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毕业会考》整部电影,感到压抑的同时又想对劳心劳力的男主角给予点同情。
作为一个中年父亲,他一直想让女儿伊莱扎通过会考从而获得去英国留学的机会,但是在毕业会考前夕,女儿差点被强奸,情绪不太好,在第一天的罗马尼亚语考试上,出了点差错,于是这位操心的父亲就开始了他不断接受麻烦的旅程……其实影片最后,强奸犯没有被找到、女儿男友的真实面貌也不得而知、情妇是否怀孕等等一系列烂摊子都没有被解决,所幸的是,女儿伊莱扎直面自己,没有听信父亲的话作弊,生活依然继续。
这部影片其实拍得很真实,婚外情、社会治安、考试暗箱操作、父母身体状况等等都是一些人正在经历的生活片段,影片就这样展露无遗。
一直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医生面对生活的无奈,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时,他躲到小树林放声大哭,他因暗箱操作饱受精神压力,操心操力的同时,还得不到女儿的理解,麻烦接踵而至,多么真实。
整部影片的线索就是女儿伊莱扎的毕业会考,父亲一直希望女儿能去英国留学,所以非常重视这个会考,他希望女儿能过上好的生活,不想让她去经历生活的磨难,而妻子的态度却更加淡然,希望她在生活中得到磨练,或许到最后父亲也明白了吧,女儿长大了,做家长的也没有办法为她们支配一辈子的人生。
影片直面中年危机,到最后这些危机也没有解决,或许这就是生活吧,能让观众在影片中找到共鸣,正视自己,直面生活,或许是这部片子带给人最大的收获。
原发于2017年1月13日《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
如果评选近些年最受戛纳电影节宠爱的电影人,“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旗手人物克里斯蒂安·蒙吉无疑会榜上有名。
戛纳同一方舞台,他2007年凭《四月三周两天》摘得最佳影片大奖,2012年因《山之外》拿到最佳编剧奖,2016年用《毕业会考》斩获最佳导演奖。
戛纳10年的厚爱,见证的不止蒙吉的“全能”。
三部影片均涉及年轻的女性,但比起《四月三周两天》里的女大学生和她秘密堕胎的闺蜜、《山之外》中的修女与她被驱魔致死的女友,《毕业会考》故事的核心人物不再是被封闭保守的时代或区域环境,钳固思想、绑架行动的可怜姐妹花,而是与当下接轨的一对父女。
然而尽管罗马尼亚的社会氛围已经变得颇为开放,即将迎来毕业会考的女儿伊莱扎的未来人生路,在父亲罗密欧眼里却只有走出国门一条,纵使女儿临考前夕差些遭人强暴,他仍要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放弃坚守多年的做人原则,确保女儿考完能够拿到出国留学需要的分数。
与父亲对女儿全心全意但满是悖论的爱交织缠绕的,是罗密欧的中年危机。
而危机的源头,正是他在国外习得的为人处事准则,并不适用拿人情编织的社会关系网络,希冀伊莱扎奔赴英国的原因,也是不想从小接受自己和妻子灌输的民主平等理念的女儿,重蹈他的人生覆辙。
可是讽刺在于,他在女儿“晋升”路上的所作所为,让他平素的“言传身教”沦为笑话。
影片摇摇晃晃的纪录式影像里蕴含的荒唐,一如蒙吉另外两部获得戛纳大奖肯定的作品,但他对身处环境的审视,冷静中掺入主动和解。
父亲的困扰:看着光鲜的民主外壳蒙吉2009年与几位本国同行联合执导的《黄金时代故事集》,六则涉及罗马尼亚各个阶层的短片的年代背景,皆在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
前四个故事由罗马尼亚民众习以为常的领导视察、物资短缺等现象引发,旨在纯粹以令人啼笑皆非的剧情,嘲讽特殊年代官僚体制的僵化,后两个故事讲述爱情,罗马尼亚普通的年轻人或中年人,为了维护爱情的尊严,试图钻体质的漏洞或干脆反抗体制,法律“及时”跳将出来予以制裁。
六部短片的剧本,均由蒙吉撰写。
发生在1987年,牵涉阶级爱情、非法打胎、秘密交易的《四月三周两天》,原是这部合集电影中的篇章,大概因为题材相对而言较为沉重,同时剧中“涉案”人物悉数逃脱法律的惩罚,蒙吉将之发展成独立长片。
而他与同僚合作拍摄《黄金时代故事集》,当然不是为了集体幽默忆往昔。
影片在第四、第五个故事《肥猪炸弹》与《瓶装爱情》之间,合着罗马尼亚国歌,插入一段齐奥塞斯库当政时召开全国代表会议的新闻素材,惯常在一部电影结束时出现的演职人员字幕,也被逐行打出。
如此固然加强了两部分内容的对比,却也说明齐奥塞斯库的独裁统治已随历史结束,可是他的影响,并不会跟随肉身一道消亡。
《毕业会考》中的罗密欧,是受这种影响困扰甚或伤害的代表。
罗密欧1991年携妻回国,源于以为国家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不曾料想夫妻两人的满腔热情会四处碰壁,罗马尼亚看似更换了民主世界的外壳,填充内里的仍是关系攀附与人情买卖,依靠个人能力闯出一番天地纯属痴心妄想。
妻子屈身成为一名校园图书馆的管理员,精神逐渐抑郁,罗密欧做手术拒收红包,意味着主动打破医患之间半私下半公开“签署”的“信任协议”。
开场他家的窗户玻璃被莫名其妙砸出破洞、随着剧情发展他的车屡屡被人动手脚的原因,影片直到结束也没正面交代,但指向的是某种排斥他的力量,只用暗招不会明来,仿若看不见的密集钢针,一点一点扎破他的情感与生活,以及他在国外开眼时形成的公平信仰。
出国的执念:西欧的月亮比东欧圆出国是蒙吉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而它的所指对象特定,是相对罗马尼亚所在的东欧而言,以英国、德国等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他2000年拍摄的长片处女作《西方》,一暗一明对比明显的两条并置铁轨画面上打出的英文片名,正是亦可译作西欧诸国的“occident”。
考虑到罗马尼亚是在2004年加入北约、2007年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的一员,《西方》里的国外世界,罗马尼亚民众看来俨然想象中的乌托邦,因为少有人能够亲临,加重对其一厢情愿式的美好想象,当具备一定能力或手段的人,比如《毕业会考》中的罗密欧与其产生关系,全情投入式的肯定,其实是因心里早就植入优点“放大镜”。
到了故事时间被设定在2005年前后的《山之外》,由于签证可以轻松拿到,这种“放大镜”更被安装在了平凡一族身上,纵使在德国打工时吃尽苦头,修女的女友依旧希望能与修女一起在德国活着。
《毕业会考》用欧元在罗马尼亚的广泛流通使用,道出国民可以自由往返西欧诸国。
如此背景下,罗密欧固执地让伊莱扎一定要去英国念书,甚至在她遭受不幸之后,以自身经历坦陈后悔回国,描绘她在英国惬意生活的蓝图,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心魔作祟。
罗密欧将归国后日益加重的挫败感,归结于环境的“换汤不换药”,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找过原因。
这个身材走样头发灰白的中年男人,工作之外的生活重心,是围绕老母亲、妻子、情人和女儿打转,与每一位女性构建的关系,他都处理得相当笨拙,被动地应对着接踵而至的突发事件。
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催促他付诸行动,静音并不能阻止或延缓大大小小事件的降临。
而伊莱扎的不幸,其实为他提供心无旁骛关爱女儿的借口,他将所有精力花在为女儿前途奔波上面,无关“事有轻重缓急”,而是变相拒绝解决其它的麻烦,正如擒获201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罗马尼亚影片《孩童姿势》,富二代的驾车肇祸最初在母亲眼里,竟然是改善母子关系的良机,她以此为挡箭牌,妄图遮掩众多矛盾。
女儿的选择:去留没有标准答案与罗密欧的坚决态度相比,《毕业会考》中包括伊莱扎在内的其他角色,并不认为她一定要去英国留学。
妻子质疑他以利益交换的方式,收买官员和监考老师,使得他们对女儿的教育丧失意义,伊莱扎即便成功赴英,也不会全情享受别处的空气。
母亲和发小觉得在国内念大学并非不可,英国当下的环境不见得能比罗马尼亚好到天上。
伊莱扎则是担心友情(以及爱情)会离她而去。
罗密欧的回应,分别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女儿能够理解接受、英国总是要比罗马尼亚好一些、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然而随着母亲晕倒、婚外恋情暴露等事情的发生,父女关系也在慢慢对调。
伊莱扎甚至“要挟”罗密欧,假如他任由婚姻触礁等问题搁浅,她不会完成考试。
借此,蒙吉对罗密欧的行为提出怀疑,他为伊莱扎所铺的路,不一定是适合她走的康庄大道。
诚然,影片聚焦的小城环境,比起《四月三周两天》中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或者《山之外》里的修道院所在的城镇,已经文明很多,可是罗密欧深夜追踪嫌犯的一段影像,仍看得人紧张压抑。
然而因此便要离开家园,显然属于逃避下策。
影片最后,伊莱扎告诉前来参加她的毕业典礼的罗密欧,她在考试铃声敲响之后,用眼泪打动了监考老师,延长了答题时间。
罗密欧沉默不语,是因之前他曾请求身为监考官的情人,想办法帮伊莱扎多留出一些答题时间。
不过这到底是上一辈人情的成功,还是下一辈自行解决的胜利,电影并没有明示,伊莱扎最终是走是留,同样没有挑明。
可是比起《四月三周两天》女大学生默然看向观众、《山之外》一团脏水溅上车前的挡风玻璃的收尾镜头,《毕业会考》用伊莱扎与同学愉快拍摄毕业照(罗密欧掌镜)作结,画面明快动人。
蒙吉向他离不开的那方土地,主动伸出和解之手。
(梅生)
2021年2月5日在央视电影频道断续看的,片名《毕业会考》,像中国的故事,太困没看好,得再看一遍。
《毕业会考》是一部错综复杂、又十分聪明的影片,该片讲述了人生需要坚守的道德和不得不做的妥协,通过一系列道德困境,将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这段是粘贴的,老是不够140字)。
遥远的年代看过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还有什么?
想不起来了。
一场毕业会考,牵出了罗马尼亚人情社会的面面观。
影片中的父母希望女儿生活在一个有规则、讲原则的“规范社会”——比如他们所向往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
为了通往这个美好新世界,父亲不惜破坏多年来给女儿树立的“正确的观念”,希望以“曲线救国”的方式敲开新世界的大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美丽新世界在与《毕业会考》同时在今年戛纳夺奖(金棕榈)的英国影片《我是布莱克》中,并不美好。
所以,即使父亲如愿送女儿到英国,很可能只是让她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
世界上残酷的,女儿早晚要面对,这也是成长的代价。
作为海归,罗马尼亚的中产阶级,这对父母也许并不是不明白这个事实,但20余年深陷泥潭的岁月,让他们把改良或改变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另一个世界未必美好,也许同样残酷,但相对于举步维艰的罗马尼亚泥潭,英国顶多算一潭死水。
影片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女儿的选择。
她也许只是一个图样图森破的女生,但她的父母对她的培养是成功的(虽然这种成功也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她父母的设定),在一连串的毁三观的遭遇中,她可能犹豫过,动摇过,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自主精神。
而且,在影片的最后,她更学会了理解与妥协。
罗马尼亚曾经是GCD国家,不知道是否某个历史时期的人际冷酷造成了当今物极必反的人情社会的后遗症。
不管怎样,罗马尼亚的这个现状与我朝当下的社会状况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把蒙吉称之为罗马尼亚的科长(贾樟柯)。
这与他们反映本国现状的方式以及他们的国际声誉有关。
《毕业会考》在一些方面确实与贾樟柯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在写实之余,贾樟柯喜欢留白或者加入一点想象的延伸,《三峡好人》中的省略与魔幻,《天注定》中的“断章取义”与当代“江湖侠义”,《山河故人》中的变故与未来,都是如此。
《毕业会考》中,窗户玻璃的破碎、撞到动物及黑夜哭诉、检察院的调查结果等,蒙吉都留下了一些谜题以及足够的想象空间。
再看蒙吉之前的作品,如《四月三周两天》、《山之外》等,也莫不如此。
尽管留有“余地”,但《毕业会考》对罗马尼亚的“社会网络”的编织还是非常精细的。
这种精细甚至可能让人怀疑蒙吉将罗马尼亚的当代社会标签化了,但即使如此,蒙吉仍然会是我们透视罗马尼亚最好的窗口,正如贾樟柯是西方世界透视中国社会的最佳窗口。
在我看来,《毕业会考》展现的不只是批判现实主义,里面有解剖,有反思,也有暧昧,甚至有宽容与悲悯。
换言之,人情社会是灰色地带,但也是人之常情。
而同样作为一名父亲,我无法保证自己不会做同样的事情。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中产阶级的父亲,为了不让亲身女儿重蹈自己的“失败人生”,满心筹划女儿出国之路,但随着一件件隐藏事件的暴露并发酵,最终土崩瓦解无力掌控,不得不释然接受的故事。
可故事的外相和内核怎么如此熟悉,又如此不同呢,观影过程中多次感受到,这也太中国了吧,首先,升学压力,高考,这个不陌生吧,举全家之力供孩子上重点大学,稍稍有点能力的一定会安排孩子出国,本剧主人公,最起码是公立医院副主任医生,单说这个工作就可以认识到许多高端人脉,家境殷实,女儿学霸,并有望拿到剑桥大学的通知书,他们有能力安排子女的一切,剧中父亲从小让她接受外语教育,补最好的补习班,是不是特别的熟悉,而且教育语境也是一摸一样:我和你妈已经这样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已经这样了,不值得你留下来,也不希望你重复我们的道路,我要安排最好的给你,你应该过我认为你应该过的最好的人生... 然而,这并非中国版的子女升学记,故事的表相下隐藏了很多不堪,母亲患有抑郁症,整天烟不离手,头痛脑热,看似三观超正的父亲,却是劈腿男,在精神上已经背叛家庭了,这已经是个支离破碎的中产阶级家庭,只要女儿一出国,马上土崩瓦解。
但因为女儿考试前的意外遇袭,让这一切矛盾提前到来,父亲尽力维持表象上的美好,他带着知识份子最后那点倔强,做着他认为生命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一拼,只要把女儿送出国,一切都后果他来承担,可问题他能承受的了么?
剧中有个细节,他晚上开车回家,半路停下,在一个花丛里痛哭出声。
虽然他在剧中不止一次对他女儿说,结果比过程重要,可是当他不得不为女儿去找关系托后门,他的内心其实是有道德负疚感的,在他同妻子那一通谈话中,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安,人总是为自己不安的内心找出口,为不确定的东西去强调,为代价找去理由,如果他本质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根本就不会同妻子去商量,讨论,跟女儿去解释,去强调,只有当你心安理得,你就真的没有任何羞愧感,并不屑于去找理由。
剧中我们至少能够看出,他是个有职业操守的人,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和医患关系,都处的不错,他有作为知识份子的骄傲和诚实,并把这份骄傲言传给了自己的女儿,虽然他内心里对这份坚守已经失去信心了。
他结交了权贵,他跟他讨厌的社会产生了“交易”他已经把自己变成讨厌的人了,因果倒转,他已经无力自洽了,后面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当她女儿在情妇家找到他时,他知道,他和她女儿所有的言传都失去了价值,以前正常的关爱和沟通极有可能崩解!
回过头来,这事儿要是放在中国,托关系,结交权贵,走后门,钱权交易,送红包,已经不是潜规则,而是明规则了,中国人早就形成了道德自洽,而且心安理得成了生存工具,拼爹,拼名额,有后台,这事儿用起来得心应手,哪有羞愧感,哪有交流,哪有自省?
明明是大医院的医生,结交权贵不是应该的么,大家都有不方便的时候,你帮我我帮你,你帮他他帮我,大家都尽力帮一帮,社会更和谐,收红包不是应该的么,为了让患者放心,毕竟他们命都在我手上了?
是吧,反正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不这样,别人也会这样,理由一找,就变得心安理得。
这太熟悉了,熟悉的让人觉得可怕,警长同学人脉丰富,了解到副市长急需换肝治疗,于是把副市长介绍给了他,他可以提前安排副市长的换肝计划并亲自操刀,副市长一个电话打给会考委员会的会长,因为副市长保住了他妻子在市政厅的工作,当他第二天去找校长时,校长不遗余力的计划着作弊的细节,前后根本不需要谈钱的事情,熟络的像跟他的同学警长一样,而当事情有败露迹象,校长唯恐避之不及,车窗仅摇下来了一半,就斥令他不要再接触了。
这一切是不是太熟悉了。
这就是这个国家的病根,他真正讨厌的的根源,谁把这个国家变成这个样子,人人自私且势力,女儿光天化日下险些被强奸而过路人视若无睹,没人做目击者做人证,那女孩的男朋友就有可能是这路人中的一员。
为了逃离这个社会让女儿出国接受更高段位人生历练,就必须通过作弊,通过暗箱操作来把自己变成这讨厌社会中的一员,然后自己自暴自弃,这就是剧中父亲,乃至整个社会家长心中的逻辑症结所在。
但最终能让我欣慰的是,我看到他有羞愧,这羞愧里有对底线最后的坚持。
剧中父亲在检察官严重威胁之下,仍是拒绝在副市长病危之际的审问,这是对自己职业最后的坚守,在四面楚歌之下,坦然面对了家庭的解体,为自己犯的错付出了足够的代价,给妻子给情人最后的交代,最终坦然接受了女儿的决定,和声细语间缓解了女儿内心的创伤,而不是以爱之名歇斯底里对女儿“恣意任性”横加指责干涉,从而进一步加深父女之间的沟壑。
谁都有错,谁都会犯错,只是有很多人不自知却引以为豪,因为社会就已经这样了,也有些人逃避代价,从而把责任转移到妻儿身上来,对婚姻对亲人毫无感恩珍惜之心,更有人自甘堕落,明知犯错,还把自己的子女也往错误的方向上引,因为结果比过程重要!
我认为,剧中的父亲仍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感到羞愧,羞愧让你自知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任何理由去嫁接给任何人。
该放下,就必须放下。
我相信好人就有好报,女儿在他多年的教育下,仍保持住了最初的坚守,她没有作弊。
1、 故事概述 罗密欧·阿尔迪亚是住在罗马尼亚一座小城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名医生,他的妻子玛格达是图书馆的管理员,两人曾经都出国留学深造,在1991年两人怀抱着改变国家现状的理想一同回到祖国,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棒头一击。
对于国家的彻底失望使罗密欧迫切希望女儿伊莱离开这里,出国念大学。
伊莱扎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平时成绩优异,只要能在毕业会考中拿到9以上的平均分就可以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系的奖学金,然而在会考前一天伊莱扎却遭人袭击性侵,导致考试不理想,罗密欧为了帮助考试失利的女儿顺利出国深造,在警局工作并身为好友的弗拉德建议下,不惜铤而走险,违反法律,跟副市长勾搭作弊,帮助伊莱扎修改成绩,而作为补偿罗密欧将为患有肝硬化的副市长在医院提供“特殊优待”。
但不幸的是副市长平树敌太多遭遇检举,罗密欧与副市长的这场交易也被检察官发现,因副市长患病住院无法提审,检察员想罗密欧开出医生证明,从而可以提审副市长,作为回报检察官答应他为女儿修改成绩的事情将不会败露,但是罗密欧拒绝了这个提议,最终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惩罚。
在毕业会考上伊莱扎拒绝了父亲作弊的提议,她使用自己的方法使得考试时间延长,在毕业典礼上伊莱扎向罗密欧坦言自己并不想出国,这次罗密欧并没有反驳,他决定把选择权给伊莱扎自己。
作为故事的主角,父亲罗密欧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中年危机代表,在年轻的时候怀抱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理想回国,却敌不过现实的可怕,逐渐适应着国家的“丛林法则”,与妻子已貌合神离,与女儿的英语私教保持着地下情人关系,母亲年迈患有心脏病随时可能离开。
作为医生他保有医德,从不以权谋私收取红包,作为父亲他始终教育女儿诚实做人,但偏偏在女儿毕业会考这件事上他违背原则,触犯法律。
2、 社会现象导演斯蒂安·蒙吉通过一场考试,将罗马尼亚的现状、社会阴暗面统统搬上银幕。
在价值观扭曲的当代,正直、诚实被一点点吞噬,将作品中标志性的顽疾套用到中国,似乎同样适用,在作品中或多或少能看到当今中国社会的缩影。
故事的导火索是由一起强奸未遂的偶然袭击事件所起,但细看影片会发现,女性被袭击事件就像是“家常便饭”,罗密欧的情人桑德拉一年前在桥上遭受袭击受伤住进了医院(这起事故促使罗密欧与桑德拉认识),换锁匠说自己的表妹多年前遇害。
而在伊利札遇害时的监控视频可以看到,事发现场曾有多个目击者经过,但却没有一个人上前制止,当警察对他们进行访问时,所有人也都像说好了一样,决口否认。
纵观国内外近年来的社会新闻,女性独自外出遇害事件一起接一起的发生,不经让人反思社会虽不断向前发展,而人性却逐渐扭曲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导演镜头下,罗马尼亚是个处处需要关系的国家,警察弗拉德将通过自己的关系为儿子在警局谋得一个职位;副市长帮校长妻子解决了工作问题;桑德拉想让儿子在当地念小学,可报名期还没到就被告知已经招满了;罗密欧为篡改女儿的成绩向副市长寻求帮助……导演好像在告诉观众,如果你没有关系,在这个社会将举步艰难,制度的腐败已成为了国家的顽疾,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这部作品像是罗马尼亚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揭示了社会阵痛中人的悲苦;也像是一种绝望的呐喊,是个人在自我身份迷失中的寻寻觅觅。
(此段为引用 侵权删)3、 真相“凶手是谁?凶手为什么这么做?
”是整部作品最大的疑问,关于凶手的猜测, 许多影评中都有比较缜密的分析,有的说是卫道者,单纯看不惯罗密欧的所作所为“为名除害”,有的说是情人桑德拉的暗恋着,但无论凶手是谁,一系列袭击事件的发生肯定与罗密欧密不可分,无疑都是对他做错事的惩罚。
影片没有给我们揭开谜底,也许导演认为真正的凶手是谁已不重要,我们需要正视的应该是那个漏洞百出的国家本身,如何去抗争、去改变,去救赎她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思考的。
像在公园里桑德拉的儿子与罗密欧的对话一样,人插队、做错事向其扔石头的行为固然不对,但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这一点电影无法解答,导演也无法解答,就像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说的:“我不知道。
因为我不知道如果我离开了会发生什么。
然而,15年前我在拍摄《西方》(Occident,2002)的时候,我会建议留下,去抗争、去改变,现在我却很难看着一个18岁男孩的眼睛对他说:“留下,不论代价是什么。
”尽管很多事情已经改变了,还是有很深奥的“某些东西”没有在改变的迹象。
”
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新作《毕业考试》是一部格局相当工整的电影,就拿上一部作品《山之外》来对比就不难发现,蒙吉在本片中变得更不偏不倚了,收起了锋芒,也收起了他赖以成名的长镜头,风格更圆润也更世故了。
导演本人在访问中透露了一个细节,我们如今看到的结尾,其实并不是原剧本中的那个,并且暗示,原先的结尾比现在这个要突兀和残忍许多。
说到这里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影片接近结尾处有一段莫名其妙的“恐怖片”桥段了。
在我看来,《毕业考试》最精华的地方在于剧本,戛纳颁给他最佳导演奖,(当然因为金棕榈和最佳编剧他都已经拿过了),多半也是冲着这个好剧本去的。
一个其实可以压缩到100分钟就能把故事讲明白的剧本自然是很有魅力。
教育,道德准则,社会机器的运转,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期待和失望,太多或大或小的东西,都让蒙吉像包饺子一样捏合在这部电影里,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对罗马尼亚社会敏锐的观察和讲故事的能力。
我们从小写作文就被教育说要“以小见大”,但真正做到其实是很难的。
尤其在电影这样的媒介中,如何在为观众呈现十足“生活化”“真实感”和避免流于肤浅说教的双重任务下做到见微知著,是很见功力的一件事。
作为都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我们来说,从《毕业考试》里找到共鸣不是难事,父母的殷切期待,他们在背后所做的努力,还有在个人愿望和父母“规划”之间的分歧,想必是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时刻。
但我要说的“以小见大”并不仅仅着眼于此,当我们开始仔细分析罗密欧费尽心机也要把女儿护送到国外的根本原因时,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呵护和关爱,还有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的复杂情感。
影片中段,罗密欧向女儿倾诉,自己其实十分后悔当初回国的决定,导演在这里举重若轻地把个人,家庭和社会串联在了一起。
也是从这里开始,《毕业考试》便不再仅仅是一部讲家庭讲教育讲父女关系的电影了。
其实导演本可以选择把这条暗线继续强化和发展下去,片中有不少和罗密欧一样身居要职可称作社会“中流砥柱”的“官人们”,他们大多身怀良知,更深谙处世之道,还多少明白“东方”与“西方”的异同,他们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片中还有戏份不太多的母亲,一位被刻画成“坚守道德准则”而“失去”了其它东西的母亲,跟着罗密欧回到罗马尼亚的二十多年来,她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蒙吉并未让影片朝这个方向发展,后半部分女儿男友 Marius 戏份开始增多,使整个故事发展继续“紧密团结在”父亲和女儿周围。
我们这次看到的是一个野心不那么大的克里斯蒂安·蒙吉。
放映后的访谈,有一位东德背景的观众问到类似的问题,而蒙吉自己也说,罗密欧这样的角色的确是千千万万罗马尼亚那一代人的缩影,(我想他也在说他自己吧)。
自1991年后,他们从对新国家满怀憧憬到渐渐地和社会“本来的规则”融为一体,不是一句简单的“无奈”就可以概括的。
而这种源于理想主义的失落,又进一步融入到对下一代人生观的灌输和教育之中。
然而,下一代的“花朵们”早已不像他们那样肩负那么多家国和情怀了。
在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追求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两代人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蒙吉在《毕业考试》中通过教育这个母题,和“高考”这个切入点巧妙地给挖掘出来了。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海报上是父亲和女儿两个人,但事实上片中只有父亲罗密欧一个主演,甚至几乎就是他的独角戏。
不管是戏份还是表演功力,女儿的扮演者 Maria ——这位曾出演过迈克尔·哈内克《白丝带》的长在德国的罗马尼亚裔演员——都要逊色不少。
没有一个血肉更加丰满的对手与罗密欧对戏,这比影片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结尾还要让人遗憾。
距离导演借《四月三周两天》摘取金棕榈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十年,如果以伊纳里图的《21克》和《鸟人》,或者锡兰的《三只猴子》和《冬眠》,作比一个当代导演在十年里可以演变多少的标杆,那么蒙吉无疑是要失色几分。
《毕业考试》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或许放在十年前一样可以摘得金棕榈的桂冠。
但今年只抱回最佳导演这个安慰奖,也算是说明了些什么了。
对于那些走过小弯路,犯过小错误,之后又能及时醒悟悔改的人,大家总是会显得很包容,甚至连TA之前犯过的错误,都觉得是其人性魅力的一部分。
比如,雄安新区的张嘎,比如桃色公寓的JJ·Baxter,比如为了女儿的毕业会考而焦头烂额的罗马尼亚医生Romeo。
Romeo是1991年罗马尼亚民主革命后的归国精英。
身为医生,他有着不错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因为从不收红包,他也享有良好的声誉。
但他并不喜欢现在的生活,他觉得2016年的罗马尼亚,并没能成为他从国外回来之前所幻想的那个样子。
一切还是一如既往的糟,大家仍旧要靠走门路拉关系才能办成事情。
所以,Romeo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下一代。
他教女儿做一个正直的人,努力培养她到国外去,让她过上本该自己也能过上的那种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婚姻。
Romeo与妻子的感情早已破裂,另有一个交往了一年多的情人。
妻子对此也心知肚明。
只是两人已经达成默契,瞒着孩子,维持着表面的和平,直到女儿参加完毕业会考,留学英国。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Romeo的期望发展,现在就只需要女儿在毕业会考中正常发挥,她便能顺利得到去英国的留学机会。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Romeo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女儿遭到了强奸,考试状态变得很糟糕。
考完第一门后,Romeo便估摸着以这个成绩,女儿恐怕去不了英国了。
Romeo的警察朋友知道这事后,倒非常热心,愿意帮他一把。
于是,Romeo为了女儿,第一次用了自己不屑的方式,来获取利益。
通过层层关系和利益交换,最终,Romeo只需要说服女儿在接下来的科目中,给考卷做个小记号,即可顺利拿到想要的成绩。
可是,说服女儿做这种事情,并不符合自己常年向女儿灌输的道德原则。
但为了女儿更大的利益,这些道德原则显然要被牺牲掉。
类似的说法,我们也经常听见:为了获得利益,必须牺牲掉某些原则;为了大多人的利益,必须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为了长期的利益,必须牺牲现在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很多人都认同这些说法。
这也是不少人会觉得Romeo的做法,情有可原之所在,特别是考虑到女儿遭受了那样的变故。
观众或许原谅了Romeo,但他自己却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受怕。
过了几天,检察官找上门来,暗示自己知道Romeo和市长的内幕交易,并说可以替他隐瞒,但要以此来换取Romeo同意他们对生病的市长进行审讯。
Romeo考虑再三,终于还是决定做一个正直的人。
毕竟,对于一个保有良知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坦然接受惩罚,更让人心安理得的了。
Romeo答应检察官的要求,固然可以让自己逃过一劫,但市长的身体状况,确实不适合进行审问。
Romeo最终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同样的,在女儿撞破自己和情人约会后,Romeo默默地收拾东西离开屋子,接受了婚内出轨的惩罚。
只是这惩罚,比他和妻子约定的提前了而已。
Romeo不是一个道德完人,但至少保有了底线。
经过了这一切后,他对女儿去英国的事,也不再抱有执念。
对于绝大数人而言,现实永远不会像理想的那样美好,但也不会糟糕到让你无法忍受。
2016年的罗马尼亚当然没能成为Romeo理想的那个样子,但肯定比齐奥塞斯库政权下的要好得多。
至少,政府允许堕胎了。
这些改变,有Romeo的功劳,但也有他所求的警察、市长、教育官员等等一干人的功劳。
所以,逃离固然没错,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影片最后,Romeo和女儿都做了另外的选择。
在女儿的毕业典礼上,影像突然变得亮丽柔和起来。
女儿说,不确定想去英国,Romeo回答道,很遗憾,但尊重女儿的决定。
说完,Romeo帮女儿和她的同学们拍了合影照。
同女儿一样,这些年轻人大概也并不清楚,究竟怎样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大胆想象,到了2041年,罗马尼亚或许不会让他们为今天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嗯,但愿你我也不会后悔。
《毕业会考》这是一部很真实的电影,很平淡,却透露着深深的无奈。
男主罗密欧是家中的顶梁柱,和妻子玛格达结婚多年,共同养育着女儿伊莱扎。
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中产阶级家庭其实内部早已千疮百孔:夫妻二人早已对婚姻失去了热情,对社会也不抱有希望。
罗密欧希望女儿能留学英国,摆脱苦海,却不料遭遇了袭击。
影片围绕“诚实”展开。
罗密欧从小就对女儿强调做人要诚实,却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教育原则。
他始终在为自己为了快一点见到情人早早放女儿下车间接导致受袭事件而“赎罪”。
为了保证她顺利通过考试,他不惜动员自己的所有社会关系,警官,校长,检察官等都被牵扯了进来。
这是他一直逃避和不屑的东西,但又是帮助女儿离开这里的唯一办法。
有什么比这更残忍吗?
可笑的是,罗密欧为人诚实,不屑于结交权贵,却有一个秘密情人,而且他一直在强调自己从未欺骗过她。
他认为这是一种诚实与坦荡,却也没能逃脱为自己的虚伪辩驳。
而罗密欧家频繁被人砸玻璃也成了一桩谜案。
更像是一根冷箭,射向罗密欧暗藏的虚伪的内心。
片尾伊莱扎拍毕业照时的笑容也让你心酸。
不知道多年以后,她是否也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只想着逃避。
在我的观影记录里,安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贝拉·塔尔、杨索这些人都被归入“东欧”这一标签下。
他们共同构建起一种既模糊又明确的“东欧性”:在深沉而蕴藉的情绪中,以长镜头进行历史或哲学的沉思。
换而言之,长镜头作为最显著的形式语言不再是纯粹的能指,比如,我们很难想象安哲会在一段快速剪辑中完成对“哭泣的草原”尤利西斯式的深情凝视。
大概正是置身于这一伟大的“东欧性”之下,克里斯蒂安·蒙吉在《四月三周两天》、《山之外》、《毕业会考》中呈现出来的异质性才如此有趣。
就最粗线条的谱系来说,蒙吉当然是长镜头美学的实践者。
但在他的影片中,诗意隐退,剩下的是情节的精心推进以及在这一推进下现身的日常生活。
在大多数时候,技法本身无迹可寻,甚至他标识性的摇动跟拍镜头也都是服务于“失去/寻找”这一母题。
如果说,安哲是(最纯粹也最伟大的)电影诗人,那么,蒙吉就是优秀的小说家。
关于诗人与小说家的区别,有必要援引巴赫金,“诗人的语言是他自己的语言,诗人始终不可分地存在于这语言之中;他利用这语言的每一个词形、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汇,都为了直接的目的(所谓不加括号的目的),换言之,是纯然直接地表现自己的意图……小说家不清除词语中他人的意向和语气,不窒息潜存于其中的社会杂语的萌芽,不消除显露于语言的词语和形式背后的语言面貌和讲话姿态。
相反,作家让所有这些词语和形式,都同自己作品的文意核心,同自己本人的意向中心,保持或远或近的一段距离”(《小说理论》,河北教育1998,p65、80)。
简单地说,诗人是独一的强主体,在统合性的乌托邦话语中说自己的话;而小说家则将主体距离拉远,将驳杂的社会话语引入作品,构建一个众声喧哗的意识形态生态场。
正是从这里,巴赫金发展出小说的对话理论。
以此来观照蒙吉的作品,我们足以勾勒出其小说性的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背后作者自身关于对话的不同态度。
2007年的《四月三周两天》在当年摘得金棕榈,成为蒙吉最负盛名的作品。
女主为了帮助室友秘密堕胎而被迫于医生发生关系,印象最深刻的倒是她在男友家庭宴会中的疏离,以及随后她在黑暗中的漫长奔跑。
当时我记下的是:“拜倒。
诗意而深情的东欧长镜头看过很多,但在阴冷、压抑的氛围里能用长镜头把现实拍得如此粗粝、刺痛而惊心动魄的,蒙吉是一个高峰”。
现在看来,蒙吉异常残酷地划开了罗马尼亚中产阶级(以医生为代表)道德生活的假面,并以女主心跳般地黑暗奔跑宣告了这一鸿沟的不可逾越。
这种绝望、充满侵凌感和无力感的对话性在五年后的《山之外》中得到了延续。
不同的是,如果说在《四月》中蒙吉的主观情感明显倾向一方的话,在这部片中我们已经很难对对话的双方做出轻易的道德判断。
阿丽娜作为一个从德国来的闯入者,一心要带走自己的爱人维克琪雅,而后者却是一个虔敬的修女。
大而言之,她代表的是宗教驱魅后世俗文明对古老宗教文明秩序的侵入和挑战。
但蒙吉无意于思辨或批判,相反,从神父、院长到众修女们,他们身上都有着某种令人肃然的、朴素的宗教情感与道德激情。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坏人,有的只是对话的无可对话性,它带来了根本的矛盾冲突,并最终倒向了虔敬的神父和修女们“杀死”阿丽娜的悲剧结局。
很难把这样一部影片纳入敌基督的序列。
无论是《圣山》的意象纷繁还是《都灵之马》的简省和复言,它们背后都有同一的理念或思想在说话。
而“小说中的双声性总是趋向于形成双语现象,以此作为自己的极致。
所以这种双声性既不会拓展为逻辑上的矛盾,也不会变为纯粹戏剧性的对立。
这就决定了小说中对话的一个特点:使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趋于互不理解”(同上,p143)。
在《山之外》中,蒙吉也只是描述一座偏僻的罗马尼亚修道院中两种生命逻辑的战争。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地引入新的对话主体,比如医生、警察、检察官等等。
诗人/哲人电影做减法,蒙吉却在做着加法,这是一个小说家的本分。
在蒙吉这三部最受关注的作品中,《毕业会考》无疑是最温暖的。
蒙吉依然做着加法,由一次强奸未遂事件出发,精心编织出一个复杂的对话关系网,官僚(市长、警长、考试委员会主席等)、技术精英(医生)以及年轻世代等彼此间的意识形态对子描绘出一幅罗马尼亚当代社会生活广角图,其中最核心的对子是“父与子/女”。
理想失落的父亲一心要让女儿伊莱扎留学英国,并动用社会关系打点好一切(当然,这意味着背叛了自己的道德准则)让其在毕业会考中作弊。
然而女儿的拒绝拯救了父亲的道德失败。
事实确实如此,尽管我们最终也不知道她是否离开自己的国度,但片末父亲在其毕业典礼上拍照的镜头既意味着双方的和解,也意味着女儿对父亲严肃的纠正。
最后的拍照镜头充满了对话性,也充满了成长意味。
在经历了这一切纠葛之后,父亲的生命逻辑成为了伊莱扎超克的对象,她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理性主体,也证明了父辈并非live for nothing。
众所周知,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对苏俄时代的专制话语制造颠覆,在他看来,唯有在对话之流中才能形成积极的现代主体,“意识为获得独立的思想精神生活而觉醒,要在她周围的他人话语世界中实现”(同上,p132)。
在这一点上,《毕业会考》中的蒙吉再次与他暗通款曲。
明明一部#罗马利亚#电影,却讲述着我们自己故事,这是中国最缺的电影。走后门,拉关系,腐败,殷切期盼女儿会考通过走出国门的父亲迟迟不离婚,男主和大多数中年的中国父亲一样在混沌的洪流中将美好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一场会考辐射到家学医公检法各个领域,无情揭开社会规则的遮羞布,虽是罗马尼亚语境,曝光之事却让国人心有戚戚焉。伟岸父亲教唆女儿作弊,这种原则弃守,是伦理道德的悲剧。手持跟拍、长镜、实景、自然光、无音乐、调度简单、集中叙事。父亲追嫌犯的三分钟长镜与《四三两》丢弃死胎惊人相似。
好巧,这个故事,我在中国,也略有耳闻。
大奖的提名加上豆瓣各影评人的推荐,可是看过之后只觉得是一部家长教育子女问题的剧情片,当然里面反应的社会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但叙事平淡如水,分了三次才看完。
无聊
看完还是觉得有点过分压抑,但实在是相当打动人。罗马尼亚男主的多角度并喷的中年危机,说是在中国发生的我也完全信啊,完完全全黄金档电视剧的套路剧情。拍得各种克制,那种暗潮涌动感真让人抖得慌。
裡面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我認識誰""可找誰幫忙吧",這是個制度形同虛設的人情社會。不僅為牟利,更常是為自保,挺悲哀的...能體會男主對環境的失望,他試圖在規則中保有底線,但就是如此無力,遺憾寄託到下一代,甚至偏執,但最後仍願意放手讓孩子決定未來。或許是導演對國家一個美好的期望吧...
看这部感觉在上课,一直走神,
一个控制狂父亲,和一个绝望主妇母亲,场面调度和音效设计依然是亮点
这片子完全是在讲中国故事吧,其实和《我是布莱克》差不多,讲述的还是社会现实问题。
感觉蒙吉并没有带来突破,虽然把一个父亲的人生各种纠结都展现出来了,但是毕竟当年起点太高的导演。我倒觉得有点失望。结尾女儿的反转倒有点意思。
非常沉闷。剧情简单。可能胜在细节描写但恕我不懂
蒙吉镜头下的中年男人形象简直无懈可击,剧本也是,弱化事件滚出社会这个大雪球,大多数人会有强烈的共鸣,确实是因为这套丛林法则同样也适于天朝。
给别人塞钱的好用理由“请收下吧,让我安心”
对不起,年幼的我完全看不懂啊
蒙吉延续了一场一镜(室内固定为主,室外摇移或手持)的拍法,细节丰富,适量留白,风格冷静克制,针砭罗马尼亚时弊,揪准了人情与官僚社会的痛点。似乎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结局也设在了考试结果宣布前。使人惶惶然的莫名砸玻璃捣乱事件及神似[四月三周两天]的手持夜行跟拍。(8.5/10)
有点闷。不喜欢太刻意的音效设计。
哈哈哈哈哈以家庭为单位的故事我还真是讨厌啊哈哈哈哈哈 而且这剧情 简直心理阴影。
我有点蒙 我似乎没get到这么好的片的店
6.0 中年危机遇上青春抉择,反正谁也不好过,谁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