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感觉没理清怎么回事。
后来知道现实和小说两条线。
现实中女主老公出轨,两人面临破产,夜夜失眠。
小说里男主从开始的公路,到路边的小屋,看的我恨不得拿枪突突他。
突然一下转到现实就感觉胸中不郁之气一下就没了。
慢慢就懂了原来男主性格和经济条件没有达标,刚好女主周围有一个高富帅,女主就和高富帅在一起然后违背了女主的信仰堕了胎,好死不死被男主看见了。
然后小说就有了。
小说里男主的老婆和女儿都死了,男主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慢慢就改变了,他这种改变我觉得有点突兀,有点快。
后来公路犯被抓了一个,死了一个,逃了一个。
男主勇敢的指证了卢。
然后逍遥法外那个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被撤销指控。
小说里的cop就患癌症了,想办好他最后一个案子,抓了监狱里的人和逍遥法外那个给了男主一个复仇打死两个人的机会,男主手足无措,不知道在想什么,跑了一个,一个被cop打死了。
然后就是男主在小屋碰到最后活着那个,经过剧情发展完成复仇,男主鸣枪救援倒地上死活不知。
小说结束。
现实中女主看完小说之后约了男主,男主最后发来了你还没告诉我时间和地点,女主没有动作表明她告诉男主时间和地点。
只是在后面去掉了自己的结婚戒指,很用心的打扮了自己去约会,然后一直到餐厅结束营业的时候也没有等到男主。
我觉得女主没等到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她并没有告诉男主时间和地点,潜意识的她以为现实中告诉男主了,所以去约会。
第二是男主已经完成新生,已经完成复仇,就像开始他说的爱情可能永远都不会再重来一样,见不见已经对他没有意义了。
但我觉得第二个可能性不大,因为男主明确提出要女主告诉他时间地点了。
艺术家就是不一样,分手也能这么有意思。
我老感觉小说中那几个人的名字应该代表一些含义。
但具体什么没查。
电影整体感觉有点拖,有几次感觉接着看的动力不是特别强。
但整体不错。
反正不要钱,随便写一写。
《夜行动物》坚守内心和屈从现实你会怎么选?
导演对紧张氛围的营造是绝对一流的,双线叙事再加上好多相呼应的镜头,让电影结构格外的工整,杰克·吉伦哈尔和艾米·亚当斯将看似柔软实则坚毅的男主和看似成功实则空虚的女主演绎的入木三分,再加上一个有惊喜的结尾,真的很喜欢这部片子!
ps:缺点1剧本本身故事性一般,缺点2故事最后应该对那位老警探有个交代。
这部电影用两个故事在讲一个故事。
1. 男女读书时相爱,毕业后男无作为,女觉得无前途,堕胎(经豆友指正:男主以为的堕胎,)弃夫。
多年后,女已晋升上流社会,但被冷漠的社会和家庭氛围所窒息。
男写出了一部小说,寄到了女的家里,说写这部小说是为了你。
女深深被小说所着迷,觉得在冷漠的当下找到了慰藉,于是在现任丈夫出轨的当下,想要和男重塑旧情。
摘下婚戒去见男,男没有来。
2.略显懦弱的男人带着老婆和女儿一起搬家到荒无人烟的地方。
途中遇到3个“坏人”,由于男人的懦弱和恐惧,老婆和女儿被坏人掳走,强奸后杀死。
男人逃出生天后报警,最终找到了老婆和女儿的尸体。
他极度悔恨,怪自己懦弱无能,没有保护好妻子和女儿。
于是他在癌症警探的帮助下,决心复仇。
哪怕以非法的方式也在所不惜。
终于一年后,他找到了3个坏人,其中一个已死,另一个被癌症警探枪杀,而最后一个也被他终于不再懦弱的手开枪打死,但是可悲的是,复仇成功后男人自己也死了。
这两个故事,单拿出其中的任何一个,也许都会拍的不错演的不错,毕竟演员卡司很强大。
但是别出心裁的,用两个故事去讲一个故事,就异常的精彩和值得回味。
在第一个故事里,男失去了女和女肚子中的孩子。
他恨她,也恨自己的软弱。
于是他想“复仇”。
而他复仇的方式,就是写一个复仇的故事。
电影中后段有一个情节,两人吵架“作家写的东西不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吗?
” 是的,他写的这个故事,就是根据自己的这段感情,嫁接到了一个虚有的故事里。
男主把自己设定成一个有妻儿的但是不成功的人,带着他们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安家,结果途中遭遇不幸,失去了妻儿。
这里的不成功、失去妻儿,都是男主自己所经历的痛苦。
小说中,男人既悔又恨,于是决心改变自己,决心复仇。
这里的改变自己,刮胡子、决心复仇,都是男主写小说给女主的目的,又悔又恨,也是男主写小说时的心态。
小说中男主终于复仇成功,但是自己也死在了复仇的最后。
暗示着现实中他即使表达了对女主的恨,即使完成了复仇,就像电影中那幅“revenge”的画一样,但是他的心也早就死在了复仇的路上,注定结尾他是不会出现再和女主见面重塑旧情了。
“你于我来说,就是谋杀我妻儿的凶手,我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
” 故事巧妙也就巧妙在这,一次情感的复仇,用小说为载体表现得温柔却直击人心。
这电影如果在国内,可能会这么拍:男被女所弃,男因此发愤图强,终于奋斗成了一个畅销书作家。
光鲜亮丽的出现在了女的面前,让她悔恨不已。
然后两人旧情复燃,打着回头炮,商量着如何利用现任老公出轨来瓜分财产。
一部“当年你对老子爱答不理,现在老子让你高攀不起”的都市苦情大戏。
结合大家的影评,想到很多东西,前夫写这本书也不是报复,也不是想旧情复燃,也不是想证明自己,那可能也证明了自己吧,写出不错的小说,扣人心弦,让女主想到过去或许也有点小报复,但是的确不想旧情复燃了。
(好废的话)女主打胎不管从道德还是人道各种方面都不好,当时也的确伤的前夫很深,后来她选择了她母亲建议的那种生活,发现现任出轨,艺术扯淡,上流社会是个屁,所以看了小说非常触动,甚至怀念起前夫有点想复合的意思?
我就想问一句,谁能保证当时她生下孩子,和作家一直生活就是对的,好的 ,幸福的,真爱至上的生活?
就像张爱玲写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假如现实生活是作家写的东西根本没有人看,一事无成,然后还自负不已,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无处施展,一蹶不振,我觉得不仅仅是剧中的软弱问题,敏感也不是什么迷人的特质,为什么女主会离开前夫,我个人会觉得是没有信心,是女主对自己是否真的幸福没有信心,也是对男主会成长成什么样子没信心,特别是我在结婚以后,就更能体会女主为什么会陷入是一种纯洁的爱或现实重要的纠结中了。
又假如,即便是女主对堕胎有愧疚,但是现在过的很好呢,前夫的小说即便是写的很成功,也许对女主并没有那么深的影响呢。
说不定女主一点也不后悔呢。
婚姻生活过上几年都是平淡如水的,结婚以后就是各种看老公不顺眼,当然我说我自己。
还把现任写出轨了,还让女主各种空虚各种后悔。
难道写这个小说的人不是个男作家么。
上流社会大概是很空虚,艺术也是个屁,我没过过也不好说,但是我知道下层生活的无聊和鸡毛蒜皮啊,我看电影还说哇塞女主家房子好漂亮,我其实反而更偏向女主母亲说的话,门当户对挺好的。
很多时候男性在回忆起前女友的时候,不要总是,她嫌我没才华,嫌我没钱,嫌我怎么怎么,重要的是至少你要给她一种安全感,一种坚定的信心,我觉得这个太重要。
即便是真的嫌你没钱一无所有,那也无需对她怀有多大恨意。
作为女性来说,要幸福其实很简单,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的选择就对了,红白玫瑰毕竟最后都会变成嘴边饭和蚊子血的。
这里面的女主不幸福只能理解为太贪心,或者是男作家希望他不幸福。
不过还是要给电影打五分,想起未麻的部屋,那种现实与小说穿插的太妙,看的我手心冒汗,好看好看推荐推荐。
可能内核或者中心思想我不是很同意,就当我最近国产烂片看太多吧。
以上都个人观点,不要喷我太狠。
小心灵受不了。
Tom Ford想要观看观众在他这个镜子里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
我相信绝大数人都在爱情中有过伤害与被伤害的经历,我们既不能像艺术家那样把这种痛苦化为灵感创造一首歌曲或者一个雕塑,也不能像故事中的Edward一样写出一部虚拟现实的小说——我们就将这些经历吞到肚子里忘却,偶尔在酩酊大醉或夜深人情时舔舔伤口,这不代表着我们没有感觉或感情。
人是极其复杂的动物,我没觉得即使有一天我们发现了宇宙中其它的高等智慧生物,我们也仍然是最复杂的物种之一。
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微妙不可言说的神经与千头万绪的因果。
如果Susan如今仍然婚姻幸福,你觉得她是否还会有心思阅读前夫又臭又长的小说草稿?
又是否会约他出来吃饭见面以待旧情复燃?
她不快乐,所以她能够以自己被伤害的心态理解当初被自己伤害的Tony。
Susan有什么错吗?
她只是和天底下大部分女人一样,希望拥有全部:爱情激情和生活保障。
Tony带给她的生活与她熟悉的成长环境相差太远,一件小的可以进屋看到床的房子,是她没法安心住下去的,可是Tony满足于此,他追求的不是她习惯的那些物质保障。
我从来觉得,人的世界本来就没有对错,只有交集与交错。
获得,失去,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我们的世界和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螺旋前进的。
差不多所有观众都把Susan看成物质至上无情无义的婊子,我却觉得她的抉择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人都可以犯错不是吗?
选择了A,又为了B丢了A,后来又想换回A扔了B,就像我们上学做选择题时候橡皮涂来改去一样的。
除了Susan背着丈夫与别人交往还堕胎这件事情从道德和情义两个层面上来讲是说不过去的。
Tom Ford的宿命论让人看着堵心。
预言家一般的Susan妈虽然只是珠光宝气的出现了一次,却把最耐人寻味的台词都说完了。
她告诉闺女,所有女孩最后都会成为她们的妈妈。
还说,你现在爱上他的这些优点将来就是他让你痛恨的缺点。
这两者我都难以苟同。
我不相信基因决定论,也不相信宿命。
如果所有的女儿最后都成了妈妈,人类还怎么进化?
世界还怎么变化?
至于后者,更像是女人在结婚以后发现老公原来的优点其实都是装出来的吧…… 何况,我觉得在影片中,Susan爱上 Tony的并不是她们所说的浪漫(或个词就是软弱,女人好虚伪),而是Tony从心底里相信Susan的能力和潜力,他鼓励她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告诉她她比自己知道的更强大。
在那个时刻,Susan和Tony灵魂相通,心有灵犀。
这才是他们真正走到一起的原因。
我觉得Tom Ford不应该用"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because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 这种流于俗套的话来总结全文概括精神,把影片降了一个档次。
故事到底想要阐述什么,留得一份回味就够了,不用说明白。
话不说透了大多数时候都效果更好。
一开始完全没有注意到这是汤姆福特(TF)执导的电影,而是被片名给吸引住了。
相似的中文翻译,还有杰克.吉伦哈尔的出演,都让我瞬间误以为《夜行动物Nocturnal Animals》是《夜行者 Night crawler》的续集。
再一看简介才发现电影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名为苏珊的女人突然收到一本叫做《夜行动物》的书。
书中描写了一家三口去度假,在途中夜晚的公路上遭遇了一群暴徒而发生的悲剧。
这本书的作者是她近20年来没有联系的前夫爱德华所写,并且爱德华宣称这本书是因为受到她的启发所著并将此书献给她。
那么问题来了,苏珊和爱德华是不是曾经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他们要离婚并且20年不相往来?
为什么这么久之后前夫要寄给苏珊一本自己写的书?
这本书讲了什么?
为什么书取名为夜行动物?
有悬念的电影总是会激发观看的欲望。
而在整部片子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悬疑的解答是其次,真正有趣的部分是在于窥视苏珊和爱德华两人的内心。
苏珊和爱德华从来就不是一类人。
苏珊本质上和她母亲一样,就是一个现实的,保守的,各种歧视主义分子,物质至上的人。
而年轻时候的人们总以为自己比父母优越,因此爱德华身上文艺青年的气质深深地吸引着苏珊,就好像爱上他是她不同于母亲的证据,是她叛逆精神的代表。
然而爱德华的敏感和因对人性深刻洞察而引发的怜悯之心始终是苏珊和她母亲这类人不能够理解的,她们把这种气质称为weak软弱。
就像她母亲所说,你现在最爱他的地方必成为你今后最痛恨的地方。
这句话果真应验了。
当爱德华当作家迟迟不能成功,当她逐渐丧失对爱德华的信心以及贫寒生活的忍耐力时,便投向了更加英俊有雄心的男子的怀抱并残忍地将腹中爱德华地孩子打掉。
因此怀有罪恶感的苏珊在读书中的故事时,总以为是爱德华在向她复仇。
当她看到暴徒将主人公妻女用车劫走时,立马打电话给自己女儿确认平安与否;当看到妻子尸体时,看见的是自己的模样;当看到办公室里挂的“复仇”字样的艺术品时,眼前闪现暴徒的形象吓到她摔坏手机。
但她永远不了解,其实她不是书中的妻子,而正是书中施暴的暴徒,将爱德华所爱的一切亲手撕碎毁灭。
她同样不懂主人公最后与暴徒同归于尽代表的是哀莫大于心死,却反而将爱德华的悲痛理解为是还在深爱她的体现。
并又想起过去种种,对比现在冷淡的婚姻关系,觉得自己似乎又重新爱上了爱德华,觉得是时候去求得他的原谅。
于是精心打扮并将戒指取下去约见爱德华。
但等来的只是一场人去楼空。
取下戒指这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爱德华的世界中,苏珊对他的伤害就好像电影《不可撤销》(irreversible)中那种永远无法挽回的伤痛,永远被定格在那里。
而在苏珊的眼中,那本书却被肤浅地曲解为是复仇甚至是可以被原谅的机会。
就像书中的暴徒对待自己的罪行那种淡漠感,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发生一样。
或许这才是最大的悲哀所在。
后记:除开剧情,我不得不说TF拍出来的电影就是不一样,真的很美。
听说TF喜欢人的裸体,所以电影中裸露的人体美得就像意大利博物馆中的雕塑。
更不要提人物的衣饰妆容,空间的装置艺术等等,这些的确为这部悬疑片增色不少。
像雕塑一样的人体最后就是找到TF一段有趣的采访记:2004年在《GQ》杂志的一次访谈中,汤姆•福特表示“男人都应该去体验一次被‘进入’的感觉”,12年后,已经55岁的汤姆•福特又一次接受了《GQ》的采访,当被问到是否还坚持自己当初的言论时,他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这样做有助于让男性更理解女性。
”“一旦这样做,就等于让自己处在一种弱势的位置,一种被动的位置。
”他继续说道,“这是一种对于身体的侵入,从某种程度上说,即便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也是非常隐私的。
”“并且,我认为这样的经历所产生的心理会让你理解和体会贯穿女性一生的这件事,因为这不仅仅关乎于性,不仅仅是世界运转方式中的一种设置——一种性别需要去承受这一切,这同样也是一种侵犯。
”“我觉得大部分男性都不能理解这一点。
”他补充道
如果不想装的话,这就是一部烂片,是垃圾,但是却是一部精致的垃圾。
很多人可能会对“精致”着迷,忽略了垃圾的本质。
当然会有不少人用这种“精致”装逼格,这是网络的常态。
电影采取双线模式,这种双线模式我们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盲刺客》中都会看到。
双线模式不是仅仅把两个不同的故事讲出来就行的,关键是这虚构和现实的故事要有外在的或者精神内在的联系才行。
《夜行动物》中,两个故事我看是脱节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联系,当然任何两个事物间,只要你想,都会找到某种联系,牵强附会是简单的事。
电影中的现实和小说虚构的两个故事除了缺乏令人信服的联系外,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在于这两个故事都出奇的乏味,都是被用了成千上万次的老梗,虚构的复仇故事,现实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故事,真的很难让我有感觉。
从故事和意味上看,确实是垃圾或者说无聊。
那为啥这么多人替这部电影圆场和夸赞呢?
当然是为了装逼格,而电影中的“精致”以及导演的时尚圈的身份都会让小资们津津乐道,比如电影开场两个女人的舞蹈,还有演员的某些“金句”等,对剧情基本没什么用,但会让网络小资们遐想(或者瞎想)。
我们要知道,网络话语都是被小资们所掌握的。
很少有电影,看完这么久后,仍给我留下如此强烈的戏剧性冲击,我把它归结为出色的双线叙事。
《夜行动物》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正如豆瓣的介绍,和前夫托尼离婚后,苏珊嫁给了霍顿,尽管两人婚姻维系了十多年,但早已失去了激情。
此时,霍顿公司遭遇危机,这个曾经富裕的家庭濒临破产,而苏珊饱受严重失眠的困扰。
某日,她收到了一封意外邮件,是前夫新创作尚未出版的小说《夜行动物》,他告诉苏珊,这是一本专门为她写的小说……这部电影的双线叙事,是虚实相生的双线。
一条是现实生活中光鲜成功的“陌路夫妻”的日常,并插播苏珊与前夫托尼的过往;另一条是托尼寄来的小说,基于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一个狂暴、凄厉、悲伤的西部劫匪故事。
现实生活,是在苏珊掩饰下的波澜不惊;小说中,则是伤痕累累又无法挣脱、无处解脱的惊惧。
事实上,后者也是现实中男主的内心影射,第二条线是第一条线的内心戏。
双线故事的风格化极强,却都恰到好处(绝非形式大于内容)。
时尚圈出身的导演汤姆·福德,在视觉审美上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级感,是那种即使看不懂也会保持安静的自觉,尽管不无空虚。
而前夫托尼一边,反差地呈现了西部蛮荒小镇的惊悚叙事,一家人被悍徒莫名其妙地羞辱,只有他活了下来。
一个被嘲笑懦弱,无力保护妻女的男人。
双线叙事并没有模式化地做中段情节汇合,而是在最后一分钟相交为戏剧性“结局”:苏珊读完全书,被唤起旧情,满怀期待地赴约,却独自在餐桌前寂寞隐泣,托尼始终没有现身。
这个文学青年式的惩罚,在很多人看来过于文弱,又有点荒诞。
要知道,男主的惩罚,来自于女主的虚伪、肤浅,来自她对爱情的背叛,对他个性的否定(很可能还是正确的否定)。
更重要的,是她和她所在家庭阶层,对男主写作理想、作品的冷酷屠杀。
感情的背叛并不鲜见,可被情侣背叛同时,还遭到创作理想的蔑视甚至凌迟,恐怕才是艺术者最大的噩梦。
很少有人会将自己的噩梦,用如此恐怖的隐喻对应现实创伤。
托尼的《夜行动物》确实是写给苏珊的,他将自己遭受暴力而悲伤的内心,用惊悚的方式向她坦露,让她经历自己同样的浩劫。
他称之为revenge。
《夜行动物》剧照作为小说家,托尼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报复,举重若轻,恰到好处,也是双线的妙处。
当然,也可以印证一点,复仇的他无意展现了自己“weak”的一面,他在小说里如此渴望有个西部硬汉警长陪他追凶,跟他来共同面对这无从说起、糟糕的一切。
而这,也(恰巧)对应结局,在硬汉警长不在场的现实世界,他选择不出来面对凶手苏珊。
如此,足矣。
这是他的本色。
用小说屠龙,在电影里复仇,脆弱敏感,不合时宜,满腔惆怅,却因此创造了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往事狩猎人——《夜行动物》“经历并不是一个人所遭遇的事,而是一个人如何面对遭遇的事”这句被引用在《单身男子》里赫胥黎的名言,也许最能折射出汤姆·福特的影像观念。
73届威尼斯影展上,他的新片《夜行动物》延续着这种纯感性的叙事风格。
汤姆·福特总是把情感和心绪放在第一位,讲故事退而求其次。
那些华丽扑朔的画面,通过特写和慢动作随处放大的感官,细腻入微的表情和动作,那些游离的走神与以及走神后的灵激一颤,具有很强的代入和感染能力,它们拱绕故事主线缠绵而生,形成模糊的层次与交织的线索,将观众不经意间裹挟其中。
作为一个出色服装设计师,他是天生的视觉动物;而作为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他又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和弱点——直到目前,他在电影中从来不涉及故事的主要脉络的写作,而是将心仪的文本改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单身男子》是改编自克里斯托福·伊舍伍的同名小说,《夜行动物》则是奥斯汀·怀特(Austin Wright)在70岁时写下并在1993年出版的小说《苏珊与托尼》(Tony and Susan)——值得一提的是,似乎是来源于对文学对书本的尊重和迷恋,相比一些习惯于洋洋得意的把原著修改得鸡犬不宁的导演们,福特改编的忠实度则非常高——不但从不触动故事的主要脉络,甚至人物的性格设定和走向,语言表达和一些细节都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
这也使他的影片中文学痕迹非常明显,里面往往饱含大段的旁白,心理描写和表现段落,在一些影像无法覆盖的地方,就直接使用文字穿针引线。
《夜行动物》的故事有文学的强力支撑,显得层次异常丰富。
电影的名字是电影中小说的名字,同时也是原著中小说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来源于来源于女主角苏珊的一句话:“我从不睡觉,我的前夫总是叫我‘夜行动物’”。
原著题目《苏珊和托尼》的用意在于将现实和虚拟的两个人物放置在一个时空,是两者产生联系,而福特直接将影片改为《夜行动物》,强调的是危险与本能的侵袭,黑夜中的恐惧与孤注一掷。
福特的影像中充满了对身体的描绘与审视,这源于他的职业习惯。
他偏爱女人浓重的眼线,男人的身体线条,肢体的陈列,一些镜头的拍摄和剪接仿佛让观众感觉在翻看一本时装杂志,这种对肢体至美的考究让影片的每个镜头都极具观赏性,甚至片中母女被杀后,陈列在破旧的沙发上的尸体都显出时装片般的精致;片中超验的颜色运用,浅焦的迷离,现代主义装置艺术和绘画的随意引用,影片开场时几个全裸的肥胖女人极尽魅惑地舞动,让人不意外地联想到《单身男子》中乔治对着粉红色的天空说“可怕的事物也可以造就美”。
波兰作曲家阿贝尔·考森尼奥斯基(Abel Korzeniowski)配乐的氤氲之气,已经连续漫布在福特的两部电影中,在叙事中扮演着勾连和推导的角色;大量的弦乐强化了心理描写的笔触,让意识流的叙事迅速膨胀。
在编剧,摄影和配乐极度被汤姆福特风格化之后,这个故事变得羽翼丰满,千回百转。
苏珊当下冰冷的生活,前夫爱德华赠书《夜行动物》里血腥黑暗的情节,两者间还揉入苏珊与爱德华情事的追忆;三条线索被打乱交织,围绕着的却是感情,尊严和本能的博弈,而凭借错觉抑或直觉做出的判断远比理性思维对人的经验更重要。
作为一个同性恋者,福特在影片中也表达着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怀疑;但他否定的不是家庭本身,而是那些虚情假意,由于情感惯性和法律捆绑在一起的二人关系。
《单身男子》中他对家庭主妇的讽刺仍历历在目,《夜行动物》中,苏珊和现任丈夫扑朔迷离的关系异常虚伪,而小说中托尼一家人急速行驶在暗夜的公路上,几乎是福特对传统家庭概念的最好隐喻,车外部未知的威胁和车内部的焦躁与失衡终会将人迅速推向毁灭。
当人们谈起汤姆·福特,总要加上他之前的传奇经历,就好像谈及一个改行当厨师的铁匠做菜很好吃;在2015年,焦点影视在戛纳电影节和众多公司血拼,最终花2千万美元买下这部电影的全球发行权,创下电影节竞标纪录。
经过漫长拉锯式的选角和拍摄制作,《夜行动物》终于成片,在宛若时装秀的首映式上,被众星拱月的汤姆·福特显得很沉默。
苏珊拿到爱德华手稿的一瞬间,被纸割伤了手指,往事似乎就从那个细小的伤口中涌出,让你一阵激灵,从现实中抽离,在自我中思忖反复。
在这个瞬间,情绪几近真空,而汤姆·福特则试图将这真空以及其背后的窒息全然展现出来;摧毁一个生活如此容易,寻回一个生活又多么困难;你在现实里亦步亦趋,在往事中短暂狩猎,捕获的究竟是生活在他者世界中的自己,还是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他者——也许只能希望那些割纸伤们能正中下怀。
2016.9于丽都岛
暴力并不总是血腥的《夜行动物》(Nocturnal Animals (2016))这部电影的主题可能是关于“revenge”的,但它应当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复仇”。
“venge”这个词根含义丰富,它可以表示“有惩罚目的的”、“充满惩罚心的”、“复仇心重的”和“深藏仇恨的”等多重含义。
如果我们从这个词根来理解本片主题,那么,本片更多的反映的并不是“复仇”而是“报复”,一种侧重心理层面的“对抗”、“逆反”或“惩罚”。
如果这种心理行为指向爱你的亲人,它就是一种“暴力”。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一直闹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爱德华说他的前妻苏珊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因为表面上看来,爱德华的小说充满了“暴力”和“悲伤”的情绪,而他的创作观又是:小说创作是来源于创作者个人经历的,然而,现实中的苏珊和他可以说是和平分手的,即便“堕胎”带有暴力性,它也很难跟小说中的暴力相提并论;如果非要将两者挂起钩来,那么就必须对苏珊行为的“暴力性”重新作出解释,我想一个表面上温文尔雅的女士,非要说她充满“暴力”,那只能是心理上的,试解释如下:苏珊逆反心理非常严重。
女儿跟母亲常常是反着的,她将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母亲反对她跟爱德华结婚,她偏偏要逆着来;前夫说她像她母亲,她就非常反感,这甚至就是她第一次婚姻失败的直接祸因,因为潜台词是,既然你说我像我母亲,那我就做一个“非常现实的人”给你看吧(从她跟现任丈夫的对话看,她并不是个那么注重物质利益的人)!
前夫希望她成为一个“名媛”,她偏说我成不了你希望的人,甚至离婚后将这种“反名媛”的心态表现得无以复加,比如她办公室、工作场所里充满暴力和性暗示的画作。
逆反似乎是人的天性,但若以惩罚、报复为目的,它就是暴力性的,会带来巨大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往往又是双向的。
她离开前夫,其实就是因为前夫没有按她的意图规划自己的人生,这种“离开”不能不说是残忍的,它的心理不能不说是带有“惩罚性”的;她的这种“惩罚性”心理在她现任丈夫身上也表现得很明显。
她想和现任过二人世界了,但现任违逆了她的美意,她便一改往日的事业型女人的风格,并将丈夫说的“我们需要谈成生意”纠正为“是你需要”,显然,这也有对现任不关心她的情感需要的一种惩罚吧。
然而,这种基于惩罚目的的“对抗”心理所造成的伤害是双向的。
她的现任不就直接出轨了吗?
如果说这是现任的报复方式,那么,前任的报复方式是:回寄一本即将出版的小说,以他的成功证明她当年的偏见和错误,当她想重温旧爱的欲望被撩起时,他拒绝赴宴算不算也是一种惩罚?
如果我们不想这样承认的话,那么,想想她为何赴宴前要抹掉口红,想想他可是亲自送手稿到她邮箱(曾开车尾随她到她画廊)的啊!
他想给的报复就是要让她明白,若不小心对待爱,“爱可能永不再来”。
除了上述,影片还通过很多艺术作品来展示苏珊的revenge心理。
不过,在我看来,这其实正是整个影片的基调。
因为revenge心理真是比比皆是。
给这种心理一种大致的概括就是:既然你说我这样,那我就偏要这样(或那样),无论是哪样,目的在于对抗、逆反或惩罚。
苏珊逆反对其母,其母又何尝不如此对她?
她明知女儿的选择不会有好结果,但她并没采取积极措施,一句“那就等着瞧”,大有希望社会来替她来治治这个倔强的女儿;警察鲍比•安迪斯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伸张正义,他就想通过私力来救济正义,从而将腐败的法官撂在了一边;小说中的歹徒事先到底存没存有奸杀之心不好说(他们只想给那个对他们竖中指的女孩一个教训也未可知),但被那个女孩指责成强奸犯了,那个叫雷•马库斯的歹徒就真的这样做了。
苏珊传给爱德华的(也是他创作小说的灵感来源)更多的应当是“被暴力感”,而不是“复仇”(即便小说中的托尼也没有主动去复仇,他只是在协助警察追查他妻儿的命案而已)。
但正因有过这种感受,他的小说才能让读者产生真实的感觉。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2月27日星期二)
很出色的剧本,戏中戏的故事,以罪案惊悚这些类型噱头来抓人,而创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渐渐与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混杂在一起,形成情感的漩涡,呼应且相互影响,这个就有意思了,该形式感的地方又很形式感,可看性很高,又可以细琢磨,很有趣。
红白玫瑰从不只是未及的爱人,是华侈红黑貂皮大理石堆砌浴缸与后院杰夫昆斯的气球狗雕塑,也是素面朝天微卷红棕发与红绒布沙发。戏中戏撑起了背叛痛苦种种情感,核心还是场中年危机与迟来的愧疚。不觉得书是场精心策划的复仇,丈夫承认自己懦弱无能承认因此妻女离别,如果这是场报复,那还真是片森林。
什么砂币玩意!把TOM FORD从我的世界里划掉了!
视觉听觉上挺美,服饰妆容更是精致,可是本片实在很空洞,抖包袱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作为一个惊悚片它不合格。三个故事以强扭的方式交叉在一起,没有自然的过度只有不停摔书,女主遭剧本的惊吓频繁度让人怀疑她到底平时都阅读吗。台词也比较愚蠢,总感觉所有的人少说点话这电影也会好很多…
人贵在自知。
前半段公路戏拍的太好 看得人完全代入角色 结尾那戛然而止 杀人不过诛心 这种报复对女主反而是最大的伤害 最后 人总是会活成自己当初最厌恶的样子
电影融西部、爱情、剧情文艺、惊悚悬疑于一身,格局上比《单身男子》更具野心。ps:汤姆-福特内心的那些小dirt暴露了………
如果把小说视作另外两层映射的底子,即小说只提供连接性符号与记忆及生活产生对接,当然小说本身三流十八线都无可厚非。既然又要令观者从小说作为切口进入人物,如此糟糕随意的戏剧性转折,编剧的工作也太容易了。对话场面都在单一地调度和剪辑,偏偏又占据全片大篇幅。
每场戏在旁边标注下彩妆色号可能会好些。
故事特别空洞,跟女主角经营的现代艺术产业一样空洞。Tom Ford还是好好在时尚界待着比较好,毕竟术业有专攻,电影还是让专业的人来拍吧。
大框架的主线故事远没有达到“黑暗”的程度,却被男主改写成那样一个黑暗的故事。虽然男主应该受伤不浅,但那个写出来的故事也有些糟糕。不过影片拍摄得华丽和工整,整体可看性不错。
分手二十年后文艺青年如何洋洋洒洒写了一部小说捅刀前任,前任白富美当年为何抛弃初恋,双线叙事像你展示文艺青年的内心世界。文艺青年分手也如此清新脱俗不做作。可能天生偏心的缘故,并未觉得女主做错了什么,最后确实领会到了TF称赞amy眼睛有灵魂这件事。ps我觉得TF对红发女郎是真爱。
我刚刚一刷所以可能很多关键点漏过去了,目前感觉是TF的强项还是对话、构图、情绪调动和配乐,情节薄弱方面毫无长进
从头看到尾就是一个字 “啊?”
电影毕竟不是口红,可惜了两位美丽的人类,两星送给他们忧郁的蓝眼睛。
You're too FKG weak!... :)
革命之路、消失的爱人、夜行动物,这类片子可以多拍点,看完长舒一口气,卧槽,有的是过得不如我的,知足吧
这个结局算是统一了本片的精神趣味和审美趣味,都有点幼稚可怜。
我宁可相信这是个冤鬼片。。。。最后他没有出现,不是吗?曾经被抛弃的人变成鬼才会写出这样逼真的小说,or,写出这样逼真又残酷的小说的人其实已经变成鬼一样的存在了。
气氛把握得太好。回忆杀里AA和Jake看着都好年轻,看得我想求化妆技巧指南。而且女主晚上回家会卸眼妆,看了那么多带着浓妆睡觉的戏后,我已经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