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付出了,没有回报不说还要保持沉默,接受审判电影最后,苏联解体那一刻看的出来他一定很伤心我想无论他为他的祖国付出再多他也不会后悔,至于承认和回报,我想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这是一艘倒霉透顶的船,搭载着一群倒霉透顶的船员。
看了一些影评,似乎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是表现苏联官兵不计个人牺牲,为国家而战,宣扬爱国主义的影片...这其实大错特错了。
我认为,这部电影从本质上讲是体现人类在面对困难时被逼出来的团结一心的精神。
我记得邓尼茨说过,为什么世界上各国语言都有同舟共济或类似的说法,而没有“同营共济”来形容陆地生活的?
这是因为,在喜怒无常的汪洋大海之中,只有共济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同舟共济是一种什么概念?
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为战友堵枪眼,而是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要有高度责任感。
艇长的职责就是发号施令,指挥全局。
副长的职责就是成为衔接艇长与船员的桥梁,监督命令的执行或是反馈船员的不满。
航海长的职责就是领航,机电长的任务就是负责技术维护等等。
一名合格的军人应当尽到自己的职责义务。
从本片中看,虽然船上人员都有各种性格缺陷,尽管船员与艇长关系恶化,但他们大多数都把职责放在第一位,从一盘散沙直到形成一个优良的团队。
K-19虽然发生严重事故,但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船员已经在职责范围内为同伴付出了最大努力。
他们并不是喊着国家口号去战斗的,而是出于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
K-19事故是一个失败,但这个失败主要是由苏联政府造成的,事后却要让K-19官兵们充当替罪羊。
苏联解体之后,K-19幸存的官兵们又重新聚集在一起,为死去的同伴默哀,点出导演的真正意图。
这部电影的确是在唱颂歌,但并不是为苏联政府(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部美国电影),也不是歌颂苏联官兵对国家如何忠心,这部电影歌颂的是K-19的128名成员在接踵而至的危险当中同舟共济的精神。
本片故事与历史上K-19事故存在很大出入,导演也已声明只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成,所以不应该以看待历史片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
导演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第一遍看的时候不禁觉得美国人的电影有些宣传色彩,在影片中极度鼓吹人性等等,党在其中成了一个小丑一类的角色。
不过后来想想好莱坞讽刺美国政府和美国意识形态的影片也不少了,我们不应该如此狭隘。
因此美国拍的这部片子反而具备了很多优点:我们传统上对苏联的美化令人无法真正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苏联体制的缺陷和军队中的混乱是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
看看此片不仅有助于理解人性、爱国主义以及其他一系列美国意识形态中也包含的内容,还能够令人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虽然最后说的,“the fall of communism”没有限定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令人有些不爽……
原来只是演习。
出航前酒瓶没撞碎,船员:我们被诅咒了。
Gulag(古拉格):苏联集中营,在史达林时期是迫害异己分子的工具。
隔着栏杆的离别之吻。
下潜至极限深度300米,船体被挤压并多处出现凹陷。
浮上冰面,冰面破裂,潜艇露出。
试射导弹成功。
船员在冰面踢球,合影。
喝红酒防辐射。
无辐射服,自杀式抢修反应堆散热器。
真正的勇士与懦夫的强烈对比。
甲板上一排船员冲着美国直升机露屁股,哈哈哈。
这段的背景乐配合画面挺带感的-露屁股+气势恢宏的背景乐。
为了防止潜艇爆炸波及到附近的美军驱逐舰继而开启战端,潜艇下潜。
第二次抢修反应堆,懦夫变勇士。
-你的海军生涯就会结束,他们会把你送到古拉格,像你父亲那样。
-那样就是家庭传统了,不是吗?
-他是我们的艇长,他是我的艇长。
28年后墓地前再聚首。
-这些人牺牲了生命,不是为了一枚勋章。
是因为那一刻来临的时候,那就是他们职责所在,不是对海军尽责,也不是对国家尽责,而是对我们...他们的同志尽责。
所以...为同志们干杯!
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在2002年拍的电影没有想到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没有想到给我的震撼能这么强烈当我肯定想到的就是就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文化不,广电急肯定是禁止这样的影片上映当我在看影片的时候,我不断的问自己,什么是爱国主义?
肯尼迪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在这部影片里,这句话是如此的苍白,让我代表那些死去的战士,问问:“我们为国家奉献了生命,国家给予了我们什么!
”连自己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国家!
那些战士,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友,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自己同胞不必要的伤害。
连美国的驱逐舰都发现了K-19,苏联自己的军队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8月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不同的是这次的悲剧更加的惨烈,艇上118人全部遇难,其中的原因居然和K-19差不多,补给更不上来,比如没有应有的设备,另外就是拒绝援助,当然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为了军事机密。
是的,为了国家,似乎什么都能失去,可是我们得到了什么?
《K-19:寡妇制造者 K-19: The Widowmaker 》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震撼的电影了,没有一枪一弹,照样惊心动魄,紧张的气氛让人简直喘不过气,是我看过的凯瑟琳•毕格罗的最佳影片,比那个政治正确的《拆弹专家》强多了。
新舰长哈里森•福特,从严治军,对手下高标准严要求,好像不近人情,但是他的训练后面都发挥了作用。
况且各军事强国都有类似“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格言。
虽然他一心想往上爬,也用了一些手段,不过就别让我重复拿破仑的名言了吧。
再说,那些达官贵人也希望有能干的继承人帮他们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对于新舰长,他最大的勇气在勇于担当。
当他的K19出故障导致辐射超标,舰员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依然违抗上级命令,让他的舰员转移到美国军舰上。
他的责任在于,在保住了舰员的生命后,为了不让潜艇落入美军手里,依然决定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潜艇,并且把船沉到海底,最大限度保住军事机密。
老舰长连姆•尼森,被降级成副舰长,不爽是人之常情,没有反应那才叫见鬼。
不过他依然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舰长的工作,在舰员、军官与舰长之间充当缓冲地带。
当政委、水手长等人密谋反叛的时候,他毅然挺身而出,粉碎反叛阴谋,依然保持着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电影里舰员的性格描写也很丰富,比如那个新来的反应堆操作员,平时维修设备的时候兢兢业业,当他第一次要冒死抢修反应堆的时候,却退缩了,不过怕死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他还是第一次上船、出海的菜鸟。
但是英雄终究是英雄,当面临第二次生死考验的时候,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抢修反应堆并修好,为K19返航奠定基础。
当然,这毕竟是描写苏联海军的,为了政治正确,导演还是把K19的政委、水手长描写成坏人。
总的来说,我对IMDB对本片的评分表示不解,这绝对是一部佳作,用一句好莱坞电影来形容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天生就是做导演的,就像鲨鱼天生会游泳。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viet_submarine_K-19wiki上有很好的介绍1 ‘洗礼’时摔的香槟真的没有碎。
电影里是一个女人给潜艇洗礼,实际上是个男人,这是很不吉利的2 去修理反应堆的7人在之后一周内都死了,之后几年内又死了20几人3 真的没有装后备冷却系统。
船上也真的没有防辐射服,都是防化服4 真的跟美国驱逐舰取得了联系,并且最后由苏联潜艇救出人员5 船长在2006在戈尔巴乔夫的奔走下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看完此片,听着wind of change,充满着无比的感触社会主义下的叛徒,资本主义下的英雄"墙"的轰然倒塌,才让我们了解了真相,认识到民族,国家的真英雄Take me to the magic of the moment on a glory time
看大家都在说美国人美化或者丑化苏联人。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这部电影归根结底讲的是人性。
为什么说是k19是widowmaker,因为苏联技术没达到啊,k19还没合格就开始出发,党内高层游玩,k19缺的东西却没补全,一切都很慌乱着急。
医生死了直接来了个晕船的赤脚医生,药还给错了。
细节没有检验准确,直接上路,这导致出现这么多的死亡。
而且核潜艇竟然连防护服都没有,这简直灾难。
一切细小的东西没有供应充足,导致大批遭遇核辐射以及死亡。
不相信什么迷信,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
最讽刺的是潜艇的官兵为了国家为了潜艇在拿命换,后面的官兵却不及时救他们,让等待货运船,让分发新鲜水果,那些当官的到底知不知道核泄漏啊,让他们去感受一下试试。
不慰问前线战士,却问罪是否叛国,领导人基本大法。
不过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这样。
所以还是问一句党是什么,国是什么,你是为谁而效力。
poor normal people
2022.09.19
冷战时期,苏联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世界两次还有多,美国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世界10次还要多,然而,双方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核竞赛,1961年美国部署了能攻击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核潜艇,而苏联在1961年4月30日第一艘战略核潜艇K19正式服役。
潜艇训练发射核导弹点火装置出故障,发射失败,艇长包里尼·麦克海尔上校被莫斯科就地解职。
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高层在K-19的训练还没有完成,时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强令K-19号新指挥官费斯特里科夫·阿列克斯指挥潜艇下潜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兰岛的白令海域进行发射训练,还命令潜艇演习如何阻止美国人发射核弹摧毁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这意味着有实战的可能性。
K-19潜艇在建造过程中就事故不断,不断死人,现在艇上的医生又被送货的卡车当场撞死了,没有离开船坞就死了十个人,水兵们私下里称呼这艘潜艇“寡妇制造者”。
新来的核反应堆长官是从学院来的,没有实战经验,新来的医生有晕船症。
这些都为这艘潜艇的命运多舛埋下了伏笔。
下水仪式中因潜艇布设消声橡胶,使香槟瓶砸向潜艇后被完整无损地弹开,这是个不祥的预兆,被水兵们视为潜艇被诅咒。
费斯特里科夫命令做紧急下潜和紧急上浮的试验,这种近乎于疯狂的极限自杀式操作,吓坏了艇上官兵,包里尼擅离职守,躲进了自己的休息室,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导弹发射成功,大家这才都松了一口气,放松下来。
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坦言通过冒险行动一下子把艇上的一百二十人团结在了一起,包里尼上校却不敢苟同,两个人的矛盾公开化。
尽管如此,包里尼还是一丝不苟的执行,尽职尽力的完成费斯特里科夫下达的命令,这是军人的职责所决定的。
K-19接到新任务,经过北约组织的军事基地,到达距华盛顿和纽约的海岸线四百公里区域巡航,途中核反应堆冷却管破裂,将导致核泄漏,直至核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抢救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没有防辐射服,仅靠防化服外加一件雨衣,还有大无畏的精神,就进泄漏的核反应堆舱去抢修。
这是最艰难的时刻,眼看着好好的人进去,10分钟后心力交瘁、四肢僵硬、七窍流血、遍体鳞伤的被架出来,让人恐惧,第二批的水兵当场吓尿了,死活不愿意进去执行任务,他的长官格里罗夫连哄带吓也不管用,时间不等人,格里罗夫只好穿上防化服替他先进去了。
这就是在玩命,没有办法,否则全艇的人都完蛋。
反应堆的温度降下来了,可是灾难并没有结束,核辐射已经蔓延到潜艇的各个地方,水兵带上艇的宠物小白鼠最先丧命,整个潜艇仍然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
食物被污染,只能食用罐头和金属盒里面的食品,喝红酒来减低身体的核辐量。
艇长命令关掉通风系统,全艇人员除驾驶操作等必要人员外全部出艇呼吸新鲜空气,包里尼提议求助美国人被艇长一口否定。
美国直升机和驱逐舰发现了他们,主动联络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再次拒绝。
看着艇上的水兵一个个撅着光腚让美国直升机上的人拍照,真的被这些水兵的乐观主义精神感动了一把。
弃艇拯救艇员还是保卫潜艇?
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再次选择了后者,包里尼指责他“你什么都没保卫,你只是在保卫你自己的野心”。
反应堆冷却管再次破裂,艇长命令潜艇紧急下潜,顿时乱作一团,有水兵不愿意回到潜艇而跳海,有水兵拼命想爬出潜艇而和人厮打引发大火,政委和一部分军官则拔枪指向艇长,然后发消息给美国人求助。
政委向包里尼转交潜艇指挥权。
紧要关头包里尼幡然悔悟,缴了政委的枪,把他们关了起来,包里尼放了艇长并把指挥权又还给了他,只是建议在这生命攸关的重大时刻希望艇长不要命令他们,而是征求他们的同意,艇长心领神会,两个人第一次会心一笑,心诚口服的达成默契。
瓦提姆·拉切恩上尉主动进入反应堆焊接冷却管,他坚持了十八分钟焊好了冷却管,再次拯救了潜艇,自己却因为遭受严重辐射而失明。
就在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向美军求援,准备转移全体艇员,炸毁潜艇的时候,一艘苏联潜艇找到了他们,K-19终于得救。
不过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冒着结束海军职业生涯,蹲大牢的危险,再次违抗莫斯科的命令,坚持尽快疏散全体艇员离开被辐射的潜艇,这意味着和他父亲一样的结局。
费斯特里科夫却戏言这就是家庭传统。
法庭审理费斯特里科夫艇长时,包里尼上校出庭作证,他的一段话感人至深“他是我们的艇长,能成为他的手下,是我的荣誉”。
最终法庭判费斯特里科夫无罪,但他再也不能指挥潜艇,他和生还的K-19艇员被迫发誓终生对此事保密。
直到苏联解体,他们才得以打破沉默,公开悼念死去的战友。
二十八年后在墓地,费斯特里科夫又见到了那些健在的艇员,大家向他敬礼。
他在悼念当年现场牺牲的五位官兵时说“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海军,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我们”。
所以也只有我们这些幸存者才永远怀念牺牲的战友。
又臭又长,对比那时候拖拉煽情的毕罗格,现在的毕罗格可能还好一点。
共产党到了哪里都是一样的。K19虽然没团灭- -。。但是。。额。。。
美国人似乎在告诉我们,当年苏联的失败是由于上级的军事和政治野心,而白白牺牲了无数果敢的英雄,并且是得不到公正待遇的英雄。也难怪,如果这些士兵回国受到嘉奖,那么暴露的只能是苏联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时代捉弄人啊……何谓悲壮?真的好久都没有这么感慨过了。
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幸存 凡是与战争有关的 不都可以叫寡妇制造者
烂片
比现在大多数商业片都好看,不知道为什么当年票房口碑都失败。
恍然之间发现敬礼是男人之间最沉默却有力的对白。。。
之前的记载是看过的,记录一下
苏联为什么会失败,怎么能不失败
美国人说英语演苏联人,这怎么看啊
詹姆斯·卡梅隆前妻导的一部纯爷们的片子,向我们解释了“责任”这个字眼,和《拆弹部队》一样,看完心酸、无奈、愤慨又无力。同为喜欢工业和军事的人,我很欣赏凯瑟琳·毕格罗这样的女导演,最擅长执导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动作、战争电影,比起小情调的情情爱爱这样严肃的片子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
三星半。
一般
每個好萊塢導演都能執行的潛艇片,可略過
这演技,真绝了。
不错的片子,可以看
导演你那一年还在玩儿煽情呢
看完才发现导演是谁,这女人口味真重。潜艇片狭小密闭空间不好拍,而且是纯灾难片,没有战争成分,歌颂的是同袍之谊和在岗负责到底的精神,以及反战主题(让人无谓牺牲)。但感觉并没有比《从海底出击》和《猎杀红色十月》等有明显突破
主义不能泯灭人性,但人性也没有战胜主义,最后个体都成了主义的炮灰
20191023 万万没想到是这么一个窝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