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一部青少年教育片,但从头到尾没喊一句口号(除了片尾女主妈的一条text:No more phones),就让你看,相信每个人的判断能力,相信每个人的最终选择。
片尾并没有给出“幕后是谁在操控”这一答案,更没有“将大Boss绳之以法”之类的结局,因为,不要幻想“恶”能除,更别提“除恶务尽”!
“恶”是人性的一部分,甚至人的“善”里面就包含着恶!
除恶不是要你去铲除“恶”的根源,那不是你我能做的事,而是——选择!
说说女主角Vee的扮演者艾玛·罗伯茨(Emma Roberts),茱莉亚·罗伯茨的侄女,身高不满一米六的美女,好莱坞“四小花旦”之一(另外三位是Blake Lively、Kristen Stewart、Amanda Seyfried),颜值、肤质、四肢、腰臀比、嗓音均接近完美,但美得没有缺点也就美得没有特点,撑主角撑不起,缺了她姑妈那点子霸气,演青春片还可以,《保姆日记》啊,《公主日记》啊什么的,要她演“重大国际历史题材”恐怕不行(哈哈哈,粉丝们别打我),没有塞皇那股转型的决绝,估计也就演几年美女后转为幕后之类的吧,另外又有“家暴男友”的倾向,脾气估计也挺爆的,只求最后别进姬圈便好。
2016年7月在美国上映的《玩命直播》于今年1月6日正式登陆国内院线。
该片的两位导演亨利·朱斯特和阿里尔·舒曼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他们曾先后共同执导过《鲶鱼》(2010年)、《灵动:鬼影实录3》(2011年)、《灵动:鬼影实录4》(2012年)以及《病毒》(2016年)在内的5部影片。
《病毒》与《玩命直播》同样都是去年7月在美国上映。
《玩命直播》的编剧之一杰西卡·沙泽尔也是一位导演,比较著名的作品是2005年一部由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的剧情片《不再沉默》,杰西卡·沙泽尔同时担任该片编剧。
电影女主角为美国著名影星茱莉娅·罗伯茨的侄女艾玛·罗伯茨。
好莱坞四小花旦之一的艾玛生于1991年,在《玩命直播》之前她就已经参演电影电视剧数余部。
拍摄首部电影作品《美国毒枭》时年仅8岁。
男主角戴夫·弗兰科也曾在两部《惊天魔盗团》中出演Jack这一角色。
影片主要叙述的是一个风靡纽约的直播游戏——“玩命直播(Nerve)”,它的玩法是进入游戏后可选择两种身份:玩家或观众。
玩家接受观众发出的挑战,完成即可获得相应奖金,最终观众数量最多的两位玩家进入决赛,最终胜利者获得全部奖金。
当然,是游戏就有规则,“玩命直播”的规则就是玩家必须全程用手机直播,淘汰方式只有“淘汰”或“退出”以及不可向任何人告密。
艾玛·罗伯茨饰演的Vee和戴夫·弗兰科饰演的Ian就是这场游戏最重要的两个玩家。
电影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题材迎合当下热点,以“网络”和“直播”两个话题作为故事的切入口。
有关互联网或在电影中出现社交网络界面的电影不在少数,除了《社交网络》以外,我最先想到的是2014年一部由乔恩·费儒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片《落魄大厨》,在此片中主角频繁使用的社交网络是Twitter。
两部片子相似的地方是,片中角色都是以“使用者”的身份进入故事中,借以社交网络的某种形态去构建剧情并产生群体效应。
而“手机直播”这一当下极为热门的话题到目前为止几乎还未在电影作品中出现过,所以“新颖”是电影带给观众的第一感觉。
电影的主要角色是高中生,“玩命直播”的出现让他们为之狂热。
即便是一个虚拟的游戏,它的设定也与现今的直播形态有相似点,诸如直播互动、观众付费、主播获得收益等。
通过“直播”这一素材的引入,电影的受众群体就被定位在了年轻人身上。
在不探讨片中各种细节或技巧以前,至少它是年轻人愿意看的东西。
为配合片长,电影开场3分钟就切入正题,由Vee的好友Sydney发送给Vee的一个链接开始。
再到第12分钟,向来被动低调、只活在别人影子里的Vee决定以“玩家”的身份参与“玩命直播”,并迅速接受了挑战。
在第一个 “亲吻陌生人”的挑战中,Vee选择了坐在餐厅手里拿着她最喜欢的《到灯塔去》这本书的男生Ian。
Ian同样正在“玩命直播”的游戏中,接下来的剧情就是从他们之间展开。
从一起进城、换上绿裙子、离开商店再到纹身、蒙眼骑摩托车在2分钟内行驶60码、参加派对……两个人接到的一系列挑战让剧情看上去充满刺激,场景布置也非常接近于类似电子游戏的跳跃画面感。
但是“玩命直播”中的所谓“民主”其实不过就是让观众来操控玩家,玩家是这个游戏中被动的一方,掌握主动权的观众虽然不是只有一个人,但也是通过投票来决定玩家将要完成的挑战任务。
电影的主线是这场“玩命直播”的各个环节各种挑战,分支则体现在角色之间的关系上。
最明确的是Vee与同为玩家的Ian擦出了火花,但他们又不得不完成观众发出的挑战。
还有Vee与闺蜜好友Sydney之间,在原本就不算融洽的关系上,又套上了“竞争对手”这一身份。
后半段的叙述中,游戏的设定概念逐渐淡化,角色间的关系更为突出,玩家的个人意志也有了显现。
主要表现在Vee身上,她开始对这个游戏产生困惑,对真实与虚拟产生怀疑,并试图向警察告密。
从Ian把Vee带到派对上只是为了达成任务,再到Vee与Sydney的姐妹互撕其实也有观众促使的因素,还有后来观众要求Vee完成Sydney没有做到的高空任务。
这不仅让Vee感觉到了游戏的危险性,而且再次点明了玩家是这场游戏里被控制的那一方。
Ian告诉她:“我们都成了这个游戏里的囚犯,这是游戏里的第三种身份。
”——这句话突出了“玩命直播”中的人物处境,再次强调“被动”的状态,并且也让一直潜藏着的暗线浮出水面。
“谁先开枪”的终极对决,是将重心由“直播游戏”逆转为“人性揭露”的具体表现。
“你是从犯”的短信让那些从头到尾都跟着起哄的观众感觉到了不安并纷纷退出了“玩命直播”。
“玩命直播”的危险是基于它依附着网络。
原本平凡普通的高中生因为玩了这场游戏而陷入了困境,她的一切都曝光在手机镜头下,被放大被围观,观众数量的飙升也让游戏变得越来越危险。
身在游戏中的玩家不得不以违背自身意愿的方式来继续游戏,不受控的状态使之变成一个处在悬崖边缘的牢笼,而玩家就是随时都会坠落的囚犯,密不透风的网是所有围观者共同织起来的。
被控者在游戏中的结果必然是由操控者造成的,这一明确的旨意也可代入到真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个网络世界。
电影则是想要说明:每一个处于网络之中的人,即便是披上“匿名”的外衣,仍然需要面对事件产生后由社会做出的对人性的批判。
参与即是从犯,沉默也不代表抗议。
联想到各种在网络上发生的事件,被曝光的人,无论公众人物还是素人,都像全身赤裸地站在网友面前,被迫活在非议和舆论的阴影之下。
从网络连接人性,虚拟揭示真实的取材虽然在不少电影中也出现过,但是以这种能被大众接受的新型形态探讨一个常见的现状,揭示出阴暗面并引发思考的设定还是值得成为电影素材的,至少电影所体现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当然这个大框架底下的各个小细节还是存在不少漏洞,对于“玩命直播”中决赛的设置显然过于简单草率。
时限只有24小时的游戏,前面一部分环节紧张之余,决赛的场面势必也会给看电影的观众留下期待,但是电影中的结局的处理方式实在称不上用心。
Vee、Ian和Ty三人合演的一场戏让故事归于一种美好的结尾,也让电影保证在一种不过度的合理范围之内。
但如果不设计成“黑客才是正义”的指向也许会更贴题一些,譬如让“谁先开枪”真正发生或许会让结局变成另一种呈现。
Vee与Sydney对撕,撕完又和好的情节似乎标志了电影不可抹去的烂俗青春片的影子。
构思有创意而揭示不够深刻也是电影存在的问题。
还有一点编排的问题,例如Sydney与Ty两人在派对上有过一次对话,但却没了下文。
《玩命直播》的摄影和美术设计可能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配乐也同样是点睛之笔。
纽约城市中的霓虹灯光、直播界面的彩色字体、人物服装的色彩搭配,冲击视觉的荧光色配合各种曲风的BGM,与“玩命直播”中的游戏关卡相互融合,营造出了缤纷绚丽、明快动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整部电影出现了几十首配乐,Wu-Tang Clan原唱的《C.R.E.A.M.》是唯一一首说唱歌曲,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首,片中小Vee的跟唱非常好听。
荧光灯产生一种科幻感,变幻的画幅与特殊的色彩搭建出一个独立的游戏世界,每接到一个任务就似完成一场进阶。
摩托在大桥上穿梭而过,摩天大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中布满的彩色IP讯号让整座城市陷入一场紧张感十足的新奇游戏。
无知者围观,迷失者依赖,最终玩家晋升成囚犯,被围困在这个缤纷绚烂,光怪陆离,疯狂又诡异的魔幻世界里。
参与者不可逃脱,只有清醒的人才能将游戏攻破。
能缓和下时间线就更好了,如果看主体思想的话确实能反应很多东西,但冲刺佳品不注重这些细节是不行的,所以不能算是完美,在拍摄手法上,前后呼应,情节如此紧凑有利也有弊,很对网友不理解的,像闺蜜的转变和妈妈的反应,其实细下想来是说得通的:在危机下来不及思考,只得考虑vee当下的危机状况,也是反应内心真实想法。
但闺蜜的转变过于突兀,显得“不自然”。
可怜了It男,或许和闺蜜在一起了?
呵呵😒→_→。
在剧情上脑回路也不够,尤其是黑入服务器等一系列,(早干嘛去了?
),还有vee报警那段,(姑且理解为不够理性思考吧,但之前的剧情反应她是一个理性细心的人呢,难不成洪荒之力爆发了就可以把这段剧情硬塞进去了?
喂!
编剧说你呢!
)但,但总体还是不错的,排开这些瑕疵来说,开始的利益驱动,便一发不可收拾,也是对自己内心不够的把持。
还有讽刺后面的键盘侠,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把持住自己的内心,坚守底线与正义?
还是任由心中的贪(player)与欲(watcher)肆虐?
这部影片所表达的思想或许正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犹如抖音快手的普及,我们是不是真的要把时间浪费在这种低级娱乐上,这种时候更要我想起了儒家思想束己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控制自己之难,明白自己之难,如何能在互联网大时代下把持内心,握紧手中的键盘?
而不是只是把时间浪费在虚无之事上?
或许我如此说,下一秒便刷起了b站的视频。
大数据把我们渐渐束牢 我们像奴隶般盯着屏幕 而我们却不自知 自己才是被戏耍的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能做到的除孔孟外能有几人?
又谈何容易呢?
玩命直播:你若勇敢,金钱自来。
电影随着轻快好听的音乐而开始:can't get enough。
一些截图展示:女主小V有一个热情直率的好闺蜜:西德尼
火辣奔放,玩命直播ing。
性情直率,帮闺蜜表白暗恋对象
玩命直播:女主的第一个任务:吻他。
店里的红蓝色灯光。
欧式建筑前,蓝光大摩托。
玩命直播:如果不偷衣服,那就开溜吧。
玩命直播:纹身店,我拼了。
两人完成刺激的蒙眼摩托任务。
评论: 演员男才女貌,拍摄角度唯美,色调灯光美丽,拍摄取景优雅,音乐节奏晴朗。
虽爱情不深,但浪漫唯美。
切记:网络暴力,杀人诛心。
即使是观众,有容乃大。
女主一个好闺蜜,一个好男闺蜜,都在关键时候帮助女主,男闺蜜还是技术控,确实默默的喜欢女主,好在男主也很善良,不是坏人,不然一个陌生人就玩到现在挺危险。
这种游戏的盈利模式可能真的存在,有人花钱观看,参与者赚钱。
有点类似现在的各种主播。
像男闺蜜说的,我们了解的互联网只是10%,暗网可能有更多我们根本不了解的可怕东西,而且我们的个人隐私其实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还是岌岌可危,保护好你的隐私吧。
当做一个匿名观众时候,还是不要看热闹不嫌事大,和谐一点吧。
剧情: 女主闺蜜带女主进入玩命游戏,女主做任务,亲陌生人、跟陌生人去城里、换高档衣服、穿内衣离开、纹身、蒙眼开车、去闺蜜PARTY、徒步高空、女主后悔想报警,被游戏设置为囚犯,逃不出游戏,男主竟是老玩家,男主和女主对决,任务要枪机对方,所有匿名玩家投票同意开枪,另一个老玩家,出现开枪打了女主,女主倒地,女主的朋友黑客,弹出消息,所有人实名都是从犯。
大家醒悟退出游戏。
女主没中枪,是和那个老玩家做扣,成功毁了游戏。
《玩命直播》刚上映那会儿在网上火过一阵儿。
男女主高颜值且CP感十足:时尚界造诣一度超越演艺事业的黄金比例美女艾玛·罗伯茨和颜值同样上乘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的小鲜肉戴夫·弗兰科(似乎连名字都很搭),星座上则是双子男水瓶女的绝配组合。
那场内衣裸奔戏让人大饱眼福之余心里暗叹:这俩尤物是真的搭,从脸到肤色到身材再到身高乃至气场,都经受住了观众的视奸检验。
男女主诱人,好莱坞快餐合格标准第一项,打钩。
接下来看配角人设。
一个备胎男闺蜜,一个碧池女闺蜜。
有戏。
受时间和调性限制,片子没在男闺蜜的感情线上多费篇幅,而选择了女闺蜜撕逼这场戏。
双女主、逆袭、撕逼,永远是经久不衰的吸睛桥段。
女闺蜜贡献完那场撕逼戏便基本完成了她在片中的使命。
这一快餐中的消费点,打钩。
上段其实已经涉及到情节,下面就来谈情节。
蒙眼闯红灯飙车那场戏是前半段的高潮,这里便是好莱坞动作片中屡见不鲜的套路:主角光环之九死一生。
好比《波斯王子》里吉伦哈尔扮演的那位王子,明明是个凡人,跑酷起来就跟美国队长似的,反正就是永远死不了咯——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就是:这死是一定要作的,而且作死过程不存在if not,紧要关头就得上,上了就能过,退缩就狗带。
现实生活中我们未必那么勇敢,但是好莱坞嘛,不就是看着过瘾的嘛!
于是《玩命直播》竟然也营造出了惊悚片《屏住呼吸》的观影体验。
到这为止,上面这些都是《玩命直播》作为一部好莱坞快餐商业片美味可口的地方。
但从一开始就半架空的世界观设计,我们就知道这肯定不是主角简单玩玩票子的故事。
《玩命直播》其实里面夹了一颗药,想要我们就着美味愉快地吃下去。
影片开头就置入了“player”和“watcher”的概念。
女主从一名watcher进化为player的部分是高潮前负责不断撞击观众G点的美食(天哪我怎么说出了这么污的话),而从prisoner变成winner的部分则是高潮到来时让人警醒的那颗药。
影片在架设世界观时就让人心里开始冒冷汗:一个巨大的、危害难以估计风险不可控的地下活动竟然绕过了政府的眼皮在现实中引发着疯狂的追捧和围观,公民的隐私几乎得不到保障因为网络已经暗下收集了你所有的数据……这多少让人惊觉当下的真实世界似乎已经有这样的影子和苗头了。
有人联想到《搜索》,两者却有共同之处,都呈现了网民集体审判时的失智面貌。
不同的是《搜索》是中国特色,而《玩命直播》讲的是共同规律:这是一个注意力成为文明社会昂贵资源的时代,《秘密》一书的作者朗达拜恩曾在作品中说过“想要减少这个世界上的贫穷就多去关注富裕,想要少一些战争就多呼吁和平”——只要关注某个事物就会增加它的能量。
很显然,《玩命直播》中的观众就是那场谋杀的帮凶,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媒体上大量的负面新闻盛行正是因为有无数观众好这口。
作为一部好看的商业片,《玩命直播》的内核有这样的高度,应该给它颁个奖。
观众是网民,参赛者是网红主播,囚犯是类似于翻车被封号的。
观众公举投出比赛项目相当于观众爱好,比如观众看直播点名主播吃什么,积攒到一定人气,便成了流量,主播为了这个流量就会去尝试。
其中钱相当于流量的具象化。
于是很好就可以理解,一旦拥有了大量的粉丝流量初心或多或少会被侵蚀(并非绝对,也有清流),或者这个初心本来就是挣钱,胃口只会越来越大,为达到目的甚至铤而走险。
电影将这一危险给极端化了,但是正是这种极端让我们看的过瘾,某一刻当我们需求更刺激的玩命项目时,其实我们也成为了其中谋杀者的一员。
对于观众的心理,不难分析。
电影中最后对幕后真凶即每一个起哄的观众进行了揭示,他们也许是某个上班族,某个学生,某个不起眼的杂货店伙计。
网络的匿名化使犯罪成本降低,这也是国家推行实名化、IP地址实名等举措的原因。
而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可以指名人性的恶,也许他们是为了宣泄一天上班的劳累与怒气,也许是为了缓解一天学习的困乏,也许是为了猎奇满足自己的变态私欲,也许是为了随大流跟上某种风尚,也许是对社会对人的报复等等。
现如今网络舆论环境便是如此,现如今网络直播环境也在向起蔓延发展,只不过有法律法规对它形成了一定的遏制。
最近看了幾部有關於冒險遊戲的電影,這部片,可以算是中上的片子了,遊戲的張力也好,友情之間撕逼的樣子也到位,但作為爽片倒是,不夠刺激,因為告密就可以少幾個遊戲,然後直接保送決賽?對於那些拚了命的玩家們又該如何是好,但其中駭客的部分倒是挺不錯的,引發思考的點,當你覺得自己只是吃瓜的群眾時,你其實也參與了犯罪,就像是近期在韓國爆發的事件一樣,很多人付費觀看性虐待,我不懂這是一個甚麼樣的想法,或許只是獵奇,或許只是好奇心,但好奇是會害死貓的,這讓我又延伸想到了另一部電影,尼可拉斯凱吉的八釐米,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點到為止,說回到本片,泰國的13駭人遊戲,也是相同的套路,也引發思考,但更加的血腥更加地探究人性,一樣譴責了觀看者,但什麼樣的人才是那個真正的壞人,設計遊戲的?玩遊戲的?觀看遊戲的?設計遊戲者透過遊戲引發觀看遊戲者的內心惡魔,然後透過想賺錢的貪心玩家,去滿足對觀看者對於惡的慾望,我不知道,哪種餓才是真正的惡,一個好的遊戲,帶點冒險,帶點刺激絕對無傷大雅,但若是已經上升到要命甚至犯罪,這或許就不叫遊戲了,這個叫做玩命,當一個遊戲開始玩命了,雖然會吸引更多的眼球,但just game,只是個遊戲值得你去用自由的生命去拚搏嗎?你覺得玩刺激也是你的自由,但其實你是個不自由的人,你只是個被支配的人,被那些觀看慾望所支配的人。
近幾年有許多人在各種直播平台上,透過虐待自己,透過傷害自己,取笑自己的方式,來獲得點擊率,甚至是走在法律的鋼索邊緣,來獲取關注,但受傷的是自己,你可能對自己留下了一輩子難以抹滅的傷痕,甚至是生命,紀錄生活是好事,窺探他人的生活與傷害自己還博得眼球,絕非幸事。
之前一直想看的,这次终于看了,首先觉得题材不错,用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直播作为主题,一场非法的直播挑战为主线,节奏紧张刺激,女主从最初的参赛成为“参与者”开始只是为了赌气博眼球,却发现这是一个一旦参与就无法回头的陷阱,而始作俑者正是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匿名网友们…网络发达是好事,网友是看客,是受众,是消费群体,也是参与者,他们可以发表积极的言论,也可以发表消极的言论,其实真的挺可怕的,影片最后大反转,参与游戏的三人合力用智谋骗过了那些“旁观者”们,曝光了他们各自的真实姓名,屏幕上赫然显示“xxx你成了杀人案的帮凶!
”这部电影把这个隐含的话题用这种讽刺的方式展现出来,也是对人性的反思。
同时也是希望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都对自己得言论有所约束,不要对他人造成无形的伤害。
在打星的时候,犹豫了一下,这种很明显的商业电影要怎么打星了?
论剧情、论节奏已经不错了,过梯子那一段真的看着胆战心惊啊,论内涵,思想深度也有一定的思考,不多,如果要求不高,从一部正常的商业电影来看,已经算不错,如果从文艺片,或者有更多追求思考的话,可以给个低分。
那么问题来了,建议豆瓣在评分上,有个评分指引系统,给些参考或者建议市民的,比如影片分类,同类型电影横向对比啊,或者导演介绍啊什么的,反正就是给些参考,不要只让观众根据个人观感打分,毕竟像我这样的未经训练的,看电影也不算多的观众也蛮多,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也就是,能不能一口气看完,能不能看哭这些了,一些废话啊,哈哈哈哈。
说回电影,其实也不错了,题材选择了互联网暗网题材,神秘而有吸引力啊,一直以为,自己上的互联网就是全部了,通过搜索可以访问网上所有的公开信息,可是这些我们能正常访问的网只是所有网络的十分之一,有十分之九的网络我们不能访问,也就是暗网,厉害了,想了解暗网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绝对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啊。
影片还有一个吸引人的点,就是群体暴力,也是看得人毛骨悚然啊,如果可以匿名杀人的话,也许想杀你的人就在你身边了,网络暴力就是这样,匿名可以让人为所欲为,躲在群体的安全区里,即使是恶劣的犯罪,在群体里,也被群体的特殊功能消解了,群体就是就这么可怕的能力啊,可以缩小和隐藏人性恶,也许只是投个票而已,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击,算的了啥了,可是这么一下轻轻的点击,就是插在他身上的一刀,他的死,你功不可没了。
网络暴力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流言蜚语,没有什么不同。
选角差评!!!!
选角再漂亮一点就好了,女二号是走后门的吧,这么丑居然还能叫美女,还能经常带男生回家过夜,真当我们男生眼瞎,饥不择食啊,女一也一般般。
原来男一号是付兰兰的弟弟啊,仔细一看真像啊,虽然演了惊天魔盗团,也只是路人甲。
没有更多好感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会写文章的猪(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84622587/ 电影《玩命直播》以当前热门的网络直播为主题,讲述了男主女主的网络冒险故事。
电影本身剧情不能说不精彩,但总还是脱离不了套路和俗气。
但电影本身传达的“网络暴力”却是一个非常适合当代人讨论的问题。
人们总是喜欢对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有些看法是刻薄的,是伤人的,是不方便当着别人的面说出来的。
而网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完美的平台。
躲在显示屏后面,每个人都是超级评论家。
越评论,越大胆。
渐渐的,就演化成了网络暴力。
何为网络暴力。
2017年八月八号,导演吴京为四川地震受难者捐款一百万。
一百万,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但网友们的评论如何呢?
不是骂他自私小气的,就是骂他不爱国的。
网友们普遍认为,《战狼2》赚了四十亿,而吴京却只捐一百万,这是对不起四川灾民,更是对不起中国观众。
但我倒想问问躲在屏幕后面的“键盘侠”们了,当你们满腔热血地敲击键盘的时候,你为四川的灾民们捐了多少钱?
说吴京不爱国?
吴京为了拍这部戏,去过特种部队,去四处奔波筹资金,拍的时候还亲自做各种危险动作,终于早就了这么一步充满爱国气息的红色电影。
而你,只知道在房间里吹吹空调,充满成就感地骂别人。
如果没有网络,你敢当着吴京的面这么骂他吗?
这种不用负责任的指责,何不为“暴力”。
《玩命直播》中,就讲这种“暴力”具体化了。
小小的直播游戏在一夜之间成了古罗马的斗兽游戏,人们以看对方自相残杀为乐,原因是观众们只需要用手指轻轻点一下手机屏幕就可以觉得他人生死。
不用负责而觉得他人生死,这是多么暴露本性的行为。
但事实是,没人愿意负责,观众想取乐,但又不想趟这趟浑水。
所以,没人愿意摘下面具,当在手机上看到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被标记为凶手的时候,watchers全跑光了。
漫画《蜘蛛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网络给予人每个普通人非凡的能力,而责任却常常被摒弃一边。
这种交流方式绝对是病态的,键盘侠们就是最好的证据。
希望所有网友从今天起,担起应该负担的责任吧。
很刺激
想来一点点批判,但最终的效果不太理想。爱玛·罗伯茨的颜值、身材逆天了,虽然不及她姨妈的演技的十分之一。
空空的娱乐秀
D.Franco成功吸粉
现实中的乌托邦,时下流行的练胆视频+直播主持+真心话大冒险。帅哥美女,无尿点。全民都是谋杀犯。
补标
热点抓得非常好,配乐也特别精彩😊
2017第一部电影,非常不错,网上世界大家都带上了面具,可以胡作非为!非常现实!收尾稍微仓促,有点虎头蛇尾,总体不错
美式青春片,无论是个人成长还算校园政治那点事都不能跟日式青春片的深度来比。值得一说的就是高潮戏那点温和的对网络暴力的批判,但解决方式和游戏设计实在是太幼稚了(看过「浪潮」吗?)。再说闺蜜撕完就缝,编剧学啥不好学「小时代」?所以说到底,不过是一场玩大了的毕业趴体而已,现实哪有这么甜
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
怒赞OST,除了最后有点烂尾前半部分全程无尿点,超越预期,希望键盘侠能有脑子看懂在打脸。付兰兰他弟还是很无感,但就是特别喜欢Emma!
虎头蛇尾,本以为会是个暗网式阴谋论。最后反击网络暴力确实有点意思,被揪出来的键盘侠是会变得心虚,虚假身份分担走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突然回卷而来是会有冲击力,更担心被社会曝光再同样承受网络暴力,可更前面的操作和渲染相比,这样草草收尾有些对不起气氛,也显得天真【6.2】
设定不错,细节不错,比如视频还模糊一下,还有直播的小弹幕。但最后高潮部分的杀人总觉得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如果一开始玩直播是和闺蜜赌气,尾段高空挑战是和闺蜜撕逼,那么中段能找到唯一理由就是异性的劝说了,艾玛罗伯茨完成得很扁平,角色被她分割成几个大块,很表面。这个故事用直播的形式包装了校园片,但没有校园片里的人情,最后严重大烂尾。
好题材,烂电影。
概念新奇,手机直播版版饥饿游戏,有颜有腿有身材,凑合看
未来的世界是属于程序员的
看完总有许多话要说,自己想到延伸的东西有点多。电影本身挺有趣,歌曲,颜值,画面,时代性很贴切,很生活化,近未来的东西总给人带来恐惧感。
2.5
就是太幼稚了 可怜的小备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