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杀人犯

Jestem Mordercą,制造嫌疑犯,I'm a Killer

主演: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阿伽塔·库莱沙,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彼得·亚当奇克,卡洛琳娜·斯坦尼,托马斯·洛索,迈克尔·茹拉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6

《我是杀人犯》剧照

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2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3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4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5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6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3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4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5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6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7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8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9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20

《我是杀人犯》长篇影评

 1 ) 我说你是杀人犯

整部电影一小时50分钟。

看到30分钟的时候,抓到了嫌疑犯。

看了下进度条,不对,这么快就抓到凶手了?

接下来还演些什么?

看到1小时的时候,有个精神病自焚了,难道他是凶手?

##@¥%……&这TM凶手到底是谁?!

直到嫌疑犯被执行了绞刑,男主晋升在展览厅的对视,影片随即结束,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影片并不是只是寻找杀人犯的过程,而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寻找杀人犯的过程中 ,让我们看到了“正义”是如何被杀死的。

男主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这样麻木不仁的。

不免会为有些难过 ,惋惜。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呢?

其实海报已经说明了一切。

一半是嫌疑犯的脸,一半是男主的脸。

即使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嫌疑犯是凶手,一切都是推测,但我让你是杀人犯,你就变成了杀人犯。

剧本不错,影片里有很多隐喻,很多段配乐也反而承托出全片的讽刺意味,但是节奏把握的不好,拖泥带水的,张力不够。

感觉还可以更好。

——End——一起看电影吧,公众号:小7公主

 2 ) 一种刺骨的寒意!

电本身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但导演却是用平行于案件的视觉 如高层如何办事、官员如何陷害好人等把政府黑透了。

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好的题材我国也有聂树斌啊怎么就不敢拍呢?

呵呵[微笑]最后那个镜头效果太强了 谁是凶手?

谁是杀人犯?

就是看着对方的那个啊。

所谓的杀人犯,并非是吸血鬼,而是那帮把他推向死刑的警察。

这种为了结案而结案的警察,为了颜面而定罪的长官,为了赏金而撒谎的妻子,当然是杀人犯,一个都逃不掉。

 3 ) 似曾相识

这一黑一红两幅海报都属于一部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

影片是根据1977年发生在波兰的连环杀人事件改编而成。

“我是杀人犯”并不是罪犯最后认罪伏法的供词,以影片故事内容来说,片名也许叫《泡制杀人犯》反倒更贴切。

某市发生了十二名妇女被杀的恶性案件,警局指派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少尉,组成了特别调查小组来侦破此案。

通过摸排,抓到了一名疑似嫌疑人,然后就开始了收集证据的工作。

搜了半天,拿的出手的证据不但稀少而且苍白。

但此时,嗅到政绩味道的上司和急需利用此事稳定民心的工党第一书记用荣誉别墅甚至稀缺的彩电购物券,迫使男主角尽快结案并移交法官定罪宣判。

最后那个人被含冤绞死。

片中有个小情节设计的很有喻义。

电影开头,男主角早餐时候跟儿子掰手腕儿,当然儿子掰不过父亲,妻子在旁边嗔怪道,你就不能让让孩子,父亲说这是我们男子汉之间的事情你别管。

此时的男主,哪怕在跟儿子共享天伦之乐时也不忘记做事要本着正值思想的正面形象。

到了影片后半段,男主迷失在真相正义和政治正确之间时,骨瘦如柴的小儿子很轻松地就掰倒了父亲。

欧洲电影描写人性深层,不像美国电影那么荷尔蒙式个人英雄主义。

男主人公的挣扎和困顿,并不完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迫,内心的软弱和想借此机会往上爬的野心与欲望也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的作用。

还有一节,嫌疑人被长时间的审讯,神情已经恍惚,喃喃自语自语道,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我是杀人犯》片名的由来。

影片的结尾镜头特别震撼。

多年后,已经身体发福升为少校的主人公,带领众人参观专为表彰侦破这个案件而建立的展览馆。

当他离开众人独自和用冤死犯人脸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对视时,字幕徐徐升起:‘’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四十年前的波兰,但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4 ) 最后他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凶手

一开始以为是和《杀人回忆》一样,紧张、刺激、恐怖的破案片,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剧情片。

本来期待会有什么凶残的杀人画面,缜密的推理过程,结果却发现,最恐怖的其实是人心!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剧情片,想要看结构严密、无限煽情的韩国破案片的朋友们,可以退了,这是一部拷问人心的沉重的片子,给我们展现的,是如同鲁迅先生文章里的那个吃人的社会!

某地发生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女性,虽然都被扒光了衣服,却并没有被侵犯。

受害者已经达到了十二人,其中一个受害者还是某个议员的侄女。

案子不光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还让各级领导都备受压力。

男主被临时委派负责这起连环杀人案,开始以为是自己倒了八辈子霉,踩到了狗屎,结果却发现是狗屎运。

一开始男主的确想破案,在前面连续两个被委派的人都没有破案之后,他一上来就大刀阔斧,采取各种措施。

先是利用在当时来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接着又广发消息,悬赏一百万让市民都提供有用信息,接着又让警官假扮女人当诱饵,引诱凶手上钩。

他连续熬夜加班,研究各种案例,还想要请外国专家,不眠不休地破案。

后来偶然在一次喝酒找破案灵感时灵光一闪,在计算机分析出来的名单,和让警察假扮女人诱捕凶手的公园在场人员名单里,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片中的嫌疑人。

发现嫌疑人之后,对他进行调查,发现他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十分可疑,每次案件发生时他的行踪都不定,没有不在场证明,唯一的一次在酒吧的不在场证明被证实是假的!

而且邻居还经常听到他家里有打闹的声音,似乎是一个家暴施暴者,妻子也说看见他在烧鞋,似乎是在毁灭证据,在他家还搜出了一个很像凶器的铁棍……一切的证据似乎都指名他是凶手,可是这些虽然说是证据,又几乎不算是什么证据。

他的行踪不定,是因为他和一个有夫之妇有奸情,每次都是和她在约会;他的邻居听到家里有打闹,从后面他妻子口误说出的证词里可以得知,他才是那个被施暴者,而且他的性格沉闷,不太会反抗;妻子看到他在烧鞋,不过也是随口说说,烧的其实是橡胶鞋,她后来却说是一般的工作鞋,他的鞋码是多少也没说,到了后来应该是听了警察的交代,才说是42码;而那个凶器上,并没有他的指纹,也没有受害者的什么信息,似乎也并不能说明就是凶器。

是的,不能说明他是凶手,但是也不能证明他不是凶手。

但是外面的人,都已经认定了,他就是凶手。

因为他被外面的媒体和所有市民都认定为凶手,所以男主也收到了相应的荣誉和财富。

买了彩色电视机,换了新房,包养了小蜜,花钱大手大脚……但是他自己很清楚,这个人是不是凶手他也不确定,甚至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人并不是凶手!

他已经被抓到了,真凶还给警局写了信,嫌疑人的情妇也过来跟他说,嫌疑人是个好人……但是他走到了这一步,已经骑虎难下无法回头了。

他也挣扎过,想要向别人坦白,结果被人误以为他是想要彩色电视机,在坦白真相让一切荣誉烟消云散和一台千金难买的彩色电视机之间,他选择了电视机;他向上司坦诚,打算要告诉所有人真相,上司却威胁他,让他不要拖自己下水;他向所有的领导们说,嫌疑人并不是凶手,一切的证据都是他自己制造的,可是那些领导们都以为他是在说笑话……他在挣扎,甚至可以说,他一直在挣扎,每一次的荣誉,他都不是拿得那么心安理得。

没有谁就是天生的坏人,做坏事好不眨眼,做违背良心的事时,每一次都会不安!

他几个月来一直坚持和嫌疑人联络感情,和他一起看球赛,拿蛋糕和嫌疑人一起吃,维护嫌疑人的孩子斥责看守的警察……为的就是要让他招认!

让嫌疑人承认自己是凶手!

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也明白这个人根本不可能是凶手,他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他那么的知道感恩,他一直温文尔雅,连脏话都不怎么说……但是在荣誉、金钱的诱惑下,在外界和领导的压力下,他选择亲手将嫌疑人送上了绞刑架。

骗他说,只要他认罪,就会把他当成精神病人,可以不用死,还能见到自己的孩子……最终在男主的努力下,嫌疑人真的被判处绞刑。

是男主,让嫌疑人的妻子说他是家暴施暴者,虽然真正的施暴者可能是妻子;也是他,让妻子说看到他在烧鞋,鞋是42码的普通工作鞋;还是他,让妻子教自己的两个孩子说一些谎话证明父亲是犯人;依然是他,让那个在下大雨的晚上看到凶案的近视老太太指认凶手就是嫌疑人……这些证据简直就是可笑的讽刺!

妻子无意间口误,说出打人的其实是她,但是施暴者是丈夫;妻子看到他烧鞋,却一直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鞋;孩子说起谎来支支吾吾的,还是妻子威逼着说完的;那个老太太不光近视,当时还下着大暴雨,而且是晚上,偏偏就能看到凶手长什么样……到最后真凶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男主和那些所有的警局领导们,需要嫌疑人就是凶手!

那些媒体和整天提心吊胆的市民们,也需要嫌疑人就是凶手!

最重要的是,抓到嫌疑人后,凶案没有继续发生,那些领导们收获了群众的称颂和赞扬,那些芸芸大众们收获了心安。

嫌疑人不是杀害十二名女人的凶手,但是所有人都是杀害嫌疑人的凶手!

不光男主,还有警局的那些领导,以及媒体和全社会!

真凶是那个杀完家人又自杀的变态吗?

并不一定!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那个人是真正的凶手。

真凶是个精神病患者也只是男主的推测,而且凶手写的那封信里说住院,更大可能是身体有毛病,而不可能是精神有毛病!

而那个变态可能是因为警察过去找他调查,所以一时紧张,病情又发作了,所以把一家人都杀了。

如果他是真凶,他没有必要杀了自己的家人,更没有必要自杀啊,明明自己已经有了替罪羊!

而且警察调查完他之后,并没有发现一丝疑点!

很有可能的是,真凶直到现在还逍遥法外,知道有人替自己顶罪,所以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了。

当然那个变态也可能真的就是凶手。

真的就像片中的男主推测的那样,真凶是个精神病患者,他看到警察调查自己,以为自己暴露了,所以杀了自己一家,又自杀了!

毕竟嫌疑犯被抓之后,凶手还写了一封信示威,而变态死了之后,就没人写信了。

但是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影片的重点似乎并不在凶手是谁上,而是在探讨人性!

我相信,最后男主跟嫌疑人说,他不用死时是真心的,毕竟最后宣判嫌疑人死刑的时候,他一脸诧异,而且领导还跟他说,帮他摆平了,似乎在暗示,是他在向法官施压,想要赶紧杀掉嫌疑人灭口。

所以男主并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魔头,做起坏事来心不惊肉不跳的,他的内心一直在挣扎!

虽然在全世界人心里,嫌疑犯都已经是凶手了,可是嫌疑人自己根本不在乎,他自己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凶手,但是当自己的两个孩子也亲口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证词时,他的心彻底崩溃了,一向在被告席上不动声色的他,在那一瞬间红了眼,之后就在牢房里自杀,万念俱灰。

反问警察,自己到底是不是杀害了12名女人的吸血鬼。

在全世界人,包括他的孩子心里,他已经是凶手了,到最后他自己也疑惑了,既然全世界人都认为他是凶手,那么自己还可以那么坚定地说自己不是凶手吗?

嫌疑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控诉,没有大声咆哮着呼喊,我不是凶手,我是冤枉的,也许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临死之前,既然他不是凶手,为什么他不抗争呢?

我推测,一开始他是不想让自己和有夫之妇在一起的事情被人知道,特别是妻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他坚信自己没有杀人,被警察关押几天就会证明自己的清白,放自己出去的,结果后面掉进了男主给他挖的坑里。

后面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做伪证,在孩子心里他已经是凶手了,不管他杀没杀人,他都是凶手,所以他已经绝望了,他的心已经死了,所以便不再抗争了。

在真相和荣誉之间,男主选择了荣誉。

也许从影片来看,男主也是迫不得已的,就算他想要说出真相,也不会有人相信的,毕竟没有证据能证明嫌疑人是凶手,更没有证据能证明他是无辜的。

嫌疑人是一个假凶手,男主却是一个真骗子!

他骗了所有人。

最后男主的妻子、朋友、下属,全都离开他了。

原先扳手腕轻松扳倒儿子的他,最后终于被腐蚀,被儿子扳倒。

这是一个什么样吃人的社会啊?

因为案子太过经典,还专门设立一个博物馆,陈列所有与案情相关的信息,嫌疑人的雕像、照片,就在全世界人们的一次次唾骂和痛恨中,过了十几年!

一想到这里,内心就觉得波涛汹涌,这可谓是千古奇冤了!

最后嫌疑人倒模的雕像瘆人吗?

我觉得并不瘆人,甚至眼睛里似乎有泪水,写满了冤屈!

真正瘆人的,是男主的内心,是这个社会,是男主操纵了一切!

是整个社会杀了他!

你们欠他一句道歉!!!

我是杀人犯,说的不光是嫌疑人,也是男主!

嫌疑人从根本不是杀人犯,到最后全世界人都认为他是杀人犯,所以连他自己也疑惑了,也接受了自己是杀人犯!

男主虽然是警察,却操纵了一切,制造了各种伪证,一步步亲手将嫌疑人送上了绞刑架,他也才是真正的杀人犯!

真正的吸血鬼不是凶手,而是那些一个个道貌岸然的警察和市民!

他们才是鲁迅先生文章中那些沾着血吃馒头的人!

影片中的几个玩笑话很有意思,什么男人20岁的时候,爱全世界的人,30岁时只爱一个人,40岁时除了一个人其他全都爱。

说的不就是男主嘛!

还有那个什么什么三个警察,一个只会写,一个只会读,一个确定他们还没闹革命!

说的其实就是,他们每个人都很盲目,只掌握一部分真相,但是真正的真相是什么,他们并不关心,只要么闹革命,只要社会安定,真相是什么都无所谓了。

另外三个人,是否有三人成虎的意思?

影片的两个海报也让人十分玩味,撕裂的照片,一半是警察,一半是嫌疑人,上面写着我是杀人犯,证明两个人都是杀人犯,嫌疑人是所有人心中的杀人犯,警察是代表所有人将嫌疑人送上绞刑架的杀人犯!

另一张用红色遮挡住眼睛,也说明他们明知道真相,却选择避而不见。

也许你会觉得影片讲述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社会啊!

但更让你毛骨悚然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个故事曾经真实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

这让人更加不寒而栗!

能拍、敢拍这样深刻剖析国家丑恶的影片,勇气可嘉!

我国深刻反省文革的片子什么时候才能不被禁?

日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反省到对我国做的那些丑恶行径?

哎,难啊!

最后他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凶手,因为这是个吃人的社会!

没有人在乎真相,只有人在乎利益。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5 ) 谁才是杀人犯

“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万恶的资本主义又在批判着自己40年前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人民共和国的丑恶的历史,以至于揭露当时的体制腐败和强权意识,以及人民的思想形态的堕落,没有用任何情感比如喜剧来刻意讽刺什么,是一种平淡的叙事,更多描述从开始到最后的所发生的一切,来反思那一种社会制度的意义,貌似就是我们已经定义的当代相同社会体制国家普遍存在的『腐败』,追求权力和虚荣需要一个成就,可以是卑鄙自私的,甚至是违背道德的,然后还要树个典型让大家学习。

杀人犯也许不是在于你是否真杀了人,是是否被定义为杀人犯了…而片名『我是杀人犯』就是所说的定义别人为罪犯的那些人。

 6 ) 制度的杀人犯

看波兰的电影,不能不联想到俄罗斯杀人狂——Andrei Chikatilo, 同样是体制的杀人,Andrei是在受伤后疯狂报复,而此片中真正的杀人狂,出于何因而杀害12名女子,并没有介绍,只是将目光集中在了如何制造杀人犯上面。

感觉本片立意很好,有想法也有表达,但对电影的把握不够,观影时不得不多次看看还剩下多少时间才结束,除了关于被告人最终会不会被执行死刑和男主角最终会不会良心苏醒,其他的剧情都可以逐步猜到,剧情仍显脸谱化,从一开始就限定了每个人的角色,注定了某些人堕落,某些人帮凶,某些人无辜受害。

被告人的欲语还休,看得我直到最后都没明白,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killer,他一直没有强烈否认,好像在与男主的相处还十分愉快,于是将自身生命托付给他,给警方一个假的线索说自己在酒吧喝酒,就为了掩饰和保护女友不受丈夫的虐待?

在生与死的面前,这太牵强了。

此时的假线索更加重了自身的嫌疑;然后似乎与男主达成一致,我招供,但要证明自己是精神病,所以免死被关进精神病院,可是连搏都还没搏,就放手认命了?

还有波兰的被告都没有律师吗?

被告一直被警察诱供,也无人深究,或许这正体现了1990年前,那个苏维埃联合各国的文化吧。

与俄罗斯的杀人狂破案中的体制要求不得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此次杀人狂事件不同的是此次波兰是承认了杀人狂,但是进一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很快找到杀人狂是谁,解决了大众的担惊受怕,同样是体制,不知道哪个更可恶一点。

所有的线索都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在烧自己的鞋子,42码,连一个南瓜都很难打烂的“凶器”,彪悍的妻子说他有一天想打我,结果被我打出了门;然后再是诱供子女,这些都显得编剧的捉襟见肘,为了剧情而剧情。

再说到男主的自身矛盾,也表现得哆哆嗦嗦,在制造伪证得时候,他似乎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妻子带了爱子离开,也豪不手软,可是所谓得家庭幸福就此离弃,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朋友对自己的不再信任,而报警酒驾,更加无厘头,一次酒驾就与朋友分崩离析,简直是突破了我对本剧的理解底线,我多次重回想看清楚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结果发现编剧并没有让我多想;恐吓被告的女友,他也做得很到位,然后被告得女友似乎也实实在在完完全全就被唬住了,再也不想为自己得情人做什么呼声了;说“笑话”的那一次是唯一一次让我觉得合理的地方,体制也接受了既定事实,此时的翻供,等于告诉所有人,并不是你一人作弊,而是所有人帮凶,戏必须演下去;可是接着被告试图自杀,男主那仿佛的真情告别,又不了了之,他眼看车库里,被告被送上绞索,可能他此时已明白自己所做的已被体制推上了镁光灯的台前,他已经来不及改台词了。

只有被告的模像瞪着他的时候,他还是满眼热泪,可是, it's too late to apologize!1990年臭名昭著的罪案展示厅被拆毁,1991年苏联解体,波兰将这个现象直接控诉给了前苏联,似乎有理,又似乎有避重就轻之嫌!

立意5分,剧情3分,人物塑造2分,总体推荐观看后再去看看《大卫·戈尔的一生》如何在好莱坞的完美电影体制下拍出的步步惊心!

 7 ) “我是杀人犯”

原以为片名是嫌疑人的内心独白,直至整部影片结束,才真正理解片名的含义,才知道这个“我”究竟指的是谁,太具迷惑性了,太妙了。

原以为男主是正义的黑猫警长,影片的前半段一直将他的人设定为一个正直的警察,一心想找出凶手。

影片的后半段,我也一直在期待他良心发现,能够帮助被抓错的卡利基脱罪,最终换他清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典型中国影迷的观影习惯,我们习惯了happy ending。

不过,这终究不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影片的最后,男主竟然还升官了。

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这是现实的,不过我依然相信邪不压正,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这是这部影片的全球首映,导演、制片人、男主都到了现场,制片人在影片放映前说男主在电影中面临着很多艰难的选择,看完电影明白了——权力VS良心。

他发现警察手中的证据不足以将抓到的嫌疑人卡利基定罪后,有过帮他翻案的想法,但是当他的boss(有点记不清这个角色了)会错意以为男主是想要一台彩色电视,竟然还答应了的时候,男主妥协了,要了电视。

当人们以为他抓住了“吸血鬼”,尊他为英雄时,他膨胀了,权力、诱惑接踵而至,他沦陷了,并且越陷越深。

但是他也有过挣扎,原本想敲诈勒索法官判卡利基有罪,但在这一局中良心获胜,不过他有个好队友,他的上级帮他搞定了,于是剧情没有反转,男主成功的成为了一个杀人犯。

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可能彻底冷血,自己良心的拷问是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可惜在这里对男主没有作用,虽有挣扎,但邪恶占了上风。

但是我很想知道的是,如果又有一个女性死于同样的手法会怎么样呢?

这不就等于将警察抓错人的事实公之于众了吗?

我猜这大概就是男主的形象与仕途开始毁灭的时候吧!

至于他内化的毁灭大概在他动手打了他老婆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影片的后半段让我想到了一部美国纪录片,叫《制造杀人犯》,这个还要吓人,因为司法机关诬陷了Avery两次,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

比杀人犯本身更可怕的是,我们一直以为在保护我们的人其实是邪恶的源头,我们的安全失去了最后屏障。

 8 ) 谁是杀人犯?

影片对真正的凶手已经有了明确的交代:那个杀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精神病人。

那么另一个杀人犯是谁?

调查组的负责人?

体制?

还是人性?

我的答案是:人性。

我相信无论在哪一个体制下,人基于自己的贪念等等,会做出恶的举动,就像电影中,调查组长明知道真凶并非嫌疑人,他也愿意、希望嫌疑人能够保住性命(既保住了由此而来一批人由此案的收益,又不至于违背良心),可是最后,他只能在良知和杀人中选择——此为片名的本意。

 9 ) 谁才是杀人犯?!

文/梦里诗书《我是杀人犯》并非一部悬疑迭出的杀人犯自述,其所一展的是在面对连环杀人案的重压下,警察将一个无辜者炮制成替罪羊送上绞刑架的过程,由此在对旧有体制讥讽的同时,名利面前,那人性的泯灭,正义的崩塌,当手握权力的执法者成为了真正的杀人犯,耐人寻味。

电影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真实的波兰连环凶杀案为引,疯狂的连环杀手接连得手,警方却一筹莫展,波兰工党第一书记侄女的遇害,更令警察们倍感压力,这个烫手山芋就在此时丢给了我们的主人公年轻的亚努斯,面对这一任务,亚努斯虽然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却并没有进展,就在此时通过数据比对,亚努斯发现了拥有很多疑点的嫌疑人,虽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面对不堪重负的压力,亚努斯还是对其进行了抓捕,也就是在这次抓捕后,再没有女子遇害,亚努斯由此一跃成为了英雄。

那么这个嫌疑人真的就是凶手吗?

本人拒不认罪,也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亚努斯自己也发现了很多的疑点,但这个时候,面对再无人遇害的事实,政府需要稳定民心,警察需要拿出结果,证据在这个时候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起来,而作为主办这起案件的男主,也是骑虎难下,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令其成为了英雄,随着而来的更还有物质重奖和前途,如果此刻推倒重来,那么亚努斯不只是要重回重压,更会名誉扫地。

面对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的选择,即便有着生命的砝码,人性也很难选择后者,而摇摆于中间的男主这个时候也已经没有了最初时的正义,权利和欲望使他迷失了自我,电影在这此也透过例如扳手腕没扳赢年轻的孩子,动手打了原本心爱的妻子,极为细腻的将男主的内心挣扎呼之欲出,毕竟一个曾心向正义的人如何能瞬间就堕落为恶魔呢?

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却成为了背后的推手,没有人愿意再去探究真相,权利阶级和大众所要的只是要一个将“穷凶极恶”的杀人犯送上绞刑架的结果。

电影结尾处,时隔多年后当地为此案专门建立了展馆,而功成名就的男主同这位替罪羊头像的对视,成为了这部电影最为震撼也是最为点题的一笔,谁才是杀人犯?!

每个观众在此都会找到那细思极恐的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10 ) 惨案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件事情让崔向久(郑在泳 饰)久久无法释怀。

那是17年前,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而崔向久则是负责此案的警探。

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15年诉讼有效期到来的那一天,当凶手彻底的逃脱了法律制裁的那一天,受害者的家属以死发出了对无能警察以及残暴凶手的控诉。

正当大家以为惨剧带来的阴影即将消散之时,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书的出版让所有的人都极为震惊,而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凶杀案的始作俑者李斗锡(朴施厚 饰)。

可是,作为当年追捕凶手的警探,崔向久并不相信李斗锡就是当年的罪犯,一场激烈的猫鼠之争在两人之间展开。

《我是杀人犯》短评

从寻求各种技术和帮助来破案到获得权力财富后不折手段的“制造杀人犯” 但剧情实在有些刻意比如正好停手的凶手和被抓后毫不辩解的嫌疑人

6分钟前
  • 古德耐der
  • 还行

凝望深渊 然后走进黑暗。

9分钟前
  • 翰小七
  • 还行

民愤真的是太好利用了

11分钟前
  • 推荐

3星,虽说改编真实事件,但剧情都是编撰的,所以漏洞百出。 一开始杀人犯扬言要杀30个人来跟某30年纪念对应,但抓了这个嫌疑人后他就突然收手了。 这个默契配合确实戏剧化的让人无语, 冤假错案真是说不清了。中间还有个神经病举家自焚,但这神经病的脑子也跟某30年纪念对着干搭不上关系啊。 所以被冤枉的人活该倒霉吗? 只能说平时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还是很重要的。看在本片反映了很多 腐败、黑暗、急功近利等问题,给个3星好评。

15分钟前
  • 蛮蛮
  • 还行

所有的错误根本上都源于体制的弊端或人性的弱点。

18分钟前
  • 李靖秦
  • 推荐

还行吧,就是怎么坏警察办案,冤假错案。

19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还行

very depressed..

21分钟前
  • 小黄兔
  • 推荐

碎片,每个场景都很短(看到后面也能理解,故意把重点放在如何伪造证据警察如何杀人),甚至看不到人物的魅力,信件的用法偷《十二宫》,火车旁的房子偷《七宗罪》,偷情警察偷《红字》,犯罪人偷《杀人回忆》,偷就算了,把场景设置在旧苏联体制,也没什么特别的用法。属于是落后的普通片子,优先级不高,厉害的地方是剪辑音效的使用,音乐和镜头切入的时机很好。

25分钟前
  • 嵐山步鳥
  • 还行

勉强两分。全片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笑话(为什么都是三个警察并行?)。还有一处类似疯狂石头的处理:办完案能艹情人了。改编自真实事件,以连续杀人案为由头,讲的是办案者如何让一个长相酷似库布里克的老哥冤死(这老哥被抓时淡定异常不发一语他妈的我都以为是真凶了好么)。有露点。全片处理太拖沓

2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为了这个题材,加半颗星。

32分钟前
  • 课堂.课本
  • 推荐

你国的冤假错案也是层出不穷吧

36分钟前
  • 说不清不想说
  • 还行

除了摄影调度,全是渣啊,尤其是剧作,跟电脑写的一样。

41分钟前
  • Jeannels
  • 较差

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还能不时穿插进冷幽默,是历史本身的荒诞在撰写剧本啊!

42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片子不是展现破案推理的过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权力下的人性的扭曲。男主警察利用职务的公权力将嫌疑人“做成了杀人犯,嫌疑犯是不是真凶不确定,但警察是杀人犯无疑了。男主也有过挣扎,只不过抵不过现实利益的诱惑,彻底丧失掉了作为人作为警察的正义心。这样的冤假错案让人心痛,如此官僚体制下的人,都成了刽子手。

47分钟前
  • MiSir
  • 推荐

官黑民苦,制造罪犯,似曾相识,世界大同

51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已收录【真实故事改编】片单:剧本很一般,一点起伏都没有,但是背后故事我直接震撼——男主为了“破案” —而捏造出一个“杀人犯” —而他自己是否也变成了杀人犯呢?

56分钟前
  • 贩卖捌爪鱼
  • 推荐

风格另类,抓人心。

59分钟前
  • 薛三弟
  • 力荐

是良片,这种题材就莫名符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气质,压抑着激进的社会面貌,官僚的腐败都可以。但不够优秀,人物刻画有些飘忽,也就是流于表面吧,摄影拉垮得有点离谱。

1小时前
  • littlewine
  • 推荐

为了那点政治诉求啥都不要了 学学人家杀人肥忆!

1小时前
  • 纯肉锅贴
  • 较差

苛政猛于杀人。

1小时前
  • Beesun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