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孩的角度拍摄,完全是女孩自己的心理,而不是已经成熟知晓很多是非对错价值观的旁观受害者的角度。
他让她染发,穿黑丝高跟鞋,穿深v蕾丝吊带裙,他让她不穿内裤,他让她以为她是女人,可是她连月经都没来过。
她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选择,当选择给她的时候她的第一想法是你要给我什么好处,她面对可以自己选择时候的很无措。
对她而言喜欢和爱情就是与性沾边,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勾引,她并不懂什么是爱,她从一开始的抗拒收容所到后面收容所到其他孩子们对她的包容让她慢慢接纳了这里,也慢慢接纳了自己。
大部分美国影视中大部分孩子都抗拒收容所,而这里看到了收容所的另一面,当然收容所里也有好有坏,比如这里面的那个找达尔瓦的男孩。
孩子出生以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会决定画上去的是美好还是邪恶,而童年的一切会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1.33比1画幅去除了无关紧要的环境信息,把镜头最大程度集中在了达尔瓦这个令人心碎的人物身上,手持摄影摇曳出细腻的呼吸感,银幕外的人得以与角色共振。
创作者意图有时候真的一目了然,有人会假借正义之名,实则以猎奇视角消费受害者,也有人满载真诚的社会关怀。
80分钟片长里没有一个镜头会让人心生疑窦,所有细节都在悉心呈现达尔瓦在被父亲性侵和洗脑多年后留下的伤痕:成人化的装扮,倔强又迷茫的眼神,得到男社工一丝关心后习惯性地讨好和性暗示,被推开后的无助和羞耻。
面对女同学猎奇地、侮辱性的提问,达尔瓦大打出手,而福利院的小伙伴们却为此击节叫好,开酒庆祝。
这是她少有的露出微笑的时刻,虽然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在那些同样不幸的孩子的绝对支持下,她似乎终于感受到一点人的温度。
她放下戒备,开始和黑人女孩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原本会是如何走路的。
因为她一直以为女孩子走路,从来就应该摇曳生姿。
正是这些令人悲悯的细节沁入心底,让影片具备了非凡的感染力。
达尔瓦和黑人女孩一样,在初时陌生人时都有无端的敌意,需要在他人的善意温暖下逐渐重构对道德的认知和对人的信任。
随着她剪去长发,与母亲和解,与被欺骗摆布的过往告别,她走上生父的庭审现场,影片戛然而止。
整个故事只是达尔瓦初回社会的微小截面,片段化描摹出她从与世隔绝到掌握基本社会认知的过程。
我们不知道她未来要面对怎样的成长经历,也不知道禽兽父亲的审判结果。
导演根本不关心正义有没有到来,她只关心希望有没有起点。
影评微信公众号:CarmeloJervis
在心理和感情上来伤害别人真的太容易了于受害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如果学不会分辨是非对错,那一生将会生活在自责,恐惧,迷茫之中小女孩是勇敢的,是敢于面对的,直到她所有的迷茫、恐惧、逃避、都在她撩起刘海,想象自己是个女孩时,在暴揍出言不逊的女同学时,在赢得同龄人的尊重时,在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被伤害时,她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勇敢的突破内心的枷锁开始了自我救赎,很庆幸治愈的过程得到了那么多的帮助
23年北影节第一部电影,下班了赶过去还是迟到了。
看到达尔瓦精致的少女面庞一脸冷漠还以为是个叛逆少女,同学嘲笑她穿的像奶奶时还以为是因为贫穷。
剧情展开时才知道是错爱的父母关系造成的。
最震惊的一幕应该是少女穿着粉色羽绒服去探监,但是看到父亲出来时马上站起来脱掉外套,露出成熟的露背蕾丝装,那一刻不由想到,这个孩子到底在怎样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长大,承受了多少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又错过了多少童年快乐。
引起她心理转变的应该也是在探监中,父亲的道歉,让她心里筑起的关系信念之墙破裂了,尽管其他人也有议论劝告的声音,但是她一直深信不疑的父亲的态度对她影响才是最大的。
看到她逐渐融入同龄人的生活,接受与年长男性的正常相处,自己选择衣服和发型,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法庭,为她开心和感动,为她遇见的善良之人感到幸运。
希望她以后能回归少女的生活频道,重温童年。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意义,让我认识各种人生。
我认为最动人的点在于达尔瓦因为萨米亚说她未改变本性迎合享受“性骚扰”和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拒绝她求爱的刺激跑回那个家,主动的去找邻居联系收容所的时候,那个邻居家小姑娘问她,你是受伤了吗,达尔瓦她承认说是的,这一点真的很戳我。
达尔瓦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说明她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容易接受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善意了。
另外还有一个落泪的点是问题青少年们一块抢酒喝,在院子里互相打闹着,萨米亚教达尔瓦如何像一个孩子一样正常的走路,这场景正是一群有伤痛的孩子们开朗幸福的一面,即使大家存在着伤痛,但是这里可以互相说出自己的痛处,这里没有异类大家都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安全舒适的归属地。
当然最最让我震惊和让人心痛的是达尔瓦在面对监狱里的犯罪嫌疑人时下意识脱去的衣服,从小培育的媚男价值观,这让我想起room里边的情景,从小染头发 化妆 穿那种衣服是她习以为常的事情,让人甚至想不到从小给她灌输了什么样的思想,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正常的,只有性才有爱,很恐怖,很窒息,这个世界烂人怎么这么多,让人太心痛。
期待很久的一个片子!
法国女导演艾曼纽·妮可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女导演的视角充满着治愈和温柔,不是强行让你共情,而是用角色自己的叙事世界去填充这段待讲述的空白,用不同层次来展现小女孩的内心态度转变。
饰演达尔瓦的新人演员塞尔达·萨姆森以强有力的表演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本片亦荣获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影评人奖。
全片表达得都非常细腻,特写镜头居多,但是对于沉重的话题 来说,越细腻就越沉重。
前三分之一处有大量对身体部位的特写,反映为女主对自我的凝视,以及对迎合男性的需求而进行量身定做的过程。
被子里的手电筒照亮黑暗中的一寸肌肤,舍友的陪伴是礼物,督导员的拥抱是力量。
我在看这部电影前完全不知道会遭遇这样的故事,也从未有任何期待。
开头我云里雾里,她哐哐地砸着门,而一个叫雅克的男人被带走。
进度过半我才逐步确认这是个恋童癖的故事,拍得非常克制和精准。
全程跟着小女孩的情绪,像她一样抽丝剥茧地得知自己被生父侵害的真相。
印象中讲恋童癖这个社会议题的大概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素媛》,林奕含用极具文学性的语言去描写性、谎言带来的“文学之美”和极痛的精神世界。
而《素媛》则直指恶劣的儿童性侵带来的家庭创伤。
作为女性本体很难不为之动容。
《嘉年华》稍微触及但可能由于过审问题,恋童癖不再是它的核心表达。
《达尔瓦》没有选择上来就告诉你这个故事,而是让你像主角一样逐渐确认,这不亚于把主角和观众的三观推倒重建。
一个从5岁就和生父朝夕相处的女孩,没有任何社会和学校的经验,到处搬家东奔西躲,一直成长到12岁。
警察将其生父带离。
素人小演员呈现了非常准确的质感,第一幕是整体人物状态是抗拒和疏离的,身体检查、去包容所和学校、买衣服,她都像一头幼兽,只想回到生父身边,不惜以绝食为代价。
而她的首次确认在于她深情地望着自己的生父,她一如既往地造型精致(口红、发型、体态都远超同龄的成熟),而羽绒服下裹着的是情趣内衣。
她说那是他们逼我说的,我知道你不是恋童癖,我们是相爱的。
她把衣服唰地脱掉请求父亲的认可,她说你看我多美啊,是你喜欢的样子。
她才那么小,不久前刚来了例假。
那个中年男人对她认罪,他的父亲突然变得陌生,所谓的爱意并不存在时,她才第一次被击溃。
恋童癖能摧毁我们的是什么,是整个三观。
你可以看到她外壳下没有其他孩子的想象力和远大理想,只要曾经作为她全部世界的恋童癖父亲的认可。
人是可以被这样塑造的,就像狼孩。
她甚至不觉得性是痛苦的,她觉得那是美好的——这个题材这么反着拍,反而更痛了。
欲望和审美的扭曲是最利于视觉化的。
所以导演把很多的笔墨给了过于成熟的打扮、她对与生父同龄中年辅导员的欲望和依赖,两次小女孩的性暗示都给了观众沉痛一击。
此刻如果是文学描写就输给了电影,你无法准确捕捉到每一处情绪的变化,还有她的自堕和羞耻。
最精准的点是前半程的自堕——无知的自堕,准确的说是她已有觉察但过去的阴影太深了,将她整个人笼罩。
而她对世界的认知却是那么单纯和天真,用她单纯来拍她的堕落带来了最强有力的反差。
当她清醒自救的勇气出现时就格外动人。
反叛的抽烟和走路、剪头发,对侮辱她同学的痛击。
那怎么拍转变呢?
来自于身边的善意——黑人女孩(ps.黑人女孩妓女母亲的设置也特别精巧,和女主形成了一个对照组)、和生父同龄甚至同样秃头的中年辅导员、以及终于见到她的妈妈,还有帮助她的善良同学。
导演最绝的是,没有拍得很悲情和苦难,她不哭,顶多是躲进衣柜自己消化情绪。
那怎么痛击观众呢,拍她的快乐。
解开所有的束缚,她在草坪上散着头发快乐地舞蹈时,所有人都被打动了,我也是这个时候泣不成声。
因为这本是最普通的日常啊,被活生生剥夺了。
我太喜欢勇敢的故事了!
恋童癖尺度难拿捏在,未成年人的伤害必然不能直接呈现,拍得不好就是消费受害者的痛苦。
性尤其难拍。
好的核心表达,准确地围绕核心表达切入的故事角度,以及由此编织建立起来的故事情节。
其实就够了就够了。
表演和影像是锦上添花,完全匹配住了故事。
一个女儿奋不顾身地维护一个对自己作下乱伦行为的父亲是错吗?
在道德伦理的范畴当然是错的。
但放到爱的范畴,女儿的错并不错的那么离谱。
母亲离去,女孩被懦弱的父亲当成了替代品。
父亲把女儿装扮成成熟女人的模样,是对妻子的替代,也是情欲无能的向内施展。
女儿是最没有反抗能力的对象(不会反抗,因为更依赖也必然更顺从)。
父亲也不用担心情感辜负也可以更大胆的施爱。
一个十几岁少女怎么可能做到“残忍”的拒绝相依为命的父亲。
但达尔瓦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博取同情。
为什么会发生的追问,藏在细节背后一直在被展示,一直在被探讨。
仅仅是家庭?
仅仅是社会?
把所有的仅仅都加在一起也不会是正确的答案。
正发生也是一种答案,一个永远在变的答案。
电影中女孩一直想在见父亲一面,女孩为父亲盛装打扮,女孩为父亲辩护。
“病态”的细节让人看的揪心。
真实世界就是这个充满压抑的世界,有比乱伦复杂的多的病态和难解。
女孩是无知的,无知的爱即便错漏百出,也是可以宽恕的。
瓦尔达最初的妆容,衣着,如同青少年中心里的同龄人所评:哪里来的芭比娃娃。
她觉得自己是个女人,但实际上她还是个孩子。
看到后半段,她不再化妆,不再盘发,不再穿着蕾丝,才让人惊觉她的稚嫩和天真,才深切意识到在她身上发生过什么。
尽管电影没有描述她和父亲在一起的场景,但通过她出场时的装束和言谈举止,还有对于成年男性不自觉的依赖和献媚,可以想见她是怎样被培养成为一个性玩具,这就是现实中的“养成系”。
就很难不让人想到木下总统的名句:生活中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
达尔瓦的父亲为什么可以将一个女童塑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因为他是父亲,他天然拥有对这个孩子的抚养权,监护权,他运用这些权力,将达尔瓦视为个人私产,任意妄为。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会面临社会的监督,所以他不停搬家,远离人群,最后还是被发现,被判罪;社会接过了瓦尔达的抚养权和监护权,青少年中心虽然环境差一些,但没有人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伤害她。
瓦尔达受到过严重的伤害,虽然她不自知,但她被解救了出来,就有纠正和愈合的希望。
没有人有权力将另一个人打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或者其他什么,没有人或者群体有这种权力。
如果他认为自己有,那就要把这种权力夺走或者夺回来,我觉得这就是瓦尔达所讲述的故事。
原载于:李小笼的书桌近期,小笼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观看了好几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其中越南女导演Ha Le Diem何黎艳《雾之离/Children of the Mist》,还有我今天观看的《错爱的教育/Dalva》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天特别来谈谈《错爱的教育》。
无数关于恋/童和乱/伦的故事都以成年人的欲望和儿童的伤害为核心,但是法国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而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女电影人能为我们带来的,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的拍法。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影片一开始是女主角Dalva被儿童社工和警察与她的父亲强制分离的场面,而Dalva所有的痛苦都体现出一种面对情人的难以割舍。
这是一个震撼的开场,因为我们直到被人指出,才会知道被Dalva称呼为Jacques的男人,是强/奸她7年之久的父亲。
进入儿童福利中心,Dalva每一天都在仇恨这个社会误解了她和父亲的“爱”,她每一天都在辩护她的父亲没有做错。
因为父母离婚后,父亲把她藏起来生活了7年。
从5岁到12岁,她所有的关于爱的认识都集中在一个男性身上。
而她父亲灌输给她的爱是什么呢?
Dalva告诉社工:如果她爱一个人,她就要和他做/爱,父女之间没有爱的界限。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她的父亲甚至在扭曲了前妻和女儿的形象之下,把女儿的棕发染成妻子的金发,教会女儿成熟的打扮。
Dalva有着不合时宜的性/感且以此为傲,她反复在儿童福利中心申明自己是个女人。
可是是个女人难道仅仅意味着成为某一个男人的爱/欲对象和他的禁/脔吗?
成为女人难道仅仅是一种打扮、一种外表和一种说话做事的态度吗?
Dalva是在儿童福利中心第一次来月经的,她甚至会在恐惧慌乱中尿床,这一切都是她强壮的黑人女室友Samia所说的:“她以为她是个女人,其实她是个小孩。
”Dalva这时候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不断为自己的强奸犯辩护的受害者,她通过认同父亲强加给她的女性的成熟来证明她是自愿的。
她就好像《洛丽塔》这部经典的描述恋童癖的电影/小说以及由此延伸的恋童文化中,被男人塑造和渴求的Lolita:一个兼具了女童的纯真和女人的成熟的性客体,而她甚至自己也内化了男性恋/童者的期待。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Dalva第一次对过往所受教育认知上的冲击来自探监的时候父亲亲口承认,别人说他是强/奸犯、是恋/童癖,以及别人说乱/伦是错的,这些话都对。
Dalva在崩溃中认为这是社工让她父亲撒的谎,并且面对再次出现并告诉她自己从没有抛弃她的母亲Dalva更是拳打脚踢。
因为这不符合父亲曾说的,因为母亲的出走,他们仅剩彼此的说法。
她过往7年的人生因为发现父亲的撒谎而摇摇欲坠。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都不讳言男主角身为恋/童者的虚伪、脆弱和扭曲,因此我们对于Dalva认识到父亲的真相并不意外。
可是不同于《洛丽塔》以亨伯特被拆穿时的痛苦和尴尬为核心,《错爱的教育》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把镜头转向了Dalva面对过往的认知偏差如何自我调整。
那么Dalva的人生是如何重建的呢?
室友Samia和她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社工带她第一次选购了自己的衣服,而她也第一次学会了把过往所受到的伤害转化为对外的攻击。
在一个大嘴巴女孩不断推测Dalva是不是那个新闻里被父亲强/奸的女孩,并在真心话大冒险时候问她时,Dalva选择了攻击。
她攻击了把她视作弱者并不断揭露她伤疤的女同学,她攻击了把她视为问题少女不断贬低她的老师,并且畅快地笑了。
因为她理解了,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不是被她父亲所塑造的,时刻保持优雅做派的洋娃娃。
她是一个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少女。
就好像《洛丽塔》电影拆穿男主角不切实际的幻想是靠展现成年后的洛丽塔结婚生子、喝酒骂人的正常模样一样,《错爱的教育》也体现了女主角重获这种生命活力的样子。
(图为1962年电影《洛丽塔》)可是这时候情况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如果说和父亲的分离使得Dalva陷入了第一次的应激,那么Dalva第二次分离焦虑出现在室友Samia要被姨妈接走的时候。
在欢送派对上她再次穿上了许久不穿的成熟衣服,并给因为母亲是妓/女所以拒绝化妆的Samia精心打扮了一番。
(图为饰演Samia的女演员Fanta Guirassy)可是在这种极端焦虑中,Dalva又一次把自己的空虚投射到了男性身上,正如她从小被教育的那样。
她和接近成年的福利中心的男生暧昧跳舞,直到对方被社工赶走。
她在哭诉自己离开了被父亲拘禁的环境后再也做不了任何人的唯一时,男社工出于同情拥抱了她,而她又一次下意识地去脱对方的衣服,就好像她的父亲教育她的那样。
Dalva的行为毁掉了Samia的晚会,在愤怒之中Samia说:“你的父亲只教你成为一个婊/子。
”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在男社工惊恐地拒绝了Dalva之后,她连夜跑回了她曾经和父亲的家。
Dalva经历了一夜和这个封闭的、曾经被她视为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的道别。
她第一次把自己被父亲染黄烫卷的头发剪去——因为她告别了被父亲强加于她的性/感的符号,也告别了父亲在她身上重现的母亲的样子。
她以一头棕色短发重回儿童福利中心,并且第一次告诉母亲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的事。
可以说到这里,Dalva已经完成了和心中成年女人形象的和解:她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有所不同,女孩和女人有所不同,她意识到了父亲的混淆是可怕的,她意识到这么多年被父亲教导如何做女人,教导出来的是一个只懂得取悦男人的假女人。
就像她告诉室友Samia的一样:你是你,你的母亲是你母亲,你们是两个人。
(图为导演和主创合影)影片的最后,是已经融入了正常少女生活的Dalva以短发牛仔裤的清爽形象,参与父亲的审判。
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注视着她的父亲,那个龌/龊的男人。
导演说,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父亲的“爱”是怎样的错,而她的父亲是怎样可怕。
而对她父亲来说,前妻和女儿同时出现也足以提醒他: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不可混淆。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我想,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成长故事(Bildungsroman),但是不同于描述青春期少女对成熟女性的打扮和生活好奇的描述,本部电影采取的是让Dalva一点点褪去被父亲强加的成熟色彩,最后以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健康的少女形象面对自己的未来。
电影不关心犯罪者扭曲的心理、性/化的凝视,而是选取一个受害者走出阴霾的心理情感转变,以一种很真实很细腻的视角向我们展示黑暗之后的光明。
(图为2009年电影《成长教育》)在映后谈,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坦诚:儿童性/侵、乱/伦,这是禁忌的题材,但是不能因为禁忌而不去碰。
恰恰相反,在法国儿童受害者的比例平均每个班级都有2个。
而在选角时,她青睐于有舞蹈、马术基础的优雅中上产少女,可是在告知父母亲电影题材时,父母亲往往发现自己从没有告诉过孩子亲人也可能进行儿童性/侵,以至于在决定是否参演电影之前,他们必须先和孩子解释“乱/伦”这个概念。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最后选定的女主角,也是一位同时有着成熟和童真的女演员Zelda Samson。
她的演出非常有层次,让我不由得感慨少女童星终于告别了以被性/化的角色出名(波姬小丝、娜塔丽波特曼),而能够真正的展现演技。
(图为1978年电影《艳娃传》)在映后谈中,女导演表示,过往的短片也都以女性为主角,因为她感兴趣女性如何忍耐不可忍耐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电影的摄影导演和导演是好朋友,而她(摄影导演)长期拍摄纪录片,所以本片的镜头侧重于人物的真实。
可以说,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女电影人能以怎样的独特视角去拍摄曾经被男电影人用以噱头、剥削和性/化的故事。
(图为演员Zelda Samson)我一直在想,到底影像的力量有多强大?
女性失去制作影像的能力会有怎样的失权?
我今天才明白,与其试图在男性导演的电影里寻找对女性角色较为包容的刻画,不如让女性拿起自己的摄像机,并且学会不再以男性树立的看世界的标准去拍摄。
同样描述儿童性/侵,我可以承认《洛丽塔》的小说和电影都存在其独立于道德判断之外的艺术价值,因为我可以承认文字和影像具有的美感。
但是我更必须承认,正因为这个故事屡屡出自男人之手,所以他们不会告诉你,那个被描述为“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的灵动少女,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在男主角眼中“庸俗、正常”的成年女性。
我们在文字中学会透过亨伯特的角度去描述她,我们在影像中学会以亨伯特的眼光去窥视她。
哪怕导演和作者一次次揭露出亨伯特的虚伪、可笑、脆弱和变态,我们也难以企及洛丽塔内心的无助、迷茫、被迫的讨好,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被整个故事隐藏的洛丽塔迈入成年的转变。
亨伯特哀叹洛丽塔变得平庸粗俗,可是这些男人不会告诉你,脱离了被塑造、被渴望、拘束、性感的假女人形象,做回一个真实、有活力、敢笑敢骂的女人,有多快乐和自由。
欢迎关注:李小笼的书桌
按十分制能到七分。画幅合理运用,演员正常,其他方方面面都正常,挺好的。女主演剃头前看着像蕾切尔·薇兹,剃头后居然有点像小李子。社工的演员演过《悲惨世界》和《雅典娜》。邻居家那场戏里,应该是电视的声音吧,里边有汉语人声,叫谁“该睡了”。
用轻松灵动的影像描绘如此沉重的话题,令人难忘,催人泪下。but! 上影节百丽宫影城场的字幕还能再拉胯一点吗……
对父亲行为认知的冲突在真心话太冒险挥拳相向后骤然消失,此后尽是绵软的碎片和编剧不知所措的妥协。我也喜欢社工这样的男人or...
别人嘴里的恶魔,自己眼里的爱人,羽绒服下黑色蕾丝的开背衫,不断崩塌解构着全新的世界,摧毁并重建着。躲在被子里照亮自己每一寸肌肤,擦掉了口红摘掉了耳环,新的棕色头发正在生长,社会边缘的孩子躲在衣柜里寻找着阳光照射来的方向,那不过是片破碎,不过是片能直面的破碎。那就一刀两断,斩断所有青丝斩断接受所有审判。
在新疆的时候,小伙伴们就说我现在线上线下说话越来越不接地气。我呵呵了一句:现在只不过更不用为了讨好任何人而说话。就说这个电影吧,作为首作,四平八稳已经很不错了,只不过非常“讨巧”地选了这么一个母题。这正好可能对标了德国一部主视角讲恋童癖的作品《头痛欲裂》。当然不能苛求欧陆的文艺片每次都上升到社会议题和哲学思辨,但如果他们能更深邃地体现某些精神世界被父权荼毒了几千年的群体,例如韩国,现在新瓶装旧酒仍然以男团女团这种“又纯又欲”的包装多层次多角度地向父权谄媚姿态来看。算了,他们的新浪潮大概也早已被“正确”拍在了沙滩上
给我感觉更偏向纪实片的风格,悲伤,愤怒,无奈,因为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展现得并不多,都有点淡淡的,更多的好像是迷茫,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会不自觉地要躲进柜子,要回到内心里那个能饮鸩止渴的错误选项。故事好像也就是在展现Dalva慢慢了解世界真实的样子,爱真实的样子。只能说这个小演员Zelda是真的厉害,7分。
反洛丽塔电影,给男性洛丽塔叙事狠狠一击。洛丽塔叙事下真实发生的不是大叔和萝莉禁忌的爱情,而是被囚禁在客体身份里永远得不到生长的无助孩童,是没有思想没有自我,只能被动盛放男性欲望的人型玩偶。当达尔瓦听说某个女孩被性侵染上性病之后,吓得在被窝里偷偷检查自己的身体,并因为焦虑尿床的时候,才展露了她作为儿童的真实恐惧,也让观众痛心……美中不足的是电影太短了,人物情感的转变没有做到位。例如父亲自己对达尔瓦的伤害承认得太简单了,一般这种男性会自我洗脑,梗着脖子不认错,直到他看到自己扭曲的观念对女儿造成实质性伤害了才有可能反思,但影片却直接跳过了这层心理。达尔瓦的转变也太简单了,只是用剪头发和拥抱童年玩偶来完成儿童身份的回归,在我看来是达不到的,这更像是某种想当然的仪式感,而女性心灵的重塑远要艰难许多……
我是我父亲的女儿 也是他的情人
#BJIFF2023# 没想到这部电影选择的议题如此深痛,不过导演没有以社会舆论的角度探讨问题,而是从当事的孩子一方入手去阐述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与生活的过渡。从单纯地相信父亲的话,到开始独立思考,和过去的自己告别,现在的她正鼓起勇气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对比了一下,还是法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公务员形象更真实,那疲惫的颜色,面对问题儿童,看似关心,实则麻木的状态很贴合实际,小女主最后的妥协是要自己成为大部分人所认定的女孩子的样子。一开始她自认为是个女人,直到最后才成熟起来。
无论如何,利用权力来操纵爱情就是有违伦理的,不仅仅与伦理有关。
比禁室培欲更残酷、无情和沉重。残酷的是,被害者被洗脑到恍然不知完全甘愿;无情的是,施害者是亲生父亲;沉重的是,被害者面对罪孽却一而再再而三袒护。导演乃至作为其处女作来说,高明之处在于,把如此让人狗血抓狂的背景设定,以看似轻松平和的笔触来做减法描绘,把更多可能的想象留给观众。
情感虽有动人处,但某些转变太硬了。每年欧洲这类儿童议题片都不少,有一定社会意义,但在艺术成就上绝大多数都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了无新意。[230427]
#siff# 这个世界最伤害人的东西往往都打着爱的幌子。如果房思琪们也能获得这样的重生就好了。
电影开始没多久我就在想,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案例会如何处置,我是否会更有智慧和耐心?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智慧或者耐心的问题,而是你是否愿意去相信,相信人性,相信光。女孩是被拯救的,但更应该说是她完成了自救。爱不需要被教导出来,也不是可以被规训出来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或者一场肢体的冲突,都更能感受到爱。
受虐儿童内心的挣扎完全都没有拍出来,就卫生间撞了几下头,离家出走了几次,回归正常也太容易了吧
samia真好,他们的相处很温暖。
认知和心态转变过程比预想中敷衍,好像是想这样拍于是这样拍了,根本没落到个人思考这么一个女孩是否真的会这样。
从性客体出走的女孩,重新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学着分辨伤害和爱。这部电影比较优秀的点在于聚焦儿童性侵可以不用刻画恋童癖的心理成因和私密欲念,不用呈现受害者被侵犯时的无措与痛苦,导演懂得在保持题材尖锐性的同时充满关怀。
让人心里极度不适的电影,吃了苍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