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死亡?
脑死亡还是心脏的死亡?
就像如何判定婴儿是否是个人,中国是出肚子的一刻即为人。
那么,五脏俱全却还未出肚子就死亡的宝宝呢?
在父母看来它也是活着过的吧,那小手小脚小脸颊,曾经扑通扑通跳着的小心脏,难道不是活过的证明吗?
曾经看到过有研究表明身体的细胞也有记忆功能。
那么未来的科技是不是也许脑子的记忆功能可以通过身体其他完好的细胞DNA或者其他部分提取呢?
如果判断死亡那么准确,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冰冻活人呢?
不是说说的一定是对的,但是目前的我们看不到未来的科技不代表不可能,《黑镜》有复制人的记忆变成能根据主人习惯自行处理事务的小机器人,里面就是记忆芯片。
从前的人能相信活人移植可以存活那么久吗?
能相信机械臂的灵活的可能性吗?
凉子的演技真的太好了,把一个为母则刚的母亲演绎的好动人。
常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想法,她却努力去实现了,当然父亲也是同样努力的了。
看了很多故事,出轨占离婚理由的比例并不大,婚姻不似谈恋爱,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至少在东南亚是这样。
科技如何界定为可行和没有超出人伦范围,的确需要深思和谨慎,当小女孩被“笑”时,大家都开始觉得这有点超范围了。
这不是她的想法,这成了傀儡。
突然让我想到了CSI里制作的人偶。
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并不避讳死亡与亲情,全都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去思考。
掩耳盗铃,什么都不说不讨论不代表这些伤痛就不存在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可是本是人类,只能去思考,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看见过的东西。
小女孩好可爱,沉睡时也如此惹人怜爱,让人不忍说她已经死亡。
现实生活中,面对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维持这样的身体。
一边我们想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一边我们的出生率逐年下降;一边我们在不断让环境变暖,生物多样性变少,一边我们想在地球上多生存多发展。
人类的欲望让我们走到了现在,人类的欲望却不知道会带我们去向何方。
也许本就复杂,也许本就无意义,也许本就没有答案。
不是说第三次的死亡是所有人的遗忘吗?
那么她永远会在父母的心中;不是父亲认为心脏死亡才是死亡吗?
那么她存活在了小男孩身体中。
这是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继《解忧杂货铺》之后的新作。
影片在还原原著的基础上,呈现故事核心内容,但人物和情节设定上也有很多改动。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和自己意外溺水脑死的女儿之间的情感羁绊,片中展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超越任何情感的母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
影片的内容,从开头到结尾,无一情节不催泪,让人时刻感受到那种强烈和深刻的情感。
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深刻的情感,但是作为一部启发人们对死亡思考的影片来说,它值得一看。
1 死亡不是一个瞬间,是一个过程
母爱不是一个容易诉说的主题,但是能达到共鸣者还是一样会共鸣。
很多人说母亲溺爱孩子,有时候溺爱到妨碍了孩子的独立,但是这种不同寻常的爱不是后天的,是从孩子在母体中孕育的那天开始,就奠定了这种不分彼此、难舍难分的情感基础。
而作为父亲,虽然他们也爱孩子,但却永远体会不到,一个生命从自己的身体里成长的过程。
这种神奇的牵引力,就好像人们所知的双胞胎的心灵感应一样,孩子和母亲的情感羁绊深刻且强烈。
当熏子得知了女儿意外溺水,脑死亡这个晴天霹雳的时候,她是崩溃的,但是最初的一刻,她还残存着理智。
医生提出,面对脑死亡的家属,虽然有些残酷,但是不得不确认家属的意见,是否愿意帮死者捐献器官,如果同意,那么就等同于认定死亡,然后马上可以实施捐赠,但如果不同意,脑死亡者,心跳尚未停止,维持至少3-5个月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孩子遭遇的意外,做母亲的熏子一直保持了克制和冷静,尽管医院里她没有流一滴泪,回到家中掩起门痛哭不止,但是那时候的她还在思考,如果是女儿自己来做选择,是否愿意捐献器官。
她回忆起瑞穗活着时候的点滴,想起她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在公园里看到了四叶草,本可以摘了带回家,瑞穗却说我已经很幸福了,让它留在那里把幸运带给更需要它的人吧。
当如完成女儿遗愿一般,决定帮女儿捐献器官后,在最后一刻却意外的发现女儿的一根手指动了动,她再也不能保持克制和冷静。
那份对女儿遭遇意外、对命运的不满和抗争的情绪一下子和盘托出。
她带着女儿还可能活着的一丝希望,决定全力以赴的守护孩子。
那份坚强,来自于对暴击的反抗、更来自于对面对死亡后什么也做不了的无奈的抗议。
她要做点什么,她一定要做点什么才能安心。
于是在熏子的坚持下,医生全力配合着救治,把几度濒临心脏骤停的瑞穗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又维持在脑死、但心脏及其他身体机能正常的范围内。
接着,丈夫科技公司老板的身份,又给熏子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由于他们公司研制的一项通过电波刺激瘫痪者身体,发出和脑电波指示一样的技术,恰好可以帮助脑死的瑞穗活动身体,维持正常的身体成长。
于是熏子像发疯一样,依赖起这项技术,企图通过它来让女儿维持正常的身体,以保证有一天,当女儿突然醒来的时候,她还能有一个正常的躯体可以供大脑支配。
有一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
心死,是一种安静的状态,它是一种默认和接受的状态,它让人内心平静。
而最痛苦和折磨人的是什么?
就是给你希望,但现实却举步维艰,一切都渺茫。
熏子乐此不疲的日夜守护在女儿的床前,为她买漂亮的衣服、在节日里把她打扮成公主的模样,甚至在她身体状况好转,不需要插管、不需要再打抗生素、不需要惧怕室内外温差的情况下,还请来了家教给她上课,带女儿去参加小儿子的入学典礼。
然而,当熏子通过丈夫提供的科技,不仅操纵了女儿的身体活动,还让她在接受了丈夫的礼物后对面部肌肉进行操纵,让她在机械的操纵下回报以微笑的时候,全家人都陷入了一种巨大的阴影笼罩之下。
不相信瑞穗还能醒过来的人开始怀疑,熏子是不是疯了,是把女儿当成了布偶,为了实现让她活着的愿望,操纵她的意志。
丈夫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和妻子一起拒绝器官捐赠,坚持把女儿接回家里照顾的选择是否正确。
他在街上看到了校友熟人为一个和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小女儿募捐,做心脏移植手术,他不由自主的捐赠了100万。
熏子努力的在家人、亲人、邻居、甚至是儿子的同学家长面前,带着沉睡中的女儿现身,完全不像是一个带着脑死亡的植物人,而好像是用轮椅推着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出现,还云淡风轻的向他们介绍和调侃,孩子最顽皮了,只有睡着了的孩子才是让母亲最轻松,我只不过是一直在照顾睡着了的乖女儿而已。
熏子的行为,让不能如她一般感同身受的人,感觉到了异样,大家都认为她已经走火入魔,无可救药。
熏子没办法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她对女儿生还的渴望,更加没办法让他们认可自己的女儿是个还活着的人,她歇斯底里的发泄,为了让大家承认女儿是活着的,她拿出了匕首,顶住女儿的喉咙,叫来了警察,并且当着所有人的面质问警察,如果我杀死了她,我是不是需要坐牢。
如果需要坐牢,那么说明我是杀人了,我是杀死了一个活着的人,那么为什么你们都不承认,她还活着… …最终,熏子放下了刀,身边人,所有人都对她的附和,是的,我们承认,瑞穗还活着,她还活着…
终于有一天,凌晨3点半,熏子在瑞穗的床边沙发上打盹,梦见了瑞穗。
瑞穗在梦里睁开了眼睛,她醒过来了。
在梦中,瑞穗告诉妈妈,谢谢你一直照顾我,我感觉到很幸福,我要走了。
当熏子醒过来以后,她听到心脏检测仪器发出的滴滴声,知道孩子的心脏又一次陷入骤停状态。
瑞穗再次入院后,熏子没有了之前的歇斯底里和坚持,她告诉医生,愿意为瑞穗捐赠器官,她已经收到了瑞穗的告别,是时候放手让她走了。
最终全家人安静的向瑞穗告别。
熏子作为人母所经历的一切,没有过切身体验的人可能不会明白,但是那份不甘心、那份不肯放手、在作者的笔下、在影片中都表现得十分真实和令人动容。
熏子不是个疯子,她是太爱自己的女儿,哪怕有一丝丝的希望在,她怎么能放手,又如何让她放弃。
接受亲人死亡这件事,对任何人来说,都不会是一个瞬间就完成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从怀疑事实、到愤怒命运的不公、到幻想一切重来的可能性、到与命运挣扎抗争、到筋疲力尽后接受幻想破灭、再到最终接受现实,看清前路,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情感过程。
2 生命,是一场互动
影片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脑死亡的孩子的故事。
面对脑死亡的孩子,或者说面对孩子,做父母的总能带着希望、无限的期盼去选择走那些艰难的路,因为孩子有未来,还会成长,虽然艰难,但却充满了可能性,所以人们乐此不疲,抓住哪怕是一丝丝的希望也不愿意放弃。
然而,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联想到对于老年人的生病,不能自理,又该如何对待?
无论是出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还是子女对父母的爱,爱一个人,所以让人不能放手,不忍心就那样毫无反抗的接受分离。
但是爱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女儿瑞穗,母亲的不忍放手,让女儿陷入了畸形的成长,甚至是微笑都要受到电波的操作,这显然是违背了人性伦理的。
因为爱,所以母亲熏子以及她身边的亲人都被困在里面。
熏子的母亲,因为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外孙女,而深深的自责。
妹妹的女儿,因为瑞穗是和自己一起游泳,为了帮助自己拿回掉在泳池里的卡通戒指而溺水,她也将背负了一生的愧疚。
给瑞穗进行电波支持的年轻科学家,因为这项研究,而放弃了正业、甚至疏远了即将结婚的女友。
母亲熏子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全部热情,对小儿子也是几近苛刻,一心扑在对女儿的照顾上面。
这种种的僵局,就是因为瑞穗不是马上死了,是脑死,但心脏还跳动。
如果让瑞穗自己去选择,善良如她,她是否愿意让家人、身边的人为了自己承受这么多无望的折磨呢?
以爱之名义,行不义之举,是对爱的亵渎。
这不义之举中,也包括让人失去自我。
无论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的行为,但是它的初衷都是积极向上的,不是要人陷入无底深渊不能自拔。
生活是要去面对和继续向前行的过程,如何才能积极的活下去,尤其在面对身边出现如此不幸的时候,该作何选择,如何去爱?
影片没有给我们一个统一的答案,即使熏子最终选择了放手,也是因为女儿给了她意志的传递。
于是我们引申开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
人,为什么要活着?
3 爱的意义
瑞穗的心脏最后还是捐赠了,捐赠的对象正是影片的开头出现的那个可爱男孩,宗吾。
他无意中将球踢进了瑞穗的家中,然后被一道神奇的光线吸引着,走进瑞穗家的花园,他看到了花园中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话题、帐篷、泳池,他还看到了瑞穗,坐在轮椅上。
那些场景本应该是留在瑞穗记忆中的,然而却由心脏移植的受益者宗吾去重温,一切仿佛得到了传承和转移。
这是个现实的、唯物的世界,但是有些精神的东西,似乎玄妙的很,无人可以解释。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身处某地或者某个场景之中,总有那么一瞬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是前世今生、还是幻觉一样。
心脏移植的案例在电视、电影中表现的很多,被移植者的父母、亲人,在见到受益者的一瞬间,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那些鲜活的心脏跳动的起伏,让逝者的亲人感觉到在某处,他们的孩子还活着,还在延续某种意志和精神,他们的心还是暖的。
瑞穗的父母原本相爱,但却因为父亲的出轨、不善言辞,在出轨后未作出任何努力挽回婚姻的姿态,让母亲感到失望,他们相约在瑞穗小学入学考试后办理离婚。
爱,让一对男女相遇相恋,并充满期待、无比喜悦的诞下爱情的结晶,而当他们在生活的洗礼中,失去了最初相爱的热度,走向分离时,爱的结晶变成了一种生命的延续。
爱已逝去、生命的延续又再次离去,最初的两个人走过的20、30年变成一种虚无,剩下的只有回忆。
最终活过一场的证明是什么?
有些人,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是不是这样过的一生,才是孑然一身的终极体现。
究竟,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有人说,爱是一种不依存于爱的对象而存在的、非理性的积极的、甚至是盲目的情感行为。
是爱,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重量、是爱,让我们愿意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做人。
即使我们不爱别人,但是我们爱自己、爱生活,所以我们积极的活着。
生命对于浩瀚的宇宙而言,是渺小的、甚至是虚无的存在,但是因为还能够爱,所以即使死去了,只要爱我们的人还在,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以上
故事讲述了女孩溺水脑死亡之后,父母用科技使她的身体活动,不愿接受脑死亡的事实。
在经历一些情感挣扎过后,小女孩的器官被捐献出去拯救了别的生命。
首先片头和片名想要营造的浪漫气质在整部电影中并没有什么体现。
而且故事因为太强调女孩家人方面的情感,使得真正的表达和故事本身有些割裂。
像一开始关于是否确认脑死亡而捐献器官的细节,其实在故事的节奏里显得多余拖沓,却是符合最终表达的。
而使得母亲改变态度的点,竟然是妹妹的女儿讲出了溺水真相。
这个情绪促使更是和故事割裂的,有点强行。
电影的还原度真高,又一把鼻涕一把泪。
前半枯燥的犹如恐怖片氛围也好,后面感动震撼也好,都是看原作时一模一样的感受。
外人如我们只能理智的考虑问题,觉得这妈妈真偏执太钻牛角尖有点变态了,但是谁能真正理解这妈妈的心情,说到底妈妈这么执着于女儿的生死,是因为有和女儿未尽的约定,所以不能这么轻易的让女儿带着遗憾死去。
拿刀威胁要杀自己女儿,由法律来裁定女儿到底是活人还是死人,这决绝是我看书时最震撼的地方。
这么执着的妈妈在女儿托梦后轻易又接受了死的事实,看上去转折的太突然,其实正是因为完成了约定,其实心里也早想解放自己,只是一直无法和自己和解。
其实她也很清楚,如果能轻易的承认女儿已死的话,也许要更幸福点,现在这样只是给每个人徒增痛苦。
所以当女儿托梦说她很幸福的时候,其实就是对妈妈的解放。
最后就像医生和爸爸说的,如果你认为心脏停止跳动才算死的话,那女儿还活在别处。
我一直很喜欢那个小男孩结尾。
其实电影还是删减了很多的内容,毕竟时长那么短。
有好有坏,印象中少了关于儿童心脏移植现状的很多信息,稍微欠点火候。
还有少了研究员和妈妈的情感碰撞,其实我还觉得这个没有比较好,虽然能理解是想体现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人真正相信女儿活着并为之努力,所以是互相安慰的一种情感。
但还是觉得有点恶俗,没有更好…
不知道日本电影《沉睡的人鱼之家》是不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但故事本身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父母特别是母亲无法接受女儿脑死亡的现实,想尽办法,做尽奉献和牺牲,在家维持着女儿的生命,非常令人动容。
但我感到这部电影的意义远不在于表现父母之爱、母亲之爱,而是这个事件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社会问题。
脑死亡就可认为生命死亡,如果愿意的话马上可以进行器官捐献。
但父母怎么也不能接受心脏还在跳动、人体系统还在代谢,由于神经反应偶尔还能动一下的孩子,就此被人工终结生命。
这个世界确实也不缺乏爱心,技术力量都介入进来了,把一个假象维持的真真切切。
而且这种事情往往一做就绝,社会上其他人的看法也不顾了,甚至因此还影响到了活着的儿子的成长,做技术活儿的也为此跟恋爱结婚对象也疏远了。
日本人做事很投入,总是可以把任何事情做的很极致,但也容易走火入魔,钻进死胡同。
我敬佩电影里的母亲,但我一开始就站在这个问题的反方。
记得曾经有接受过抢救而活过来的老人说过,那段经历如同在地狱里一样,肯定不如平静地离开人世。
想想看,让已经脑死亡的孩子插管维持生命,后来为了去掉钉钉挂挂的东西又做了心脏隔膜手术,每天注入大量的药剂,还动用高新技术去操纵她的脊椎神经。
满足了父母爱的释放,但这么折腾,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了吗,这是孩子的愿望吗。
再带着这样的孩子去学校参加活动,这就不能不说明母亲把事情做偏了。
真的没有任何对电影里父母不敬的意思。
日本的这个法律肯定有问题,脑死亡即可认为是生命死亡,但同意捐献器官的才,可以进行脑死亡鉴定,正式认定生命死亡。
这个法律自身就有些矛盾,与日本社会的其它法规也有矛盾的地方,女主人公不是以身向此提出过挑战吗,杀死脑死亡者算不算犯法。
可以理解这样能避免了一些居心叵测者的阴谋,但也给这个故事,对不起,我感到是悲情故事,有了发生的空间。
不能只怪母亲一个人,父亲也有责任,给了女主人公一些虚无的希望,所以说高新技术在生命方面的运用,一定要考虑相关的伦理问题。
另外想到的是,带孩子出去玩一定要小心,能自己做就尽量不要让老人做,也让老人平安点儿。
说到最后就想讲,遇到了不幸尤其要保持清醒和理智,该翻过去的不幸一页,就要勇敢地翻过去。
如果真认为孩子脑死亡不算死,那就想像孩子的器官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孩子还好好地活着,有人在精心地照顾她呢。
死亡的推定究竟到底是脑死亡还是心脏死亡?
这剧对于死亡的界定的不同真真切切的理由是各人心中对于逝者最强烈的感情寄托的不同。
小女主六岁因为溺水导致脑死亡,但是心脏却还没死。
日本法律推定脑死就是死亡,当小女主送到医护室的时间在法律和科学上已经去世了,但小女主的妈妈对于小女主的死亡时间的界定是三年后睡梦里小女主的托梦告别(谢谢妈妈为了维持她的身体做出的努力,她也表达自己的身体也为自己的生命力也努力了三年,但是脑死没办法弥补,就只能和妈妈说再见告别),而小女主的爸爸认为小女主的死亡是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那么小女主自己在心脏捐献的那一日才真正死亡,但是心脏为另一个小男孩重新创造了生命,也由另一个小男孩重新带来了心脏的跳动,那么小女主的推定死亡时间就会无限延长。
科学和法律对于死亡的界定,出于对人类自身的共情,当我们失去意识,没办法思考、社交,没办法去和其他人类产生牵绊之时,我们就已经死亡。
小女主妈妈对于死亡的界定更多的像是玄学,失去心灵感应和牵绊的那一刻才算是死亡,所以小女主在妈妈的眼中又活了三年多。
我想东野想要表达的是对于死亡的界定,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必统合,互相尊重就好。
小女主的妈妈坚定的认为,人不仅大脑有意识,心脏有记忆,身体会说话。
而大脑更像是高级生物的标准,而不是出乎直觉的牵绊,当我们和挚爱的人失去心灵感应的那一刻,才能算是真正的告别。
不管失去心灵感应之前,我们和他们是在用大脑沟通,还是用心脏沟通,还是用四肢沟通,我们都在相互传递着生命力和爱意。
我想活下去,我想让你活下去,这个时刻的界定交给法律或许太不近人情,最有权利说话的还是真正在意逝者的人,连霍金都解释不了“爱”这个词在宇宙中存在的原理,法律和科学所界定的逝者只是形式上的逝去,但实质上的判定,不如交给那些玄学。
下午刚看完来一波影评,这个相对于东野圭吾其他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给人的惊喜还是少了一些,看了简介影评之后已经猜了个大概。
最后女儿向母亲告别的片段还是把我看哭了,不得不说筱原凉子演技真的很好,那个小女孩也超可爱,母女之间的亲情很打动人。
接受亲人的死亡需要一个过程,死去的人会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东野圭吾真的很强,几波情绪转折让人揪心,埋了好几个情感彩蛋。
死亡到底该怎么界定?
是医学上的、家人情感接受上的、还是社会认同上的?
死亡的价值在哪里?
是助力未来科技研究还是延续另一个生命的存在?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却令我深思。
生与死,如果是一个温情的循环,那就是美好;若是一场变异的挣扎,那就是苦难。
明明还有心跳,怎能相信生命消逝了呢?
但人类的意识和记忆不都是在脑里么?
影片中有几个震撼的情节:1、用科技的力量让脑死亡的身体保持健康好像挺合理,然而当科技越了界,让瑞穗无意识下展开笑颜,竟是如此惊悚诡异;2、瑞穗妈妈向瑞穗举刀时,爸爸嘴巴上说着瑞穗已经死亡,身体却毫不犹豫冲上去挡刀。
这部片其实不止探讨了母爱,父爱亦然;3、瑞穗妈妈异常的行为,是为了寻找瑞穗遇难前提及的“美丽的地方”,原来爱和回忆可以这么治愈…观众和剧中家人一起,怀抱一丝渺茫的希望,却又隐隐约约知道结果很可能背离,这种幽幽的心痛,实在是太戳了………………说到底,人类终究是复杂而纠结的生物吧。
瑞穗睁开眼那一刻,一切仿佛不是真的,我心里就觉得“是梦吧”。
从作品角度来看,还好最终瑞穗没醒过来。
这个克制的结局,让这部电影在释放张力的同时,也给观众保留了思考的厚度。
该片是由东野圭吾为了纪念出道30周年而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爱女瑞穗因为意外成为意识不清的病危之体,播磨薰子与播磨和昌夫妻俩面临难以抉择的局面的故事。
该片是由东野圭吾为了纪念出道30周年而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爱女瑞穗因为意外成为意识不清的病危之体,播磨薰子与播磨和昌夫妻俩面临难以抉择的局面的故事。
脑死亡,心脏仍在跳动,如此静止是死亡吗?
电影中或许没有给出过明确的答案,即便是结尾薰子与和昌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这部影片中,没有完美的二维角色,所有人物都是立体存在的。
薰子不愿承认女儿的“死亡”,深陷女儿只是沉睡的幻想,然而过度的溺爱导致了家族更大的不幸;和昌始终保持理性的思维,却从未站在家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儿子生人看似任性,实际上一再退让,处处隐忍;星野以爱之名,实则为功成名就寻找途径……他们都有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同样拥有爱的本能。
影片全程以柔软的光线述说悲伤的故事,因此这原本冷酷的命运在爱中渐暖,丧中有幸。
情感的线索自然延展开来,烘托恰到好处,泪中带笑。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回归影片聚焦的问题:脑死亡是死亡吗?
我并非医者,不懂医学相关的专业判定,倘若按照影片中所言,脑死亡客观来讲是死亡。
但东野圭吾想传达的显然不是这个,而是讨论死亡对每一个个体的意义。
如此,死亡的概念或许因人而异。
薰子在欲以极端手段证明瑞穗的生死时说:“人是不会死两次的。
” 我的说法,人是会死两次的。
第一次死,是生理层面上的终止,这是生者与死者的瞬时告别。
第二次死,是生者对于死者的忘却,类似《寻梦环游记》中的描述,这是生者经历孤身一人的生活过后,对死者的正式告别。
但《沉睡的人鱼之家》与《寻梦环游记》的区别在于,后者阐明了纪念的必要价值,而前者的人物不得不忘却,因为暂时搁置过去的悲伤是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动力的唯一方法。
“忘却”是此刻播磨一家的必须抉择,若沉浸于失去,只会止步不前。
所以,生与死究竟存在一个明确的边界吗?
应该是有的。
死亡终究是活人与逝者共同完成的一场神圣仪式。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既然人总有离开的那一天,不如少想自己能否承受这一份痛苦,把生活当作一场修行,过好当下的时光,不枉来过这一趟。
沉睡的人鱼之家 (2018)6.82018 / 日本 / 剧情 / 堤幸彦 / 筱原凉子 西岛秀俊
蛮好哭的
竟然是东野圭吾的小说改编的?那这本书有点另类了,还是说拍得不好,人物都没法让人感动,强行煽情。
比较喜欢的一部东野圭吾的作品。几个童星演的特别好
题材挺好的,就是拍得挺无聊的,日本的子役真的都好厉害。
母爱大到要通过科技手段强行复活脑死亡女儿,即使只是操控肢体运动也能骗自己说女儿是活着的。这种在我看来是极度的变态而不是爱。全片记录母亲的歇斯底里和不可理喻的行为让人很难感动,这居然是东野圭吾作品,也太难看了吧!
61/100。脑死,心脏停止跳动,在哪一瞬间人的灵魂会消失
2019年已看162。
偶然间看到过原著,不过只草草翻了几页,看过电影后,我觉得东野圭吾是带着忧虑与疑惑写了这本书,当科技发展到足以拯救人类时,随之而来的将是更为复杂的伦理问题,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做上帝的角色?东野圭吾无法解答这样的问题,于是选择用这样一个细腻绵长的故事来承载他的思考,同时呼吁我们继续他的思考。影片中“母亲用科技控制瑞穗微笑”的段落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点,导演通过制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效果来传达出东野圭吾的忧虑,引导观众思考科技具有毁坏性的另一“刃”,包裹着这些的,是一个家庭在死亡降临时从痛苦、挣扎到释怀的全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原著本身不出色,影片更着力煽情
东野圭吾和堤幸彦越来越敷衍了…
开头让两个孩子偶遇的缘分画面太梦幻了,瑞穗在母亲梦中告别那段很感人,让人有释然感。整体三星半,主题很好,但是星野女友的那条线有些多余,加之节奏缓慢,而且话题沉重,做为电影观看有些心累,不过想表达的主题还是很值得深思的,这个标准确实很难界定。我也有认识曾经判定为脑死亡的年长朋友,在他心脏停止跳动前经常去探望,他的手指偶尔还会动一下,在我们这群熟人的情感概念里,很自然的认为他还活着
女主拿刀的那一刻,说实话,我有点蒙蔽......
演员们都尽力了,但这破剧本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贾静雯和两个我认识的帅哥,但是实在是太无聊了
引发的问题立意很高
相當精彩的電影,東野圭吾的文本真的沒話說,故事很深層的討論,腦死(植物人)跟器官捐贈,對於活著的家人的那種兩難,那一場筱原涼子的吶喊出的「就讓國家來告訴我,殺了女兒的是我嗎?」那一下的質問,真的是相當撼動人心的,整部電影探討的議題相當深入,從照護、安寧到最後到捐贈,一層一層的故事都很值得去思考著,而一個母親對於自己的孩子,從也許你覺得得自私到瘋狂,但其實卻是深深的愧疚跟不捨,在文本與演員傑出的詮釋之下,非常動人。是一部相當動人的電影,很值得去被撼動與挑戰價值觀的一部。
不讲科学就算了,感情上既做作又矫情
非常悲伤的故事
冲着母亲对脑死亡女儿那份既绝望又疯狂的爱,必须五星,哎,真的有点感人啊…………
完全被剧情节奏带着走,一开始也认为小女孩就是行尸走肉,一具活着的尸体。理解不了母亲的做法觉得走火入魔了,尤其开始控制女孩表情的时候。随着这些铺垫,剧情发展到要亲手手刃女孩时,对脑死亡算不算死人这件事开始有了反思,如果外人认定脑死已是死人那我现在杀了ta犯不犯法?如何界定?医理和法理是否想通?可能就能慢慢理解一直守护在脑死亡身边家人了吧。影片让心脏没有死亡,人便一直延续下去的观点传递也很巧妙,间接支持了器官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