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应对方式的理论模型 ABC-X模式是压力应对的基础和首创性模型,其中A是指压力源事件,B是家庭应对压力事件的资源,包括包括家庭成员个人资源( 如理解能力、知识和技能、人格特质、生理和情绪层面的健康状况、自尊和掌控生活 的意识) 、家庭系统的资源( 如家庭的沟通、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凝聚力、领导模式) 和社会资源( 如医疗机构、学校、教堂、政府机构等) ; “C” 指家庭对压力 事件的认知或定义,这是决定家庭压力严重程度 的关键; “X” 代表导致压力的高低程 度或危机,任何突然的改变使得家庭原本平衡的状态起了波折,便会对家庭形成压力,家庭对压力 事件所赋予的意义是决定家庭压力经验严重程度 的关键。
双重ABC-X模式是在原有ABC-X模式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四个变量: ( 1) “aA”,指的是累积的压力,当家庭面临一种以上的压力事件时,当前的压力事件也有可能让先前未解决的压力事件变得更加剧烈,从而导致家庭的失衡。
( 2) “bB”,指的是因变化 的压力而产生的新的资源。
( 3) “cC”,指的是家庭对累积中的危机、压力事件、现存及新开发的资 源的界定或是再认识,在这一阶段家庭若能把压力视为一种成长,而非一种困扰,则摆脱困境的几率将增大; 反之,则增加家庭累积性的困扰。
( 4)“xX”,家庭因前面多重因素作用而产生的积极或 消极性的适应或是动态平衡。
这里强调的是在家庭整体需求与家庭成员间取得均衡。
用双重ABC-X模型分析马拉松 在电影《马拉松》中,自闭症孩子初原的出生是最初的压力源事件,面对这个压力事件,家庭要支付初原的干预康复治疗的费用,妈妈要为初原学习最简单的“雨”“树”“心跳”等概念付出巨大的努力,除此之外,母亲必须花费比正常父母还要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初原。
另外,弟弟兴原的出生,想必也是另一个压力源事件,父母要抚养两个孩子,承担双倍的抚养和教育费用。
母亲对于初原的最初认识还是不接受的,她曾想过要在公园里面抛弃初原,也曾对初原失去耐心,将他丢在雨中。
在这个初原的幼年时期,这个家庭的压力应该是巨大的,不少影片都是聚焦于特殊儿童适应启蒙过程,比如《海洋天堂》、《奇迹的缔造者》等,但是这部影片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因为后面的事件即马拉松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我们也将看到,在马拉松事件上,母亲承受了更大的不可想象的压力。
为什么仅仅说是母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呢?很明显,由于初原的出生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父亲承受不住压力离开家庭,由于母亲的忽视,兴原一直对于母亲心有芥蒂,对初原也是漠不关心的,因此,在初原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一人一直承受着三重压力源,初原本身带来的压力(母亲常常被叫去公安局),兴原的叛逆带来的压力,以及丈夫在家庭职能当中的缺失(母亲要一个人照料两个孩子的起居,常常有洗不完的衣服),这三种压力互相影响,加重了初原的自闭症起初压力来源带来的压力。
此时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母亲一个人,父亲可能仅仅对家庭进行经济支持。
但是就算这样,此时的母亲还是坚持劳累而浑然不知疲倦的,因为母亲开始发现初原身上的跑步和记忆天赋,丈夫的缺失对于她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事,她将全身心注入在初原身上,发展初原的跑步天赋成了此时母亲的主要动力,此时母亲对于初原积极的认识是压力程度减少的主要原因。
发展初原的跑步能力并参加马拉松完成三分中之内跑完全程的目标又是一个新的压力事件,为此母亲百般恳求初原学校的体育教师训练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压力源的变化也更新了新的资源,从此在马拉松这一压力事件上,教练成了资源的另一输出口。
教练对于初原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着的,由起初的完全否定,到慢慢地产生兴趣,到最后的对于其跑步能力认可。
教练对于自身的认识也是变化着的,他慢慢地发现了自己的先前比赛经验对初原的帮助作用。
然而,母亲对于初原跑马拉松的认识却是相反着的,由起初的坚定不移,到怀疑初原是否真的喜欢跑步,教练的不认可,弟弟的叛逆,以及他们对母亲对初原过分依赖控制的指责,再到初原一次马拉松比赛的没有完成终于使得母亲完全相信初原不适合跑马拉松,完全放弃初原在跑马拉松的可能。
母亲对于教练这一资源的认识也在变化着,由起初的完全信任到渐渐地怀疑他的上课态度,由此最后断绝了这一资源。
我们知道在母亲决定放弃让初原跑马拉松之前是压力程度的巅峰。
她不仅承受全世界的反对,病痛的折磨,而且她对初原跑马松的再认识——初原不喜欢跑步!
就算喜欢,他也不懂的跑步!
初原一次跑步的失败直接让她确信初原其实不适合跑步,是自己的控制欲和主观愿望在作祟。
除此之外,初原作为一个自闭症孩子原本存在的社会适应困难初始压力源仍旧存在(初原在地铁站被打),最后母亲的生病住院使得母亲的意志力随着体力消退,应对压力的最后一个资源也消失殆尽,于是在上述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终于母亲承受不住压力,危机爆发,母亲已经不能适应重重压力带来的冲击,唯有放弃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最后是初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战胜了这一困难,完成了三分钟之内跑完全程的目标。
母亲最后明白初原是喜欢并且能够跑步的!
此时母亲对于初原跑步的认识才和教练达到统一,初原的成功直接将外界的怀疑和母亲自身的犹疑消除,达到了战胜了压力的平衡状态!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感动500万人”跟《马拉松》就在记忆里紧密联系一处(即《马拉松》的观影人次是5,148,022,同为长片处女作成绩类似于今年的《追击者》,但路数完全不同)。
提起《马拉松》会想到广告宣传语般的感动500万人,提到500万人也会想到《马拉松》和曹承佑。
说曹承佑,不得不说几个呆头楞脑的小伙在电脑前被《爱有天意》震撼到,简单说就是火车送别、战地信物还有盲眼相会重逢。
换话说,当时的韩国爱情片完全能轻易打动年轻观众的心。
记住,他们还没有被灌输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
要明说的,对曹承佑的好感基本在那时确立,由此到《马拉松》还有《老千》。
第一遍看《马拉松》,当时看到智障加跑步题材,立刻想到那部“再也没什么好说”的《阿甘正传》。
看完后发现还是有所不同,所以《马拉松》一直是被我放在韩片推荐的名单里。
托叶航的福,有了看大银幕胶片版的机会(好像当年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映过?
)。
整体感觉依然不错,中间把持自己的情绪,带着挑刺想法,后来在教练训练楚原那段还是跟着笑了。
可以说,影片完全控制了观众,观赏效果非常之好。
该笑该煽,都算合理,这点之前在上海看的朴信阳主演那部片子就实在糟糕得不行。
照理说看第二遍,只要有冗长叙事的臃余部分,心有烦意是正常不过。
直到一小时多,我才有意识看了下时间。
至于后面的大雨,发觉也是过度到超现实幻想片段的一部分,雨没有下到结束,这倒是应该的。
什么?
要让哭,除非之前的《天堂电影院》。
《都市时报》的人很会做文章,先是打着《新天堂乐园》的名字,自然观众一无所知,毫不买账。
然后他们又发了段字注释说,奇怪这部片子怎么是订票数最少的呢,其实它有一个名字说出来大家都如雷贯耳:《天堂电影院》。
……我说,你们何必搞得这么麻烦,早先直接用《天堂电影院》不就好了。
《新天堂乐园》有几人能反应过来,不过既然错失,就等下次了。
这也让想起一段子,当年版面总有人求推荐,屡次三番,络绎不绝。
当时的“肖申克控”跟今天一样可怕,于是,一次阿汤哥就推荐说,有这么三部片子在我心目中那是一样的好,它们是《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月黑风高》。
故事靈感源自現實中一名自閉症19歲青年,他是韓國三項鐵人紀錄保持者,戲中自閉青年草原的媽媽設法栽培他成為馬拉松跑手,因為他的母親相信跑步是兒子生命的源動力,編劇成功之處是沒有戲劇化地把故事說成一個奇蹟的誔生,反而細緻地刻劃草原不被人了解的內心世界,與自以為了解他的媽媽引發的衝突,這段母子情寫來感人,又不失妙趣,首次出征馬拉松失敗後,草原再度挑戰,終成功於三小時內完成賽事,這不是純粹訓練的成果,而是他打從心底裏對大自然的呼喚,那才是跑步最原始的樂趣,看著看著,我也想跟著主角跑哩。
跑,不為什麼,只因心裏喜歡。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霍金(Stephen Hawking)的話:「只要一天活著,一日便有希望。
」(When there's life, there's hope.)上天是公平的,別以身體上的殘障為缺憾,養活你的是一顆天真單純的心靈,欠缺善良仁慈才是終身的殘障。
周六的晚上,冷而潮湿,我无聊的用摇控器换着频道,看到这周佳片有约的名字:《马拉松》(韩国),不喜欢韩剧,田径比赛也完全不是我的那杯茶,于是兴味索然的打个哈欠,准备听一下介绍就洗洗睡。
这样平淡无奇的名字,介绍中却充满噱头:韩国版《阿甘正传》,继《雨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自闭症的优秀影片,唯美的细节处理,感人的母子亲情。。。
主持人蒋小菡说得很象一部煽情的励志片,我却突然意识到,这就是陈默老师提到的那部可以作为心理学教学片的韩国电影。
不得不看下去。
影片围绕一个简单的故事展开。
没有刺激,也没有大悲大喜。
草原是一个有自闭症的孩子。
无法与人沟通,包括他的母亲。
“妈妈生病了,草原是什么心情?
高兴?
悲伤?
还是生气?
”心理咨询师问草原,年幼的孩子不看任何人,一言不发。
“你的孩子有自闭症,自闭症不是病,它是一种残疾。
”心理咨询师对妈妈说。
妈妈是个伟大的母亲,最大的愿望是:“我一定要比我的孩子多活一天。。。
”草原喜欢看动物世界,喜欢斑马和炸酱面。
对动物世界的台词倒背如流,听见音乐声会不顾场合地跳舞,对别人说的话只会重复,永远是一副侧仰着脸、似笑非笑的表情。
喜欢斑马,对有动物纹路的衣服和布料都爱屋及乌,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甚至是女人的臀部,因为她穿了一条斑马条纹的短裙。。。
女人的男友大打出手,惊惶的妈妈赶来,为了保护草原,妈妈象头发疯的母狼。。。
受惊的草原大声喊叫,象每次受羞辱后的妈妈一样大声嚷:“我的孩子有残疾!
我的孩子有残疾!!!
”马拉松是妈妈给草原定下的目标,因为妈妈问起的时候,草原总是说喜欢。
教练要他跑多少圈,他就跑多少圈。
即使这样,教练还是很不耐烦,草原总是执著地问,多少圈?
他一定要一个确切的数字,才有一个目标。
教练烦躁的说:“100圈!
”草原就真的跑了100圈,尽管跑到虚脱。
教练重新审视这个看起来很不正常的孩子,并且认真的问妈妈:“你真的以为他喜欢马拉松?
你知道跑步的感觉吗?
你知道那种心跳急促得快要死掉的感觉?
而且这种感觉每天都会发生?
”妈妈坚定的说,草原喜欢。
私下却迟疑了,反复问草原:“你喜欢跑马拉松吗?
喜欢还是讨厌?
”“喜欢”“讨厌还是喜欢?
”“讨厌”但是妈妈还是继续让他训练,“我必须每天推着草原往前走,否则我没有办法活下去。。。
”直到有一天,草原游泳后接过妈妈的浴巾,不慎中把妈妈推下了泳池。
意外落水的妈妈惊慌失措,草原在岸上不但没有及时救她,反而高兴的用手比划,教妈妈游泳。
大难不死的妈妈心灰意冷:用生命来爱着的儿子,竟然对自己见死不救。
草原却象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他画了一幅画,写到:“今天我游泳了,妈妈也游泳了。
”这个单纯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似笑非笑的表情其实总是轻松快乐的。
他用他的思维和逻辑来看周围的世界,不能体会母亲的恨铁不成钢。
妈妈在生气,草原很纳闷。
炉子上的水沸腾着漫出来,浇熄了火苗。
妈妈不理。
煤气泄露出来,妈妈还是不理。
草原却惊跳起来,“煤气!
煤气泄露要关掉火,打开窗。。。
要不然我们都会死掉!
”草原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一边认真的关火,开窗。
草原用手去拉妈妈,妈妈推开他。
草原说:“在动物园,妈妈放开手,草原走丢了。。。
”妈妈愣住。
妈妈终于病了,严重的胃穿孔。
草原在观察室的玻璃外久久看着妈妈。
小时候心理咨询师的问话在他耳畔回响:“妈妈生病了,草原是什么心情?
高兴?
悲伤?
还是生气?
”幼年的草原转过脸,一言不发。
现在妈妈真的病了,19岁的草原终于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悲伤。
妈妈说:“我遗弃过草原,他一直记得。。。
”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蜷缩着泣不成声。
“我以为他是真正喜欢跑步,他从来不说自己累,我以为他真的不累。。。
他是怕我又把他遗弃。。。
”大病初愈的妈妈,决定再也不让草原训练马拉松。
草原象其他有自闭症的人一样,在工厂里完成机械的流水作业,但是总是困惑的,若有所失。
别人都下班了,草原在安静的车间里张开双臂,闭着眼睛,想象着奔跑的样子。
马拉松比赛的日子到来了,草原一个人去参赛。
妈妈、弟弟和教练赶到赛场,要草原回家。
草原不肯,他执著的问妈妈:“草原的腿是什么?
”他坚持的反复问。
那是以前每次训练时妈妈鼓励草原的问话,妈妈终于哽咽,“值100万美金。
”草原参加了比赛。
途中再次跌倒,又站起来继续跑。
在风中跑,在雨中跑,用手去触摸身边的花草以及拍手欢呼的人群,草原兴奋得感到自己跑过了超市,跑过了泳池,跑过了那些对他指点辱骂的人们,而他们都在为他欢呼喝彩。。。
感到自己在非洲大草原上奔跑,在追赶矫健的斑马。。。
直到最后奔跑着扑到妈妈的怀里。
12000多人的马拉松比赛,有自闭症和智障的尹草原跑了第49名。
草原是简单的,因为简单所以更执着。
只要有一些小东西就能让他很开心,比如巧克力派,比如炸酱面……比如——斑马。
斑马。
在草原上自由自在迎风奔跑的斑马。
金色的阳光中浮动青草的芳香。
跑着,跑着,仿佛就要腾空飞去。
在空无一人的工厂房间,草原站在电风扇前,迎着风,默默的,闭上眼睛,一点一点打开双臂,手指在空气中微妙的颤动,慢慢的,慢慢的,开始奔跑。
咧开嘴,草原笑着,脸上有单纯的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奔跑。
所以草原一个人出发了,一个人去参加马拉松比赛。
就像去赶赴一场盛大的宴会。
面对妈妈的阻拦,他只是重复的问那一句:“草原的腿是甚么?
”——“草原的腿是甚么?
”——“值一百万美金。
”所以草原启程了。
像航船驶向属于它的大海一样,融入奔跑的人流。
一脸幸福的笑容。
奔跑奔跑,草原跑过运动场,跑过公路,跑过人群,跑过他人生中经历的各种地方,迎着太阳,奔跑。
就像斑马奔跑在草原,清晰,有力。
充满生命的抗争和力量。
这样的细节,是我所喜欢的表现手法。
干净、澄澈。
能触动内心柔软的情感。
韩国片向来很注重细小情节的刻画,从小处着手表现人生中朴素的感情。
尹草原是个孩子。
妈妈知道,如何让他快乐。
很简单,巧克力派,炸酱面,斑马。
“草原,你喜欢跑步吗?
”当草原软软地回答:“喜欢。
”妈妈能说什么呢?
也许在奔跑中,他看见了斑马,也许在奔跑中,他以为自己是斑马。
谁知道呢?
草原的心思,我们无法了解。
“妈妈,不累不累,有什么好累的。
”“我让他活在地狱。
”妈妈痛哭失声,她曾经想放弃她的草原。
而草原,他其实什么都记得。
“尹草原的腿是什么?
”“值一百万美元。
”是的,跑到最后,会下雨的。
汗如雨下,草原瘫坐在地。
当陌生的人递给他一块巧克力派,仿佛轻声默念的咒语:草原,加油。
原来跑到最后,不仅仅是汗雨灌溉了脸庞,甚至会看见彩虹,变成心中的那头斑马。
这是草原的世界。
也是能够感动我们的一切。
在电影的结尾,我们没有看见草原,只有墙上的奖状。
而妈妈在给草原洗澡吧,在光与影映射下的房间。
看到他们幸福,我也觉得幸福。
1、他渐渐能够接受别人的东西 也学会了和人分享 学会摆脱妈妈的“束缚”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在跑步、母亲恩师的爱里找到了自己……越来越好2、正在追斗娜和叔的秘密森林。
也看过文章的海洋天堂。
看了马拉松后我才完全被曹叔征服。
太爱男主了。
3、电影制作精良,有很多细节处理得很好。
不列举了大家细细品味(本是短评来着没想长评 可是字数多了几个→_→)4、我也爱在雨中散步。
这真是。
狂喜般的亲近感。
雨中就该跑得更快啊!!!
5、好吧,我也很喜欢跑步。
6、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不会爱孩子。
不会爱和不爱是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了解自己,也无法了解自己的感情,或者说,是理解错了。
7、人格“热”的人和“冷”的人交往、交心,相信个中滋味二十多岁的人就开始慢慢懂了。
所以身为往往是更“热”一点的那个,我对教练最初对男主的那种心情颇有感触的。
不过有句箴言聊可慰藉,“人生来就是孤独的”。
不论冷热有差还是热平衡,都会有孤独的感受,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了罢。
8、母亲对儿子有了愧疚的时候,刹那间我有了原谅我妈的念头。
因此,打算再看几部母爱泛滥(开玩笑啦说泛滥不太好)的片子感化感化我。
我妈没法改变,我只好尽量改变对她的看法了,不然母女一场何必呢→_→9、演技炸裂。
剧情很赞。
启发破多。
韩影上乘。
公车上,一个女人背对着镜头,伴随着孩子发出的嘟嘟声,小Cho-won蹦跳在车厢里,最后坐在了女人的后座,两个人都没有一句话。
这个镜头在韩国电影《马拉松》里出现了两次,妈妈永远是在Cho-won的前面坐着,永远保护着Cho-won,做他生命的庇护者,为他的人生的每一次精彩而努力,而兴奋,又为Cho-won的人生在不停的思考、深思、矛盾……《马拉松》讲述的是一个自闭的男孩子Cho-won如何跑完马拉松的过程,看内容是一个老套的片子,但好的影片贵在突显主体的前提下注重细节和气氛的渲染,应该说《马拉松》在镜头的设计和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重墨让它成了一部令人洋溢著温情、会心微笑的电影。
Cho-won在妈妈和教练的帮助下,一步步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整个影片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对立和矛盾,Cho-won之所以能够坚持马拉松,是因为有母亲的全力支持。
但是Cho-won和妈妈之间也有矛盾,是隐性的,在教练愤怒的责问中,妈妈开始对自己一直做的事情思考:“Cho-won究竟是因为自己的要强而被迫练习,还是完全出于自己喜欢?
”妈妈在奖励Cho-won吃面的时候问他喜欢跑步么?
“喜欢”——“喜欢还是不喜欢?
”——“不喜欢”——“恨跑步么?
”——“恨”!
但紧接着Cho-won想到了妈妈在他小时候跑步完后的微笑。
再看看现在的妈妈,他忙说“我喜欢跑步”。
但妈妈的心理是矛盾的。
妈妈和Cho-won的教练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并且当教练开始喜欢这个自闭的男孩子,用Cho-won最喜欢的动物斑马为例子,从而引申出教学方法后,矛盾又增加了一层。
此外,Cho-won的妈妈和Cho-won的父亲等亲人间也存在着一些对立因素。
当草原最终迎着和煦的阳光跑在马拉松跑道上,成功地跑完全程,和妈妈热情地拥抱时,所有的对立全部消失,矛盾得到化解,Cho-won得到了这个世界的认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得到了自己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他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妈妈是Cho-won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也是Cho-won生命的守护神。
影片刻画的妈妈很坚强,但这不是从来就有的。
Cho-won小的时候,妈妈绝望的表情和Cho-won始终不开口说话后歇斯底的发脾气,也许此时的她在不断的问自己“这是对她的惩罚么”?
在游乐场妈妈绝望的轻轻撒手,Cho-won走失了,在不停的寻找之后,妈妈紧紧抓住了Cho-won的手,以后的生活再也没有松开过。
Cho-won的游泳教练问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Cho-won在她之前死去,这样的话她要活到100岁。
自闭症学校的校长及助理建议Cho-won可以学一些技术活,以便以后在社会上生活,不要再让Cho-won跑马拉松了。
可是妈妈不同意,当她听了他们说Cho-won和别人不同时,她的语气不再温柔:“Cho-won跑步的时候和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就是这样一个坚定的女性一步步的推着Cho-won走,一步步的挖掘Cho-won的爱好,一步步的让Cho-won享受快乐……Cho-won在曹承佑的精彩演译下更突显闪光点。
他喜欢背广告,喜欢看动物王国,喜欢斑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为了不让自己的右手不停的晃动,他在自己的右手咬了一个伤疤。
自闭的孩子不是内心不会思考,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同人进行交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逻辑,他们不会和别人交换东西,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拿来同他人一起分享,但在曹承佑这个优秀的韩国演技演员的表演之下使得所有都跃然纸上,还有对于我来说是又让我在《假如爱有天意》之后记住了曹承佑的小眼睛,只是在《马拉松》中,这双眼睛更纯洁,更能让我对这个自闭的孩子没有那种对待残疾人的怜惜,有的只是心生钦佩和透视其纯洁心灵的渴望。
想着这个纯洁的心灵在不停的跑着、跑着,我的思绪也想同他奔跑,10圈,20圈,100圈,直到跑入他心的深处。
我想进去……
电影是在写Chu-yuan的马拉松,其实背后是在描写母亲对儿子爱的马拉松。
在这个人生路途中,能支撑母亲坚持下来的,是单纯的母爱。
也许这是昨晚香港翡翠台播放这部电影的原因,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他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草原他也许拥有草原般宽广的心胸,但我们无法洞悉,因为他是个自闭症患者关于自闭症,只看过几部相关的影视作品,比如《雨人》,比如《阿甘》,但具体知之甚少听说中国目前有180万自闭症患者,其中儿童自闭症大约有40万,已占中国精神残疾的首位说回草原,草原其实生活得很快乐,因为他有个很疼爱他的母亲母亲放弃了所有来养育草原,容不得别人伤害他,也容不得别人看不起他于是,草原在母爱的庇护下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着,我们还知道草原喜欢斑马和巧克力派偶然吧,母亲发现草原喜欢跑步,于是有意识地培养他母亲还找到了曾在世界级比赛上获得过冠军的退役马拉松运动员运动员因酒后驾车受到惩罚,到教育自闭症孩子的学校进行社会服务母亲希望他能带领草原进行正规训练,争取在韩国一年一度的春川马拉松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于是,沮丧中的吊儿浪当的教练、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儿子的母亲和一心生活在斑马世界里的草原开始了一段艰难、美丽、充满微笑和泪水的马拉松旅程这是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韩国电影前半部很唯物,后半部很唯心,但同样温馨且让人感动感动于坚强而不气馁的母亲这么多年的坚持,背后肯定有太多无法说与人知的辛酸感动于母子间反反复复的对话:“草原的腿?
”“值一百万美元!
”“草原的身体?
”“超级棒!
”感动于运动员颓废中仍然保留着的对生命的尊重当他直斥母亲不顾现实坚持让草原跑马拉松实在是太自私时作为看客的我们才恍然原来草原不是超人,再有天赋也只是与其他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相比但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草原当草原在奔跑时,当他边跑边用手指轻轻划过路边的草叶时我们从他微微扬起的嘴角读到了他的快乐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也是最让我怅然的地方活着真好,不是吗?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场马拉松期间有的人一跌不起,有的人离开,有的人放弃后又回来每个人的奔跑都是一道风景期间风在吹,狗尾巴草在飘摇,家人和朋友在一旁鼓劲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只要跑到最后,哪怕是挣扎着走到最后,我们都已是生命的赢家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
楚员的腿,价值百万
我的大学很小,在校门口就可以看到后门。这部电影也一样,是个看开头知道结尾的片子。有时候给人希望是个挺让人绝望的事。
自闭真的好可怕
(8/10)很久以前在电视上看过,改编自真实事件。
就还行吧,不差但也缺少亮点。
笑和泪一样多
曹承佑不愧是音乐剧演员出身哪
那是雨,倾盆大雨。平庸温情无泪点,真实取材却没能打动我,情节上没什么起伏,感受不到跑完一百圈后的激烈心跳。
没有评论中那么好。韩国得大奖的作品都比较另类,就像今年的《密阳》。
请问韩国有不会演戏的男主演么?
玻璃房里的孩子,天上的星星,(雷同阿甘)
挺真实的一故事,让导演给拍的这么文艺。。。
曹承佑捏着嗓子说话的表演方式看得人贼尴尬。
感人,——电影资料馆
@2024-06-01 21:33:43
震撼心灵
什么东西搞点文艺煽点情都像那么回事
韩版阿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