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不到咖啡的象征是德国人的幽默吗?
这么简单的欲望都无法获得,说是十足的倒霉不为过吧。
迷茫的男孩儿,却忙得不行,还大都是倒霉的事儿,这叫什么事儿啊。
佩服男主冷静处理的态度,但好像又是和他处于倒霉处境矛盾的,这么个兴趣广泛,略懂一二的男孩儿怎么都不知道自己想干嘛了,玩起陷入虚无主义游戏里了呢?
噢,是因为他选择分手的愧疚感吗?
似乎并不是。
想到另一部电影 <刺猬的优雅>,也是通过另一个人的死来为主角打开了继续生活的新局面。
烟不停歇的柏林小个儿男孩儿,真像跨兄弟啊,都以为是跨性别演的片子了。
打五星并不是因为看出了点什么能够去解读影片的东西,说实话,对于影片后段的几个空镜头里的涂鸦没有被字幕组翻译都觉得微微遗憾。
这部片子就像是午夜走进一间电影院的邂逅,如同男孩与老人一般,只是寥寥数句仅此而已。
从一路笔直到茫然漫步,未必是一种进步,但必然是某种程度上的成长。
影片中的男孩作为主角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去仔细描绘这个人的形象,但借由他的“公路片”一般的一天,却成功地让一个简简单单的家里蹲的生活呈现出一股说不出的深刻来,就如同导演选择的黑白胶片一样。
一个男孩对世界的疑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看了影评,都试着从历史中挖掘影片的社会意义,但是呢,我倒觉得老人最后的话语实在是余味繁陈,那时的他的哭泣,只是因为再也无法在那条大街上骑车了。
一开始觉得世界的奇怪,而最后发现原来奇怪的是自己,就像男孩遇到街上的流氓时的被动态度一般,深深的寂寞感,又带有隐藏着的荧荧神性在。
相比之下,与大街同名的老爷子倒是像是一条沧桑的路的自白。
影片的名字耐人寻味,到底Oh的是男主呢,还是Oh给了所有在这最好的又是最不幸的时代出生的男孩们呢?
在社会中,想要做自己太难。
希林的眼睛,忧郁的纯洁。
坐着火车或者公交,一边看着窗外,是我最放松的旅行。
他想要一杯普通的咖啡,世界让他喝不起,强加给他需要冲进马桶的肉丸,父亲停掉的信用卡,不想回忆起的历史,因肥胖困在过去里的朋友,无能为力的他人的苦水,朋友失败的梦想,以及难以挽回的死亡。
因为疑惑,对世界的种种疑惑,使他不再自信,变得内向少话,我也是。
敏感易怒的人们,因为肥胖,才华,过大的自行车,原生家庭…耄耋老人的父亲曾告诉他:不要被人嘲笑。
但他一点都不觉得,反而觉得人们开心。
水晶之夜,在店铺前痛哭的男孩。
在店铺前去世。
思考人生是一件事情吗?
我也在思考,在无所事事,同样的在欺骗父亲,也耽误了我的学业。
他的父亲切断了资助,我不知道我的父亲会何时效仿,但是,对不起,请再给我一点时间。
一天很短也很长,咖啡要慢慢喝,人生的意义也要慢慢思考。
每天都会遇到糟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头疼的事情,无力,苍白,生活像是酒保,总是递给我一杯杯烈酒,而我想要的仅仅是一杯简单的咖啡。
26.12.2014 机智的我 boxing day没出去 窝家里看完了oh boy一开篇就想到诺兰德following了!!
耶!
niko看起来是个随遇而安的人 油油的头发 简单的皮衣包裹着单薄的小身板大学读不下去 瞒着父母继续在柏林混日子 跟朋友喝茶 聊天有时他又很强硬 比如在车站争取自己的平等权益去买草的时候 他坐在老奶奶的按摩椅上 应该是一天中最平静的时候吧一开始还说不用了 下一秒镜头就是他坐在上面。。。
那一段好戳 老奶奶一定很寂寞吧 一有客人来她就坚持要做吃的给他们一起打高尔夫的那个schinder好帅啊!
身材也好!!!
而且好真诚 总是关心他人的样子!!!
niko的爹质问他 辍学这么久到底在干啥 niko唯唯诺诺地说 思考……思考人生他爹说自己二十多岁时 白天上学 晚上打工 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人生> <在酒吧遇见的老人说 战争打响 那一块遭到轰炸 那天早晨他走出去时就哭了 因为地面上全是碎玻璃 他再也不能骑车了结尾很妙 结尾没有俗气地让niko大彻大悟改变自己 而是依然迷茫地坐在咖啡厅 喝了清晨的第一杯咖啡 看完觉得有些释然 看啊 这就是人生 恩 还是继续努力 努力生活吧-一些短评:"黑白、小语种、处女作、咖啡、一个人的一天流水账(其实剖析出来是好几段人生)。
喜欢的元素都齐全了。
对我有极高的治愈力。
"一看便是稚嫩导演的一次遐想,黑白摄影很是精致,一天都喝不到咖啡的男孩儿,在午夜之后的清晨,终于可以尝到那最平常的滋味。
"这样卡在中间 不知该怎样改变 甚至不知该怎样表达的人生其实很感同身受"
看到的似乎是青春时期的自己,骑着自行车四处游荡,就像好奇八卦的旁观者站在社会边缘四下疑惑地打量着,一切仿佛都离你很远却也很近,而大人们的思维举止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而且有种本能的厌恶排斥,也许这就是青春的迷离与惶惑,没有时间去品味年轻的喜悦与轻快,更多的只是对于自我认定的思索。
其实青春很大意义上就如同这部电影的色调,简单的黑与白,经常的不知所云,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明确的设想,现状还总让人感觉不满、乏味。
也许会一直这么晃晃荡荡地过好几年,才在某天茅塞顿开地想通了一切,重打锣鼓再开张地再次开启自己人生的旅程。
人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匆忙地完成每一个目的,思考与等待的过程反倒别有一番滋味,它能让你客观地看清你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理清紊乱,从而获得新的力量。
I just wanted to have a quick smoke before spoiling the rest of your party.A day of a frustrated bourgeois boy idling around in Berlin, running into people agreeable at first glance but whose more or less disturbing nature/past/story is revealed soon after, and most importantly, struggling to get himself a coffee.—鏡頭經常在低角度的遠景跟親密的近景間跳躍,體現男主角Niko游離的視角,一邊從外部觀察人、觀察自己,一邊又是這空虛存在狀態的主人公。
父親問他,到底他隱瞞退學的兩年以來到底都在幹嘛?
他說:「想事情。
」想什麼?
「Über mich…über dich…über alles.」Niko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顯然是電影想捕捉的當代生活的主要症候。
電影開場,Niko冷漠地拒絕共度一夜的女孩;之後他這一天以內的多個邂逅都像開場關係的倒置。
每次見面一開始都是愉快的、輕鬆的,但不過多久,他人的「真面目」或者私生活就會將相處變作一場災難。
桌上擺著幸福家庭照的駕照審查官(?
)初見時對Niko親切地寒暄問候,到最後卻毫不掩飾不屑與偏見,將Niko的酒駕草草結案;鄰居大叔帶自家妻子的家常菜來拜訪剛搬來的Niko,客套的交談竟演變成大叔自揭私人傷痛、讓Niko尷尬不已。
除了對社交禮節的有趣觀察(對剛認識的人吐露心事的不合宜、因為只會見一次面就可以隨便對待別人),電影中「無法看透他人」、「無法理解他人」的主題越往後發展的越深:Niko在咖啡廳巧遇小時候因為身材肥胖被自己霸凌的女同學,對方熱情地邀請Niko看自己的演出(Niko的好友看著原意嚴肅的演出卻不斷發笑,同樣是理解之不可能的一次例證),還直言Niko是自己過去的暗戀對象,本以為是一場和解、甚至豔遇,沒想到正要發生關係時Niko一句「這樣不太好」戳中對方傷疤,頻頻質問「你真的覺得我太胖了嗎」——Niko說話時自然不曾考慮有此誤解空間,但女孩在解讀Niko的話語時,總歸要從自身經驗出發也是在所難免,於是最後Niko被掃地出門,不歡而散。
而不斷出現的個人之間的疏離與斷裂,在接下來的酒吧一景,透過上來搭訕的老酒客之口明言:“I don’t have the faintest idea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Do you know what I mean? I mean…Listen, that sounds like a different language, doesn’t it?”老翁談論自己小時候經歷納粹、家人參與納粹,看見眾人撿起石塊砸窗,忍不住哭泣,其原因竟是 “Because I thought, with all the broken glass, I couldn’t ride my bike anymore.” 他醉倒在地,對上前關心的Niko只有一句I don’t understand you,點題並達到高潮。
剩下幾顆拍攝清晨時分柏林的空景,帶出的寂寥與空虛和接下來理所當然的死亡,為Niko的一天收尾。
他終於喝到了一杯咖啡⋯⋯
初次见到海报,我已被致命地吸引——单调却不乏味的黑白底色勾勒出少年英俊的轮廓,他微微侧目的神情又增添了无限的忧郁光景,这是一出关于情绪的戏码。
经历了一天的戏剧性起伏后,在第二天晨曦微露之时,男孩终于喝到了那杯苦苦寻觅的咖啡,那抿嘴的瞬间,五分无奈,三分讽刺,两分温暖。
影片在这个镜头上戛然而止,片尾的爵士乐悠然响起,我只觉得意犹未尽。
然而,这已是最该结束的时候,趁着他的不羁还未变成潦倒,趁着他的忧郁还未变成呻吟,趁着他的孤独还未变成庸俗。
把时光停在,这一刻,最好。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言。
他的悲观主义似乎可以为这部德国电影加上一些添注。
总觉得,德国男孩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刚毅,那种融化在血液里的桀骜不驯,使得他们前进一步就是魔鬼,退后一步便是天使。
复古的黑白摄影,充满爵士节奏的风格,主角与生俱来的雅痞气味……这种种元素都足以使《噢!
柏林男孩》成为一部小众的文艺电影。
然而,这可以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却不是我喜爱这部电影的因素。
真正让我爱上这部电影的是——有那么一刻,我觉得,他,就是我。
我们一样孤独,自以为是地看不起世俗价值观。
他高傲地从法律系辍学,偏离了那条被验证了无数次的通途大道。
但如果他顺从地拿到了法律学位,那么二十年后,他也会抹着发胶,叼着雪茄,一身无懈可击的绅士装束,一根象征地位的高尔夫球杆,站在一个个绿色的小土坡上,调侃着诉讼的潜规则,似有若无地吹嘘着自己的成就,然后在那个沧桑笑容的皱纹里,瞄准,挥杆,追求那貌似重要的一杆进洞。
他,会顺利地成为他的父亲。
只是今天,他顶着松散略带油腻的三七分发型,着一件条纹白衬衫,慵懒地开着3颗扣子,套上风格化的夹克,迈着闲散的步伐,纵身一跃,跳出了位于高尔夫球场边上咖啡馆的栏杆。
我永远记得这一幕——他的夹克鼓满了呼啸的风,背后洁白得有些优雅的露天咖啡座渐渐虚化,衬托出少年微皱的眉头,和那双犹疑的、倔强的眼睛……当我们选择了孤独,就要承受没有人为你喝彩的寂寞。
但其实我们从来就无法成为,真正孤独的勇者。
因为我们也一样庸俗,懦弱无能地依靠着家里看似理所应当的资助,一旦失去源头,便一无是处,连曾经由颓废产生的美感都会被琐碎的生活销蚀得一干二净。
他散漫地坐在公寓的窗台上,修长的手指捏着一根燃烧到一半的烟,青青的胡茬在苍白的脸上蔓延,紧锁的双眉下,他用一种类似上帝的眼光打量着窗外流动的物质文明。
这无比写意的镜头让我悲哀地发现,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怜悯别人,因为我们都是躲在别人打造的空中楼阁里悲春伤秋。
生活的充裕让我们去追寻精神上的美感,却忘记了孤独从来离不开庸俗。
所以,“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不是一个对立的命题。
我们的孤独,还不是建立在别人的庸俗上?
当柏林男孩喝下那口咖啡时,我释然了,因为我们都隐约地绽放了一个微笑。
周围的人带着自己的印记,纷纷呼啸迎面而来。
Ganz merkwuerdig,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
片子拍得实在太柏林了。
无论是第一个心理医生,还是卖草的男孩的Oma,还是瘦下来的女孩。
那个剧院我曾去过两次,同一个剧场,感觉背景音乐就是这个。
在柏林只要生活一年,就可以遇到里面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氛围。
Matze说要ausmisten das Staedtchen,要清理柏林,柏林是一坨屎。
柏林不是一个城市,是一坨城市。
2014年的时候,我就开始这样形容柏林了。
Anne:柏林的魅力在于,it is fucked off, but not died out yet.配乐上,觉得多穿插点bebop会更柏林一点。
不过是想喝一杯黑咖啡。
早上,咖啡店,一杯哥伦比亚要3.4欧元;他零钱不够,希望老板破例未遂;去ATM取钱,银行卡被吞;上午,餐厅,想点一杯咖啡,却被告知咖啡机坏掉,无奈只喝杯了矿泉水;随后,与朋友一起去了拍戏现场,拿起写着“咖啡”的壶,里面却所剩无几,只能转身走掉;下午,去了父亲所在的高尔夫球场,终于能点杯咖啡了,却被父亲点了烈酒以代之;深夜,疲惫的走进酒吧,问老板点杯咖啡,老板说“咖啡机已经洗干净了”,他只好点了啤酒和伏特加;凌晨,自动贩卖机,咖啡显示”已售完“。。。
他,法律大学肄业,过了2年颓废的生活,被父亲停掉了银行卡,当被问到为什么的时候,他说他在思考-是的,他有很多的不明白:他的邻居,拿了一大盆肉丸敲响了他的房门,其实是个不幸的中年男人-人到中年没有儿女,妻子患了乳腺癌治愈后整体在厨房做饭,他只能躲在地下 室看球和玩桌球,在陌生人面前轻易就崩溃了;为什么他不和他的朋友聊一聊?
他的朋友,读戏剧学校的时候被发现是个天才,一大堆的片约和广告如期而至,他却全都拒绝了,一直在等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却一直都没有等到;他的小学女同学,小时候被所有人嘲笑的超重女孩,自杀未遂后转入寄宿学校,现在成功瘦身后演出戏剧,内心却还住着自卑的灵魂;他小学女同学的戏剧导演,演出结束后指责他和他的朋友演出迟到并还在全剧过程中大小,尽管他解释说并没有,还是情绪崩溃失控的大呼小叫;他在酒吧碰到的耄耋老人,从小离开故乡50年后归来,已经完全不懂现代社会,却还记得希特勒时代的打砸抢,想着还是小朋友的他当时想‘街上那么多玻璃碎片再也没法骑自行车’的遗憾。
而当他走出酒吧倒地之后再也没有起来,离世的时候身边没有任何人。。。
事情发展到这里他是动容的,他在医院陪了老人一整夜,却只是等到他离世的消息。
天色渐渐亮起来,他在咖啡厅终于喝到了热咖啡,晨光渐渐亮起来。。。
影片用了男孩的一天,讲述了他遇到的不同的人及这些人的人生。
关于男孩思考人生是否得出了什么结论,他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抱歉,该片中并没有结论。
但是,在该片中我看了男孩父亲说”我在25岁时候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因为我要养活你,要满足你想学小提琴的愿望“;男孩朋友戏剧学校的同学,已经在电影中担当了男主,但从他说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对男孩朋友天才的惋惜,并能了解到背后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当上了男主。
可能有时候,我们就是思考的太多,做的太少了;不然,已经思考2年了怎么还是没有结论?
还需要再思考两年么?
男孩在剧中其实应该属于中产阶级吧,父亲打高尔夫配秘书,小时候学过各种兴趣班但都半途而废了,大学读法律不喜欢也肄业了。
再加上全剧黑白色调,爵士配乐,也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是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呤。
或许也代表了当代德国年轻人的迷茫与困惑,颓废与丧,故事的设定也在首都柏林。
不过,当生活并未如你所愿给你咖啡,即使白水或烈酒,我们也要一饮而尽;当生活给了你一盆不喜欢的肉丸子,我们也要一个一个的吃掉它;生活就是你在忙于做计划时身边发生的事,即使我们没有要完成的目标,也要有种活着的激情。
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之前未听说过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但看到他的处女作《啊,男孩》,觉得这个人挺有意思挺有想法的,当然,未来有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也取决于99%的努力坚持与1%的运气。
总之,电影除了多几个故作深沉的空镜头以外,故事讲得当然漂亮。
整部剧给人的感觉都是变中充满趣味的,不断地在男主人公与接力登台的群像戏间转换,台上一个人的脱口秀,台下芸芸众生相。
屏幕外的看客又会觉得自己参与其中了,至少情感上是能够交接,有认同感的。
有时,电影就像一个人,它有些先天与众不同的气质,那么它的吸引力是可以穿出来的,即便没多久便被发现了,给人以深度魅力的感觉是一种错觉,而且不堪一击,但最初的惊艳寻味之感必定是否定之外的肯定之处,否定不了。
就像黑白化的影像,这种处理法在一个比较菜鸟的导演的作品里,能呈现像《啊,男孩》的质感与张力,就是加分点。
就这部电影而言,我不愿想象,画面突然着上色,花枝招展的模样。
此般变化,最好也不过小清新的感觉,要不就是柏林的《大城小事》栏目剧范儿了。
这个世界真是不公平,快一个世纪了,汤姆大叔都从“迷茫的一代”里破茧成蝶好几次了,我们才开始发昏发懵陷入了迷茫,努力寻找着作茧用的蚕丝的源头。
好在,残酷给予了经世的人更多的眼泪,这些泪珠又都能汇集成河,四处寻找着同赴大海的溪流,所以看到别人迷茫时,总能低眉忧怜自己的悲哀,貌似彰显了感同身受的爱心。
问题是,我们困惑的仿佛是另一档子事儿,可能只是为一个利己的小愿望,找个好工作,赚钱买房子生儿育女,然后在同学会上俯视各位,为欲望报仇。
所以我想迷茫与迷茫还是不一样的,尼克.菲舍放弃了安逸过活的路,走在迷茫的流浪汉行列,他应该有不同于俗人的追求目标,否则他用牺牲自己未来的代价装十三,那就入戏太深,愚蠢之极了。
事实上,菲舍迷失在了他梦想的入口前,我们呢?
可别谈什么梦想了,现实还没搞清楚呢。
不说我们了,我说电影里的菲舍。
并不高大威猛,也谈不上帅得一塌糊涂的男主人公一入境,就让人看到了真实的生活。
在他与那个做临时演员的好朋友站在一起时,就更能看到这部电影贴近生活的强烈诉求了。
没有可供花痴犯病的气氛,生活就是一把雕刻的刀,挨刀的过程不会甜蜜浪漫。
所以,我从电影里看到熟悉的一切。
一个落魄看似羸弱的小男人,住在隔壁的出租屋内,只放着一张床,偶尔看见他坐在窗台上抽着烟,望着街巷,他是逃离了这座城的游魂。
他的故事其实很乏味,每天进出公寓,游荡在被无视的世界里,并不有趣。
听说,他中途退学但对家里隐瞒了实情,为的是生活费,他没有工作,有一些境遇和他差不多的朋友,都为各种的缘由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
其实,人们不知,这样的人里面少不了理想远大的人物。
而最后之所以成就不凡的自我,都是克服了某种东西,那个可能就是恐惧与自卑。
从菲舍身边走过的形形色色人物,他们相关联或无交集的五六个小故事,诠释了电影的主题。
我挺喜欢开着破车来接菲舍的临时演员,他一边开车,一边背诵《出租车》里的台词,剧情虽不新鲜,却挺合我的心思。
特别是他在小剧场笑出声,继而被该剧编剧演员围攻时的样子,这段设计太赞了。
剩下的故事,仍然是细节赢得了我的好感。
倒霉催的时候,活得就是那么滑稽,乞丐都比自己看起来坦荡自如。
一路看下来,看的就是这样一群困在枯井里的人,自救,或等着被救。
小S说,胖人没资格吃饭,这是为美可走的捷径,省力省钱。
不道德绑架,小S的调侃是很友善很真诚的。
现代的审美就是如此,胖人会面临各种问题,不分国界。
曾经爱慕过菲舍的女孩不再是被人厌恶嘲笑的胖子了,成功逆袭成美女,常被人搭讪,做了演员,人生貌似脱胎换骨。
但当菲舍与她互生好感,情投意合时,女生突然出现歇斯底里的状况,说的就是精神创伤不会被时间弥合,受到刺激,裂口处就会流血的事实。
而摧残过的“自信心”与迷失自我的“自卑感”似乎不得治愈,即便从胖妞变成瘦美女,一切看起来美好之极,但问题一直存在。
如果说那女孩儿是用自己的精神世界证明了这是个黑白相生相斥的社会。
那么,那位极端怀念纳粹的老夫,与安度晚年的老妪,他们恰是最好的对照形式。
老夫还活在过去,激进的纳粹情结依然活在他的内心深处,他60年的漂泊或许只留下了碌碌无为所致的愤怒。
所以,导演给了他一个归属,当他表达完自己不肯埋葬历史的激情后便离世了,而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这也是一种人生,60年无处安放的岁月。
电影讲到这里,已接近尾声,却也是最高潮。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记忆是疼痛的,刻画出淡忘或反思或无谓的态度,构筑了现代德国人的生活一角,格斯特知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于是他把自己的心声抛进了德国这个民族欲寻新未来的吵杂声中,这也算小我上升到了大我。
我想,从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里,可以了解到他所在这个国家正面临的困扰。
似乎,在民族强大自信心的庇护里成长,人对自我的认知会更纯粹更自由一些,因为不需要同担“匹夫有责”的丑陋与不堪的国际形象,对己负责,管好自己就好了。
于此,才可能产生某种特别奢侈的迷茫与困惑,像菲舍那样不在乎肉体所受的折磨,却要时时思考精神归属的困扰。
世界上很玄的东西很多很多,格斯特用一杯咖啡道出了整部电影的内涵。
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不可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若无缘,你无力扭转,可能你一转身离去,续满咖啡的壶便端了上来。
而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之时,那才是你的时态。
想喝咖啡,找个多情的早晨,去咖啡馆。
酒馆里等你的是威士忌。
再问一个问题,你会辍学去思考人生吗?
2014 BJIFF 第四场 一杯那么近又那么远的咖啡 黑白 无所事事的少年 慵懒的故事
伴着爵士淡淡的给你讲述一个忧伤的少年,一个德国的故事。
2.5 这么一部稚嫩又做作的学生习作就可以横扫德国奥斯卡了……德国电影这几年也太悲哀了点吧
意外遇见,观影时无数次想起《法比安》和《弗兰西斯·哈》。局外人求咖啡而不得,一天生活如历经一生。德国的沉重历史做好一切准备,但有一丁点机会就登上前台,任由强光把它映照成小丑或魔鬼。最后能慰藉人的也还是那一杯咖啡。
无感。我在2013德国电影节成都站
老早之前看的都忘了标记了,这个片子蛮好看的,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稍微有点话痨但影响不大,也不是特别闷。
无感 有点无聊
一般
一帅哥终于喝到咖啡的倒霉感悟的一天。
Interesting yet not impressive enough. 迷惘的人做无聊的事,油头少年平凡与不平凡交织的一天。论RP和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活着是件奇怪的事,不管你从胖丫头变成行为艺术表演者,挑战一切;还是你的老婆得了乳腺癌,从此你再没有了性福;还是天才或非天才的演员;你觉得别人都奇怪,最终发现自己才奇怪。碎片、活着、笑点。二战在当代人的表演和最黑暗的回忆中,在Sebald一般的图像中。听不懂的语言,虽然说的都是同一个母语
四星半。每个人都充满了无望,但又看不出绝望,因为绝望需要耗力气,大家都在保存着力气,为了不至于一次饱满的发泄后,就耗尽了一生而去;为了明天还能拖着残躯醒来。半星扣掉,德国除了汤姆·希林,是实在没其他演员可以挑梁了吗,看十部德国片,能有九部是他主演的。
身边的人越来越奇怪,他们的语言我已经听不懂。太晚了,没有咖啡,来杯酒吧。期待的Fischer&#39;s song原来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奶奶听的又是639?
必须承认画面拍得很唯美,黑白影像和很多场景的取景角度都很棒,但是就故事内容来看男孩的一天感觉像是流水账,试图从配角的语言中搜寻一点逻辑或者是价值观的传递,可惜没有发现,这就让整部电影看着没有主旨(或许只有德国文化背景的人才懂)。整体评价一般
伍迪艾伦电影的气氛?看来该补补课了
四星半。奇怪我就是喜欢看这种闷到犯困的电影。黑白、小语种、处女作、咖啡、一个人的一天流水账(其实剖析出来是好几段人生)。喜欢的元素都齐全了。枯燥但是对我有极高的治愈力。
柏林!柏林!原來德國人也是可以拍出這種法式頹廢小清新的...片子主演是《我們的父輩》里那個弟弟~可就是是德國少年怎麼髮際線都辣么高!
Konstantin Gropper &#34;Oh Boy&#34;
是啊,至少你可以说它挺特别的。
为什么一定要用黑白呢,太不习惯。故事实在是太慢了点,快结尾时天亮前柏林的街景很惊艳,少年拒绝各种被动但又不主动的感受似有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