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好好说再见》其实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但确是我们人生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死亡。
我们常常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
今年是我学医的第十年,我看过很多对死亡恐惧,焦急,不安的眼神,那些情绪飘落在病房里,在夜间座椅旁的地铺上,在医院门前的花圃上……我常常不敢对视这样的眼睛,因为我能做的非常的有限。
医学界有一句很有名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好好说再见》就是这样去安慰了我。
电影讲的是死亡,但到处都是绿色。
故事就是从这一片勃勃生机的绿色开始。
是啊,那么美好的春天。
初期的应诺也想逃避,她想像大象一样,偷偷地找个地方把自己埋起来。
她不知道怎么面对年幼的女儿,“死亡是长长的休息”,后来她对女儿如是说。
后面的雨水也多了起来,淅淅沥沥的雨水浇在每个人的心里,把悲伤濡湿,也要云淡风轻地生活。
应诺开始坦然地面对这一切,珍惜跟父亲和女儿的每一天。
美好时光终将会溜走,只要好好去珍惜体会,就不算辜负。
故事总体有笑有泪,死亡在这里并没有被描以沉重,而是去启发我们,如果离别再所难免,那就好好说个再见吧。
亲情间的描绘最打动人的,值得一提的是社区的群像刻画得也很丰富,有豁达的老爷爷,热心的朋友,安宁病房的病人,喜欢大象滑梯的小孩子们,老与少交织展现着生命百态。
还有阿娇的眼睛,充满了丰富的感情。
看女儿的不舍,看父亲的隐忍,对事实的无奈与坚韧,最后对死亡的坦然,是啊,“嗖搭嘎”(没什么大不了)嘛。
此外,还蕴藏了特别多的细节,用细腻的手法修饰了整个故事,但正是这样轻轻的描述让我落泪了好几次。
应诺离去前种下了一颗种子,应爸爸拿到的时候已经发芽了,丢丢慢慢长大,盆栽也越来越茁壮了。
应爸爸又带上了假发,带着丢丢好好经营着蛋糕店。
没有你的日子,我们也在好好地生活。
在下一个春天,在以后的每一个绿意盎然里,树在摇,水在流,风在吹,我知道是你来看我了。
看完电影我依然不能坦然地说,可以去直面离别与死亡。
但是我想我对这个人生课题多了很多“好好”,好好去珍惜当下,好好去表达爱意,好好去生活……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过去了21个世纪,但人生寿命只有短短几十年,最后的最后,都要经历一个“长长的休息”,俗话来说,就是死亡。
中华民族对于死亡,是委婉,含蓄甚至逃避的,这也导致,在我们亲人的最后,往往就是几句遗憾,而很多的爱,很多的细节,往往没有了后续。
“好好说再见”而不是突然的离开。
应诺在剧中,从最开始的逃避,找个借口去国外参加比赛,想在丢丢心中留下一个期待,但这个期待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了。
再后来,和父亲张开了口,“因为我要去死了”,这是一种坦白。
再后来,丢丢也知道了,妈妈或许要长长的休息了,妈妈为自己留下来6种蛋糕,看过了景色,心中存留了风景,亲人留下了爱。
最后,丢丢从大象滑梯滑下,用妈妈告诉她的方式告诉妈妈,“丢丢长大了”。
带着妈妈去看电影,看完之后妈妈对我说,她想外婆了,她没有跟外婆“好好说再见”。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对身边的人,“好好说再见”
看完总感觉哪里不得劲钟欣桐演母亲类的角色还是欠缺了一些,电影中很多和丢丢对话的时候显得陌生、稚嫩,不像妈妈在和丢丢对话反而像不怎么熟悉的母女关系,而且口音是真的很出戏,大部分时间的面部其实都挺面瘫的,其中有一场去安宁病房看望老林,第一次因为恐惧吓得蛋糕丢了,第二次吵完架之后还是去看望了老林,进门没有台词,也没有表情,老林开口讲完一堆(老林是话痨)钟欣桐的回复是一两个字也没有任何表情(不知道是不是微表情我没有看出来),总体感觉下来钟欣桐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比较一般。
有泪点的地方是老应知道自己女儿还剩3个月时间的时候独自一人跑出去边哭边喊的戏,还有丢丢和小男孩说我要没妈妈了,带丢丢去丢最心爱的东西到大船上面,许愿成真!
剩下还有几处不太记得了,不过泪点还是蛮多,我的好朋友坐我旁边用了半包纸有疑问,沈老板是谁?
这个角色感觉可有可。
无钟欣桐究竟得的是什么病?
还有一个 应大海的老婆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吓人?
导演,回答我!
当生命进入尾声,多数人及身边人恐惧、迷茫、不愿去面对,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老应正是这一部分人的缩影,不愿再踏入安宁医护的顶楼,不愿面对老友和女儿的即将死亡。
但生命终有终结,逃避的最后结果,只能是遗憾与后悔。
不如好好地说声再见,在生命的最后留下美好的回忆,至少不是徒留活人在痛苦中度过余生。
影片结尾极具震撼力:应诺的翻糖蛋糕在病房窗台绽放成花,老应带着外孙女回到槐花树下的老宅,而达叔的告别视频在社区广场循环播放。
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将个体的告别升华为群体记忆的传承。
在这个"向死而生"的叙事中,《好好说再见》不仅完成了对安宁疗护的影像化探索,更构建了东方语境下的死亡美学体系。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告别不是逃避,而是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就像应诺临终前设计的翻糖蛋糕,虽然终究会融化,但那些糖霜绘制的星空,永远定格在生者的记忆里。
当片尾字幕浮现"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正在告别的人",我们终于懂得:死亡不是生命的句点,而是爱的永生。
导演拍摄手法上用了很多怼脸拍,前期故事剧情轻松搞笑,画面色彩丰富艳丽,中间穿插宁波话,虽然听不懂,但是很有意思后期的剧情发展,立意深刻,当病痛折磨,无法救治时,我们如何选择。
好好地告别,好好说再见就是一种选择。
看电影前说会泪崩,我是不信的,但是里面父女那段,真的好好哭,真是应了那句不管你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
带着纸巾,预备好为阿娇在大银幕上“好好哭一场”的我,却意外发现《好好说再见》是一部意料之外的好电影,远超预期的好看。
它用柔光低对比的色调、舒缓委婉的节奏,让我跟着电影的节奏重新思考“告别”这个话题。
就好像收集时光河流中闪烁的碎金,拍摄着平凡的生活,却让观众抬头望见了关乎生死的星空——它不提供解药,却让名为“死亡”的伤口接触空气,在克制的叙事中悄然愈合。
克制的力量:视觉与叙事的疗愈基调《好好说再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贯穿始终的隽永清淡。
面对“死亡”这一沉重命题,电影没有陷入恶意煽情或强行正能量套路。
反而使用舒缓委婉的叙事节奏,以及充满柔光、低对比度的视觉语言,全剧穿插着沈老板吟唱的甬剧,有年代感的舞曲。
这种东方式的美学处理,如同为炽热的伤痛覆上了一层温润的薄纱,消解了题材本身的尖锐,营造出一种令人心安的平静氛围。
三代视角:铺陈告别的认知图谱影片巧妙地通过单亲妈妈应诺(钟欣潼 饰)、五岁女儿丢丢(赵禹睿 饰)和外公应大海(林栋甫 饰)祖孙三代的视角,细腻铺陈了不同生命阶段面对死亡的认知与情感轨迹,构成一幅完整的地图。
应诺:从孤独宿命到拥抱告别。
阿娇饰演的应诺,有非常明显的三个阶段。
起初,她隐瞒病情(暗示凶险的胰腺癌),坚持要参加英国伯明翰国际蛋糕大赛,长发造型美而倔强。
她想要选择像预知死亡的大象般独自远行,在电影的后面交代出这可能源于少年独自面对母亲离世的阴影(父亲因为赶回家取母亲希望的舞鞋而缺席)。
从病情开始在剧情里明示,随着对父亲应大海大喊那句“因为我要死了”也揭开了第二阶段,主动剪短的头发是脆弱更是坚韧。
最终,是安宁病房燕主任的理念和她目睹的众生相,给了应诺直面终点并寻求“好好告别”的勇气。
她的弧光,是从恐惧阴影走向在爱中完成告别的和解之旅。
丢丢:天真懵懂到诗意的接受。
孩童的视角天真而独特。
丢丢对死亡的认知经历了无知:天真地形容墓地为有好多黑色石头的公园;懵懂:还会天真的问妈妈,“什么是死了?
”,当妈妈告诉她“死了就是长长的休息了”,她还会快乐的滚到床上,说“那我死啦!
”抗拒:想让妈妈开心就不会死去,所以给妈妈送花,画了各种各样的妈妈讨人欢心。
在小伙伴的带领下,在大船路过的时候,抛下心爱的玩具拼命许愿自己的妈妈别死;最终抵达充满东方智慧的诗意接受。
当她站在小三江口,相信“风在吹,树在摇,水在流,就是妈妈来看丢丢啦”,死亡完成了从恐怖未知到自然接受的转化。
她的成长,是电影对生命循环最温柔、最动人的诠释。
应大海:避讳者的被迫直面。
林栋甫饰演的应大海,是许多传统父辈的缩影。
初期他“啥都不怕,就是怕提一个死字”,连安宁病房所在的“顶楼”都避之不及,原本哪怕清晨再匆忙也要戴上假发维护形象的应老头。
在得知女儿重病时难以接受,哽咽着不停的叩问老天爷,为什么弄错了,为什么想要带走她的女儿?
到开始相信路边骗子的小广告,追着抢能“长生不老”的假药。
卖房筹钱,想去医疗条件更先进的城市试一试。
展示着深爱女儿的老父亲绝望的抗争,他的“体面”在灾难前崩塌的过程,充满了令人心碎的无奈。
安宁病房:众生相的生死哲学宇宙那个曾让应大海闻之色变的“顶楼”——安宁疗护病房,是电影探讨“好好告别”的重要场所与理念载体。
安宁疗护聚焦生命质量而非治愈疾病;但住进安宁疗护,某种程度等于戳破了最后希望的泡沫,它浓缩了人间百态的生死观:老林阿哥以萨克斯风笑对绝症,邀友人在葬礼载歌载舞,一派庄子鼓盆而歌的豁达。
温叔温婶相濡以沫的老两口,温叔明知自身重病仍不住院只吃药,直到温婶送入安宁病房,老两口手拉手在安宁病房共赴生命的终点,诠释了陪伴最深沉的意义。
而应诺为他们制作的“永江号”翻糖蛋糕,则承载了生者最美好的祈愿。
电影在此处运用了令人难忘的特效:当象征永恒祝福的蛋糕船在刀落瞬间不可避免地坍塌、肢解,画面冷静地穿插了真实“永江号”轮船被拆解、沉入水底的镜头。
这组平行剪辑仿佛是戳破了“永恒”的幻想泡沫, 蛋糕的甜美与崩塌的残酷形成刺目对比,似乎暗喻再精美的愿望也无法阻挡生命之舟必然的沉没和物质的消亡。
丹丹妈妈在失去女儿后回到安宁病房,只为再听一声“丹丹妈妈”,一个称呼承载了无法丈量的思念之重。
程序员小哥的剧情,我有些没太理解,入住时为何出强烈的抗拒或者只是情绪失控的暴躁?
其次作为同行,我不太理解他怎么会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仍然狂看技术书,是想卷到最后一刻还是说想在最后的时间里自学成才,做一个AI给她的妈妈每天讲一个笑话?
但那不应该看Java,技术不对口……还有他的手指为什么那么多伤口我也没懂……这个人物具体行为逻辑我理解的有些模糊,但他从一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不甘、愤怒极端的抗拒态度,到最后情绪稳定心平气和,映衬出安宁疗护介入的艰难与必要。
而燕主任,则是安宁理念的化身,是引导应诺和观众理解“好好告别”之意义的关键人物。
她阐述着“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的理念。
当丢丢带着恐惧问燕主任“妈妈会不会死”时,燕主任的回答:“你记得妈妈的时候,妈妈就不会死。
” 此刻,电影再次使用了特效魔法,将翻糖“永江号”蛋糕,幻化成一艘在真实江水中破浪前行的巨轮;而征着宿命的“大象”滑梯,竟在光影流转间仿佛被注入了生命。
这可能是隐喻,记忆、爱、思念、会赋予另一种真实的存在。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宁波方言——“嗦搭嘎”(没什么大不了)。
它首次出现在老乐手们排练的日常场景中,老李抱怨节拍又错了,对方一句轻快的“嗦搭嘎”,是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智慧。
应诺住进安宁病房和程序员小哥一起偷偷滑着轮椅跑出病房在天台晒太阳时,这句“嗦搭嘎”又多次被两人提及。
起初,它带着和解的意味,是对过往态度的释然,是对彼此“不理解”的宽容接纳——没什么大不了。
这句方言的魔力在于其不断的“发酵”。
在安宁病房的特殊氛围里,在生死的凝视下,“嗦搭嘎” 完成了升华。
它不再仅仅是日常口头的宽慰,而是一种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态度——对无法挽回的遗憾、对未尽的执念、对终极的未知,甚至对死亡本身,抱有一种平静的接纳:“没什么大不了”。
这并非消极的认命,而是一种豁达,一种从容的力量。
《好好说再见》也没有回避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
应诺在医院的时候,多次遇到一个情绪激动的中年女人,先是苦苦哀求医院务必收治她病危的母亲,当医生宣告已经尽力、能做的不多了的时候,她的情绪瞬间崩溃,撕心裂肺的大喊“这是让别人戳我脊梁骨,躺在病床上的不是你妈” ,可能比死亡本身更令她恐惧的,是来自社会和邻里的道德审判。
她的母亲始终未住进安宁病房,而是在冰冷的仪器维持下,插着呼吸管延续着毫无质量的生命体征,而她自己的眼神也愈发的麻木而空洞。
我想这种状态的两个人,恐怕很难互相好好说再见。
记忆与爱的永恒航行电影的意义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像让伤口接触空气一样,让“死亡”这个话题在温和的叙事光线下被看见、被讨论。
它最终指向的是理解、接纳与在爱中好好说再见的勇气。
而影片的结尾:丢丢站在小三江口,相信“风在吹,树在摇,水在流,就是妈妈来看丢丢啦”。
这个充满东方诗意与生命韧性的画面,完美诠释了电影对死亡最温柔的告解——生命以另一种形态延续在生者的感知与记忆里,告别不是终点,而是爱在时空中的流转。
最后,我想用我很喜欢的主持人,蔡康永老师访谈的几句话作为结尾问:你现在能够接受她(大S)已经离开我们这件事情了吗?
蔡康永老师回答:有时候接受,有时候不接受。
到最后就是看你需要什么,你对你的回忆也好,你对你的人际关系也好,你对你的价值观也好,都应该用它们来帮助我去往前走。
而不是用它们来困住我。
如果我此刻有一件事情,我很需要我相信她依然在,我就会这样想。
然后如果此刻有一件事情,是需要我认知她已经不在了,我就那样想。
很开心终于国内有聊安宁疗护/临终关怀这个方面的电影。
加上中国普遍都是习惯对死亡避而不谈,这部电影算是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老实说可能因为我是医学生,我很少看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不是不喜欢,是因为专业性太强,总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医院情况,真的很容易让人出戏,比方说和穿风衣医院敞开着白大褂到处走,比方说为了拍主演做手术的脸所以不戴口罩。
我不太确定《好好说再见》剧组是不是因为和医院连接比较紧密,片中和医疗相关的东西,基本没有出差错,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好。
真的是哭了好多次,在机场应诺下决心不走了冲回去抱着丢丢的时候,在应诺设计时间节点蛋糕交代给父亲的时候,在应诺聊到牛奶箱里的钥匙,知道父亲是一直在等她回家的时候。
最后电影结束显示的那一句“愿没我的日子,你也可以很幸福”的时候。
下面的英语翻译是“May you be happy even in the days without me”,是愿“即使”没有我。
是我知道即使没有我,你不会幸福/快乐,还是希望你可以放下,去过自己的生活。
虽说是告别的电影,但在表现上来说其实并没有去故意表达悲情,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绿。
应诺生病,但周围的邻居都还在过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的时间线要走。
钟欣潼的演技是过硬的,本来还担心港普会不会出戏。
去看了结果发现其实并没有。
当她那张伟大的脸出现在大荧幕上,就觉得真的应该多把她关进剧组拍戏。
林栋甫的演技也很好,很温暖,不愧是国家一级演员。
丢丢的小演员也没有什么表演痕迹。
几个主演一起出现的时候,会让我感觉这一家三口应该就是这样的。
加上剪辑和叙述的节奏也是合适的,到此为止都可以打五星。
老实说剧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塑造都是饱满的,无论是街坊邻里还是病友。
但应诺在宁波长大,回家时朋友的身份却是缺位的,在这里扣一颗星。
或许可以安排一个朋友的身份,应诺内心的想法也可以通过和朋友聊天讲出。
比方说烧烤摊前:“真不治了?
”“发现就太晚,治不好了,回家还能出来跟你吃饭”“行,这顿我请了”“难不成让我请你啊”(沉默)“就是放心不下丢丢和我爸”“我会常去看他们的”“谢谢啊,你记得每年检查身体”“你以为我运气和你一样好啊”诸如此类。
综合来讲还是不错的,可以给个四星。
期待会有更好的影片和大家聊聊死亡。
这部影片以克制而温暖的叙事直面生死命题,没有过度煽情,却在平淡中催人泪下。
父女间欲言又止的疏离、母女默默相守的依赖,每个细节都饱含情感张力。
真的没想到阿娇的表演层次分明。
影片用"好好告别"教会我们"好好活着",散场后那份想紧握所爱之手的冲动,正是它最动人。
看完只想拥抱身边人,珍惜当下。
死亡,是一场长长的休息。
“死的东西是不是死的,只有活的才会死。
”在很多人的心里,死亡都是一件难以面对的事情,对于应老头也是如此。
因此他在师傅老林离世时,宁愿为他死后的打点一切,也不愿意去安宁病房见最后一面。
但如果即将离去的人是你的亲人呢?
难道也是如此吗?
死亡是很可怕,但也无法避免。
因为去拿舞鞋,应老头错过了见老婆的最后一面,难道还要错过与女儿的告别吗?
“人生不过是从这里,躺到那里。
”在电影中,因为老林面对死亡的阔达,点醒了应诺,点醒了应老头,相信也点醒了这看这部电影的每一个人。
从不接受,难以相信,到接受,最后释怀,需要时间的洗礼。
“生命是个过程,我们都要说再见的。
”先是应诺,然后应老头,最后丢丢,电影将每个人经历这个过程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台词都引人深思,富有哲理。
好的电影来源于生活,也印证生活的点滴。
既然死亡终将到来,事已至此,不如享受余生,活在当下,好好说再见吧!
好好说再见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家庭 / 张弛 王崑琳 / 钟欣潼 林栋甫
好好说再见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家庭 / 张弛 王崑琳 / 钟欣潼 林栋甫
死亡本来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歇斯底里的痛苦。
前半部份是轻松带点诙谐的,展现了老宁波的亲切悠闲,让人看完会想去宁波走一走看一看。
后半部份围绕着女主的病情和生命最后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同样没有很刻意的催泪,但却会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泪流满面了,因为太真实,太有带入感。
尤其是女主那一句“我尽力了”,我真的哭得一塌糊涂,太痛了。
电影里提到了“安宁疗护”,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棒,我们太需要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了。
不仅是对患者,对患者家属也是很大的安慰,让无可奈何的人能更好的接受死亡,或许会减少一点遗憾。
希望未来这个话题能被更多的人讨论,也希望“安宁疗护”能更加完善和普及。
最后想夸一下演员的演技,从主演到某一个小角色都演得很好很自然。
阿娇完全就是为大银幕而生,她太美太美了,光影打在她脸上,美得让人转不开眼。
但她的美貌和演技是并存的,微表情和眼神戏太好了。
她在浴缸的那一段,很好的演出了那种无可奈何和认命的感觉。
看完后真的觉得她是颗沧海遗珠,希望她多出现在大银幕。
女主父亲和小女孩也演得很好,父亲的那种隐忍不舍和女儿的活泼可爱,仿佛他们就是真实存在的一家人,太和谐了这三个人。
这部电影漏洞很多,但娇演病人的虚弱还挺真实的,希望有好的导演发掘一下她的潜力。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人死后会去哪里,有人说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有人说还是一直留在身边有人说去了另一个世界,而阿诺说,长长地休息。亲人的离世不是突然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会忽然某个晚上,打湿眼眶。电影抓住了这个话题,以三代人的视角叙事,展开了关于临终关怀的讨论。不一样的是,老人不是要告别的那个,年轻的我才是回乡好好再见的人。来的时候突如其来,那走的时候,我希望能好好说再见
Twins时的阿娇/荧幕中的阿娇/吃胖了还整容失败的阿娇和我记忆中的阿娇都对不上号啊演技被玻尿酸耽误了
挺莫名其妙的电影,片尾导演可能宣传都在说致敬安宁工作者,但其实没看出来哪里致敬了。如果说阿娇饰演的阿诺第一次去安宁病房感到的恐慌跟最后所以病房里的人变得“正常”是致敬的话,太浅也太生硬了。路演有人问“什么原因让阿娇原声出演”这里肯定不是说原声好不好,而是适不适合的问题,角色是在宁波长大的。尽管导演觉得“委屈”,因为他明明已经说了阿诺在深圳开蛋糕店。深圳还有几个人讲粤语,从小在沪语区长大的就这么容易变成粤语口音吗?其实真要原声出演,可以考虑故事发生地在广东展开,宁波是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原因.吗?其实也没有说清楚。全片老应的演技是最好的,形象塑造也相对饱和一点,但其他地方人物性格不突出或者太容易为了叙事而改变。其次就是这个题材明明可以讲得更好。
支线多但又不怎么搭界,特别是沈老板,看起来像是编剧最后发健忘把她给忘了。以及主题是临终关怀/安宁守护的话,应诺应该是最需要雕琢的一个角色,但整部片下来反而是父亲应大海更耀眼。这有演员层面的问题,但还是导演的问题更大。特别是后段决定入住安宁病房之后,病房内戏份没多少,全讲应老头和小孩bound了
想要探讨死亡和安宁疗护的心是好的,但具体到电影拍摄、剧本创作就很差了,特别刻意,应老头的小圈子拢共就那么几个人,死了5个,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赶紧去找个环评公司看看你们生活的社区是不是有什么不得了的污染…怪不得要拆迁钟欣潼出现的每一个画面都特别尴尬,她传递不出癌症病人的绝望,对亲人的不舍,对世界的眷恋,就很木…大象🐘演得好,嗯!5/10
要命了,太致郁了。
或许那些埋藏在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恐惧,在人生中终究要面对。多数人不敢直面讨论生老病死,也不曾设想过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结局。只有在特定的时刻才懂得世间的情感最难割舍,而这堂必修课唯有亲身经历过才会刻骨铭心感同身受。(阿娇可不可以多出现在大屏幕,钟爱她的气质和品味!
娇的忧郁浑然天成。
催泪,真诚。值得一看
摄影挺美的阿娇挺美的,故事一般般吧,拍的还行,小女孩有点灵气的。
穿过绿色,回到凡间
今天看了深圳路演场,细腻而温馨的电影,汉子表示又被感动到了,宁波拍摄场景也很贴近生活,如何面对死亡这一深刻的主题,祖孙三代都是演技派啊!
又是一部直击泪腺的电影。探讨生死,本就容易引人动容。观影过程中,我也不禁数次落泪,邻座的一对叔叔阿姨更是泣不成声。面对死亡与生离死别,年龄越长,那份感同身受便越深——谁的人生不曾经历亲人的离去呢?这让我想起常被问及为何不成家。我的回答是:“我怕生离死别。”这绝非搪塞,而是肺腑之言。一个人来去,无牵无挂。说到底,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即便有人相伴,终将各奔东西。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剧作层面确实存在遗憾。我始终期待着它对生死议题能有更深邃的探讨——毕竟这其中有太多可挖掘之处。然而,影片的呈现却流于表面,且手法过于用力:怎么煽情怎么拍,配乐更是满到溢出,密集的轰炸反而令人不适,削弱了本应有的感染力。
全员五星,从题材到镜头到演员都是完美,本来前几十分钟还在觉得阿娇的口音有点出戏,看到半场的时候眼泪就开始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整个影院都是止不住的抽泣声。片中的三代人,上至爱吹萨克斯的乐观白胡子老头、皱纹遍布脸上的手拉手走向死亡的老夫妻,中至主线剧情的阿诺,少至为了不让好朋友的妈妈死掉而把自己全部心爱的玩具都奉献给丢丢的小朋友,每一个情节都设置得太好太好。因为去拿舞鞋而错过电话,追着假药卖掉房子不想放弃女儿的不善言辞的爸爸,记住了妈妈每一个神态表情虽然会一个人躲在公园里嚎啕大哭但面对妈妈时还是表现乐观的女儿,以及镜头拉近医院里、社区里温暖的大家,每一处都刻画得恰到好处,没有铺得过满的情绪也没有十分刻意的表达,但就是很能把人带入进那个情绪里,并且越回味越沉浸。
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临终关怀。
看睡着了。。。
五分,眼泪都快流干了创作很真诚,点线面立体呈现林栋甫的表演让人感动与生命的告别是每个人的课题
电影对临终关怀这个题材的把控给我的感受,和导演对沈老师这个角色的解读是相似的主要是电影的隐喻,多得让我觉得可以删掉一些线来强化主线剧情的一个塑造。不是没有好的隐喻,比如靶向药和小怪兽的biubiubiu,总是被踩的鞋子和丢丢床上那个草的图案这些,但是隐喻太多会显得杂乱,电影里的密度已经高到我有点怀疑导演还记不记得自己要拍什么了最明显的就是病房里的文艺男学Java这点,我很疑惑,不是2013年定的林守仁的蛋糕吗?怎么会在那个时间段出现数字生命?搅动鸡蛋时的形态既像片子也像胚胎,应诺还是糕点师,我还以为后面做蛋糕的时候会扫一下这种镜头,像他们要求墓碑雕萨克斯后拼四人份套餐,结果丢丢掉水里了那样,只在片头出现过我觉得蛮可惜的这部电影是很赤诚的电影,但在隐喻方面,我和电影的分歧挺大的
向死而生。我突然想到自己最近很喜欢的一个梗,希望我对每一个朋友道别的时候,都说一句:祝你大便通畅。因为无论贫困还是富有,无论惬意还是悲伤。谁都得拉屎,拉出来的那一刻,起码是舒服的。就像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一样,既然知道生命的终点是死亡,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