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对苏东坡卓越文学成就和“达者兼济天下”、“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追求的好奇,我追完了44集的《苏东坡》,感触于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三次贬谪之地,也是苏轼一生政治生涯的最低谷,但这期间他的思想与文学却是其一生的制高点,他将这种游历苦难视为人生的磨炼,正是这种磨炼,让苏轼完成了从天才士大夫到文化巨人的转变。
苏东坡的儿子苏过随其贬谪动“南无再南”的儋州(今海南岛),在亲历其父在贬谪之地做出教农耕、打水井、办学堂等贡献之后,说到,“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打不垮、贬不倒,因为总能找到要做的事情”。
的确,人总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利的事情和不顺心的人,无法逃避,只能面对。
生气,流泪,不甘心,怨恨,几乎所有负面情绪都要体验一回。
当气完了,沮丧够了,这样的事和人依然停留在你的生命之中,你能做的就是原谅,停止这种于事无补的情绪,用最快的速度放下,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当你觉得生活对你不公平的时候,请你打开那把叫做原谅的伞,微笑着坚强抵御生活的风雨。
这就是苏老大给我最大的启示。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几年前这电视剧开播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中,很期待,大概是我最后一次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电视剧。
陆毅虽然太正不过挺帅,因为童年回忆印象还不错,林心如演王弗也挺符合人物。
然而自从杨小莲出来,很好,这个剧废了!
编剧怎么想的?
苏轼两个老婆一个红颜知己不够你编,非得再整一个做作又莫名其妙的杨小莲出来?
还王弗自愧不如闰之嫉妒??
王弗非得要苏东坡娶她??
三年足不出户??
不做妾但我就赖人家里不走连饭都让你送上门??
苏轼续娶依然旧情难忘??
然后赖在东坡家不走还好意思说不想影响人家??
时隔多年我还记得的狗血情节可以想象给我造成多大阴影了。。
这演员是走后门塞的吧?
用所有人物情节捧她,女主用林心如的名气,实际上没多少戏份,早逝没办法,然而一个莫名其妙的杨小莲没完没了??
王弗临死托付给她增添光环,王闰之出来她还没下线,还丑化闰之衬托她。
于是我弃剧了,并且记住了这个毁苏东坡和王闰之的电视剧。
查苏东坡传又看到这个电视剧,一看剧情简介竟然苏轼著名梦亡妻的悼亡词都能跟她拉上关系?
她死了于是才梦见王弗?
要不是东坡词里明确写了梦见亡妻,编剧怕不是能把这词YY成完全为她写的。
幸亏没看,不然真的恶心。
编剧到底和杨小莲什么关系,还是他自己叫杨小莲啊,非得用一切情节人物捧这么个根本不存在的角色?
用王弗陪衬,丑化闰之,把苏轼写成有妻有妾对她念念不忘,还有脸管自己叫历史剧。
你但凡不叫历史剧呢。
(虚假的)苏东坡历史传记,(真实的)女默男泪杨某某传。
本来这电视剧应该不差的,非要为了一个虚拟的角色败坏观感。
再想看到好看的历史人物剧也难。
其实记载和传说这么多的历史人物,真没必要再编一个角色还编得这么烂。
你这剧主角是苏东坡,又不是虚构人物。
就算编,底线是不能把别的角色(人家王闰之还是真实存在的)拿来矮化衬托她/他吧。
都是抱怨真想匿名,但找不到匿名的地方QAQ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评电视剧《苏东坡》的编导演潘天强经过八年筹拍,四年雪冻,长篇电视连续剧《苏东坡》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这部电视剧开创了中国古代文人名士剧的新风。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从电视在中国普及以来,古装人物电视剧的表现重心几乎一致地都把帝王戏放在首位,以战争权谋宫斗为首选。
《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先后都热遍荧屏,而对于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文人名士却极少有表现。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固有的贤君明主得天下的传统观念,以此表达某种盛世的理念;二是因为编创人员本身素质不够,无法准确理解和表现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情操与人格。
因此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文人大家几乎都无人敢拍,或者拍得非常糟糕。
而《苏东坡》的创作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文人名士的电视剧。
给中国观众奉献渴望已久的文化营养。
这部电视剧邀请苏轼专家冷成金教授作为主创编剧,首先使这部戏在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上有了基本的保证。
该剧以“东坡文化”为背景,以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为叙事主线,刻画出一个集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书法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人物形象。
冷成金将这个极其复杂的人物的一生经历总结为功业线、情感线和文化线三条线索,相互穿插,使得整部剧头绪纷繁而脉络清晰,剧本充实,布衣主线,有血有肉有深度。
将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几乎囊括其中。
剧本通观全局,缓缓图之,慢慢用真情渗透于润物细无声之境界。
另外,苏轼的诗词是这个人物最重要的成就,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冷成金将苏轼最重的诗词作为本剧的灵魂,在经过苏轼的生活细节反复铺垫后,在最重要的关口引出这些诗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诗词产生的背景,也是苏轼这个人物卓尔不群形象油然而生。
比如纪念亡妻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被称为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以及“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的“明月几时有”。
这些诗词伴随着苏轼跌宕人生,将一代文豪的形象托入云端。
剧本台词时时刻刻透着传统文人知识分子的理想、清高和偏执,严谨而不死板,诵道却不晦涩。
处处彰显着文人对执政者、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思考和期待。
该剧历史背景厚重,尊重事实题材,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平淡无华却也跌宕起伏,不娇柔做作,将苏轼超人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部影视作品是否成功关键是三个要素:一个好的编剧,一个好的导演和一群好的演员。
有了好编剧就有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还要导演把故事转化为银幕形象,电视剧《苏东坡》的导演王文杰是倾尽所能,为塑造苏东坡的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部44集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少量的话外音和字幕提示外,基本都是靠情节的转换和人物的对话与表演完成了作品的叙事。
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苏轼的一生所到之处甚多,接触的人物也是万千,要想叙而不乱,就必须用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使观众始终知道剧情的走向和人物在这一时段的作用,这部剧基本做到这一点。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平淡之处起波澜的风格。
作品不追求奢华和强眼,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的设置力求真实和平淡,而重点放在苏轼与各种人物的交锋,以此推进故事的发展。
每每在故事和细节中引发出苏轼人格的伟大和文采飞扬。
刻画了一个才思敏捷、风趣幽默、豪放不羁、快意恩仇、光明磊落、潇洒自在、爱憎分明、忧国忧民,这样一个痴情、性情、重情集于一身的真性情的苏东坡。
陆毅扮演的苏东坡是这部电视剧的又一个亮点。
苏东坡是一个文武农商兼备,诗文书画全通,儒释道皆懂;在政坛跌宕起伏,在文坛光芒四射的极其复杂的人物,要把握这个人物的神韵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陆毅对苏轼的演绎可谓是恰到好处:豪俊中不减儒雅,文宗里常有悲悯,喜乐之间能自在方达,忧愤之时自显坚毅,可谓尽善。
陆毅扮演苏轼从20岁进京赶考一直演到他66岁因病亡故,年龄跨度达40多年。
演技横跨青、中、老年三阶段,全面展现了苏东坡跌宕一生与诗心傲骨,将自身儒雅俊逸的气质融入表演,与角色浑然一体,处处动人心弦基本把握住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时期的心态和韵味,将一个才华超群,文思四射,性格豪放,心地善良,心胸宽阔,忠君爱民的超天才的一生都表现出来了。
可以用不温不火,形似神随来评价陆毅的表演。
看到最后仿佛陆毅真就成了那个仙风道骨、穿越百年依然屹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永不可磨灭的东坡先生了。
另外剧中其他演员和非常到位。
包括林心如扮演的王弗和那些扮演欧阳修,司马光,范镇的老戏骨一个个都很有味道,长袖白须,仙风道骨。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如今打开电视,穿越剧、帝王剧、戏说剧比比皆是,插浑打科,生编滥造的电视充实银屏。
而真正用心去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精心塑造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生动形象的作品少之又少。
电视剧《苏东坡》让观众眼前为之一震。
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皆很用心,一些细节处足见功力。
真正的文人与东坡先生一样,自有他们的骄傲与坚守,是愚是痴、是狂是拗,历史会记住。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中国的电视荧屏中就会有极品出现,《苏东坡》为我们开了个好头。
苏东坡留下的诗句,写下一生的思想。
也告诉我们人生总会曲曲折折,不能向命运低头,随时保持乐观精神向前行。
佛字的释义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说佛字代表每个人的一生,单人旁代表每个人,弓字是说每个人一生都会曲曲折折,一撇抛去世俗的观念,一竖代表坚持正直的一生。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曲曲折折中坚韧不拔,为官造福一方百姓,力所能及比教书育人,为后世留下的诗歌远远留传
我也许是一个好人,但却不是一个好官.王安石变法之时,我本可适时求进,使徐行徐立之策得以实行,却自命清高,有意疏远王安石,使小人窃取高位。
元祐更化时,我更能化解党争,领袖朝政,却多次请求外放,以示孤芳自赏。
我所到之处,往往政绩斐然,但只救一州一府之民,却置一国之民于何处?
如今,我仿佛受到万民敬仰,难道就无欺世盗誉之嫌吗?
——26年后,北宋亡。
纵观苏轼的仕途,不可谓不坎坷,可能自身的文学才能过于闪耀,加上这方面的科普不多,让人对苏轼为官的政绩知之不多,其实苏东坡和明朝的海瑞颇多相似之处,两个人在地方都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
刚毅正直、 嫉恶如仇、清廉、忧国忧民、备受排挤不被上司待见,终身也没得皇帝重用,苏轼的乌台诗案和 海瑞上书,都险些让自己丢了性命,特别是海瑞, 指责嘉靖皇帝“视天下为私产,以家奴治天下。
”“所谓嘉靖者,曰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他这种行为是向整个皇权社会发起的挑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
苏轼的政绩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州(今湖北黄冈)救女婴,成立东坡雪堂救儿会的那次,这是世界第一所孤儿院。
古代穷困,贫民杀女婴恶俗成风,要不是常年战争对男性的消耗,真是不知道会有多少光棍,到了现代,也是寓意很大。
贫困地区重男轻女、人为控制性别出生仍然比较严重,看看人口性别数据就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禁止鉴定胎儿性别的原因。
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苏轼、海瑞等大贤,若是活在唐太宗的时代,必能和魏征一样,留下更多的政绩惠于国家和人民。
(最后要说的是总体拍的还可以,大家可以百度网盘去看。
)
作为子瞻十八年的粉丝,我之前是看到过陆毅演苏东坡的。
但男神太难被演绎,而且这部剧知名度很低,就一直没有看。
上周末听蒋勋老师讲苏东坡,又泛起心中涟漪。
目前身处美国农村手边无书,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集以解相思。
十九岁的子瞻大婚当日第一次出镜至少是不雷的,然后我就看进去了,越来越好。
大部分的故事都知道,但电影电视这个行业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就在这里——当这些历史故事真切地发生在我的显示屏幕上的时候,我像走进了时光隧道。
子瞻的面目在我的脑中并不曾有一个具象,但现在,他就是这部剧中的样子。
(陆毅的古装扮相正气儒雅偶尔也带一丝狡黠,就是比历史上的子瞻更帅了哈哈哈哈)我知道那些诗那些词是在子瞻几岁的时候何种境遇下写的,但在剧里看到时,那种情感的冲击和拉扯太强烈了——我甘之如饴。
我知道他每到一地都造福当地百姓——史书上只有几行字,但当我穿越时光隧道看到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内心汹涌的感激和那些平民是一样的。
一千年了。
生为中国人真幸运啊,可以认识你。
林语堂写了The gay genius,可是老外又怎能理解你的才情秉性之万一?
ps: 编剧乱改王闰之太气人了,加的杨小莲也很气人
我对剧组所有的工作人员献上百分百的敬意。
我知道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做一部严肃历史题材的戏有多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为坚守心中艺术、文化作品的格调不将就,不妥协,怎能不令人动容?
一集集地品味,北宋的生活、民俗、政治画卷缓缓铺陈,尽管它有诸多不足,如在戏剧性表达上有诸多欠缺。
很多戏没有展开或者没更好的用戏剧的方式表达,但仍不能掩盖它的用心雕琢以及主创人员在作品品质上的孜孜追求。
剧中台词虽多用文言文,但并不生涩难懂,多处庭争、论法、悟道的对答机辩让人心旌荡漾,如饮甘泉。
当看到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王珪满庭兰芝玉树共聚一堂谈论家国天下,庙堂上虽言语相激,私下却仍不失君子之交,一个时代的风华就这样被他们雕刻出来。
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和平与动荡,因循与变革的背景,纵横捭阖的名士砥砺,君臣相知,我们中华民族最儒雅、忧郁、伟大的王朝,这些万世镌刻在民族血液里的名字将永令我在长夜中沸腾。
那个名臣璀璨的年代啊,君子、国士、风骨,千载风流,寰古相存!
来源:影视圈杂志等到中央确定不再播出《苏东坡》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准说,“如果不播出,那是对不起天下读书人。
”“关键是这戏真的不臭!
哈哈!
”导演王文杰大笑道,倾刻他便转回无奈,“还是说说吧,虽然这么多年已经说了很多。
”《苏东坡》拍摄于2006年,是导演王文杰、编剧冷成金、演员陆毅、林心如等主创的倾力之作。
王文杰在媒体采访中多次表示该剧是他拍戏水平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而对于当年红日当天的陆毅来说,这部文化大戏是他个人的转型力作,他对其极为看重。
2008年,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重点推荐了四部剧目,《苏东坡》为其一。
推荐意见是:“涉及重大历史史实基本无误,重要历史人物定位基本正确;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文化底蕴厚重,雅俗共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对《苏东坡》更是青睐至极,发过不少文件,希望电视台能购买播出。
然而,命途多舛的《苏东坡》在完成第一年便撞上了限播古装剧的红线,央视首当其冲成为遵守纪律。
但制片人又非常执著,说“我们是文化大片,就等央一”。
结果,这一等就等老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其他电视台的购片人便觉得这已是一部卖不出去的烂片,没有人愿意要了。
“收视率”成了地方卫视推剧的借口。
他们的担心是,苏东坡是一个作诗写文章的文人,群众基础并不高,故事性和传奇性怕不够,这理由是最令王文杰头疼的。
他说,很多人没有看内容就直接否定,剧中苏东坡一生的故事极其曲折,且富有戏剧性。
“他从科考殿试被皇帝钦点,母亲去世丁忧三年之后开始致仕,太子太傅、杭州太守……直到乌台诗案后被贬为八品团练副使,开始自嘲东坡先生,在人生困境中作出《浪淘沙·赤壁怀古》,晚年在惠州完成大量著述,生活曲折诗篇越伟大。
”“所以,我觉得他们估计有误,这个戏不可能没收视率。
主创是一堆腕儿不说,苏东坡更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的先进代表,他的粉丝有多少啊?
我有时候写微博,自己写一条转发只有七八十条,但跟苏东坡沾点边儿的转发都能上千。
可见中国人对苏东坡也是很有感情的,它不能播出就是中国影视文化的一个损失。
”《苏东坡》片长44集,展示苏东坡波澜迭起又豪迈壮阔的一生,这对于每个主创都是不小的挑战。
王文杰自嘲他跟陆毅属于赶鸭子上架,当时的确没人敢演苏东坡,也没人敢拍。
对于王文杰来说,他从小熟读苏东坡诗词,那种深入骨髓的敬畏心,令他胆怯。
后来时任文联副主席的李准给他来了个电话,“文杰,你就拍吧,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贡献”。
听了这句话,王文杰接了戏,并开始认真研究苏东坡。
投资人请到的编剧是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研究苏东坡的学者冷成金,主创们在他的剧本基础上为了丰富故事性,又增加了二、三编剧,使历史性、真实性、故事性更趋完美。
“我们真的是很用心地在做戏,拍摄转战了六个地方。
为了表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我去过盘古拉山、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一路沿河而下,寻找这样的地方,到后来我拍了壶口瀑布,就是为了要那个浪花翻卷如雪的意境。
”随后他又感叹道,“投资人真不容易,他允许我这么‘造’!
”其实,投拍《苏东坡》的北京小百花影视公司并非资金雄厚,这部戏投资近三千万,尘封六年之后,已经让老板血本无归。
“他是个苏东坡迷,真的是出于对苏东坡的热爱才会做这部戏,而且他会非常严谨地对待历史,为了保证制作精良,花钱上从来不打折扣。
”王文杰说。
因此最令他不服气的是,担心收视率不高的论据从何而来。
曾经,《苏东坡》卖给山东泰安和潍坊两市地面频道,来检验观众是否还有文化情怀,是否还关注苏东坡这个人。
幸运的是,在泰安市播出时,收视率是该台一年中最高。
而在潍坊市播出时,收视率仅次于湖南卫视。
这两次的证明,也的确给了其他卫视信心。
据王文杰透露,今年10月份《苏东坡》终于有望在福建卫视上星。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它的收视率真的不会差,但谁去重视呢?
我认为,电视台如果还有一点点文化良知和情怀,就要敢于做这样的事。
如果只要收视率,我敢说,越是污七八糟的东西收视率越高。
但我们做的是文化传播工作,有责任推出文化大片,让中国人树立民族和文化的自豪感!
”王文杰说。
还是很喜欢历史剧的,电视跟林语堂所作传记基本一致,见到有人批评人物个性,感觉有失偏颇;苏轼作为个体的人怎会没有缺点,而这正是他的个性所在,他也无需被定义为伟人英雄——只讲他在文学史上留下的那些杰作,那千古绝唱悼亡词《江城子》,那与西湖同存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我知东坡乃是诗词书画兼通乃至厨艺精湛的全才,目前还没有看到体现其书法和画工、厨艺的地方,不知后面剧情可有体现——另外,比较现实的一点,古代的官场与如今的相比,我只能说当时的一些官员才是真的可以称作胸怀坦荡的“人民公仆”,与民同苦,他们被百姓被后人铭记自然不奇怪
一直很仰慕坡翁的气度和风采,奔着对其生平的了解,我以此剧为引线,结合关于苏轼的十余本传记,开始了对苏轼此生的了解。
此剧给出的,基本是官宦生涯下的苏轼,对文学、艺术、交游层面的苏轼涉及不足,也就是所,此剧只给出了一个平面化的东坡,而不是立体的东坡。
剧情方面,有点碎片化,是东坡典故与事迹按部就班的拼接,剪辑生硬,甚至有时突兀,故事发展的整体性差。
在人物塑造上,也有脸谱化的倾向, 欧阳修、范镇等角色诠释的较好,司马光、章惇的转变太突兀,对吕惠卿、张璪等人结局的交代虎头蛇尾。
说白了,就是此剧拍的没有意境,没有东坡的那股风流达观的感觉,倒是有不少说教、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意味。
但是,至少此剧让我对北宋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开启了我对“唐朝雄浑外放,宋朝风雅内敛”这一差异的兴趣和研读,也让我怀着一颗批判之心,对东坡的生平有了整体的了解。
虽然苏东坡是个文坛巨匠,但在职场上也不能给拍成一个NPD阿~~
虽然有些地方不尽人意,但选材制作都是挺正的剧啊,为什么这么不被发现
未看完而下结论,取窥一斑而知全豹意。此剧介于戏说和正剧(虽然所谓正剧也不见得就正)之间,细节有瑕疵,但东坡性格刻画地太单一,也太完美,东坡性格复杂,且有缺陷。他是属于混天度日型的潇洒作为派,此剧只拍了作为,仿若海瑞,此大败笔也。
这剧有意无意中也在豆单保存了数年,不枉等。苏轼在庙堂之上始终有着性格缺陷。文人多坎坷,也许这就是宋朝最软弱却多奇才。最终。深林明月,水流花开。
剧本不错,服装、造型做的不好,不明白为什么有的角色要披发。在历史剧不景气当下,尤其是文人剧难得一见,算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陆毅演这个比演诸葛丞相适合啊!苏轼儒雅书生气更重些,这部剧组很用心,场景很像当年的感觉。。。给4星吧因为在我心里,苏轼是任何人替代不了,也演绎不全的!!
虽然有明显的历史改动痕迹,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好片
大学时看的,话说现在只有网盘资源了。陆毅这版不错,七分史实。三分艺术化,如巢古、小莲的形象。王安石、司马光以及党争表现基本公允。
重新认识宋朝和华夏文明
剧情有点碎片化,是东坡典故与事迹按部就班的拼接。
总有一种古偶即视感,苏轼的汤姆苏指数飙升,女主是最大的败笔,太出戏了。
好看!现今难得的好电视剧。
大道至简,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那些单薄的宫廷剧可以代表的,也不是穿几件汉服就可以叫做弘扬了,程朱理学以来把博大精深的文化简化成了仁智礼义信的教科书,事实证明凡是嚼别人吐出来的东西绝对导致整个民族集体性格缺失营养不良,太多禁锢太过功利绝对是失败的社会失败的人生,清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陆毅的扮相还是很符合的
缺点实在太多,但题材可嘉。新年愿望,希望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正面描写北宋政治历史和王安石变法的剧。
终于看到一部讲古代文人的传记剧啦 除了主角刻画得太高大上
还可以吧!不喜欢陆毅,总是一身正气,稍显单薄。我心中的东坡先生还有一股飘逸洒脱的劲头。不过说实话有些配角演的不错
导演自称文人 给苏东坡穿上异次元戏装上阵。。。
陆演不了这种智慧角色
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