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与北方》是一部绝对值得四星的作品,然而这四星给的是它出色的演员和华丽的制作,而绝非故事的。
事实上相较于《锦绣佳人》,南方北方试图加入更宽阔的时代背景和更尖锐的冲突,但作者终究过于理想而仁慈,对于工业革命也好,工人阶级也好,她不过是一厢情愿地套着自己所理解的价值路线小打小闹了一场。
对于情节的挑剔暂且放一边,咱还是要先说说有爱的部分。
南方北方的演员实在无可挑剔。
本身这个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就做得很出彩。
无论男女主角,双方父母朋友,都并非套着常见的模子的模式化人物,个个都是相当有特色的角色。
再加上在此类爱情剧中不常见的形形色色的工人阶级,让这整个故事的人物,都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受。
我相信,喜爱这部剧的大部分小姑娘们都被Mr.Thornton迷地七晕八素。
许多人说,南方北方是一个类似于傲慢与偏见的故事,个人却不这么以为。
其实,在我的心目中,傲慢与偏见中Mr. Darcy那位养尊处优自以为是的中产,在NS第二集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被Thornton彻底比了下去。
这位看似残酷的制棉厂主并不似Darcy的傲慢。
他比达西更加理智,果断,坚定。
他从一开始就清醒地知道女主不认同他的立场,更不爱他。
他的骄傲也不似Darcy那样出于自身的地位和学识而对他人的妄加的评论猜测。
他的骄傲更多的是一种自己一路奋斗来勋章,一种对自己尊严立场的坚守。
Mr.Thornton的第一次出场,带着坚毅的神情高高地站立在漫天飞舞的白色棉絮之中,君临天下般的场景,实在意外地惊艳。
在整部剧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位轮廓清秀的亲爱的先生,毅然地抿着嘴,沉着内敛的表情中带着一股不容质疑的坚定。
坚固的面具脸之下,他的眼神,却异样地有光彩。
一个冰冷的眼神如暴君般不可顽抗,可以瞬间冻结周围的空气;带着压抑的心情深情痛楚的一瞥,又足以叫见者心碎。
当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失去了所有的他担怅然若失地坐在火车上,远远地看见女主的时候,他温暖的眼神和爬上嘴角的笑容,简直能把人立刻融化。
其实,不仅仅是Thornton,他的家人,仅仅举手投足之间,已是个个精彩异常。
他的母亲如黑夜的女王般,整日沉默地伫立在窗口,望着属于自己的领土。
他的姐姐的浅薄浮华,一出场,还不用开口,从那勉强抬起嘴角做作笑容和飞快地舞动的扇子中,已传神。
相较之下,女主的独立无畏与坚强,虽表现地非常到位,却没有占到多少的光彩。
夸完人物夸场景和制作。
漫天飞舞着白色棉絮的工厂,拥挤肮脏混乱的小镇,阴森荒凉的坟场,阴暗的色调和混浊的空气,这样如此压抑的环境,竟然能在镜头前音乐中表现地如此地浪漫。
北方浓郁的工业革命的气息和英伦那种细腻含蓄的美感,尽能结合地如此迷人,甚至使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开阔优美的南方,相比之下反而黯然失色。
除了主题的爱情浪漫色彩,工人罢工的片断也让我印象深刻。
罢工前激情洋溢的演说和欢呼,罢工时沉默地停下及其安静地离开工厂的场景,那种澎湃的激情触到了我。
于是,开始说,我所不满意的剧情了。
正是因为之前所说的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演员,华丽的制作和美感,以至于我在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期望值和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而第二集罢工部分不可调和的强烈对抗和双方都带有一点悲壮性质的压抑与爆发,都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然而从第三集开始,剧情开始偏离,避开了未解决的问题,转向另外的障碍制造和彼此的情感折磨上。
个人以为哥哥一段的出现,纯粹是为了折磨男主而已。
罢工没有了后文尚可以理解,矛盾的调和却实在太简单。
作者用她所处的地位和认知,过于仁慈地继续这个故事。
虽然还是有死亡有冲突,但更多的却是大家都是好人,坐下来彼此交谈一定能彼此理解的一厢情愿的温柔。
于是,这个故事虽然加了其他的元素披了其他的皮融入了其他的激情,终究到底也只还是个温和的爱情故事。
而且,因为掺杂了其他的东西却又没有深刻下去,反而比锦绣佳人那类乡间小爱情少了那么一点纯粹深入的感觉,总觉得,差点什么,差点回味,差点沉淀。
其实,这个故事,私人以为作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社会意义社会深度的野心,纯粹只是要描绘这么一个场景故事来满足自己的喜好。
比如说塑造出Mr.Thornton这样一位完美的情人。
女主的感情尚有逐渐沦陷的轨迹可寻,男主的感情却是一上来就没有了来由。
君不见他一出场就彻底爱上了女主,风雨无阻,哪怕明知女主讨厌他明确尖锐地拒绝了他的求婚,可能已经有秘密情人并且在黑夜里私会,甚至已经跑去伦敦与她持久的追求者之一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他依旧爱的死心塌地爱她,默默地为她做任何事,不求回报。
同时,作者毫不留情虐着两位主角,女主突然被抛到北方,之后先后失去父母。
男主干脆直接悲惨童年,然后感情上折磨地撕心裂肺,还得自己隐忍着,之后还不够,还要失去一切,彻底破产。
结论是,作者是个虐心派的阿。
不过这点,正中我下怀。。。。
恩,最后一提,其实整个故事里,我觉得有个最凄惨的人物,那就是最初向女主求婚的那位律师。
先是会错意,兴冲冲地从伦敦跑来求婚被拒绝,然后等了多年再见却跟一个工厂主眉来眼去,之后好不容易同一屋檐下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天天挂记着北方。
最后陪着女主去北方,以为终于能让她做一个了解了,却没想到半路遇见男主,女主拎起行李二话不说就跟男主跑了。
好残忍,女主对他真是太残忍了。
不过没有办法,谁叫他的对手是如此万人迷的Mr.Thornton呢。
恩,好像我越写越露本性了,这样不好,就此打住,以上吧。
当黑尔小姐下了火车,站在月台上,静静凝视着渐行渐近的进站的火车,她纯净的眸子着包含着期待、不舍和依恋。
瓷质的脸蛋如同初升的月亮,在蒸汽缭绕的车站朦胧着一种遗世独立的美。
仿佛,只有她一个人和车站。
这个从花园里走出来的女孩站在长长的火车前,不是等待更多的是凝望。
那深深的一眸。
穿越了多少在米尔顿的时光。
脑海里闪过了多少那个人的影像。
他的冷漠,他的严肃,他的阴沉的脸,或许他永远就这样误会着自己,永远不再见,而这一切都将离去。
为什么还要来米尔顿?
破败的工厂再也听不见机器的轰鸣,看不到满屋飞舞的棉花,亦见不到他那穿梭在一排排机器间坚硬沉默的身影。
就这样走了吗?
这个曾被自己拒绝的男人,自己一直未能认真的了解的男人,浮现在心头。
那一瞬,火车停在自己的面前。
车里窗镜里一张英俊的面容正看着自己。
一丝浅浅的微笑漾在他的嘴角,那双总是阴深深的眼睛此刻正带着笑意和深情。
他下车。
你走上去。
你是等这一刻吗?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朵黄色的小花。
你惊奇地发现那是你的家乡博尔斯通的花。
你竟然还能故作镇定地和他谈你的生意计划。
你高傲的头不自觉低下,你的咄咄逼人变成忙乱的解说,你的脸颊一阵阵热,你的眼睛不敢看他。
他一直盯着你的脸,微笑的听着,你的头再一次低下。
他握住你的手。
那一刹那,你忍不住亲吻他的手。
你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心。
你不再以一个南方淑女的眼光来看他作为一个北方男子的事业心与强硬的作风。
你们之间没有地域上的差异,没有心灵上的距离,也没有根深蒂固的偏见。
你想看他,所以你来了。
繁忙的月台,人来人往,一如既往。
你和他坐在长椅上,拥吻着,旁若无人。
爱情就是一个月台,我偶然下车,你恰巧从另一列火车上赶来,口袋里装着送给我的鲜花。
这是《north and south》的最后结尾。
深深迷恋,深深感慨。
黑尔小姐和桑顿先生的保守、存在偏见而又充满情趣的英国式爱情,在英国工业化时代南方与北方的观念及生活方式冲突的背景下,显示出别样的意味。
最爱这幕温情细腻的结局。
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那种涌动的情感。
甚至无法抑制的眼泪。
多想,我们也能放下各自的骄傲和倔强,放下各自的偏见和猜疑,放下距离的疲劳,放下心灵的繁杂,放下时间的忙碌。
哪怕经历过多年后固执的疏远,哪怕忍受过奋斗的痛楚,哪怕生活已经让彼此的心变得坚硬,哪怕你我都变换了容颜,哪怕我们都经过无尽无边的等待。
但只要我想,我坐着火车穿越过山山水水,岁月枯荣,我下车,你正好也在。
你恰巧映入我的满含着泪花的眸子里。
你还能带着深情的微笑,揽我入怀。
下午,戴上新配的眼镜,坐在新玛特四楼歇脚。
之前模糊的世界,突然清晰起来,惊喜不断——观光梯中少女略显疲惫的笑靥,底楼鞋区恰到好处的灯光,刚从正门进入的男人冻得泛红的鼻尖,附近专柜内的小挂饰的晶莹剔透……原本暧昧不明的心情,瞬间豁然开朗。
而最近看的那些BBC经典剧集,带给我的,正是这种感觉。
譬如《North and South》——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都被翻译成了《南方与北方》,或者,这是属于中国人的习惯。
2000年,市图尚未被萨区供电局买走。
在那里,借到了盖斯凯尔夫人的原著。
很奇怪,刚才百度并谷歌了一下,没有她的任何作品的在线阅读。
夏洛蒂·勃朗特,简·奥斯汀,都是老熟人了,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却被长久地忽略。
与小说中不同,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初次相逢,很有戏剧张力——忙碌的厂房,灰调的工人,雪花一样飘舞在空中的棉絮,他们的视线,穿越所有,默、脉相对。
然而,旋即,便是桑顿痛殴偷偷吸烟的工人,玛格丽特对他印象大坏,并与之据理力争。
她的父亲,原本是南方牧师,因教派纷争,辞去职务携带家眷来到北方,成为桑顿的家庭教师,同时,给一些工人身份的学生授课。
在相对孤单寂寞的日子里,她结识了一位患肺病的女工Bessy,而后者的父亲Nicolas,是工会的领导者,组织了一场罢工。
理想主义的玛格丽特,在理想主义的作者笔下,成了调和桑顿与Nicolas之间矛盾与利益的“天使”。
一个剩余价值至上的人与一个追求公正平等的人,最终,竟然成为朋友。
不过,像我这样的读者或观众,看“儿女情长”必定比看“资本主义初期矛盾”要重。
所以,应当说,桑顿与玛格丽特的爱情发展,更有趣味。
初始,他们互有好感但水火不容。
直到某天,工人冲入桑顿的工厂,接着,要冲击他的家。
她力劝他要像个男子汉,直面危难,而他,竟听从了她的劝导,试着安抚工人。
情况失控,一个石块掷来,玛格丽特迎了上去,用鲜血保护了桑顿。
她的高贵气质+刚强勇敢,完全征服了他。
曾经,坚韧的母亲指引他走出困境,如今,他遇到了和母亲一样甚至更好的女人,怎能不爱?!
可是,她竟然拒绝了他的求婚。
其实,她是矛盾的——反感、敬重、欣赏,糅合在一起,胶着不清。
母亲病危,她的因兵变潜逃至国外的弟弟,回来了。
在车站,桑顿看到她与年轻的男子亲密地告别,心底有些痛,却在一桩命案的证据对她不利时,做出了“包庇”的举动。
母亲死了,父亲也死了。
很自然地,玛格丽特要回到伦敦。
外面,风雪漫卷,他站在窗内,凝视着离去的马车,内心深处发出呼唤:“回头啊!
回头看我啊!
”湛蓝的双眼,渐渐变得黯然幽深。
他想:自己将永远失去她。
桑顿的工厂,财务危机,停产。
落寞的他,去了玛格丽特的南方家乡,摘下了园篱上残存的黄花。
返程时,列车停在中转的小站,他竟然看到她正走来。
她直接却又小心翼翼地说,要把钱投资到他的工厂,这样,比存银行划算。
然后,离开。
他以为她走了,可是,在车窗的倒影中,他发现,拎了箱子的她,再次出现。
他们,将一起返回北方……4集,共4个小时,只有落幕前轻柔甜美的吻。
温暖得紧,干净得紧。
这种味道,在国内的文艺作品中,自《平凡的世界》与《穆斯林的葬礼》后,我再也没有品尝过。
越来越多的混沌与污浊,越来越多的迷惘与痴缠,许多人,像是堕入了持续膨胀的“寂静岭”。
倘若能够逃离,还会计较其他吗?
因此,对于《North and South》,请不要以思想性或批判性来考量。
在这里,美,是单纯的,经得起新配的眼镜的透视。
虽然是只有四集的短剧,却因着自己的原因,拖了很久才看完。
但中间的时断时续,丝毫不影响它所带来的感动,甚至经常在做事的时候眼前恍然出现那些影片中的片断,温暖而令人想念。
男女主角的外形神韵无不赏心悦目,全然满足了眼睛的期待。
尤其是从南方来的精致女子,衣着得体地走在满是烟尘的工业区,白皙的皮肤,纤细丰满的身姿,满月般柔和的脸部曲线,水润深邃的眼睛,凝视时带着坚毅果敢又温柔的神韵,刚刚好的是,遇到的北方男子俊朗高贵可以信赖,有决断和行动力,刚强的个性下是柔软善良的内心,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守护身边重要的人。
这种契合感,是观众一目了然的,即使剧中人物经历了不断的误会和偏见,却坚信他们终将彼此拥有,这份欣喜和感动,从一开始就深深埋下了。
但是,误会照样发生,虽然俗套却不能避免,可爱的是男子即使被小时的经历磨练得表面坚硬冷酷,内里那颗男孩般赤子之心却单纯地保留下来了。
使得在站台最后相遇那一刻,一切的欣喜、满意、爱恋,就自自然浮上希腊雕像般英俊的脸,温柔地倾听女子不知所云的喃喃自语,轻柔地落下那情难自禁的吻。
这是我看过的最浪漫的荧屏之吻,瞬间涌上的幸福感,如此强烈如此深刻。
从没想过,工业革命背景下,给人最深的感受居然是浪漫。
在改革和动荡的时候,是不是盛产积极、自由,充满热情的心呢。
不论是工人尼古拉斯希望建立工会寻求心中信仰的公平的那份梦想,还是他在艰难的时局中对女儿的呵护和爱,都让人有一种活生生的感悟,达观的、有勇气地面对一切逆境和顺境,不放弃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他人的信任和友爱,多么浪漫,多么富有男子气概。
在寒冷飘雪的冬日,衣着褴褛,却风趣幽默地与朋友话别,不论她是小姐还是女仆,不伦她是否还会回来,都一派落落大方,这种风度怎能不令人心生向往和羡慕。
剧集结束了,激动的心却不容易平复,并没有强烈戏剧冲突,甚至没有曲折情节的短剧,为什么可以如此拨动人心?
大概就是里面那汹涌而出的浪漫情怀,每个人几乎都是高尚而有气概的,不能忘了得知自己命不久已的贝尔先生洒脱帅气的样子,一个与父亲差不多大的重病缠身的男子,却给人强烈的风流倜傥的印象,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真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充分诠释。
甘愿沉浸欣赏,使我像追逐梦幻影子的疯子。
美丽却不真切的事物,虽然终究会让人失望,却得一刻迷醉是一刻了......
同为女性作家,Elizabeth Gaskell(《北与南》)与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都着墨在田园风光里的风花雪月、财子佳人。
如果说两人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大概是Gaskell在作品中更多地融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时代的气息,而Austen的作品则更像室内剧,场景除了闺房、书斋,还有客厅、花园,至于外面的世界嘛,还是留给别人去描画吧。
当然,即使只是描绘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等级歧视、财富差别对男婚女嫁的影响,Austen的作品也一样是经典,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场景有小场景的精致,如同鼻烟壶之所以价值连城,全是因为个中内画的精彩。
即便终生未婚,作为一个女人,Austen一样经历过心动、心醉、心痛,看到过闺蜜们待字、初嫁、生子,单单把这些个感情、感触、感怀细细地描述出来,就足够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遍又一遍地捧读。
人嘛,即使时代再发展、社会再进步,那些基本的情感、本能的冲动,比如男子钟情,又比如女子怀春,却是亘古不变的。
后来的人们,某日闲来无事翻书,突然发觉现时的情感纠结早早在前人的笔下徘徊彷徨,不由得生出些熟稔与欢喜: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情困啊!
继续翻下去,发现书页不远处达西用深情的目光隔岸遥望、牵引,又有几个女子不生出“跋山涉水来看你、此爱绵绵无绝期”的痴情呢?
Austen很聪明,或许更是因着自身情感体验的局限,Ever after之后后童话时代柴米油盐的平庸琐碎略去不提,留给读者自己去体验。
那又怎么样?
只要有过曾经的美好,后面的事情,谁能理会那么多?
得过且过呗。
就拿《傲慢与偏见》(Pride Prejudice)来说吧,Austen为笔下的夏洛特安排个俗不可耐的牧师,尽管吃穿不愁,但也只限于吃穿不愁,虽是夫妻却连打个照面都忍无可忍,多少有些令人感慨:婚姻这个东西,不实际点不行,太实际了也不行。
这个充满价值观的婚姻真理适用于每一个时代、每一对男女。
找到“实际”尺度的黄金分割点,再在这个点上找到白马王子、窈窕淑女,无异于中了人生六合彩。
更多的人们是在找寻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坐标,以求无限地向黄金分割点靠近。
在这个靠近的过程中,有时候靠单个的力量比较吃力,大部分人从实际出发,牵上对面伸出的援手,以求夫妻同心合力断金的神效。
不得不承认,这样出于共同利益目标的结合,多数是令人满意的,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
至于一些笃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宁愿独善其身不假他人之力的行者,注定要独力完成人生之旅。
然而,这也未必不是个上选:在注重过程不贪结果的求索中,抛在身后的都是遗憾,放在眼前的都是希望。
当然上面说到的情形都是比较共性的,而具体到相同结局的每个个人,总还有些独特性。
比如《傲慢与偏见》(Pride Prejudice)里的伊丽莎白与达西,再比如《北与南》(North & South)里的玛格丽特与桑顿。
《北与南》(North & South)与《傲慢与偏见》里贵族达西从城里去到乡下低头看到平民伊丽莎白继而生发一段爱情故事不同,《北与南》的场景是正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北方小城,女主角变成了在桃花源般的南方乡间受过良好教育个性独立的牧师女儿玛格丽特,男主角则是北方城里少年辍学白手起家事业有成的工厂主桑顿。
两个人背景不同、喜好不同、个性迥异,初看上去就像南极与北极,永不会有相逢的时候。
但是,工业革命来了,世道不同了,南北联通了。
机器渐渐代替了纯手工劳动,铁轨慢慢铺到了村村镇镇。
蒸汽火车将南来北往的人客货品输送到一个个目的地,即使你其实并不知道要去哪里。
火车在《北与南》里的象征意义很丰富: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大潮涌来的势不可挡(这个意象在Gaskell的《Cranford》里更直白),另一方面是命运也即人生的不可预知——一旦上了车,遇到什么样的同伴,路过哪一段站台,甚至转乘哪一趟车,都无可预知。
只有意志坚强、人格独立、思想成熟、目标明确的人,才能在乘车过程中不断地上下换乘转站,到达终点。
玛格丽特和母亲随着放弃牧师职位的父亲乘着火车北上去工业小镇Milton的时候,并不知道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和母亲一样,玛格丽特爱极田园生活,对繁华奢靡的都市伦敦生活毫不向往。
当初母亲为着爱情嫁给贫穷但才华横溢的牛津才子,双双来到乡下营造心中的桃花源,虽不富有,却也衣食无忧。
如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加之父亲对教条化的信仰日渐疑惑,辞职来到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市找寻生活新坐标,多少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迁徙动机。
尽管父亲向焦躁不安的母亲保证生存下去不成问题,只是生活水准要打些折扣,习惯了山青水碧、花红柳绿的母亲在空气混浊、污染严重的城里还是极端不适,甚至患上忧郁症。
颇有自责的父亲以教书为生,挣下的钱除了交付房租也剩不下几文。
生活,对于独立又有主见的玛格丽特无疑是个挑战:像父亲一样积极地适应还是像母亲一样消极地怨艾,这是一个问题!
好在玛格丽特积极乐观,善解人意但也很有主见。
对于周围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周围人群的好奇,使得玛格丽特到达伊始就迈出独立的脚步。
这个独立自然不是经济的,却比经济的独立来得更重要,是人格的独立。
因着这份独立,她开始接触并了解身处的新环境,即使显得格格不入也无妨,谁说工业城镇就该大街小巷挤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穷苦生灵呢?
一颗开放的心足以拥抱整个世界。
玛格丽特在巷陌的穿行中结识了行侠仗义的工人尼古拉斯和他的女儿女工贝悌。
和这个阶层的人交朋友,对于玛格丽特和她所代表的阶层,需要付出的首先是勇气,还要承担来自两个阶层的不解与疑惑:即便是在宣称“人生而平等”的基督教徒心里,接受自己所在的等级并恪守阶层界限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上帝将你放在更苦难的阶层,那是上帝的意思。
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有些太偏爱玛格丽特了。
南北两极才出现一个南,北方的工厂主桑顿到现在还没露脸,太不公平了。
这不,玛格丽特到了纺织厂里,要找父亲的学生厂长桑顿先生。
在棉絮飘飞、机声隆隆的车间里,玛格丽特看到了桑顿,年轻而沧桑,严厉得几乎粗野。
这个第一印象相当糟糕,在玛格丽特心目中几乎成了北方工厂主的集体形象。
桑顿也很恼火:小姐,你冒冒失失闯到车间里干嘛?
呆在办公室等我不就得了?
这里哪能装得下你这样的娇小姐嘛。
其实双方都不傲慢,但一样形成偏见,天有时、地却不利、人哪能和啊?
偏见因为双方极少的沟通、极大的误会而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个视儿子如生命、时时刻刻担心儿子被女人抢走的桑顿娘,关系不愈来愈糟糕才怪呢。
看似老死不相往来、无可救药的局面也会有转机。
劳资双方的矛盾在工业革命初期尚无劳动保护法可依的阶段,通过罢工形式表现出来,却很容易激发恶化成武力争斗。
桑顿的工厂也不例外,不过,这次多了个第三方,一个无形中担当了调解人角色的第三方玛格丽特。
如果说玛格丽特担当这个角色是必然,有两个因素不可忽略:1,了解劳资双方的代表与需求,有作为中间人的必要条件;2,对劳方有足够的基于同情的关心,对资方代表桑顿有无意识的爱情。
是的,爱情在双方都以反常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说,双方都成为对方暗自心仪的对象,却不能快意表达,阻隔他们的是南北之间的千山万水阡陌沟壑。
所幸双方都理智情感并重,在来自下层的尼古拉斯与来自上层的拜尔先生不同场合的解释说合中,双方终于看到对方的另一个侧面,加深了解。
当摆脱了对过去生活的诗意美化的玛格丽特再度来到站台,等候南去的列车时,北往的火车上载来的,是捧着一腔爱情的桑顿。
在乡间苦苦寻觅得来的一朵黄玫瑰,是桑顿苦苦寻觅玛格丽特的一片心。
在相逢的站台上,相爱的人不再唇枪舌剑;当昔日的冤家紧紧拥抱时,一切尽在不言中……汽笛响起,让那些偏见们随着蒸汽与长鸣一起消散在风中吧……《傲慢与偏见》(Pride &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大多数人女性耳熟能详,隔着两个多世纪,伊丽莎白与达西好事多磨的婚姻故事就好比一个梦,自己就成了伊丽莎白转世,说不定哪天就能应验在自己身上。
不得不说,伊丽莎白既知书识礼又美丽端庄,丰满的身材、红润的面庞符合那个时代对好妻子好媳妇的审美预期。
唯一的竞争弱势便是财富指数,以至于在婚姻市场上暂居下风,必须有个财子现身牵手才能成就良缘。
当然,以伊丽莎白的心高气傲,这个财子无论如何要帅字当头的。
有市场又有需求,所以达西的出场总让人联想到高端精品(当然不是中看不中用、花里胡哨的奢侈品),一旦在乡村女多男少的场合出现,追逐者众的情形不可避免。
伊丽莎白可不是坐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旧式女子,达西卓尔不群的英俊与藐视众生的目光瞬间激发了她征服的热情,在低端劣质产品充斥的当地市场,并没有太多惊鸿一瞥的闪现,那么,试他一试又何妨?
很帅很多金的达西并非假装很酷很冷漠。
一些过往的经历让他对世界有着坚硬的抵触,仿佛蜗牛,用貌似牢固的壳装着最柔软的内里。
拒绝,毫无理由的拒绝;距离,不可接近的距离是达西保护自己的双刃剑,伤着对方的同时也刺痛自己。
伊丽莎白第一次出手就铩羽而归,输得令人相当郁闷。
一对冤家,就这样以至少一方怨愤的方式结识。
来而不往非礼也!
尊崇古训,伊丽莎白在后来双方见面的场合里当然要找回公道,还有尊严与面子。
有意思的是,有些了解更适合以对手的方式得到,唇枪舌剑比温言软语更适合表达内心的爱恨情愁。
原先达西的傲慢与后来伊丽莎白的偏见一步步升级,对手之间招招直指要害、剑剑直达内心,外表虽然还看似坚强,但内里早已不堪一击,只等对方低头罢手。
总要有个契机出现才好下台阶。
男人退一步山高水长,跟一个愈战愈爱怜、愈斗愈欣赏的女子过手,征服来得顺理成章。
剩下的,该是为她做点什么,来弥补当初的傲慢造成的硬伤。
既然她已经知道我英俊富有得不能不傲慢,那么,就让我低下高傲的头,收起多刺的舌,用智慧的脑与多情的心为她——这个注定要成为我心底的爱人的女子——分忧解愁吧。
爱既然一时说不出口,就用行动来表达吧!
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啊?
伊丽莎白家尤其如此。
几乎神经质地迫不及待地为五朵金花找称心女婿的班奈特太太当然有自己的择婿标准,很俗很实际。
像那个带着幺女私奔的大兵,骗色还要骗财,简直要丢尽脸面了。
这边厢班奈特太太有气无力地祈祷“神啊,赐我个能人吧,为我们全家排忧解难吧!
”,那边厢骑士风度的能人已悄悄上路,用钱财将残缺的脸面涂抹粉刷得油光水滑。
一切水到渠成。
达西用行动告诉伊丽莎白:我爱你,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家事就是我家事,天塌下来不要怕,有一副肩膀撑着呢。
面对这个一见钟情再见伤心见不见都倾心的白马王子,伊丽莎白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未来的路很长,达西,牵我的手,让我们一起走……Ever after……
最感动的一个画面是桑顿累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他母亲给他盖上衣服。
桑顿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亲力亲为,他的工厂养活了几十个家庭。
桑顿拒绝做投机生意,虽然对自己也有好处,但是他能考虑到那是拿工人的生计去冒险,这让我觉得他尽到了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
同样的,严格执行工厂的纪律,甚至手段显得有些粗暴,我觉得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作为一个能比别人眼光长远,能看的到危险的领导者,他的责任就是保证大家的安全,生命安全,生计安全。
在那个还没有完善的工作体系的时代,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可厚非,最起码他尽到了责任而不是选择做一个对谁都和气,自己有着好名声,危险大家背的小人。
就这点来说,嫁给他的女人是不会受委屈的。
虽然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去一个照顾一帮人,但是我们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庭那也是尽到了做男人的责任,就像片中的工人尼古拉斯那样。
如果你有一个机会去担当更大的重任,那就不要退缩。
说到底,尽力去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任务,而不只是对你的另一半尽心尽力,才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
昨儿两点才睡,一大早就被我娘拖柜子拖醒了,爬起来瞪着空白的屏幕发了会儿呆,然后开了YOUKU看南方和北方。
女主是我最待见的那种丰满型的,BBC一向钟情的古典女郎。
男的长的木有劝导里面的扑克帅,不过只要是扑克男都颇有客观之处。
P&P的粉丝都会把这剧往P&P的套路上靠,不过这部讲田园理想和个人奋斗,剥削和反剥削的矛盾的片子显然比JA要深刻。
但是,言情小说的定律是,越想要深刻爱情故事越不好看,越想到处讨好表现深度越讨不到好。
所以,扑克和女主到底是怎么就爱上了我一直没想明白。
于是这剧直到第三集才开始渐入佳境。
anyway,浪漫现实主义比浪漫派更得物质女的青睐。
想要zhuangbility,一定要选择浪漫现实主义,比如说,手捧一本亦舒,穿法国不知名的小店淘来的卡其裤,和工科男谈恋爱。
再浪漫现实一点,请参阅《王贵与安娜》。
谨以: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特别盛产旁逸斜出的表达欲。
前半部分,我基本上不能够说服自己这两个人是要相爱的,更不能理解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还在本能上拒绝工业时代的烟尘与昏暗与没落闲人的矫揉刻薄。
所以当时我就总结到,或许是因为女主角的脸太大,大到我不能承受四集的长度。
中间经历罢工大反转之后,发现这个世界上两个人的命运里可以确认彼此的一个信号。
最近无解的一个问题,一见钟情之后的爱是以何为系的?
因为初次见到的美好冲动毫无疑问要随着时间产生变化的,既然这种模式一开始就已经是最高潮的顶点,那往后再要变就只能下行。
好像这双人的初见是充满戏剧化的场景,确实难免互相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深刻印象。
但在胡乱地在群架里建立了身体接触和昏头昏脑的求爱与拒绝等一系列戏码之后,决定了两个人走的更远的是相互理解的默契。
所以正是在fanny“她好像比我还要懂你”的抱怨之后,才会有“look back”的动人祈念。
没有什么能够比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个人会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正确笃定地决定你的决定更加甜美的遇见了。
而当这种神奇的感觉出现三次以上,你就要控制不住崇拜自己第一眼的明智了。
接下来的故事,自然要让人无限赞美爱情。
你知道你知道,你什么都知道。
你不是像个老板清楚我的实力,你不是像个熟人了解我的为人,不是像个老友明白我的底线,你不是我的亲人知道我过去的一切,可是你却好像一个我的本身一样理解所有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我的人生!
这才是足以抵价最漫长承诺的定心丸。
理解其实是一种背书,cover掉今后可能出现的所有不确定性的最后还款人,然后有长相守的信心,才终肯说愿意。
所以真的没有什么成熟的感情是建立在“我就是喜欢你的无理取闹”的基础上,而是“尽管你如此不可理喻,但有什么办法呢,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我的那个人。
”但是即使它给了我一个如此应景的答案,还是不够喜欢上这部戏,或许真的是女主角的脸太大了,让我无法战胜自己肤浅的偏好。
否则,仅仅是19世纪笔法下略僵的平面化人物、遗产完成情节所有支撑的乏力和邋遢背景,包括整个片子一种很霸蛮的拧巴感觉,当然都不能阻挡我一鼓作气看完的心。
超爱 内敛寡言深情男主,傲慢与偏见 面纱 南方与北方所以说是傲慢与偏见,外部事物诱惑人的言行导致回避自己的真实企图是人的通病,女主也好男主也好,出现种种不可理喻的言辞,和该片连拍四集以及原著长篇大论并且有人津津乐道,都是这种通病的临床表现。
其实刚开始很难into 进去,真的不知咋回事男女主人公就对对方互生的那份爱幕, 看到第三集,诺顿先生趴在书桌上难受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特别想哭。。。。。
痛哭。。。。。
太压抑了,内心都承受不住这份情要溢出来了。
音乐,背景,太浓郁。
会不会看第二遍呢
个人认为男主角应该去演吸血鬼的戏。
严重的黑眼圈导致严重的烟熏妆,苍白的脸,不苟言笑。
一个铁血资本家的姿态。
虽然一直说他是为了工人好,才打的抽烟的人,虽然说他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工人的生计,而拼命的工作,虽然最后他开始改善工人的伙食,建了食堂。
但是基本还是冷血的。
女主角胖胖的脸,但是眼睛很漂亮。
看了越来越多的BBC之后,开始迷茫了。
我一直想从电视剧中找到那个转折点,就是当男主角和女主角刚开始产生偏见,然后慢慢喜欢的那个转折点。
傲慢与偏见看了n遍,都没有找到。
难道伊丽莎白去看望姐姐,就感动了达西?
反倒是伊丽莎白看到panbarli后,双眼放光,看到达西的进步,而开始接受他?
这部电影也是,since when?还是说感情本来就很难说when to start and when to finish 。
女主不行
修成正果总是最温柔的时刻
工业大背景下的傲慢与偏见。
BBC的古装剧看多了,果断是更难嫁出去了。。。。。
重新鼓起勇气又看了一遍,在第二集被女主的圣母和男主莫名其妙的爱意搞得实在看不下去了。倒是又提醒我身为无产阶级的可怜之处。国内的状态更像一些,你不工作总有人要你的工作。发达国家的工会已经走到另一个极端了
男主是休.杰克曼的冷峻版!平时冷冷的男生一旦温暖起来完全让人没有招架能力啊!而且我觉得他比达西先生更有人格魅力:智商、坚韧和宽容。
恋子男主长相真不那么惊艳的女主,发生了一段来得很奇怪的感情。我没看懂,为什么棉花不好销,还那么一心要做纺织厂。
不错
The excuse to love capitalism
一集弃,哪怕套上BBC的台标,哪怕是服化道自带英伦风,哪怕是用工业化时代做背景,哪怕是试图讨论资本家和阶级剥削,剧集依旧藏不住内里是俊男靓女玛丽苏的本质,土味俗套的男女互动,矫揉造作闷到睡着毫无看点。
比傲慢与偏见更打动人心的,不是爱情,而是生活
靠意志力捡起这部放了好多年的剧,果然…Of course哪怕是对劳资关系剑拔弩张和运营血汗工厂的资本家,我们也要有发现real gentleman的慧眼;of course一定存在一个不属于黑白两道的善良纯粹美丽的天使女孩;of course工人阶级只是意气好斗的乌合之众,不要幻想打破现存秩序。poor Higgins失去了女儿,还要被前神父责怪“你的思想里为何只有斗争”?
英剧是不是就是不漏痕迹的絮絮叨叨描写一出内心戏?男主角请娶我!
masterpiece
男女主角原声都很加分,但是剧情真的还是很弱饿
这个男人几个眼神就将我的择偶要求拨到了历史新高,让妙龄适婚女在剩女的康庄大道上又迈出了很远一段TAT。英伦男子一旦长成叔以后,简直没有一个不是绝色啊!
在老妈的大力推荐下终于看下来了,nnd最受不了这种傲慢与偏见模式的老套剧情了,本来不屑的以为完美男主角神马的最多也就能骗骗萝莉情怀的我老妈,结果,Mr. Thornton的那眼神那微笑那阴郁的小侧脸秒得我瞬间风中凌乱了。英伦+英俊,绅士+深情果然是全体女性生物杀必死啊杀必死!
Boring.
唉。。。什么时候连起来看一次吧。。。觉得P&P痕迹太重,而且女主也不好看。。。
【看不下去了】看了两集弃。丰盈可以美的,但是女主角真是胖的不好看- -而且整个片子的矛盾太老派了,而给出的解决方式也太天真了。即便是大舅的美貌也不能使我对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发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也就是工人罢工的段落了- -罢工首领,也是唐顿里的老爷男仆,真是长了一张工人运动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