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给的一星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过于现实,更容易引起我的悲观消极,我还是偏爱理想主义,也希望知行合一。
用文明所包装的野蛮人,所谓的上位者,贪婪而又觉得理所当然。
后面一个小时推翻了我前面对维护正义上价值等滤镜的所有。
沉闷而又反复,希望的反复,生活、人生的反复,只是继续。
问题诉求得不到解决,但还是这样活着。
我喜欢慢节奏,但不喜欢这样的沉闷无力。
以为公平正义能实现,结果律师朋友被所谓的权力“制裁”回了莫斯科;以为朋友仗义,结果和自己的家室睡了;以为生活能再继续下去,但却回不到最初的安宁相对而言,他的爱人死了。
你站在这捍卫自己的权利,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失去更多,强权压制,只会叫你看清这本质,你甚至都来不及做什么。
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如此的悲壮而又惨烈,但同时又如此平凡平常。
看到最后尤为嘲讽,所谓信仰,真理,更为缥缈此刻。
有时候,可能确实大炮会更有用一些。
教堂里没有阶梯。
权贵、平民、乞丐、还有猪,都静静的站立在平整的地板上聆听布道。
“……这是一个完全正直的人。
兹举出两项,以证明他的完全。
以爱待人。
他帮助哀求的无赖(廿九16);他曾为瞎子的眼,瘸子的脚(廿九15)。
为人公义。
他以公义为衣服,以公平为外袍和冠冕(廿九14)。
他曾向强盗举起枪,曾向背叛者挥起拳头,最后却不因人之不义而打破他的牙床或夺去他的性命。
这是一个完全正直的普通人,遭遇种种试炼后,朋友、家人、公正、还有怜悯,都离开了他,他再不能过普通的日子。
他被筛到底层,即使他的脚步不偏离正路,他的嘴不说非义之言,而他的种子仍落入了坏的土壤。
”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利维坦》,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当“虐”过了头就容易造成观感上的反弹,让人反而产生了抽离感。
但这种情况居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出现。
虽然有少许超现实的符号,但从头到尾确实是现实主义佳作,其中对“利维坦”这一意象的再诠释也让这电影的格调整个高了不少。
George导演一直擅长开头Pincent小镇正义得不到伸张 国家体制腐败 小市民怎么可能干得过官僚 女性是受害者 宗教的价值存疑 镜头叙事工整一桶猫冷峻压抑 讲述了国家体制的崩塌 平民与权力抗衡 人的挣扎在海面上若隐若现 有种平静地走向深渊的感觉 宗教的部分有些刻意Joeyside冷酷,冰冽,简约且残忍。
在2022年会有无限的遐想,俄罗斯广阔的土壤里诞生了无限的辉煌,却也滋生了黑暗。
腐败与集权对于曾经视共产于一切的国家是绝对的对立面,可正所谓公平绝对等于绝对腐败,也许在许下誓言的那一刻,目标就永远无法实现。
我们只能如西西弗斯一般承受永恒的腐烂的过程,原以为利维坦是霍布斯的那本书,政治哲学课上曾说过权力的集中会诞生利维坦,契约下的我们是怪物附近蜉蝣。
子夜无人好厉害的剧本,虽然比《回归》《无爱可诉》都要更加直给从而显得不够“高级”,但表达的力度也大大加强。
比“强权侵踏弱者,体制剥削个体”更进一步的是揭开弱者内部也本不拥有宁静和幸福、个体与个体之间永远无法达成同盟变成铁板一块的残酷宿命。
妻子这个角色尤为鲜活,前半段一直沉默地承受外部冲击和家庭内部的无力,直到她完成出轨的动作之后,整个人就像花苞绽放一样,脱胎换骨地松弛了起来,然而这种开放只是昙花一现的假象,她势必要摧折在更大的暴风雨里,就像尾声处空荡寂静的海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地方却凋敝得像是发生过灭顶之灾的戈壁,唯有风声发出怒吼、悲鸣声生不息。
约克纳帕塔法我真知道是这样.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为义呢。
若愿意与他争辩、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
【约伯记9:2-9:3】某种程度上和《密阳》类似#FIFF26#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片名叫做《利维坦》,但影片中的“利维坦”究竟是什么?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利维坦代表无所不能的力量。
无论从什么文献解读它都是这个概念。
从这点出发,能够讨论的主题似乎比较明确:1. 你心中的利维坦是什么?
2. 依附于利维坦会战胜困难,还是反过来被它吞噬?
3. 真正的利维坦是什么?
以下对不同人物进行分析,尝试找出答案。
一、男主男主物质追求:保住房子(不被强拆)男主精神追求:维护公平正义男主心中的利维坦:法律(道德的保障)不要被男主愣头青的表象迷惑。
虽然他满口道德,天天干掉这个干掉那个,时不时就操起枪装逼,一副无敌之人的样子。
可市长都来家骑脸输出了,他都跑回房子里拿枪了——然而结果是坐家里生气,全靠律师跟市长battle。
他的反抗方式其实只有一种:依仗法律——上诉。
自始至终,他都是指望法律给他公平正义的。
否则他根本不会去请律师帮忙,不会上诉,也就没有这个故事。
最终他被安插杀妻罪名判刑,也默默地承受了。
这表现为赎罪心理——他过不去导致妻子自杀的这道坎(道德上的负罪感)。
神谕时刻:妻子死后男主来到海边,什么也没有看见。
——他心中的利维坦(道德及法律)并不存在。
真正的利维坦化身挖掘机,以法律之名推掉了他的房子。
男主结局:被他的利维坦吞噬。
以虚假罪名判处15年监禁,家破人亡。
二、律师律师物质追求:赚取钱和友情(保住男主的房子),私通女主律师精神追求:扬名立万(即压制市长权力,证明自己在权力博弈中的作用而被大人物赏识利用,更靠近权力核心)律师心中的利维坦:权力律师跟男主不一样,他不幼稚,深喑世道,懂得策略,还有身份有背景(这也是女主喜欢上他的原因) 。
不要被他是律师的表象迷惑,虽然他口口声声法律证据,但他很明白法律就是张纸,真正的敌人是隐藏在背后的东西。
注意他和男主人生选择的不同:他退伍后直接去莫斯科提升阶层,靠近权力,还很可能傍上了一个权力核心层的朋友(议员)。
所以他的反抗方式是这样的:权力博弈——比大小王。
他搜集市长丑闻,用自己议员朋友的背景虚张声势,跟市长博弈做交换,市长被结结实实的吓住。
但很可惜,市长让爪牙忙活了一番,调查结果是自己的王更大,那就不好玩了——我直接把你拖小树林枪杀完事。
这就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没一点道理可讲,你还跟我斗不?
律师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真正的搏杀是在哪条道上,也知道这条道走不通就不必硬扛了。
所以他直接跑路。
律师结局:被他的利维坦吞噬。
死了一次后逃回莫斯科。
三、女主女主物质追求:逃离是非去大城市重开女主精神追求:找到更强大的男权依附女主心中的利维坦:男权注意女主身份,本地人,一个杀鱼的流水线拉妹,嫁给二婚带娃男人的女人,风韵犹存。
她的闺蜜好友也是个杀鱼拉妹,遇事都依靠老公——这个好友也想跟男人私奔,逃出这个地方,但她老公(交警)告诉她:你逃不出你自己。
由此我们得知了女主的处境:这个地方的女人都是依附者(被现实环境驯化)。
所以女主极度依赖男权。
男权是她的利维坦,她难以忍受它又不得不寻求它庇护。
她必定会羡慕有权有势的男人,年轻时大概率有过被人玩弄抛弃的经历——尝试过提升阶层并失败,因此最后才能和二婚带娃男人结婚,回归平庸现实。
她选择男主可能是因为他时刻外露的大男子主义(强大男权),以为能给自己更多保障,结果发现老公是个小脑的银样镴枪头——让人欺负的房子都保不住,只能坐在家里酗酒狂言杀这个杀那个。
她的不满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律师出现了:帅、成熟、智慧,懂得手段,还是大城市莫斯科人——他是更强大的男权。
所以她的反抗是这样的——出轨律师,傍上他去莫斯科重新开始生活。
可惜,律师既不承认和她的感情,认为这是丑行(犯罪证据,他明确表示不会让别人抓到),又有意带她去莫斯科。
这让女主明白,自己在律师那里还会是一个玩腻就扔的玩物,这种身份她年轻时已经尝试过了,结局很明显。
所以她犹豫中选择回到男主身边,但事情已无法挽回——她羞辱了男权,暴躁的男权主义老公,和他暴躁的男权主义继子都无法真正原谅她,她连之前那种忍耐求生的生活都回不去了。
注意她的自杀动机:和继子冲突被驱赶。
相同情况下,以前是老公给继子一巴掌给她撑腰,现在是老公紧紧抱住继子安慰——他们都认为错在女主身上。
虽然通奸一般被理解为男子的引诱和过错,但在这个男权家庭里,错是在她身上的,这一点永远无法改变。
未来家庭生活中她会永远被钉在羞辱的十字架上,时不时被拿出来鞭挞一番。
神谕时刻:清晨女主独自来到海边,看到黑色的巨兽潜入海中。
——她心中的利维坦对她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女主结局:被她的利维坦吞噬。
跳海自尽。
四、男孩男孩物质追求:跟随父亲保住房子男孩精神追求:我只有一个妈 / 成为像父亲那样强大的男人男孩心中的利维坦:父权(男权变种)失去母亲的可怜男孩,本能的更依靠父亲。
况且这个父亲在他眼中威武雄壮,无所不能,射击牛X,拳击牛X,手艺牛X,谈恋爱牛X,说一不二,能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包括自己的反抗)。
他对和女主的生活中表现出抗拒,因为在父亲和本地环境中的男权主义影响下,他本能的认为女主是父亲的战利品,一个X生活替代品,根本不是他妈、永远也不会是,所以没资格教他做任何事。
他是这么反抗的——找一切机会排挤赶走女主,一言不合就开骂。
所以在看到女主和律师通奸时,他哭了——父亲的战利品被夺走了,他感到悲伤和羞辱。
所以在看到父亲和女主和好再次OX时,他愤怒的离家出走跑去海边——父亲的威权在他心中彻底崩塌了。
他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在老婆出轨后不赶走她,而是和她再次OX——父亲竟然忍受了对男权的终极羞辱,他的尊严一点不剩了。
神谕时刻:男孩看到父亲和女主OX时逃出家门,在海滩看到了巨大的鲸骨,并坐在旁边喘息。
男孩结局:因他的利维坦死去而失去庇护,被朋友收养。
五、市长市长物质追求:推平男主房子新建项目市长精神追求:成为利维坦市长心中的利维坦:上帝(极权者)这是一个边远地区的土皇帝,同时还是一个不忠诚的信徒。
作为极权者,市长非常清楚他作下的恶(他的一切都不正义),但危险不会出自这些恶,而是利维坦(上帝)对他犯下的恶行的看法。
他不知道隐患会来自哪里,命运会因为什么对他张开血盆大口 (混沌政治的不可知不可测) 。
因此他的反抗方式是这样的——不停的去找神父问询,企图知道利维坦(上帝)对自己行为的看法。
从而来坚定自己继续作恶的勇气。
所以,可怜的神父们,包括告解牧师、主教,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告诉他:你就是真正的利维坦。
别担心,亮出獠牙吞噬一切吧。
这就是最搞笑的地方:市长这个恶人都相信上帝,而影片中的神仆们反而不相信上帝(市长心中的利维坦),他们相信世间的权力——这是他们心中的利维坦、他们的上帝。
神谕时刻:男主家旧址上新建的教堂里, 大主教在讲道中提示“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别担心,当你变成利维坦时,你即是上帝。
市长结局:被大主教加冕为利维坦(上帝)。
注意:和男主、女主、男孩不同(他们看到的利维坦,只是利维坦在不同位面的众多幻象之一),市长心中的利维坦才是真正的利维坦,即无数种利维坦幻象的真身——能左右一切的极权。
对这个真正的利维坦的解读,同样在男主故事线中有对应。
男主失去妻子后,对一个同在底层的小牧师提出以下问题:男主:你仁慈的上帝呢?
小牧师:我的上帝与我同在,你的上帝在哪不知道。
(翻译:一人心中一个需求,所以一人心中一个上帝知道吗?
你幻想中的上帝不存在)男主听不懂又问:那我要是信上帝了,一切会变好吗?
小牧师:你能用鱼钩钓起利维坦,或用绳子套住它的舌头吗?
(翻译:上帝就是利维坦,明白吗?
你有那资格去求利维坦吗?
你算什么东西,别妄想了)男主气的让他说人话,小牧师无奈讲了约伯的故事。
(翻译:如果你执意反抗压迫,利维坦将被激怒并降临——以对你张开血盆大口的方式,然后你会吓得老老实实接受命运。
别去找这个不愉快,苟活着吧)总结一下,影片告诉我们:利维坦即无所不能的力量——它的真身为极权,意图不可知不可测。
我们既不得不依靠利维坦企图解决问题,又时刻恐惧着某一天会被利维坦吞噬。
这就是人间悲剧的起源。
“利维坦”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一切之理解,“利维坦”是知晓一切后的绝对平庸,“利维坦”是被封冻的东正之西伯利亚平原。
在理解与爱的永恒缺席下文化与信仰的古韵仍然在冥冥之中要求我们去追求真相。
于是我们试图通过自身的权利—法律,来诉诸真相,得到的一切只是无限度的回避。
它是如此的脆弱。
我们试图通过自身的权力—别人的软肋,来要求真相,得到的却是被更大的权力所强暴。
在他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无力。
我们又试图通过信仰来救赎和安抚,但那虚无缥缈的姿态包庇了多少真正的罪恶。
在利维坦的古典笼罩下,法律与宗教在权力的面前都是幼稚的年轻人。
约伯曾向祂提出质疑:为什么我没有做坏事还是会被惩罚?
祂告诉约伯,让他学会照视大自然,不要将自己的认知当作世界运行的秩序,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不理解,要学会常常照视大自然。
于是导演便在开头与结尾安置了古典音乐搭配大自然画面的蒙太奇。
但是这种双重的呼应让我们观众质疑我们自己在全程的观看这一系列的罪恶的发生与缘由的责任与所作为:我们就如同上帝般能洞察这一切。
世界运行的秩序(至少在这里)是所谓的:强者法则。
这部电影的力量抗衡远远比我原本所设想的要复杂。
导演将原本观众所期待看到的力量冲突(政府和平民的冲突)分解,并重新组合。
我们确实看到了两种缠斗在了一起的力量,但并不简单可归为政府和个体。
从电影一开始,男主角尼古拉出现,代表一种强有力而野蛮的力量。
他是个说一不二的父亲,用巴掌教训叛逆的儿子,并称之为“男人之间的爱抚”;拒绝与妻子商量家庭重大决定,而更愿意把心中的愤懑和不甘跟老朋友倾诉(妻子说,”过几年你就会被儿子打倒了,他的回应是我才不介意呢;而只有面对老朋友的时候,他的回应是低下头,‘我们都不是年轻小伙子’,即承认自己的无力)。
而面对与市长的对抗时,他会首先就冒出鲁莽的想法——杀人。
他跟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大海边建造房屋,用双手吃饭的祖父,父亲一样,是依旧在小农价值,父权意识下生活的体力劳动者。
他所代表的力量就像夕阳下海边散落着的航船废墟,巨大的鲸鱼遗骸,原始,蒙昧且富有魅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得过时了。
从电影一开始,这个男人就已经站在了擂台上。
但,他对面的对手是谁呢?
当尼古拉因为一时冲动被关进了看守所时,他的律师朋友做了什么?
在办公室里同市长进行了一番势均力敌的舌战,然后,在小旅馆享受了同尼古拉妻子的性爱。
当尼古拉被放出来,打电话给他的妻子(此时她正赤裸着下半身跟律师共处),抱怨她对自己的关心不够,这一幕仿佛在映射着许多生活在社会中下阶层的体力劳动者常会有的抱怨——凭什么他们会得到的远比我们多?
律师朋友,尼古拉当年的军队下属,从军队出来之后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直到成为如今的著名律师。
在片中所展现的俄罗斯政治环境下(警察普遍贪污,市长垄断经济,横行霸道),他能够进入莫斯科律师系统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唯一的前提就是他已经完全接受了既有的游戏规则。
虽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因为旧日的友情跟他站在同一战线上,但实际上,他的身份已经注定了他跟市长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他们代表的是同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更为精巧,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组成一种密码,一套游戏规则,在同类人群中反复操练,加固最终成为一道密不透风的墙。
这一点在律师敲诈市长的一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所应用的语言完全是同一系统,充满了暗示和试探,一个名字像一个需要被解开的谜语,从一个人的嘴里貌似轻描淡写地被吐出,而另一个人则需要花上数天的时间去破解背后的含义。
所以他同尼古拉(以及尼古拉的朋友)的结合只是暂时现象,他所使用的力量系统已经改变了他的处世方式,让他不再具有尼古拉那样的爆发力(哪怕那是无谓的)。
而在社会层面上,他远远超过了他的朋友。
这种精巧的社会力量已经胜过了个体的,不受约束的力量,所以他安然地返回了莫斯科;而他的朋友不只失去了妻子,房子,也失去了15年的自由。
导演无疑是悲观的。
已经熟练掌握了“语言/文字即力量”的精英们逐渐被一个个编入了系统之中,等待他们的是水晶,陈酒和播放着爵士乐的高级酒吧。
记得那个穷困潦倒的神父讲得关于约伯的故事吗?
约伯不肯相信无形的上帝,他不断挑战底线,直到上帝“大发慈悲”,以暴风的形式出现在他面前,向他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悲悯,直到他完全倾倒,折服。
这个故事在说什么?
我觉得是反抗的尽头必指向服从,至少是见好就收。
而还没有被精细得社会化(就像鱼被流水线收进一个个小格子里一样)的个体依然拥有巨大的,野蛮的力量,正因为没有组织也无规律可循,它们反而对坚不可摧的国家机器产生了最大的威胁。
在导演的镜头下,他们不可避免地从一开始就将以废墟,骸骨的形式出现了,因为他们的第一次觉醒其实就意味着毁灭。
女性的缺席尼古拉的妻子莉雅,毋庸置疑,是一位风韵犹存的美人。
但很可惜,她的美并没有为她在这部电影中增加多少存在感,从头至尾,我们其实都并不了解她究竟在想什么。
从一开头,她就生活在一个完全由男性主导的家庭中。
如果将开头尼古拉儿子同她的对话置换到一对夫妻之间也同样可以,这就在暗示她实际上在同两个强势的,认同父权,并且都对她有欲望的男性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就像一道沉默的影子。
在情节上来看,莉雅的存在一直都很像专为推动情节而设置——她跟律师偷情,导致尼古拉与律师分道扬镳并更加颓废;她的自杀,进一步在心理上摧毁了尼古拉,并且为政府制造罪名提供了可乘之机。
但她究竟如何看待这段偷情,如何看待丈夫的“原谅”(我一直认为这种原谅也是一种虚伪的自我欺骗),她没有说,我们不知道。
但可以知道的是,她最后的死因可以归结为她感觉到男性世界的抛弃—— 丈夫的“原谅”,情人的离弃,还有继子的鄙夷。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整部电影中,她是唯一一个看到利维坦的人。
这个圣经里代表混沌和邪恶的巨大怪兽,在霍布斯的书中出现的国家权力的实体化形象,她的丈夫和情人都选择了对抗并失败,而她选择承受,承受搬家,承受情人的偷情,承受丈夫强暴式的做爱。
所以她本不应死去的,在现实中这样的承受者都活下来了。
特别喜欢的点:两个神父的对比:世俗意义上的虔诚和心灵的虔诚——表现为两种迥异的语言体系,后者简直就是诗。
结尾的强拆画面,扭动的起重机如陆地上的利维坦。
“ 利维坦是一头巨大的生物。
它畅泳之时,波涛亦为之逆流。
它口中喷着火焰,鼻子冒出烟雾,拥有锐利的牙齿,身体包裹铠甲般坚固的外壳。
性格冷酷无情,暴戾好杀。
”写于编剧班结束后
在影片前半段很想将其易名为“钉子户的故事”,但后来结合宗教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将本片带进了另一个更为深邃的主题之中——“利维坦”(“利维坦”这一《约伯记》中记载的巨鳄,令人生畏:坚不可摧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这一怪兽无处不在。
国家的政治机器必须以这样一种极端暴力,毫无商量余地的形态存在吗?
它究竟是在捍卫还是在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宗教难道不也一样?
它们的存在只是在为“利维坦”找寻借口。
而其实,宗教和国家机器这样明目张胆存在于世的“利维坦” 其邪恶性远远不及深谙于世 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的那只怪兽,人心及人性的可怕到了必须用国家机器和宗教来牵制的地步,这难道便是“圣父”,“圣子”,“圣灵”的具体含义吗?
作为个体,怎样才能得到自由?
释放心中的“利维坦”?
还是永远将其囚禁于内心的囹圄?
美国导演开始谈人生,俄罗斯导演就立马讲哲学。
为了拍点“深度”出来,大家都蛮拼的。
本片的最后四十多分钟几乎拍“塌”了。
因为开头就是用律师的到来“入题”的,半路这个人突然没了,对整体平衡不能不伤筋动骨。
而这个“一走了之”多少是为下面的命案做扣:醉醺醺的丈夫宁愿相信老婆是投了莫斯科,出于家丑不能外扬的心理,没及时报失踪……但导演的初衷并不是拍悬疑凶杀。
既然连妻子丧命的真相都不想交代了,何必在这儿设悬念?
结果这场“飞来冤狱”除了继续强调权力机器的荒谬无理之外,反而使故事的现实感大大降低。
还不如安排全家忍气吞声地搬走,然后发现拔地而起的并非“镇长的皇宫”,而是一座教堂。
司法和宗教批判本来是很“有分量”的主题,但在俄罗斯,这些都是托尔斯泰的《复活》玩剩下的。
至于官僚体系特别是“小地方”的暗无天日,在外省当了三年基层公务员的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里也基本写完。
为了急于求突破,影片开始陷入符号勾兑:某人的画像在办公室墙上明晃晃地大刷存在感,烤肉聚会上莫名其妙冒出的“前任”们,三个女法官如同命运三女神般机械地宣读判词,片尾的“上帝属于有钱人”生硬到不忍直视……当然还有被那副指为“利维坦”的鲸骨架。
与《回归》中水乳交融、不露声色的隐喻相比,这也太难看了。
律师的幼稚病和镇长的boss脸比起来,还是前者更闹得慌。
一个混在莫斯科的人真心不应该简单到用点黑材料就想把对方放倒,更何况遭到殴打恐吓之后居然就没了下文——如果他把那些材料公布了呢?
唯一的合理解释是,他根本就没有操控媒体的实力,这只是一出“钦差大臣”式的虚张声势。
他的到来和“帮忙”从一开始就是意在朋友妻子的“回报”(影片开始便暗示他和这个生活压抑的女人之间早已有某种心照不宣)。
而男主的出狱到底是因为他的交涉还是交警的功劳,片中也没有明说。
相对而言,镇长的“恶”虽然看似脸谱化,但细细想来却非常真实。
偏远小镇上的土皇帝不可能像小丑那样,思考出一套形而上的黑暗哲学,或者喋喋不休地讲解恶和人性的辩证法。
他们所能表现出的就是这种直截了当的贪婪和蛮横。
在现实中,也恰恰就是这种最低层次的恶行每天都在给无权者们造成最大的伤害,而且求告无门。
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社会秩序的虚无——甚至连“选举”都不能对此产生约束力。
信奉“赢家通吃”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开辟出自己的上位路径。
再给神父们分一杯羹,就可以买到一次宗教心理疏导,来平息小小的惶恐不安了。
于是只剩下伏特加。
在这个广阔到无边无际、冰冷到寒意彻骨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受困于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无数无声无臭的小人物们,在受到了权力的惊吓和侮辱之后,只能求助于上帝和酒精。
而上帝又被教会劫持了,变成了权势的护身符。
那么就只有一杯接一杯的伏特加。
无论正派或反派,都在燃烧的醉意中开怀放纵,之后又在昏昏然的状态中失去理智,毁灭自己或别人。
这个战斗种族的宿命,似乎就是徒劳地把本来强大的力量和智慧消耗在这片混沌和荒芜当中,挣扎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仍然没有尽头。
其实观影前半段是对安德烈·萨金塞夫 Andrei Zvyagintsev加强了叙事抱有排斥的,而且一直想着关于政治腐败能拍出啥新鲜的。
因为《回归》《将爱放逐》太令人深刻了,包括对死亡固执般的探讨。
当看完影片却是那么的掷地有声,不单单关于政治、宗教和人性纠结,而是带着俄罗斯民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利维坦”这名字取得太恰到好处,整体也能撑得起这个涵义丰富的名字。
“你能用鱼钩钓到利维坦吗?
还是能用绳子绑住它的舌头,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
它会对你祈求原谅吗?
这世上没什么是平等的,它在傲慢的人水族之上作王。
”距离影片结束三十分钟,男主去质问神父,神父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段话几乎概括了影片的主旨。
这段对话非常重要。
好比陷入困苦的人类直接质问上帝:“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一般”。
影片中的男主因为政府官僚权势失去自己的土地,被妻子背叛仍选择原谅,他没有错,他是个可怜人。
神父让男主像约伯一般顺服自己的命运,当男主愚钝的不能理解他说的这番话时,他鄙夷地走开了。
没有信仰并没有错,只是他惹怒了那些有“有信仰”的人。
到底谁的身上犯有罪恶?
与官僚勾结仍道貌岸然宣道的神父没有罪?
为了自己一己私欲逼迫男主拆迁,嚣张跋扈的市长没有错?
为了自己以后的荣华富贵互相勾结陷害男主的人警察局局长法官等三人组没有错?
男主进了监狱,而这帮有信仰的人却从教堂里似乎得了神的庇佑走出。
上帝是不公平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上帝是眷顾那些信仰他即使有恶的人。
信仰的迷失,罪恶的横行。
还记得市长和女主都问过男二,你信上帝吗?
男二都否决了。
说实话,男二和女主的猫腻片子一开始就表现的很清楚了,大概是某些人眼浊。
要是所有事情都讲的那么清楚还算啥好片。
这种事情总有一天东窗事发,这是能预料到的,并不突兀。
片子后三十秒,男主一次获得审判。
(片子里男主被判了三次,两次是在法庭上,一次是在警察局里,三次,男主都一言不发)并哭着说我不明白,能触及到我们,因为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这么对他。
他是个好人,他原谅了背叛他的妻子,他关心他的儿子。
他唯一做错的大概是他没有信上帝或者他的性格暴躁。
片子确实有点脸谱化,比方说市长恶到底,男主可怜到底,人物性格比较单一。
剧情走向差不多能预料得到,整个片子我认为除去这些倒还值得上三星。
另外一星给当警察扛着一堆领导人相框出来当射击靶子的情节..
当权力是无恶不作、无所不能的利维坦时,你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
你国比这丑恶悲惨一万倍。别说拿利维坦做意象了,你国就是拿头野猪做意象也找不着,因为最大的魔幻在你国就是“老百姓”。男主角的约伯寓言成不成得了真,开放结尾没给出;你国人民肯定一件不落地承受完里面的灾难,挖掘机会开玩笑一样犁平你国人的家园,你国人反而供奉起诸位领导人烧高香都来不及。
不喜欢
美术生看爽,外景好像安德鲁.怀斯的画活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权力对个人的无情倾轧,一黑到底,十分压抑。对俄罗斯的宗教、政治、人性皆有深刻的揭露与批判。腐败滥权在中国和全世界也是一样。佩服领袖像段落的黑色幽默与勇气。“没有现在的吗?”“还太早了”这样的台词让人肃然起敬。更难得的是,这片还没被普大大禁掉。四星半
批判与不满的新意是不存在的。有些事情还不如直截了当,反正自己国内也看不了,不是吗?
空镜头都很有意境
俄罗斯人的电影和文学音乐一样,简单 直接 原始 粗暴。。。
#釜山国际电影节# 安德烈·萨金塞夫越来越接近大师了。镜头语言丰富,色调美,充满隐喻和各种意象(大海、巨兽、房子、土地、拆、莫斯科etc)的电影,俄罗斯腐败重重的政府、个体的悲剧以及衰败(却美)的地貌风景融合在这个俄国抗拆故事里。宗教和酒都救不了的生活,电影充满绝望感。
妻子出轨确实有点不明不白,鲸鱼骨架的象征比较有意思。
这不只是一个最强钉子户对抗gjjq的老套故事,全片气质寒气逼人,人们的所做作为都在利维坦的上帝眼里看得一清二楚,人人都只是无所谓的蝼蚁,是我们自己把自己作为食粮送给精神上的恶魔,并一直用教堂信仰故事的那一套来自欺欺人,死后我们可能就只剩下如电影里那格格不入的白骨,天地之间没有阳光尽是灰暗。
确实能有这么大能量,但应该不会因为这种事情动用这么大的能量,一味往悲处写无力如斯那电影就得长这样
太阴暗了,不喜欢
不仅是以卵击石,还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的一切都倒塌了,剧本像有意为之,把男主角步步逼到绝境。如同《回归》一样,摄影是导演作品中值得欣赏的一部分,苍凉的河边,时时刻刻都有一种寒冷感,电影的节奏把控也相当冷峻。
太典型的悲劇劇型,太古典的拍攝方式,太生硬的思辨對話...!總之不愛,生生地把理性與感性從故事中撕裂,而毫不動人。
一面信奉上帝相信真理,一面利用强权豪夺百姓。影片沉稳的叙事无情的揭露了这个伪善的现实社会,抨击腐败的政府机制,讽刺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以管窥天,个人与体制的对抗会发生在任何国家。政治与宗教隐喻完全渗透在导演冷峻的镜头里,冰冷基调让人绝望~
一部杰作,镜头冷峻大气,坏天气里的人物,超现实符号,有安哲电影的质感。只把它看成讲述俄罗斯“钉子户”的电影,迎合西方而得奖,冤枉了电影也小看了导演才华。“利维坦”的怪物隐喻,既是贪婪国家集权也是宗教的孱弱,男孩罗马很像《回归》里父权坍塌后的那个男孩,长大后能逃过怪物吞噬么?
这啥啊,俄版“天注定”?故事冗长无趣,人物脸谱化。片尾的宗教讽刺简直差到极点了,本届最被过誉的一部。
以前总抱怨电影不够严肃,现在是太严肃看得累…
导演再也难续《回归》的惊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