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帧

24 فریم,廿四格(港),24格(台),二十四格,24幅画面,二十四帧,24 Frames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法国语言:无对白年份:2017

《24帧》剧照

24帧 剧照 NO.124帧 剧照 NO.224帧 剧照 NO.324帧 剧照 NO.424帧 剧照 NO.524帧 剧照 NO.624帧 剧照 NO.1324帧 剧照 NO.1424帧 剧照 NO.1524帧 剧照 NO.1624帧 剧照 NO.1724帧 剧照 NO.1824帧 剧照 NO.1924帧 剧照 NO.20

《24帧》剧情介绍

24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二十四段每秒二十四格的电影真理,也是馈赠给世人的遗愿纪念。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在静态摄影与动态影像之间,百转千回、细细探寻,也搭建起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间的关联。下起雪来白茫茫一片的林地,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屋,鸟儿振翅飞过原野,鹿与牛缓步迁徙横越,世间万物在阿巴斯灵动诗意的凝视中,每一个按下快门瞬间的之前与之后,都随着景框里的窗框树影摇曳,天马行空地流转时光,在影格与影格之间,梳理电影的本质。 “电影始于葛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是法国新浪潮大导演高达对阿巴斯电影美学的赞誉。从摄影出发,拓延影格之间的空隙,《24格》发想自阿巴斯个人收藏的照片,历经三年的时间与伊朗技术团队合作,运用数位影像工具,以3D动画、摆拍的方式,重新想像这些画面的前世今生,与其创造出来的情感触动。摄影与电影之间反覆且亲密的追寻与叩问,一曲温柔而绵长的影像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蝙蝠侠英雄无语我怀了你的孩子妻子的选择三个朋友我永远爱你生锈特搜9特别篇特搜队最后的案件爱情面前谁怕谁寂寞的心灵乐翻天归来的玩命警探维普啦啦自然光线调皮小精灵我的完美秘书七年前的五月曾经与你有个梦迷失明日玫瑰花开巢穴病案追踪凯文滚一边第二季平原上的火焰幻想的色彩卧底表参道高中合唱部!舒克贝塔·五角飞碟爱在日出前深囧

《24帧》长篇影评

 1 ) 人间寻常的24行诗,海鸟是不读的

写在前面的废话:假期的末端,有时间看如此周折费力的影像诗。

慢镜的好处是,可以边看边在本子上写下24行在雪地里做爱的诗。

想象这些字句被一头驯鹿叼到了浪里。

海鸟是不读的,它总有更高远的理想,比如透过一扇颤抖的溶洞窥探奶牛的不动。

人间静寂如雪,雪在镜头中,镜头在人间里。

导演做了一件伟大而猖狂的事。

独自看完,产生强烈振动。

独自写下影评,不参考任何他人的想法,也是狂妄却深远的缘定。

1、个体的动,成全整体的静。

然而人们会在宁和的村庄里寻找炊烟和山鸡的意志。

圆锅旁的妇人没有动,妇人也许没有意志。

2、马在雪地交配,人在车里摇下窗。

树干与玻璃,爬着相同的菌类。

3、牛戏也是一样,在层叠的海浪里睡觉,又在危险来临前的一秒,潇洒走掉。

4、普通者趋着群体朝向,眼睛是向下的。

有思考的麋鹿带着疑问转向,探寻来时的路径,却被另一个自己俘虏。

除了灵魂,没有鹿能让你堕回普通的鹿。

5、只会吃草的人,会被一声枪响吓得绝了气。

6、美学的受众是飞鸟形状的枝叶,会停留、舞蹈、沦醉、自己跟自己交配、然后high起来,也会无情振翅,飞往下一窗畔。

如同阵风和树干从不挽留,美学的音符也未曾静止。

它并不恭迎你的来。

7、孤单者对爱是仇视的,虽然他的眼睛从没有离开过。

8、轮换无数世的旁观者,千层浪也不能合成一股浪,独行的船只从那头驶了回来,用了跟来时相同的速度,没有耐心的只能是观众。

一刻便飞得尽尽绝绝的。

9、世界的橱窗效应:你窥视的对象,一定也在窥视你。

你们隔着湿漉漉的沙丘和滂沱的雨,他的世界因你这边的雷鸣而深深惊动。

10、信仰把一头牧羊犬塞进了绵羊堆。

是大树真有庇佑,还是狼嚎太猖狂?

11、现实的群体引力与近在咫尺的危险,会战胜美与信仰,这是全体畜类的共鸣。

12、虚幻像猎鸟,得先称霸了阴影。

然后扑动翅膀,逃向真实。

13、信仰的发起者,是那只独面大海的飞鸟。

它像佛陀一样,引来愈多的匍匐信众。

哪怕巨浪仍是滔天的。

14、一生万物,万物生争斗,争斗招引殖民。

15、主角才是道具,是一种假的环境,用来让真的背景发出亮光。

16、眼见为虚,耳听为实。

如果耳朵的信息源是你的同类。

17、人无法抵抗下坠的力道。

就像飞鸟食雪,会引来愈多忘记自己会飞的鸟,同食堕落。

18、一人造洞,但洞本身是群体的。

个体入洞很危险,偏偏人对危险乐此不疲。

19、叛逆和呼唤叛逆者回归,是同一种执念。

对峙在路的两岸,眼前走过相同数量的牛。

叛逆会永胜,因为它不动。

20、宏观正确很重要。

架构是美的,个体无论位移还是出镜,都会优美。

21、别忽视声音,只要足够突兀,声音能引起猜疑和叙事。

画面沦落为想象的工具。

那些诗歌状的云朵与白鸟,始终要飞走,而诗的嗓音从未静下。

22、反复抨击一种意志,赶走意志的所有者,打倒它的旗帜。

却在得胜的快慰里遗忘自己身处于更广大的意志之中,并且只是条马不停蹄的狗。

23、枯柴与云绮,袤天与野地,无法作为桥廊让人与人相渡。

个体的孤独,绵延缠续,直到过路的时间,先了断了他,再了断了你。

24、故事总是一到爱情,就开始催眠,缓慢、游移,使人五体投睡。

音乐却守住正常倍速,被吞进梦里,做了一味药引。

·

 2 ) 画面记录以及零碎思考

FRAME 1 静止:村庄 枯树 猎人 鸟 雪山动态:炊烟 飘雪 牛 撒尿的狗 飞鸟— 画面来自 《冬季猎人》布勒哲尔FRAME 2静止:车窗 树 雪地动态:嬉戏的马 歌剧配乐 大雪 事件:汽车驶入与离开 车窗降下与升起FRAME 3静止:篱笆 石头 海岸 远处的山 喘息的牛动态:海浪 鸟 群牛走过 乌鸦 叫声 海浪声 事件:海浪逐渐汹涌并在尾声达到最高 喘息的牛醒了起身离开 前景出现群鸟飞走FRAME 4静止:雪地 树 停留的鸟 雪地上的脚印 大雪动态:枪声 作鸟兽散 鹿与鸟从画面一侧进入消失于另一侧 事件:一只鹿回头等待 又一次的枪声伴随哀嚎 一头年老的鹿终于还是进入了画面 共同离开FRAME 5静止:树林动态:飘雪 吃草的小鹿 松鼠 飞鸟 动物叫声 背景音效(不明)飞奔的鹿 枪声事件:吃草的鹿被枪击中死亡(暗指FRAME4的另一场景?

)FRAME 6静止:打开的窗动态:歌声 风 吹动的竹 云 乌鸦飞来 飞机 乌鸦飞走事件:乌鸦互动FRAME 7静止:栏杆动态:鸟 雨 海浪 闪电 乌云FRAME 8静止:栏杆 柱子动态:船 鸟 海浪 鸟群FRAME 9静止:石窟动态:雨 狮子 闪电 树枝 爬虫事件:ghsFRAME 10静止:一颗树 雪地动态:羊群与一只狗 大雪 狼叫事件:羊群围着树(做什么?

)警觉的狗赶跑了出现的狼FRAME 11静止:一颗树 雪地动态:狼 大雪FRAME 12静止:窗台 窗帘的倒影 草地动态:歌剧 鸽子事件:乌云飘过 窗帘倒影若隐若现 倒影飞走 是只鸽子(隐喻与暗喻)FRAME 13静止:地平线 海滩 鸟的尸体动态:海鸥 海浪 枪声 鸟中枪掉落事件:猎鸟FRAME 14静止:废弃房子动态:觅食的鸟 摩托车 汽车符号:三角与不规则四边形的形状营造画面的稳定和不安定的冲突矛盾 框架式构图建立窥视感突出内容主体FRAME 15静止:人物背影照片(背景)动态:路人从画面中走过 下雪 路人歌手弹唱象征手法:背景的光影变化代表时间FRAME 16静止:废弃场地 柱子 拦网动态:鸭子 海浪 船符号:拦网内外的鸭子 群居与离群索居FRAME 17静止:枯树 雪地动态:鸟 下雪FRAME 18静止:窗 网 树 雪地动态:鸟事件:争抢雪堆中的洞 一只鸟成功占据 后被猫猎捕 后逃脱回归洞口象征手法:?

FRAME 19静止:树林 前景的牛动态:牛关联:画面3疑问:前景牛的位置?

FRAME 20静止:窗 枯树 雪地动态:鸟符号:画面分割(场面调度?

)FRAME 21静止:幕布与倒影(未知) 窗动态:背景声 窗帘被拉开(揭示) 树叶 鸟 云 背景音乐象征手法:声音叙事FRAME 22静止:海滩 地平线动态:海浪 雪 鸟 旗与石头 不断吠叫的狗FRAME 23静止:堆叠的木头 天空动态:鸟 远处锯木头的声音 枯树象征手法:声音结合画面叙述 何处 何人 何事FRAME 24静止:窗台 书桌 灯 睡着的人动态:树 背景音乐 逐帧播放的显示器 黑夜到白天事件:结束记录目的:记录事物的出现与消失、打乱与重组记录重复出现的事物与强调的内容比起装置艺术,它更像是导演用数字技术重新解构了电影,并以另一种电影形式告诉观众如何欣赏画面,如何将电影的象征手法 隐喻 暗喻 符号等语言关联起来去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意图或事叙事情节的走向。

 3 ) 阿巴斯

阿巴斯遗作,电影《路边野餐》看完以后来的。

逐渐的对于电影有了另一种感觉,不需要有多么宏大的故事,和情节的反转,甚至于演员。

单看着画框里的海水潮起潮落,炊烟升起,一群人在下雨的天气站在桥上,伴随着美妙的声音。

让人沉醉!!

电影的本质,似动现象,周老师颠覆我对于电影的理解!

阿巴斯印证了这个现象。

最后一刻二人缓慢的接吻,正是对于电影本质的印证!

 4 ) 短评放不下

阿巴斯电影大师遗作,关于电影本体的探索与想象(单纯的看风景或听白噪音也是不错的选择)。

摄影可以说是某种对于真实的占有,通过摁下快门将某一瞬间据为己有,又或者说是一种光明正大的窥淫,是拍摄者对拍摄对象的凝视、掠夺和切割。

如果说摄影是窥淫,那么电影便是意淫,通过想象和某种再现方式以探求生命、真实的本质。

影片是阿巴斯对其本人的摄影作品,经由其想象、预测或基于当时情境的再现,再通过各种数位影像技术制作而成,一种诗意的关于电影的追寻之旅,四散的群鸟、被枪杀的小鹿、倾倒的旗帜……包含着些许悲剧性色彩以及死亡、消逝、离去和孤独种种情感基调,配合观看导演的全电影序列或许会有更深的感触。

影片中多有“窗”、“切割的矩形”还有“洞”等元素,模拟的是摄影机的拍摄方式又或者是影片的放映形式,在窗框、画框或是镜头内、荧幕中展现生死、聚散、风起云涌……其中有一些“帧”:在建筑和窗体切割出的不规则形状的窗口中,有鸟群在觅食,随后驶来一辆卡车将鸟群惊散;在堆砌的木堆后,小鸟和随风摇摆的树木,随着锯木声而惊逃和倒塌等等,其中体现出导演对于工业化、现代性的焦虑,甚至是某种对于“死亡”的执念。

 5 ) 《24帧》是诗、是画、更是故事

阿巴斯,一个诗人来拍电影,定是关于自然的田园牧歌。

Frame 1《the hunter in the snow》24帧,每一帧框住的是自然的某个局部。

春夏秋冬、海边林地、牛羊狮鸟……让看的人,觉得自己仿佛是个穿着迷彩服蹲在隐蔽处的《Discover》拍摄者,屏住呼吸,静静观察眼前的变化。

frame 2阿巴斯的风格?

大片留白、有动有静、有进场有离场,有冲突有死亡,黑白极简,像是一幅幅伊朗式的水墨画。

frame 3

frame 4

frame 5看画还是故事?

鸟站在木头堆上,随着锯木声,左边的树倒下了,又一个锯木声,右边的数也倒下了。

frame 23海边,鸟群,一个枪声,一只鸟落下,群鸟散去,另一只鸟徘徊在死鸟边,久久不肯离去……

frame 13框里,有诸如此类的无声谴责,也有无意义无指向的自然片落,比如:几只鸟在海边移动、狮子在闪电下交合、一只狗在雪中保护一群羊……

Frame 7

Frame 8

frame 9

frame 1024帧,究竟要说什么,恐怕是各有各的体会,无需阿巴斯去帮大家画重点。

Frame 22

Frame 11

Frame 6

Frame 19

Frame 16对这部电影,阿巴斯在开头就说:“我一直在想,艺术家旨在描述一个场景的真实(现实)能到什么程度呢?

画家只抓住真实(现实)的一个画面,没有之前的来路,更没有之后的去处。

对于《24格》来说,我从一幅名画开始,但之后就切换到我这些年来拍过的照片,我纳进了在我捕捉那个瞬间(照片)的前后,大概四分半钟——我所想象的东西进去。

”所以,24帧,是诗、是画、更是故事。

Frame 12

Frame 17

Frame 18

Frame 20

Frame 2124帧中,出现最多的是鸟,场景最多的是雪天。

彩色画面只有2个,其余全是黑白。

人多是以枪声、飞机、摩托车、锯木声、脚步等声音出现。

Frame 14

Frame 15我想阿巴斯对于鸟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人的兴趣。

因为鸟无论在哪个框里,和任何一个自然场景都无比和谐。

而人,光是他们制造出来的声音,就已经把眼前的和谐破坏了,像一个场外的搅局者。

好像没有哪个创作者,会爱自己的同类。

自大的同类,需要像阿巴斯这样冷峻的旁观者,来记录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行为,回放给他们的子子孙孙看。

Frame 242019/10/6

 6 ) 会留白是一种境界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虽久闻大名,但在此之前还未曾看过他的电影作品。

有次读到他的一个采访,谈及伊莎贝尔•于佩尔和她主演的《编织女工》,他说看完那部电影,“为自己身为男性而感到无比愧疚”。

当时读到这句话很感动,作为一名亚洲导演,这句话所展现出的人文情怀一点都不输欧洲的电影大师。

电影《24帧》并非是阿巴斯的作品,而是团队在其去世后利用其生前拍摄的静态照片结合CG技术制作的24个动态影像。

电影一开头,就有阿巴斯本人的一个背书,他说:画家只捕捉某一时刻的现实场景,不叙述过去,也不预测未来。

在《24帧》中,我以名画开场,接着转向这些年来我拍摄的照片。

这之中包含了四分半钟我所想象的,在我拍摄每张照片之前或之后可能发生的事。

想来这部作品是对阿巴斯电影生涯的一个回顾。

以勃鲁盖尔的名画《雪中猎人》作为第一帧,代表导演电影生涯发端于他在伊朗国立美术学院学的美术专业;接下来22帧也是静止影像利用CG技术构建的一个个纯粹自然动态影像世界;最后一帧非常感人,是导演的谢幕,也是对世人的告别。

电脑屏幕还播放着影片,但屏幕前工作的人沉睡了,背景音乐响起Katherine Jenkins的经典名曲love never dies 《爱永不消逝》:谁知道爱是自何而生,谁知道爱是因何而启,某天爱就在那儿,活在你的心里,溜进你的思绪,渗入你的灵魂,带给你惊喜……以“24帧”做片名应该是表达阿巴斯对电影的热爱。

戈达尔说:“电影是每秒24帧的真理。

”24帧不是电影的唯一格式,但24帧能更大程度地表现电影的艺术性,24帧无法取代。

高帧率电影把镜头前的所有东西暴露无遗,反而会失去了“造梦机”的特色。

很多时候,电影就是因为很多东西看不见,看不清,才有着神秘的吸引力。

像做梦一样,模糊不清,才会去回想,回味。

看完24个CG特效的四分半钟,挺失望的。

电影是阿巴斯的宗教,给了他想象的翅膀。

可是这部片子里造作的形式主义不仅框住了人的眼睛,还禁锢了思维。

太多的重复性,元素重复,画面构图重复,视觉疲劳在所难免。

人为的操控性抹杀了名画和静止影像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是由那些适当的留白产生的,而这部作品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留白处填上了自以为合适的内容。

这些“丰富”画面的举动却正好抹杀了阿巴斯背书里所说的想象空间。

如果真要利用CG技术,其实5帧就够了,保留第1帧,第6帧,第14帧,第19帧,第24帧,足矣。

严重怀疑这部作品是阿巴斯的本意,真正的大师是不会摆弄符号玩形式的,所以,我又去看了2003年的《伍》。

这才是大师的境界。

五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记录了沙滩上的一块浮木,海边来往的人流,一群在沙滩上观看海浪的宠物狗,海边一群来来去去的鸭子,以及拂晓前后湖边的月夜。

没有剧情,没有对白,没有人物,没有预设,只有时间流逝,只有潮起潮落,只有自然的和声,以及最初的自由。

静止的镜头,大量的留白,代表的是导演的沉思,对生活,对大自然,对艺术的沉思。

电影里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来自于沉思。

沉思的人把他们在宇宙中看到的美好与真理呈现在屏幕上,拉近人类与世间万物的距离,方寸的屏幕彰显了天地之宽,让人类感受到一种纯粹,和大自然的魅力。

大自然似乎可以容纳一切。

观众可以在屏幕前思绪翻飞,也可以获得彻底放空。

大自然必定给予了阿巴斯很多的力量,然后他又将这种力量通过电影艺术传递给屏幕前更多的人。

把这样一部片子搬上银幕需要多大的勇气与魄力呀。

看完《伍》会发自肺腑地佩服阿巴斯。

至于《24帧》,它完全不能展现阿巴斯对电影的热爱。

团队应该归还那些静态照片原本的意义和想象空间,为阿巴斯举办一个静止影像的摄影展,那些年他拍的照片肯定是他除电影外很重要的生命注解。

他对电影的爱,对电影的信仰和崇拜都熔铸在他生前的一部部经典作品里,这些优秀的作品将承载阿巴斯的爱和梦想传达给热爱电影,热爱影像艺术的人,而且必将生生不息。

 7 ) 懂者很懂

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的影片,创新作品。

用24个镜头,每个镜头固定几分钟,模仿电影每秒24帧,每个镜头里面,虽然镜头不动,但内容动静结合,而动的物体,全部是反映自然,有动物,有飞鸟,有风雨,有雷电,有冰雪,有植物,有云雾,有海浪,有草原,有人景观;有孕育,有生死,有争斗,有友爱。

整个影片黑白影调,画面非常唯美。

没有对话,没有字幕,有声音,全部是自然和生活的声响。

哲理非常隐晦,但意思非常明确,懂者很懂,不清者自然不清,靠经历和悟性来体会。

 8 ) 回忆的24格

其实影片过半,我才匆匆拿出笔记本记录之后的每一帧。

上一部这么自觉地想要记录什么时,是《寒枝雀静》。

哪怕只是几个意象的重复组合,依然带来丰富的观感。

这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24格不是在记录,是在回忆。

前面几帧我一直在疑惑中,因为有些地方很不解,像马脚一样拙劣地显露。

一些技术的痕迹(狼和鸟的爪子,踏进草地雪地尤其明显),还有第二帧,半摇下车窗之后,为什么风不会挟着雪飞进车内?

我渐渐感觉到,画面是分层的,背景,动物以及风雪,他们不在同一处发生。

静止的背景上,可以是飞鸟啄食,也可以是鹿在奔走。

这一层风雪可以在窗前也可以在林间。

所以画面显得既真实,又不真实。

就好像回忆里慢慢剥离出时间,地点,事件。

这个感觉在frame15突然明朗。

第十五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帧。

几个人的背影在中间,前景和背景慢慢变化——夜色渐深,雪越下越大。

突然,铁塔亮起灯,前景里频繁出现路人。

而那几个背影,没有被夜色隐去,也没有因为灯光更加清晰,就这么近乎永恒地,望着。

在这一帧,以及之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错觉,镜头甚至出现轻微的晃动。

像把握不准的一支笔,渗出了一些墨水。

回忆里拼凑出的画面不是现实,动静在交替,画层在切换。

所以雪飞不进现实。

鸭子,海鸥,鹿总朝镜头深处走去。

总有东西阻隔在记忆与现实之间:车窗,门户,网,石......除了frame15,我还喜欢frame4,离群的鹿的等待;frame13,一只海鸥在死去那只的尸体边徘徊陪伴。

像在诉说爱,诉说“love never dies”。

在关于海的每一帧,我都想起在长岛的一次经历。

一只黑羽的鸟立在一块大石头上,海风很大,但是它偶尔动一动爪子。

抓拍完之后,去海滩上看低飞的海鸥,一瞬间,天暗了下来,开始下雪。

我躲在海边房屋的檐下,雪阻隔着我和海。

那是我的回忆最接近24Frames的一帧。

2018.04.15 傍晚

 9 ) 谁又知道电影自何而生?

2016年7月4日,大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因患胃肠癌在法国巴黎逝世,身后留下两部遗作。

一部是短片《带我回家》,另一部是长片《24帧》。

从本质上来说,这两部遗作一脉相承,都是静态的摄影影像,加上动态的CG技术,创造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电影呈现方式。

尤其是后面这部《24帧》,更是阿巴斯的“电影史”,是他对于影像的拓墣和致敬。

电影甫一开场,阿巴斯就用字幕点明了自己创作的意图和方法:“我一直在思索艺术家叙示一个场景的方式。

画家仅仅捕捉到一个瞬间,既不是在此前,也不是此后。

《24帧》,用一幅著名画作和一些我所拍摄的照片,并为这个瞬间各想像出了长度为四分三十秒的此前或此后的场景。

”也就是,所谓的“24帧”其实是一张著名画作和随后的23张摄影照片所延伸出来的各四分三十秒的动态想象,而这段动态想象的核心在于那张被捕捉到的瞬间。

这一瞬间既可以是摄影快门的瞬间,也可以画家作画所捕捉到的瞬间。

“24 Frames”当然可以按照大家所熟悉的那样翻译成“24帧”或“24格”,但不能忽视的是它同样是“取景框”,是“画框”,是银幕内外、台上台下的那一道界限。

24 Frames 也正是那个24个取景框。

而电影的本质就是那每秒24帧的运动画面。

每秒24幅静态的照片最终构成了运动的视觉效果。

阿巴斯通过这样的动静对比,重新组构了电影叙事的可能性。

除了动静之外,阿巴斯还在这24帧的长镜头中设定了多组对比:光和影,明和暗,彩色和黑白、远和近,大和小,快和慢,自然和人工,风雪和雷雨,在场的画面和不在场的声音。

大雪纷飞中嬉戏的马儿,海浪潮汐边的奶牛,窗外的风吹林梢,华灯初上的埃菲尔铁塔,一帧帧,一幕幕,正如阿巴斯所一直坚持的电影理念一样,所见即所得,不要解释,不要预设,不要概括,其中展现出来的广袤和伟大,无与伦比,诗意盎然。

除此之外,最特殊的当属首尾两帧。

电影的第一帧并非来自阿巴斯所拍摄的照片,而是一副广为人知的油画——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

在这一帧中,原本静止的画面被延伸动态的情节,或许正是画家创作时所想象的瞬间前后。

雪花缓缓落下,炊烟袅袅升起,群鸟鸣叫,猎狗狂吠,声音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最后一切大自然的声音归于沉寂。

与之对照的是,一动不动的固定机位摄影,就像是站定审视画作的视角一般。

阿巴斯通过让炊烟、飞鸟、猎狗的运动来完成向电影本质的回归,构成了对电影本质的对照性的反思:静止也是一种动。

阿巴斯之所以选择《雪中猎人》来作为电影的开端也并不是毫无来由。

这幅画对于电影史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更大。

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同样出现过这幅作品,用以寄寓电影中关于“地球记忆”的永恒乡愁;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又译作《一只坐在树杈上思考存在的鸽子》,指的正是这幅画中枝头上的群鸟。

巧合的是,阿巴斯《24帧》的制作构思真是始于2014年,正是罗伊·安德森凭借次作拿下威尼斯金狮奖的那一年。

两人年纪相仿,同样量产广告短片,又以固定景框的定拍手法而闻名,实在难以让人停止遐思在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

然而阿巴斯辞世后,这个谜恐怕今世难以被正面解答。

而电影的最后一帧所与众不同的是,这一帧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只不过这个电影并没有出现在大银幕上,而是电影屏幕中。

这一幕正是威廉·惠勒的电影《黄金时代》的结尾,玛娜·洛伊和弗雷德里克·马奇的深情一吻。

整部电影从第一帧的绘画开始,到最后一帧的电影结束,处于中间的是21帧主题各异的动态摄影,阿巴斯的意图不言而喻:从绘画到电影,从静到动,电影是如何缓步发展而来,又是如何进入人心。

电影内外的这一帧,三层银幕关系,形成了绝妙的互文。

第一层是电影外正在观看大师遗作的我们,或坐或躺,或陶醉或睡着,形态各异;第二层是哪位睡死般趴在桌上工作的人人,就像是坚守在电影工作岗位上的阿巴斯一般;第三层则是电脑屏幕上那一帧帧运动的,美轮美奂的,《黄金时代》的吻。

向内,是一层层的仰望和回溯;向外,是一层层的影响和传承。

从我们到阿巴斯再到黄金时代,电影的历史就这样被写下,并将一直被续写。

而三层银幕关系所代表的又是三种不同纬度的时间:我们观影时的时间,一分一秒即是一分一秒,共长四分三十秒;电影中的时间,每秒24帧,窗外却从暗夜到放亮,或许是一夜的时间;电脑屏幕上接吻的时间,或许是每秒8帧或16帧,一帧一顿,是一个吻的时间。

三种时间以不同的速率流动,无疑暗示着电影导演控制时间的魔力。

电影就是一出幻术,是一种虚构的艺术。

最后,电脑屏幕上打出“THE END”,电影的终结,大师的终结,电影本质的终结,银幕内外,一曲绝唱。

音乐响起,是Katherine Jenkins经典名曲《Love Never Dies》,恬静温柔,悠扬动人。

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谁知道爱是自何而生,谁知道爱是因何而启,某天爱就在那儿,活在你的心里,溜进你的思绪,渗入你的灵魂,带给你惊喜……”是的,谁又知道电影是自何而生,因何而起。

是卢米埃尔兄弟的那扇工厂大门还是那列冲出银幕的火车?

但无论如何,电影就这样活在你的心里,溜进你的思绪,渗入你的灵魂,带给你惊喜。

原文刊于《看电影》杂志。

备份。

 10 ) 《24帧》观影笔记

看了一半才想起来记一记,一定有疏漏,欢迎批评指正。

1 彩色 雪 村 炊烟 乌鸦 牛 狗2 黑白 雪 车窗 音乐 马3 黑白 牛 海 海鸥4 黑白 雪 树 麋鹿5 黑白 雪 鹿吃草 枪6 黑白 风 窗 音乐 竹 乌鸦 飞机7 彩色 雨 栏杆 海 乌鸦8 彩色 雨 栏杆 柱子 海鸥 艇9 彩色 雨 草原 土堆 洞 狮子10 黑白 雪 树 羊 狗11 黑白 雪 树 狼12 彩色 屋子 阳光 绿草 歌剧 舒缓 乌鸦影子 鸽子 麻雀13 黑白 海 海鸥 枪 哀鸣14 黑白 废墟 窗口 路 斜线 阳光 乌鸦 摩托 车15 黑白 6人背影 埃菲尔铁塔 路人 开始下雪 灯光 掌声 歌手 撑伞的人16 彩色 阴 沙滩 柱子 铁板 铁丝网 船 鹅17 黑白 雪 灌木 麻雀 乌鸦18 黑白 晴 雪地 窗 格栅 树干 乌鸦 猫19 黑白 雾 树林 牛20 黑白 晴 窗 墙上的光影 雪地 树枝 乌鸦21 黑白 窗帘 树影 乌鸦 bmg 开门声 脚步声 窗 风 鸽子22 黑白 雪 沙滩 海浪 旗子?

海鸥 狗 旗倒23 彩色 晴 蓝天白云 木柴 风吹树 麻雀 伐木声24 黑白 夜 窗前 桌 台灯 屏幕 PS 趴着的人 屏幕里的画在动 歌 天光渐亮 mac the end 屋外似乎在下雨

《24帧》短评

从名画到摄影的动态二次诗意创作 看下来居然发现时间过的这么快 24个短片中偏爱6、8、12、15和24结尾 立体声表现强劲有力

6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大美不言。阿巴斯是不想说,我是说不出来。没有字幕,可以全身心观看画面,多出来好些明暗的光影,沁入心间。

7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看到1/3 处,就判定,不会是我们巨蟹座的导演吧?一查,果然是。知道梁朝伟买张机票去欧洲喂鸽子为什么是真的?他也巨蟹啊!不知道多少人觉得这个片子无聊透顶,可对于巨蟹的我来说,我就经常有这样的时光,尤其是未被教化的时候,小时候5、6岁,还没有上学,没有被要求一定要把时间填满,我虽然有很多一起玩儿的玩伴,但却总是选择自己待在一个角落,选择这样一个完美的取景框,过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就是在那里看过往的汽车(小时候汽车非常少),这就是我们巨蟹座的内心世界,不需要陪伴,不会寂寞,不要打扰,陪伴我们的是风吹过的树,潮来潮去,时有时无的鸟鸣、狗吠、鸡叫,所有这些大自然的声音都在陪着我们,哪有什么空闲体会孤独?!所以我们应该是宅男宅女最大的星座,而且老了也不需要去养老院打发余生。

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动画材质低劣,而且每一帧的视听策略大同小异。这是装置艺术,不是电影。

13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较差

#24幀•大源 | 未完成遺作

14分钟前
  • monsieurAgave
  • 还行

-这种改“绘”方法并不适合有人的作品,只适合空旷背景+动物,这也是为什么frame1和15效果不好的原因-这么多的以下雪天为背景的作品里只有frame 22真正把动物行走的痕迹做了出来,这说不过去吧

16分钟前
  • 熊27
  • 较差

所以这个加上之前的five 真的不是抄《帕洛马尔》吗???好看是好看(对 一点也不无聊)但太像一键下载电脑壁纸资源了……而且全程都很焦虑地希望动物行为不是摆拍吧(

19分钟前
  • TARDELLINO
  • 还行

大银幕依然没扛过去,中间也就睡过去五六帧吧。

23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还行

确实非常美非常有意境,适合弥留之际观看,去天堂走得更安心。也适合在一个好天气去星巴克之类的地方,慵懒地去品生命的真谛。我会留着,以每个片段,分段在应景的时刻重温。不为生计奔波的人越看越有品,陷入绝望的人越看越绝望。8.4/8.2K 【IMDb6.9/1.8K 北美票房3.44万美元,全球票房3.7万美元】

28分钟前
  • 安心
  • 还行

补标,狠虚伪的电影,只有几处还不错,勉强给3分。// B

30分钟前
  • emfrosztovis
  • 还行

阿巴斯的影像。

33分钟前
  • 抛掉奶盖上街去
  • 还行

这根本不是阿巴斯,也就是一个给人学习如何构图而已

38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较差

超长24个Gif

40分钟前
  • 粉色木曜日
  • 较差

这片儿也太好睡了8⃣️

41分钟前
  • 濒临过期
  • 还行

如果電影的本質不是以畫面和對白把作者的想法帶給觀眾,而是以一堆GIF讓眾觀不知你想做什麼的話,那麼它的作用連人類用作最基本交流的語言都算不上。

43分钟前
  • 熱火
  • 很差

D+/ 一秒万年。

4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6。当姿态和动作一起构成影像的时间,物物在和谐中此消彼长,融为一体。人和动物若非换了一届又一届的演员又会是什么呢。当一切已届失乐园,只有爱能让我们下到冥界实现那永恒或瞬间的一瞥。

49分钟前
  • 还行

是诗意的生命,还是电影的句号

51分钟前
  • 茫茫
  • 还行

2022.12.12 24个舞台

52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和《宣言》一样,都是美术馆电影。戈达尔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他也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两句话完全可以成为这部片子的影评,因为阿巴斯在这部遗作中开始延拓电影的疆域。我一直在思考(以抵制困意)导演为什么要拍这24帧,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顺序放映。但这种思考没有结果。

54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