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癌症殘疾,也沒有皮肉之苦,卻更要命痛苦。
這是關於一個男人患上年輕痴呆症的故事。
電影對痴呆症寫來深入細膩,實在自然。
沒有肝腸寸斷的情節,但卻滲透著淡淡的淒酸。
當然不能抹殺渡邊謙精彩的演出,那份內疚和無奈極富感染力。
幾個重覆的長鏡頭,展現了他世界的孤寂。
屬於他的,像早已溜走,如此一去不返。
太太一直只待在旁,不離不棄。
但他的世界卻融不下其他人,有的只是很遠很遠的回憶。
幾場共餐的畫面,側面描寫他的無助,也突顯了此病的可怕性。
最後,就是甚麼都記不起。
無論如何牢牢緊記,轉頭卻忘了。
這是一種對內對外的折磨。
然而,電影後段走進一個自然閒適的故地,情感都慢慢釋懷。
放開胸懷,她與他默默地向前走。
雖然他忘記了,但只要一天她還記得,她與他也會同行。
她不會捨棄,他們共同締結的時光。
他們,還可以有很多個明天。
或者,這也是我們最後可以做的。
趁還未忘掉,好好珍惜過去現在我們所擁有的。
縱使有一天甚麼也記不起,存在的記憶也不會變。
很久之前看过一本日本漫画.里面描述的"记忆"在人死后依然会存在.它飘进半空中一直等待.直到遇见一个与它相似的人.就会寄生到那人的脑袋里.这所谓的"记忆"大概就是人的"灵魂"吧.如果人的记忆真的会像这样一直存在的话大概也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呢."记忆"永远都是一个很好的描述对象."记忆"有好多面.有的既虚幻又煽情.有的却伤感得让人落泪.但.当你的记忆正在离开你时.又能做什么?明日の记忆.又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男主角才50岁就患上了老人痴呆症.为了挽留片刻都在流失的记忆.他时刻都在提醒自己.刚开始是自己最熟悉的街道.然后是亲戚.好友与同事的脸孔.最后.他连自己最爱的人的名字也忘记了."不要担心.你走的这条路没有错.我会跟着你一起走下去."这是电影中难主角最后一句跟妻子说的话.那时他已经不记得眼前这个红了眼框的女人是谁了.我感动的点很低.我看这电影时哭得没了人型.故事描述的不仅仅是记忆的流失.也是在诉说着人的生老病死的必然性.对这电影感兴趣并不是因为这故事本身.导演是"恋爱写真"的堤幸彦.男主角是因"最后的武士"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渡边濂.还出现了"交响情人梦"里的三木清良MM(这才是重点!!).虽然幕后卡司很重要.但故事本身真的很不错.这充满温情又赚人热泪的电影.我这样矫情的人看.真的最适合不过了.
画面那么平淡 剧情也一如所料。
但温暖下有种深不见底的伤感阵阵袭来,招架不住。
想到《返老还童》,趋势翻转的爱情。
想到《一公升的眼泪》,女主角是大脑很清楚,但一点一点不能自由支配身体,从奔跑的摔倒,到最后连下咽和呼吸这种动作都做不了。
本剧男主角是老年痴呆症,属于身体健康,但脑子逐渐萎缩。
关于生老病死的话题,怎么表达怎么讨论都不为过。
生命总会以它的方式结束,我们能做的只是坦然接受。
影片推荐: http://www.duobaojiangsi.com/f/news/detail?id=ba341c0152734e6e9f35ec84478dabd7 片名:《明日的记忆》(根据荻原浩同名小说拍摄)导演: 堤辛彦发行公司:东映 首映时间:2006年5月13日(日本) 此片获奖情况: 影片获第80回旬报年度十佳第8名,渡边谦荣获日本奥斯卡男主角、日本蓝丝带男主角等五项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小说《明日的记忆》得到第十八届山本周五郎赏,及第二届书店大赏的第二名。
剧情简介: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佐伯雅行,今年49岁,生活充满了平稳的幸福,事业也如日中天。
原本几个月后,他将主持独生女的结婚典礼,完成人生中最大的心愿,可是,事不如人愿,老年痴呆症却已经悄悄地提前到来。
他无奈地退出了职场,不得不守在家里依靠妻子生活。
渡边谦以精湛的演技,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患病男人的心理变化,从隐瞒、抗拒到接受,然后是孤独,恐惧,离家出走。
剧情设计在两年半之内,完成了一个人精神层面的衰老过程,观众也随着主人翁体验逐渐失去一切的无奈与悲凉。
他的妻子(樋口可南子饰)不离不弃地伴随他,是这悲凉底色中的一抹温馨。
影评: 明日的记忆,是什么呢?
就是今天的生活。
当一个事物即将失去时,才会显出它的珍贵,记忆也是如此。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简直会觉得记忆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记忆是如此地重要。
怎样给明天缔造一个美好的记忆,就是今天活着的意义。
对于一个即将失去记忆的人而言,他会时刻以明日的眼光来审视今天的业行,得知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佐伯雅行,认真地想要给明天留下点美好的回忆。
影片中,医生、老师,扮演着哲人的角色,阐述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做自己能做的事”是医生的答案——做些能帮到别人的事。
那么佐伯呢?
佐伯能做些什么呢?
很遗憾,佐伯一直处在挽救记忆的惶恐挣扎中,以至于无法像医生那样去思考他到底想做什么事。
他想做的唯一的事情是对抗现实,当然他注定会失败。
人不可能不走向衰老,人不可能留住曾经拥有的一切。
就如影片中的那个医生说的:“死是人的宿命,老也是人的宿命,还有生病。
人生除了最初的十几年,就是在毁灭之中。
”佐伯的挣扎体现了一个凡夫俗子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在渡边谦细腻的演绎下,观众也被置换到了老年痴呆症的角色当中,不由自主地跟着主人公体验失去一切的心理变化。
当隐瞒、对抗等手段统统失效后,也就无奈地接受了。
接受这个必然要失去一切的现实。
对于一个不信轮回的现代人来说,这会让生命变得毫无希望,佐伯一度想要自杀。
无论曾经多么成功,无论高尚还是卑劣,都将迎来同样的结局——生命终将归零。
那么,何不及时享乐呢?
于是,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就是佐伯几乎就要失去所有记忆的时候,酒、事物(影片中指的是制作陶器之类的事业),和女人,就作为老师的答案出场了。
我们能抓住的也就是当下的感受。
很明显,人有不同的感受,或者孤独,或者幸福。
但当人生归零的时候,这些感受也都归零了。
所以,就连享乐的意义也随之归于零。
影片所展示的,便是这样一个归零的过程,影片成功地以这种虚无主义的悲怆打动了观众,获了奖。
但这不是我向大家推荐本片的目的所在。
我不打算让更多人限入这种虚无主义的悲怆,也不打算呼吁大家关注大脑健康,然后建议定期体检。
那些措施毫无意义。
我不认为,我们渺小的生命可以跟生老病死的宿命对抗。
其实,接受“必然要失去”的宿命也不见得是坏事。
既然注定是要失去的,又何必在意抢劫我们的那些人呢?
当我们关注到未来那个必然失去的果,也就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了。
佐伯非常真诚地为那个顶替他的年轻人祝福,虽然那个人很卑鄙地揭发他的病情,致使他失去了职位。
让本来就会失去的事业去成就另一个人的梦想吧——当我们承认并且能面对失去的必然性,自然就对生命有了豁达的态度,只要能换取更有意义的价值,何不为后来者祝福?
在佛的本生故事里,总是会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无始劫以来,我被敌人砍下的头颅如果可以累加,已经如须弥山那么高了,但从未为法而牺牲过……让本来就要逝去的生命,去成办一些有终极意义的事情,就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佛陀的前世,之所以能为法献身,也是因为接受了生命必然要失去的这个现实。
就是这么简单。
失去记忆,失去健康,失去生命……这不幸的时刻必然到来,且随时有可能到来,也许我们会比佐伯更加惊慌失措。
说实话,作为一个脑力劳动者,当看到影片中的医生给佐伯做测试的时候,我很紧张,按照医生的标准,我距离阿茨海默症也不远了。
那么,你呢?
你距离阿茨海默症比我更远吗?
你能肯定这事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吗?
你能肯定这事只有在老年的时候到来吗?
这是一部企图激发观众思考的影片——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你打算干点什么?
影片告诉我们,在年轻时连想都不用想就会去拼命争取的东西,在衰老和死亡面前,不堪一击。
明日的记忆——今日的一切,无非过眼云烟,终究烟消云散。
事业巅峰的辉煌记忆有意思吗?
佐伯是个成功者,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终究要以弱者的姿态退场,因为人必然老去。
以一个长期劳顿而终至衰垮败北的人看来,那曾经的辉煌更抹上了悲凉的色彩。
而最终,就连这悲凉的记忆,也在飞快地失去。
“有个女儿不是很好吗?
”他的同事提醒道。
是的,失去了事业支撑的男人,转而依赖亲情,需要家人。
但是,亲情的记忆也会失去。
很快,佐伯就不再能认出他的外孙女。
爱情会更加刻骨铭心,佐伯最后能回想起来的就是初恋时刻。
与妻子初识的每一句对白,他还都清晰地记得。
他无比珍惜这个回忆,把妻子的名字‘枝实子’刻画在他亲手制作的陶泥杯子上,他要把这份记忆烧成坚固的陶器。
但是,结局是一样的。
他以无比珍爱的心情把杯子抱入怀中,仿佛要把它送进心里去——这个时刻,我想,可能没有几个观众能hold住他们的眼泪。
或许吧,他留住了那个记忆,但也仅限于记忆,他已经不认得迎面找来的枝实子了。
刻骨铭心的初恋情人,恩爱一生的妻子,不离不弃的家人,他已经不认识了。
“我叫佐伯雅行,你呢?
” “我叫枝实子” “哦,是枝实子啊,多么美的名字!
” 这段对白,跟他们初识的对白一模一样,然而,接下来的人生却完全不同了。
影片在强烈的对比手法中结束,曾经是充满希望的对白,而如今却变成了毫无希望的对白,在人生的宿命与无奈中,不离不弃的相伴是唯一的慰藉,但这温情却无法改变过眼云烟的悲怆本质。
在失去一切之前,我们能做点什么吗?
对有信仰的人而言,并非人死灯灭,人是有来生的,今生的一些努力可以使我们获得更美好的来生,而不断增上的来生,最终可以让我们摆脱生老病死的这种宿命。
所以,人生是充满希望的。
有了来生,人生便有了希望,便有了超越宿命的可能。
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不适合没有信仰的人群观看,他们很容易坠入虚无主义的悲凉而无法自拔,由此而纵情声色糟蹋剩余的人生,这是有可能导致的结果。
但对于佛教徒而言,则会激发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今日所热衷的一切,不过是明日的记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个道理虽然佛早就告诉过我们,但终究难以落实到我们的心上。
影片则通过老年痴呆症的特殊性,让观众与主人翁一起体验精神层面的衰老过程,随着记忆的逐渐失去,人生的浮华也在逐渐褪去,我们在体验不得不失去一切的无奈时,也会想要在这浮云之外,找到更为坚实的立足点。
所以,这部影片或许能让我们迎来更加积极的人生。
存在那个坚实的立足点吗?
是的。
我的记忆也在衰退,肢体也在老去,影片至少已经让我感到紧张,在佐伯身上发生的那个可怕的将来,也许不久以后就会在我身上发生。
我不得不思考当下所做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多大的意义,是不是就可以停止了?
在那个时刻到来之前,我有没有可能利用我最后的一点智慧,在暗无边际的生死大海中,踏上一块坚实的跳板?
人生无常易逝,应速取坚实。
适合人群: 有信仰的人群,尤其是其中三十岁五十岁的工作狂,即将过劳死的各界精英;虽然不是工作狂,生活悠闲,却一直无法进入修行状态的佛教徒;也适合虽然没有信仰,但愿意对人生做些思考的人群。
对治: 已经学佛的朋友,可以跟随主人翁体验一次衰老的过程,从而放弃对现世的各种执著。
迟早是要放弃的,现在也就不必抓得那么牢了。
于是我们可以放松一点,专心致志于来生的利益。
其中有一部分特别执著于事业的朋友,在看过这部影片后,或许会思考,事业对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们旺盛的精力终会成为记忆,那么,用来做点什么才会有终极的意义?
愿意思考人生的朋友,假如能透过影片而观察到短暂人生的悲凉本质,从而追寻更为坚实的人生意义,走入佛法的怀抱,那便是极好的。
推荐人:居士 宗瑶
看完后其实很难过。
受不了至亲至爱的人生病,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
奶奶过世的前几年,也会健忘。
奶奶的弟弟来看她时,她把他完全当陌生人来看待,表情里一片茫然。
当时我舅爷失落得潸然泪下,我也很揪心。
外婆生前的时候,一直生病不断,外公虽然每天都骂骂咧咧,但每天都尽职尽责的照顾外婆,举办外婆丧礼的时候,外公写了一幅对联贴在礼堂上——“九旬离去白头流泪少人知,六十年前糟糠夫妻多恩爱。
”就是这一幅对联,感动着到场的无数年轻人。
我想我也会这样对待未来的丈夫,无论生老病死,都坚强的像枝实子那样乐观,勇敢的面对一切。
这是爱啊。
要多有缘分的人才能组成一个家,这份缘要怎么珍惜都觉得不足够。
在我看来,日本电影的整体实力超过韩国甚多,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棒子国的影视片,有什么是关注普通人真实生活不煽情不矫情却令人印象深刻的?
日本这样的电影有不少这样的现实主义影片。
大家在技术上都玩不过好莱坞,硬件的提高几年就可以了,那么此外就是导演、编剧功力的展示。
很可惜,棒子国这方面除了金基德、李沧东和洪尚秀等少数几人外水平也就比天朝影视圈里的骗子们高出有限的一点点。
《明日记忆》是渡边谦作为制片人并亲自作为主演的现实主义题材。
作为公司团队领袖,某一天突然发现得了失忆症,将会很快遗忘越来越多的事……渡边谦和饰演妻子的樋口可南子都奉献出精彩的表演。
渡边谦从一开始的霸气领袖到后来的落魄孤独茕茕孑立都极为到位,尤其是婚礼演说一段感人至深,让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樋口可南子则完美诠释了一个伟大妻子形象,坚强隐忍,真如真实生活一般毫不见任何做戏成分,但问题是似乎太伟大而有些不真实。
两位主角强悍的演技,令观影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是影片最大成功之处。
另外,影片中佐伯确定患失忆症和辞职的主观镜头相当出彩。
本片里,失忆症并没有发生奇迹治愈,而是在新生命诞生后不久彻底失忆,象征着生命的自然轮回。
这一情节设定也符合现实生活,并没有为煽情或讨好观众而节外生枝。
去年的时候,我读了荻原浩的小说《明日的记忆》,忧伤之感至今难忘。
昨天的时候,我看了渡边谦主演的同名电影,想把故事讲给你听。
他叫佐伯雄行,在一家广告公司打拼25年,以严苛勤奋主管一个小团队。
这个典型的日本大男子,讲求成就,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一套独栋别墅,一辆奥迪轿车,依靠他努力拿下一个个甲方的项目,撑起一个三口之家。
然而,49岁那年,他开始忘记客户的约会时间,叫不清楚同事的名字,经常丢三落四。
直到神经内科医生确定地告诉他一个始料未及的名词:阿兹海默综合症。
无法接受现实的他跑上楼顶,咆哮苍天无情的打击。
阿兹海默综合症,俗称老年痴呆症,1907年由德国精神学家艾洛斯·阿兹海默首次报告病症,由此得名。
这是一种一经确诊,直至死亡不超过10年的无药之症,从健忘、失语、狂躁、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直至并发症离世,带给患者和家人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和折磨,也堪称“世界上最昂贵的病”。
而医学界至今都无法完全解释这一神经系统病症的发病原因,更无谈有效的治疗。
不论什么年纪,一经确诊得病,抽到的注定是“最烂的牌”了。
妻子枝实子是典型的日本小女人,结婚那天起便放弃工作,全心照顾女儿和丈夫,即使常常被繁忙的丈夫忽略,也任劳任怨,总以微笑度过生活一个个关卡。
然而这次,上苍给了中年的她史无前例的巨大考验:无法工作的丈夫需要她去挣钱养家,无法自理的丈夫需要她准备一日三餐。
女儿的婚礼上,佐伯向所有来宾致感谢词,说道女儿奉子成婚,意外的惊喜让他能有更多美好的点滴回忆。
此时他的泪水,和内心的痛苦,只有妻子理解。
他的回忆,以能够计算的速度,迅速的消失,病魔以撕裂一切美好的方式折磨这个家。
今天能想起的一切,明天就可能消失。
记不得同事,记不得地址,记不得家人,最终连自己也记不得。
佐伯无法接受日益颓残的自己,常常无端狂躁甚至暴力相加。
然而,作为伴侣,枝实子从未放弃,从不哭泣,她发誓,永远陪伴左右,照顾终生。
最后,佐伯独自来到专收此类患者的疗养院,在那里,他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也许,此刻的他已无所谓自己的生命,他不想再拖累深爱的妻子。
在遥远的小树林度过一夜后,他看到了妻子爬山涉水站在面前。
然而,他不记得她了。。。
我和枝实子一样,再也无法压抑,最坏的一刻还是那么快来临。。。
12年前,渡边谦看到了这本小说,当即决定筹拍成电影。
担纲主演的他,配上大岛满安静轻柔的配乐,电影获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
其实,我知道,渡边谦演的是他自己。
正值事业顶峰的他突然被确诊为血癌,不得不放弃全部事业,经历密集而痛苦的治疗。
他和家人决心抗病,不曾放弃,就像佐伯和家人,即使是条绝路,也要把下滑的速度降到最低。
渡边后来痊愈了,再度复出,甚至进军好莱坞。
正如电影温暖而柔和的色调,最后的绿色森林和红色夕阳那样,希望在心间。
记忆,能够言说的记忆应该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之一。
这样的记忆胜过照片和录影,给我们随时随地的美好和幸福。
闭上眼,能想起的人和事,好的坏的,都是珍贵的片段。
如果有一天,我记不得你,请记住所有过往的美好,静静地生活吧。
阿尔茨海默症,通俗名叫老年痴呆。
你也许会觉得这种病症离你很远,但是电影里医生告诉佐伯,患病者有可能在二十多岁就患上此病。
我不是危言耸听,来告诫大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远离一切疾病。
只是当病症来临,你根本来不及反应。
病症还有一种离你很近的方式:当佐伯在陶艺店被店老板欺骗多付钱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现在奶奶已经离开我快两年了。
在她离世之前,饱受病痛折磨,是脑溢血。
发病后,奶奶总是坐在村里的老年会门口重复一些话,念叨一些很久以前的事。
从她18岁嫁给爷爷,到灾荒年死了四个孩子。
她一直记得这些,从来没有跟我们讲起过,那些都是令她伤心的往事。
她得了脑溢血后就神志不清,我根本无从知晓这些对她意味着什么。
如你所知,我好些次在老年会门口见到奶奶这样,就难受极了。
我听人说,奶奶饿了去买饼吃,两块钱的饼,给人五块钱,别人不找她了。
那种欺骗,我能体会。
当我宁愿相信这只是谣传时,我还是忍不住问奶奶是从哪里买的饼。
我跟她讲,你给骗了,人家收多了你的钱不找你。
奶奶把我骂了一顿,说那是跟她很要好的朋友,人家怎么会欺骗她。
她说这些的时候,认真地像个小孩。
叫人心疼。
奶奶后来的记性就越来越差,甚至连那些一直念叨的事都讲不清楚。
她重复在念叨那些事时,忽然就停止,从新再来,像是唱歌忘词,而这首歌,是她自己谱曲写词的,沉重而悲伤。
最后佐伯在山里遇见迎面找来的妻子枝实子,电影里没有讲述,但是我猜佐伯从养老院出来挂了电话,枝实子就踏上了寻找丈夫的旅程,彻夜找寻正在山上烤火取暖,烧制陶杯的佐伯。
相濡以沫,也就如此。
所以你可以轻易读懂为什么佐伯很认真地问妻子叫什么时,枝实子强忍悲伤回答:枝实子,树枝的枝,果实的实。
然后情不自禁抑声流泪。
那种痛楚,彷佛我奶奶一会儿对我说我是她的外甥,一会儿对我说我是她的妯娌一样。
我得不断地提醒她我是她的孙子,她却还是记不住。
后来我就放弃了,无条件接受奶奶给我的各种各样的称呼。
如果奶奶能开心点,她乐意叫什么就叫什么呗。
当病疾发生在亲人身上,其实它离我们很近。
日本的影视和动漫总体来说大多是着重表现人与人之间温暖美好的特质,他们笑容温煦言语体贴,陌生人之间举止谦卑有礼;亦或是表情语气夸张逗趣,而由此体现出的人情氛围却愈加亲密感人,且毫不让人感觉做作。
即使是一些刻画黑暗面的作品,也总是会在冷酷惨烈中透出些许柔软和温情。
那些话语和细节拥有轻易打动和温暖人心的力量,无关民族高度,这一点始终是我最欣赏日本影象作品的地方。
这部“明日的记忆”也是如此。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不时地想起日剧《一公升的眼泪》。
四十九岁的佐伯雅行被告知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初步症状,无法治疗,甚至连延缓都很困难。
记忆一点点地流失,开始是熟悉的街道,然后是共事多年的同事的面孔,接着是朋友和家人……他不得不向工作了26年的公司辞职,留在家中。
照顾他的,是他的妻子。
她拥有一个动人的名字——枝实子,在他们最初相恋时他便赞过“好名字”。
原本在家做全职太太的她突然就成了家中的支柱。
她开始出去工作,回家后还要照顾记忆力和神智日益变差的丈夫。
家里的一切地方都被她贴上了标签和说明,但佐伯仍是渐渐无法独自照料自己了。
《眼泪》中,镜头所指的外部环境几乎都是“好”的部分,家人无条件的关爱和支持,麻生的鼓励和陪伴,医生的耐心看护,大多数外人也都是善良体贴。
而在《明日》里,有与他不和而向其上司报告他的病情的下属,有想借着他的易忘多收他钱的陶坊老板,相濡以沫的妻子也会有忍受不了而和他激烈争吵的时候。
所幸,这些阴暗的背后也还是有着光明的尾巴。
佐伯在山里度过的那一夜,他见到的老师到底是真实发生过还是病痛带来的幻觉?
我不知道,但从那天清晨后,他便遗忘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妻子。
在山道上,他对着寻来的她露出友好的微笑,陌生人之间的微笑。
她明白了什么,神情痛楚。
他对她说:“我叫佐伯雅行。
你是?
”她对着她的丈夫说:“我叫…枝实子。
”“好名字。
”他赞道。
枝实子再也忍不住地停在原地掩面痛哭,而当她再抬头看见停留在她前方、带着些困惑和无措望着她的佐伯时,她又再次露出了笑容,跟了上去。
一前一后,一前一后。
他的手里握着刻有她名字的陶制杯子,然而所有有关她的记忆已经全部消失了。
再也不会回来。
因为毕竟是电影,对情感的铺陈和刻画没有《眼泪》那样细致,但也许正因为此,使得那种隐忍的悲伤具有了一种安静的张力。
加上渡边谦的精湛演技和个人魅力,这的确是部好片子。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写过,他很少对什么事情完全没有信心,但唯独对遗忘这件事十分无奈,因为只有失去多和失去少的区别。
那么,如果是这种病魔带来的对记忆的凌迟呢?
当写在纸上的一切都无法挽留迅速流失的回忆,当所有试图做出的努力都在病痛的面前化为乌有,一个人还能凭借什么来确知自己的存在呢?
当站在携手半生的爱人面前,得到的却是陌生的目光和微笑,还能依靠什么支撑着活下去呢?
不需要面对,只要想象一下,就觉得痛彻心扉,无法忍受……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两个人,然而此刻横亘在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如此遥远——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也不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的距离,而完全是一种很现实的,很无力的,再也无法跨越的沟壑。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在亲密无间之后又回到相识之前的距离。
现在,他们正是这种距离。
如若,真要是两相无意也就罢了,但偏偏是一人毫无知觉,另一人独自承担。
被自己的爱人完全忘记,承担这个需要多大的勇气,我难以想象,只有静静地哭泣……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学精神科时阿尔兹海默症那节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小节,当时也没看完也不是特别了解这个病就没有特别深的感受,最近发现身边的一位爷爷也是这种病就突然想起了这部电影,回过头来再看了一遍。
影片很直白,刚开始一幕就是一个老人落寞、双眼无神的看着窗外,妻子拿来一个放有一个女孩子的好多照片和合影的相框。
然后是回忆几年前,也没有什么铺垫就开始了,直接就可以看出主人公佐伯记忆出现问题了,打电话时忘记合作伙伴的名字、忘记车钥匙放哪了、忘记路错过出口、在公共场所里不认识同事了、总是忘记自己买了某件东西所以经常重复买……人啊,往往是自己最了解自己的。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默默去查书,被妻子发现了以“生病了就不能去女儿婚礼”为借口带他去了医院。
其实这部剧还算挺专业的,在医院里的那些测试,医生说的“海马区变大”“脑萎缩”“没有阻止其进行的药,只有延缓效果的药”……的确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和现状。
医生手里的测评表就是国际上常用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该表可以用于痴呆的筛查,总共三十分,25-30是正常人,21-24是轻度痴呆,14-20是中度痴呆,13分以下是重度了
一般会做CT检查或者磁共振检查,结果一般是脑萎缩当时讲这节课时老师就说过这个病最可悲的就是“没有阻止其发展的药 只有延缓其发作的药,但是终究会发作,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往往病人第一反应接受不了,会进入否认期,就像剧中佐伯那样否认医生、认为医生不专业把他当小孩子……而后当疾病被证实后会进入愤怒期、暴躁易怒,胡搅蛮缠、不通情讲理只是一味的乱发脾气。
剧中佐伯在自己查书已经医生说确诊后想要自杀在天台上吼医生就是愤怒的表现。
再然后如果引导的好的话会进入接受期,就像剧中医生的安慰“或许会有新药吧”“我在做我能做的事,希望你也能做你能做的事”以及妻子给予的力量“我们是一家人,我在,一直都在”佐伯慢慢接受了自己的病情,他会想着自己写日记、写备忘录在自己还有记忆时记下现在的自己,在他愤怒、大吵大闹时我们虽然也难过,但千万不能与他争执,要让他感受到温暖,用最温暖的心抚平他一切的伤痛。
这个病最最痛苦的就是看着自己的记忆消失殆尽也束手无策,只能任凭它消失。
和亲人、朋友、同事一切美好的记忆都消失了、都不复存在了,因为记忆的丧失也会失去自理能力,所有的一切都忘了,会忘记菜放在哪了、会忘记饭要和菜一起吃,会忘记手稿放在哪了,也会记不清回家的路……这样的人往往会觉着自己是累赘,会拖累家人就会进入忧郁期,然后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佐伯那样听到妻子描绘新店的情景听着妻子丰富的人生就觉着是自己拖累了妻子,就自己找到了疗养院,想自己默默住进来不给妻子添麻烦。
但越是这个时候身边人就越得多加引导他,让他对人生充满希望,就像佐伯的希望是外孙芽吹,每次和芽吹玩时脸上的笑容都是最真挚的、是妻子不离不弃的照顾,放弃当店长的机会、是离职前上司的感谢与肯定,是来着合租伙伴的赞赏和下属的动人告别……所以佐伯最后记忆完全丧失了也没有想要过放弃生命,如果身边都是一群温暖的人,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不再觉着世界就只有他一个人,不再觉着大家都用异样眼光看着自己,那么他们一定觉着世界还是美好的,即使他们什么也不记得了,但他们感谢世界的感觉还在,他们爱人的感觉也还在。
就像佐伯在女儿婚礼上说的那样,“我忘记了,甚至把我写的原稿弄丢了,但是我还记得要感谢你们”;就像他忘记了妻子的名字、容貌,但他仍记得他和妻子相识的烧瓷器的地方,仍觉着枝实子的名字好听
除了他们心理上的关怀以为还要格外注意他们的安全,他们记忆丧失会忘记回家的路,最好不要让他们一个人出去,在家中也要贴好所有的标识以防绊倒也便于他们寻找东西当他们记忆完全丧失后,我们身边人能做的就是“陪伴”,让他们不再孤独,让他们觉着他们的世界是有人的,就像枝实子说的“自家看护是推迟病情最好的了”。
的确,因为家永远是最温馨的地方,因为家里有“家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在,一直都在。
最后附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症状、检查方式及病程发展
好片,關於Alzheimer’s Disease。看完這個,我特地去查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很無力。如果我深愛的家人忘記我是誰了,我一定會很難過,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忘記我是誰了,我根本不存在。請珍惜身邊所有美好的一切。
即使记忆将在一夜之间消失,我们之间的爱也不会消失,它不只是记忆而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烙印在我脑海里的,是怎样也抹不掉的,爱的一切。
一部关于中年人得奥兹海默症后发生的故事,我个人并无太多感受
只要有你。失忆又何妨?
关于阿兹海默症 煽情有点过了 渡边谦演技真好
人向死而生。PS1: 这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让我恐慌。PS2: 现在回头看卡司阵容,太华丽了吧。
渡边谦的眼睛具有著征服別人的霸氣,正因為這樣我才喜歡看他演感情戲和落淚。
7分。落了俗,却也哭了半场的一部电影,关于情,果真是毫无招架之力。「死亡是人类的宿命,老迈也是人类的宿命」很难想象若有一日思想和记忆逐渐消亡,越要强越生不如死,因为那不只是记忆,更是另一半灵魂。可是人不只是自己,宿命难为。丢掉的恋又从林间重遇。其实这是部另类爱情片吧。
感觉画质像是电视电影?似乎是第一次看渡边谦主演的日本电影
坚强的女性
自《入殓师》以后,特别关注日本电影,那种心理的细腻描写和贴近真实生活化的情节是好莱坞大片拍不出来的。老年痴呆原来不只有老人才会患上,最年轻的竟有20多岁的。生活,是患上老年痴呆的人更难过,还是他旁边的人?
煽情有点过了。森林真美啊。
谦哥
央视六套。先看完影片,才看到的封面海报。很美,无论人生面对的是怎样的不幸与忘却。
且行且珍惜
xzd
又见绝症片。。不过看着渡边谦演一个日渐失忆的大叔,恍然间会期待他噌得一下跳到上一层梦境,然后李奥纳多出现了,囧
吾最近的泪腺哪能噶发达,喜欢这个题材还有部分细节.日本的企业战士们增是变态~
细腻,让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这份真实,看似平淡却能深深的打动每一个人。或许有那么一天,生命并未停止但脑中的记忆却不再累积添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变成陌生的风景。或许不会怕死,但会不会害怕活下去呢?★★★★
不深不细,连原本的苦涩也被夸张的表演冲淡,风味全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