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第二季

Fleabag Season 2,邋遢女郎(港/台)

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安德鲁·斯科特,奥利维娅·科尔曼,茜安·克利福德,比尔·帕特森,布伦特·吉尔曼,珍妮·莱恩斯福德,休·斯金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伦敦生活第二季》剧照

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2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3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4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5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6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3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4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5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6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7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8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9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20

《伦敦生活第二季》剧情介绍

伦敦生活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Fleabag(菲比·沃勒-布里奇 Phoebe Waller-Bridge 饰)的父亲(比尔·帕特森 Bill Paterson 饰)终于决定和女友(奥莉薇娅·柯尔曼 Olivia Colman 饰)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请来了神父(安德鲁·斯科特 Andrew Scott 饰)主持婚礼,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禁欲的神父和Fleabag之间竟然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 克莱尔(茜安·克利福德 Sian Clifford 饰)继续着和马丁(布伦特·吉尔曼 Brett Gelman 饰)之间的婚姻,即便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混蛋,不仅如此,两人还积极的备孕,打算要个孩子。神父的出现让Fleabag终于开始正视生活里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在一段注定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面前,Fleabag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寻找成龙微笑Pasta森林鲁滨逊情人们异教徒我在香港遇见他硝烟背后的战争踏血寻梅地球少女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假日旅途:蒂罗尔之旅键的嘉年华黑盒子樱桃阴山异闻录刀尖千码凝视辣手警花龙胆荡摩耳摩巴尼的人生恶之源应急响应第二季谋杀学教授凡人英雄狄仁杰之浴火麒麟逐爱天堂阿罗汉掌风大作战罗布泊幽陵名气止于法国

《伦敦生活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女主角,可我只是Claire

第三集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才静下心来写这篇文章。

因为我可能像Claire一样,随时都因为紧张情绪而抓狂。

从第一季女主角每一次向镜头吐槽或者发出意味深长的眼神之后,我都会在想这不就是那个我可以隐藏在心底的Bitch小剧场么。

我痛恨我对所有事情所有人都停止不住的想讽刺,想反驳,想戏谑,更痛恨自己只能在内心角落里嘀咕,而不能坦荡做自己。

但是我就是像女主角一样不能自已,因为这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骨头里,这是我的生活。

女主角演绎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可能就是‘’我‘’。

直到上一集,这个想法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

如果说这部剧每一句台词都会刺痛心窝。

那第三集则是一把匕首正中心口。

‘‘你总是会没事,你总是很有趣,和你的朋友开着奇怪的小咖啡馆。

’‘而我总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我既不风趣幽默,也不魅力四射,我仅有一点点小智慧让我不得不加倍努力去弥补我的平淡无奇。

可是即便我努力,我依然没变的更快乐。

我变成了无聊的‘事业女性’,紧张无助,时时刻刻都想大吼去他的男权主义和狗屎一样的生活。

我怀疑彷徨自己最初的选择,因为我无法克制自己去羡慕女主角一样的人,她无论如何都会让自己脱离困境并有天生的乐天幽默感。

也许一部分熟人会认为我在国际都市有一份还过得去的‘‘体面工作’’日子过得还好,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每一天却像是陷在沼泽之中,在痛苦中慢慢下沉。

所有的一切都像我置身高压之中,让我一点点窒息。

和职场性别平等的斗争让我好疲惫,即使你做得再好也只是个‘‘无趣又不懂得对男性谦让示好的Bitch’’。

我喜欢东京,可是我恨世界 。

 2 ) 《伦敦生活》观剧笔记:全景式透析配角们的人生

最近看了《伦敦生活》(Fleabag),在网上搜剧评,大多数都是围绕女主来写的,其他人物、细节和背景的讨论度很低。

我把自己对这些元素的观察和感想记录在这里。

为提高可读性,人物名字全部使用中文和中文昵称。

一、姐姐的丈夫马丁,以及两人的家庭生活第一季第一集开始,女主就告诉大家,姐姐克莱尔很有钱,她丈夫是个混蛋。

我当时以为是姐夫给了姐姐优渥的生活,所以姐姐离不开他。

看到后面,又以为是姐姐在养家,女强人姐姐对混球丈夫情有独钟。

其实这都是片面的看法。

事实上马丁的职业是艺术品交易,克莱尔则从事金融行业,两人都会赚钱。

第二季第六集中,克莱尔说出了离婚的想法,马丁疯狂吐槽妻子工作忙碌,自己为家里付出了多少多少。

仔细听了这段台词就会知道,马丁为家庭所做的,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事,他并没有说自己包揽了洗衣做饭清洁园艺等日常家务。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1) 马丁诚然有着男性普遍的毛病,为家庭做了些小事就认为自己是很棒的丈夫;2) 马丁也确实尝试克服自己的毛病,为家庭做些事情;3) 马丁的时间自由度比克莱尔要高很多,因此能经常去接送儿子;4) 日常家务显然是外包,清洁有钟点工,园艺有园丁,等等。

马丁和克莱尔克莱尔在第一季末袒护马丁,并为此一年没搭理妹妹,到了第二季末,克莱尔说出全部真相,她一开始就知道妹妹没说谎。

而此前马丁和女主打架,试图起诉女主,多次拜访和威胁女主,这些剧情都在引导观众以为马丁是一个略有权势且性情暴戾的人,克莱尔和女主都忌惮他。

但事实上,到第二季结束,我们才能看出,克莱尔和马丁确实曾真心相爱(从马丁的厨房演讲可见一斑),她这一年是为了给马丁一个机会,甚至不惜和妹妹断绝联系,然而马丁毫无成长,他心安理得地躺在妻子的包容中。

克莱尔从未怕过他,女主也是。

马丁也一直都知道,没有人怕他。

他只是相信她们会出于①爱、②女性的温柔天性而容让他。

等到被彻底离弃,马丁才知道这份一直以来的浑浑噩噩让自己错过了什么。

二、继母的性格和恋情继母和马丁的职业基础很相似,分别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品交易。

这两个人也有着艺术从业者的特点:沉溺于自我,难以建立一种平衡的人生有机组合。

与马丁不同的是,继母明显更有成就,情感更敏锐更丰盛,控制欲也更强。

继母继母和父亲的恋情,与克莱尔和马丁的恋情,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1) 继母和克莱尔都是强势、敏感的性格,在恋情中起到主导作用。

姐妹俩的父亲被动、寡言,是继母主动追求。

从社交圈和财力来看,继母给父亲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在法国旅行时买的房子,想必父亲的态度是不置可否,继母是决策者,一直在主动推进生活,父亲其实很享受被推动;2) 父亲和马丁都离不开强势的女人。

姐妹俩的母亲谈不上强势,但至少也是非常活泼幽默的女人。

父亲在第二季最后一集犹犹豫豫想要逃婚,更像是惯性的流露,最终他还是会选择结婚,且否认有过逃婚的念头,但这个犹豫的过程必不可少;马丁一直以来外强中干,其实更离不开伴侣的是他,不是克莱尔。

3) 继母和克莱尔这样的女人喜欢选择懦弱犹豫的男人,可以让她们充分发挥母性,以及决策的才华。

两人的镜像错位很有意思:继母半生不羁,最后愿意选择一个比自己年长又弱势的男人,安放那份母性和控制欲;而克莱尔则厌倦了不成熟的丈夫,爱上一个势均力敌的人——马丁仰慕她,而男版克莱尔(Klare)懂她。

三、父亲的性格和父女相处模式前文提到,父亲性格较为被动、犹豫。

具体情节不再详述,仅探讨他和女儿相处的模式。

1) 父亲不太管女儿,但会从奇怪的地方关心女儿:买女权主义讲座的门票;买冥想活动的门票;每年预约乳腺筛查(母亲乳腺癌去世);预约心理医生。

2) 继母和女主争执,互相动手,父亲装没看见。

继母和女主在展览上争执,父亲出去偷哭,除了对两位至亲之间的误解感到难过,他还同情自己,觉得自己的日子更难过。

此处他一面说女儿毁了自己的生活,一面又关心和理解女儿;3) 从父亲和女主其他几次对话来看,他当然很爱两个女儿,也很懂女主——可以说是除了神父和姐姐外最懂女主的人。

但他不会多介入她的生活,哪怕一丁点。

女主搞砸展览后与父亲的对话当代观众很喜欢看父女之情的戏码。

父亲宠溺女儿,父亲保护女儿,父亲为被害的女儿复仇,女儿继承父亲的精神遗产,等等。

但实际上生活中最普遍的就是这样相爱又疏离的父女之情。

人到了二十几岁,本科毕业以后,大部分时间就是独自生活了。

虽然我们还是家里的一员,逢年过节得回去吃饭,继母办展要去帮忙,父亲结婚也得出席,但其实已经脱离家庭。

自然而然,瓜熟蒂落,回不去了,也没必要回去。

每个人都得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而不仅仅是作为「某某的谁」的人生。

四、姐姐的继子杰克与青少年成长问题杰克是怪异的14岁少年,很依赖继母克莱尔。

剧中没有提到杰克的生母,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1) 克莱尔和马丁结婚至少已有数年;2) 杰克和父亲马丁相处得不好,克莱尔的到来弥补了他生活中缺失的部分,因此他非常依赖克莱尔;3) 杰克对克莱尔有依赖和占有欲,可能还有一点点初晓人事时的性欲。

克莱尔可能是杰克的性启蒙人物。

杰克在克莱尔泡澡时进入浴室,但两人应该并未发生过性关系——杰克只是一个成长中有缺失的少年,理性和情感都未发育完全,他会做一些出格的尝试,但成年人克莱尔显然很理智(而且她不会对小男孩感兴趣);她也很优秀地履行一位母亲的责任。

4) 杰克对女主说,让克莱尔离开马丁;杰克在克莱尔父母的婚礼上演奏。

这两点可以看出杰克并不是一个偏离轨道太多的少年,他有合格的洞察力和社交能力。

而成年人们也对青少年很包容,不会用一套严苛的教条去要求他,不会为曲名《克莱尔在哪里》(Where Is Claire)大惊小怪。

5) 杰克的眼神总是虚焦,结合马丁在他面前的粗暴态度,他其实很逃避跟马丁相处,连对视都不想。

他总问克莱尔在哪,是想在紧张的状态中找到一个锚点固定下来。

克莱尔能给人安全感。

在婚礼上当众演奏《克莱尔在哪》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反抗——不会明说,但要让你们知道。

杰克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但他不是不良少年。

许多成年人对青少年的看法一直有很大的偏差,要么忽视青少年的情感需求、认为青少年不值得我们关注和交流,要么认为青少年已有健全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应该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来对待。

这样就导致,青少年表达需求的方式越来越偏激,因为得不到回应所以要一击制胜、震慑到你,甚至先伤害你一下。

之前发过的一段: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被这样评价——它们现在偏激,现在迷茫,等过几年,等它们遭到社会的毒打,想法就都变了。

但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人生不是从成年之后才开始的,不是从踏上社会之后才开始的。

难道一个人的童年和青春不是人生中值得体验和回忆的时段吗?

难道一个人没有好好长大的权利,只配拥有这种报复与悔恨的负面循环吗?

正是因为年少时同样被忽视,才造就了今天这样说话的你——冷硬,悲观,犬儒,推卸责任,并且,如果有孩子,你的孩子还会继续这样可怜地长大,它们想被听见,它们尖叫,它们心碎,它们尖叫,它们怀疑自己,它们继续尖叫,它们悔恨或者自欺,它们冷却,它们心碎,冷却。

五、女主的一些细节1) 女主在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租了不错的公寓,有客厅和浴缸,可见她对生活的基本品质要求依然在线(也有放不下去世好友的因素)。

以及女主虽然烟酒不离身、滥交,但一直坚持跑步,身体也健康苗条,她其实并未无底线地自暴自弃;2) 女主的咖啡店,第一季中从未有过生意红火的时候,第二季则经常生意红火。

结合女主在第二季开始时所说的「作出了一些改变生活的努力」(停止滥交等),她的努力其实颇有成效;3) 女主的洞察力很强,能够看透人心。

但是请注意,看透人心和「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女主的丧不是因为看得透,而是因为她固有的恐惧使得她放弃了与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结。

她一方面能够洞察,一方面只在性上实践,实际上是割裂了具体的相处过程。

她和创业基金大叔就没有上过床,却认真交谈了好几次,发展出了不错的友谊。

六、神父,宗教,以及 LGBT 演员问题1) 神父和女主上床的剧情设置。

有人认为神父始终持守会更好,也有人认为神父放弃神职会更好。

其实神父和女主上床、又放弃和女主发展恋情的设置是最合理的。

神父只是普普通通一个人类,要抵抗欲望,也会臣服于欲望;曾经放弃过理智,也还是要靠理智继续生活;

神父和女主2) 很多人认为宗教信仰是一个框架,一套要求,进去了以后就自动变得保守、死板,一举一动符合教条。

其实宗教信仰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是人与神真实相遇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剧中神父是一个很活泼很入世的人。

人们选择信仰并非为了慰藉,为了获得「精神鸦片」,准确地说,是信仰选择信徒(用基督宗教的话来说,圣灵/圣神拣选)。

人们会为了信仰放弃很多过往的习惯,走上更艰难的道路。

当然,信仰也带来慰藉,但不能本末倒置地说话。

一个人选择了信仰,也不代表能就此洗心革面,因为生活和爱都是艰难的,需要一点一滴地去实践;3) 神职人员的道德问题。

首先科普一个内容:天主教神父只能独身,新教牧师可以恋爱和结婚(但这一点无法说明两者的保守和开放性,很复杂,本文暂不展开叙述)。

天主教一直有神父娈童的丑闻,新教也有牧师性侵丑闻。

承接1和2,神职人员也有欲望——道德乃至信仰,都不是思想钢印,打上了就一劳永逸地保证不再犯错。

我们有两点需要了解:①神职人员是心理高危职业,常年承接大量倾诉,自己心理出问题也是常事;②根据基督宗教的教义,每个人都是罪人,都有罪(sin, 不是 crime)。

上帝更喜悦罪孽深重的人回归到信仰的怀抱中,因此,罪人投身信仰的几率很高,犯罪的几率也很高,罪人投身信仰后再次犯罪的几率当然也很高。

——这些是解释神职人员丑闻的缘由,并非开脱。

个人反对宗教庇护神职人员的罪行,支持世俗法律制裁。

好消息是,2019年,天主教现任教宗方济各取消了自2001年以来关于神父性侵的保密制度,以便更好地调查和制裁犯罪的神父。

4) 神父扮演者安德鲁·斯科特是一名出柜的同性恋,演直男毫无违和感,和女主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很到位。

同样还有《香水》主演本·威士肖和《心灵猎人》(Mindhunter)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都是 gay 演直男,演得很好。

事实上各国演艺圈的艺人出柜后资源都会下滑,艾伦·佩吉、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等人都是如此。

同性恋艺人很难接到出彩的异性恋角色和剧本,而直人演同性恋却经常被夸奖。

这件事在欧美有不小的争议,虽然理论上演员不应该受到性取向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同性恋艺人难接到异性恋角色,异性恋却还要去演同性恋角色,无疑进一步挤占了同性恋艺人的发展空间。

斯嘉丽·约翰逊作为直女,曾为此推掉 les 角色。

希望未来演艺圈能够继续保持对同性恋艺人的包容,因为他们完全可以贡献出像安德鲁·斯科特这样精彩的表演。

七、剧中男性形象概览女主的前男友哈里是一个很神经质的人,机车帅哥、创业基金大叔、巴士男、律师和马丁也是。

女主、姐姐和继母也都各有各的疯,但观众不难感受到,女性角色普遍比男性角色有着更完整的基质。

我们可以看到,剧中的男性与女性隐隐发展出了不同的人格模式,男性向外求,向别人求,向女人求,因而造就了与外界的紧张关系,最终表现得神经质;女性向内求,向工作求(克莱尔),向性求(女主),虽然她们也追求爱、追求性,但真正的落点并不在男性身上。

即使迷茫如女主,也努力在与自己沟通,厘清自己。

男性的「不自知」和「被托底」导致他们很难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

剧中除了神父和父亲,成长最多的男性是创业基金大叔,他彻底搞砸过自己的生活,也就对自己保持着追问。

女主和创业基金大叔聊天定期搜索抄袭,发现必维权:)

 3 ) Hair is everything

建议大家在剪发之前都让Tony先阅览这张图片。

今天恰好看到一条新闻,在英国脱欧闹的沸沸扬扬的这段时间,英国女性剪发比例大幅上升。

“英国发型历史学家蕾切尔·吉布森表示:当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时,你会剪短头发再次控制自己。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剪短发,我认为,拥有一头简洁的短发让人感觉非常强大。

”这种感觉太对了,我联想自己这几年疯狂换发型的经历:剪短,再剪短,留长再剪短,紫色,奶奶灰,棕色,灰绿,烫卷…其实都是内心挣扎的外化。

我想,并且一直想,跟腐朽的过去告别。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光光是我们的心理影响我们的行动,反过来,我们的行动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

如果你不开心但还是一直哈哈大笑,你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开心。

回到剧情本身,爱死第二部了。

果然感情戏需要一个帅而不秃的男主才能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这颗糖,我先吃为敬。

 4 ) "是的,首相"后继有人,"英国性"的最佳教材!

本季真是从第一集开头五秒钟起就持续巅峰高能,以超完美的编、导、演全面向世界扫射出所谓的"英国性"——在我心中这剧就直接加入"我最喜爱的英剧"阵营了,跟yes, minister+yes, prime minister并列不朽。

全面get英国国民尿性的经典教科书啊童鞋们(敲黑板!

),假如哪天我给人上英国社会文化课可以直接拿这出当活教材。。

phoebe waller-bridge is so disgustingly talented——尬剧玩得转、同时像killing eve那种又鬼马又有格调的热播剧也写得好出彩(她同时也是k.e.的制作人),然后父母双方还都是从男爵后代。。

真是不给我等芸芸众生任何活路啊。。

天才妹挑的一众配戏演员也太梦之队了(自己写剧本自己演就是爽),好过分:奥斯卡新影后是她教母+准后妈,撩的熟女女王是的dame kristin scott thomas,送她豚鼠的银行信贷经理是我偷偷爱了很多年的冷面笑话王hugh dennis,就连那傻乎乎的律师(演员不熟。。

)都是九次哥的设定!

而莫娘扮的hot priest更加不谈了,我觉得此次的演出里他真是比在舞台上演什么hamlet带劲多了,各种卖弄性感和肆意卖萌的动作+微表情啊,而且切换自如,跟天才妹一起把电光火石的男女真爱传达得栩栩如生(英国专业演员就是牛,自己的LGBT身份也可以随时放下然后演什么像什么)——不过,算了,天才妹就是令人服帖也令人爱啊,所以请随便折腾这些人吧你开心我们也开心!

有点舍不得看下周一的最后一集,毕竟据说不会再有第三季了。。

 5 ) 她的微笑抑郁中照见你我的模样

(文/杨时旸)她遇到了一个神父——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给人答疑解惑的神父,而是那种喝点小酒、说说脏话、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愿意和每个人打成一片的“现代神父”,他们其实互相依恋,从一见面就如此,但彼此拉锯,互相躲闪,欲拒还迎。

坐在那个小小的咖啡馆里,神父抱着女人的宠物豚鼠问,“这豚鼠平时都做什么?”“它们出生,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然后死去。

”女人回答。

两个人都笑了,觉得这是个临时胡乱编造的梗,用来应付两个人聊天中尴尬的留白,但这哪里是什么蹩脚的笑话,这简直就是指向现实人生的真理,我们每个人不都和那只胖墩墩、战战兢兢的豚鼠一样,被降生于这世上,在恐惧里谨小慎微的谋生,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你看,这就是《伦敦生活》最绝妙的部分,在最不经意的时刻,用最不正经的方式,插科打诨般说出某些庄重的真理,而那些话语如果变个方式,总会让我们反感,沦为说教,成为鸡汤,但在这里,一切老生常谈的东西都被幻化和重置,让我们叹息和感慨。

它总在觉得一切终于开始变得温情脉脉的时候,狠命地扎你一刀,然后在你觉得痛不欲生的当口,再拉你一把。

这不是故事,它悲欣交集,简直就是生活本身。

和那些声势上大张旗鼓的剧集相比,《伦敦生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悄无声息,但它却有着如此众多隐秘的真实粉丝,暗暗期盼着第二季的来临,是啊,这个时代之中,还有多少人有耐心去看这样一个对准生活细部的故事,《使女的故事》能迎来真伪女权主义者们的同仇敌忾,崩塌的《黑镜》再如何不堪也仍然有着神剧标签的加持,但《伦敦生活》呢?

凭借什么取胜?

没有噱头,也没有口号,即便这一季中,安德鲁·斯科特惊艳地客串了牧师的新角色,但这个故事仍然是个小格局的故事,它展现了一个生活在伦敦,开咖啡馆谋生,对生活不知所措的女孩的日常周遭,她喜怒无常,一会忧郁得无以复加,一会狂喜得令旁人尴尬,而这个女主角甚至没有名字,是的,编剧故意设定了这个“无名”,只有个绰号的女主角,用这样的方式去暗指——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是啊,她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居住在大都市之中,被光鲜亮丽包裹,但始终孤独无依的人;那些看起来每天笑意盈盈,但实则暗自神伤的人们;那些有着家人围绕,但却觉得彼此皆祸害的人们……所有这些人都能从她身上看到自我,找到慰藉。

她表演了最极致的丧,而观看者却以毒攻毒般的治愈了自己体内的病灶。

她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微笑抑郁”症状的模板,而这不也正是如今最典型的时代症候群么?

如果说《伦敦生活》的第一季着力于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交代她的现状、过去与精神困境,那么第二季中,这个故事悄悄地扩张地盘,开始以女主角为核心,慢慢辐射尽她所有的家人。

一场葬礼、一场婚礼,女主角的父亲送走旧人迎来新人;一场艳遇和私奔,一次爆发和争吵,女主角的姐姐决定逃离厌恶的丈夫和古怪的继子,去寻找情人;然后,就轮到她自己,意外撞上了那个大智若愚,胆小谨慎却体贴备至的神父。

这个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情感关系成为了一种世间的抽象模型,暮年的、中年的、青年的,所有人都陷于困惑,不知所措,看起来他们对生活都有步骤有计划,各自拥有一套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谁都不过是在演绎一个完美设定,老人对新婚伴侣也颇有微词,但陪伴毕竟给自己温暖;姐姐看起来是承上启下的社会中坚,但外人眼中的栋梁其实也从内部慢慢蛀空朽坏;更何况,女主角自己一直沉寂于自责的记忆中,度过一天一天,时而搞砸一些事,时而拯救一些人,但唯独自己看不清自己。

从某个角度去看,这一季中,女主算是所有人中运气最佳的一个,或者说,这个故事发展至此,终于完成了一次转折,那些严丝合缝运转如常的人们开始慢慢分崩离析,而那个一直破碎不堪的女主角开始慢慢缝合自我,她一直以来用性填补寂寞,用故意随意的关系表达坚强独立和满不在乎,而这一次,她和神父之间的拉锯、试探、躲闪、生气和复合像极了初恋,而这一幕幕酸甜交织的景象原本是不可能出现在她身上的。

一个最放浪不羁的女人,一个最洁身自爱的职业,磁铁的两极致命地吸引了对方,这于双方而言,算不算一桩神迹?

神父言辞闪烁中曾说自己也曾放浪,而女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渴望呵护,只不过他们都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自己形状的容器安放自己。

这一次算是彼此解救。

如果非要类比,或许可以这样去说,《伦敦生活》的第二季是浓缩版的《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中的一切关于感情、家庭、欲望的琐屑和真理都被挤压在一季之中,未婚的,已婚的,暮年的,人们都不知所措,都自以为是,都各自寻找,都分崩离析,最终,也都重整旗鼓。

这部风格独特的喜剧一直保持着那个让女主角突然转向镜头说几句心里话的呈现方式,在第一季中,这种方式是被当做独特的戏剧表达手段加以运用的,换句话说,正在发生对手戏的戏中角色对她的举动假当不知情,只有我们能看到她的心理活动,但在第二季中,牧师却一直在追问她,“你刚才在做什么?

”这是真正有趣的设计——那个男人可以看穿面前这个女孩隐秘的心事,能够透过严密的层层设防抵达对方内心,或许只有爱能解释吧。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6 ) 只是想简单摘抄一下Stephen Colbert对狐狸的理解

Cr. b站 BV1zK4y1b7id“我认为狐狸就是天堂的猎犬(以狐狸比喻上帝,上帝/狐狸去追逐放弃信仰而选择俗世欢愉的人(即priest))。

”The Hound of Heaven by Francis Thomspn:“I fled Him, down the nights and down the days; 我夜以继日逃避他(即上帝)的追逐I fled Him, down the labyrinthine ways of my own mind; 藏身在灵魂的迷宫之中I hid from Him, under running laughter. 躲藏在持久的笑声中。

”最后,猎犬终于捕捉到主人公,他说:“Oh, foundest, blindest, weakest, it is I am He Whom thou seekest! 哦,愚蠢、盲目又软弱的孩子,我就是你追寻的归宿!

Thou dravest love from thee who dravest Me. 你不接受我的爱,便拒绝了一切美好。

”我想这首诗完美描述了狐狸这个意象存在的意义,它是上帝的化身,不停追逐着想要追求俗世欢愉的神父。

而神父在婚礼上说,love isn’t something that weak people do,他最终还是认清了自己,选择了结束这场hide and seek,去接受上帝的爱。

神父这个人物于我而言最迷人之处在于,他的故事充满了带着神性的浪漫和叛逆,并且这场浪漫和叛逆来势汹汹却无疾而终。

他们在忏悔室接吻,伴随着神圣的咏唱声,颇有一些“渎神”的意味。

虽然分别时只剩一句it will pass,但最后狐狸却还是在追逐着神父,所以也许对他而言,无论如何向宿命妥协,他心中都将永远保有一份神明注视下的、对爱情义无反顾且炽热的渴望。

 7 ) 爱是勇敢者的选择,我选择懦弱

看了Fleabag最后一集,为了截图把最后几分钟又看了一遍。

才明白,“It’s God isn’t it.” 是什么意思。

“你选择了上帝,不是吗?

”男主的信仰,是他在经历了很多是非之后选择的路。

这条路上,必须要有全心全意的对上帝的奉献。

而他对女主的爱,让他放纵、堕落,“做出他平时根本不敢或不会的事。

” 于是,在自己生活的平和,和女主强烈的爱冲突时,他选择了前者。

我们大概一直不会知道,最初将他引向上帝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只要知道,这是他的选择,即可。

我反复地听结尾“the feeling”这首歌,尝试通过理解歌词,去理解男主的选择,和女主的心情。

这首歌似乎在说:我好不容易,在独自一人中获得了平静,找到了自在与快乐。

请你不要夺走它。

这份心情,是在深深的品味过孤独后的平静与释然。

请你不要夺走它,(因为你掀起的滔天巨浪足以把我的生活全部摧毁)。

我要离开你。

但是我放不下你,所以请你离开吧,请你离开吧。

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

我不想好起来,除非你亲口告诉我(虽然我已经猜到了)。

可是你已经告诉我了,我却还不愿意接受现实。

啊,这个心存侥幸,充满希望的,浪漫主义者呀。

 8 ) 豆瓣9.7分,BBC的这部英剧丧到了灵魂深处

敢问何剧能丧到灵魂深处?

《马男波杰克》号称丧剧之王,《去他妈的世界》小确丧本丧,《路易不容易》丧青心头好,还有这一部英剧,丧到了极致,丧的正对心窝,看完整季,大笑之后却不觉得快乐,万般难受却怎么也哭不出来。

《伦敦生活》Fleabag

第二季 | 共六集 | 单集30分钟BBCthree出品。

距离第一季已经过去了三年,前两天刚刚播出了第二季,第一季首播在2016年,伸长了脖子等三年,才终于在前两天等来了第二季。

安利这部剧之前,必须要先赞一下女主——菲比·沃勒-布里奇。

《伦敦生活》的编剧是她,主演也是她,自编自演了整部剧,也可以说是才华无限了。

去年,她参与编剧的《杀死伊芙》,也是年度爆款之一。

Ps.《杀死伊芙》第二季也马上回归了,4月7日,比《权游》还要早一周。

《伦敦生活》的英文原剧名是Fleabag,什么意思呢?

睡袋、廉价旅舍、肮脏邋遢的动物或人,这也差不多就是女主在剧中的定位了。

女主Fleabag,生活在伦敦,开着一家没什么生意的小咖啡馆。

去政府部门申请创业基金贷款,因为天热,无意地掀起来了衣服,却被大骂荡妇。

leabag有一个男朋友,很娘、预计是个小受、戏精、假文青,即使是这样一个废柴,仍然离开了女主。

面对炮友,Fleabag的姿态软的像一滩泥。

凌晨两点钟熟睡时,接到炮友的求炮电话,便撒谎说自己刚回家,然后起床、喝酒、洗澡、刮毛、翻出性感内衣、吊袜套等等,然后便在门口等待门铃响的那一刻。

在和炮友享受鸳鸯浴的时候,炮友突然深情的问了一句,“你有感觉到孤独吗?

”女主愣了一下,内心万般涌动,却假装平静地回答:“Yeah.ofcourse,do you?”然后炮友回答:“Never.”

这个谁先认真谁就输了的游戏,真的是太屈辱了。

而最伤人的,怕就是和亲人的关系了。

Fleabag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已经有了新欢,深夜女主心情低落,跑到父亲家门口,想要反思自我,悔过自新:“我觉得我是一个贪婪、堕落、自私、冷漠、愤世嫉俗、低俗卑鄙、道德沦丧的女人,甚至不配自诩女权主义者。

”剖析自我重伤自己说了一大串,却只得到了父亲一句回答:“你这是随你妈。

Fleabag的姐姐呢?

关系时好时坏,面对姐姐突如其来的拥抱,Fleabag的第一反应以为是姐姐要打她,场面极其尴尬。

发现姐夫不忠,告诉姐姐后,没有被相信,还被姐姐反击自己是个Liar。

所有关系中,亲人伤害,最是致命。

但,站在观众的角度上,这部剧没有那么的悲情,在女主的演绎下,反而很生动有趣。

这也是本剧最出色的亮点。

——女主在剧中打破了第四面墙,动不动就看向镜头,直接和观众对话。

而且说的还都是大实话。

自己手头紧张,想问姐姐借钱,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对着姐姐却一个字都开不了口。

和姐姐坐在一起,被姐姐发现自己穿的上衣是她前几年“弄丢”的后:

炮友一大早就“深情告白”,天天越听越气,女主的内心里却好像云淡风轻……

Fleabag在公交车上认识了一个长着两只大门牙的男人,表面上一脸笑容地勾搭人家,却偷偷地对观众使了个嫌弃的眼神。

Fleabag所有的吐槽,有些刻薄、有些尖酸,甚至有些轻浮,但都是最心底最诚实的话,是对性爱最坦诚的态度,面对观众,Fleabag没有任何遮掩。

这大概也是她虽然很作,生活一塌糊涂,孤独地像颗恒星,活得像只人见人厌的苍蝇,但仍能获取大量观众共鸣和喜爱的原因。

时隔三年,第二季的剧情依然炸裂帅酷,虽然只播出了第一集,但在豆瓣上拿到了9.7分,IMDb上拿到了9.3分。

故事发生在上一季Fleabag和姐姐闹掰后的317天零19个小时26分钟之后。

父亲和新欢订婚了,一家人和一个神父坐在一起庆祝,但却以女主一脸鼻血结束。

你决定要追这部了吗?

如果决定好了,那天天都为你准备好啦。

看美剧就来公众号【天天美剧吧】

 9 ) 爱会消失,在时光里

神父一句,kneel, Tweeter上立刻湿横遍野。

神父一句,it'll pass,又成了多少人的意难平。

在看这一季的时候,我正处在人生中的weird point。

离预产期还有近八周的时候忽然阵痛,紧急入院。

留院观察的日子里,老公给我拿来了耳机,好让我在医院里看剧缓解心情。

选择看第二季fleabag的时候带着许多小心翼翼,因为太喜欢第一季,难免害怕失望。

结果越看越上瘾,熬着夜刷完一整季。

很多人喜欢这部剧,是因为看到了自己,废柴的自己,混蛋的自己,歇斯底里又不甘心的自己。

第二季里,我们看到了爱过的自己。

我们的试探,折磨,奋不顾身,却最后还是放手。

曾经觉得意难平的一段段,现在想来,就也只是那句,it'll pass。

浓烈的爱和泪水之后,被时间冲淡的只剩下模糊的影子,那些感受,仿佛还在,却又不再清晰。

所以我们在最后只能会心一笑,因为的确是这样啊,人生,重新开始吧,都会过去的,也会回来的。

 10 ) It'll pass

看完第二季,虽然结尾Fleabag并没有跟Father在一起,但是心情挺好的——因为Fleabag活过来了。

1. 姐妹关系好转S1E1里,Fleabag在Claire面前完全是一个失败者:上衣是几年前从Claire那边偷来的,咖啡馆需要用钱但贷款被拒(本来可以跟Claire借的但Fleabag不想开口),跟保姆男友合合分分私生活混乱。

而Fleabag不想跟Claire求助,只在姐姐面前开玩笑、逞强到了S2E1,情况反转:Claire小产,逞强不告诉别人,破了之前6个月的戒酒令直接开喝想灌醉自己,这时候Fleabag站了出来,替姐姐撒谎、还把姐姐带去医院。

也许是训练营里的身体训练给了Fleabag勇气,也许是姐姐婚姻里的悲惨遭遇让Fleabag看到了对方脆弱的一面、觉得姐姐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职场女强人到S2E6,Fleabag甚至还鼓励姐姐离开渣男、寻求真爱这说明,女主会爱人了2. 父女关系好转还是S1E1,当Fleabag走投无路、深夜求助老父亲的时候,对方告诉她:你现在这幅样子是因为继承了你妈的好基因。

父亲对Fleabag深爱的母亲的不认同、对Fleabag的不认同,是多么深的伤害在S2E1,一个小变化:老父亲“欣慰”地发现小女儿似乎改变了秉性,但其实只是女主不再关心老爹对自己的态度了,“It doesn't matter”到S2E6,还来了个大反转:Fleabag跑上去解救困在阁楼的老父亲,他说,你继承了你妈的基因,挺好的,虽然我不喜欢你,但我爱你某种程度上来说,Fleabag已经不那么在意老父亲的看法了,不那么在意老父亲到底还爱不爱自己和母亲。

像她说的,已经看开。

看开了之后,反而过的比原来舒坦3. 爱情第一季里没有一任男友懂Fleabag,只是炮友,或者相互将就着但第二季的Father懂。

他来自一个破碎不堪的家庭,爹妈是酒鬼,老哥是恋童癖,其他姐妹是修女。

他完全懂得Fleabag对家庭、对人生的槽点和笑点。

他知道Fleabag什么时候在晃神、心里在想什么这对Fleabag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解救。

终于有那么一个人,懂自己的快乐,懂自己的欲望,懂自己的幽默和悲惨。

得一人如此,夫复何求哪怕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

从上面这三个方面来说,Fleabag已经不是那个“Fleabag”了,她有能力去爱人、爱自己,她的生活会变得更好。

所以,就这么结束,也挺好的吧PS,如果Fleabag怀上了Father的小孩就很好玩了!

=。

=

《伦敦生活第二季》短评

一口气看完 对结局没有上季惨不是很满意

9分钟前
  • 豆瓣用户992827
  • 还行

剧情真的超级无聊 三瓜两枣的掰扯半天 请您不要代表英伦喜剧片... 还有女屌丝真的很恶心 看完直接厌女了... 如果大部分女生都是女主这种类型的 事业无成又缺乏上进 不合时宜又做作矫情 烂俗龌龊却自以为风趣 世界会变得多么可怕...

10分钟前
  • 民哥哥哇
  • 很差

在奇葩的路上越走越远,沙雕和奇葩还是有区别的,沙雕制造笑点,奇葩制造麻烦,沙雕能带来欢乐,奇葩就只会让人糟心,而且生活中你能碰到的奇葩根本不在少数,就不要特地再浪费时间去影视作品里“大开眼界”了。越看越像马男波杰克,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地丧,明知故犯地错,神经兮兮地怒。

13分钟前
  • 人x太多
  • 很差

我就服这个集编剧,主演,制片与一身的女主角!

15分钟前
  • Chaos
  • 力荐

Tla very tight sketch

17分钟前
  • 虞葱葱
  • 还行

这季主要是关于如何和一个有着漂亮后颈肉的神父啪啪啪,如何从后妈手里偷了亲妈裸体雕像,如何掩饰姐姐厕所里流产。看着惊世骇俗其实却有着普通小人物的一丝无奈,世界太装,神经病反而是最正常的人,虽然是一个fleabag,但起码有实用价值。

20分钟前
  • rainshadow
  • 还行

你敦人才真多,第一集很有二册胖胖的风骚,而且女主也同样是集神演技神编剧神经病三位一体了.p.s.神剧有莫娘加持so hot!

24分钟前
  • KA
  • 力荐

第二季太嘴炮了

28分钟前
  • 李念
  • 很差

本季fleabag丧技大成,得体的笑容中时刻透露着“操你妈”的精神,真是。。。。不过很担心剧本糊掉呀。

31分钟前
  • 星星月亮外星人
  • 力荐

看到KST说出那段“女性内在生来就带有痛苦的因素,而男性不断找寻痛苦”,弹幕上架打的这么厉害,我就能真切的感受到女权主义在现代世界仍然非常弱势,不仅受男性愚蠢的蔑视,还有部分女性愚昧的麻木。

33分钟前
  • 蒋之恒
  • 力荐

这辈子能写出这样一部剧,就死而瞑目了。

36分钟前
  • 曹笑天
  • 力荐

我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习惯孤独,但还是被那么几个瞬间戳中不能自持。究竟什么才是生活呢?是在琐碎争吵中寻找到父亲的一句“谢谢你”,是在漫长的伪装中寻找到飞奔机场的勇气。我们可以不与生活和解,可以不原谅自己,但在低潮过后,还是要放下痛苦独自前行。唯一遗憾的是,生活中没有第四堵墙,没有人能敏锐的发现我的神游,也可能等不来一句“I love you too”。

40分钟前
  • 后自愈
  • 力荐

第四集神父拉帘子那一瞬间,我死了

43分钟前
  • 森林一隅
  • 力荐

奇怪我之前看Fleabag第一季没看完,可是这次看完全停不下来。第二季神父真是太hot了……看福尔摩斯时候我完全没有get到莫娘的魅力,但在这个剧里他和Phoebe之间的感情戏太有张力了。简直让我心潮澎湃。谁能忍住不爱一个能听到你的心底话、命令你kneel却吻到你颠三倒四的神父啊。可说了那么一大段感人肺腑的关于如何爱,最后还是选择了上帝!我单曲循环了好一阵子最后那一首the feeling,听得满腹惆怅。作为编剧的Phoebe真是很厉害啊,都市人千回百转的自相矛盾的心思,和冬天的豪猪一样想互相取暖又带着刺,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把一切搞砸可又期盼爱,疲惫迷茫又忍不住怀有希望……丧是底色,爱是微光。

44分钟前
  • 小克
  • 力荐

精彩依旧

47分钟前
  • Jack
  • 较差

台词一旦刻意煽情就会显得鸡汤和说教,没有心理过渡的刻画人物性格就突然变得抓马。所谓的女权话题和无神论也非常直给,人物的出现更多是达到过剧情的目的,也许大都市里的心灵注定孤独,但至少今晚可以待得久一点。

52分钟前
  •  海盐
  • 较差

重看,和爸爸的戏都挺好

56分钟前
  • 玛蒂树脂
  • 较差

跟第一季完全没法比…

1小时前
  • Mothafxxker 03
  • 较差

让你跪你还真跪……彳亍口巴。

1小时前
  • King Sitcome
  • 还行

那两次下跪,一次祈求爱恋的救赎,一次祈求放手的解脱。他可以在教堂克制不住自己和她接吻,可以在婚礼现场偷偷和她缠绵,但是对于那句“I love you”却只能回一句“it will pass.”最后女主身边所有的人都找到了通路,只有她独自走在昏黄的路灯下,继续迎接那时而无序、充满离奇的生活。“你比我们任何人都更懂爱 所以你才会觉得爱很痛苦”

1小时前
  • 董冬.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