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只是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只是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每次看战争片这个类型,我都忍不住想写点什么,观影的过程很煎熬,呼吸都静悄悄的,任何抖腿,吃零食都觉得不够严肃,这是战争啊,只有在命如草芥的战场,我们才能看清楚一些所谓的“真相”,才会认真起来,起初的我们,无知的就像片中的几个年轻人,就像《希特勒的男孩》里描写的,慢慢的察觉,原来“战争”是这样的,可是一切都太晚了,所以我总说,人类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永远不吸取教训,人不会一直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周而复始!
隔着屏幕,我仿佛都能闻到电影中的腐臭味,我觉得自己好渺小,谁会看你写的这些东西?
嗨!
确实,往往残酷的东西能让华丽的词句苍白无力。
关于一战,我看过很多,这一部算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补充,韩国的那部电影《高地战》,其实拍到最后,都是一模一样的现实,真是讽刺,残忍,悲凉,我发现这类电影,他们想表达的是战争其实才是恶魔,谁发起的战争,谁就是恶魔的代言人,个人就是蝼蚁,但我印象中有些电影,总觉得战争是造神的机器,好像永远有一个过错方,如果是这种想法,真的该好好的反省一下了,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一个生命,无关其他,他或许是为了自己的无知买单,或许是为了心中的理想牺牲,但作为生命的个体,令人叹息,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幼稚,幼稚的像个孩子,傻子,疯子,我懂个屁的战争!
呵呵,好吧,我谁也代表不了,就代表我自己,我不会做的!
另外,我在想如果把“人”和“病毒”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当作一场战争,“人类”的各种措施就是武器,人拿着武器,消灭“病毒”,从1914到1918,大家身心俱疲,都在等一个11点,在11点到的那一刻,我们的脑海里在想什么?
人们在坚持什么?
看着战壕里的士兵,一种莫大的悲哀油然而生!
每一场战争,我们都该好好记录的,有了电影,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有纪录片的形式,有娱乐的形式,有各种的特写,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总有一种形式把男女老少一网打尽,看吧,看看我们做的“好事”,正因为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怕我们忘记,战争片是包装好的一颗颗药丸,治疗我们的健忘症,无论多少部,多少遍,我们都不该抱着松懈娱乐的态度去观看,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类电影应该抛弃任何立场的,因为我觉得战争背后的复杂性,普通观众很难一下子看到全貌,孰是孰非,交给时间来评判,谁发起的战争?
谁在侵略?
谁在抵抗?
谁献出了青春,谁又在幕后操控?
重要的是死了多少生命,是如何避免?
因为那不是单纯的1700万的数字啊,是人啊,人啊,人啊!
是我们自己啊!
最后我也想到了一个奇怪的角度,无关对错,就是一个想法在脑子里,比如一些动物(植物),他们因为迁徙或是丛林法则,大规模的周期性的死亡,我们人类知道吗?
他们没有电影,没有记录,会有他们的同类感到悲愤吗?
我想不会有一只狐狸突然跳出来说,我们世世代代受到了狼的侵袭,我们如何如何,这些故事只是静静地发生着,我们只会觉得这就是自然法则,人类世世代代发生了多少战争,死了多少人?
算过吗?
会不会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呢?
我有思考过,一种是我们以为自己是人,是高智慧生物,我们要反思反省,就可以避免战争,对,很对,可是人太多了,不可能每个人都这么想,总有一些这类人眼里的疯子,手里握着发动战争的力量,反省的人只会被裹挟,想到这,莫大的无力感再次占领我的身体,太操了,我都不想做人,于是我又继续往下想,另外或许我们自以为的聪明,自以为的反省反思,反而成为了我们发动战争的理由,成为了矛盾的起点,我们以为我们在圈外,其实我们只不过去到了一个更大的圈儿!
Ps:这个标题的意思,其实是想说:“独C者会良心发现吗?
”最后,祝愿每一个因为战争逝去的生命,在各自的愿意为他们祈祷的人心中获得安宁!
真的觉得大家都可以看看德国人拍的一战二战电影,感受是真的不一样。
我觉得本身一些战争电影被我吐槽的点就是他们的结局都太强调“成功”了。
虽然也会有很多人死甚至主角也会牺牲,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在拍“我们是怎么反败为胜的”“我们主角是怎么英勇杀敌的”。
没错作为被攻击的一方我们想展示我们不怕敌人的攻击我们是坚强的民族,而且确实我们是二战的战胜方。
所以我也完全理解为什么我们在拍战争的胜利。
只是我确实觉得只看这类型的话这就失去战争片的意义了(这里我再加几句,评论有人说“为什么非要反思,我们反侵略赢了就是要拍打赢战争的胜利,你为什么要和发动战争的国家共情”。
我上面也说了,我们做为被侵略的并且是战争的胜利方,拍战争胜利拍美好结局是完全合理的。
但是,我还是始终认为“战争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好处”,即使是胜利方,即使赢了也依旧是输的。
有些电影可能会让观众产生“战争胜利带来了无限的自豪感和骄傲感,证明了我们的实力,所以战争也没那么可怕反而可以证明自己”的想法。
从而减轻了战争实际的残酷和害处。
所以不是说大家都别看美国中国的赢战电影,如果只是为了爽一爽那就去找个手撕鬼子或者看美国人拯救大兵瑞恩,也完全ok的,我也蛮喜欢看。
但是不仅要看这种也更应该看看德国的战争片,换一个视角去真的看看战争的残酷。
⚠️并不是要代入德国人去反思!
只是去看看真实历史中的一个国家为战争失去了什么,以此警示自己,警示所有人战争百害无一利。
⚠️也没有一棒子打死或贬低所有赢战类的战争片!
就是觉得德国人视角会不一样会更有警示作用,我个人偏好这种警示型的战争片,个人偏好!!
仅从我理解来说,看战争片不是为了肾上腺素不是为了不是为了民族自豪感,而是去了解那段历史,从最客观的角度去认识战争最坏的一面。
所以我不是共情德国,只是共情所有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人。
这个完全是个人喜好!
我就是觉得爽片动作片可以拍成美好结局,战争片就不要全是美好的了。
解释完毕求求别再杠我了)如果只是为了彰显民族自豪感的话,那它被冠上“主旋律”也不为过吧。
(说这句是因为在微博看到有评论问为什么我们自己拍战争片就被说是主旋律,国外拍的就不说)我一直觉得只有德国人的战争片是纯粹地拍最真实的残酷的战争。
他们会拍<西线无战事>,拍为了政府的自尊白白牺牲多少人,讽刺四年下来前线只前进几百米却死了几百万人。
他们会拍<地雷区>,拍战争结束后德国士兵为了拆自己埋下的地雷葬送生命。
没有哪一部是以“成功”结束的(因为他们确实也是战败方),就算主角活下来了那电影依旧是悲剧,因为没有人会庆祝。
“战争结束了我们赢了我们太强了”这种东西真的还是少宣扬的好。
(或者说看完了这种彰显民族自豪感的电影之外也别忘了看看德国的,换个视角嘛)还有一点就是看西线无战事的时候你不会去特别在意主角,他们的存在感都不是特别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有完整的故事线。
整部电影都找不到“杀敌高光”或者“作战战术高光”,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为了彰显哪个士兵的英雄气概。
只是在跟你说战争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好过也不会留下任何一个英雄
一颗炮弹落下来六个钱包都没有还完房贷的房子没了一颗子弹追了很久的人儿没有了它们很便宜,它们到处飞从天空中飘散下来的"小玩具"踩到下半身就没有了哪怕一无所有的人灵魂也在恐怖中魄散这是战争没人会再为它叫好春天的糜烂性气体取代花香夏日的轰鸣声盖过蝉鸣秋天的河水是黑色的整个冬季唯一的油料在前线废弃的弹坑里燃烧这是战争谁的父亲掐死了谁的孩子谁的梦魇充斥无眠的魂魄子弹,火焰,死亡是公平的不分河岸,不分政党,种族我们爱的人都会死去不是在怀里,不是在衰老的床榻边是在遥远的,未曾听闻过的无名之地我们都会死去不是在爱人的怀里,亲人簇拥的床边是在出征的时刻,以为会胜利的谎言里这是战争和下一场战争的前夜
现代战争就像一盘棋,关键不在个人,而是整体。
你们的战斗地点如同粪坑,但你们的G98步枪最好保持干净。
扔一块肉给狗,就会被叼走。
给人一点权力,他就会变得野蛮。
开一枪就要换一个地方。
努力才有收获。
光是过去几周 又有四万多伤亡。
按这个进度,我们需要180年才能征服法国。
饿肚子的时候,什么事都值得做。
我父亲不是拿撒勒的骑士,而是喜欢拿沙拉里的起司。
“不知足”是我的座右铭。
社会民主党人是人类的末日!
“我想念我的同伴了,中士。
”“我还想我妈呢!
”“就算我们最终输了,结果也不会比投降更糟。
”“但是会多死几十万人。
”唯一阻碍我们停火的是虚无的自尊。
我儿子战死了,但他并不感到光荣。
你还活着,你一定要心怀感激——为了我们,为了那些没能活下来的人。
这里的一切就像发烧一样,没人真的想要发烧 但它突然就来了。
没有孩子的圣诞节算什么?
没意义。
将近1700万人在一战中丧生。
一、前言从《西线无战事》(1930)到《卡萨布兰卡》,从《大独裁者》到《奇爱博士》,从《辛德勒的名单》到《美丽人生》,到《勇敢的心》到《拯救大兵瑞恩》,近些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敦刻尔克》、《1917》等等等等,到最近的《西线无战事》。
一代代导演们对于战争片拍摄手法的探索是竭尽所能(《战舰波将金号》成为蒙太奇手法的典范),可以说从电影出生一始,战争片就一直在快速发展。
到现在战争片的拍摄已经非常成熟,对其的探索和发展也是越来越困难。
从镜头视角到灯光色彩到声音效果到剪辑手法,种种种种,感觉都已经被成熟运用了。
观众脑海里的战争片就是:残酷混杂着一点点温情(当然这温情很多时候是残酷的侧面表现)、再带一点无奈和讽刺。
本文藉由对《西线无战事》的分析,浅谈其思想内容,及对战争片的发展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
二、镜头分析1.主观镜头主观镜头在战争片中非常常见,用以突出角色的主观情绪,让观众有更好的代入感。
本片中不同寻常的是,用了特别多的主观镜头,但并不用于对峙营造紧张氛围,都是活人视角看尸体然后紧跟着尸体视角看活人,用以突出战争的残酷性,更好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图(1)如本图,表现保罗内心的崩溃,对于手刃敌人,内心的痛苦,是战争中作为“人”的愧疚。
俯视和仰视之间尽是痛苦。
这种让人不得抬头也不得低头的拍摄方式,好像在逼着保罗也在逼着观众找一种战争中的生存方式--抛弃人性。
本片中一般都是死人(躺在地上)用仰视镜头,因而仰视镜头具有暗示作用。
图(2)凯特死前所见如图,是凯特被孩子枪杀前的镜头。
主观仰视镜头暗示了人物的死亡。
树上的残肢断臂,也显示了战争给凯特带来内心的创伤,画幅被树枝占满没有出路,暗示凯特好像只能永远留在战争之中。
2.仰视镜头、俯视镜头这里探讨的的仰视镜头和俯视镜头不包括绝大部分主观镜头。
仰拍和顶拍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而更值得分析。
全片第一个顶拍是狐狸。
图(3)一只大狐狸带三只小狐狸,导演不可能无缘无故这么做的,如果是单单为了暗示时间变化,完全没有必要啊。
开头的大远景到炮火光亮完全可以直接引入到战区。
要解析这个镜头就要联系全片。
这个镜头之后紧跟仰拍。
图(4)这是狐狸的生存环境,狐狸的仰视镜头。
这个镜头很难不让人联系到图(2)那个镜头,全片仰拍拍环境的镜头只有其二。
如果说现在还不能认为他们就有关联。
那么看图(5)
图(5)看似全是玩笑,巧合,巧合出现三次就不是巧合了,导演刻意安排,暗示凯特如同大狐狸,带着几只小狐狸。
动物被密林(自然环境)包围,而凯特几人被战争包围。
战争让处于其中之人抛弃人性,沦为动物。
这也就很好解释了,凯特第二次偷鹅的原因,狐狸本身就是要偷鹅,突出了战争带来的宿命感,人一旦进入到战争环境就很难回头了。
正如凯特所说“我是不是宁愿在这里和你还有贾登、克罗普,还有穆勒坐在营火旁吃炸土豆,连皮吃。
”本片中其他的仰视俯视镜头都中规中矩,表现战争的残酷,带给人的压迫感,这里不再赘述。
3.中景
图(6)全片最温暖镜头,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
两人背后的支架构成一幅画框,一来把两人距离拉近,给人亲密之感。
构图分成两块,用一根木头分隔,一人占画幅一半,地位平等,情同兄弟。
同时被木头架子撑起的构图给人以安全温暖之感。
最后,这样的框架似乎表现了两人被战争束缚,被禁锢于框架之内。
这样的温暖,更像是:
图(7)令人唏嘘。
图(8)图(8)这种镜头很熟悉了,浓浓的悲剧感。
4.环境本片中的拍环境的镜头很有意思,因为剪辑非常突兀,环境拍的非常刻意,透露出强烈的目的性。
图(9)
图(10)这是第一次偷鹅和第二次偷鹅之后的环境对比,暗示意图非常清晰,不具有深度,甚至让人觉得生硬。
个人认为可以由树(环境)的改变暗示到人在战争中的沉浮,给一组镜头,树从清晨到落日给个30s镜头,而不是生硬剪辑,单单剪一个画面。
要是自然界映射到人的身上这些对比能够更加的具体和有趣,我想会给这部电影带来一点提升。
图(11)
图(12)这两幅就相对来说更有意思,两幅都是动物视角,导演应该是为了暗示动物和人,自然环境和战争环境的映射关系吧,不然的话,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意义,而且剪辑非常突兀。
如果确实是映射的话,这几个镜头还是值得探讨它的意义的。
还是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都是智者见智。
三、剪辑手法本片中的重要剪辑手法就是交叉剪辑,这个在各种电影中也见怪不怪了,用在战争片中,很老套了。
表达的东西无非战争的残酷,每分每秒都是生命的流逝,以及某些上层的自私,腐朽。
本来以为这部电影会用杂耍蒙太奇的啊(我受《瞬息全宇宙》影响太大了,真的好爱,哈哈哈哈)。
近乎疯狂的剪辑,从谈判场剪到战场,剪到制衣工厂,剪到将军的餐盘,从彩色剪到黑白,从人类剪到动物...如此组合、循环往复,在此之中用声音相连接,笔敲击桌子的声音、枪声、缝纫机的声音、接线员的敲击声、叉子敲盘子的声音,最后把声音融合到枪声,场面回到战场或者餐盘都可以。
众多的信息在剪辑中具有了独特的张力,让人应接不暇,又过目难忘,最后可能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四、声音这部电影的很多转场都伴有音响,表现一种戏剧张力?
不懂阿。
最后的凯特之死,则是钢琴独奏,戏剧感,悲剧感。
值得称道的是电影把缝纫机的声音一点点转化为枪声,让人感觉板子上的都是死去的年轻人,感觉是子弹穿过身体。
工厂里的都是妇女,也就是说她们手里的衣服可能就是她们已经死去的孩子,这些女人们也在进行艰苦的战争(身心都是),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时期所有人都饱受摧残。
而这些衣服是做给下一代孩子,这种痛苦,是一代又一代传递的(电影前中后各部分收铭牌的动作也突出表现了这一点)。
五、总结新版的《西线无战事》的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又稍微带点新意,在战争片中算是好的很一般。
本片突出表现战争对人的改变,对人性的摧残。
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令人咋舌。
战争将人类的本能放到最大,人类真正意义上成为动物。
是狐狸偷走了鹅,那么是养鹅人杀死了狐狸吗?
Ps:冲奥的话感觉困难,得个最佳化妆说不定呢。
六、对于未来战争电影的展望应该是战争的形式所制,感觉战争片很难再有新的突破。
它不像一般故事片那样可以肆意发挥,它首先是厚重的,其次是悲惨的,以喜写悲,一样是悲。
战争的内核是确定的,战争的本质是不变的,这样的话给电影带来了很大的束缚,也就是说,它的主题基调永远都是确定的,只是在于导演怎么去完成这个相同的主题。
真的挺沉重的。
我一个电影爱好者也不懂,希望大家能一起理性探讨。
害,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说,这点还是留给天才导演们发挥吧。
我唯一知道的是某些范式真的不可取,也对很多失去了信心。
这样的大制作,最后的结局仅仅是为了戏剧上的“讽刺”,而忘了主题的升华,讽刺的东西也很局限——为啥你们签订停战协议不能立即生效,要搞个几号几点生效呢?
害得我们 还有时间打一波,也能送一波,不如把生效日期弄到1945年,这样世界上就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因为一战还没打完,哈哈,这样想来,这部电影也挺搞笑的。
我看不懂主角已经很反感打战和杀人了,最后为啥还要冲出去杀四五个人?
是鬼上身了,还是精神分裂?
这到底是反战电影,还是鼓战电影?
鉴于电影前面还拍的不错,就结局突然发疯,我来为电影写几可以升华主题的结局。
1、当他们在院子里集结,知道最后还要冲一波,主角怒不可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枪爆了将军的脑袋,然后大吼一声:战争已经结束了。
2、当他们在院子里集结,知道最后还要冲一波,(此处开始使用慢镜头)主角当场把枪扔到地上,说不死都不去,最后他被拉到墙角,在被枪毙前脑子里闪回过一些美好的画面。
3、当主角和他的伙伴得知双方已经签订停战协议,想到马上要离开这,他们相约一起去给上次偷鹅的老头道歉,老头原谅了他们,并请他们留下来吃了一顿,然后睡到第二天早上被最后冲一波的炮火惊醒。
4、主角冲锋到一半时,故意趴下,双手抱头,希望时间赶快到来,世界一片安静。
5、主角冲锋到一半时,把枪扔掉,右手举起那条白手绢,走着过去。
构图和调度蛮讲究的,视觉上很享受,看的时候让我比较注意到的是片中多次出现的地平线以及人连成的“线条”。
当点被连成了线,点也就不再被看作是点;人也是一样的,人在集体中不能算人,你在决策者眼中只能算数字。
当然,单纯地指责决策者没有“人性”是没什么意义也比较肤浅的,以及徒劳。
因为他的角色和位置就决定了他就是会这么想,他能够感知和考虑的因素和前线普通士兵们就是不同的。
对错的衡量标准自然也不同。
林帅不也“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么。
在我看来反战并不意味着反对一切战争(战争无可避免,强制和平带来的持续隐性剥削也不是你能够忍受的;当然矛盾点未必在你这一代人身上爆发,你可以熬死,后代们早晚也是要战的),而是要反对无意义的献身和死亡。
为什么战争动员里需要充满谎言,因为真实的理由不足以支撑你上战场。
人可以活,也可以死,但总归他需要一个理由。
而别人给他一个理由,和他本身拥有一个理由是截然不同的。
自身拥有理由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冒险赴死或让其他无数人去死;而别人给的理由在第一颗子弹划过耳边的时候瞬间破灭。
三百万人在几百米之间堑壕中互相挺进,起初幻想中的光荣与抽象的仇恨,被队友的残肢和烧焦的尸体转换为真实的恐惧和具体的仇恨。
你不再去思考,因为思考带来的只有怀疑和恐惧;你只剩下服从,因为服从给你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你需要仇恨,只有它才能够支撑你再进行一轮冲锋。
直到一颗子弹或无数颗子弹穿过你的身体。
你重新回归了一个点。
英国法国德国那快地方的人,从近代到二战结束已经相互揍了几百年了,都是从我家打到你家,我再把你赶走,才有了今天的格局,我也揍你了,你也揍我了,钱也赔完了,道歉也道了,和平这么多年生意也做了这么多年了,如果反省那我们一起反省,大家立场都一样吧,大差不差的。
反正总体价值观就是战争太残酷了,我们到底打来打去为了什么呢。
但是战争片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不擅长的题材,因为中国没有发动过侵略战争,没有在别国领土上作战过,没这方面经验,只有我们被欺负,家园被占领,然后我们把敌人打跑了这一个故事可以讲。
那我们当然不怕战争,我们也很清楚我们打每场战争的意义,所以中国拍战争片从来没有反战的思想,因为如果我们当初不打,今天我们该说日语了,所以我们凭什么反战。
日本电影的战争反思,反思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百姓受苦军人送死到底是谁的责任,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在别过领土上给别国人民造成了多大的痛苦。
这让人看了能不来气吗?
要反你们反去,如果有一天国家领土再次被侵犯,我会义无反顾地上战场。
这么年过去后,技术上当然比1930年的电影要好了,投入也不小,但整个故事却讲的很差,乱糟糟的。
在情节上,之前小人得志的邮差形象被简单换成了一个要主角一直戴防毒面具的军官,而学生兵和老兵的战友情也没有怎么讲,很多地方总是一笔带过,以至于角色形象很空,感受不到主角对其他战友逝去的痛苦。
除此之外,之前版本里士兵们一起讨论战争原因的场景也没有,主角探亲回家碰上担忧的母亲,狂热的父亲,老师和学弟们的情节也没有,新加的狂热将军和谈判代表倒显得很刻意。
如果不是看到主角扎死了一个法军士兵,撕了美女海报,一群人在供需官那里抢吃的等等,我还以为这片压根与30年版本没关系,但说实话这些老情节也拍的不好。
改编不是瞎编(把从供应处偷吃的改成从法国百姓那里偷东西吃可真是...),反战片不是特效和化妆技术拉满,把战斗场景拍的血腥残酷就可以拍好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的主宰。
但科技和工业的巨大飞跃并没有给欧洲带来好运,反而使他们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中。
1914年到1918年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深陷战争的泥潭之中。
在“一战”中,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在战争中丧生,二千万人受伤,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
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武器,使得人类的互相屠戮变得便捷和简单。
例如,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在这场战役中德法两国伤亡的人数超过了一百万,还使用了毒气弹等非人道的生化武器,无数青年成为了炮灰,满目苍荑、尸横遍野,以至于欧洲大陆的壮年男性数量锐减,多年都难以恢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人类对战争和自身命运的思考,催生了反战思潮。
本片的同名原著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诞生。
电影从两个视角来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极其愚蠢和丑陋的战争。
第一组是从德国的几个小镇青年学生的视角近距离观察战争的残酷和泯灭人性。
第二组从当权者的视角来揭示战争的荒唐透顶。
四个德国小镇青年还没有完成学业,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奔赴战场。
在学校里,德国当局疯狂的战争动员让这些热血青年血脉贲张,他们满怀着憧憬、向往着荣耀。
电影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一面是描述这些青年天真的爱国热情,一面是冷冰冰的展示战争这个大棋局的流水化作业。
他们接过的军装是刚从战场上的尸体上剥下来的,甚至还来不及洗干净血渍,也没能来得及撕掉前任的名字吊牌。
他们没有时间接受足够的训练,就被这么粗糙地被催促着奔赴死亡的战场。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也来不及准备,就这么一瞬间从人间来到了地狱。
来到战场的第一秒钟他们的梦想和热情就灰飞烟灭,只想回家。
现代化的战场阵地是让人无法想象人间地狱,所谓的战壕就是一道泥泞的粪坑,到处都是令人作呕的味道。
几乎每一秒钟都有子弹和炮弹在你身边呼啸而过,都会有人在你身边倒下,对死亡的恐惧无时不刻都在笼罩着你。
这些新兵根本就是过来送人头的,他们被吓得神经错乱,只会躲在战壕发抖,只有极好运气的人才能逃过这场劫难。
一起来当兵的“眼镜”运气不好第一天就阵亡了,保罗则逃过一劫,他负责收集死亡士兵的铭牌。
看到“眼镜”的尸体,他来不及悲伤和好好告别,就被催促着打扫其他的战场。
在战场,死亡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老兵们早已习惯和麻木了。
战争就这么冷漠、无情、残酷,是一场流水化的作业。
前方的士兵在战场牺牲,可在军方决策层中他们只是一堆冰冷的铭牌,只是一组关于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
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局势明朗、胜负已分,但德国的军方还在犹豫,为了所谓的荣耀,迟迟不肯在投降书上签字。
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都有大量士兵在战场死亡,只是因为领导层的固执和面子。
由此可见,战争本身是多么的荒谬和可笑。
而在战场上卖命的这群士兵,只是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为了国家、理想和荣耀奔赴在死亡的战场。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处在最美的青春年华,他们想吃美味的东西,他们想要女孩子。
他们原本可以好好享受这一生,却成为了可怜的炮灰。
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热情洋溢的生命就这么永久的消失了,这些事情是不该发生的。
电影用冷峻的笔触来讲述这一切,在很多镜头中一面是优美到极点的自然风光,突然间转到了毫无人性、噩梦般的战场。
战争的本质是极致的愚蠢。
人类是地球上少数同类之间自相残杀的物种。
我们从还是黑猩猩起就一直在自杀残杀,从未停止,愈演愈烈。
我们因为族群不同,语言不同,观点不同,利益不同,信仰不同,爆发一场又一场骇人听闻的丑陋战争。
工业化革命和现代科技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曙光,反而加速了我们互相屠戮的进程。
照明弹在夜空中升起,看到的不是绚烂的景象,而是我们深深的恐惧,我们把战争变得比地狱还可怕。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保罗在战壕中手刃了一名法国士兵,回过神来,他发现了自己应有的良知,这也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良知。
这个桥段来自于欧容的电影《弗兰兹》。
战争上的敌人,我们面对面的陌生人也是我们的同类,也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战场上,你千里迢迢杀死的敌人和你素未相识,是同你一样的可怜人,他是别人家的孩子,还可能是别人的丈夫和父亲,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你杀害不仅仅是一条生命,还会给很多家庭带来悲伤。
如果没有战争,这个人可能会跟你有着相似的兴趣和品味,你们或许还会成为朋友。
战争是毫无道理的,人类的分歧不需要用这么多生命来作为代价。
何况这些狂热和杀戮大多是中了某些野心家煽动的圈套,他们是可怜的棋子和炮灰。
在战争中没有谁会真正获益,没有真正的赢家,更没有所谓的英雄,只会带来生命的消逝和永远的抹不平创伤。
电影在原著小说中加了很多导演自己的发挥,在电影的后半程变得格外的忧伤。
人类似乎永远都无法结束自相残杀的局面,最近来自我们北方的战争好像也在印证这一点。
战争结束了,停战协议签署了,但悲伤和忿恨不会停止。
法国农庄的小孩那一双憎恶的眼神,他扣下扳机复仇了。
战争带来的创伤不会消弭,失去至亲至爱的痛楚将会传导下去。
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保罗的兄弟们一个个倒下,仇恨和愤怒回到他的身上,在最后的战役中他是那么的可怕。
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与法国军官的近身肉搏战中是那么冷酷无情,毅然决然。
在一战结束的那一刻他倒下了,年轻一代的德国小孩在战场上收集了他的铭牌,等他们长大了又将有一场血腥的复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空前残酷的,也是极其愚蠢的,但人类没有吸取到任何教训。
反而仇恨和战争的耻辱传到了下一代的心中,复仇的火焰在迅猛燃烧,更加变本加厉。
“一战”过后不久,德国的民族主义高涨,爆发了更具破坏力和摧毁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是一场更加愚蠢也更加泯灭人性的战争,甚至犹太人遭受到了种族灭绝,是一场全球的大浩劫。
在当今的2022年,我们的北方也爆发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很多人死亡,很多家庭支离破碎,相同的悲剧依旧在重演。
西线无战事,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与和平,人类学会宽容和包容,彼此相爱,拥有大爱,世界永无战事。
毕竟,战争是人类最愚蠢和最野蛮的行为,是不可被饶恕的。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典型
开篇阵亡士兵的军服几经辗转、空间变化与她人之手形成残酷的轮回这个点很动人。数次静景的使用皆为有意制造客观视角。但也许由此,整个片子角色限于平面,并未呈现出超越观众(被战争片培养的)经验视角的情感。只能说看过《1917》之后,战争片的评价标准变苛刻了(之于我)
这么烂的片子居然能有这么高的评分,现在人的眼光是不是有点问题
造型感很强,其他一般,整体剧作还是有些老套脸谱,只有配乐是反类型的,不过仍值得一看。将军一声令,壮士无复归。
政治权谋者为一己私欲发动战争,送愚昧天真的爱国者上前线当炮灰。
双11不光是单身节和购物日,也是一战终战日。在特殊的日子看这样的电影,也是令人唏嘘感慨,更加希望和平之光永照大地。另外,这种场面宏大、制作精良的电影难道不最应该上大银幕欣赏吗?现在只能上流媒体看下载,也真是白瞎了。可惜。
太强了,在电影日益贫瘠的今天,五星鼓励一下。可能是自1917以来同类型最强的战争题材电影。像我之前所说过的,论对于战争的解构、反思、重塑以及再现,德国永远是最顶尖的。即使有历史因素在,但仍是当之无愧的respect。长镜头无疑是战争影像最好的叙事媒介,这一版《西线无战事》配乐方面对于鼓点的使用堪称摄人心魄。把视角聚焦在福煦车厢签订议和协议与正面战场最后的挣扎的双线叙事,更是精髓中的精髓。战争的既得利益者永远是置身战场之外、掌控大局的政治家,为了保留住最后的虚无的尊严和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个道理虽然老生常谈,但观影之余细细品来,仍然不失滋味。
3- 这电影叫啥名字都行,就是不应该叫“西线无战事”。还凑合的一战片,仅此而已。最后将军命令冲锋这事太拧巴了。
给狗扔一块肉,肯定会被叼走。 给人一点权力的话,他会变得野蛮。
三星半。因为看了老版开头,所以新版显得有点模式化,当然,新版并非老版的翻拍。印象深刻的几场戏:1.暴力刺死法国士兵后善性醒悟(心理转变共情拉满)2.同伴用叉子戳喉咙(PTSD,尊严,生命)3.一声令下野兽般重返战场(兽性的鼓动)。战争摧残人性,人只不过是双扛着枪的靴子而已。为什么要用新鲜的热血来为某些人的自大埋单。
“还有一刻钟就到11点了。”看到影片刚好还有大概一刻钟时间,以为好歹会在形式上来一场真实时间拍摄,结果并没有。那么再从内容上看呢,男主角最后冲锋陷阵丝毫看不出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拒战和失望态度,仿佛战友的戏剧性死亡成了他的一种报复动机。那么再看看他和战友因偷盗而惹祸丧命那段呢,观众内心难道不应该骂一句“活该”吗?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无法与任何角色共情的影片了。所以最后在我眼里也就成了一部在情感、内容和技巧方面都乏善可陈的平庸电影,除了配乐之外。
叙事拖散
目前看了一个多小时,说实话,啥也没记住,不知道这电影在干嘛,感觉跟其他二战或者战争电影想说的应该没啥大区别的样子,等硬着头皮看完剩下的,有新的想法再来更新评分
真正好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绝不是弘扬战争精神。战争绝不是英雄主义,是当权者以&#34;为国争光&#34;蛊惑年轻人且利用上帝之名道德绑架,发动的反人类活动。这部电影才真正诠释了什么是&#34;战争片&#34;
突出一个惨字
两星半,相比美版用现代的摄影、音响技术优势强化了临场感,对战争场面的残酷血腥有了更直观的呈现。做的最好的改变是卡特被法国小孩射杀,这个设置会让人从角色认同里抽离出来,突出战争的悲剧性。阵亡士兵军服回收加工再分发给新兵的流水线剪辑和军队上层外交博弈对照前线处境的原创情节也不错,只是结构组织过于松垮,不足以构成独立线索就反而造成视角混乱。其他部分就普遍不如老版本了。
他几乎活过了那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却倒在了和平到来前的最后一刻。
如此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电影也能得奥斯卡,可见杜琪峰所言不虚……
3.5。雷马克同名小说改编,讲的是帝国主义瓜分地盘的一战,再现出坦克、毒气这类一战战场上新式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和杀伤力,主题是反战,十八九岁的大学生被忽悠上战场。放在俄乌战争的当下显得尤为有意义。适合放在影院看摄影和配乐。
看了半天,弃了。这导演喜欢煽情,有种八十年代浪费时间的无用煽情桥段,特假,特难以带入那种,镜头还特呆板,全是尿点,一边刷手机一边看,不是不认真,是真不吸引人,杀1个敌人,莫名其妙走起内心戏了,我上了个厕所,回来,我靠,还这儿杀呢。。。当年韩剧《大长今》又臭又长,看好几天,就演一个事儿,这个跟大长今有一拼,太墨迹了,真的弃了,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