意体系是精密的,但是叙事是混乱而缺乏重心的,这也与所有的电影技法一起,将观众置于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自身无法控制,他人无法依赖。

观众在镜头的驱使下被肆意驱赶,就像贝尼被这个社会到处丢弃,前一秒满怀欣喜地以为能和妈妈回家,后一秒又被抛弃。

看到最后一个镜头贝尼脸上大大的笑容,我也接收到了导演所要传达的那一种无力感。

首先说说个人对这个结尾部分的理解。

我认为,贝尼其实从来没有走出过那片森林,那一段贝尼在森林中迷失,最后和狗一起在狗窝中安眠的部分,现实与环境交杂。

在现实的部分,导演其实给出了贝尼被包上塑料袋抬走的画面——这是对死尸的处理方法。

而最后贝尼醒来见到母亲,之后被送往国外进行强化治疗的那一段,其实是导演的一段表意段落。

理解这个结局,首先要理解全篇要探讨的话题。

导演拍摄这部电影同时也在做一个关于遗弃妇女家园的纪录片。

本片也是一样,讲述一个异类被遗弃的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社会严密的儿童保护体系,即使像本尼这样的孩子,仍然有三十多个儿童中心可以辗转,还有愿意接纳她的家庭。

但是同时,导演也通过这样一个极端案例来讲述了,人类社会所建立的根基是自我保护。

本尼患有的是所谓的PTSD,创伤被激起之后的狂躁反应是她无法控制的。

大家都深知这一点,同时也因为这一点而怜悯她,但是这种怜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先保证自己的生活正常运转。

这种创伤从何而来,原生家庭和社会问题先不予探讨。

重点是这种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如何面对,导演所展示的结局就是抛弃。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病发时的本尼是非常善良可爱的,她渴求爱甚至到了小心翼翼去讨好的程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天使般的孩子在被伤害之后,又再次遭到了“系统化的”遗弃。

本尼从米夏家出逃后,跑到一片狂野上,米夏追出来后,看着本尼的背影渐渐停了下来,这时本尼回头看着停止追逐自己的米夏,她心里渐渐明白,此时的米夏希望她逃走,希望她从这个世界消失。

这时米夏个人对她的抛弃。

之后本尼被决定送往国外进行强化治疗,则是一种社会性的抛弃。

米夏在片中曾提到一个叫“拯救幻觉”的概念,心理学上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是“这种心理功能系统利用有敌意的全能幻想来防御无助感。

治疗师拯救孩子的幻想中包含着对父母的潜意识敌意,可能是对父母的防御性敌意的反应性因素,而这加剧了工作的困难。

”这个是针对儿童工作者的,提醒他们产生这种心理会对治疗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这个概念在片中显得和其虚伪。

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世界上多一点无条件的爱,这也是她决定做电影的原因。

或许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恐怕也是如此。

 7 ) 值得深思的人性电影 本尼不是熊孩子

看预告的时候我就没控制住眼泪,果然电影全程小高潮不断,泪点不断。

虽然说作为观众很容易代入看客角度过多的同情女孩而去指责她的母亲以及其他帮助她的人。

因为也看到了很多条这样的评论,觉得本尼该被关起来,她身边的人都被折磨的不轻等等。

但是,我认为她和熊孩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她每次的暴力举动她是很清楚伤到了别人的。

只要仔细看片子就会发现狂躁症是有,是该治疗,但是病症的诱发是有前提的,所有的那些尖叫,那些暴力都是有迹可循的。

而在这个病症下当她心情不好的时候确实会做出比一般人更过激的事情。

而她其实只是想要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偏爱罢了。

可惜最爱的妈妈不敢爱她,给她善意的米夏和那个年龄最大的太太没办法帮她再多了,爱的有杂质。

暴力源于恐惧,源于本能。

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她能很清楚地感知到每个人的真心。

我非常理解米夏他老婆要回孩子的冲动,也很能理解为什么本尼不想给。

因为已经再没有像那个婴儿一样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人了,就算那只是短暂的错觉,她还是舍不得放手。

 8 ) 何以长恨复相思?

何为爱?

何为恨?

爱何故?

恨何由?

何以长恨复相思?

开篇中的这些问题,影片中的女主角本尼以其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做出了她的回答。

按照我以往的行文习惯,影片内容此处不作叙述。

如有对此小文有兴趣的仁兄,还劳请诸君自行观影。

或许是因为我本身职业的缘故,所以在影片中所关注的角度也一向是侧重于影片人物的心理及其经历。

此篇也不例外,对于本片的“系统破坏者”本尼的过激行为及其似乎被注定的命运,又让我产生了想要说点什么的想法。

首先,本尼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因其患有某种精神疾病,会经常愤怒、失控、伤害他人。

所以她不能融入家庭、集体和社会。

她在人们眼中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像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每分每秒都有可能发生难以预计其毁灭程度的爆炸。

成年人因害怕而逃避,同龄的孩子们则不同。

孩子们还不懂得“责任”两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后果”两个字的沉重。

在孩子们的眼中只能看到本尼的特立独行与不合群,所以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她,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排挤、欺负和嘲讽。

人们看到的是满身是刺本尼。

人们以爱之名,企图通过一些人为的手段来剪掉这些刺,从而让本尼变回(至少是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能够遵守系统规则的孩子,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人们尝试通过医疗、教育、更换寄宿家庭的等等手段来剪掉本尼身上的刺,然而结果却是将这些刺变得更加锐利了。

因为这刺的尖锐会刺伤自己,因此人们又选择了回避。

人们始终都只愿意注意这些尖刺的存在,然而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关心这些刺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恨你!

”是本尼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她用她的“恨”来回应这个世界和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以拒绝、辱骂、咆哮、暴力和各种极端行为去反抗和破坏一切系统规则。

她看起来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不和谐分子。

然而这样的一个本尼却有着一个看似简单,但对她而言却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回家。

如果说电影《北方一片苍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寡妇在大雪天里找房子的故事,那么《系统破坏者》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儿坚持不懈的为自己找“家”的故事。

一个恨恶一切的本尼,她的行李里却装着厚厚的一摞相册,每一本相册就是她曾经寄宿过的一个家庭,里面有她的经历、她的童年和她的“家人”。

因为本尼的斑斑劣迹,她已经辗转了很多个寄宿家庭,她曾经被这些家庭所接受,然后又被这些家庭所抛弃。

她每天都对着各色人等歇斯底里的吼着“我恨你!

”却从来不舍得把越搬越多的“家庭”相册丢掉一本。

她独自承受着一次次被抛弃的伤痛,她用她的尖刺将一次次被撕裂的伤口隐藏起来,却从未真正怨恨过、报复过那些抛弃了她的人。

一个拒绝一切的本尼,她却极为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

她的拒绝,不过是为了要抢占在被别人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的先机,因为如果这样大概心里就会少难过一点吧。

站在台前念作文的她,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反应,稍有不对便会打击到她,她便会选择以愤怒的方式退却、逃避、回击。

如果遇到有人嘲讽她,她便会失控的对其大打出手。

直到她遇见了赢得了她信任和依赖的校卫米查在她想退却时给予了她一道鼓励的目光,她才第一次念完了她的作文。

其实在她的尖刺之下,隐藏着一个敏感、脆弱、自卑、渴望被接纳、被鼓励、被陪伴的小女孩儿。

一个习惯以暴力回击的本尼,却从未伤害过唯一给予过她陪伴的米查。

患有本能性恐惧症的她,却接纳了米查的孩子在她脸上随意抓摸,甚至在遭到米查的拒绝和抛弃时,她也没有选择伤害这个孩子分毫。

本尼,系统破坏者,精神疾病患者。

其实相比于这样的表述,不如说她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和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来的更为贴切。

作为本尼本身来说,她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要从冲破什么。

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就是冲破阻拦她回家的障碍,冲破她注定要被被抛弃的命运而已吧。

本尼总是大声的喊着“我恨你!

”其实她从未怨恨过任何人,无论是抛弃她的妈妈、抛弃她的寄宿家庭、抛弃她的米查,她都不曾真心怨恨。

她所恨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所有拒绝她的、不信任她的感觉。

所以她会一边歇斯底里的咒骂着,另一边却又满怀希望的期待着。

她一边怨恨着,另一边却又思念着。

本尼以她独特的情感方式和激烈行为表达着她的爱与恨。

本尼在遭到拒绝之后,便会选择踏上下一段“回家”的旅程。

回家找妈妈、牛棚、米查家、梦里的狗窝、天空。

她看上去总是在以极端暴烈的方式横冲直撞的破坏着一切固有的系统规则,但其实她不过是想找到一个“家”而已。

可惜的是,最后却连天空也抛弃了她。

究竟是破坏者,还是被抛弃者,也许从来都只是一个角度问题。

 9 ) 系统破坏者

不太清楚本片导演Nora Fingscheidt之前经历怎样的电影教育,拍过什么短片作品,也可能她天生就对电影语言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控,《系统破坏者》看上去完全没有处女作常有的生涩,反而在视听上有很多亮点,比如小女孩躁狂症发作到处暴走,背景音乐会出现一段很有动感的摇滚乐;小女孩被人按住脸之后,银幕立刻出现一片大红色,模拟小女孩眼前浮现痛苦记忆的状态,以及配套的一系列快速变化的视听效果。

这两点处理非常好,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彻底摆脱苦情戏的路数,从更抽离更成熟的视角看待她的病症。

今年柏林影展把Alfred Bauer艺术贡献奖发给本片应该是为了表彰这些视听处理,这个奖给得很精准,本片确实有新意,又不至于过于标新立异而放弃与观众的共鸣,所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创新,很难得。

影片的视听效果如此出挑,离不开剪辑师在幕后做出的贡献,是剪辑师的努力让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整体节奏控制得很快,一场戏结束之后没有废话马上进入下一场;在教导者因为两头受气而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节奏就调得慢一点,下一场戏又马上恢复节奏。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

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

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10 ) 系统破坏者破坏了谁的系统?

赞一下小姑娘的演技,从系统破坏者到世界新闻,表现不俗。

这是一部值得体味和思考的电影。

benni的人生路究竟在何方,也许导演和编剧自己也没有答案,所以安排了开放式的结局。

一次次让人看到希望,一次次又突然戛然而止,退回原点甚至更糟。

作为家长的观众,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如何参与到他的成长中,如何真正给予他能够体会到的温暖关爱,如何在冲突中给予孩子引导而不伤害他…benni的疾病更多的是心理的,有些伤害也许再也没法抚平。

在这套看似完备的儿童救助体系中,她被一群善意的人包围着,其中不乏真心实意爱护她心疼她的人,但他们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只是帮他缝合伤口后不等它愈合又迫不及待的狠狠撕开。

当然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但就在这一次次的被抛弃中,benni不断的放大着自己的歇斯底里来表达喜悦或愤怒,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

而这却恰恰在既想帮助他又怕惹麻烦的人眼中,似乎他的“病情”已经无可救药甚至越来越重。

benni的病情和别人对她的抗拒也在这种螺旋纠缠中互相上升。

故事没有结局,只是带来思考。

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试着放低身姿,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事情。

在生活中,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和身边人的时候,如果能从中得到一丝感悟,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

《系统破坏者》短评

恶意,愚蠢

8分钟前
  • Lelia🌈
  • 较差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剪辑配乐方面都很好,演员们也演得非常棒。就是看得我快抑郁了,太痛苦了,没想到到最后都找不到解决办法。女孩会这样当然不只是她的问题,但是别人又能怎么办呢?再完美的系统都会在她身上崩溃。

14分钟前
  • 融化又凝结
  • 还行

摇滚乐第一次让我感觉痛苦………我真的不知道要表达啥 全程看别人发疯我自己倒是快疯了………想起了几年前从芝加哥到奥兰多的飞机上 将近四个小时里有个小孩一直在疯狂嚎哭和尖叫 下飞机的时候我在行李传送带边看到全飞机人都一副快死了的表情 估计等下出电影院 这场的观众也一样@北京电影资料馆

15分钟前
  • 冬冬冬
  • 很差

熊孩子。。。哎,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20分钟前
  • 泥莲君
  • 较差

豆瓣上为什么开始注重演员表演不注重剧情本身了?奇怪的tag一大堆。

23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小姑娘是戏精 认识并讲述这一教育系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这也是本片难能可贵之处

26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极度致郁,9岁女童躁郁症患者,对所有人和事物轻而易举表达歇斯底里的不满,易怒易出手,因此单亲妈妈不愿意接纳,儿童机构换了数家无果,暴怒的火种已经盘踞在她的身体里,令她无所适从继而遵循宿命,电影用大部分的篇章来展现这种极端现象,让观众跟着女童处于患得患失的不稳定情绪里,强大的孤独和不安全感造就她如今的性格缺陷,又有温柔的想法和期盼的眼神丰富着这个角色,兽性的底色下依然有人性的呼唤,她的尖锐和强硬或许只是她的保护色,电影通篇没有追因塑果,而是一遍遍释出成人世界的善意和体恤,导演用一次次眩晕的蒙太奇和转向远方森林的镜头,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现实主义的悲剧色彩,也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女童的结局定格在纵身一跃的阳光明媚里,怀揣着对她的无限祝福,呼吁着这个世界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空间。★★★☆

27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有孩子的看完好压抑啊

28分钟前
  • Missing Mars
  • 还行

挺冷静有点像纪录片的拍法,没有什么戏剧上的处理。往好里说,对于这类人群的生活状态和治疗方法给了观众充分的思考空间;往不好里说,剧本各种在失控的边缘试探,很难看出有什么属于作者的思考与深入递进,纯拼贴素材。不过总而言之,这种能唤起一定社会关怀的片子还是有些意义在的。

33分钟前
  • 瑞安D
  • 还行

三星半。没有答案。

36分钟前
  • 坐好我要起飞啦
  • 推荐

珍爱生命远离烂片,为什么要去看这么蛋疼的电影?

40分钟前
  • 沧海月明
  • 很差

慢慢的负能量,作死的小丑比,看完甚至打高分的是不是心理变态。

42分钟前
  • 微熙
  • 很差

暴力、破坏又撕裂的表达,不断撞击画框的手持镜头是宣泄也是突围,更是找不到任何出口的绝望,以个体之体验力透系统之淡漠,是社会的,更是情感的。真切感受到那种爱的真空与爱的无力,难受。

47分钟前
  • 闵思嘉
  • 推荐

#LIFF 整个观影过程简直是一种折磨。大部分时间用她发病的样子刺激观众感官,剩下的时间就是看无辜的人受苦。从头到尾我只能看到一次次地尝试,但丝毫没有好转,道理我懂,但对观众情感体验上来讲势必会带来一种疲惫与挫败。到最后想说啥呢?多关注问题儿童吗?我只感到annoyed.

50分钟前
  • Claire.z
  • 较差

归根结底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工作,靠依附各种垃圾男人生活,男人会对她们实施家暴。利奥哪是学本尼,成长环境就这样,当妈的不找工作承担责任,只会懦弱推卸责任。

52分钟前
  • 一条安达鲁狗
  • 还行

Just can't help crying

53分钟前
  • 珍珍
  • 推荐

可以看出小女孩极度缺乏安全感、缺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可能影响她一生。母亲软弱无能,只是一味地逃避而已。而那些所谓的机构,除了提供可以居住的场所之外,其实并没有真正帮助到她。ps.小演员演技自然,毫无演戏的痕迹。未来可期!

55分钟前
  • 葉子ོ℘࿐
  • 推荐

童星非比尋常,尤喜歡森林的段落,我都好想去這種地方住個一陣子。只能是佳作最大的問題是觀點,導演從來都是站在外人的立場去看,並沒有真的進到女孩身上,以至失去了靈光。

58分钟前
  • DINGAYIN
  • 推荐

看得PTSD了。。可是妈妈的责任很大啊。老师的演员找的很真实。

60分钟前
  • 骨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