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改编自劳伦斯布洛克著名的硬汉侦探马修斯卡德系列中同名的小说。
因为口味问题仅仅看过整个包含十八部作品这一宏大体系中的少数,如这一部,但对于书中阴沉晦暗的别样纽约以及风格典型的硬汉侦探马修斯卡德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得以在大银幕上体验二者的具象化自然是令人期待。
究其本源,硬汉派侦探小说应该算是传统侦探推理小说与美国二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结合后诞生的。
社会黑暗,秩序混乱,司法腐败,维护正义的重任于是便落在了私家侦探的肩上,这些孤胆英雄则通常是单枪匹马临危不惧,以硬汉式的意志热血与侦探的敏锐洞察深入虎穴九死一生,在法律范围之外伸张自己心中的正义。
此类故事和其中的人物骨子里几乎都带有浓重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即便是在本片这样一个发生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故事中,我们依旧能够察觉到源自几十年前那如同古旧的咖啡馆木制吧台所散发出的陈旧而独特的气息:总是在灰色天空笼罩下暗流涌动的大都市,格局传统而狭小的酒馆,一袭带有弹孔的旧风衣。
电影颇为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中而非现实中的纽约市,偏灰的色彩基调,远离喧嚣与人群,现代化的痕迹被冲淡。
整片的构图色彩以及叙事节奏也都带有一丝不容忽视的文学气质。
连姆尼森饰演的马修斯卡德在形象和气场上都和小说里的主人公比较吻合,这当然也得益于连姆大叔一直以来在银幕上塑造的同类型硬汉形象已经深植于心中。
马修斯卡德是典型的硬汉私家侦探,有多年警察工作的专业训练和经验,行事作风却逐渐背离体制和法律,行走在灰色区域并行使着自己的正义。
整个案件偏重口,狡诈的变态杀手,绑架虐杀分尸(虽然对于硬汉派而言是家常便饭),侦探循着蛛丝马迹步步为营,最后因果报应各得其所。
剧情上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人物关系也比较简单,在警匪片编剧们绞尽脑汁试图提高剧情复杂度然后一直从头到尾抖包袱来创造惊喜的当下,这种小说般的简明叙事反倒另有一番滋味。
有原作作为剧本基石,有着精妙的分镜和摄影配合,本片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但可能是出于商业化和完整性的原因,相对于原著的改编部分很多,有些是化繁为简,有些则弄巧成拙。
主人公马修片头时神龙摆尾以一打三,枪战中跳弹误杀一小女孩,从此退役戒酒(小说中这不是其戒酒的原因)。
这一段并不是在本部小说中出现的,和故事的呼应程度不大,而更多的是为了丰满人物的目的而加入的,毕竟硬汉没有点惨痛不堪回首的过去怎么好意思当硬汉呢。
小说中主人公和伊莲娜(男主的妓女女友,和风尘女子的罗曼史也属于硬汉的基本素质之一)的感情线在电影中被直接抹杀,虽然对于读者而言二人关系在本部中有了质的飞跃,但在没有铺垫的电影中加入这个人物可能也略显多余。
小男孩TJ戏份的大幅增加算是为电影沉闷肃杀的气氛中加入一丝活泼作为调剂,一老一少一静一动一主一辅的组合构成的反差萌点还是很有观赏效果的。
影片个人认为比较失败的改编在于对毒贩克里斯托兄弟俩戏份的削弱以及结尾的对决部分。
在小说里,肯尼是个有着自己一套人生哲学的毒贩,个性上坚毅果断,虽然工作为人不齿,但亦有底线,他的哥哥彼得则是肯尼身边能力突出的协助者。
电影中的二人不但戏份缩水,更是惨遭编剧毒手:肯尼被已经制服的匪徒反杀,彼得则是一副瘾君子的模样,在枪战中挂掉。
二人的命运终结之处恰恰是最大败笔的结尾:在男主面会匪徒交钱赎人的高潮之后,TJ藏身匪徒的车厢并引导主人公等将匪徒一网打尽,男主在把劫匪制服后交由肯尼处置报仇血恨——等下,影片就这么结束的话,连一场最终对决也没有的话岂不是太不过瘾了!
连姆大叔的身手得不到展示那可怎么行!
——连姆尼森的粉丝们、电脑游戏玩多了的和打着拍子看电影的观众们发出了异议,正好编剧冰雪聪明洞察人心,他当然要把结尾改成喜闻乐见的那种。
于是被铐住被打晕的匪徒像终结者一样启动了备用能源,将五感被编剧屏蔽的肯尼击杀。
之后就耐心埋伏等到男主故地重游时与其展开殊死肉搏,当然最后还是需要乖乖地被男主干掉这才算完成任务。
相比之下,小说的结尾可能缺少惊悚的冲击力,却更为聪明且引人深思。
TJ并没有躲入车中,马修能够找到劫匪的老巢是根据劫匪之前用于确认绑架对象家中是否有人的试探性电话,和电影中相反,内讧被杀的是匪徒雷的同伙,而雷被制服后则是被肯尼肢解。
当然小说的表述方式不同于电影,最后肯尼和马修的谈话,以及之前在墓地时匪徒雷和马修的谈话,无疑对于配角人物的塑造更为充实,但在条件有限时,显然电影试图突出的只有连姆尼森一人。
这段老套的八股式改编,让人想到TJ在小说里的一段调侃:“如果我们现在在拍电影,我就可以钻进车里......等我们到了,我再溜下车,打电话给你,告诉你我在哪里。
可是我又想,TJ啊,这不是电影,你太年轻,还不能死。
”遗憾的是,编剧把作者的吐槽当真了。
在配角弱势的情况下,连姆尼森一人撑起一场戏,距离理想型的硬汉侦探也基本不远了。
电影版的马修斯库德更加正面,黑白交织的人脉和不干不净的历史隐而不宣,只留下前警察这一个身份。
脱离了国家机器,马修斯库德这一头顽固而虚弱的老熊只能凭借嗜血的本能和执著的意念追踪猎物。
在中国农村路口都架设起了监控摄像头的今日,好莱坞的硬汉英雄们早就已经全副武装,特种兵一般的身手,搭配高科技的装备,更有黑客技术强大到视隐私于无物,上可窃取国家机密下可查人开房纪录的辅助团队,百万军中进上将金库如招摇过市,取人性命之赏心悦目如同弗拉明戈舞。
回首再看曾历历在目的1998年,这一年,威尔史密斯《全民公敌》上映,让大家意识到个人的信息是如此的不安全,一个手机就可以让你无处遁形。
而同一时间的纽约市,居然还有一个私家侦探,拿着记事本在大街小巷间东奔西走,谎话连篇地搜集情报,用经验和直觉代替监控摄像,用拳头和威胁作为审讯工具,用血债血偿行使正义。
这样的形象已经同20世纪一起老去,同布洛克的文字般沉淀在纸页间的那个纽约,在坟冢间踟蹰而行留下一个风衣残卷的背影。
连续出演动作片的连姆.尼森大叔在选材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识别力,虽然有一种被固定类型化表演的趋势,但不妨碍他精彩的演出,在以往的动作片里,连姆大叔的表演看重于动作的干净利落,而这部电影,电影很明显让他有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即便是披上了一个动作片的外衣,电影时时刻刻的都营造出来了一个精心编制的剧情,在这个剧情里,电影不但不停的给予主角施加压力,也连带着给电影之外的观众们施加压力,电影以一种道德上的压力来压迫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不但营造出来了一个极为自私且阴暗的人物内心心理,也将正义滑落到黑暗的边缘,站在边缘化的现实世界里,为我们讲述什么才是真正的难以抉择,我们看到的是特别阴暗的现实,是真正的黑白相混的混乱,你找不到自己真正所处的位置,也就意味着不可能把自己简单的定义成善良和邪恶的人。
电影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了所谓的现实,没有人会简简单单的处在一个绝对的位置,即便是正义与邪恶对立的双方,都有可能互换身份成为被人同情又谴责的对象。
电影就是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让观众无法选定自己认可的立场,因为电影中根本就不存在立场,也就意味着这里面发生的一切事都谈不上是绝对好的还是绝对坏的,你内心存在的正义感在这种环境之下难以发挥出来,因为你知道电影里面的每个人都值得同情又不值得同情,纠结伴随着整个影片,让电影夹杂的走在人性的边缘。
电影的叙事手法很是新颖,夹杂着纪录片与侦探片的形式,为人们打造出来了一个精彩与刺激的事件,而且电影主打人性阴暗的方面,剖入人心的将那些看似正义却罪恶十足的残忍表现出来,加深了对人物心理上细微详细的描写,并在这种近乎病态的环境里显现一丝温情,让英雄变得更难为,让坏人变得更罪恶。
电影前半段用几个镜头就表现出了连姆.尼森的冷酷干练,也用醉鬼的方式体现出了在他内心深处的压抑与愤怒,而后接手的一系列的事情,都让这个看似冷酷无情干练直接的角色,变得举步维艰处处难为,不得不说导演用故事的方式影射出来了现时代里的英雄,不再是以往的英雄豪迈,更多的是英雄气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时代并不需要匡复正义的英雄,而是需要敢于杀戮的屠夫,只有在血与枪的较量中,才能真正的诠释正义,而所谓的正义也不止是单纯的正义,它包含着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那其中掩埋罪恶的成分,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没有什么事是能够真正的说清楚的,往往事情的背后只有一个让我们去选择的结果,而我们往往选择的是人们能够接受的那一部分。
故事少了很多打斗的场景却换来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剧情设计,电影打造出来了一种悬疑的恐怖气氛,营造出了强烈的阴谋味道,即便是电影已经突出了犯罪分子们的一举一动,但仍然能够让我们时时刻刻绷紧神经,感知随时都可能发生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事情,而且导演将这种气氛拿捏的恰到好处,让电影向悬疑片的方向靠拢。
年过六旬的连姆.尼森在电影里的表演相对的有些乏力,而且那种几乎描述酒鬼的表演,更显得他有一种格外的沧桑,好在电影还是以剧情为主,并没有太多的将连姆大叔置于拳打脚踢的处境之下,虽然少了很多动作戏,但剧情的内容也是相当出色的,让连姆大叔的表演,实打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特别现实感觉不到一点做作,而且镜头有时也是一镜到底,记录下了故事的发生过程,一气呵成的感觉让人觉得十分真实有感。
而且电影还加入了黑人小孩的角色,原本让冷酷无情的角色一下子多了很多柔情,更为突出了颇为悲怅的英雄主义,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作为小说的改编,将气氛刻画的更加冰冷阴郁,让原本就让人感觉到心里有堵那种氛围,更为突出了整个事件的发生,不但没有感到畅快淋漓,反而给人堵上加堵的感觉,连姆.尼森不在是一个强硬刚正的硬汉形象,转而演绎成了酗酒如命但穷追不舍的侦探形象,不得不说这样的转变看的出连姆大叔针对角色拿捏的精准。
电影何尝又不是在宣扬罪恶与救赎的主题,用犯罪的形式来升级为对罪恶的救赎,看似毫无道理,但深究起来貌似还有那么一点点说的过去。
影片前半部分节奏还算紧凑,后半部分有点拖沓,如果还想看类似森叔怒火千里救援女儿、电死坏人的爽剧,那么这部电影绝对是totally different,这是一部太过真实的电影,真实到你会觉得整部电影的剧情更像是被上有老下有小的琐碎生活裹挟着的中年人,处处透露着无奈……特别是看了一大半看到森叔和消瘦的表哥为了营救小女孩和两个疯子对决那里,对于手枪的使用效果太过真实, 一枪命中之后是枪枪不中,命中疯子那一枪刚要觉得有点解气,结果疯子穿着防弹衣……明明疯子二人组被完全掌控了,结果失妻失弟又失财的大表哥居然被反杀了,绝对堪称全片最惨…影片结尾虽然坏人死绝,但并没有让观众觉得多么痛快,森叔回到家中,累了一夜,困的睁不开眼睛上下眼皮打架的状态像极了社畜的你我,对森叔来说,因为酒后错杀一个7岁男孩而终结的警察人生将永远不会得到救赎,不做警察的他做着一个似是而非的工作,又刚刚接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项目,项目收尾甲乙双方都死了,日子终于还是在似是而非中以睡去终结,综上,人生的意义恐怕就是每晚能清醒的睡去,否则就只能靠酒精过活,就像电影里的森叔那样,即便戒了酒却也将终身沉醉……
枪战镜头又少又简单,剧情没有悬念又拖沓,结尾毒贩本来是要寻仇反倒被灭了门,夫妻加小叔子在天堂见了面是撕13还是3P?
罗刹毒贩弱得好像没办暂住证的流民,怎么看怎么不像混得风生水起一个电话能召来15公斤可卡因的大毒枭。
不值得一看,比空中营救还要烂。
看到这个片名其实是会马上觉得不想看的。
完全是因为看了预告片,引发了好奇心。
题材倒是一早知道不是我感兴趣的类型。
尼森大叔虽然演技过硬,但也不是我喜欢的型。
影片的气氛和节奏都非常喜欢。
也就是说,故事内容我并不喜欢,但是讲故事的风格实在是深得我心。
大概是不甘心打4分,但是3分又觉得委屈了此片的水平。
此片动作很少,主要还是悬疑和惊悚。
悬疑方面还可以,惊悚方面的话,最后部分还算是有高潮,但也没有说要起鸡皮疙瘩或是肾上腺素飚升的感觉。
小说我没有看过。
但看影评,似乎南竹也是个经典的英雄角色。
其实本片的处理主要照顾情节发展,没花大力气塑造人物,所以南竹的形象也淡了。
小男孩TJ与南竹的奇缘真的是个非常不错的支线,我非常喜欢。
配乐也很带感。
整体并不像海报那样的阴郁。
“行过死荫之地”是其1992年的冷阴暗的推理小说。
在当时来说是很不错的题材,绑架杀人,基佬,肢解,各种猎奇,把纽约的阴暗和人性的扭曲表现出来。
不过,我其实对推理小说也不是完全了解,不是属于考证党的那种。
当代美剧很多手法,各类人性的阐释,很多都来自于前辈们的杰作。
对这部电影我还是有较高的评价。
不过,在比这部电影还要猎奇的电影,美剧,动漫等作品,觉得还是有些平平。
(请大家不要喷我,我知道电影的目的不是表现画面,可能是猎奇向看的有些多了)
阴冷变态不是我喜欢的格调,小女孩出境是影片唯一的亮色一抹,就连小黑男孩也是背着一身伤痛心酸冲击着观众情感,小女孩的明媚注定是为了反向加深影片的阴暗,一去不返的手指还能令她重回明媚吗。
大表哥养眼的存在、有情有范儿、这里的好注定都要被败坏,所以以死状惨烈死得不值了断终结。
削减的脸颊深陷的眼眶又换了发色只觉得熟悉不记得是谁,看了演员表才对上号。
跟大表哥完全不同的格调味道。
恰巧又刚看了大小姐跟尼森大叔合作的空中营救。
虽然今年弃了唐顿,看到二位有表演还是会来捧个场。
又恰巧空中营救中同样酗酒混沌一派不得志的尼森大叔也是救赎小女孩来赎罪对另一个小女孩的伤害。
[官方剧照 #16]皮尔斯·布鲁斯南、约翰·特拉沃尔塔、尼古拉斯·凯奇、布鲁斯·威利斯、梅尔·吉布森、凯文·科斯特纳......这批曾经能文能武耍得了酷装得了帅玩得起深沉的帅哥帮们,目前基本都处于职业生涯的暮年,苟延残喘般地穿梭在一些小制作中,真让人嘘唏不已。
相对于他们,连姆·尼森绝对算得上一位异数,当年在那群帅哥堆里也算不上最火的,今天却扛起了大梁,成为了那批演员中依然活跃在第一线的绝无仅有的一位。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他还跻身进入了十大好莱坞男星收入排行榜,而且身居第六位,更在克里斯蒂安·贝尔、马克·沃尔伯格等当红明星之上,价值让人叹服。
不过,与其他明显靠一两部作品就占据了前十的位置不同,连姆·尼森靠的是数量,数一下的话,在2014年,他出演的作品就有《空中营救》、《飓风营救3》、《行过死荫之地》、《西部的一百万死法》、《乐高大电影》、《抢劫坚果店》等,这对于一个62岁的老汉来说,真的很不容易,即便是中青年演员,同年里参演这么多片也很难做到。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片子都很精彩吗?
未必!
但存在即合理,起码这些电影没有一部是亏本的,这就挺不容易了。
既然老尼森还能演,观众还会看,那就赶紧榨取他的剩余价值吧。
如果拿《行过死荫之地》来概括下连姆·尼森当下的处境的话,正好吻合得上。
那就是,一个已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老头,却价值依然,那就出来发挥发挥余热吧。
废物再利用,就在于最大程度榨取可资利用的那一点价值。
当然,《行过死荫之地》里,是用另外一种表达形式讲述的,那就是救赎的形式。
“行过死荫之地”是一种标准的港式翻译,有点绕的语言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看似逼格很高的境界,其实它的直译就是“墓林穿梭”、“墓林漫步”,很有一点惊悚的感觉。
电影的开头部分,的确打造出了一种惊悚与悬疑的好底子。
只是,在一点一点走近谜底的过程中,稀稀松松地将架构玩散了,最终成了虎头蛇尾的残局,有些遗憾。
《行过死荫之地》还有一点《白日焰火》的味道,都是讲退役警官继续破案的故事。
只是《白日焰火》里的退役警官要破的还是曾经困扰过他的那一个案子,《行过死荫之地》里的退役警官要破是则新案子,与自己并未有直接利益相关。
论境界,后者还更胜一筹呢。
只是,文艺性上,《白日烟火》又要高出一筹了。
连姆·尼森饰演的马修·斯卡德,曾经作为警官,在工作期间饮酒,结果半醉的状态下,使得他在接下来的警匪枪战中,误伤了路人甲。
因为饮酒误事,马修·斯卡德不得不选择退役,从事私家侦探的工作。
他还戒了酒,参加了教会的戒酒组织。
但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还是始终折磨着他,难以摆脱。
而这一次,他接到了一个雇佣,作为私家侦探,雇主委托他去拯救自己被绑匪绑架了妻子。
其实,救助被绑架的小女孩,这事应该报警,警察来解决这样的案件才是正途,一个单身匹马的私家侦探能完成什么,实在有些可疑。
马修·斯卡德自己也对这份雇佣很起疑,不过他迅速就查明这基本上是一种黑吃黑的游戏。
凶残的绑匪,专门以身有污点的人为绑架对象,那些曾经是的毒枭或其他污点的人反正身上有钱,而且不太愿意跟警察打交道。
所以,深陷困境的旧毒枭肯尼,在妻子被绑架之后,不愿意报警,但又必须要救自己的妻子,不得不找到马修·斯卡德,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
那么,故事的可把玩之处就来了。
肯尼曾经是毒枭,现在已经金盆洗手,那么这样的人身处困苦之中,究竟该不该营救?
斯卡德作为退役的警察,还能不能私自行使司法的权力,有没有能力维护正义?
有污点的人能不能被拯救,或者自救?
这种难题已经超越司法层面。
因为在司法上,这一问题毫无悬念,既然肯尼贩过毒,那么他就必须得坐牢,毫不商量的可能,不管他愿不愿意悔过自新,而且想自新也好,去监狱里照样可以。
还有,斯卡德也没有权力去私行正义,绑架案必须要交由公权力去处理,任何个人都没有代表公共机关行使正义,也没有谁会授权他去做。
但那样的话,肯尼的后半生就完了,相当于剥夺了他作为一个好人的权力与机会;而斯卡德的不能行使正义,也让他无法再去进行自我救赎,无法弥补自己曾经的过失,他将会怀着永远的遗憾走向坟墓。
这当然不是肯尼与斯卡德愿意面对的,所以,他们联手奋起了。
对于斯卡德,在做警察的时候,执行的是正义的事,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尽心尽职,却因为私德上的酗酒而坏了事,因此让他陷入了长久的自责之中。
这一次,面对凶残的绑匪,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凶杀案,他知道绑匪们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猎物,他们即便拿到了赎金,还是照样会撕票,凶残至极,必须尽快阻止他们。
而身怀污点的人也是人,也需要帮助。
所以,斯卡德勇敢地站了出来,为了他心中的正义,也为了完成自我救赎,径直走向绑匪,去面对他们的屠刀与枪口。
具体情节中,还设置了斯卡德不愿意帮助肯尼的情节,以卸掉一些助纣为虐的成色,强调其完成自我救赎的主线索。
至于结局,不消说,好莱坞式的结局再一次上演。
而且肯尼与斯卡德都如愿所偿,前者可以如愿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斯卡德也终于一吐多年心中块垒,代表上帝执行了人间正义,尽管他已退休,还是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退而不休,依然是维护正义的一份子,这种自我鉴定得到证实,曾经造成的社会伤害,也因维护了更多人的安全得到了心灵上的补偿。
这种价值,与社会的认可,足以告慰斯卡德破碎多年的心了。
所以说,这个故事的终极意义还是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只是主体是一位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老头。
这可以回过来再与《白日焰火》对比一下,廖凡饰演的张自力,作为退役警官,曾经害死搭档的案件使他痛苦不已,不得不退役,然后过着一种颓废的保安生活。
但就在所有人对于当初的案件都已经放弃了的时候,张自力却还在坚守,一直在追踪着案件的蛛丝马迹,不惜一切手段地靠近真相,终于将一起所有人都认为已经结案的案子钩沉出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让真凶伏法。
张自力的这种执着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过程,不过因为中国不是宗教国家,没有将救赎的话题提炼出来罢了,只是将主题归于个人的执着,这样反倒不具有了普通性,打动人之处也小了许多。
而斯卡德的故事则宣告着,任何人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你肯努力,并为之付出,救赎就有机会完成,如果导演给力些,完全可以执导的更好一些。
作为一部电影,《行过死荫之地》并不算特别精彩,在连姆·尼森2014年的所有作品中,也排不到前两位。
但这个主题还是蛮有意思,可惜编剧与导演不太给力,将其拍成了一部榨取老尼森剩余价值的商业之作而已。
按照这种水准走下去,老尼森的未来怕并不会走得太远,尤其是招牌的《飓风营救》系列已经拍完,新招牌又没有树立起来。
就像尼古拉斯·凯奇,在动作片的泥滩中越走越远,终于快到了直接出DVD的边缘了。
好在,连姆·尼森不久就要与马丁·斯科塞斯合作拍摄新作了,希望能够打造出新的招牌性作品,不然剩余价值将会迅速被榨光。
刚看完的时候觉得真棒,影像拍出了原作系列小说中那个阴森的纽约,利亚姆尼森在破破烂烂的纽约街头彳亍独行,也很像沉郁的马修斯卡德。
后来回味一下,又有很多遗憾。
原作小说十几本,我看到A Long Line of Dead Men弃坑了,后面几本也翻翻,但都看不完。
我看过的部分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叫故事线。
第一段是七十年代中期,小说前五本,从《父之罪》到《八百万种死法》,主角是一个孤独、阴郁、自毁的酗酒者,有收入就捐十分之一给教堂,然后点几根蜡烛纪念他认识的死者,通常包括该故事的死者和他当警察时误杀的小女孩。
这一部分以第五本《八百万种死法》最精彩,主角开始参加戒酒会,起初一言不发而且不断破戒,结尾时终于第一次发言,承认自己是个酒鬼。
这个角色到此算是一个完美的句号,作者自己也说本来想就此放下的。
其实整个系列小说第一适合拍电影的,就是这部,我简直能想象如果《离开拉斯维加斯》的麦克菲吉斯和尼古拉斯凯奇拍这个会是什么效果。
可惜八十年代小说刚出炉就被抢拍,当年也是梦幻班底,导演是《回家》的Hal Ashby,编剧是奥利弗斯通,据说拍得一团糟,Hal Ashby没等后期制作就被炒鱿鱼了。
《When Sacred Gin Mill Closes》写的是戒酒前的故事,算是番外。
第二部分从《剃刀边缘》开始,到《行过死荫之地》(话说这片名是谁翻的好怪)为止。
写的是他跟其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他与戒酒协会前辈吉姆类似父亲替代品的感情,跟黑道人物米克巴鲁的友情,跟妓女伊莲娜的爱情,还有跟流浪黑小孩TJ近乎儿子的感情。
第三部分就是剩下的,马特过上了挎着老婆看画展听音乐会的幸福生活,个人认为就是骗钱。
几处改动:风衣上的弹孔是新加的……本意应该是一个象征,主角的心路以误杀小女孩开头以救小女孩结束,但是我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小马哥和阿健,《英雄本色2》的对白汹涌而来……时间从九十年代初挪到九十年代末——就为了插雅虎的广告?
主角本来是因为误杀小女孩而开始酗酒的,改成了因为酗酒而误杀人然后戒酒,简直颠倒黑白;小说中主角去委托人家之前就已经知道委托人是毒贩,这也是马修斯卡德这个角色的特性之一,他不是行走在黑暗里的圣人,他的道德标准其实是很低的——他受贿也行贿,他屡次陷害疑凶(《酒馆关门时》《坟场票》),《剃刀边缘》里知道米克把凶手喂了猪照样跟他交朋友,《屠场之舞》里跟黑道分赃……肥佬内线的部分是新加的,有漏洞之嫌:以变态二人组之心狠手辣,怎么会放过他?
《行过死荫之地》本来的主线就是主角跟伊莲娜的感情,即马特从接受伊莲娜是妓女到想要独占她,以伊莲娜说自己已经退休几个月没接客结束。
这部分完全删掉了,我猜是因为他跟伊莲娜这一段说来话长想想也没法浓缩成一部戏,这套小说又没红到可以像暮光那样拍上下集的程度。
但是把TJ的部分挪过来充当副线,拍得俗气无趣。
个人认为不如把凶神恶煞的米克巴鲁加进来。
当初我看小说最不爽的就是全城毒贩抓绑匪这么热闹的戏份,怎么能让杀人如杀猪的米克去爱尔兰度假呢?
结尾本来是干脆利落的毒贩剐了变态绑匪告终(说剐也不算,处理方式类似《紫川》里紫川秀对付雷洪),电影版非要来一段大反派杀来杀去杀不死不断逆袭的戏,这把戏三十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刚发明时能唬观众一跳,现在就只能让人打哈欠了。
整个影片的基调,以及Liam Neeson那低沉到颓废的嗓音,都让人在影片一开始就感到压抑。
本来就是个酗酒警察,又开枪打死了无辜儿童。
一个成天混迹于戒酒协会的落魄大叔,又能有多大的能耐翻天覆地。
毒枭弟弟找他办案,两方都一副不情不愿的面孔,居然还真能生生的成事。
而毫无头绪的案件,莫名其妙的柳暗花明,我始终不明白,他是从那里找到开启调查的头绪的。
上网查碎尸案?
90年代的罪犯都跟小区菜市场的摊位一样,一样的东西只会有一家干。
所以只要是分尸案,八成都是一伙人干的。
小姑娘一袭红装,或许是全片唯一的亮色了。
这也让Matt Scudder接手营救,成为了观众希望的事情。
所谓心理学或许就是,你想办法让观众希望这个人得救,那心不甘情不愿的他最后还能接手的合理性,就没什么人深究了。
不过所有的毒枭都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要不就是爱妻爱弟,要不就是对病妻不离不弃,对女儿割舍不下。
相反,两个变态杀人犯倒曾是警察。
而主角也是当警察时候酗酒误杀,离了职了倒成了正义化身。
节奏舒服
给大叔捧个场,大表哥你在好莱坞过得还好吗
改编到这种程度可以了~ 克制住书迷情感来看是一部很出色的影片了 结局违反了劳伦斯布洛克原著的本意 前40分看不出斯卡德人物塑造的优越之处 连守墓人 TJ 的人物塑造都比斯卡德出色 只要挨过前40分钟 就会觉得他就是当时无愧的马修斯卡德
这片子想说啥。。大表哥你还是演大表哥比较好。。。。
斯卡德系列最值得称道的城市生活流被冲淡了不少,强化了戏剧性,作为电影改编倒也无可厚非。三星半,为抬高均分多加一星。
老尼森还是那么拼,都六十多了还在演着各种动作片。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逻辑上是没有太多漏洞,但结尾该高潮的地方,它早泄了,想重新再起,观众都看累了。
删减5分钟
Liam蜀黍帅爆炸! 好喜欢这种阴冷萧杀的氛围!
叔,你要变烂片之王了吗~
卡尔玛的完美诠释
过于平淡,最后一场戏太多余,小说里都是大表哥手刃仇人编剧你为啥把他写死了!根本没必要啊!
差好多口气,节奏不够紧凑,反转力道太弱,从头到尾都比较平。
身为一个小说粉,三星已经是我最宽容的打分了。TJ的改编不喜欢,马修的改编不喜欢,整个伊莱恩线还删掉了……唯一胜过原著的是大表哥的颜值【
先看的原著,觉得改动实在太多,尤其是结局,根本没必要改啊
不值得浪费时间。连姆·尼森作品中较烂的一部。
马修侦探的内里不是超级老爸的写意和专业,是那种绝望过后越发坚定却流浪于世的隐忍和淡定。仅这一处,就遭踏了原著。另说,影片味道也太温柔。虽说如此,片子却不难看。
光线太亮,BGM太扯淡,结尾太过硬扯。导演完全没有get到原著当中的氤氲气味,硬生生地把纽约拍出一股摄影棚的感觉,用自己狭隘的理解方式成功地拉低了马修斯卡德和纽约的逼格。不伦不类的二次创作。
大叔终还是老了,依然很喜欢。
“我叫马修斯卡德,我是个酒鬼。”影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得益于劳伦斯布洛克的原著小说,但剧本的改编较为普通,没有足够的悬念和气氛,开头部分多多少少让人失望。
一路追查缓慢铺开,虽然能猜到结局,过程还是不那么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