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更像是一篇书信体小说或散文配上历史影像构成的作品,无法从剧本结构、镜头语言等角度去评价。但是它是隽永的、令人动容的。又但是,说无论罗马尼亚还是伊朗,无论革命前还是革命后,女性都受到了更多层面的压迫,这个我同意,拿这电影说什么“女编剧才能写出这种女性特有的细腻”、“男导演不共情女性”云云,那真是大可不必。一共才68分钟,来来回回几封信,概括了两个女性十几二十年的经历和思想,我真是看不出所谓“女性特有的细腻”在哪,或者说不同于异性、男性之间的,那种只有女性创作者才写得出来的,两个女性之间才特有的“细腻”到底体现在哪儿。
看到了团体操……我的噩梦。完全把人变成工具,只为彰显权力,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就只是很痛苦,明明是占用假期都不会找借口不做💔片子里罗马尼亚的团体操是女男都做,而且只是做操,我小时候是只有女生做,而且是拿着跳舞用的扇子摆出花的造型什么的,然后男生对穿着奇怪的女生品头论足,就这么回想我都要吐了
虽然影片都是讲述的都是国家层面的历史进程,但两个人应该都在各自国家的革命中付诸了行动,不然完全可以去和平的地方一起开始新生活。
诗一样的纪录片
伊朗反帝制革命群众满溢上树堆积废楼,燃烧油田直立汽车丛林,直到要求平权的独立知识女性被两伊战争中扔手榴弹的长袍面纱娘子军取代;罗马尼亚计划经济物资短缺和万人集体舞团体操高唱却无声的领袖赞歌,终被饥渴群众围攻的可口可乐面包车和经济全球化后钱不值钱的动荡恐惧取代;已经忘却了你的声音,有你的胶片也逐渐腐坏,但就算理想主义在群体运动中逐渐崩塌,秘密警察依旧保留着我们书信里的真爱……历史影像的又一真实虚构法,挺好
看到最后真的很想暴哭😭😭😭
在一致的挥臂、叫喊和泪水中,夹杂着一些永无法融入、凝视远方的缄默,像是人流止步回望的独身者,转过身,将立马感受到那股潮流的力量,背过身,四面八方的冲击不断引起内心深处的那股无法停息的孤独,谁吹起了黑夜的号角,这喧闹中也听得无比清晰。
两个女性恋人,分别来自罗马尼亚和伊朗,分别之后,先后经历了各自国家的革命,但两个国家的境地却开始千差万别,命运就是这样残酷,但有了彼此精神上的慰藉,或许会多了一些慰藉。
真是钕同才会在见不到面的情况下,坚持那么多年的互诉衷肠,历史在两个女人温柔的声音中轰轰烈烈的重建或者倒塌,即使合影、记忆逐渐模糊,但她们的爱情却一直存在,因为那些事件永远烙印在时间之中,想到过去就会想起那些情话那个她。
图像和文字的间离使用,一如《安娜的旅程》,但触摸不到更深层次的情感。
个人之于时代总是风中尘埃 但你总是我心头朱砂 影像局限性太大没有什么出彩的 但那些信写得真动人 理想与现实的沉浮 藏在心底几十年最后忍不住想问的是当年你是逃跑了吗
由信件传递 女性情谊联结起的主干,摇晃写实的镜头更震人心魄,一边是推翻君主制后迎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发起圣战 女性穿起黑袍的“纯粹”伊朗,一边是不久后罗马尼亚经历的苏东巨变 “新婚夫妻在他们最相爱的时刻,用他们没有自由意志的生命创造生命”告诉我世界会好吗 我会羡慕对这两种革命都感到陌生的人 最震撼的场景是镜头逐渐拉远 从街道到烂尾高楼黑压压的人群 “街道的力量”
革命这一人类至高浪漫中的精神爱恋,然而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选用诗化的语言,且不涉及政治思辨,我期待太高导致有点失望。伪纪录片结合书信体,隐去了对话双方所处的具体环境、个人背景和面容,是很利于强化观点本身的,可是书信的内容既不涉及政治观点的表达,也没有作为两个社会历史演进的引导,也不涉及女性命运共同体的链接,没有任何观点的碰撞和共鸣,完全沦为了画面的背景板。太浅了,画面取自历史素材,导致拼凑感很强,整体流于表面,非常非常可惜。导演在映后分享了电影的灵感来源和对于东西方(东欧/西欧)的概念的质疑。提到明天是罗马尼亚议会选举,表达了对罗马尼亚未来的忧虑,于是设定在70年代的虚构影片映照着当下的命运,这份巧合令人有点唏嘘。
费比西奖
拉拉的革命情谊
70年代对于罗马尼亚和伊朗来说是动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命运的遭遇可以说都是人祸,随时代大流颠簸,可惜的是时代有变好的可能,人生却苦短不一定等得到
宣传中到处都是男导演的名字,但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女编剧Lavinia Braniște的名字,两个根据历史文件创作的虚构女性角色的信的内容写的太细腻太好了,果然是女作家才能写出的。在观看的过程中一边掉眼泪一边想念异国他乡的女性朋友们。历史宏大叙事的影像结合细腻的个体经历让人非常有感触,也很容易联想到现在的情况。男导演创作的内容也来自母亲和其他女性的经历,在影像archive的挑选和剪辑中细节处理地也很细心,但对于内容明显想的没有女编剧深。我在的场次Q&A只有男导演,感觉质量应该大不如有女剧作家的前两个场次,对于一些人物关系核心的内容都含糊其辞
Archive纪实录像,旁白口述增添了几分诗意,原来真的在引用~
一开始只是理会影片所指,到中段则是感受到。
滚滚历史洪流下的私人独白。看着那些历史影像,再看看那些地方的如今,就会对那个著名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