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能理解这部剧为什么收视低,因为中间拖沓无聊。
探案部分很精彩,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中间的障眼法真的有忽悠到我,最后的凶手也是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
但是探案外的部分我几乎都是快进的。
我觉得这群警探和受害人家属缺乏基本的沟通,他们之间的对话几乎都是:“嫌疑人是谁?”“是他。
”“抓了没?”“今晚抓”“你说好抓了他的,为什么没抓!
”“……”家属愤然离去。
港真受害人家属很爱自己女儿再加上老爸还有混黑帮的经历,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想到他有可能会去报复他认为的嫌疑人好吗,这群警探一开始都让别人知道嫌疑人了,大概确定他不是凶手后居然不和家属透透气,我不能理解。
还有受害人家属的戏份可以cut一点。
那位母亲就是在消磨别人的同情,整天死气沉沉对别人的付出理所当然,别人劝她一句她怼十句嘲讽别人。
我同情理解她的遭遇,但我也确实不想看她丧着脸的戏份了。
刚刚看过的《小镇疑云》和这部虽然有着相似的故事背景,但是二者带给我的感觉却很不一样,或许是因为英剧美剧对于悬疑剧的主题有着不同的侧重。
缺少配乐和景物特写使这部片子的代入感并没有前者强烈,过于缓慢的节奏让人疲惫,对于嫌犯的刻画也略显单薄。
第一集的时候很喜欢男女主角的设定,看到第五集有些失望,女主角总是不知哪里来的悲天悯人,男主角既不像警察也不像毒贩,缺少个性。
希望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能吸引我。
20180405 22:32我来打脸了,第二季快看完,欲罢不能。
我猜,这剧集的超慢节奏会让很多人忍不住直接跳到最后一集,企图从诸多似是而非的线索中拨开重重迷雾。
也确实如此,持续了13集的凶手兜兜转转还是落到了议员身上,那张相片成为了确凿无疑的证据。
然而,即使你终于等到 Linden第一千零一次和儿子又上了飞机,以为一切尘埃落定,可是当手机铃声响起,你转头看见的,依然是气定神闲抱手鄙夷地看着我们着急揪出凶手的编剧。。。
于是一声枪声,一切又被拽回了原点。
不清楚有多少人怒而弃剧,又有多少人跟我一样,迫不及待打开了第二季?
如果你之前看过《真探》或是《东城梦魇》,可能接受起来会容易些,当然,大卫.林奇的《双峰镇》从某种程度上说更为类似,尤其是其诡异黑暗之处。
说起来我现在忘光了双峰镇所有细节,只记得警察每天都有好多甜甜圈可以吃,也是时候重温了~The Killing翻拍自丹麦同名剧集,但我觉得比后者好,可能因为美国女主演得更真实,彻底表现了工作与生活的万般无奈。
虽然是以追查凶案为开始,但并未像普通警匪片那般紧张刺激,展示的纯粹是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每个人都有不可言说的秘密,每个人都在撒谎。
很久没这么耐心的看过这样的剧集了,西雅图永远都在下雨,色彩阴暗;女主一心想破案,然而因为家庭问题和职场关系搞得焦头烂额。。。
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映像吗?
又丧又热血,总有意想不到的转折与反转。
这部剧除了展示家庭问题,还牵扯到了政治斗争,涉及到印第安保留地自治权等(不知丹麦版是怎样设置,没看完),都是有争议性的开放话题,唯一缺点就是女孩妈妈的戏份太多了,真的好讨厌她。
对了,凶手揭晓是在第二季,据说还有第三第四季,然后男女主在一起了,啊,总算有个好消息。
东城梦魇《中年人残酷真相》: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014479/
两个警探第一次见面:林顿正在收拾桌子,霍徳抱着满满一箱子东西站在门口,他看了一眼林顿,正打算走。
林顿:你是谁?
霍徳:我是霍徳,县里派来的,你是林顿吗?
林顿:是的,我是林顿。
霍徳:我以为你已经走了。
但如果你需要时间我现在就走。
林顿:不用,美式,进来吧,我快完事了。
霍徳把箱子放到桌子上,却失手把林顿的箱子弄翻在地。
林顿:(赶紧过去)我来。
霍徳:我的错。
给。
林顿接过箱子,边整理边偷偷观察。
霍徳:我听说你要搬洛杉矶了。
林顿:旧金山那边。
霍徳:奥克兰吗?
林顿:索诺玛。
霍徳:索诺玛,不错。
气候宜人,阳光沙滩,最讨人厌了。
霍徳说着把一个纸团投进墙角。
林顿:那你肯定超爱这里。
霍顿看到桌子上一张血肉模糊的遗体照片,一张涂鸦的画。
霍顿:哎呦,瘾君子自以为毕加索吗?
林顿:瘾君子6岁儿子画的。
霍顿:他也磕嗨了吗?
林顿:没。
霍徳:那,那孩子是怎么了?
案发现场:天气阴沉,乌云密布。
一片野草半人高的田野,警察在野草里仔细搜索。
林顿的车远远驶来。
一个警察拿着一个塑料袋走到路边。
警察:林顿警探。
林顿:尸体呢?
警察:尚在搜寻。
作实地考察的学生早上发现了这个。
林顿接过塑料袋,里面是一件粉红色的羊毛衣,胸前沾满血迹。
林顿仔细看着。
霍徳:这公园晚上就是个犯罪中心,混混们常来此兴风作浪,可能是某个瘾君子。
林顿:衣服的主人不是个瘾君子,至少不是在此处鬼混的那类。
那可是件羊毛衫,最近还刚洗过。
霍徳:拿去投币洗衣店洗了呗,又如何?
林顿:你会干洗羊毛衫吗?
你认识那个瘾君子常光顾干洗店吗?
还有何发现?
警察又递过来一个血迹斑斑的卡片。
警察:这个,ATM借记卡。
霍徳拿过来仔细查看:斯坦利·拉森?
有可能正是正爽的时候掉了钱包吗?
警察也跟着笑起来。
林顿没有理会,开始观察这片田野。
林顿:再有任何发现,做上记号,不要移动。
还有,通知性侵案小组,现在移交他们了。
霍徳:我们可是先来的!
林顿:对,但我们没有发现尸体。
霍徳:现在没有而已。
林顿:你愿意跟进的话,随意。
霍徳:我坐你的车。
母亲出门扔垃圾,霍徳和林顿从车上下来。
霍徳:嘿!
西雅图警局,我们找斯坦利·拉森。
母亲:他不在家。
霍徳:你是他老婆?
母亲:是啊。
霍徳:你知道我们在哪能找到他吗?
母亲:他出去干活了,我不知道具体地点。
霍徳:昨天晚上呢?
母亲:(有些生气)你们找斯坦干什么?
霍徳:你丈夫晚上经常外出吗?
拉森太太,还不告诉你去哪儿。
母亲:不。
斯坦总是在家很我和孩子们在一起。
林顿:昨天晚上也是吗?
霍徳:是啊。
我们去野营了,回来晚了,所以他就没再出去。
林顿:(抽出一张名片)他一回来就让他打给我们。
霍徳:你确定他昨晚在家?
母亲:是啊,我确定。
霍徳:怎么确定?
母亲:你觉得呢?
林顿笑着看了霍徳一眼。
霍徳:我们就等着那家伙打给我们吗?
林顿: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问自己,耶稣会怎么做?
霍徳考了笑,低头点了一只烟。
霍徳:不知道,我问问他。
林顿突然停住脚步,她的目光落在了拉森家杂货间里一辆粉红色的成人自行车上,表情逐渐严肃起来。
拉森太太从杂货间走出来。
林顿:拉森太太,你是不是有个女儿?
拉森太太:是啊,怎么了?
林顿:她也去野营了吗?
拉森太太:没有,她没去,她周末留在镇子上,去她朋友家住了。
林顿:你上次和她说话是什么时候?
拉森太太慌张起来,克制着颤抖的声音:周五,就在我们离开镇上之前。
怎么了?
林顿看着她,没有说话。
AMC出品的片子似乎着重在人性的描写上。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单元剧之外的罪案剧了,习惯CBS的一集式紧凑故事,碰上这个在警探抉择自己生活和不停延误飞机中慢慢展开细节的线索,忽然觉得有种舒畅感。
还没下载本季最后一话前被文字透说第一季的故事还留了尾巴可能到第二季才会解开。
看完最后一话倒觉得第二季会不会去解这个底呢?
感觉完全没有必要。
说到底这场少女的谋杀就是一场政治选举的伴生,那到底是谁导演了这场悲剧,答案真的无意义。
本来想看的是真探,结果下错了资源,但也算是歪打正着,捡了部神剧。
从个人的观影习惯来讲是喜欢这个路子,不花哨,细腻,氛围铺足,拨丝抽茧风格的探案剧的,从一个女高中生的被害为小切口,扒开了整个城市与社会的问题。
三条线,破案线、被害家庭变化、竞选,花搭着讲。
三个嫌疑人,同学、老师、议长。
从格式上讲,差不多4集为一个段落。
三个不足:1,警方的上司有点功能化了,开始使劲留女主(明知人家要结婚了),后来又各种拍桌子不配合,不太符合正常的人物逻辑,虽然中层只想着不功不过,但略调笔墨,人物会更立体;2,这个永远赶不上飞机的女主是个什么情况,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刑警,不能解决好与那么善解人意的未婚夫的关系么?
这个实在是说服力弱了一些。
未婚夫的人设也显得有些单薄了,如果是弱化这个人物,其实不必出场也可吧。
3,这个第11集是个什么情况?!
居然找了一整集儿子!
虽然能明白这个意思,女主作为工作狂忽略了自己家庭子女等等,却有这个必要花这么长篇幅吗这件事?
很有脱线感。
除此三点,无他。
第二季已下好,走起。
我們迷戀殺局,因為我們比誰也迷戀真相。
我們迷戀真相,因為現實裡往往沒有真相。
弒者與逝者,不奇不動人,我們變得貪婪。
說故事的人們,努力祭出更多的美麗屍體。
殺人也要講創意。
無傷大雅的人體實驗天天上演。
然後出現了這樣的殺局。
在這個講求噱頭的世道,它名如嚼蠟,只叫The Killing。
不是帶有批判意味的Murder,不是帶有腥味的Slaughter。
第一季的封面就一張臉。
就一句話:Who Killed Rosie Larsen?
平常的殺局,會在一季,甚至一集裡,了結。
但The Killing只處理一個問題而已,卻花了整整兩季的時間。
太誇張了,這麼長,你會猜度,事有蹊蹺。
你隨探長Sarah Linden一路追查。
牽一髮動全身,一個女孩的離逝,將整個小鎮連根拔起。
市長選舉的內幕、回教聚落的勾當、賭場的聲色犬馬、校園的地下暗湧、家庭的隱形角力。
一一被揪到陽光下。
儘管這個小鎮,冷雨陣陣,總是沒有陽光。
以為兇險。
Linden卻與拍檔有這樣一番對話——她問:「你覺得重案組會有不同?
」他說:「這裡至少有壞人啊。
」她說:「是嗎。
誰?
」直視壞人的臉龐,我們才能得救。
但The Killing的世界,沒有這樣的人。
一如小鎮的氛圍,陰鬱,灰濛。
沒有非黑即白。
Linden是個動情的觀察者。
因為動情,因為承受,所以頑固,也極容易被附身。
所以比誰也理解,他人的內心。
無論那一顆心,是何種色相。
一般的懸疑片,我們會隨著主角的腳步,逐步了解殺人者。
死者是開端,是謎面,殺人者是終結,是謎底。
但The Killing卻恰恰相反。
死者既是開端,也是終結。
我們為Rosie Larsen作出種種假設,給她按上不同的名號。
以為標籤的增添等同更好的掌握。
但結果,Rosie Larsen再平凡不過。
作為一個死者,她甚至不提供慣有的慘狀。
彷彿Rosie Larsen無法化約為一具屍體。
平凡到教我們瞠目結舌。
我們繞了好大一個圈,回到原地。
雨雲銀邊,了不可見。
The Killing最教人動容的地方,就在於這種平凡。
它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小鎮裡,一個平凡的,名叫Rosie Larson的女孩,很平凡的,被殺死了。
甚麼樣的案件值得我們鍥而不捨的追尋?
一部又一部電影教我們:大的、複雜的、奇情的。
但The Killing用它的微小和平凡來打動你。
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哪怕只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個人,離開,已經是天大的事情,值得我們為了這樣的一個人,上山下海。
花再多的時間,也要好好闡述,逝者在活人中間刮出的空白。
花再多的時間,也要把理解和想像的路走到盡頭,哪怕要一頭撞上盡頭的暗牆。
花再多的時間,也要把我們親手貼上的標籤,一一撕下,讓Rosie Larsen成為Rosie Larsen。
僅僅是Rosie Larsen。
The Killing是如此的純粹。
在芸芸犯罪類影視作品中,你記得過多少個逝者的名字?
記得過多少張活過的臉?
我就只記得Rosie Larsen。
案件水落石出之後,留下的人,仍在凝望。
她留下的已經不是證物,都成為遺物。
塵埃落定如雪。
不用再苦力推敲了。
一切不過因為中魔,因為思念。
我們迷戀真相,因為人心才是最大的懸謎。
我們迷戀人心,因為,它易碎,亦是所有無法被述說的事物,所繫之處。
<图片1>
你猜或是不猜,我都在这里,不悲不喜。
这部剧第一季,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随便你猜。
你总是会猜错。
无论你猜是同学、老师、警察、政客,都一一落空了。
剧里的人物,就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阴谋漩涡中,竭尽全力去拼杀,但对于自己的命运却无能为力。
同时混入了警官混乱的私人生活和工作。
有点像《火线重案组》。
不是你想查案你就能卯足劲去查的。
结果也不是最在情理之中的那个,也不是最出乎意料的那个。
冥冥中自有安排。
喜欢AMC罪案题材的剧。
当初看Breaking Bad 的时候就热血沸腾,抓破床单。
现在The Killing 只看了3集,做的很精致。
没有国产圈钱电影的bug和炸雷。
有些美剧已经很难分清楚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了。
一个case用135分钟、3集多的长度来展开,细致了很多。
除了主线,还把相关角色的现时生活讲了出来。
和很多其他美剧,像Criminal Minds, Lie to me, CSI之类的不同了。
剧里的西雅图一直有下不完的雨。
整个画面阴暗抑郁的可以让土豆长毛。
各揣心事的人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互相碰撞在一起。
好像匆忙的大街上,每个人都捧着自己的一碗水。
首先要表扬AMC,最近出品的几部小制作都相当让人惊艳。
阴暗的画面,雨,码头,黑色系衣服,如果忽略口音,俨然就是一部BBC的英剧,想不到西雅图也可以这么英伦,这么欧洲。
剧名很简单,the killing,谋杀。
不是什么变态连环凶杀案,请不动FBI们上天入地,更没有神奇的CSI鉴证结果,只有当地警察局的两个探员跟着线索顺藤摸瓜,其中一个还是刚刚从卧底转正的新手。
虽然剧名很简单,案子很简单,但剧情却相当复杂,牵扯到教育,政治,家庭,宗教等等等等,可完全没有混乱庞杂的感觉,而且每一位角色都性格鲜明,整体上精致又真实。
节奏慢?
我完全不觉得,只不过你看完第一集,凶手没有被FBI用枪指着抱头跪低,就以为节奏慢了。
大家都看惯了一集解决1-2个案子的CSI、CM,此剧的意图大概就是让你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破案连续剧。
以上就是我一口气追完八集的感受,以目前的质量来说,想烂尾都难。
-第一季终,再来说几句。
据说,米国媒体和观众们都对结局感到相当愤怒。
追了十三个星期,以为终于能知道凶手的真面目了,结果却是:请看下季。
也难怪大家都喊着要去kill编剧。。
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剧开创了破案剧的新模式,虽然是翻拍但翻的很大胆,也没有谁规定季末就必须破案的吧?
还据说,制片人表示,现在只有他自己和编剧知道凶手是谁。
所以,大家可以用余下一年的时间,继续猜。。
节奏太慢了!
一部留着泪看得犯罪剧
被坑了,垃圾剧,剧终了也没抓到真凶。
找个凶手找一年还没找到,当然是故意的
太磨蹭了。最多只有三集让我感兴趣,第一集,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一次看这么磨蹭的剧,办案办到十一集了还没什么进展,女主的熊儿子突然就失踪了,女主的性格也太令人抓狂了……熊儿子泄露了受害者的照片竟然没有一点惩罚。住在别人的船上,因为被指责儿子带人来船上开派对第一反应就是立马给别人甩脸色板着脸住进酒店。一天到晚板着脸怪不得男主说她是不是天天来大姨妈了……本来是因为b站男女主的剪辑吸引来看的,看完之后我的天哪这令人养胃的cp你们也磕的下去,令人思考是不是没吃过什么好饭,这剧最多就值6分了。结局留白为了吸引观众看下一季导演编剧也是会打牌的,家庭剧情>办案剧情给我一种想故作高深设下伏笔其实啥也没有的感觉。
情节棒极了,谋杀,政治,丑闻,亲情,黑帮,种族冲突,各种元素都有了,杂糅的合情合理,结尾又来了一个悬念小高潮。
對我來說太慢了.而且每一條枝節都伸得好開,然後沒有好好解釋.欸.兇手 &gt; 想不到原來是他呀.但... 原來又不是.囧!!!
真的...拍个一季就够了
恶心的不行了,似英剧六集就能演完的故事,活活拖成13集,而且还想整第二季。。 你们是不是想从邻居和同学的角度再描述一遍整个事件啊。。抽自己耳光提醒别再追。不是怕又恶心,是怕你们再整出第三季。。
虽然拍得不错,但是节凑真的好慢。季末坑人
先是一个浅坑,跟着每一集都开始越挖越深挖呀挖呀挖呀,太拖沓了!
说实话,会看这部美剧,是被封面上的美少女吸引来的,很稀饭这种嘴角上扬,大眼的美女。剧情其实很英式呐,有点拖沓和一直灰蒙蒙的天气,时不时加入女主的感情生活,没有血腥和探案的灵光一闪,有的只是男女主角对案件的抽丝剥茧和脚踏实地。第一季的最后一集着时被忽悠了一把~~~ 这个坑蛮深滴~
罗里吧嗦的,裹脚布一样,13集都破不了一个案,居然还拖到第二季。
you got to be kidding me!! 磨磨矶矶的剧情,浪费了一班好演员
对我这种Bones铁粉来说 像the Killing这样13集都还没讲完1个故事真是让偶好捉急啊 不过这个色调 气氛 讲故事的方法 编剧想反映的各类社会上杂糅的问题 还有男女猪真的是深得我心啊 很开心 在剧荒的时候找到这个 怪不得被称为美剧史上命最硬的剧 囧~ 砍了两轮还能复活确实有其一定的原因啊~
一季了还不能破案,太长了。但是结局又有点意外。holder又是什么身份呢?
一般般,对外国剧的包容度太大了,哼。
好看shi了!!!!!剧情不是一般的整齐,各种支线埋的很好,解谜也很合理。压抑,还有一直在下的雨。我了个去!!只有想不到,没有算计不到。大翻转。就是女猪苦逼脸,笑了也跟哭一样难看。
《The Killing》上一季最大的惊喜!情节扑朔迷离,峰回路转。人物自然真实(实在受不了大量美剧里用力过度的男女猪脚)。画面精美,拍摄手法多变。相较之下,FOX的出品就像快餐了。有之前亮眼的《绝命毒师》《行尸走肉》,《杀戮》终不负重望。
老子以为是警匪侦破……结果尼玛是政治阴谋……而且还拖拖拉拉拖拖拉拉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