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电影的话,因为是根据现实去拍摄,也用了大量的真实素材,所以观赏性肯定会受一点影响的,不过整部电影的衔接都非常自然,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我想这就是素材组织的魅力吧,看这部电影更多是以一种观看历史的心情去看,所以也蛮耐得下来看。
这真是一个在今天中国也非常现实的问题。
撇下电影连带的政治问题吧,我觉得女性被性骚扰的问题应该是被重视的。
也许过去我们觉得必须有实际动作才能说是性骚扰,那么今天有了这样的概念,言语上的骚扰也是骚扰。
其实今天很多喜欢开黄腔当幽默的人不知不觉也在消费着女性,也可以是一种性骚扰了。
生活中的女人,更愿意默默忍受这一切,为了保住工作、名誉、身边人的安全,站起来对自己一点益处也没有,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感动的我的地方,尤其是最后读信的时候。
法律意识是不断进步的,法律制约人,但必须是为了适应人的生活人们的规范而制定的,因此法律跟随人的进步而进步。
女性fight for their rights for so many years,我们有权为自己站起来,我们为自己说话的同时更是保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现象已经发生,难以视若无睹。
影片的节奏,张力,对白都非常的到位。
当然只能算是一部伪纪录片。
不过它既含有电影高于生活的艺术,又有事实的根据。
而最终,那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却能给人更深入一层的思考。
也许只能说国家不同,国情不同,但是公平,公正,是永远在每个人心中。
只是看人们站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最终又想获得的是什么?
是权力,金钱,欲望。
还是那非常难得一刻的心灵平静。
也许懂的多,想的多,了解的多,并不是幸福。
因为有无数的矛盾,在心中纠结,撕扯。
所以,让无知的人们去幸福吧!
让清醒的人们,完成担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在两党博弈中,其中有人找到托马斯 租看色情录像带的记录证据 ,可是工作人员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上帝有和它相反的法律,我们不能被披露公民私人观片记录。
即便如此,也不能破坏公民隐私的权利。
这部片子,不仅仅折射出性骚扰的问题,女权发展的问题,还有种族歧视问题。
其中有太多的东西展示给我们看 。
本片的结尾最为惊艳,与 《聚焦》 一样,没有盖棺定论式的说教;而是 展现了事件的历史性 , 注重这次事件对于美国女性发展的影响。
无数封给希尔的来信代表了全国各地女性的心声。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契机 。
这次事件后,美国女性维权事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反性骚扰的意识也得到了普及和增强。
这让鱼叔想起了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宗新闻——南方报社的记者涉嫌诱奸女实习生 。
听起来貌似比本片中的性骚扰事件 还严重 。
这个新闻一度成为话题热点,各大网站上尽是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内容,人们也不断谈论,可是之后呢?就这么结束了?
2016年,《聚焦》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讲诉了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工作小组收集资料,对波士顿地区多起神父性侵儿童案件进行调查的过程。
作为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关键判决》,在结尾上则同《聚焦》一样,导向了某种暧昧不清的,看似光明但却一定政治正确的结局。
它们同影片主体部分的调查、听证过程所展示出的堪称“耻辱”的难堪场景形成对比,在演绎了法理力量与公众权利的同时,却也透露出某种难以言说的寂寥感与无力感。
如果说,《聚焦》是典型的新闻自由对抗宗教权威的范例,那么,《关键判决》则是典型的女性对抗男权的的范例。
其结尾处希尔教授收到的成堆书信和这场听证会改变了美国社会现状的数据,几乎和《聚焦》结尾纷乱响起的电话铃具有一样的功效,是整个影片中最为正面的时刻。
它们在承担叙事尾声的同时,也给予了观者一种情绪高潮——某种执行正义的代入感。
但相对于《聚焦》已然坐实的神父性侵而言,《关键判决》却是不一样的。
无论是当事人的态度抑或当年的听证结果,都没能指向一个确定的结局。
而角色的性别身份、种族身份乃至社会身份,也让《关键判决》的故事而变得混沌不堪,这使得影片所应当要表现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但《关键判决》却并没能将这种多元呈现在观者面前,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种简易便捷的、容易收获情绪认同的、女性受害论般的倾向性态度,以当年的控方安妮塔·希尔为叙事主体,从完全女性的视角来展现了这个尚未有定论的故事。
《关键判决》以1991年的一场听证会为故事蓝本,影片开始于布什首次提名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意见被驳回的真实记录影像。
此后,布什提名联邦法院中的保守派黑人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接任瑟古德·马歇尔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职位,以制衡民主党势力。
作为继瑟古德·马歇尔后最有可能的第二位美国最高法院黑人大法官,托马斯的黑人身份、保守派立场以及优秀的法官履历都让他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在10月6日,参议院即将表决的前两天,《今日新闻》和全国公共电台突然报道了一则新闻,35岁的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黑人法学女教授安妮塔·希尔指控托马斯于她在EEOC(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工作期间对她进行性骚扰,托马斯则坚决否认此事。
因此,参议院将对托马斯就职一事的表决推迟一周。
性色彩,涉事人的种族、社会身份,双方同样坚决但各执一词的态度,让在10月11日召开的听证会成了继水门事件后,又一次席卷全美的国会听证会。
与《聚焦》以大量篇幅来展现聚焦小组调查、采访、取证的繁琐工作所不同,《关键判决》用了很大篇幅来再现听证会过程,并在演员出演的场景与真实的新闻记录影像间来回切换。
虽然插入了大量的记录影像,但《关键判决》依然是当当戏剧化的。
在听证会段落,与传统的英美法系的法庭戏不同,《关键判决》并没有使用太多复杂的场面调度,也没有辩护律师走到当事人跟前进行压迫式的逼问。
镜头抑或以缓慢的360度旋转运动环绕在陈述人陈述时环绕他,来铺陈传统法庭戏的审视过程;又或者以大量匹配视线剪辑的中近景固定镜头来回切换,来展演陈述双方或者审问方与陈述方之间的对抗。
此外,听证会场景也在现场、收看听证会的不同社会场景中来回切换。
剪辑在这里,除了为单一枯燥的听证会戏提供丰富的附加戏剧元素和情绪表意镜头外,也承担起了另一层审视的功能。
收看着听证会的每一个人,和拍摄着听证会的摄影机一起,同时也和委员会的听证委员们一起,构成了对案件的多重审判和裁决。
但与当事人的理性坚守态度所相背反的,影片并没有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它以一种推定有罪的姿态,让种族凌驾于女权之上,也让弱者凌驾于真相之上。
就像托马斯所陈述的,“作为美国黑人,就我而言,这是个高科技私刑”。
托马斯的话揭示了一种偏见:当我们谈到性行为,我们依然会有潜在的种族态度,那种潜在的,关于黑人男性和他们对性的看法的成见。
黑人男性会被更倾向认为习惯于滥交等非常规性行为,而这,正好与希尔在听证会上所描述的托马斯对她的言语性骚扰内容吻合。
这种出发于女性主义,女性平权,但最后并没能回归到女性主义的视角,在绞合了种族偏见和政治身份后,不可避免的导向了另一种近乎压迫的不平等。
在现实中,托马斯以52票赞成、48票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听证会确认,影片也以真实的记录影像展现了这一刻,并没有采用搬演,但其女性视角和女性倾向并没能因此平衡。
在平权运动发展的时间线中,更多考量女性或许是平权的第一步;但在托马斯这样的未定案件里,性别倾向的处理显然不是最好的方式。
它浪费了讲述历史多元的可能,也悬置了讲述历史的时代。
它来源于现实,却没能充分打开现实。
它展示给我们不完整的过去,却凭借这非完整的过去用影像做出判决。
不论是托马斯,还是希尔教授,在片中都没能获得一个独立的、饱满的形象。
在没有真相,只有文本,没有历史,只有讲述的含混地带,《关键判决》应当做的是挖掘这种含混背后的原因,并把这种含混还原给观众,但它却把托马斯疑案背后复杂的政治影响、性别压迫乃至种族观念都压缩到女性对男权的简单斗争中。
整个托马斯案件所给美国社会乃至性骚扰犯罪史带来的巨大改变,在这样的倾向性之下,也就只能沦为一种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理想主义式结尾了,这对于《关键判决》所选取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而言,显然相当可惜。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8月刊
一次明确的性骚扰事件,过去这么多年,它在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对女性产生了无法磨灭的伤害!
这件事情的双方当事人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法官(根本不能想像在更加低阶层的女性她们会在工作中受到怎样的侮辱)。
参议员质问女主为什么当时不说出来?
女主说当时如果说出来的话会很有可能影响到她的前途,做出当时不说出来这个决定是基于当时的情景判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男性朋友很难理解这个观点吗?!
本来社会上存在荡妇羞辱,再加上多年的学业和事业,她当时只有屈辱的忍了。
也认为其其实讲出来没有什么用)。
在后面事情的发展上证明,讲出来并没有什么用。
只有害自己的名誉受损,影响了我朋友的生活和工作。
这一切的痛苦都得女主承担,她是一个受害者受害者受害者!
心理变态狂托马斯平步青云,在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背景调查之前他没有为他犯下的罪行付出任何代价!
影片开头一副正派人士妻贤子孝的美满家庭画面,谁能想到他这种人会说出那种下流话呢!
这么聪明这么有能力受了这么多教育的一个精英,为何还能做出这么不堪的事情?!
这只能说下流的种子是在基因里的,读多少书都没用,教育在下流胚子的脑子里完全不起作用。
教育只是这种人利用的工具。
在听证会上他那偷换概念的能力无人能及。
首先他向老男人俱乐部的参议院们隐晦提醒你们一个个屁股干净吗?
七宗罪的哪一宗罪你们没有一两个的呢!
再者挑唆种族矛盾,说是设立私刑。
只不过把私刑从树上转换到听证会!
好家伙,这两条罪行可大了,弄得他们一个个都闭了嘴。
政客当然为了党派利益拼命搅混水,他们只想赢!
最后他们赢了,通过游说托马斯最终还是当上了大法官。
谁能看清楚这件事的本质是性骚扰事件!
无关种族,党派等乱七糟八的议题.还好虽然女教授的冤屈没有被洗刷,但是社会因她多少起了改变。
比如:单次参选女性众议员的的增加,参议员也有2名女性(再也不是老男人俱乐部了,电影中女性众议员冲进参议员们吃午餐的地方,看这这些老男人不可一世的态度说了句,多么大的权力,多么小的能力!
这不是女权主义的抗争,这只是作为人的抗争!
)。
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让女性的性骚扰事件投诉起诉更方便。
所以女主把这件事情说出来是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的。
在本质上说她拯救了千千万万个被骚扰女性。
这也是民主体制的纠错机制。
有错误会犯错误但有人挑战司法促进立法,事件平息后,社会又向文明迈进了一步.电影拍的太过平淡?
看客们想有多激烈的戏剧冲突呢?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件,只要真实的表现出来就足够了。
而且这是一个很严肃很值得反思的事件,电影不仅仅是看客们取乐的工具!
女主在听证会上的表现就像她自己在片尾所说的:我觉得我在听证会上的表现是得体的!
托马斯不配做最高人民法院的大法官!
他也许逃过活人的审判,但是他终究逃不了上帝的审判.上帝说:有罪!
ps:涉及到女性的职场骚扰,(这种骚扰会被延续扩大到饭桌和团队建设中,甚至一半的培训中)。
在中国应该更加泛滥成灾,特别是这种语言的骚扰,做恶者更加肆无忌惮。
一部分女性乐在其中,另一部分女性觉得苦不堪言。
还有极小的一部分女性反抗的话,就会被羞辱说凶啦,不好玩啦,没有幽默感啦,不识时务啦……等等。
他妈的我来工作不是为了取悦你供你玩乐的,你这没教养的男性蠢猪!
我能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我的能力跟这份工作匹配,而不是我的腿长,肤白,或者其他一些明显的女性特征。
我们只想跟职场上的男同事进行严肃专业平和得体的态度对话,而且也有这个智力来进行这样的沟通!
所以请首先做一个有教养的男性职员。
不管是平级的男同事还是男性顶头上司,在自尊的女性职员眼里,你们只是性别不同的工作伙伴而已,不要自恋自大的觉得自己有性的魅力了,因为真是一星半点也没有!
电影只负责提出问题 而不能去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电影跟什么伪记录其实关系不大,故事比较平淡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还是靠细节去表达,关于事件本身 只能说是一半一半,因为 大家都没讲真话,都是被利用的棋子,看看这场dirtyshow的直接影响就知道了,背后的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但却忽略了事件本身,也就是参议院肯尼迪说的那番话。
说句题外的,如果主席的秘书是个黑人,如果托马斯的是个白人呢,如果主席本人是个黑人呢,如果安娜塔是个白人女性呢?
不管怎样这都是部非常好的作品!
Confirmation——改变历史的听证这是一个没结局的故事。
讲述了一场对美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听证会。
故事本身以近乎纪录片的形式,非常写实的描述老布什时代因提名大法官引发的政治风波,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性骚扰受害者的控诉,法官的反击。
当然,从中也可小窥一下美国的政治司法制度。
作为中国人无法想像电视上播出这种听证场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光是场景描述就足够令人不安。
而抛开故事,生活中也常常见到针对女性的话题,各种潜台词,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一笑置之,谁也不会意识到这背后的不公。
中国女性的平等地位没有经过女权运动艰苦的争取过程,被动的获得了平等,就像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国人,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她们仍然是沉默的一群人。
受害人真的是“受害者”?
或者是政治斗争的棋子?
候选大法官清白吗?
真相如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而结果如何似乎也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个敏感的问题摆到台面,全社会参与进来,从而推进一种改革,从法律、社会、政治制度上真正严肃看待一个问题,真正严肃思考一个问题。
这场听证会的结果:妇女的权利受到更广泛的尊重。
看到一半的时候,一度决定放弃这部电影,尽管导演表现得相当谨慎,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美国主旋律的电影,毕竟有珠玉《聚焦》在前,历史记住感谢的,永远只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所以我连短评都想好了:1、永远不要惹学法律的女生,尤其是法学院的女教授 2、我还是会推荐这部电影,因而它是一部完美的练听力的电影 3、nice to meet you,cam,it is wired to see you being that serious and speaking rudely 好在当时一边做其他事一边看,就继续看下去了,然后我决定改掉我之前想好的短评,改成:众生百相罗生门,我们喜欢看电影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它往往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所以很清楚可以看出孰是孰非,而现实恰恰是因为没办法百分之百确定,才会有那么多变数,或者真的没办法从表象看出来什么。
结尾的时候呢,我想再改一下我的感受,虽然有点不恰当,但老话说得好,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一件事当时可能是输了,当时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改变,才换来更加明亮的未来。
所以,为自己的信念斗争、为大众博得胜利的人值得尊敬,没有获得成功同样值得尊敬。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很好的,至少很写实的(real 写实)展现了那段历史,以及它的意义,不应该被人忘记
司法实践中,到底是该程序优先还是实体优先,这个命题恐怕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诚然美国的司法制度审判实践均不折不扣的推行它程序至上的英美法系理念。
但反观大法官的提名过程,却无一不显露着美国政治的本质,那就是两党博弈,尽管看他们看上去严守程序,貌似完美无缺。
可任然会发生如辛普森案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判决。
就像今晚看的“关键判决”,卡拉伦斯托马斯大法官提名过程中的被指控性骚扰女下属一事,绝对是那个时代的重磅新闻。
然而事件却令人惋惜的以四票微弱优势成功通过提名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作为结局,当然我这充满感情色彩的判断是先将其视为性骚扰的懦夫。
但于托马斯大法官本人而言可能虽然如愿以偿却又名誉扫地,以致他多少年来在最高法院鲜有表态。
有人常常羡慕美国的司法制度,但是在正义与程序面前我们到底该做怎样的选择。
我要说,并不是别人的司法制度就一定适合我们,平心而论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他还会被提名吗?
这就是我们内心的纠结。
而实际上这些制度的设计并非偶然美国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因为秉持不同思想,或保守或自由,而使得很多判决是因为个人主张而做出,产生的赞成与反对数越接近,判决背离法律正义的结果就越模糊,往往造成关注判决中法官的态度比关注判决本身更加用力。
影片中主持参院司法委员委员会的正式当今美国副总统拜登,无论出于什么样的政见,其对普通受侵害个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政治界、法律界以及社会大众追求人性高贵与尊重程序正义相互间的纠葛和包容。
正如那句名言,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将誓死保卫你表达意见的权利。
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度盘里存了这部影片,于是偶然的机会就观看了。
刚开始感觉这种题材严肃的作品,应该没有故事性,所以注意力都放在英语上了。
这部影片台词的英语很正式,很规范,听起来很不错,对英语学习有帮助。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感觉自己越来越关注剧情了。
观看以后,心情有些沉重,脑子也开始思考。
美国政治把戏令人震惊。
女主的遭遇令人唏嘘。
其实想想现实生活中,言语低俗的男性群体数量不少,看看网络上的言论就知道了,你都避之不及。
他们不直接对着你说,就算还有羞耻心。
而女主站出来,好像是无事生非,把小事闹大了。
但是,如果女主不站出来,更没有进步和正义可言。
其实人在社会上有多少张面孔,我们都不知道,看似体面的人,有着龌龊的品性也不足为奇。
如果大家都一味纵容,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我难以想象,但是一定不会变好。
有时候该计较的,还是不能纵容。
希望人人都能够注意自我修养吧,起码给未成年人做个正面示范。
1,从这部电影到今年美国总统选举,可以看到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候犯的错,都要为此负责。可怕。2,我希望我们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有相同的价值观,有同样的道德标准,爱恨分明。所以说,美剧是意识形态的武器。
克制,冷峻,但是导演立场不中立!
They don't care,they just want to win.我们总是看不清真相,我们相信的,只是媒体想让我们相信的。最后那封信让我想到了聚焦最后电话铃声纷纷响起的那一刻,感谢那些为真理和正义发声的人们,你们是孤独的勇士,更是革命者!
法律不一定代表真相
由政治斗争引发的一次听证,双方是法学教授和最高法官的候选人,曾经发生的性骚扰的故事,没有身体接触,没有性质严重,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但是,影响很大。不是谁告了谁,而是这个事件鼓励了广大不敢伸张的女性,还推进了法律的改进,吸引了一群女性从政,因为,朝中没女人,就不会为女人说话。
能勇敢的站出来就是改变社会现有形态的开端,虽说电影没有结论,但是倾向明显。
老美时不时都在犯贱,但很多时候他们却是在以作为人类最认真的态度实践着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那份责任感,哪怕它是悲剧、喜剧还是闹剧,文明,就这么被推进了
虽然影片对托马斯法官的形象塑造保持了公允的态度,然而导演并未掩饰自己的立场,坚定地站了希尔博士的队
真佩服美国人,什么题材都可以拍!真人真事,希尔教授和托马斯大法官谁说的是真的至今也无法判决,然而事件本身是具有开创性价值的,它引起了公众对性骚扰的重视和重解,更唤醒了成千上万被压抑的女性!佩服美国普通人,以公民的身份与权势斗争,争取权益和正义!平常心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說真的像Anita這樣能夠冷靜理性應對的高知女性都會遇到後續的詆毀和挫折,其他受害女性的處境根本不敢想像。
没有比一本正经的政治剧更让人觉得无聊的了。当然这片拍的极好,用心,阵容强大,毫不马虎每一句台词。实际上到庭审开始,剧情的矛盾冲突才开始吸引人的目光,所涉及的对女性的性暗示骚扰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进步的话题。因为直到今天我们有时依然在有意无意的犯这些男人自以为是的通病。
原来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听证会,不过其影响的确是深远的
真正的现实就是这样,结果很难大快人心。
噫,只能说以这种方式推进也是蛮厉害的
6.在民主和媒体发达的社会里,一切东西参杂政治就变得复杂起来。真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影响,一些东西因此改变。
美国政治的三张王牌:同 性 恋、黑人、宗教。
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
片子很平稳克制,有潜在的倾向性但基本点到为止,涉及司法、政府、议会、媒体之间的复杂制衡与律动,以及对种族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再思考,细看还是能玩味出一些东西。“寻找什么是对的”,这叫做正义;“证明我方是对的”,这叫做政治。
1、美国主流电影仍然是美国正向价值观输出的利器,这就是典型的一部;2、特朗普在大选期间频频被曝对女性有不当言论,然而最终成了赢得大选之前的花絮;3、这是一部没有男女主演的电影,事件本身是导演更想让观众关注的。三星半。
喜欢这种挖掘真实事件的影片,就是主旋律有点过了,女主最后的表演还差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