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关于弘一法师一生的简介,想到找找有没有相关的电影,看电影的过程中有被这样的艺术作品传递出来的情感深深的打动,三郎小时候的聪慧,伶俐,母亲的欣喜,委屈。
青年李叔同的艺术天赋,为国为民的胸怀,变革创新的勇气,都通过电影传递给到我。
没有接纳你的环境不意味着你有什么问题,也有可能是你走的太快了,环境无法与你匹配。
在那样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之下,想来内心该是有多挣扎和无力 ,这个部分没有在电影的镜头里面展现太多。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幕是,母亲去世,和家长长辈沟通,把母亲的棺木从正门进入,按照自己的要求来主持母亲的葬礼,仪式上伴着钢琴唱出的那首曲子,那种哀悼,不舍既真情实感,又宏大包容,像不只是为母亲是为那一辈的人,是为无法留住的时代,和滚滚向前的历史再做一个告别,以至于之前反对这样办葬礼的三娘,来说,三郎我死的时候请你也为我唱这首歌。
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反对者曾经也一定是渴求者,她也一直被反对着,历史的更替,家族的兴衰,个人命运,都是在一条惯有的模式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当有勇敢者、清醒者跳出来做出不同的行动的时候,惯性驱使,习惯使然,必然会成为新势力的阻碍,而那些老的习惯就真的让他们获益吗?
这个过程怎么做呢?
唯有坚定的去做,用行动让大家感受到受益。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丰子恺和老师起冲突,差点被开除学籍,李叔同帮他说情,替他道歉的的那个画面 ,这两次的抗争我都感受到他什么是温和而坚定了。
坚定不意味着一定要撕心裂肺的表达,也可以冷静稳定的 表达,还让我看到了他的胸怀,为了学生的前途,对人才的爱惜,他可以弯腰道歉。
后来,遁入佛门,成为弘一法师,四年学律,终身持律。
电影中多次听到各个法师说要惜福,每一粒米都要吃干净,被子,衣服全是补丁,不让众人欢迎,不登报宣传自己,面对弟子的怀疑,不解释,心胸宽广,严于律己。
当然佛法的修行方式很多,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而看到有人为了宣扬佛法,净化心灵,减少痛苦,他愿意自己这样化身戒律,为他这样的行为而感动。
好像感觉自己对佛的向往又更多了一些,好像对于自己近期的状态的调整又更多了一些思路 。
把一切的苦难都当做修行的机会,培育慈悲与智慧。
还有我发现了自己心的运作模式,以前看到别人的好,都会希望自己也拥有就好了,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对于别人而言有嫉妒,好像你为什么能够拥有,我没有的美好品质,没有办法发自真心赞美他人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感到压力和责怪,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看电影里面李叔同那么的富有才华我的这颗对他人嫉妒,对自己责怪的心又升起来了啦 ,当时我就感到我的头疼,想想要去做到这么一个琴棋书画,学贯中西,僧俗两通的人 ,对于我这样一个资质平庸的人而言,实在是要求过高。
当我看到我的心这样的运作模式,和去感受我的头疼之后,好像这个嫉妒和自责的心被放下,我可以更自在,更在当下的去欣赏弘一法师的智慧和胸怀,也更能看到和接纳我自己的现状。
想来以后面对他人的优秀,我能更淡定和真心的表达,随喜赞叹。
《一轮明月》好像是与某部大片同期上映的,与同学在上映首日兴高采烈地等待进场时,看到了《一轮明月》的广告,濮存昕一副凛然的样子立着,电影的名字也很有韵味,在心底留了个影,不容多想就进场了。
一直还以为是关于鲁迅的电影呢!
前几周看到CCTV-6的广告,心里很是激动。
因为濮存昕,因为李叔同。
濮存昕是我很敬重的男演员,《蓝风筝》撼动心灵,艾滋病大使让人温暖。
近来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净是些广告),他的品行、演风配得起李叔同,因此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最早知道李叔同,是音乐老师初一教我们《送别》之时。
音乐老师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一直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教音乐。
讲起《送别》的曲与歌词,他总是很激动。
总是记得一次他看我的笔记,细心地在抄录的《送别》的歌词下写上“李叔同”,对其敬重可见一斑。
于是我对李叔同愈发感兴趣,泛泛读了些,心存疑惑与敬佩。
疑惑是,如此有想法、有激情的人,为何会遁入佛门?
难道是想做陶渊明吗?
如果是这样,那我对他的感觉可是大打折扣了。
电影在一汪揉碎的月光中开始,在佛门的清静中结束。
单从电影的角度说,它并不是那么好。
导演对其一生的事迹太泛泛而谈,一切都在赶马灯似的前进,没有详略,什么都讲到了,却又什么都没讲深入。
一些环节性的的东西没有阐述清楚,变化来的有些突然。
另外,李叔同的日本妻子为何选择徐若瑄?
是为票房考虑吗?
对于这种正剧,很难兼顾票房,那就干脆找合适的人演啊!
徐若瑄表现的,始终是年轻时代的可人、娇滴滴的样子,夫妻间的琴瑟之和似乎并没有很好展现。
最后在桥头与弘一法师离别也并不出彩,没有表现出一种庄重。
甚至还不如李叔同因为父母之命的妻子的气质。
不知是因为对佛门的不理解,或是一些其他的感情,相较弘一法师,我更喜欢李叔同。
忧国忧民,一腔热血,热爱教育,才华横溢。
是他,把西洋艺术带入中国,破开国人的蒙昧。
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终培养一代大家。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黑暗的社会中,散着孤傲的光芒。
遁入佛门,看似与尘世了结,实是另一种奉献。
他勤俭朴实,在断食中澄净自己的灵魂。
他苦心孤诣,终精通律经。
在临终时对抗战局势的关心,更是把他的忧国忧民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似在佛门中与外界隔绝,实际仍心系天下,继续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人间传奇。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每个夜晚,笼罩世界,照亮心灵。
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生之谊更是令人动容。
这也让我想起了《恰同学少年》中杨昌济与毛泽东。
同是老师发现学生过人才华;同是学生有过激之举时遭遇退学;同是老师据理力争,挽留学生;同是老师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情感,愿把毕生之学识传授学生;同是在教与学中,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丰子恺说李叔同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因为“他是个像人的人”。
而做一个像人的人,也是他的毕生追求。
孜孜不倦的《护生画集》,是他与老师友谊的凝结,是这位大师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
而《护生画集》所传达出的淡定与质朴,也是老师与他的真实写照。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一轮汪汪的明月中,永驻心间。
于人生低谷之时,内心苦闷压抑之际,机缘巧合之下看到这部电影,逐渐才平静下来。
最感动的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李叔同母逝,当抬棺从正门入府时,被他当时的三娘极力批判并引发不满,但是当他满怀伤痛地为母悲歌时,我们却看到一张悲戚的脸缓缓地进入灵堂,对着悲歌的李叔同小心翼翼地青请求:“叔同,我死了以后能不能把这歌再给我唱一遍?
”当时只觉得好的艺术一定是雅俗共赏并且深具感染力的,它能让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让无法化解的矛盾在一瞬间就冰消雪融。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弘一去普陀山拜访印光大师,吃完饭后印光大师用水洗饭并将之饮尽,弘一在一旁有样学样,印光法师非常高兴地说了一句:要惜福啊!
这一句瞬间戳中泪点,一下子眼泪飚出。
我们的生活要比他们当时的条件幸福太多,可是为何总感觉不到快乐与幸福,归根结底把很多都归结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但很少想到比我们能力差的有过得比我们更好的,比我们能力强的也有过得比我们更差的,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但却没有珍惜,到最后来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于生活中最苦闷之时有幸得到佛法的开解,是机缘巧合也好,是佛法慈悲也罢,终究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并破解了痛苦的根源,就像电影中李叔同说的: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之心。
在人生中遭遇困惑之时,有佛法开解,可以获得生活的智慧。
《一轮明月》是一部极具感染力和深度的影片,它以细腻的笔触和诗意的画面,展现了弘一法师传奇的一生。
影片中,弘一法师的人生转变令人深思。
从早年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到后来的毅然出家,这种巨大的人生转折并非偶然,而是他对生命真谛不断追寻的结果。
电影通过展现他在尘世中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他出家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电影的画面美轮美奂,无论是江南的水乡风光,还是寺庙的宁静清幽,都为影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弘一法师的内心世界相得益彰,更加凸显了他对宁静与超脱的渴望。
演员出色的表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他们生动地刻画了弘一法师各个阶段的形象和心理,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位大师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在表现弘一法师修行时的坚定和对佛法的领悟时,演员的表演极具感染力,让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为其增色不少。
悠扬的旋律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进一步烘托了影片的情感氛围,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总的来说,《一轮明月》不仅仅是一部传记电影,更是一次对人生、对佛法、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它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
夜很深了,四野很静了,当所有的空间只留给了一个人,我独自品味一部有关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
看着看着,整颗心都很沉重。
在中国历史上,李叔同是我最喜欢最欣赏最敬重的一位大师,虽算不得文人,但我总是喜欢把他当成半个文人,大概那性情与文人太相似了。
电影里的李叔同是爱心大使濮存昕主演的,表演还能令人满意。
我实在也无必要吹毛求疵了。
李叔同,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文艺大师。
是小三郎,是风流才子,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天涯五友”撼申城,曾经赢得“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总总,就是做留学生也风光无限,作教员亦受众人敬重。
最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把他推向了极致。
然叔同仍不快活,他决意出家做和尚。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夫妻分别的场面,叔同要获得什么必定要放弃什么,我想这其中的抉择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
叔同的心里必做了一场艰难的斗争。
也罢,既要做个和尚就要来个彻底,从此我不再是你的叔同,你就管我叫弘一了,从此我们也不要再相见了,你回你的日本,我做我的中国和尚,再见就是陌生人了。
我们就以西湖为证吧,而后,你坐你的船我乘我的舟背向起行,再没有交点了。
你问我爱是什么,我说爱是慈悲,我用我的慈悲来渡完我们余生的爱。
和尚,清贫是必须的,艰苦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既已出家,又决意一心钻研律宗,今后也就不怕孤寂了。
清清静静闭关四年,我四年不出,我只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修律宗,偶尔听听自然之音,偶尔喂喂窗前的小鸟,虽苦亦能苦中作乐,好不惬意。
当慕访印光法师是,法师说要惜福啊!
大师何尝不是一生惜福呢,一瓢一钵一杖足矣,行走天下,布道四方,朋友有识之士虽有所助亦皆赠人矣,大师之品行为众人楷模。
此皆赖于惜福。
想想大师一生,忠孝悲悯,对国有无限的爱,此忠也:对母亲有无边的爱,此孝也;对芸芸众生有无疆的爱,此悲悯也。
此至忠至孝至悲悯之人,前无古人,今亦无人。
大师,确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普照大地,普渡众生。
我用今无限静的夜来怀念弘一法师,来祭奠一轮明月。
2007年8月24日
上周到厦门办事时顺道去了趟南普陀——弘一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的地方。
发现宣传栏中《一轮明月》的海报。
濮存昕的扮相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
回到家中便四处寻找光碟。
但是,正如许多网友说的那样,市面上没有人听说过这部获得华表奖的影片。
我很是失望。
其实,去年福建佛教学会就在驻地免费放映了,但那时候我不在福州,错失了机缘。
于是,我只能下载了一个不是很清晰的版本。
它终究没让我失望。
虽然,整体叙事仅有简单的单线条,但其中对于佛教教义与象征的理解却是庄严的,没有流于坊间的浅薄观感;濮存昕的表演也是令人感动的。
然而,最让我感怀的还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象征物——陀螺与渡船。
影片以少年李叔同玩耍陀螺开始,又以弘一大师观看一个少年玩耍陀螺终止,完成了一个人生的轮回。
而片中的渡船不仅上演了李叔同与妻子恩爱也在后来上演了弘一与俗事情缘的挥别。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慈悲就是爱。
”两艘渡船在西湖上的摇荡象征着苦难的人生等待着悲悯的救赎。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那句台词,但我还记住了陀螺与渡船。
真不知道怎么说这种感觉。
最后的一段“三郎,回家吃饭了”,那种恍惚,那种人生的悲凉,那种钟磬音般的提醒,让我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想流泪。
人生如梦,对于俗人来说,只是一种比喻,对于佛教人来说,却是一种现实。
而李叔同,正是从这里走向了弘一法师。
这样的电影的内容本来是不大容易做好坏评价的,或者推荐什么的。
谁看了,就是一种缘,不看也就和你不搭界。
当然,从所谓的电影艺术来讲,不坏而已。
尤其是后半段,濮存昕的演出还不错。
“三郎,回家吃饭了”,这样的话,即使我们成年以后,不管我们多少岁,不管我们多大,再次听到,那种感慨,无法言说。
或许,这就是佛法。
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另,有个细节让我喜欢:弘一见印光,和他一起吃饭,印光吃完饭,用水淘了淘剩饭,吃下去,弘一也模仿着做了,印光高兴地说了一句“要惜福啊”。
)
写这篇影评主要为了上传一些截图0102-1011,283天,终于还是结束了,这是结束后,我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
下面会放一些看电影过程中截的图,一个人看电影,截图明显比两个人看要多,因为可以自由往回倒,一遍不满意,可以两遍三遍
有一说一,他的日本妻子真的很好,可惜俗缘终尽,她问“请告诉我,什么叫爱”,他答“爱,就是慈悲”,我目前不懂
看淡浮名
空门
勘破
悲欣交集
中学时期读过一篇很长的讲李叔同的文章,就觉得这个人满满的传奇色彩,去年无意间发现有这个相关纪录片就标记了。
在今天这个因为五一假期,所以周六刚补过周二的课的周二,我成功的带成了周三的书,不过还好手语老师也表示自己连续上课很累就看了这部电影我就补着作业观看完了这个片子由于后来我过于沉浸 导致两节课只写了两页…关于影片 濮存昕演技台词应该算中国演员第一梯队的吧 这点我从来不怀疑 不过徐若瑄那个台湾口音出来我是比较跳戏的 突然从乱世救存变成了台湾偶像剧…其他的都挺好的 那个音乐我几度想要潸然泪下…一个名门望族的公子 最后失望于这无解的乱世中国 只能投身佛法 至死那种文人、僧人心怀大众高尚气节都令人敬佩。
不过他为求出家抛妻弃子确实不对 但那个乱世 又有几个幸福圆满的家庭呢?
《一轮明月》碎片记录明亮的月亮从小环境优异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愁眉苦脸。
要是你爹还活着,听见你弹钢琴该有多好啊。
清政府割让台湾…叔同忧国忧民,心地善良,刚一踏上人生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他坐上火车,窗外是疾苦的农民在人力犁地。
火车开一半,突遇黄河大堤决口,眼前这就像人间地狱。
叔同喜欢听戏,看得出来也喜欢京剧名伶,结果母亲做主让叔同娶了一个茶商的女儿。
他杜绝仕进之心官宦之途 列身票友出入梨园,消磨青春时光。
李叔同上台唱京剧,杨翠喜不舍去了官府。
因为袁世凯用十万两军饷买她向载振行贿。
就此一代名伶消失在京剧舞台。
1898年上海叔同在那里待了八年,北望津门,正经历庚子事变,家国沦丧。
上海却歌舞升平,十里洋场。
许多文人在此沦落天涯。
叔同为大家赋诗写歌,聚会中偷偷关注一个女子,女子也仰慕他破有好感。
他有意填补法学界介绍国际公法和私权的译著,只是认为自身日文底子薄。
蔡元培认为翻译法学著作光缜密和准确性远远不够,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
叔同认为公法虽多但只对强国有用,弱国不能只依靠公法侥幸图存,要自立自强。
他和黄炎培等人办沪学会,用知识积弱扶贫。
同时也通过特殊方式宣传民主思想,搞新学科等。
突发意外,蔡元培在逃,黄炎培劝叔同一起逃往日本。
叔同拒绝,不愿丢下生病的母亲。
0:15:05这个镜头设计得好。
女子想和叔同一起买年货,他拒绝说家里母亲生病妻子一人应付不过来。
她送给叔同一份礼物。
母亲有愧,知道叔同这些年过得不快活,她不该做主娶了茶商的女儿。
希望叔同以后尽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母亲去世后,叔父讨论的居然是:叔同的母亲是侧室,棺材怎么能从正门进来。
叔同认为这些陈规陋习该改改了,作为名门望族,言行举止会得到外界关注,也影响着外界,他做了个榜样。
葬礼上叔同亲自为母亲弹钢琴歌唱后来他去了日本才华横溢…出书立著…促进中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演话剧义演赈灾他认为“没有富有灵性的模特,就没有天才的画家”这是一个整体。
1911年,回到了上海太平洋报停刊,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913年 杭州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我是李叔同,这学期负责你们的图画,音乐课。
丰子恺你为课代表画裸体,遭到议论,在当时不开放的年代图画课困难重重。
叔同开始产生羡慕僧侣的生活,想充实断食,脱胎换骨。
长亭外,古道边…这是他人生无数次送别的写照。
1916年 虎跑寺他已经开始断食了,并记录。
夫人来信他也不回。
他尽力了,不愿再教书,认为灵魂的解脱才是首要任务。
他想出家做和尚。
他对妻子说,多少年了,你是我的好妻子,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你…对不起…我是中国人我只做中国的和尚。
人生如常,如暴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
1918 灵隐寺你已是三宝弟子 弘一西湖上,他与妻子各在一条船上我就要回国了好叔同请叫我,弘一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爱,就是慈悲。
1921 温州庆福寺寂山长老:佛教八万四千法门 你为什么偏修律宗弘一罪孽深重,出家又晚,非酷戒不足以灭障,更何况,律宗博大精深,惟其了解,才知道进退。
拜师印光大师厦门普陀寺创办佛教养正院《三宝歌》1937年 青岛 湛山寺不可受而不持泉州开元寺身为佛子 危难之时 不能共shu国难于万一,不能为释迦如来找到一点体面。
他挚友也入佛成居士。
万岁万岁,五千年国…护生画集三郎,回家吃饭啦,他叔同也要回家了,陀螺转…他走在万千烛光中…
曾经沧海难为水
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凌晨三点多电影频道竟然放这个 可惜濮存昕不够神。
宛如流水账,强行将大量信息塞入100min,感觉很不好。“爱是慈悲”的弃小爱求大爱的行为让我想起电车难题,并不认同(ー_ー)。弘一法师圆寂前的风声禅语,颇有禅意。
适合一个人静静的看,随时暂停百度一下电影里出现过的名字,看电影长知识两不误……
一汪清水
爱,就是慈悲。
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 很是难得 由猛烈的太阳变成柔和的明月 弘一大师前半辈子观念自由开放 洋溢着青春的激情 后半辈子四大皆空 心空祥静 是追求也好 是坚持也好 是脱俗也好 是逃避也好 都不重要 因为这一切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阔的胸怀 还记得 面对这样的转变 弘一大师自己只用了四个字来解释 人世难料
濮存昕跟佛教好有缘啊,已经两部了
无字幕版。后面的日语让我很纠结。。。瑄瑄,你说的是神马啊。。。
很多人打高分是因为演员和弘一法师吗?但是作为电影不合格啊!导演想诗化美化又做作还落了下乘。李叔同前半生有点放荡不羁,是一个典型风流才子,导演刻意避开,反而弱了和出家后潜心持律复振律宗的对比。台词还念错音……这你也好意思给人法师拍……
弘一法师值得更深邃更精致的叙事结构,而不是这种蜻蜓点水般的平铺直叙,除了濮存昕,感觉其他人都演得好差哦~ 不过徐若瑄的身体真的有真理吧。在寺庙看电影挺有趣的。
通过好友赠送 DVD光盘观看的电影,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第一次使用 DVD光盘观看电影,特别有意义。影片整体很大气,很精炼,濮存昕的演技很精湛,尤其是在饰演弘一法师时,举手投足间,都让人觉得他就是弘一法师再现,值得一看。
不能对这种片子要求太高
喜欢李叔同给母亲弹琴送别~
是含着眼泪看的,那个音乐做的真好,法师晚年在福建度过,是福建之幸
只因四年前的那个暑假在天朝六套多看了你一眼,就一直把你惦记到今天!网上没有资源,刹到南普陀正版DVD要泥马的120!弘一大师,我是有多虔诚。虽然给一部如此有文化底蕴的电影这样不严肃的短评有些不敬,但是我却真的不能淡定。今天我终于就在视频网站那极其模糊的小框框面前得到了超度....
真心不错啊!前半段对李叔同的生平拍的有些浮光掠影,好在其实重点就是在后半段变成弘一法师的经历。镜头十分漂亮规整,画面和节奏给人很安静的感觉,和影片的气质结合的很好。台词也很精辟,一看就是下功夫研究过的。800万的电影能做到如此,真是业界良心。这种电影,长知识长见识!!
“爱,就是慈悲。”“要惜福啊。”“我是不收徒的,我们同行吧。”似乎是很忠实地在做传记记录。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呢?很多地方是点了一下,但又未深入和连贯。还是让人看到,日常修行方式,即便是修律宗,仍是一瓢水,一箪饭。所以仁者智者,都可以从此片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