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廉•华莱士到本杰明•马丁,看“抗英奇侠”,痛揍英国殖民者。
老美的爱国主义精神里,总是满满的个人英雄主义!
爽则爽矣,套路亦是套路。
电影画面有热血沸腾的对阵厮杀,也有恢弘壮丽而不失细腻精美的美好景致。
作为好莱坞商业片,梅尔吉布森这个名字就已经把影片完成了一半。
浴血而生,战争英雄,为自由而战…这些词汇仿佛是为“电影里的他”量身定制。
感慨一句,渣归渣,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是,这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影片本身没有悬念,一步一步都在情理之中。
节奏感如此强烈,但是淹没不了其间父爱深情。
同样是主旋律,我自然不禁和国内的主旋律影片进行对照,比较的结果使我只能摇摇头叹口气:一个是商业片,一个是宣传片。
定位不一样,压力不一样,自然思路不一样,又自然最终的成果也是不一样的。
热血沸腾,太男人了!
但战争真的是太残酷了,泯灭了人性,不由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群丧尸了人性的日军,男主刚柔并济,能为了儿子的死奋起反抗,也可为了女儿的一声爸爸落泪,那一幕我哭了……最后男主举着旗子追上军队的一幕帅呆了!
黑人,牧师,胖子,上了色的牙齿,女主,孩子们……都很喜欢,就是那时候的作战方式让我惊讶了一下,还有这样的操作。
男主在托马斯死后对英军的砍杀,以及回去后忍住不让自己流泪,以及大儿子死后的伤心都让人心疼。
最后感谢替我们现在的和平做出奉献的所有人
爱国者,光听名字大多数人一定会先入为主的判断,又是一部弘扬美国意识形态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电影,当然,在初次观影的时候我也是从一开始就抱着这种带有意识形态的主观概念来欣赏这部电影的。
第一遍观影结束的时候,当时的我觉得早期的美国人只不过是在以保家卫国的视角来评判这件事情,但是殊不知他们也是“保家卫国“的侵略者,他们是为了扩张领土海外殖民的产物,于是,那时我想写美国独立战争中印第安人的存亡然后草草了事。
不过幸好我有一个反复观看影片的习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观看这部电影,我恍然发现这不仅是一部史诗,而且是一部战争史诗,在电影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优秀的战争片,必然是反战片。
当有了这个先决条件,我再去观看的时候,看到的则是一个与之前截然相反的“爱国者”。
本片的主角本杰明年轻的时候,参与过法国与印第安部落的战争,在这些早期殖民的残酷战争中,他痛失爱妻,从此发誓要永远的远离战争,成为了反战主义者,因此当人们在议院一同讨论要不要对英王军队宣战的时候,他说:“这场战争将不是在前线进行,也不是在遥远的战场,战火会在我们的身边燃烧,在我们的家园燃烧。
我们的孩子们将会亲身体验战争的可怕,他们的童真将会和我们一同死去……”。
但是他代表的少数还是服从了多数,随着战争的开始,战火最终还是烧到了他的家园,英军俘虏了他参军的大儿子,杀死了他年幼的小儿子,然后放火烧掉了他的房子。
这成为了压垮这个已经失去妻子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原来珍视的一切都被人夺走,他终于揭竿而起。
当他为了解救大儿子,亲手杀掉了20多名英军的时候;当他对着一具已经死亡的英军尸体,歇斯底里一斧又一斧劈去的时候,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位为国杀敌的爱国者,而是一位救子心切的父亲,一个迫于时局反抗的小人物。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这就是他唯一的抉择。
电影中牧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牧羊人要保护他的羊群,有时要赶走野狼。
在这种绝境之中,本杰明就成为了牧羊人,而他使命就是保护他那几个年纪尚小的孩子,赶走英军。
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让我印象深刻,就是那个代主人参军的黑奴,在大儿子向他描绘着独立之后人人平等的美好愿景的时候,他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平等,听起来不错。
当他看到政府贴出的告示上面写着参军满一年的奴隶可以成为自由人并可以拿到军饷的时候,一个白人轻蔑的问他:“你自由之后能干什么?
”他虽然没有回答,但是眼睛里已经饱含着希望的光芒。
最后我想用教父中的一句话来说明我心目中真正的爱国者应有的样子,《教父》里的人生观: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
事实上作为男人,前两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圆满,做到第三步堪称伟大,而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
不要说不可能,没有什么不可能。
——马里奥·普佐
事实上我觉得这部片子译作“决战时刻”或者“孤军雄心”都是相当不错的。
这个直译的名字只是土了点,却恰好符合影片的本意:一个美国农民对国家的爱,于是这个译法确乎不错。
这部片子其实没什么说道,典型的美国式的“古装大片”,特效好,战斗场面多,道理浅显,符合喜欢《勇敢的心》、《最后的武士》之类影片的观众的审美趣味。
有趣之处在于两点,其一就是导演实际上是个甚牛的德国人,他的毕业作品还曾在1983年获选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片。
然而此君最擅长拍得都是《独立日》、《后天》之类典型的美国大片。
在“大片无国界”之外,我们多少也嗅到了商业利益之后的无根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本质,正如第二点有趣之处,一个德国人拍出来给全世界看的,对美国建国历史的“主流叙述”。
影片讲的是一个叫做本杰明·马丁的美国农民一家在独立战争中的风风雨雨,主要表现的也是美国民兵在独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讽刺了英国人的残暴和法国人的不靠谱。
甚有味道的是英音和美音的交织以及对抗,天晓得那个年代有没有这种语音上的分化……切入角度是大家熟悉的从不愿战争到被逼参战,再到领导军队大获全胜这样一个典型的英雄叙述,有意思的是,马丁大叔不愿参战的原因是“要保护自己的家人”,终于,当儿子死在自己的面前、房子也被英军烧了的时候,他发飚了……于是一个人(带着两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儿子)收拾掉了20多个英军,从此踏上了民兵的不归路。
精心设计的一个细节是他妻子的项链,北极星——他恰好有7个儿女。
这个家的符号一直被强化着。
于是我们看到影片提供的主流叙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家园,英勇的美利坚人民站起来了,把英国人赶出了美国的土地。
而事实上,所有的经济政治复杂因素都已经被抛开,而最有意思的,关于美国那个“民族”的如何想象和建构的过程丝毫也没有表现出来。
那种对家的爱,怎么看都苍白无力——对待这么大的历史命题,用这种个人的角度去叙述,我们不能要求太多,《阿甘正传》那是极品,可遇不可求。
从这个视角,我们只能看到“家”,而“国”也仅限于利益不同的英美之争。
战争的理由却真的跟历史书,尤其是中国的历史书上写的一样。
看到影片还煞费苦心地安排一群“自由的黑奴”主动参战的时候,我不由得笑了;而当梅尔·吉布森饰演的马丁大叔扛着星条旗,一如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领导人民》一般冲了出来的时候,我不由得哈哈大笑,终于还是不忘掉战争中的个人英雄啊。
独立战争之后,重建家园的人们脸上是幸福的笑容。
这些都不算什么,可怕的是,这一切竟然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一如我们自己的故事。
无论是德国导演还是中国观众,我们都是如此地熟悉和热爱美国历史,甚至比美国人还要热爱,正如若干世纪之前我们被人热爱一样。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89196/
热血沸腾,太男人了!
但战争真的是太残酷了,泯灭了人性,不由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群丧尸了人性的日军,男主刚柔并济,能为了儿子的死奋起反抗,也可为了女儿的一声爸爸落泪,那一幕我哭了……最后男主举着旗子追上军队的一幕帅呆了!
黑人,牧师,胖子,上了色的牙齿,女主,孩子们……都很喜欢,就是那时候的作战方式让我惊讶了一下,还有这样的操作。
男主在托马斯死后对英军的砍杀,以及回去后忍住不让自己流泪,以及大儿子死后的伤心都让人心疼。
最后感谢替我们现在的和平做出奉献的所有人
这英国军官倒霉,碰到了厉害的杀人机器本杰明,竟然抓走他大儿子要吊死,还打死他二儿子 ,然后下属二十个英国兵被本杰明带着两个小儿子用枪都打死了,还用斧头劈死的那叫一个惨,当年打战真是叫人肉枪靶子,列队瞄准互射,武器射的远就容易射死对方。
本杰明跟着大儿子加入美国军队并招兵买马组成民兵,大儿子也被杀小儿子的军官杀死了,他打败了英军,把那军官刺死报了仇。
美法联军终于打败了英军
昨天晚上和男朋友一起看爱国者。
爱国者讲的是美国的独立战争,由美国人拍的,里面有这么几幕,说到黑人奴隶和白人,一起奋勇作战。
而且其中多次出现,黑人和白人良好的社会关系与情谊。
其中,还有一幕,有一个黑人的奴隶期到了,白人对这个黑奴说“你自由了”。
黑奴依然选择和白人(自己以前的主人)在一起。
男朋友说:这洗白的呢!
(《爱国者》还真的是为美国人(使用奴隶)洗白呢!
)我说,也还不一定。
事实上,在我们今天饱受“自由主义”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当然以为人都是追求自由的。
可是,当时的场景并不一样,他们并不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
所以,他们对于被剥削的概念,对于人权的概念,并不会像我们今天这般强烈。
其次,我们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往往会以为奴隶主就是罪恶的,就是残忍的,就是剥削的,阶级就是压抑人性的,然而,实际情况可能真的不是这样。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有奴隶主有剥削的行为,我想表达的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可能远没有我们想得这么激烈。
换句话说,假使给予这些奴隶自由的机会,他们很可能很多人并不想走。
就如同爱国者里面的黑奴。
其实这一幕在《红楼梦》中也曾多次出现过。
贾府为了给为了给元妃省亲,曾经买过十二个优伶,也就是唱戏的丫头。
在元妃死了之后,按照规定,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有筵宴音乐。
于是,尤氏等便议定,欲遣发十二个女孩子,按照尤氏的说法:“这些人原是买的,如今虽不学唱,尽可留着使唤,令其教习们自去也罢了。
”王夫人也表示:“这学戏的倒比不得使唤的,他们也是好人家的儿女,因无能卖了做这事,装丑弄鬼的几年。
如今有这机会,不如给他们几两银子盘费,各自去罢。
”这可不是一般的谴发啊,贾府不仅还了这些姑娘自由身,同时还给了他们一笔盘缠。
然而,然而,“将十二个女孩子叫来面问,倒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也有说父母虽有,他只以卖我们为事,这一去还被他卖了;也有父母已亡,或被叔伯兄弟所卖的;也有说无人可投的;也有说恋恩不舍的。
所愿去者止四五人。
王夫人听了,只得留下。
”想想也是,走了之后,获得的只是身份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看不见摸不着),但他们却要面临的是更加残酷的生活。
比如,回到自己家中,也许会被自己的家人剥削(他们就是被家人卖掉的),也许会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
相比之下,在贾府中的生活不知比这好了多少倍呢?
《红楼梦》中还有一幕我也是印象深刻的。
有一回,晴雯因为耍小姐脾气(敢对着主子发脾气,可见贾府中待丫头是有多好),贾宝玉曾经对晴雯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让你走了倒好。
结果晴雯说,我是死活都不肯走的。
这一幕中可以看出几个信息,第一,丫头在贾府中确实是可以发脾气的,尤其是对着贾宝玉这样的主子,他们虽然是奴隶的身份,却享受着小姐的待遇(事实上,各房主子的大丫头本身也是副小姐);第二,真的让她们回归自由,是没有人愿意回去的。
为了说明晴雯在贾府中待遇好,还有一幕可以说明,晴雯死前,曹雪芹有这样一段描写:“晴雯拭泪,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试问,一个要干活的丫头,怎么可能留这么长的指甲?
回到美国的黑人奴隶。
我们都是黑人奴隶解放是南北战争的事儿了。
很多人都以为南北战争是要让黑奴解放。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而是南北两边的白人利益之间的博弈。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
但凡存在的,一定它的所谓的合理性。
如果真的忍无可忍,这些努力为什么不会群起反抗呢?
我们每一次的革命不都是因为忍无可忍吗?
竟然还在可以忍耐的范围之内,肯定是他们当事人自己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没有人是傻瓜。
每个国家都有他们的主旋律电影。
都说中国比较那个……。
呵呵!
其实老美手段厉害着呢!
政府性质的机构画着大钱资助主旋律电影。
看看哪部大片没有在宣扬他们的主旋律?
都有美国国旗飘扬,比如:《蜘蛛侠》。
其实主旋律没啥啊,就是宣扬正义,爱国,提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理性认识主旋律。
国和家是不能分开的影片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主角在失去家人后的愤怒、悲痛和强烈的无力感而且导演也试图去阐述“人性本善”的观点在英法大战中主角用一种深深自责口吻向儿子复述战争的经过他一直不断的祈祷上帝的原谅曾有一个画面即是主角赢的胜利后大家欢呼雀跃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教堂里静静的祷告其实,电影有着自己本国的风格,战争时,没有敌意的话,作为一个绅士,一方贵族,不会做出偷袭的事情。
觉得这电影适合他们本国人去看,有些不言而喻的事情,像中国的暗指一样的东西,只有去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的风俗,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导演所想表达的东西。
大陆军制服统一且崭新,英军残暴得毫无必要,法国的军队和军火不见踪影……好像有点不大对吧?
主旋律真是作啊
本片中艾默里奇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到更好,比如情节的推进不流畅、正反人物的刻画太过脸谱化、情节线索冗杂取舍不当等等,但影片的美化道相当出彩,高度还原了当年的情景。梅尔·吉布森的表演也很不错,而稚嫩的希斯·莱杰也初露锋芒。还有约翰·威廉姆斯大师级的史诗配乐都为营造影片深重的内涵增色不少
【给力网出品 geili5.c 】[爱国者].The.Patriot.2000.EXTENDED.BDRip.X264-TLF.mkv 992*416 2.04G 175min 加速虽然不厚道,但是可以省时间
到底是为了什么战争,这部电影给我很多思考。
是真不喜欢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也是看到想吐,这不就一抗英神剧么,全班一起看的,大家都笑得好开心。
梅尔吉普森这个苦大仇深的蓝眼狮子,太适合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纵马摇旗陷阵杀敌了
。。。大战拍的不够细致啊,仔细回想起来越想越捞
太过主旋律了吧,英军随便虐美军,但打不过民兵,额
好爸爸 我觉得一个为了家庭而战争的人比起为了唱红歌而不看望自己儿子的人 一个是人 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人
当时是因为我总排斥超级超级有名的,所以我觉得它比勇敢的心一点都不差
虽然是美国主旋律电影,不过反映的一些东西还是值得深思...
cliche
Mel Gibson一闭上眼睛,全是美国的明天。
怎么样建立起英雄主义。
没看完
镜头美,细节感人:教堂征兵时候缓缓起来的人们,小女儿久不说话在父亲离开那一刻的大哭,在军队即将溃败时候星条旗的挥舞。
分太高了
简单的故事情节,但是梅尔吉普森那个为了自由而战的形象依旧闪耀光芒
美国人从来不戏说自己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这部美国式主旋律影片拍得大气磅礴,有情有义有血有泪。另外必须要提,配乐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