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好点子:一群模仿者,一座小岛,本可以构成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卓别林在房间里嚼着舌根;梦露在树林里屈膝按下漂浮的白裙;杰克逊在礁石上舞蹈;教皇被唾弃,在露天的浴缸里嚎哭;小红帽撑起雨伞,在铁轨上游荡,唱起残忍的歌谣……孤独忧伤的氛围挥之不去,纯真的快乐又始终纠缠,每一个片段都令人惊艳。
仅就创意来说,《孤独先生》的主题让编剧和导演有了无限发挥的空间:你可以尽情想象众多人物的性格,想象他们各自的身世和命运,想象两两交集的火花,想象他们怎样建立一个孤绝的领地,想象他们的合作、分工以及矛盾和分歧……很多时候这部电影真的单纯得像部童话,童话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角色,取悦别人,满足自己。
但这个角色来源于乌托邦之外的世界,来源于那个世界的人们集体的欲求。
在那个世界里,孤独先生和孤独小姐们除却像一个名人,其他一无是处。
“我什么也做不好。
”我们的杰克逊说。
只有在这个小小的乌托邦里,模仿者们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是乌托邦永远是不可拓展的,它脆弱的价值体系只能在封闭的空间和停滞的时间里奏效。
摩尔知道这个道理,培根知道这个道理,陶渊明也知道这个道理。
而《孤独先生》展现的是这座乌托邦幻灭的过程。
模仿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么?
在一群同道者的关注之下,你是虔诚的殉道者,是独一无二的主角;在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也许你只是一只失没自我意识的羊羔,病了,就杀了,没什么好遗憾。
模仿者们搭起舞台,分发传单,四处宣传,用心表演,然而收获的只是寥寥几位观众和机械的掌声。
一旦融入外面的世界,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寻求自身的位置,乌托邦就注定消亡了。
另,独立电影这种东西,就是可以让一小撮人灵魂无限共鸣以致欲罢不能,但问题在于,它的自由散漫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晦涩难懂乃至拖沓乏味的。
《孤独先生》的灵感很吸引人,但故事讲得像自闭者脑子里淌过的断章,有点浪费。
只是记下一些东西:我不清楚你是否知道想要成为另一个人的感觉想让自己改头换面厌恶自己的长相,想隐姓埋名。
我总想成为别的什么人我从来没感受过我行我素的自在我只想超越自己不再那么平凡,并找到存在的意义。
旁观者清去观察你欣赏的事,然后试着变成那样,开始新的生活。
跳不一样的舞,还有...唱不一样的歌。
它在远方等着我们,引导我们改变。
是时间轮到我们变化了。
变个模样,变成我们想要的模样我想那样世界会更美好。
我努力的,在每次人们不知为何而笑时,笑出来。
我想死亡用不了多长时间,至少不像生存那么长。
A star dies in the sky every night,and every morning a new star is born.It waits for the night to arrive so that it can be seen once again.
修改了对这电影的评价,在一个热水澡后.那些零碎的对白如水珠敲打皮肤一样冲击着我内心."我努力在每次别人不知为何大笑时候跟着发笑."diego的嘴角微弯,而我却冷掉.也许电影中大部分时间他不过是个人形书签,但这一刻,我以为,他就是这出电影的全部.可能跳脱地看待这120分钟会更有收获,就如导演服了药般的给了这些支离破碎的画面于观众,我们每分钟每一个角色单独地去感受同一个主题更有意思.我如一事不关己的保安,坐着看着一面墙的监控电视,去发现每一段寂寞的人生.每个人所都希望扮演一个新的角色,跳脱一切的控制,却掩饰不了自我的本质.独裁的卓别林,悲观的梦露,色欲的小红帽,和无能的林肯,人人不过以那虚假的外衣掩耳盗铃地来掩饰个性的缺口.所以当以diego那孩子般天真的眼镜去观察这个乌托邦的时候,才会发现,那些乌托邦者的眼神是那么的虚伪,掩饰着对世界的逃避.于别人的不理解无关,只是他们也难于接收那个懦弱的自己.每个人都在对自己说我是孤独的,无人理解.其实一切不过是想建筑一道墙,防止任何人来告诉他们真像:你如你想像的一无是处.所以导演让梦露如小鸟般吊死在树上,查理如疯掉的希特勒般吼叫.看着Diego那得不到答案失望的神情,孤独得只让我想亲吻他微微合上的眼盖.修女的神迹不过是给控制欲神父与发臭的教宗喝酒的机会,奇迹本毫无价值。
神的孩子,无论你多丑陋,神依然会保佑.可惜我已不信任何打救.
孤独是从自我迷失逃脱后的纯洁孤独是面对阴暗自我新的开端孤独是理想信仰游移之间力量的聚集我们的生活需要孤独,而不是逃避孤独是最美最真的生活
上着课却突然记起很久以前看的 孤独先生 。
没闻过西欧是怎样的空气,竟能滋养出这些异教徒般的追梦人,建造自己的乌托邦,不计成本,不顾后果。
有梦想的人也许就是讨厌群居的群居动物,也许是追求梦想的路上注定孤独吧。
我忘记了自己是谁 也许我在他们其中我不想安定但我想要安逸开头的5分钟足足吸引了我歌曲啊歌曲忍不住又去听第二遍嗓音是那么的忧伤赞一个请注意电影第38分钟小黑人头我喜欢女人我也爱鸡肉如果女人的胸放到鸡上就是鸡胸肉我要缔造一个裸女和裸鸡的世界sheep shit fuck我也想在天上飞该死的文艺
有那么一群人,无法接受平凡普通的自己,他们想要变成所欣赏的其他人,以为这样能找到活着的意义。
电影以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名字分了四个篇章:MAN IN THE MIRROR 一个靠模仿MJ生存的男人,在给养老院的老人们表演的时候遇到了模仿玛丽莲梦露的女人。
修女们的故事:第一个修女掉出飞机,虔诚地以信仰对主祷告,她在空中飞翔,奇迹般地毫发无损生还。
BEAT IT 迈克尔被邀请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这里,是模仿者的聚集地,一群有着相似梦想的人的避风港,他们都扮成了所希望变成的人的样子。
这里饲养的羊群有一只羊病了,有人认为他很健康。
但羊群不管染病的还是没病的,都被集体灭杀。
他们为陪伴多年的羊群举办了祭奠宴会。
堕机生还的修女告诉其他修女,只要信仰够坚定,心灵够纯洁,信主就会发生奇迹。
THRILLER 模仿者们搭建了舞台,奉献了一场自以为是最伟大的表演秀,台下只有寥寥几个人稀稀拉拉的掌声,大家万分沮丧。
这时,他们发现梦露自杀了。
YOU ARE NOT ALONE 迈克尔离开了高原,回到城市。
他放弃了模仿,做回普通人。
结尾迈克尔在喧嚣的人群中貌似找到了关于自我和生存意义的答案后,画面以潮水拍打着坠机修女们的尸体结束。
那个修女们手拉手在天空飞舞的场景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而已。
一个修女怎么可能飞起来?
盲目的人们只要一点点信仰,就能走的很远很远。
然而奇迹并不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不管你的心灵有多纯洁,信仰有多坚定。
就像羊群被射杀就意味着代表了这些模仿者们的梦想终将在世上破灭的结局。
这个真实黑暗的结局昭示了模仿者们悲惨的命运,理想主义者们绝望的前途。
就像追逐她所扮演的玛丽莲梦露的命运一样,我想梦露自杀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晒伤事件引发的对丈夫的不信任和一直以来糟糕的婚姻关系,更因为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想摆脱现实困难的生活。
如果迈克尔继续追逐迈克尔杰克逊的命运,无疑也是死亡。
迈克尔那个虚伪的朋友否定他,告诉他你就是MJ,你摆脱不了这个命运。
成千上万的人尝试了,他们都失败了。
我不知道你是谁,你又知道自己是谁吗?
我们这个社会有着一套主流价值观。
“成功”的人被立成榜样,吸引无数的人去模仿,在复制别人的同时迷失了自己。
以生还修女为代表的忽悠型鸡汤和以迈克尔朋友为代表的打击型鸭血构成了各种影响作用力,让人们无所适从,明明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却要走别人的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是由成千上万失败者的尸骨堆砌的。
与主流对抗是十分困难的,而迈克尔,这个深感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独的人,及时从幻梦中醒来,悬崖勒马,不再随波逐流,做独一无二的真实的自己。
迈克尔最后置身于拥挤人群中说的话: 这一切都是幻觉,都是梦,肯定会到尽头 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 我能看见人们脸上写着希望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追逐伟大的梦 每个人都想要更好,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 但他们没有发现,答案已经找到,它就在彼此之间 一如既往地,外面的世界正等着我们 耐心地等待着,等待把我们带走。
最后,借一段张国荣的歌词: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
我是成为那个被自己厌恶的我还是成为那个自己欣赏的他梦露也要杰克逊也好谁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真实谁会让我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做我们自己也好做那个我们向往的人也好他说的对我们根本就无处可去美好的事从不会长久我们要通过彼此寻找我们的位置或许错了或许对了修女的那段故事给人以奇异配之以诡异的音乐我们到底是该信任还是该坚定谁也不去相信Diego Luna有着漂亮名字的男生有张漂亮的脸和略带漂亮的故事好久好久都没有看完这样一部电影了我们根本无处可去青春也好还是我们的梦想也好最后连生活都已经不适合我们了我们根本无处可去
From Iris Dement’s “My Life”My life, it don't count for nothing. 我的生命,它算不了什么When I look at this world, I feel so small. 注视这个世界,我是如此的渺小My life, it's only a season: 我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A passing September that no one will recall. 像一个逝去的九月,没人想要回忆But I gave joy to my mother. 但是我给我的母亲带来欢乐And I made my lover smile. 我让我的情人微笑And I can give comfort to my friends when they're hurting. 当他们受伤时,我让我的朋友感到舒适And I can make it seem better for a while. 我可以让一切,暂时变得美好My life, it's half the way traveled, 我的生命,已经走过了一半And still I have not found my way out of this night. 但我还是没有发现,脱离这黑夜的方法An' my life, it's tangled in wishes, 我的生命,如此的混乱And so many things that just never turned out right. 那么多的事情,总是无法正确But I gave joy to my mother. 但是我给我的母亲带来欢乐And I made my lover smile. 我让我的情人微笑And I can give comfort to my friends when they're hurting. 当他们受伤时,我让我的朋友感到舒适And I can make it seem better, 我可以让一切变得美好I can make it seem better, 我可以让一切变得美好I can make it seem better for a while. 我可以让一切,暂时变得美好不是稿子,不想也没必要写多。
《孤独先生》,赫尔佐格、卡拉克斯、德尼拉旺等名导客串演出,插入多首歌曲,不同人可以找到心头所好。
直观的印象是太文艺了,过于追求文艺,随意地调配,比如前前后后的修女几段。
有些镜头很好,有些就显得太刻意,匠气十足。
片中人物扮演、模仿他人,一场没有几个观众的演出,原来他们都找不到自己。
这种电影被一般个人归为情绪流影片,你进不去就是进不去,别人说得再好都是白搭。
Diego Luna听《My Life》时的面无表情加上伤感眼神是记忆最深的地方,确切说,一定要讲有被打动的地方,就是这里。
QQ说Iris Dement是公鸭嗓,唱得声嘶力竭,可我就是觉得伤感,特别伤感。
看的时候恰好九月刚过,现在十月将过。
这个月里,总在入睡前或者马路上想起很多事情。
六年前第一次到这个城市,从东到西的大巴上,有些疲倦和好奇地往外看,今天能记起来的一段路就是市体育馆。
火车的夜晚,父母的陪伴,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依然可以翻出许多不大不小的事情来责问自己。
为什么当时没有让一切变得美好,哪怕是暂时的。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514801/
从看到它的第一支预告片起就期待了很久,存了很久,昨天才看完,说实话,对我来说,有些失望这电影讲述的是关于这些模仿者或者说隐喻了全世界大范围里的个人寻找生活意义,生活方式和自我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关于追寻幻梦和现实之间的激撞,每个人其实都是MR. Lonely,独自来到这世界上寻找着存在的意义,想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但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大多数人都已经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更多的是依靠他人的目光,生活在自己制造的狭小空间里窥视别人的生活,或者像这电影里的那群模仿者一样,干脆抹掉了名字,把自己称呼为那些大众偶像,这些人需要一个活着的理由,但他们自己找不到,于是他们寄生在这些外壳里,但嘲讽的是,就像这里模仿卓别林的那位,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透露出的还是他天性里的希特勒,而不是那位拍摄了《大独裁者》的真正的卓别林。
这故事如果是别人拍的,姑且可以不去计较太多,但问题就在于,它是哈莫尼·科林的作品,而且是经过了长达八年戒毒时光的天才的回归之作,你看得出他在寻求突破,因为他一贯的电影画面语言不是这样的,他之前的两部作品《金毛正传》和《驴孩茱莉亚》多少都带着Dogma95的特色,后者还是Dogma的六号作品。
摇晃的画面,粗粝的感官,除了他每次都能奉上的那些上乘的配乐。
虽然Dogma95到后来也已经成为了自欺欺人的玩笑,拉斯·冯·特里尔发起的这场运动与其说在追求电影本质的回归,还不如说是他的又一次实验,特里尔是个天生的实验家,他不可能规规矩矩的拍电影,他在自己的前三部作品里就已经把电影技巧近乎偏执的运用到了极致,接下来他要考虑的也只有迈向另一个极端了。
但科林的电影还是有自己的特色,他不在乎故事的圆滑程度,几乎都采用非线性叙事,擅长拼贴片段,在主线之下并行着无数条枝蔓,用来辅助中心人物从而来表达一种情绪或者他想说的人文关怀,他的电影不能用具象来概括,你只能感觉,感觉到的其实就是他要说的,无需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
而且,他的电影看到最后都是极度压抑。
Mr. Lonely有这些东西,但是被一大片更加虚无的东西覆盖了。
看完后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这电影太做作了......它设计的成分太明显了。
你可以说Dogma95做作,说科林之前的作品也有些做作,但是那些电影包括他作为编剧拉里·克拉克执导的《半熟少年》等等最后给人的感觉都是切实的惨烈,他们没有极力渲染情绪,只是把碎片拼起来让观众看,看到了就是看到了,没看到就是没感觉就罢了,可是《孤独先生》从Diego Luna的第一句独白开始,就试图把观众拉进一个带着倾诉倾向感情的圈子,而在之后的故事里,他让那些没有接触过他电影的观众再次走入他的拼贴游戏,可是,没有观影经验的受众更容易感到的是一种脱节,他们以为他们要看的是像《亚利桑那之梦》一样有倾诉有故事的完整梦幻,结果,科林制造的那些片段和枝节立即给人当头一棒,说:不,我只是拿它当个引子和结尾。
确实,Luna的几句独白包括他饰演的这个迈克尔·杰克逊的模仿者就只是一条线索,人物没有侧面没有更深层的挖掘,他只是起串联这些不同人物命运和轨迹的作用,而最后,他的醒悟也只在一片草草中结束。
虽然同是拼贴片段,但是在科林以往的电影里总是有一股凝聚力,只要你有耐心把电影看完,都会感到这些片段最终汇合在一起形成电影的整体合力,像散文中讲究的形散神不散,可是孤独先生缺失的恰恰是这股凝聚力,可能在一个片段感觉到了些东西,下一秒就被打破了,看到最后,你发现在片段中找到了你要的感悟,可是这电影结束之后,可能会莫名的发出一声感叹:What's it all about?电影拍的太美了也是问题,这完全不像是他的作风,没有粗粝的质感,有的只是油画般显然经过精心搭配过的颜色,还有世外桃源般的优美山水风景,我们姑且可以把这些设定称为隐喻,在完美的镜头角度中间科林还偶尔的穿插几段手提摄影机的摇晃感,但是这1小时48分钟的长度里他却完全没有找到他以往电影里的内在节奏感,失去了平稳的行进速度,有时候像是急刹车一般,有时候又像是在制造一种梦幻延迟的效果,但是,设计的成分太多了反而让人觉得不那么坦诚。
这剧本明明切入点很好,但是怎么一部片子下来就感觉他什么都说了,但是又什么都没说,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表达的方式太多,反而让人觉得空虚。
在Luna这条线之外的另一条线就是关于修女和奇迹,相比较来说,这条线索因为是相对较少的场次和人物,而且表现方式都比较统一,刚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是终于,在影片最后它给出了一个结尾,当人们在欢庆奇迹真正存在的时候奇迹却破灭了,这条线索圆满了,反而让人发出了一声苦笑,可当Luna那条枝繁叶茂的线索行进到玛丽莲自杀时,我当即信信的说 完了,接下来就是找回自我了,然后这电影就这么完了......他的电影头一回让人看到了明确的结尾,如果这也算突破的话。
而且,感觉这次的冲击很淡,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选题相对更宽泛更飘渺点吧。
更不可思议的是,有时候我还要确认一下,我不是在看赫尔佐格的电影,有些细节处理人物说话行动的状态,实在是太偏向于赫尔佐格的风格了,特别是他自己的那条修女和奇迹的线索里,他的风格直接就成了主导,也不知道科林的这位老朋友再次友情出演角色是对还是错了。
所以,这些各式各样的风格混搭在一起,怎一个乱字了得啊。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寻找自我,但是最终却发现,这场童话的背后,设计这个童话的主人却最终被别的因素左右,逐渐的让自我隐退到幕后了。
但是,我稀罕的不是这些美妙的风景和精巧的设计,我稀罕的是这个天才的电影里曾经有的那份精确的内在韵律,真诚和隐忍。
另外,本来两位主演迭戈·鲁纳和萨曼莎·莫顿我都比较喜欢,期待着他们能有发光的演出,结果,我应该料到他们被当作陪衬,而且是大大的炮灰。
没有空间来表现他们各自的人物性格,因为本来设定就模糊不清,相比而言,萨曼莎·莫顿还是比较有看头的,她的人物至少是有始有终有过程的。
那一举一动和言语不让人觉得厌烦而且对这个人物有了些悲悯。
她的设定定格在红颜薄命的玛丽莲·梦露身上就是一个明显的预言,她的命运会以一种悲剧方式告终。
但是迭戈·鲁纳,我可以说,他就出来兜了个风跳了两步太空舞,之后,就开始沦为工具了,天啊,要看他跳舞我还不如再回去看一遍《哈瓦那之夜》。
在这部电影里,他还是那个带着腼腆笑容的大男孩,缺乏张力和性格侧面的刻画,刚开始的癫狂发挥也只能说是在情理之中,后来就逐渐的走上了老路,这不能怪他,因为这人物设定就有种要从纯净的眼光中看世界的味道,只是对他自身的演艺生涯来说这个角色没有什么大的突破,所以还是希望他能在未来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毕竟他哥们加西亚已经比他越走越远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是科林的作品,也不太有必要追求演技之类的,只是,科林他给出了变化的光明,但是又把它熄灭了。
如果他要改变,拜托不要这么拖泥带水。
说了这么多,只是我的个人感觉而已,我只是没有找到我需要的东西罢了,科林的电影就是这样,感觉是最重要的。
所以对于其他人,这并不是一部不值得看的电影,相反,它的可观赏性和故事性已经比科林过去的作品强很多了,当然,还有那些科林电影里一如既往的彪悍配乐
我可以让一切更美好,起码暂时来说。玛丽莲梦露在船上遇见卓别林生了秀兰邓波尔。首尾不错三星半
Harmony Korine還沒踏入cheap porn maniac之前的作品在惡搞方面尚有一手,英國女王跟教皇睡、會飛的修女墜海卒、雞蛋唱歌、吊頸的瑪麗蓮夢露,毫無連接點鬆散的意像最後指向「寂寞」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悲傷力量(才不)IMDb⭐️⭐️⭐️⭐️⭐️⭐️
巴黎的一位模仿MJ的街头表演者,修女飞机扔救济粮时把自己也扔出后幸运生还,所有模仿者都感谢自然感谢房间,梦露上吊自杀,所有修女在会见教皇的途中坠机身亡,导演Harmony Korine(奇异小子)慢镜头和记录写实方式的运用,吊死我还是贿赂刽子手的歌曲和Mr.lonely,洗
it is easier to see things in others,to see things you admire and than try and become that..
高中的MP3里放着这首《Mr Lonely》,那场聚会的KTV中,裴也不解风情地唱了,怎么电影结束后才想起。整体无感,只是男主角与房间的告别时刻,多动人,“But I gotta go.”。
每个人其实都是MR. Lonely,独自来到这世界上寻找着生存的方式和意义。或者大部分人这电影里的那群模仿者一样,干脆抹掉了名字,直接把自己称呼为那些大众偶像。但嘲讽的是,就像这里模仿卓别林的那位,他的举手投足透露出的还是他天性里的希特勒,而不是那个喜剧家卓别林。
寂寞先生http://www.pipi.cn/movies/94/94926.html
想文艺没文艺起来,装逼装一半被戳穿的感觉。
模仿秀公社纪事...这个片子有Diego Luna有赫尔佐格有James Fox为啥我会没看过...就很90年代indie遗风,不带包袱地随性看完。黑长直虽然不太适合Luna但真的好美少女哦。非常喜欢赫尔佐格神父领衔的巴拿马飞翔修女团,蓝色道袍跟环境的配色也很梦幻,他说台词越谆谆善诱越句句戳中笑点。
歌不错 诗也好 就是有点太矫情 每个人看可能意会的东西会不一样 至少导演是有情怀的虽然很怪颓装逼 意思是对的卡莱克斯肯定也是冲这点去客串一把的
突然觉得这海报微妙的戳到了HHP......
不能说看懂了,但是很有趣
文艺过头则为矫情 矫情过头则为装B
没太看懂
看似是一部很简单的理想主义者追求梦想的电影,但其中又穿插了修女和上帝这一条线,我还在思考,还没有弄清这其中隐含的关系。台词很棒。
6.0/10。每个导演心中都存有一个幻想之地,把它拍出来必是私人化的,小清新风格+非主流叙事,肯定是有人爱有人恨剩下一部分人则完全无感,说实话没看出赫老怪神父/修女那条线有何意义,结尾坠机的配乐倒是挺带感。PS:看的时候就觉得有个演员像卡拉克斯结果还真是卡拉克斯。。。
不错的精致寓言,但是,那些高清慢镜算什么?
服了,用烤丝破雷也能整出那么一大碗鸡汤。
完全没能集中注意力,且对模仿者无感
假michael,我也渴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