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

主演:周子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阿浪的远方》剧照

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7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8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9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0

《阿浪的远方》剧情介绍

阿浪的远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酷爱诗词的阿浪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职语文老师,因为在中学不能发挥他的诗学天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怀着梦想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偏远的二郎山小学任教,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小学里, 李阿浪开始实施他的“诗学栽培”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樱花革命:花开时的少女们吾爱敦煌雷霆女神鬼寺凶灵QQ女人心迷你偶像OVA人生切割术第二季1122好夫妇第五空间侦探者也追忆篇带刀女捕快柴犬公园借名危机闯关东天生拳霸圣诞狗狗1:全面搜寻向天使请求~人生最后的愿望~无法拥抱的你第二季极品劝退师处子之山有你的小镇女子战队红灯记惩腐女人织田肉桂信长发现大丝路第三季零接触僵尸脱衣舞娘巴黎之子漫影寻踪

《阿浪的远方》长篇影评

 1 ) 李阿浪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

我没有生活在山里,所以也不懂那些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怎样,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学校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怎样。

看了《阿浪的远方》,对山里孩子们的情况有了一点点了解,看到后面也很感动。

我觉得这是一部题材很棒的影片,通过一个小时三十分钟的演绎,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山区的教育情况,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呼吁人们要更多地关注乡村教育。

故事从一个叫李阿浪的老师讲起,他是一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县里的一所初中教授语文。

由于他酷爱古诗词,常常课上到一半,就讲起古诗来。

学生不满意,校长不满意,因为李老师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他们也非常不认同他的教学理念。

二郎村有一个小学,叫二郎山小学,极其缺乏缺乏老师。

如果没有老师去任教的话,孩子就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县里上学。

李老师就向县里请示,请求调到二郎村。

他觉得这是他的机会。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他要去二郎村教诗,去追求诗和远方。

李阿浪去到二郎村,本地的孩子、家长和小学校长都很开心,也很欢迎。

因为李老师的到来,意味着这些孩子不用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最小的孩子只有六岁,于他们而言,这一个老师拯救了全村人。

因为李阿浪真的很爱古诗词,所以他第一天上课讲的都是古诗。

校长知道后摇头,找李老师谈话,请他按照教学大纲来教,还要教孩子们数学、语文拼音之类。

因为孩子们的梦想是升学考试,上县里的初中,读市里的大学,他们要走出山区看看外面的世界。

李老师不为所动,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

学生反对、家长反对、校长也反对,在跟学生以及家长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后,李阿浪妥协了。

他开始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只是他不再教诗了,他的脸上也没有笑容再显现。

李阿浪是真的热爱古诗词的。

如果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开心的时候做,不开心的时候做,独孤的时候做,难过的时候也做,那么这件事情一定是你最最热爱的事情。

可现在他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后来他创办了青山诗社,虽然只有三名成员加入,但李阿浪每天还是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诗词的创作,同三个孩子一起交流学习。

刘二球同学在李阿浪老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诗。

他站在讲台上念了诗的第一句:一上一上又一上,引来一阵“这也算诗”的哄笑;他念第二句:一上上到山顶上,又引来一阵哄堂大笑。

前两句他是有些胆怯害羞的。

念后面几句时,他合上手里的稿纸,抬起头,目视前方,极其镇定极其自信地念出了最后几句:举头红日屋梁低,二郎山巅有二郎;二郎者,二球也。

待念完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刘二球会写诗了,一时哗然,大家都想加入改了名的扫地王诗社。

因为一次诗社的活动,让这些孩子对李老师更为信任了解,也让李阿浪对这群孩子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也有更多的思考。

县里要整合资源,打算把二郎村这座小学撤销,让孩子们去县里读书,也可能会把李老师调回县城。

但是孩子们的哭喊声,请求李阿浪不要走的祈求声,这一幕场景,这句句呐喊,在他面前眼前停留响彻很久。

李阿浪要拯救这所处在危难中的小学,他要让县里的领导听到这些孩子的声音,他带他们去参加了市里的中小学生歌唱比赛。

这些孩子穿着他们自己的名族服装,穿着李老师送他们的小白鞋,缓缓地走上舞台,镇定自若。

说实话在小演员开口唱的时候,真的被她那好听的、清脆的、悦耳的歌声吸引,还有那个最小的小朋友,他的跟读,让这首歌有了不一样的意境。

不管是单唱,还是全体合唱,我都觉得这首歌是极富感染力跟吸引力的。

唱罢,全场几百人站起来为他们鼓掌。

李阿浪做到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是极好的,他本就喜欢古诗词,去追逐诗和远方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虽然梦想跟现实之前有些差距,但是他在改变自我后,才真正地帮到山里的孩子,找到了他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找到他了他所谓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是外面,他们要升初中考大学,因为有李老师的教学,他们才能走出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李阿浪的远方和孩子们的远方是相辅相成的,是孩子们成就了阿浪的远方,也是阿浪成就了孩子们的远方。

他们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与支持下,慢慢找到彼此,找到自我,找到生活的方向。

 2 ) 阿浪告诉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你要的诗和远方

 3 ) 有情怀的人远方是附带诗歌的

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她)所追逐的可能不是梦想,而仅仅是远方,是一个有诗的远方。

抛弃影片所隐含的对当代教育多方面的折射和批评不谈,仅从个人情怀与梦想来看,该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向往与情怀所碰撞出来的附带诗的远方。

阿浪热衷于古代诗篇,他开始的想法仅仅是把热爱找到一个实体来寄托,这种想法放到当代教育模式下是“自私”的,是与老师(至少在大学以下的教学中)这个职业格格不入的。

当他来到偏远的地区支教的时候,自认为热爱有了寄托,然而这种想法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看是极其幼稚的,是不可理喻的。

阿浪这个角色塑造在前期来看,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对于当今的社会人来讲,这种想法极其可笑。

当阿浪步入到那个山区以后,我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情景想象了一下。

转念一想,也只有那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傻子”才会把那个地方当作施展热爱的远方。

随着晓芳的多般阻挠,阿浪妥协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和孩子们一起的经历,特别是晓芳和二球的感情触发,让阿浪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古板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与向往。

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

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于是,照应整个剧情的线索,阿浪用所谓的“古——诗词”来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远方之旅。

也许不是,也应该不是,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就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还在于阿浪、远方,还有一个明显却又不易于发现的主题————诗。

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或者是内心的小世界,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多么远大的抱负,而是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幽世界)。

所以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4 ) 你想要的诗和远方

山区孩子天性淳朴,另一方面古诗词的意象和概念在偏远地区尚能对应,“光怪陆离”的城市里难以更好的“借景教学”。

实际上,山区孩子也面临升学压力,也面临未来生活压力,但他们遭功利主义的荼毒尚清。

基本上,整个电影的情节逻辑建立于这样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假设上。

电影里说道:“诗词乃伤神之举,不可学也”。

这句话出自王老校长之口,意味颇深。

全片最精华的地方就是在这些小学生身上始终弥漫着涤荡不尽的学业与生活忧愁,这是青春片特别是儿童片很少涉及的,但却更真实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山区学生不应该也不可能无忧无虑的生活,反而生活有诸多苦痛。

小花面对父母意外死亡的自残式悔恨,二蛋对父亲省钱供上学的忧心……真正接触过山区大学生或者本就是山区出来的大学生都能体会这种“过度早熟的忧愁”。

王老校长说不可学的意思,我想可能是不想孩子们耽误学业,也不想他们借助这样的工具麻醉自己,从而走向诗意的堕落。

电影叙述了一些人的改名,李阿浪成为阿浪,二蛋成为二球,名字的改变是人试图重生的最好方式之一,古往今来皆如此。

阿浪老师的苦心正在于此,“我独清”。

许多幸运的学生能知道老师教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更幸运的学生能掌握工具原理和使用原理。

剧中王小花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孩子,她带头反抗阿浪的教学方式。

在老校长和阿浪争吵的一段,也是我在剧中最喜欢的一段,阿浪与校长相辩论,阿浪阐述自己只想教诗,老校长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阿浪争辩,说过一句:“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学生的梦想。

”阿浪在做思想斗争之后,很快他改变教育方式,认真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能阻挡他追求远方么?

答案是否定的,他课后创办了扫地王诗社,吸引了孩子参加,这应该是阿浪最开心的事了。

故事总会遇到曲折,当所有人正开心的时候,他们出游作诗却突然下暴雨,阿浪保护了孩子,有心结的小花由于妈妈也是下雨找她,走了,她一直都有心结,在此时阿浪也在这里解开了小花的心结。

 5 ) 真情流露

傲娇哥编排孩子们唱声律启蒙,不仅用普通话,还用侗族大歌的形式表演,两种风格配合的恰到好处,自然是由精致的傲娇妹领唱,那叫一个美!

电影最后以美好结尾,但仔细去体味,侗族大歌的震撼心灵,贵州山区的优美景色,演员们的真情流露,朴素中尽是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鼻头一酸,不禁感叹这才是现代的好电影,虽无大牌,但其中寓意不为不深刻。

 6 ) 诗歌贯穿影片的始终

诗歌贯穿影片的始终。

阿浪教大家读诗,而在他沮丧的时候,二球用激昂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他,小花在诗中解开了心结,阿浪与孩子们在暴雨中对诗《赤壁怀古》心怀希望,虽然故事略显俗套,情节上的铺陈也颇为牵强,但影片表达了诗歌对人们的改变。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诗歌从遥远的千年穿越而来,与我们无助的灵魂发生碰撞,将冰冷的生命温暖,将孤独的心灵点亮。

 7 ) 少数民族风貌下的诗歌教育

《阿浪的远方》不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好电影,但由于本身题材的特殊性,从传统的诗歌教育和偏远地区教育出发,让本身的立意拔高了不少,也使得观众可以选择性的忽视剧情上的漏洞和不足。

同时,整体呈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貌值得称赞,为电影添色不少。

多说一句,毕竟像《那山那人那狗》,题材又偏,拍的又好的电影是少数了,但是那些去敢于尝试的导演又让我感到欣喜。

整部剧中,最出色的应该那些小演员了,枯索的台词由着朴稚的孩子说出便少了很多尴尬。

不过话说回来,当代中国阶层跃迁,应试教育是最公平的一种,尤其是对偏远山区、落后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讲更是如此。

要想素质教育就得舍得花钱、花精力!

而这恰恰是那群孩子所缺失的。

ps.侗族版 声律启蒙是真的很好听 出场那一刹那可以说是惊艳了!

 8 ) 出发,便是远方

这个电影是满满推荐我去看的,她只说了这是讲一个老师去山里支教,看哭了她,我应该也会喜欢。

那我就只带着对支教,对山区的念想,看完,有欢笑,有感动,最后细想还是有一点真实的触动。

再看完第二遍,才敢写下这一篇文,结合个人经历的一点点想法,不求苟同,也接受意见。

关于剧情一位向往诗和远方的老师,钟爱诗词,不喜欢在县城学校应试教育一般的教书,便申请去山区二郎山小学教书(诗)。

当最纯净的灵魂(小朋友),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阿浪),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关于人物阿浪。

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某县城当语文老师,不喜欢为了考试的教书,而唯独喜欢讲诗。

为了自己喜欢的诗,或者说心中的诗和远方,勇敢地去往了山区教书(诗)。

王校长。

当初插队来的二郎山,在这扎根便是五十年,一直陪着这小学和孩子们,到现在也一直操心着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也算是这村里的一个leader,思想和眼光还是清晰和清楚。

王小花。

喜欢诗词,喜欢唱歌,但却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去的阴影,不愿去热爱自己喜欢的东西。

性格有一点点小孩般的叛逆,却也着超越她这个年纪的成熟。

刘二蛋。

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典型的山村里朴实的孩子,勤劳,踏实,有礼貌。

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于诗和远方对于诗和远方,我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刻意追求,但有些许向往。

喜欢接触有趣的人和新鲜的事物,一直在路上,朝着远方。

电影中的阿浪,也算是像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

热爱心中的远方,也勇敢地在追寻。

可是,现实总会让你有所改变,也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阿浪的远方可能就是简单纯粹的教诗,让更多人喜欢诗词,具体点就是在一个学校,只教孩子们诗。

因为他对诗词的热爱,他觉得孩子们对诗词的喜爱,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绝对比考试和试卷强多了。

可是,当他到了二郎山,似乎并没有他想象的远方。

由于一些矛盾冲突,他还是得按照教学大纲,教孩子们语数外等课程。

这时候,他有点失落,这点失落,也改变了他的想法,或者说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远方,就这样变成了“扫地王诗社”。

一个社团活动,在之前的学校他也能搞的,与其说这是他在追求远方过程中的屈服,倒不如说这是他认识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内心热爱的事物的开始。

我们大多数人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方,永远值得你出发,在哪里停下,在何时明白,那便是远方。

关于山区支教阿浪最初想到去支教,第一个原因是,当下学校的教学安排他适应不了,他热爱诗,所以喜欢教学生诗,但学校只能给他教学大纲。

所以他想逃离,想去远方,去教自己喜欢的诗。

这样子的心态,也是少数年轻人才有的吧,我不说对与错,但至少很纯粹,也许他的想法也只有到二郎山,和这一群小孩儿在一起,才有有所实现,有所改变。

最纯净的灵魂,最需要的是陪伴。

我一直以来对于支教这个事有一点向往,想去试试,可又不确定它的意义,纠结着便没有出发了。

如果说,我只是作为名老师,在那个地方待一个两个月,上课,考试,改卷,然后离开,留下他们。

就像电影里的王小花一般,他们并不开心。

我听到过一个观点,如果你去山区支教,仅仅是短暂性的,那就完全没必要。

确实,短时间内,你不能改变什么。

不能改变,却可以唤醒。

你可以像阿浪一样,有着自己热爱的事物,去影响他们,去唤醒最纯净的灵魂。

你也可以只是短暂的陪伴,只是和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多年之后,他们可能会记得,小时候有外面的大哥哥大姐姐来过,告诉了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关于淳朴的人们在城市里,多的是霓虹灯,车水马龙,没有山村的清净,秀美。

城市的人们,来来往往,互不相识,小山村的邻里老少,确是有说有笑,相伴多年。

在电影中,二郎山的村民迎接李老师的盛宴,王校长把娃娃的花名册交给李老师的那种仪式感,都透露着里的一种淳朴的气息。

阿浪也会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世外的桃源。

这样的人们过于淳朴,可能只有陶渊明的文中才有的。

在电影当中,这些都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每次王校长和家长们的对话,阿浪去家访二蛋时,村民们为了小花一起过来找李老师时,雨天又一起出来寻找孩子们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总会为利而往,铜臭味便由此而生。

也许是我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才会这样子想吧,这样的王校长就是一个leader,也许就是这里拎得清的唯一一个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衬托,以其他村民的一点“愚昧”来衬托王校长的文化人的眼光,大局观。

其他的家长们有什么事都能听王校长的一番话,就在小花的事情那里,王校长的一番话可谓瞬间点醒了一群人。

这样淳朴的生活,这样淳朴的人们,可能都是因为有人一直的陪伴吧,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

 9 ) 阿浪,且继续流浪;诗,在远方,有多远走多远......

近日,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据说豆瓣评分很高,于是找来欣赏一番,影片拍的确实很清新质朴,风格类似早年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都是有志青年扎根偏远山区的故事,但看完后却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故事一开始,县城中学的某间教室里,校长正在教训一个原名李元,现在改名李阿浪的青年教师,原来这个老师是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学问不错,但教学方法有问题,在课堂上除了古诗词,其他什么都不讲。

校长就很郁闷了,这怎么行,教学计划和任务如何完成 ,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苦口婆心的劝他老老实实的按教学大纲来,结果李阿浪非但不听劝,反而以追求诗和远方的名义自请调到偏远的地方去。

李阿浪终于得偿所愿,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这个小学所在的村子十分偏僻,出门连桥都没有,要靠船(奇怪的是村子里倒有一座很坚固的桥)。

学校也很小,总共只有十六名大大小小的学生,各年级都有,却只有李阿浪一个老师。

刚开始,小学校长和学生家长对他寄予厚望,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极大的支持,毕竟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能够考上县里的中学,走出大山。

但是这位勇敢追求理想的家伙依然我行我素,除了古诗词,其它统统不教。

更有甚者,他连教材都换成了自己带来的“妈妈送的礼物”。

这下学生们不干了,我TM还想考进县中,还想考上北大呢,“我就是不想天天念诗”!——合着你这除了唐诗宋词什么都不教啊,数学怎么办,英语如何弄,好好一个小学被你搞的连私塾都不如,私塾好歹还教四书五经呢,这么搞下去别说中考高考了,连"科举"都没法考。

于是以王小花为首的同学们直接在课堂上开怼,还把他的教材扔地上。

主角恼羞成怒,将王小花和吴富贵赶出了教室,这下家长们不答应了,积累的怨气开始爆发,群起而攻之。

迫于压力,李阿浪被迫开始正常的教学。

但李阿浪内心及其不爽,在水边吟诗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并且又(为什么要说又)萌发了去意。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影片弄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当主角到底要表达个什么。

为了他所谓的诗与远方的理想,不管教学要求,不顾学生前途,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人,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恣意妄为。

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误人子弟了,一个人去追求理想好了。

影片继续,在李阿浪被迫恢复正常教学后,仍然贼心不死,在小跟班刘二蛋(后被李阿浪自作主张改为刘二球,这里笑喷,在四川、贵州二球是骂人的话)的协助下,搞了个诗社。

开始只有寥寥数人,不过在二球作了一首称之为诗的东西后,诗社仿佛开了挂,应聘者络绎不绝。

小胖子来了,双胞胎也来了。

但李阿浪仍然不满足,因为反对他最激烈的王小花没有来,在若干次的游说无果后,王小花勉强答应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诗社的郊游活动。

然后影片老套的安排了暴雨来袭,师生遇险的剧情,原来王小花的父母就是在暴风雨中来找她不幸摔死了,所以她一直抗拒诗词。

然而我们牛逼的李老师却用诗词的力量不仅化解了王小花同学的心结,还成功帮助同学们脱离里险境。

就是不知道找来的家长会不会放过李阿浪,电影没有交代。

不仅如此,在影片最后,得知上级要撤销二郎山小学的消息,李老师剑走偏锋,组织学生去参加歌咏比赛,用一首”声律启蒙“ 外加侗族原生态征服了评委,夺得了第一。

二郎山小学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大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看完影片,有鲠在喉,不吐不快。

先不说剧情的生硬,细节的疏忽(比如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山民),单说把古典诗词拔的这么高,有必要吗?

从中兴华为的遭遇看的出,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不是成天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所谓高材生。

因为古典诗词弄不出5G、芯片、软件、疫苗、核弹和杂交水稻,也建不成高铁,机场和大坝,我们不仅要学习语文,同时也要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才能涌现更多的袁隆平、钟南山、邓稼先这样的国士,而不是一些于国计民生毫无用处的民国大师。

在截稿之时,听闻北斗导航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全球导航系统即将投入使用的喜讯,衷心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自豪只靠古典诗词怕是永远也做不出来的吧!

 10 ) 演员是底蕴

看完电影,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但是除此之外,最让我惊艳的是孩子们的表演,完全没有违和感,自然纯真,若不是看弹幕说孩子都是当地村民,我真的以为这是一群小戏骨!

每个人物的人设都被塑造的很好,刘二球淳厚老实,小花叛逆却又成熟,吴富贵的可爱呆萌……相信导演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后来又去看了花絮,里面还有提前接小演员进组培训的片段,果然好的表演不止需要演员的天赋,也需要时间得打磨,但其实在花絮中,我还关注到,小演员在初到剧组时的状态与杀青后的片段对比,很明智孩子们在完成拍摄后变得更自信,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想这是这部电影对于社会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吧,它不止讲了一个故事,它还真真切切的给这些素人小演员一次面对镜头的机会,甚至可以说给了他们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而在片尾处,字幕组说影片得到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关注,呼吁大家关注山区教育,这直接在我这又刷了一波好感值,说自己有社会意义的剧组太多,但是没有自吹自擂,没有大肆宣传,安安静静做好事的剧组还是头一次见,真的很暖心,很治愈。

真的很希望,以后这样的好电影能多拍出,不说所谓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说能够有唤醒越来越多“阿浪”这样的人走进山区、关注山区教育本身,也已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阿浪的远方》短评

题材鼓励,某些观点不敢苟同,雨夜高潮戏份有些突兀,本可以更好

5分钟前
  • 回魂仙梦
  • 还行

简单又安静的电影,反正看起来还是挺放松的。

8分钟前
  • 夏天
  • 推荐

一开始觉得阿浪太理想化了,甚至略显奇葩,到后来觉得我自己才随波逐流的可笑。歌声好听,影片也很淳朴,愿孩子们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也愿自己坚持内心的远方。

10分钟前
  • 图南南
  • 推荐

前期一直平凡,甚至略显苍白,最后歌曲真是点睛,阿浪终于找到了他的远方,也用诗拯救了这个远方

11分钟前
  • Midnight
  • 推荐

略做作 小朋友的扮相不够淳朴 剧情太随意 加长版的支教公益广告 但是景真的太好看了!这个学堂我太喜欢惹!

12分钟前
  • 胡不归
  • 较差

远方不是地理上的远处,一茶一饭都是远方。演员的做作,服装的不恰当,你一眼就看出这不是山村,这是演员。

15分钟前
  • 布鲁克林有棵树
  • 较差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就如汪國真所寫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20分钟前
  • Alonso
  • 还行

一星给小演员,一星给大贵州,不是看到贵州,我真的不会坚持看完的

25分钟前
  • 羊复坎杜兰特
  • 较差

还行,声律启蒙很好听

29分钟前
  • 亨利伯爵门下狗
  • 还行

略显粗糙的拍摄和叙事 但毫不掩盖流露出的感动 (王小花演的超好诶/片尾曲点赞)

32分钟前
  • 达斯特dust
  • 推荐

苗寨很美,诗词很美,孩子们很美,美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更是沁人心肺!

35分钟前
  • 从心
  • 推荐

主题立意挺好的,但是剧情不是一般的刻意浮夸稚嫩,两星给立意

37分钟前
  • 金木樨
  • 较差

创作上还是幼稚,光有概念确实拍不好电影。唯一值得赞美的是几个小演员都很出色。

38分钟前
  • 狗子
  • 较差

初看略显尴尬,看完片尾曲还在耳边回响,淳朴风就该是这样嘛。

40分钟前
  • kooperl
  • 推荐

初看真的是粗糙,演员演技也确实朴实无华,慢慢呈现出来的故事还是可以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这部影片里完全呈现出来。其实在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如果导演或者摄像能用纪录片形式拍出来,可能会呈现更美好的画面。最后的片尾曲是真的好听,动人心扉,大师之作就是不一样。

42分钟前
  • 笑君忧伤
  • 推荐

题材关注山区教育,淳朴感人

45分钟前
  • 星月孤痕
  • 力荐

故事还是很单薄,更像一部微电影,唯一记住的是片尾曲。

50分钟前
  • 音乐狗熊
  • 较差

剧情有点硬伤。

52分钟前
  • monk
  • 还行

让我想起之前去贵州的好多事情

54分钟前
  • Amy
  • 还行

故事有那么一点像放牛班的春天,然而我也没有细看

59分钟前
  • 宝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