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是一本小说,大致上是讲一个本来热衷于帮闲忙的女人差点把自己的幸福都帮掉了。
《孔雀镇》是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女人从入世到出世的经历。
本片中的Emma显然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也明白幸福掌握在谁手里,她也恰好有能力保卫她的幸福。
影片开始于一个忙碌的早晨,不同于《秘窗》层层剥茧最后才揭晓真相,影片把真相早早地摆了出来,让看客们将john的小秘密了然于心,看着以苏珊大妈为首的镇民们乐呵呵地调侃:靠,男女都分不清!
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成三个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很明显john无可选择地在第三种依恋中开始了生命历程:他无法忍受任何一次和母亲的短暂分离,但当和母亲在一起时又反抗与其接触。
现实情况是,无论是病态还是常态,一旦个体适应了固定的生存模式,还是比较怡然自得的,但一旦情况失去原有的平衡,一切就不同了,john不是《CM》里的变态连环杀手,他没有把母亲的尸体留在枕边,靠蚕食幻想和实现妄想刺激度日,他只是在没有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创造了一位新朋友——Emma。
他们过着朝八晚五的规律生活,各自在平行世界里悠然见南山。
火车头闯进院子这等奇事的发生本身就意味着故事的虚构性,这不是什么真人真事改编或者大喜大悲的民间传说,就像john常常玩的打水漂的游戏,这是个对世界没多大影响的涟漪罢了。
Emma见人是迟早的事,在这么大阵仗中现身倒是出乎意料,前面说这个故事是一个入世到出世的故事,Emma睁开眼的那一刻便是她的入世,顺便一提的是,本片的侧重点并不在于john的病态挣扎,片中二人的正面交流非常局限,仅john在9号房间打开行李那一幕最为深刻,影片把重点集中在Emma身上,john的戏份反而相对减弱。
Emma的入世多少有一点被动的成分,意料不到的出场后,苏珊大妈一句:but you are your own women提醒了她原来我是可以走出家门的。
接下去事情就走向混沌了。
先是政治家的集会邀请,然后是Maggie的出现。
Emma越来越觉得john之于自己不再是甜蜜的早餐提醒,而是午夜十二点令人扫兴的钟声。
于是她设计了精彩的剧本然后付诸实施,结果是皆大欢喜,政治家得到乐集会,maggie也离开了孔雀镇,Emma顺利驱逐了john。
片中一个很明显的象征画面是伫立在一片田野中的房子,它应该是指john,最后一次画面中只剩下绿油油一片田地,房子消失了,这个画面就出现在john被烧死的那个晚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john主体人格已经丧失了。
但是为什么Emma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有的生活轨道呢,因为一个作为前提的事实仍然存在——一个大家早就知道的真相:john=Emma。
她的入世一早就注定了以出世结尾。
无论Emma的表现与john如何不同,对待邻居太太和蔼可亲,说话简单利索,甚至性别都与john截然不同,这一切都掩盖不了他们是一体的这件事。
在大多数情况下,Emma是关怀着john的,她温情的煮早餐,收拾屋子,发现john的铁罐默不作声,把自己的照片放在母亲的房间而不是自己的,包括最后的放生,都是典型的john的特质,放生时她说的话甚至和john一分不差。
原来,这只是Emma和john平淡生活的一次插曲,而已。
如果说这是一部悬疑剧情、惊悚片,还不如说这是一部亲情片,另类的母爱情感片。
1. 一开始就被这个独特的故事所吸引,故事在重重疑问中展开。
2.很佩服编剧,超级另类的故事,但描写的也是那么的深入,一点也不失真。
3.导演手法,表现很真实细腻,把观众带入了进去孔雀镇,每个情节都在一个个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进行,特别是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就猜着期待着结局时候主角暴露两个身份出来的那一幕,但,但结局却是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狠,很、意外,但这也是最合情理、完美的结局。
4.演员很给力。
约翰:从小饱受强势母亲性格影响长大的压抑自闭的男性。
前期艾玛:约翰主动扮演的女性角色。
中后期艾玛:约翰与母亲性格混合的结合体,时男时女。
有相关经验的童鞋都知道,强势母亲懦弱儿子的组合里,儿子厌恶母亲但又有种病态的依恋。
所以,当约翰的母亲去世时,他开始扮演母亲的角色照顾自己。
艾玛这个名字是约翰起的。
1.片中第一幕,8点半之前艾玛准备家务,收拾屋子,早餐,小心翼翼的取报纸,拉好窗帘怕被人看见。
8点半之后褪下艾玛的行头变身约翰,安心享用艾玛整理好的一切,回到家后看到艾玛留给自己的便条觉得很幸福,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约翰并不是精神分裂出艾玛,至少在火车撞进院子里前绝对不是,他是在主观上扮演着母亲(艾玛)的角色,并且一定程度上乐享其中。
你可以叫他心里变态,但绝不是精神分裂。
2.火车出现,艾玛被约翰世界以外的人接触,在与外人不得不进行的交流中(苏珊萨兰登对女性的煽动),艾玛的人格开始觉醒,人格分裂的开始,约翰渐渐不能控制也不知道艾玛的行为。
3.此时约翰和艾玛的人格还是互相独立的,互相不知道对方做了什么。
4.艾玛的人格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清醒时的约翰越来越恐惧艾玛所做的一切,更恐惧艾玛会完全替代自己的人格,他不敢回家,因为回到家就不可控制的变成艾玛。
5.片中约翰和警察说他是在母亲死的那一天遇见艾玛的,约翰其实是在掩饰他最初主观上打扮成艾玛的事实,怕人们发现他的心里变态,并不真的意味着母亲去世的那一天约翰精神分裂成为约翰和艾玛。
6.约翰决心逃走,找到一家旅馆。
但最后艾玛的人格还是出现了。
7.此时约翰与艾玛的人格融合,但是艾玛占主导地位。
艾玛坐在约翰的位置上吃早餐,打开家里的窗帘不怕见人,利用约翰的声音骗艾伦佩姬,打扮成约翰的样子去银行上班,从正门进,敢和主管顶嘴,坐在约翰办公的位置上,感觉一切都很新鲜。
8.艾玛剃了眉毛,把自己更女性化,策划约翰死亡的假象。
到此刻约翰几乎不存在了,艾玛就是约翰。
9.变态的艾玛(约翰母亲的人格)想和小孩生活在一起,从蹈约翰的覆辙,但看到照片的那一刻约翰觉醒。
10.影片最后,艾玛的人格被觉醒的约翰主导,劝佩姬离开。
艾玛坐在窗前,就跟第一幕一样,但此刻的她和以前的她,还是不是一样呢?
约翰银行的工作可能是母亲在世时托关系走后门给他找的。
囧…
故事一开始还是挺有意思的。
John从小受到母亲的虐待,直到一年前他妈妈终于结束了伟大的虐恋事业,撒手人间。
但是John妈人走了,余威仍在。
John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平衡内心的痛苦,逃避施虐的痛苦通常有两种选择,爱上施虐者,或者变成施虐者。
鉴于John妈以死,John只能选择后者,于是他分裂出了一个叫做Emma的女性人格,代替他的母亲照顾他的起居生活。
从那以后,John开始了他愉快和谐的精神分裂生活。
每天早上他化身Emma,开始做早餐,然后在8点15分,Emma变回John吃掉自己所做的早餐,背着Emma盘算一下自己的私房钱。
下班后,John在公园内惬意地荡一会子秋千,享受一下私人世界,晚上回家睡觉。
男主外,女主内。
Emma做家务,John赚外快,其乐融融。
直到有一天,这平静的小日子被一个火车头打破。
(不要怀疑,真是Bloody火车头阿)飘逸的地方来了,当Emma在家愉快的晒衣服的时候,一辆脱轨的火车撞入他家的后院,当场撞飞了Emma。
群众观光团闻风赶到,目击了女装的Emma。
(还活着,被火车头撞飞居然还活着!
毫发无伤!
)然后一致认为Emma是John背着大家娶进门的媳妇。
Emma落荒而逃,回屋换回John,然后精神恍惚的去上班。
John和Emma一致认为院子里的火车头是个麻烦,让他们随时面临着暴露的危险。
但是由于铁路运营部门的效率低下,那个火车头还的得在院子里呆个两三天。
John还没有盘算好怎么将Emma的事搪塞过去,好死不死这个时候镇长和镇长夫人大早上来到他家。
把正在做早饭的Emma撞个现行。
原来镇长要利用这个火车头做政治斗争工具,准备在他家开后院围着火车头开大会。
拖走火车头的计划也无限期拖延。
于是乎,John这个平凡的精神分裂者也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故事到这里可是吊足了我胃口,我以为我会看到一部充满怪诞情节和政治讽刺,香艳又刺激的心理恐怖片儿。
但是我错了,剧情随后的走向就十分寡淡了。
大致是Emma想领养一个小John,而把John人格给勒杀了,里人格代替了表人格,却又后悔不已,于是放小John一条生路。
最后以Emma宅在家里偷窥外面的世界为结尾。
没有Emma香艳戏,没有Emma虐童戏,没有EmmaXEllen,SusanXEmma,SusanXJohn诸如此类各种配对戏,没有床戏,没有双重人格现形戏。
这些显而易见的爆点,全部都被回避了,不待这么讲故事的阿!
同样令人失望的一老一小两个戏骨,Susan和Ellen,这部戏里她们的角色太单薄,使她们用华丽的演技演绎了两个CPU角色。
Susan一直在风情万种的说:你能让我用你家后院办活动么?
Emma同意让我用你家后院办活动了!
John同意让我用你家后院办活动了么?
Ellen一直在楚楚可怜的说:John能给我点钱么?
John说要给我钱的!
John给我钱的话我就要!
模式单一目的明确。
故事讲的不精彩,却也有细腻的地方。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很震撼人心。
Emma为了勒杀John,在镜前剃掉自己的眉毛。
John俊俏的眉毛如叹息般滑落,同时Emma眼中显现了决意,一种拥抱病态自我而放弃懦弱自我的决意。
这种病态的坚强让人心也隐隐作痛。
豆瓣是个有意思的地方,多古怪的片都有人能看出好来。
这部我没挖掘出来,坐等高人救场。
一点也不惊悚和恐怖,谁给了它惊悚的标签!?
过着不尽如人意的压抑的生活的男主角,分裂出女性人格,但依然自闭而矛盾着,因为可悲的是无论哪个人格都无法给他带来快乐,而只是为了和自己的较劲,停留在童年的阴影。
男主角扮女装能扮到如此,且为了电影牺牲眉毛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但剧情实在是少了点跌宕起伏的激情,扑朔迷离倒是有,可惜也不是步步为营揭露谜底的快感,而是不知所谓的平淡。
关于人格分裂,童年阴影,和变态母亲的故事。
这个内核已经被拍过很多次了(例如希区柯克的作品《Psycho》,这部片颇显借鉴),但是《孔雀镇》的故事本身其实还算新颖有趣,结尾也有小曲折不过就拍摄表达方面,可以说是古怪,也可以祭出面对很多晦涩事物都适用的法宝——说“这就是艺术”。
这种非常的处理,尤其是对细节的忽略(例如为什么居然没有人起疑),让我想到《狗镇》(Dogville)。
同是设置在小镇背景,《狗镇》对小镇文化体现的稍微深入一些本片与《魔盒》(The Box)亦有相似处,即都富有野心,但是传达出来的与想要传达的有相当的距离,力图覆盖的各个方面都不痛不痒,便显得不知所谓。
换言之,最后效果是散且薄。
当然又深又广的要求过高,所以成功的电影应该至少着力一点加深,其他层面如果尚有余力再加以涉猎选这部没有听说过的片子的一大理由是演出名单里有Ellen Page,当初以饰演怀孕少女朱诺(Juno)出道的灵气女演员。
她或许是想要有所突破所以参演这部非主流的电影,这次演出无功无过,乏善可陈但是也没有硬伤。
片子里其他演员的演技也大致相同,约是65-70分的水准。
主角因为角色相对怪异,分数稍高一些
很难说,这不是一种俄狄浦斯情节。
john的女性人格emma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他死去母亲的翻版。
每日每日,早起做好饭,收拾好一切,给john以家人般的照顾的是emma。
john出外工作,回到家看到emma的字条,一切是那么的协调。
还有john背着emma私藏的私房钱。
这样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协调看着与幸福的家庭万般相似。
直到火车头开进了他家的院子,emma暴露在了众人的眼前。
比起真正受到惊吓的emma,john似乎更加的怯弱,紧张与不安让人产生奇怪的联想。
再到maggie出现,这个john母亲付钱给john“长大”的妓女,带着与年幼的john长得一模一样的jack出现在他们家,试图以几年前的温情以及私生子作为筹码来要钱。
john惊恐不安,上楼去换上了女装,让emma武装自己,去和maggie谈。
这里实在太巧妙,同为女人,看似更能理解maggi的窘迫,却更易拒绝maggi的请求。
emma和maggie,虚幻和现实,冷漠和温情。
maggie的出现让emma的欲望更加强大。
作为一个男人,john很软弱。
作为一个女人,emma很强硬。
这样一种深深烙印在生命中的阴阳失衡使得john走向了毁灭。
最后一个镜头,作为emma削去了john的眉毛,各种柔美的女性笑容展露无遗。
但是谁又能肯定说emma赢得了这场战争呢?
闲来无事看的一部电影竟让我有了写第一篇影评的冲动,我想这是 Cillian Murphy 的魅力。
说真的,当看到他头戴发套,身着花裙出现在镜头里,我有点惊到了,特别是给到面部特写时,他变成了“她”。
这个从John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另一个人格Emma,是一个和John年龄相仿的女人形象。
John童年时受到母亲虐待形成心理阴影,在母亲去世后,他无法挣脱多年内心的压抑和自我封闭,于是Emma这重人格得以产生。
当她第一次出现在邻居面前,她的那份慌张和惊恐,被Cillian Murphy 演绎的完美至极。
人格分裂内容的电影多以悬疑类题材示人,这部《peacock》悬疑未满,但惊人有余。
特别是和《致命ID》这样的电影相比,《peacock》的悬疑着实没有很惊艳,甚至有些平淡,所以我特别同意”Cillian Murphy 托起了整部电影“的说法,不论是对John的演绎,还是对Emma这一女性角色的诠释,Cillian Murphy 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非常有感染力。
影片从火车冲进John家庭院开始,两重人格发生第一次矛盾,再到Ellen Page饰演的Maggie出现在John家里,John与Emma陷入更大的冲突,于是两重人格开始了想要毁灭对方的行动,John先开始的,但却失败了,我想谁也不会忘记John在旅馆No.9房间如释重负以为自己摆脱Emma露出胜利浅笑,打开皮包时的表情吧,我觉得电影从这个时候开始特别好看了。
Emma的反击比John要猛烈的多,她也几乎毁掉了他,但影片结尾当Emma手拿相机给Maggie的儿子Jack拍照的时候,John童年的记忆片段袭来,我想John回来了,他把所有的私房钱都给了Maggie,让她带着孩子远离Peacock,”Here is not safe for him“,为了不让悲剧在小Jack身上重演,John保护了这个孩子。
影片最后以Emma坐到窗边椅子上,脱掉鞋子,从窗帘缝隙窥向窗外的镜头而结束,正像影片开头Emma出现一样,仿佛是John与Emma达成了某种协议,重新回归到以往只有两个人的生活——Emma会在早上8点15前做好早餐,John在8点15分享用Emma为他做的早餐,读她写的便条,去银行上班。
没有人会知道这座房子发生了什么,只是奇怪这对夫妻为什么从不一同出门。
如果从精神病理学来说,这部电影是绝对完美的。
不管是用霍尼的"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的人格结构论,还是用佛罗伊德的观点看童年创伤,或是简单地归于结局的“自我消灭、自我欺骗、自我和解”——它都是成功的。
如果要从纯剧情的角度分析,可能又沉闷又有破绽。
所以关键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了。
无疑,如果回归导演和作者的视角的话,他绝对是属于前者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已经达到了这个类型的心理电影所能达到的极致。
我怀疑的只是,究竟这只是导演一厢情愿地编织出来的一个自我和解的完美梦想;还是在现实的病理学案例中,这种方式确实有它实操和实现的可能性?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这场“自我的和解”确实,颇有难度。
谈母亲与子女之间永远存在“互惠”关系,并有择取良性或恶性的互动倾向,得以延续彼此交融的生命,这种说法可能会冒犯到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
但无法否认,人们在歌咏“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时,此间还存在着被忽视的、病的中间态。
在这中间态中,剥离出的母与子的复杂情感,就如大气中间层,空气稀薄,情感温度愈来愈低,恨夹杂着爱,厌恶依傍着服从。
而在这种导致社会、心理悲剧的关系中,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而且绝大部分原因要归咎于病入膏肓的“母爱”对幼儿时期的孩童的影响及侵害。
所以说,在一切美好天性之外还有自然的破坏。
像高尔基那样颂扬伟大的母亲,用“虎毒不食子”比喻爱子之心,其实那不是全部。
这世界还存在像非洲黑鹰一样的母亲,对自己不想喂养的弱小幼鹰,完全可以无动于衷,看着它慢慢死去。
阅读沙利文的有关《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对人格分裂、抑郁发作、个体焦虑、如何导致自我系统的防御功能失灵,及恶母驱动婴幼儿情绪焦虑以致病变,会有更深的理解。
《孔雀镇》就是一部植入一切反常行为的“科教”影片,故事在主人公修复自我的诡异情节中,用荒诞的冲突,解离了一个精神病人内心里纠缠共存的变异细胞与正常血液。
但从理论上探讨精神病症状显然不是本剧的重点,追本溯源,故事主旨全在开场的第一分钟。
用母亲冷酷无情的恐吓:“不要和任何人说话”,及小孩子无助的啜泣声,还原了看不见的悲剧。
影片就是要告诉观众,是一位恶毒的母亲夺走了孩子的幸福与未来。
片子用日夜坐标,把一间房子分隔出两个世界,两个灵魂,这想法真不错,关键还在于它所依托的精神病学理论。
长期受母亲虐待的约翰,在母亲去世的那天,认识了走进自己的女人艾玛——另一个自己,于是约翰的生活开启了新页。
白天他是约翰,朝九晚五,养家糊口;晚上他就成了美艳的艾玛,洗衣做饭,料理家事。
一个人用两个灵魂过着有夫有妻的生活,虽然荒谬,却也平静地持续了一年,要不是一场火车脱轨的事故,这神秘的生活恐怕还在继续着。
电影开始,观众看到的第一张脸不是约翰,而是艾玛,正如最后约翰死去,艾玛继续在阴暗的世界里生活,孰强孰弱,有没有救赎,已一目了然了。
这样的结局挺让人惊讶的,是与众不同的构思,让故事有了一些反复咀嚼的余味。
其实,谁都想有尊严地活着,胆怯懦弱的约翰也想要像狠毒的母亲、强悍的艾玛一样,掌握自己的命运活一回。
再战失败后,只能用调换性别获得新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对于本片编导来说,处理细节的方式似乎是他的强项。
藏在木板下的糖果盒,保险柜里一沓一沓整齐存放的现金,枝桠下的秋千,映照出约翰单纯幼稚的心态。
而在推动剧情发展上,和谐到不和谐的突变,则是施压的外力,在结合内部的反作用力下,进行了彻底的叛变,内外互动,不仅考验了主角的演技,也加强了冲突的效果。
无法忽略的细节是一成不变的早餐,代步的自行车,在车库里冬眠的汽车,以及早上八点一刻意味着角色调换的特殊时间,这都是不正常的讯号,而且解说得相当细腻深刻。
其实就如影片简介中所言,《孔雀镇》应该是个惊悚片。
之所以没到达想象的要求及高度,问题或许出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上。
我以为不够凛冽之处正是对艾玛的性格表现上,当然,剧中所要表现的艾玛除了强悍、工于心计,可能还有一些恻隐之心,这或许符合病理上的某些特征。
但要戏剧化地表现,是完全可以更加疯狂一些的。
从艾玛留给约翰的纸条“不要和任何人说话”,可以了解艾玛的灵魂来自约翰的母亲,既然如此,就大可不必顾及艾玛“善解人意”的形象了。
她对待玛姬与玛姬的儿子杰克时,所表现出得温和、豁达减弱了剧情的慑人效果。
电影很有人情味地避开了两种路径,既没有把约翰的死嫁祸于玛姬,然后夺取玛姬的儿子小杰克,重复新的悲剧;也没有在保持原结局的情况下,在中间环节玩点儿晃人的游戏吓唬观众,这都促成了影片文火熬粥的事实。
对交出过《惊变28天》《风吹稻浪》《爱的边缘》等等不俗成绩单的斯里安.墨菲来说,戏路绝对不是他的问题,演技也不会困扰他,似乎人家天生就该吃这碗饭。
但从他挑战《普罗托早餐》中的异装癖kitten,到《孔雀镇》里再次戴上妩媚动人的假发,不禁让人有些担忧,这样的角色一次足矣,异常优秀的演员很容易误入“人戏不分”的陷阱。
说归说,还是要承认斯里安演得很好看。
艾伦.佩姬也没有让我失望,《朱诺》到《滑轮女孩儿》,再到《孔雀镇》里的孩儿他妈,小姑娘似乎也能驾驭沧桑的色调了,只是没有太多可张扬的戏份,有些遗憾,但这当然不能怪她。
至于其他的大牌苏珊.萨兰登,乔什.卢卡斯,比尔.普尔曼作为参加约翰、艾玛夫妇派对的客人,在可发挥想象的事实面前,都做了安分守己的旁观者,没有节外生枝,谁都不对怪异的约翰、艾玛起疑心,这也能证明了“姜还是老的辣”,听导演的话,一切按剧本走,应该算角色领悟得透,没给观众产生歧义的错觉哈。
我就是拿妖男没办法
竟然是Cillian Murphy,这片子一股阴冷感,诡异的母子人格对决,最后也算是温情收场咩
有种诡异的美,Cillian Murphy 的女装扮相实在是太美了,看他那娇小的身材。。
本来以为是文艺片,却发现介绍上悍然写着心理恐怖。剧本太飘逸,看完了仍然不觉得是心理恐怖。还有 Ellen Page 演妈无论如何也不像。
竟然是人格分裂,竟然有那么多大腕儿
这种多重人格真的存在吗?
除了基莲的演技,剧本硬伤太大
双重人格小闷片,有点经不起推敲。卡司专业户开会,基妹接着扮女纸,Ellen接着少女怀孕,萨兰登阿姨就是萨兰登阿姨
不算是恐怖,精神分裂的片子。所以说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尤其是童年时期的。话说男主女装真是扮的不错。
雖然戴著妓女和未婚媽媽的噱頭但其實很薄弱的角色艾倫難以發揮淪為白開水 但Cillian Murphy 的精神分裂 分飾男女真的有說服力唷 最後是最終放棄了男性身份了吧
Cillian Murphy很美,美到讓我這個女生心虛,但是劇情怎麼這麼羸弱?
一段关于能够自由活动的精神分裂者的愉快时光
睇到结尾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一头雾水,睇睇剧情分析才知道原来这样子,糊涂了~~~
竭力逃出,但怎奈是个死循环!Peac0ck.2010.DVDRip.XviD-GFW
如果能缩短半小时的话就更好了~
演技都很自然看起来很舒服 感觉有点淡淡的悲伤
CM演得太好了
这个人格分裂的电影还挺不错的
CM 携手 EP & Susan Sarandon,再一次变装演绎分裂人格,来自母亲的童年阴影。
主人格被吃了?这不能算惊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