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央视版三国演义的人文主义在我看来是屎里找金针菇,王扶林是一个匠人但不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导演,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就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再怎么雕琢加工无非是屎上雕花,真正有现代价值的历史作品就是南汉山城那样的。
在烙钟还在把皇帝大臣分为明君昏君贤臣奸臣,还在拷打谯周秦桧的时候,南汉山城就已经能写一个没有反派没有奸臣的故事了——皇帝是能听建议也不残忍弑杀,也愿意关心民生疾苦的好皇帝,朝堂上的官员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也都是为了国家可以舍生忘死的忠臣,可是为什么最后还是亡国了呢?
因为皇权的存在就注定走入困境,就注定亡国。
金允石演的主战派最后选择自杀,不是因为国家亡了,而是因为他意识到不改革就没有未来,他是死于对制度的失望与愧疚——这才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思考,而非意淫一个仁君贤相再给他们抹脂涂粉,这种情节最终的归宿是培养一群喜欢迷人老祖的皇汉老保。
南汉山城另一个值得称道,也是最打脸三国演义等一系列作品的,正是它的人文关怀。
即使是央三所谓的人文关怀也是可笑虚伪的,满口仁义道德的主角口口声声复兴汉室,斥责别人的语句也是篡汉的逆贼。
可问题是皇权的存在就是剥削,更何况汉末是一个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时代,请问这样一个朝代为什么值得复兴?
为什么颠覆了这个朝代的人就要被打上篡汉的恶名?
看到后面更要问凭什么你们军阀黑社会争地盘要让老百姓替你们当北伐的炮灰?
主角口中的义理的代价是什么?
什么是国什么是民,这些东西完全是被编剧回避的,而南汉山城就是在讨论这些东西。
有两个情节写得极好,一是一开始金允石碰到了一个朝鲜的带路党(literally带路党)金允石问他为什么要给清军带路,那个人说因为给王室带路不给钱,给清军带路给钱,然后金允石为了大局考虑把他杀了,但出于愧疚收养了老人的孙女,最后朝鲜亡国,金允石自杀,一个带路党的孙女却活了下来。
二是在清军阵营里有一个朝鲜人,主角问他你祖上不是朝鲜人吗,他说我祖上是朝鲜奴隶,不是朝鲜人。
很多人说南汉山城反儒家道统,但这一段体现的就是孟子的观念: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编剧尊重人民用脚投票的自由选择,这才叫人文关怀!
南汉山城批判至高无上的皇权,展现皇权的死局,讽刺把人变成奴隶的道统,尊重底层百姓的自由选择,同情他们既被当作义理的代价,又被清军侵略的悲剧。
什么叫现代人的历史片,现代人的历史观,南汉山城可谓是最标准的样本。
7.8分。
这场战争从开始就注定失败,中间挣扎了一下还是失败了。
题材有限,导演发挥不出来,一直在拖剧情。
一个本来就注定结果的故事,剧情太拖沓,不过导演很用心的去拍。
演技没得说。
140分钟太长了,这个故事本来就没什么观赏性,看起来很焖,如果不超115分钟左右我会给8.0分。
虽然没有拿影帝,但所有人的表演都可以堪称古装剧教科书级别的。
说到朝鲜,还得从朱元璋说起,为啥呢?
因为这名是他起的。
话说1388年,当时的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派遣大将李成桂攻打明朝的辽东地区,这简直就是主动找死的行为。
李成桂觉得横竖是个死,不如直接造反算了,结果造反成功,成了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
李成桂很自觉,夺权后主动找明太祖朱元璋认老大,并请朱元璋赐国名。
朱元璋在朝鲜、和宁两个备选国名中选取了朝鲜,这就是朝鲜的由来。
时间来到1627年,后金在东北崛起,与明朝为敌。
为了避免两面作战,皇太极进攻朝鲜,攻下平壤,逼迫朝鲜签订“平壤之盟”,结成兄弟之邦。
皇太极要求朝鲜除了定期纳贡外必须与明王朝断绝一切关系。
朝鲜虽然打不过后金,但是却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群野蛮人。
此时,朝鲜经由陆路前往明朝的道路已经被清国截断,但还是坚持从海路绕经山东向大明继续通使纳贡,另一方面也为大明在辽东外海上的几处军事据点提供物资、传递情报。
朝鲜对明朝忠心耿耿,不仅仅是因为国名是朱老大赐的,还因为当初被日本鬼子欺负的差点灭国时,是大明先后两次出兵打跑了鬼子,此举被朝鲜举国上下视为“再造之恩”,没齿难忘。
1636年,皇太极打败了蒙古诸部,得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
借此机会皇太极正式称帝,国号“大清”,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正式开张营业了。
隆重的开业庆典上,只有朝鲜使者宁死不跪,声称平生只跪大明皇帝,气的皇太极差点当场吐血。
见朝鲜如此“不识抬举”,也为自己彻底免除后顾,皇太极再次进攻朝鲜。
腐败透顶的朝鲜军队再次一触即溃,平壤很快丢失,李倧被围在南汉山城。
不久,朝鲜的几路援军均被清军击溃,南汉山城被清军团团围困。
和电影里演的一样,主战派与主和派在城里吵个不停。
不久,清军占领了江华岛,俘虏了朝鲜的后妃、王公贵族、官吏等上千人。
为尽快结束战争,皇太极也来到了山城外边,督促李倧投降。
江华岛的失陷,让李倧最后下定了决心投降。
正月十八日,李倧让崔鸣吉撰写议和的降书。
正月三十日,李倧穿着表示臣服的蓝衣服,去掉所有的国王仪仗,出城投降。
皇太极接受了李倧的投降,让他带着世子、百官行三跪九叩礼。
从1637年正月三十日起,明王朝与朝鲜王朝二百多年的封贡关系正式结束了,清王朝成为朝鲜王朝新的宗主国。
清朝要求朝鲜改用清朝的年号纪年,断绝与明王朝的官方往来,并送世子、王子及重臣子弟到盛京(沈阳)为质,逢年过节遣使去朝贡,并派军配合清军进攻明王朝。
大家可能会问,清朝进攻朝鲜时,明朝在干吗?
为什么不来救自己的小弟呢?
其实此时明朝崇祯皇帝已经在调集水师入朝作战,只是援军未到,朝鲜已经投降了。
这件事直到1749年才为朝鲜君臣所知。
影片《南汉山城》以朝鲜国王跪在雪地上向皇太极三拜九叩结束,而真正有意思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主战派领袖金尚宪没有如片中那样自杀殉国,而是在自尽时被儿子及时发现救下。
如此“冥顽不化”之人,皇太极肯定要好好“招待”他,于是金尚宪被押入清朝盛京(沈阳)大牢,直至清军入关后,才被放回朝鲜。
放回来后的金尚宪过起了隐居生活,国王多次召他入朝都不出来。
1652年,金尚宪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死后谥号文正,被后人称为“朝鲜的文天祥”。
再说说他的老对手崔鸣吉,当初因为力主与清朝议和,背负了一世骂名。
其实在他骨子里还是亲明朝的,议和只是当时形势下的被迫之举。
议和后,他被重用,任内不仅坚决抵制配合清朝攻打明朝,还背地里支持朝鲜与明朝继续交好,企图恢复两国的朝贡。
后来,洪承畴投降了清朝,把崔鸣吉供了出来。
皇太极震惊的同时,也立马把他也关到了盛京大牢。
巧的是他在这里偶遇故人金尚宪,这对从前的死对头,此时同为天涯沦落人。
虽然当初兵临城下时,两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初衷是一样的。
没有了争执和政治隔阂,两人在牢里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难友。
在关押了三年后,1645年崔鸣吉才返回朝鲜,两年后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文忠”。
再说下明朝崇祯皇帝,得知朝鲜“叛变”的消息,非但未予责难,反而对当时正在北京出差的朝鲜使臣大加宽慰,并赏赐不少金银布匹。
崇祯请他回去告诉朝鲜国王:“贵国一段苦情,天人共鉴”,希望朝鲜不要着急、力图再举。
这还没完,1638年,皇太极命令朝鲜派兵协助攻打明朝。
朝鲜接到命令后,一会说国内的牛马都生病了,一会说发大水了,反正就是百般不去。
实在没法推脱了,被派去出征的武将,要么称病不去,要么故意与副将吵架,“将帅失和”无法出征。
皇太极也不是傻子,觉得你这个不情愿的来了也不顶事,那就征粮算了。
可是,朝鲜继续“忠心耿耿”的作对。
1640年,朝鲜被迫启运10000石粮食供应清军。
结果先是遇上 “海盗”,接着又遇到了严重的“台风”。
最后好不容易到了大清国一清点,竟然损失了9367石粮食,堪称人类运粮史最“悲催”一幕。
更让清朝气得肝疼的是朝鲜名将、节度使林庆业。
本来林庆业是作为朝鲜元帅被派去协助清廷攻打旅顺的。
可偏偏出师这一天,又遇到了史上最“恶劣”的天气,朝鲜舰队出发时的一百多条船,竟有一多半失踪了。
其中有几条船居然神奇的被风“吹”到了山东登州做了“俘虏”,在明军的“严刑拷问”之下,供出了此次的全部作战计划。
在之后战场上不得不面对面作战时,大明水师与朝鲜水师玩起来互射空炮,搞出了世界海战史上绝无仅有的交战双方零伤亡的战例。
后来洪承畴降清后,林庆业也被合盘供出,皇太极大怒,也要抓林庆业治罪。
没成想,在朝鲜“全力缉拿”下,林庆业竟然失踪了。
数月之后,他出现在辽东明军大营中,已经成为大明的将领,还被崇祯皇帝授予了副总兵的职衔。
清兵入关后,一心抗清的林庆业被部下出卖,后来被清廷借朝鲜投降派权臣之手杀害,被后人称为“朝鲜岳飞”。
丙子之役对当时及后世的东北亚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皇太极通过此役,既控制了朝鲜,又削弱了明朝,为他实现入主中原的战略总方针铺平了道路。
看到这,不能不让人心生唏嘘。
当初“忠心耿耿”的朝鲜后人,如今已分属两岸,彼此对立。
不变的是今天的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大国交锋的第一线,与当年的情况是何等相似。
历史总是在轮回,我们深陷其中却不知。
电影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而这部《南汉山城》则让我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了一下这个世界。
现在的我看这部电影跟几年之前看这部电影的观感绝对是不一样的,甚至有可能是天壤之别。
有很多的感想肯定是属于朋友圈发不出来的那种。
国家?
忠奸?
善恶?
等级?
强权?
生死?
尊严?
正义?
邪恶?
信任?
背叛?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很多都是很牛逼的。
把这些箩篼筐筐都刻画的淋漓尽致,敢于直面所谓的耻辱。
如今的我看待这部电影就真是看到了无数个早上说的那些孙子编出来的各个大箩筐,以及无数个被装在这些箩筐里的人们。
肯定有人会看得热血沸腾吧?
而我只感觉然并卵……我很好奇,许多人在看这部明朝,清朝,朝鲜同时存在的电影的时候,心理上会不自觉的站在哪一方?
估计更多的人应该是会选择明朝吧,并且自主的划分为我们这一波。
我们?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箩筐?
那么电影里说着一个字也听不懂的满语的清皇太极呢?
他算那一波?
以及再后来的大清王朝又算是哪一波?
这让我想起前些日子看到的一篇一个小学生写的一篇小作文,标题是:
假如我活了一千年,我的祖国它是谁?
是啊!
祖国?
这又何尝不是……不能写了,收。
当年选择投日的汪精卫临别时对蒋介石说:兄为其易,弟任其难。
《南汉山城》正是演绎了这难处何在。
在中华文化圈中,杀身成仁以取义,还是忍辱偷生待将来,经常是摆在乱世士子面前的重要选择。
但这种选择并不存在优劣好坏的绝对标准。
因此,我们既称赞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坚忍,勾践卧薪藏胆的等待,同样更传颂史可法的宁死不屈,关天培的杀身成仁。
以至于影片中,当主张投降的崔鸣吉向朝鲜国王进谏要善待主张决一死战的金尚宪,因为他是国王身边唯一的忠臣。
而此时国王却对他说,你也是朕的忠臣。
的确,面对千夫所指,背负千古骂名,还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主和,这绝不是为了自己活命的私心杂念。
相反他承受的痛苦,有时甚至比一死了之还要巨大,还要难以忍受。
从这点来说,真正的主和派与真正的主战派,在历史上都是少数,这都需要强大的内心去贯彻自己的主张,比之大多数的墙头草,他们同样值得尊重。
影片的亮点,就在于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各自的苦心孤诣。
导演没有将双方描述成黑与白、天与地的绝对对立,没有叙述成脸谱化的正反两派。
相反,殊途同归的两个人其实与众多为了一己官位的既得利益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面对敌军箭矢,毫无退缩之意的主和派崔鸣吉一出场便震慑住所有观众,身上的浩然之亲让我以为他才是视死如归的勇士。
而占尽道德制高点的金尚宪第一桥段就是杀了一名手无寸铁,助他过河的老船夫,善与恶顿时错位。
而影片对生与死的诠释更是叫绝。
崔鸣吉的生不是为了自己的生,金尚宪的死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死,生肩负着复兴的希望,死贯彻着成仁的道义,二人各自走在自己的路上,完成着各自的使命。
这种对生死善恶的深刻诠释是我国类似题材的影视中,难以出现的桥段。
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这是一部观影体验并不那么愉快的电影,并不是说电影的技法或者表演有什么问题,而是整部电影通篇都弥散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焦虑感,并且在影片的结局中,它们跃升为了一种自尊撕裂的悲剧性痛苦。
剧中不乏战争场面,但是这些战争场面都被处理得没有了激昂的情绪,亦是充满了软弱感、无力感和恐惧感,这是一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
文戏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篇幅,多是来自朝鲜王朝内部关于选择投降还是抗争的多次强烈争论,这代表了朝鲜王朝内部的两种价值观:究竟是要跪着生,还是要站着死。
在朝鲜帝国历史的临危关头,不得不说,各有各的道理,似乎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标准或者智慧可以当作是真理,从一点看,真是像极了普通人的人生。
也许,个人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的一种缩影。
除了以上两种价值观,其实还有第三种视角和价值观。
通过铁匠之口,说出:我并不在乎士大夫阶层究竟是选择抗争,还是选择投降,我只想自己能好好活下去。
这意味着,其实不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作为底层大多数的老百姓们,都过得并不好。
三位男主的表演,各有特色,亦都入木三分:金允石饰演主张抗争到底的大臣金尚宪,在朝鲜皇帝向清国大汉俯首称臣以后,毅然决然选择了自戕而死。
这个人物,并非简单是死于他自己“顽固的传统士大夫价值观”,他清醒地认为:他,甚至是已经选择投降的朝鲜皇帝,在认知和价值观上,都是属于旧时代的产物,没法真正迈向新的时代。
李秉宪饰演主张投降的崔鸣吉,这个人物有着复杂的忠义,他并非软弱之人,而恰恰是整个朝廷里最忠诚的人,愿意为了整个国家的前途,而非简单为了朝鲜皇帝个人,而背负可能遗臭万年的黑暗。
李秉宪的演技是真的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与角色以及角色的处境融为一体。
在仁宗的投降仪式上,面对曾经高高在上的朝鲜皇帝对他人匍匐在地,他失声而低哑痛哭,这种情绪的复杂性,这种人物内心的深层次心理表现,不是一般人能够如此精准捕捉和演绎的。
朴海日饰演朝鲜仁宗皇帝,他的表演我认为是最有难度的,因为作为皇帝,他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须要保持住作为君王的仪态。
但朴海日在剧中仅凭面部的表情状态以及细微的变化,就能充分地演绎出仁宗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并且能够随着剧情的进展,让面部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具有了清晰的递进的层次性。
在仁宗向清国大汉三拜九叩的仪式上,朴海日用“不动声色”的表演,向我们生动演绎出了,什么是真正的“面如死灰”。
他的这场表演,提升了整部影片的质感,将朝鲜国家命运的悲戕深深写到了自己的脸上。
影片中并没有对仁宗的选择做明确的价值判断,但是仁宗投降以后,结尾的尾巴上,铁匠与收养的小女孩一起安居乐业一幕,就是一种轻轻的无声的言说。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明确提到了:当时的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当时的朝鲜王朝对大明王朝是发自内心的臣服。
以前曾看到国内媒体多宣传大韩民族是多么多么的夜郎自大,但仅从这部电影来看,除了能够看到韩国电影工业的扎实与强大,背后经济实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拍摄这样一部通篇“低落而屈辱”的影片,包括承认自己的国家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包括既不丑化征服者,也不美化作为自己祖宗的统治阶级、平民阶层,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样的勇气弥足珍贵,是弥天大勇。
这种勇气的背后,亦是有一种健全的民族性格和认知在里面。
韩国人似乎远比当下的我们更能正视历史,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认为将会更有希望。
朝鲜本为大明藩属国,萨尔浒之战中还曾出兵一万三千人,协同参战,虽然是出工不出力。
1623年,朝鲜发生了政变,新任国王仁祖李倧一上台,就全盘推翻了前任国王光海君的外交政策,一切以尊明为本位,拒绝与后金产生任何官方交往。
1626年,被袁崇焕打败的努尔哈赤郁郁而终。
继位不久的皇太极为报父仇,瞄上了朝鲜以及毛文龙,命二贝勒阿敏,率领三万余八旗精兵,发动对朝战争,史称“丁卯之役”。
朝鲜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国王仁祖率百官从王京仓皇出逃至江华岛避难,但坚持不降,派人去明朝求援。
虽然明朝中枢积极筹备援朝,主张趁后金空虚,从海上及宁远多个战略方向直捣辽东腹地,但袁崇焕却对救援朝鲜表现得极为冷淡和消极。
眼见明朝援军无望,朝鲜被迫同意与后金议和,放弃了与明的反金军事同盟,与后金结成了“兄弟之国”。
十年来, 朝鲜阳奉阴违,导致刚刚称帝的皇太极,再次发动战争,统领十二万大军,亲征朝鲜。
仅用四天,就打的朝鲜军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仁祖李倧逃到了南汉山城。
死守一个多月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仁祖于1637年年初被迫亲自出城投降,对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君臣大礼,彻底臣服于清朝:自正月三十日前,则为明国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 。
电影改编自2007年出版的畅销同名小说,由小说家金薰创作完成。
导演是黄东赫,曾执导过《我的父亲》、《熔炉》、《奇怪的她》等电影,质量也都非常不错。
电影没有泛滥的韩式煽情和主旋律呐喊 只是冷静克制地刻画出那段李氏朝鲜的“屈辱”史 却拍出了悲怆的史诗感 坂本龙一的配乐功不可没 ,再加上极佳摄影和六位演技非常不错的男演员再疯狂飚戏,可以说非常的有看点。
这是韩国难得不黑清国的影视作品,对强大的敌方刻画也相当客观,不再脸谱化,满语表演相当具有气势。
对百姓的刻画打破了战争片、朝堂片的局限,增添温情和残酷元素。
从朝鲜每每求和清军就停下来不打,以求彻底降服朝鲜这一点来看,清国能有中原绝非仅凭兵马。
投降的悲情主义,跪下来求活也是需要勇气的。
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看得很爽。
朝鲜称清朝为蛮夷,以儒家圈的清高看不起清朝。
本来就打不过,还自己以为很厉害,就是放不下架子。
动不动,就说别人丧权辱国,要砍头谢罪。
到最后还不是投降了。
历史转了个圈,1840年,清朝也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以为自己学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觉得西洋都不过是未开化的蛮夷。
结果还不是被打得屁滚尿流地求和。
不过比朝鲜干脆些。
历史让清朝由施害者成为受害者。
弱国无外交。
这是不变的真理!
但磕头真是需要勇气的。
不知道道光皇帝下地府怎么面对自己那威风凛凛的祖先皇太极?
朝廷上有主和派与主战派,加上随风倒的投机派,是很正常的。
有时候真的说不清谁对谁错,只能让历史来证明他们的路是否行得通。
主和派追求的是,国家和民族活下去的希望。
主战派追求的是民族的尊严。
很多事情扯到民族大义就很容易给人戴高帽,甚至成为借刀杀人的好借口。
但对普通民众来说,他们不在乎高高在上的大人国王是谁,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吃饱穿暖地活下去。
百姓心中有杆秤,丈量着天地的良心,官员的良心,国王的良心。
当几百年后,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时,他为了这个国家背负了整个民族的骂声。
不知他是否知道几百年前的朝鲜也有个吏判为了整个国家而自己甘愿成为千古罪人。
李鸿章还得想想甲午海战,自己一味避战是否正确呢?
朝堂上一片争吵声,又能指出条明路?
不过是历史的车轮在倒车。
战与和,生与死,永远是辨不清的哲学问题。
历史会给一个国家投骰子的机会,开大开小,若干年后,还有再来的机会。
(现在韩国还是很发达的)可是对个人来说,骰子只有一次。
所以请珍惜自己的命,珍惜别人的命。
这部电影好几年前看的,虽然有改变和演绎的成分,但大体是尊重史实的,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历史经纬,不过我想就其中不尊重史实的部分进行讨论。
在甲午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关系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宗藩和朝贡关系,甚至一度被中原王朝纳入直接统治,如两汉、曹魏、初唐等时期。
且这种宗藩关系有远近亲疏之分,最亲近的时候是在明朝中后期,用朝鲜君臣的话讲,彼时的两国关系其实是“义则君臣,情如父子”,这一方面得益于于明朝永乐以后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日臻完善,中原王朝的先进文化也着实另半岛倾心归附;另一方面则是明朝在壬辰倭乱中对朝鲜有再造之恩,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相进一步吞并朝鲜作为入侵中国的桥头堡,被明朝援军和朝鲜军队击退。
本片讲的则是明朝后期女真崛起于东北,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皇太极派遣多尔衮入侵朝鲜,并逼迫朝鲜改宗清朝的故事,史称“丙子胡乱”。
虽然在满清铁骑的威压之下,皇太极达成了预期目的,但朝鲜君臣对这份新的宗藩关系深感不齿和不屑,一直(悄悄)奉明为正朔,坚持用崇祯纪年,并设坛祭祀明朝皇帝,直到日本扶植的所谓“大韩帝国”成立方才停止,奉明正朔达500余年。
本片中提到的两场战乱,壬辰倭乱(日本入侵)和丙子胡乱(女真入侵)都是以某种民族主义叙事进行的,但事实上当时的朝鲜精英只有文明与野蛮、高贵与低贱之分,不懂什么国家主权,实际上他们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帮明朝代管朝鲜罢了。
所以从统治精英的层面讲,朝鲜王朝和中国古代王朝没什么区别,其统治权利来源于对儒家文明理念的坚守,具体来说则是天下秩序中严密的“君臣”、“宗藩”构成的等级体系和权责关系,而对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这类的统治架构则是极为陌生的。
这种朝贡体系在近代民族主义浪潮中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朝鲜内部出现了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另一方面其弱小的国力又要求它不得不在外交中秉持一种“事大主义”的原则。
但事大主义和朝贡体系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多中心的、现实主义的,后者则是单中心的、理想主义的,前者以19世纪末朝鲜和东北亚列强的关系为典型,后者则以16-17世纪的朝贡关系为典型。
19世纪末的朝鲜,一方面需要依靠清朝提供政治和军事庇护维持自身独立和自治(如袁世凯就曾赴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并借此发家);另一方面则要在东西列强,特别是俄日两国之间谨慎地保持平衡。
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回应民间日益强硬的民主独立呼声,采取实际行动来捍卫和彰显国家主权。
事实上来讲,无论发展水平与社会制度如何不同,直到现在朝韩两国的处境依然是必须在这三种力量之间不断周旋拉扯,谋求平衡。
回顾这段历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切中了近代以来东亚各国之间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政治想象,我甚至觉得这是东亚民族,或者说儒家文化圈留下的历史病症。
中国的天朝观自不待说,它在近代也有很强的生命力,如孙中山的泛亚主义、毛泽东的世界革命中心等思想和实践;崛起于近代的日本则有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和罄竹难书的罪行;甚至韩国也出现了一批历史学家和政客试图打造以韩国为中心的世界或亚洲共同体,这个对历史的篡改和想象的内容就更夸张了。
糟糕的是,东亚各国的国民身份和国民意识的塑造似乎都只能通过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来进行和实现,而所有凸显其历史中阴暗或者弱势一面的内容都应该回避甚至遗忘。
说到底,这本质上还是一元主义的朝贡秩序与多元主义的民族国家体系之间的冲突,是历史文化的基因与国内外政治现实之间反复冲突调试的产物,但也是不合时宜的产物。
毋庸讳言,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东亚各民族要想实现真正的信任、和解与共生,就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去柔化这种各行其是也自以为是的想象,并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历史文化去建构一种更为平等多元的、富有韧性和生命力共同体秩序。
虽然现在的国际形势似乎离这种期望越来越远,但不妨作为一种新的愿景在黑暗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有点闷有点慢,不好看,而且投降就投降吧,感觉清朝军队不堪一击啊,从头到尾都没怎么赢过,感觉要不是因为粮食和寒冷,还能再战500年的样子
抄袭的三国演义
偷生算不算苟且,赴死是不是忠烈?三叩九拜卸掉自己的尊严,换取一城百姓的生,这算是伟大还是耻辱?“我们不知道国家社稷,只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是百姓的价值观和真实的日子。两个大臣,一个说着实用的方法论,一个说着悲壮的价值观,该如何评价他们?美术,配乐也都很赞。
朝堂线很好。朝鲜官员的半月板磨损会不会太厉害。
一些事大主义的迷思,难得拍得很克制。李时白刚出场时几个镜头好帅…
不行!
全部篇幅都在辩论是投降还是打,要打的在讲大义,要投降的在讲性命,谁都没说为什么,为什么要打我方有什么优势要怎么打有几分胜算,为什么要投降怎么个必败法。虽是历史剧但也得唯物一点吧,只会煽情喊口号,也只能感动那个优柔寡断朝令夕改的皇帝了。活该他打不赢。
题材是个好题材,内敛克制是真克制,但是实在是太长太闷了
算是上历史课吧
纵使是有李秉宪依然看得我昏昏欲睡 小女孩的设置 表情台词一切都是那一套很俗烂的煽情烘托可怜衬托可爱 当然像我这么冷血的人肯定是要一脸冷漠的
棒子😅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故事也属于中国历史范畴,感觉本片比较尊重历史,满清服饰,发型应该比大多数国产剧都考究,而且说满语。
被困山城的国君,四面楚歌的压迫,是不失尊严的站着死去,还是低下头苟且偷生的活着,进退两难的地步;昏庸无能的君王,矛盾重重的大臣,软弱不堪的将士,人心涣散的百姓,濒临奔溃的城池;无法达成的谈和,只得卑躬屈膝写下檄书,不失尊严的臣站着死去,把鲜血留在自己的脚下,苟且而活的王跪下磕头,让自己的尊严任人践踏;不愿谈起的曾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留下印记的是那些赴死的将士,承受骂名的是那些所谓的败者,被遗忘角落的是无名的勇士;寒冷的气息烙印在人们心中,连同耳边的炮火和远处的硝烟全都留在了记忆里,历史的教训是为了警示后人,有人铭记在心,有人无所畏惧,直到发生之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早已注定,逃脱不了也忘却不掉。
看似正视历史,实际玩高级黑,还成文明捍卫者了,还反思上旧制度了,咋的衣冠朝渡呗?瞅你那宁死不屈的样,华夏文明就剩你一家传承发扬呗?
7.5分
这才是今年年度韩影 在各大导演相继失手之际 黄东赫的进步实在让人惊喜 没有泛滥的韩式煽情和主旋律呐喊 只是冷静克制地刻画出那段李氏朝鲜的“屈辱”史 却拍出了悲怆的史诗感 坂本龙一的配乐功不可没 加上极佳摄影和六位男演员疯狂飚戏 好久没有看那么爽过了 略有可惜的是最后那段画蛇添足的对话
主战主和惺惺相惜,群臣倒是不要脸的墙头草。插入的铁匠和渔夫孙女两段小老百姓故事还挺好的。
过于严肃了
弹丸小国的民族气节或许就是苟且偷生吧 电影节奏缓慢 人物扁平 韩国对于拍古装电影一直不太拿手 唯一的看点可能就是从外国人的角度去遭遇古代的中国 壮哉我大清淫威
一个敢于正视自己屈辱史的民族才是真正自信的民族。PS:特意问了下研究满族文化懂满语的PhD学弟,他说这片里的满语发音完全没毛病,甚至可以说挺好的,这是真的可怕,韩国电影工业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