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稳定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是构成电影吸引人的基本条件,但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拉尔斯抛弃固定脚架、采用手提摄影的拍摄方式展现现实生活的主观色彩,带有很强的情绪性。
正是这样一部电影获得了2001年奥斯卡提名、最佳音乐歌曲,2001年第53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与最佳女演员奖,这部影片还陆续获得了欧洲电影节、丹麦电影节等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奖。
其实影片中的故事是很简单的:身患遗传性眼疾、濒临失明的捷克难民莎曼(Selma)孤身一人带着儿子(Gene)来到美国,借住在警察比尔(Bill)家院里的货车库里。
莎曼在小镇生产不锈钢水槽的工厂工作,业余时间加工发夹赚钱,准备儿子年满13岁后做眼疾手术。
莎曼本身非常的热爱音乐剧,而与好朋友凯茜(Kathy)一起“听”电影、参加社区音乐剧的排练是她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
由于隐瞒多日的眼疾被发现,莎曼被工厂辞退,回到家里却发现比尔偷走了自己所有的钱。
在争夺钱包的过程中手枪走火,受伤的比尔假莎曼之手自杀。
莎曼将儿子的手术费送往医院后被捕,被判一级谋杀罪处以绞刑。
就故事本身而言它并不具备离奇的情节,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基于某种时空的巧合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
但恰恰是这个单薄的故事却足以撕破现代人心灵的厚茧,让你不得不佩服拉尔斯“讲述”的能力,他在简单中包涵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
拉尔斯运用现实与幻想交错的方式来展现莎曼的命运。
每当莎曼不堪承受现实的重荷与残酷时,她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自己想象的另一种面貌——在那里,人人能歌善舞、宽容善良、笑容满面,没有虚伪、欺骗、卑鄙、诬陷与诽谤,那里色彩明亮绚丽。
就像莎曼在预感自己不久就失明而加快步伐赚钱,在车间机械化运作的高危险环境里昼夜加班,长时间的劳累让莎曼眼中充满了幻觉,在这里大家把工作当成了乐趣、舞台,可以尽情地跳舞唱歌。
比约克饰演的莎曼非常耐人寻味。
影片一开始就见戴着厚重眼镜的她排练中不按要求走台,听着音乐欢快任意地哼唱、蹦跳,自得其乐;又看到她默记视力表、顺利地蒙混过关,于是我们了解到她那不欲人知的秘密;看到她摘下儿子的眼镜后,扬手给了逃学的他一巴掌,可单独跟儿子在一起时又是那么不擅表达,只会给他演示自己排练的内容。
她与儿子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为了治好儿子的眼睛宁愿一级谋杀罪名成立、被判死刑,也不愿用儿子的手术费请律师为自己辩护。
当她的好友嘉芙对她说“你想救儿子免得他失明这点很重要,可是他需要他的母亲!
——无论在哪里,一个活生生的妈妈!
”莎蔓激动得撕喊起来:“那他就会永远都看不见,这是整件事的关键!
让他可以见到他的孙子,你明白吗!?
那是毕生唯一对我重要的事!
……我听从我的心!
”对莎蔓来说,治疗儿子的眼睛是最重要的,这个愿望是美的,但用她的生命来交换则是疯狂的,可能正是因为她的倔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深深的爱子之心.法庭上的莎曼为了比尔曾经的一句许诺“沉默是金”,恪守直至死亡。
从常理上看,莎曼的个性不被现实中的我们所喜欢,但是影片中莎曼面对社会极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无时无刻不令你震撼。
正是由于莎曼的固执和死守,影片才突破了一般性的情节模式,创造了不一样的人生结局,莎曼最终的选择在某个含义上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当突发事件来临时,我们往往并不知道如何处理最为妥当;或者,即使知道最为妥当的方式,由于某种感情因素与情绪却不愿选择它。
莎曼处理方式的极端提醒我们现实生活的残酷和可观,莎曼有影迷的同情即使她做的不对,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的眼里都能够被包容,而现实中的我们却无法拥有理解的目光,可以说莎曼是幸福的,我们是悲哀的。
影片中塑造的莎曼性格是一根筋的,所以她的母爱也是非理性的,一根筋、固执甚至是愚蠢的。
她最后的选择是基于三个主观设定:即儿子必须有一双完好的眼睛、他不能获悉自己的病情、他必须尽快做手术。
莎曼的爱是儿子犯错误打他却没忘了取下他的眼镜,不为儿子买脚踏车却省下一分一厘为他做手术,她背负了沉重的担子却不多抱怨……然而,她甚至不允许儿子见自己最后一面。
当莎曼的选择使她最终要面对行刑那一刻:曾经坚定固执的母亲一下子坍塌了,变成了柔弱的小女孩,她甚至无法走到行刑室里,107步的距离让她不断的靠近死亡,狱警的鼓励节奏产生的幻觉支撑她步入刑场。
当死亡就在眼前时,巨大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让她嘶叫嚎哭,只有嘉芙告诉她儿子手术成功、不会失明时才让她镇定下来,惊恐无助的女孩又回归成为了从容的母亲亲爱的儿子俊,别害怕,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没有小提琴,合唱团那么安静,没人转圈。
这是最后第二首歌,记得我说过的话,把面包包好,把床铺好。
直到生命停止,死刑场上还回荡着莎曼天籁的声音。
也许只有她的音乐才能够让她鼓起勇气朝着自己心走,在面临死亡和儿子失明的选择面前,她选择的死亡是苍白的,而她对于儿子的爱却是那么的强烈,鲜明。
母爱不是教条的,也不是程式化的,或许莎蔓并不是位值得称道的母亲,但是她能用生命去爱她的儿子,在这点上似乎弥补了她的不足,而且让她的爱充满色彩。
這年頭電影太多,看多了總歸是會看花眼的,于是能讓自己看完之後還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五、六、七、八遍的就寥寥無幾了。
而Dancer in the Dark卻是這樣一部電影。
不否認,最初想看這片是因為Björk,一直都很喜歡這個被稱為冰島國寶的特立獨行的女人。
這部電影是Björk第一部擔任女主角的劇情片。
因為出演Selma一角,Björk表示以後絕不再接此類角色,她聲稱出演這部片讓她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跳脫出電影。
Björk憑此片一舉拿下當年戛納電影節影后,打敗了演技同樣出色的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但我想張曼玉輸給Björk想必是心服口服的。
在片中,Björk飾演一名從捷克移民到美國的音樂劇愛好者Selma,同時患有眼病并正逐漸變瞎,不幸的是她的兒子也遺傳了她的眼病。
Selma白天在工廠努力工作給兒子攢錢以便動眼部手術,晚上抽空到劇團排練音樂劇,同時還接一些零活,雖然辛苦,但一切看來似乎步入正軌。
然而她的房東(是一名警察)卻因為家里周轉不開,有一天設計偷了已基本全盲的Selma的錢。
Selma去找房東理論,想拿回屬于自己的錢,卻遭到拒絕,絕望的Selma拿起房東的槍打死了房東,被逮捕之後被判以絞刑。
Selma為了給兒子動手術拒絕請律師為自己翻案,最後被處死。
這部電影我大概2年前就下載到了電腦硬盤里,一直沒看。
我一個同學說她看這部電影最後是一邊抱著筆記本狂哭一邊看完的,這種說法令我膽怯。
在看之前,這部電影的OST已經被我聽了N遍,非常棒的一張專輯,還請來了Thom Yorke合作了其中的一首,電影里則是另一個版本。
如此動聽的音樂又讓我忍不住想看個究竟,OST是必須結合電影才能聽懂的。
做了一番心理建設之後,我終于鼓起勇氣打開了電影。
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我曾一度想關掉不看,鏡頭晃動,讓人誤以為只是一部高質量的DV作品。
電影前半段主要是關于Selma一家苦中作樂的幸福生活,工廠的工作雖然枯燥,Selma卻把機器的聲音想像成美妙的音符,在腦中幻想著屬于自己的音樂劇。
後半段就讓人痛苦不堪了,隨著電影的繼續,心一直是絞著的。
雖然我不像我那位同學一樣狂哭,但也是非常不好受的,終于在Selma上絞刑架前數107節臺階時忍不住崩潰了。
最後一個鏡頭,Selma吊在半空,脖子上套著繩索,我的視線早已模糊。
母愛是偉大的,Selma無疑是堅強的女性、堅強的母親。
做為一個眼病患者,Selma看這個世界的方式與我們所謂的正常人是不同的,她用她的耳朵用她的心來看這個世界,看她周圍的人們。
正如電影海報上寫的一樣:You don't need eyes to see.也許有時候我們也是需要暫時放棄眼睛的吧。
海报上最大的字母模糊,象征了塞尔玛逐渐消逝的视力。
这是一个让人绝望得无法再看第二次的电影,这是一个容易使人落泪的故事,尽管你对它的煽情了然于胸。
影片精致的歌舞片之处,是塞尔玛对现实生活酸楚的描述。
她沿着铁路摸索着回家的路的时候,脸上一种近乎满意的笑容,那是离希望越来越近的憧憬。
塞尔玛给人的感觉是漫漫长夜里怀着对黎明的向往,而她是以隐忍含蓄的方式,而歌声中的世界是她晦暗绝望之外的一抹亮色。
去影院看百老汇的黑白歌舞片,其实她已经看不见了,是靠“听”朋友的解说,沿着铁路去当地俱乐部参加《音乐之声》的排演。
一个单身母亲,不愿意悲剧的重演,濒临黑暗也竭力创造,避免那笼罩自己的绝望也笼罩在最亲的人身上。
看着她每天穿着同样的裙子沿着铁路摸索着去工厂,再摸索着把一张张铁皮放在压膜机上。
生活的压抑和激情之间的呼应令你微微战栗。
塞尔玛的绝望从来不曾流露,总是平常的微笑,偶尔掠过的绝望擦过她的脸庞,一种破碎之下的周全。
当她发现积攒的钱都不见了,所有的憧憬都落空之后,绝望慢慢地侵蚀她,以至于疯狂地成为凶手,等死之后变为寂静,塞尔玛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她摸索着去河边洗净双手,又去医院给儿子交了预付的医药费,然后干净地去俱乐部参加排演。
悲剧快要落幕,塞尔玛因为生命的留恋而痛苦挣扎而几乎全盲的塞尔玛表现出了慌乱,这种慌乱让人不忍。
她最后突然从歌声中滑落死亡,歌声猝然而止,越发无法面对的残忍。
在你家看《DANCER IN DARK》,已经是我第三次看这部影片了。
字幕不如我家旧版本的好,家里的版本把每段歌词也都翻译出来,包括她最著名的那首《I have seen it all》。
它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贯穿了我将近一年的生活。
或多或少,我不能否认莎玛对我的影响。
我不能否认我是多么向往,却畏惧她的面容。
莎玛教会我,无论面对什么,始终带着微笑。
无论是幸福,还是残忍;无论是现实,还是幻觉;无论是光明,还是死亡,她的嘴角永远上扬,她微微抿嘴,好好地笑着,仿佛从来没有人伤害过一般。
杀人的笑容,刺痛神经。
一第一次看是高三的夜里。
那时我每个周六的夜里都会光着脚跑到客厅,在眼花缭乱的DVD架上挑一部影片,拉上窗帘,把自己裹在被子里,蜷缩在沙发的角落,然后边喝白开水边看碟。
这一整套程序甚至有点像宗教仪式了。
于是有一次我就把《DANCER IN DARK》给约了出来,因为BJORK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手。
BJORK是脆弱、胆怯、腼腆的女人,她二十一岁的时候与丈夫离婚,一个人独立抚养儿子,兼顾自己事业。
她在一次的访谈里说:“我希望人们能够拔掉电话线,打开音响听我的CD。
直到遗忘了时间,冷却了情绪,告别了痛苦。
”看这部电影的确是遗忘时间冷却情绪,却没有告别痛苦。
那是一种浑身都被浸在冰水里的绝望,是真实可触的恐惧感。
莎玛永远带着迷人的微笑,她热爱歌舞剧,她比任何人都努力生活,可是她却在生活的边缘,并且离黑暗越来越近。
在铁轨上那个喜欢她的男人反复问,你看不见了,对么?
于是她开始幻想,开始歌唱。
她唱我已经看得够了,再多就是贪得无厌;男人唱可你还没看过瀑布,她唱我看过了水,瀑布也是水;男人说可你没看过未来的丈夫和儿孙,她微笑,无懈可击。
那个可怜的警官,那个曾经亲吻她头发的戏剧班老师,那个曾经友善的女房东,一个个背叛她。
那色彩鲜亮的幻觉和苍白无力的现实,永远都在伤害那个最容易被伤害的人。
是的,我们无比狡猾,我们的天性指导我们如何去伤害。
就是这样的天性,让我在看到最后一个画面时泪流满面。
二第二次是高考完的暑假。
那时大家正忙着吃散伙饭,茫然感伤。
后来我在《书城》上看到一句话:有些事即使在它还没完结时就开始怀念,也是无济于事的。
有一天晚上和最好的两个女孩——暖暖和苏去了后海的酒吧,实现我们长久的约定。
回来时已是晚上十一点,恰好我家离后海较近,她们便住到了我的家里。
在房间铺上席子。
那是苏十八岁的生日,我们都没有睡意,准备看碟。
我放的就是《DANCER IN DARK》。
暖暖躺在我的旁边,我握着她的手,想起了我们高中的牵绊,想起我们曾经都喜欢过的男孩,想起三个人在一起并不愉快的那段纠缠,想起我们后来莫名其妙的和好并且成为彼此的肩膀和依靠,想起我们一路扶持,终于熬到彻底解放。
暖暖也是看过这部片子的,莎玛在木桥上看着她的儿子快乐地骑自行车时,我们对苏说所有美好时光到此结束,在此之前,她的贫困和窘迫都是美好的,她的微笑都是使人感到幸福的。
她摘下眼镜跳踢踏舞的样子,就像是世界上最骄傲和美丽的女人。
而在这之后就只剩下一次次的背叛,所有人的背叛。
所有人的背叛却都是出于被迫,好象他们不是故意这样做似的。
警察对她说除非你杀了我否则拿不到钱时,他的表情也很诚恳,他一方面认为他为了他的生活,为了他爱的妻子牺牲莎玛是理所当然的——他又没有拿这笔钱去做什么恶事;但另一方面,他的良心和道德的强烈谴责又使他心神不安,毕竟他实际上并不善于做这样的事情。
就在这样的摇摆不定中,他把抉择权交给了莎玛,他将莎玛逼向墙角,把枪送到她的手里,怂恿她开枪,因为他既希望莎玛杀了他又希望莎玛屈从于他。
他太过贪婪,甚至也把妻子卷了进来,让她替他做抉择。
所以我忍不住问,妻子从一开始到最后,难道真的对整件事情一无所知么?
不然为什么要在莎玛被绞死时捂住了自己的脸,难道她会在那一瞬间原谅了莎玛么?
难道莎玛的死亡就能这么彻底地消除她失去丈夫的悲伤?
莎玛在杀完警察后颤抖地哭着,又进入她的幻想世界。
她认为他们原谅了她,因为她“ have to do”,正如她在歌中唱的,这是不得不的。
她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幻觉,并不是因为她逃避现实,相反是她把自己的胸膛直接贴上生活的枪口。
对于莎玛来说,她不像警察那样贪婪,她的选择很简单——让儿子能够顺利地做上手术。
而为此无论做什么事,她都心甘情愿,并且认为那是命中注定的。
莎玛没有责怪任何人,她原谅了他们。
她以微笑面对所有谎言,她不恨他们,她理解他们,她理解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她像基督耶稣一样原谅“犹大们”。
她不说出真相,不仅仅因为遵守和警察的约定,不仅仅因为她对五彩世界的热爱,也是因为导演在她身上设定的“自我牺牲”的人格。
有什么人是无辜的么?
不,没有。
莎玛是有罪的,她亲手杀死了一条生命无论有怎样光冕堂皇的理由;但同时,在电影中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罪责,不只是某一个人对莎玛的死负责任,而是所有人都要负责任,因为他们都默许了莎玛的牺牲,即他们默认了在这个社会里总是有要牺牲的,弱者总是要沉默地走向死亡,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他们都承认了人在这个社会里的无能为力,不可反抗。
包括观者。
许多人看到最后,看到莎玛艰难地数着107步,都盼望她尽早死亡,好使自己从这部窒息的影片中解脱出来。
他们不也是杀死莎玛的凶手么?
他们身上的恶终于露出马脚,尽管他们是那么地同情莎玛,为她打抱不平。
一个自我牺牲的人,在一个以牺牲别人为游戏准则的世界是无法生存的。
然而,抛开这一切,我又只能看到她的微笑,她决绝和隐忍的微笑。
影片结束时苏已睡着,我和暖暖这次都没有哭,我说也许是夏天,人不再感到绝望和无助。
她没有说话,在黑暗中使劲捏我的手,捏得我十指生疼。
我越来越习惯于模仿莎玛的笑容,这是我在这个战场上唯一的武器。
每次微笑,就立刻坚强许多,同时相对的,脆弱许多。
就像莎玛,她坚强地抚养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坚强地趟过生命的伤口,却在死亡面前崩溃得一发不可收拾。
她最后歇斯底里的哭声,相对于那些笑容却显得合乎情理。
电影终场,而生活还是要继续。
还有一些零碎记忆。
暖暖生日时,我送了她一张硕大的,北京极为罕见的《DANCER IN DARK》的海报,把礼物放在她面前时,我看到她眼眶湿润。
海报上BJORK闭着双眼,头发微微飞扬,嘴角上扬,她的侧面美丽像潘多拉盒子埋藏的希望。
暑假在音像店打工。
有一日晚上看到客人挑了这张盘,便发短消息给暖暖。
我说我希望我们会记住彼此那样的表情,无论真实或是虚幻,而不是记住彼此无助的样子。
三第三次看就是在课上。
开头画面出现时我的心里一惊,我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都含着泪水,但不曾让它们流下。
一想到她的伤害,我就痛不欲生。
如果说第一次哭泣是为了莎玛,第二次重复是为了告别,那么这第三次实在来得太突兀。
但谈她谈得过多,我们也该谈谈电影本身。
这部由拉斯•冯•特里尔导演的影片摘取了2000年嘎那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一时热评如潮。
提到特里尔不得不多说两句,他是1995年“道格玛宣言”的发起者。
何谓“道格玛宣言”?
其内容有十条规定,包括“必须实地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出现”等等。
参加该宣言的导演除了拍戏时要严格遵循条例外,之前还要宣读誓言,拍完后影片“送检”,通过鉴定后,合格者被颁发一张DOGMA95的证书,证明该片为DOGMA95电影。
DOGMA的意义正如它的誓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以导演之名发誓,要克制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
我的最大目标是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
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这个目的”,是让“电影回归电影”,以此来抵制当时电影界的“流派化”、“意识形态化”。
所以在《DANCER IN DARK》里我们除了被手提摄影机的摇晃镜头弄得头晕目眩,还为搞清楚故事的内容绞尽脑汁。
当然这在我看来已经比该导演于1998年拍摄的《THE IDIOTS》进步多了,在《THE IDIOTS》中充斥着更多破碎的镜头,对于一个电影的业余爱好者,一个被现实生活已经弄得精疲力尽的日常人来说,在理解剧情的要求之上还被要求衔接镜头,这未免有点太强人所难了。
于是导演的反朴归真成了观众痛苦的来源,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特里尔并不成功,因为影片拍完毕竟是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导演看的。
而继续探寻下去,人们不禁发问,他到底是回归了电影,还是另外一种哗众取宠?
也许正因为导演的某种“不负责任”,每个人都从影片中看到自己想看的那部分。
有人用它来励志,冲破困境;有人关心最后死刑的合法性(因为该片对莎玛处以的绞刑,还引起了美国某些州再一次关于废除死刑的激烈讨论);有人对社会道德的沦丧痛心疾首,也有人冷嘲热讽,不屑一顾。
当然,莎玛这样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或许也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莎玛。
对他们来说,可能永远也没有看一场电影的奢侈,而他们的一生,也如我们的一生,独立构成自己的色彩,灯光与画面,在银幕上边拍边放。
四这就是我的旅程。
可这一切发生时你并不在身旁。
不单是一部电影的观后,同时也是一段青春的观后。
电影可以往复,而青春只有一次。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彷徨,在生命中,我们只能径直前进。
在路上,我们唯一的旅伴就是爱,我们唯一的歌声就是哭泣,我们唯一的慰藉,就是微笑。
《黑暗中的舞者》:星光独舞,绝望母亲用歌声撕裂命运枷锁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心情不是用苦涩可以形容的,象一把喙嘴的铁钳一样紧紧地咬噬着我的灵魂,吞没在泥沼的郁闷与黑暗中,不得呼吸,却可以在劲舞中凄然地洒着泪水,来自天际的空灵而又激情的嗓音竟可以将生活的无奈与悲苦,甚至是希望与美好娓娓道来。
这便是《黑暗中的舞者》给与我的感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片近乎于完美,为上个世纪的电影业作出一个令人发聩的宣言。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作者影片,是与美国娱乐本质的影片有着天壤之别,当然该片的导演可能并不这样认为,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观众对其的认识。
我在想,这部影片若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冲击力?
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片的拍摄手段有些过于不讲究技法,无论是景别,剪辑,还是转场,都显得有些不合常规,至少是在许多地方有悖于电影制作方面的理论。
但这一切却没有影响此片获得的成功,那么它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此片的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影片《漂亮妈妈》,客观地说,两部影片虽然有着近似的故事情节,但确实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原因在于我为国人而惭愧。
我之所以拿出来作个比较却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关键在于可以更好地说明《黑暗中的舞者》的高明之处。
同样的,巩俐与比约克的孩子都有着残疾,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许多,但问题是在付出的过程中,两人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出现,巩俐的苦大仇深(中国类似题材电影的通病)与比约克的含蓄隐忍形成显明对比,而这绝不是表演的问题,却是剧本已经赋与的人物性格。
巩俐的生活与奋斗完全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单一,缺乏作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约克则不一样,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却因为儿子而放弃,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人性的闪光点。
当然,我们可以有一种并不一定正确的猜测,即中国影片要表现的仅仅是概念化中的社会现象与概念中的善良母亲,完全是一种宣传与赞扬,甚至是乞求怜悯,而至于人的内心世界则无须反映,因为它是独特的而不是社会的,尽管它最伟大却不是必然。
由于剧本赋与了人物极其丰富的人格特点,所以这个角色表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必须感谢导演的选择,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比约克的倾情演出。
有趣的是,在人们相继讨论比约克是否为本色演出时,比约克却否认自己的演出,并宣称今后不再参加任何影视的拍摄工作,当然,这当属比约克的性格问题,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正是由于她的演绎才有了影片巨大的成功。
导演在确定剧本后首要的工作便是挑选演员,这显然是很需要一定的功底,但他成功了。
比约克将一个外表软弱,内心却极为坚强的女性演绎的淋漓尽致,在天真的,顺其自然的表情中有着无法更改的信念,无论将要承受何等的压力,这信念与这决心都无法更改。
然而,仅仅的坚强并不能代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还有那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我想起码在这一点上,比约克是完全的本色演出。
而对于影片来说,关于歌舞的陈铺则是影片的精神所在。
本片中有大量的歌舞场面,并且都是用非现实的处理手段,这便解决了前面提到过的问题,即此故事只有靠电影的手段展示出来才能有这样巨大的冲击力。
可以肯定地说,此片若是没有这六大段歌舞,它仅仅称得上二流电影,在这点上颇有些类似于《杀手里昂》中的那盆花的功效。
比约克本人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歌手,她的歌喉奇特而富有穿透力,她对音乐的理解远远还在导演之上,关于对心灵的歌舞表达形式对于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主人公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如同《艾美的世界》一样具有震撼灵魂的力度。
当一个人内心中最美好的愿望由于现实的羁绊而无法实现时,那么他一定会以一种超出常规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生活,爱情,理解,艺术,公理与生命……我们知道,本片的影视技法上显得有悖于常规,但并不等于说这样的做法就是错误,显然如上所说的歌舞场面就是依靠影视而达到效果的。
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关于影片的镜头晃动感,在言及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说明此片据说是由DV机拍摄而成的。
在丹麦道尔斯电影研究小组中,一些年青人主张用DV机来拍摄影片。
《黑暗中的舞者》大概也是在这一主张下诞生的产物。
DV机体积小,份量轻,若是没有三角架,它的稳定性很差,因此拍摄出来的画面也不稳定,有一种轻微的抖动与晃动的感觉。
但就此片而言,画面的不稳定恰恰影响到观众的观影情绪。
晃抖的镜头与主人公的命运非常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观影时的心情也渐颤,渐紧,渐痉挛。
其实,这也应当属于电影技法之一。
在所有关于电影的技法中,其功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简单地针对人们感官的需要,如极为流畅的剪辑,另一类便是通过对感官的刺激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情绪,显然后者对电影艺术的把握更为深刻。
本片中的镜头不稳定当属于后者。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也不能例外。
我们所说的完美并不是在于它对电影技法的全部使用,而是恰如其份地运用在合理的地方。
这部影片几近完美,但它的不足之处却也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
为了避免好莱坞式的最后的营救,导演要求主人公死去,即便从影片的力度来说,主人公也应该死去,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关于最后那两千多元钱的律师费多少显得有些牵强,也许我是从东方人的思维去考虑的,但面对生命,友情竟然是如此不济,的确令我难以置信,难道是导演故意的反讽吗?
恐怕于影片来说并无多大用处,若此时用以表现主人公的独立坚强的性格也未免有些固执地可笑了。
无论如何,这部影片注定是两千年最优秀的电影,它的得奖在情理之中,它的震撼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影片不可多看,更不应读解,让如我一样为事的幼稚的人见鬼去罢!
2001年于小西天
终于看了这部久负盛名的片子,没想到憋了一肚子的气。
可以说,Selma是我见过的最愚蠢最自作聪明最自以为是的人之一。
而这样的人恰恰是我最讨厌的。
不管怎样都无法被感动。
我永远无法把愚蠢叫做纯真,把愚蠢下做出的不必要的牺牲叫做伟大奉献。
明明自己就是个弱者,却要强撑着拒绝帮助,把所有的一切都一个人扛。
这绝对是最傻的行为。
更无法认同的是她的杀人。
bill何罪?
他说过会归还的,难道就该死?
杀了人后还在幻想中跳舞,实在不敢想像这个女人的价值观是什么?
她儿子的眼睛、2000多美元,就比一条生命重要吗?
愚蠢!
她更像是古龙说过的那些自作聪明后沉浸在自己很伟大的幻想里掩盖自己的痛苦的人。
就像李寻欢做出的牺牲一样,她的牺牲更加无意义。
林诗音痛苦了一辈子。
难道她的儿子就不会痛苦一辈子吗?
他将失去唯一的亲人——母亲,而孤独的在世界上活下去,还得承受这样那样的流言——看呐,他妈妈是个杀人犯,他的眼睛就是用他妈妈杀人的钱换来的。
你真的认为他能幸福?
其实在一开始她就错了,为了自己一个冲动的愿望就不计后果把孩子生下来,然后用各种努力去弥补这个错误,还搭上了一条人命。
这种愚妇,难道就因为一点点音乐上的天赋就值得同情?
除了火车经过时那段音乐,这部片子在我心中一文不值。
随外界怎么说。
五年前,有人提及这部电影都说它表达了伟大的母爱。
“千万不要在看到事物前臆想。
” ——古人说的话不无道理。
我相信这部两小时十分钟的电影将像神一般矗立在看过的人——至少是我的心里,永恒不被消蚀。
这一切当然超越“母爱”这样简单扼要的单行词。
Selma——她是那么纯真善良,却天生眼疾,她努力工作,每天带一箱的发夹加工,只为了她的儿子——一个和她一样有遗传性眼疾的小男孩,一个在她辛苦工作时逃课的小男孩,一个总被她说没有包好面包没有铺好床的小男孩,一个嘲笑她的音乐剧台词的小男孩。
粗略大概地说,Selma自从生下孩子之后她所有的生活就是偿还,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能够攒好钱在她的儿子13岁——最适合动手术的时候,还他一双和正常人一样的眼睛。
她说,这都是我的错,我明知道把他生下来就会有眼疾的,但我还是把他生了下来。
当然,这部电影无法粗略地评论。
它的每个细节都是那么重要。
Selma唯一属于自己、完全地、真正地属于自己的是她对歌剧的喜爱。
她会仔细聆听工厂里各种机器连续作声的旋律,幻想每个人都在舞台上舞动着,随着她唱出的音符。
她非常穷,在她儿子生日时都不能为他买全班除他以外所有同学都有的自行车。
但是她的房东Bill买了,他们还总在闲暇时请这对贫苦的母子俩吃昂贵的糖。
这样,似乎一切都很好。
但是,Bill终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走进Selma的房车。
他说,没什么,就是睡不着,出来走走。
一位美国的普通警察,深爱他的妻子,即使她大把大把花光他继承的家产,甚至当房子的按揭都无法付清时他都不曾与她讲述,他害怕,他说他最终会失去他的爱人,然后掩面痛哭。
Selma为减轻Bill的痛苦把自己就快要失明的并为儿子攒钱的事告诉他,Bill始终是唯一知道整件事来龙去脉的人。
他走的时候说:“这是我们的秘密。
”Selma微笑着说:“是的,不告诉任何人。
” 就是他,这个唯一了解她计划的人在银行里没有一分存款的时候偷走她存的两千四百八十元五分。
他对他的妻子说,Selma在房车里经常勾引他,因为他不会让他的妻子知道为了养活她他烦恼无数甚至想自杀惟有对Selma倾诉。
Bill说,一个月后还你。
Selma说:“不行,今天下午就要付手术费了。
”Bill抽出手枪指着几近失明的Selma,那个可怜的男人说:“Selma我现在正在用枪指着你,你过来摸摸。
把钱留下,不然,你就打死我!
” 那是我见过的最无助的最迟缓的谋杀,如果那也算是的话。
Selma哭着打枪,子弹打光了,Bill还是死死攥着钱袋,她哭着把播放器打在Bill头上。
“It is what I have to do.” Jeff,一个爱她的人,每天都在工厂门口等她,总是说“你的朋友已经走了,我可以送你吗?
”戴着厚厚黑边眼镜的Selma总是甜甜一笑,她说:“不用,谢谢,再见。
”几近失明,天天忙于工作,闲暇去排音乐剧的她,又能拿什么去爱呢。
在她甚至都看不到Jeff为她准备的花时,这个前额有点秃的男人只是默默把花放在车后箱。
他仍在工厂外等待那个倔强的总是拒绝他却靠脚踢着铁轨回家的身材瘦小微笑甜美的Selma。
Selma是在话剧院被捕的,那个对她说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玛丽亚的导演,要排练演员唱“攀山”那一段,因为她最喜欢,他还说我给你准备了小鼓手要不要听听,因为她一直钟意。
终于,警察来了,把她带走。
只有Selma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相信任何人。
在法庭上,她几乎零辩护,当对方律师说你为什么要杀Bill时,她说:“我答应他不告诉任何人。
”Bill的妻子哭着说:“Selma,你怎么下得了手,没有人会怜悯你!
” 我们苍白的女神走在被告席上面无表情,在这个时候她又想起了音乐剧。
是的,她快乐的唱,每个人都跳着她最爱的踢踏舞,她兴奋地高唱:“你们都可以轻易地抓住我!
” 监狱的狱警是她的朋友,她说:“你很一定爱你的孩子,我也有个孩子。
”在提出延缓行刑的最后一个晚上,孱弱的Selma对她说:“我喜欢歌剧,因为在歌剧里一切都是好的。
”然后她哭着说:“这里太静了。
”没有任何声音给她幻想一场热闹的音乐剧。
我们的女神是那么孤单。
她贴着墙,向上天祈求般的姿势,在极其微弱的广播中哭泣着唱,终于唱来申请批准的消息。
但当她知道她的两千四百八十元五分用来请了为她翻案的律师时,她那不可战胜的母亲的坚强又回来了。
她在电话里对着嘉弗几乎尖叫着吼:“你们把这么多钱用来给大半辈子都呆在监狱里的一个女人简直是疯了!
”嘉弗也急着吼道:“小洛需要的是他的母亲!
”“不!
他需要的是一双眼睛!!
”“请你理智地选择!!
”“这是我内心的声音!!
” Jeff的探望一如往常般温存,他说:“洛让我向你致谢。
”“谢什么?
”“谢你在他生日时寄给他一套漫画。
”“你不该说那漫画是我送的。
”“要他来见你吗?
”“不要,情绪不好会恶化病情。
”“你为什么要生下他?
”“因为我喜欢把婴儿抱在怀里的感觉。
”“我爱你。
”Jeff说完这句就挂下了电话。
两人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掩面痛哭。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对话。
Selma行刑的那天,如完成任务的使者,她似乎再也没有多余的勇气去面对即将消失的生命,她在那个专门给死刑犯过最后一晚的牢房卷曲着身体,没有吃最后一餐饭,断断续续哭了一夜。
我记得嘉弗对她说可以申请延缓行刑时她说的一句话“我受不了了。
我一直以为我很坚强。
”死亡对于Selma来说是措手不及的。
她那样热爱生活,无论生活给了她多少非难。
狱警为她打拍子,她终于可以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向104步的刑场,唱着她最后第二幕的音乐剧。
她站不稳,当吊线在她头颈上的时候,她拒绝黑步蒙头尖声大叫,但是当嘉弗把小洛的眼镜塞进她手里的时候,她马上镇定下来,竟又唱起歌来。
这是唯一一次没有用幻想效果美化的现实歌剧场景。
突然脚下木板一松,歌声嘎然而止,小洛的眼镜掉在了地上。
我就是如此爱她。
她那样勇敢地跟随内心的声音,她惧怕死亡,但最后来自她体内庞大的爱却战胜了恐惧的眼泪、瘫软的躯体、孤单的宁静。
她纯净得如未曾被侵入的高山积雪。
然而,这一切却不是描述纯净与现实的抗战。
它让我想到自己糟糕的生活。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这样坚持和纯真,但它却被深深地刺中,痛到无话可说。
如Selma所说,沉默是金。
她最终消失在吊架上,唱着她的歌剧,带走炽烈的圣洁。
而我们却只能让那圣洁像风般远去,不敢相信会有受过伤却坚韧的纯洁可以奢侈,防备一切,疼痛而麻木。
最纯粹的感情却要被最残忍的伤害。
当Selma在监狱里静默的时候,我蜷在沙发上禁不住啜泣。
真的非常怀念曾经诚挚的情感,已经无法确定它是否还会回来。
有些感情对一些人来说是永远无法摆脱的。
也许当我运用“摆脱”时还是被归于冲动的感性总结。
但是我知道,这时候的疼痛大于多年前彻彻底底的破灭和摧毁。
这不是一段幼稚的幻想大于真实的恋情,也不是一个完美到无法融入生活的男孩。
Selma让我更确切地了解到世界上之所以有大爱并不因为人们都认同的那种追求。
有的时候,爱并无关于他人,它只是发源于人本身最朴实无华自然的愿望,一种忘却自我的快乐,一种无畏任何代价的付出。
这是一种致命的真谛,没有到达的人永远无法知晓。
当我在凌晨写下这些,挂泪的感动并不会冲淡我的认知。
I`m another Dancer in the dark.
这是在主这个女人行刑前儿子告诉她的话,这也是使她有勇气面对死亡的令牌,这个生活在幻想中的女人,一直在用心活着,她的世界除了儿子就是音乐了,而她短暂的生命中,她给了她所珍视的两样东西最完美的结局···每个人都是恐惧死亡的,但是这样的死法会令她无悔···
毕业于丹麦电影学院的拉斯•冯•提尔,1995年与其他三位导演共同签署了“Dogme95宣言”,又名“电影十诫”,他依此训条拍摄了《白痴》、《破浪》和《在黑暗中舞蹈》并称为“良心三部曲”。
拉斯•冯•提尔提倡的这个电影“十诫”,是针对当代电影技术主义所推出,为了“挽救已经濒临死亡的电影艺术”,从而找回电影失去的真纯。
他认为,今天的电影已经被过多的包装手段日益地伤害,而掩盖了电影真正的最重要的元素:故事和角色。
新片《黑暗中的舞者》获得多个电影节大奖,似乎更加证明了他电影主张的可靠和成功。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叙事歌舞片,它以一个东欧捷克的单亲母亲远赴美国移民的悲剧命运,解构了美国神话。
最近,看了不少残酷的电影,但是都不如这部《黑暗中的舞者》更为残酷,在悲剧性的故事中,总会有戛然而止的生命,这次,是塞尔玛,一个几近失明的普通移民。
影片很残酷,讲述的是一个残酷的故事,拍摄上现实场景用的是很纪实片的手法,塞尔玛幻想的载歌载舞的场面又拍的很幻象,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出幻境,就等着塞尔玛残酷的被唤醒。
这是那种如果在影院观看,看后大家一定会默默离场的电影,就如我虽然不是在影院观看,但是,影片结束后,我仍然怔怔的对着屏幕。
这部影片最让我觉得悲剧的地方是,在其中,我找不出一个“恶人”,找不出一个可以让我发泄失望,愤怒情感的对象,只能静静的品味这份现实的残酷,在塞尔玛被绞死的那一刻,为一个无辜逝去的生命和她留下的命运未卜的孩子黯然神伤。
谁是我可以谴责的恶人,是那个直接导致塞尔玛“犯罪”的警官比尔吗?
可是,在影片开始他也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他与妻子给塞尔玛提供住处,照顾她的孩子,为孩子买下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
他也显得那么可怜,那么无助,作为一个男人,为无法挣到可以满足妻子生活的钱而痛苦。
所以,我相信他偷走塞尔玛的钱不是一个恶人的罪行,而是在一阵绝望中,一个弱者试图去伤害一个更加弱小的人的残酷的自然反应。
甚至当塞尔玛找他要回那笔钱时,他也表现的是无助的恳求,而后他侮蔑塞尔玛偷盗显然是一种冲动下的行为,以至于塞尔玛也在惊惶失措的冲动与绝望中,使得这个令我既怜之又恨之的警察失去了生命。
那么是比尔那花钱无度的妻子吗?
显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对更舒适生活的向往也似乎无可指摘,何况她起初也表现的那么善良,让人无法对她有丝毫怪罪。
其他人就更无法归罪,那个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律师?
在我们知道了塞尔玛的不幸的前提下,我们会对她充满无限同情,而对那个对塞尔玛一问到底的律师有些反感,可是,他只是履行他的责任,更别提塞尔玛漏洞百出的说辞使得她的获罪看起来那么“自然”。
而那拖延她的乐团导演也只是在尽一个公民的责任,那些冷冰冰的行刑者们虽然显得冷酷,但也没有做错什么。
那么,谁造成了这一切?
谁把一个柔弱善良的女子推入了绝境?
或许,我只能说是社会了,可是这个过于抽象的“责任人”无法令人释怀,只能令塞尔玛的死更添悲哀。
这部片子中,不少善良的人还是令人感到一丝温暖,如那个一直帮助塞尔玛的凯西,那个深爱着塞尔玛的杰夫,那个在获知塞尔玛死缓获批后和她相拥而泣的女狱警。
但是这些人物和这些温馨的点滴结合塞尔玛的悲剧更令人感叹,悲剧仿佛在无声无息中渐渐降临到了塞尔玛身上,突然之间,一个喜爱歌剧,蹦蹦跳跳的善良女子就一下子滑落到绞刑架下,这样的过程既突兀,又显得那么自然,加上记录片般的拍摄效果,让人感觉到它无比真实,真实的令人心痛。
当最后一出塞尔玛的幻觉歌剧中,她一步一步走向死刑室,唱着走向死刑室的步数,这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心中竟也随之数数,直到屏幕上,突然数到107步,那死亡的步数。
最后那幕行刑的场面更是真实的令人恐惧,我头一次看到了一出现代社会的绞刑过程,看到了那黑色的头套,看到了为防止犯人站不起来而准备的支撑板,看到了死刑居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
更看到了一个人走向死亡时那种惊恐,刚开始,塞尔玛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可是谁不是这样。
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了治好孩子的病,让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孙子结婚长大,她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了美国,她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一直心存感激,但是她一直守住孩子有失明可能的秘密,以至于她甚至无法在孩子生日时给他买件生日礼物,显得那么不近情理。
她玩命般的工作,默默的为孩子积攒着治疗费,甚至清楚的记得那十美分,同时她又在心中怀着歌剧的梦想,从生活中的一切声响中去发现音乐的美,即使她陷入失明带来的黑暗,也仍在心中跳起黑暗中的舞蹈。
可以说,孩子和音乐就是她的生命,为了孩子,她甚至愿意抛去翻案的机会,去牺牲自己。
最后,当她得知孩子得到了治疗时,她终于放心了,用音乐趋散对死亡的恐惧,在我正为她的歌声深深吸引时,她脚下的踏板突然打开,一出悲剧的落幕也显得那么突然,那么残酷。
这部影片,我认为很好,但是我却没有以往那种看到好片要迫不及待推荐给好友看的冲动,因为它好,但是不“好看”,它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没有渲染很多悲剧所特有的那种所谓的悲剧中“美”来。
让你看完了,突然像失去了什么,我想是失去了对这个善良女子得到拯救的希望。
和任何一部出现不幸者的影片一样,在观看过程中,我一直期待着转机,当那个试图为塞尔玛翻案的律师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接下来会是在一阵媒体的声援中,塞尔玛走出监狱。
但是,很快因为不愿将给孩子治病的钱付给律师,这一线曙光马上破灭,那一刻,我不由的怪罪那个律师为什么这么冷酷,不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那种打抱不平的律师,这个时候,记者哪去了,街头游行哪去了?
导演特里尔揭示了生活的最常态,最真实,却让我无法对他产生敬意,无法洒脱的说一句“这就是生活”。
我想每个人都在心中怀有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期待,我不愿这样的期待被特里尔残酷的击碎,所以,看过这个黑暗中的舞者的故事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片子真的很好,但是,我不会去看第二遍。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73483.html
TND我不能看文艺片啊..这个记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镜头晃的我头痛啊..歌没觉得很好听啊..女主唱歌用真声啊..有些时候居然是嘶吼啊..剧情也没虐到心里去啊..女主是个善良且笨到不会保护自己的地步..这么黑的片偶也没同情她..虽然我一直觉得同情一个人也是对这个人的一种侮辱..总之不是我的菜。。
8.5/10。①因患先天性疾病而将要变瞎的母亲(捷克移民,与美国主流生活格格不入,热爱歌与舞)为了不让遗传了该病的儿子受苦而每日辛苦做工为儿子攒手术费,好不容易在即将变瞎前攒够了钱却被虚伪的美国本土朋友骗光。②渲染女主动荡压抑惨淡的生活:晃动手持、跳切、昏黄灰冷的数字影像。女主表演也极到位。③几段歌舞的处理完全是败笔,不仅喧闹、和影像整体气质极其错位,而且毫无美感(这些歌舞是为了以美反衬悲剧,所以必须要有美感);有些地方晃动手持与跳切的处理没掌握好度,显得观感较混乱;故事推进上也有主题先行感。
主角的声音有磁性;愚蠢的女人,可怜的女人,为了孩子,一切都可以抛弃;幻想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原以为影片也会将很多不好的跟着抹去,其实不然,最后一段,应该是她拒绝花钱翻案的那时候起,眼眶湿了
《狗镇》之前的作品,手法确实粗糙了一些。如同DV的拍摄方式,不着痕迹浑然天成的表演都为提尔盖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这披着反美外衣的丹麦愤青,并没有对文化制度意识形态作具体的比较和批判,而是着力戳向了人性的尿点,让那隐藏在膀胱之中的污秽不由自主地从裤内渗出,洒在了你的眼前。
真的很难看很难看。
这部电影对乳腺不好。主角的愚蠢令人难受,我不认为这是纯真,纯真之人是拥有智慧的。朋霍费尔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开始觉得这话有点道理了,女主因愚蠢犯下了许多罪:让儿子失去母亲,让爱她的人失去她,让真相被掩盖。看不到她对生活不公的反抗,只有通过幻想逃避现实,到头来只因为:“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不是我们常抨击的家长之蠢家长之恶吗。
丹麦 Björk
哪里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我明显不喜欢 那女的好一般嘛,想不通,女的兼职是有臆想症,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破浪之後,拉斯馮提爾再次捨去專業化的技術手法去拍片。似乎在告訴各位,即使不依靠「電影感」的燈光與攝影,一樣可以駕馭「電影」,依然可以透過角色去傳達共情。但相比起破浪,漫舞拍得更殘酷了。有人受不了女主角的笨(但其實警察更懦弱)。但事實上命運讓她無法選擇。他祗是在不斷地堅持著,她也會軟弱害怕。事實上電影到後段也一直在辯證著這個問題。這亦是與一些使勁在「賣慘情」的電影所與眾不同的地方。★★★☆
请问这部电影是为了赞美母爱吗,自己稀里糊涂的死掉,留给孩子无尽的痛苦磨难,没感觉到爱在哪里;是为了关注和同情底层的人民吗,怎么感觉像是骂他们呢,女主整个一神经病偏执狂,不做死就不会死,怨得了谁呢。杰夫不错,一星给他吧
你还真以为丑极必反啊 咎由自取懂不懂 大家不是都要吐么 举手参一个- =妈的求死不送
2/10。此片激发了我作为冯·提尔脑残黑的潜质,且不说道格玛95与歌舞形式融合得格格不入,对这类把弱智精神病捧为圣母伸手向观众讨眼泪的作法没半点好感,故事单薄还拍得臭长,比约克脑脾气似的一直傻笑肆意卖萌恶心得想抽她Y一嘴巴!为了批判人性视观众逻辑为无物,无病呻吟达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闻名已久的影片看得很别扭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是“有什么好看的”但找不到来由影片一开始塞尔玛身边全都是好人,她的困境在于出生就知道自己会瞎,以及担心孩子会瞎那么她那种悲观到极致的内心以及与常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从何而来?善良,愚昧?说不清楚
仅仅为了一句mom's word就去送死,顺便丢下自己的儿子,这在我看来一点不令人感动也根本和伟大扯不上关系,根本就是脑残。极慢的节奏,“文艺范”的纪录片风格和晃动镜头也不是我的菜。之前一直对bjork的装扮和其所受的追捧比较反感,不过这部演得确实不错。
故事不错,比约克嗓子也不错,可就是不喜欢。说到底讨厌女主看似伟大实则自私的爱。对音乐的执着很感人倒是真的。感觉拖沓冗长,晃得无意义,除了桥上那段外歌舞也没觉得多好,桥上男声部分还不喜欢囧。外行看热闹,欣赏无力。
很莫名其妙的片子,难道是为了警告女人不要感情用事吗?不要仅仅为了自己一时想抱孩子的愚蠢想法就不考虑优生优育了吗?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凭什么践踏别人对自己的可怜。唱的很投入,但是不好听。别人跳的也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熟悉面孔在里面。
前半小时还可以,后面完全失控了,也许这个女人注定是要失控的。歌舞安排有些程式化,要是我,最后就不让她唱了。
可是Björk极其诡异的脸和声音总能马上让我一身鸡皮. 所以只给了一颗星.对不起了, von Trier.
I've seen it all. I have seen the trees. I have seen the willow leaves. Dancing in the breeze
所以女主的设定到底是痴傻疯癫+弱视,还是单纯的弱视?不管怎么说,呈现出来的似乎都是前者,不能说对这种极度的边缘人物没有同情,但是显然智力有缺陷的人在社会上确实很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除了看得人噌噌冒火之外几乎没有普世意义。知道孩子生下来可能残障,还硬要生,生完再累死累活一辈子给他攒个手术钱,搭上自己一条命,孩子10岁就变孤儿,伟大么感动么?编剧感动自己了?另外镜头就算再从头到尾晃得人想吐,就这演员和角色塑造,也无法使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