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人迹

Loin des hommes,Far from Men

主演:维果·莫腾森,勒达·卡代布,蒂杰梅·巴黑克,文森特·马丁,尼古拉斯·吉劳德,吉恩-杰罗姆·艾斯波西多,哈特姆·萨迪基,扬·戈旺,Antoine Régent,索妮娅·阿莫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4

《远离人迹》剧照

远离人迹 剧照 NO.1远离人迹 剧照 NO.2远离人迹 剧照 NO.3远离人迹 剧照 NO.4远离人迹 剧照 NO.5远离人迹 剧照 NO.6远离人迹 剧照 NO.13远离人迹 剧照 NO.14远离人迹 剧照 NO.15远离人迹 剧照 NO.16远离人迹 剧照 NO.17远离人迹 剧照 NO.18远离人迹 剧照 NO.19远离人迹 剧照 NO.20

《远离人迹》剧情介绍

远离人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达吕(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名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人,如今,他在一处地处偏远的山区学校里担任着教师的职务。某日,一名警察出现在了达吕的面前,将一名五花大绑的犯人默罕默德(雷达·卡特布 Reda Kateb 饰)交给了达吕,这个男人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堂兄,达吕要将他押往临近的村庄接受审判。 这门苦差事令达吕感到非常的头痛,因为他知道,只要默罕默德抵达了村庄,那么等待着他的就只有死亡,他不愿意做这样一个推手,但警察将默罕默德丢给达吕后就离开了,无奈之下,达吕只得带着默罕默德踏上了旅途。一路上,达吕不仅要提防默罕默德逃跑,还要保护他不受死者的亲属的袭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撞死了一只羊福冈恋爱白书10爱情公寓3画圣五杀愤怒管理第二季十万伙急牵挂风吹红河谷千眼向日葵邻居之星404不存在的国落夜读惊魂吟唱未来之歌的牛疯狂与美丽天地明察不信地狱星汉灿烂·月升沧海林荫路825号我有一个梦青春逗毒。诫魔法使的新娘西之少年与青岚的骑士起死回生你好,我的对面男友暗金丑岛君外传剧暗金犀原小姐文森特与世界的尽头白医生,余生请多指教战翼的希格德莉法最不情愿的转换

《远离人迹》长篇影评

 1 ) 一场被加缪预言的战争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曾于1954年写了一则13页的短篇小说《来客》,3年后收录于其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放逐和王国》当中。

同样是在1954年11月,反殖民争独立性质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全面在该国的民族解放阵线和法国殖民军队间爆发。

因此,这则发生于短短一夜,关于一个宪兵抓住一个当地杀亲凶犯,将其移交给一位法裔乡村教师,要求送往附近城镇进行判决的故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战争的不可避免。

导演大卫·奥霍芬将这则短篇进行了时空向度上的双向延展,大肆删减了宪兵角色,改编成为一个颇具西部片气质的逃亡双雄故事,并以此为脚本,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远离人迹》。

能说流利西班牙语和法语的美国演员维果·莫腾森,成为加缪小说里的乡村教师Daru,而曾在多部法国电影里扮演阿尔及利亚故乡人的Reda Kateb,则是小说中那个因惩戒性族法家规被追杀的Mohamed。

原始的族法与殖民地宗主国的法律,部落对凶犯的追杀与法军对游击队的绞杀,一道在尴尬的时间点涌来,成为Daru完成移交任务、Mohamed苟且求生之逃亡路上的可怖障碍。

维果·莫腾森那张坚毅的脸,非常适合荒凉粗犷的北非沙丘,他注定是一个有着暴力前史的狠角色。

果不其然,逃亡中的两人落入民族解放阵线游击队之手,藏匿于山洞中时,一位位战士上前敬礼,原来在二战的意大利战场,Daru就曾是这些法国外籍军团的指挥官。

如今,他们却成了拼死推翻法国殖民者的革命者。

当然,Daru并不认为自己该是敌人,甚至不该是法国人。

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作为开拓者的父母也葬在阿尔及利亚,这里才是他的故乡。

他和创造他的加缪一样,都是登陆北非时有些穿的“黑脚”(pied-noir),这个名单中的真实人物还包括:路易·阿尔都塞、艾迪特·皮亚芙、伊夫·圣·洛朗、雅克·德里达……他们都曾实打实的是北非土地上的一员,直至1945年5月8日。

这一天,盟军和群众在巴黎和法国各大城市乡镇疯狂庆祝来之不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阿尔及利亚东部塞蒂夫的市民却为着另外的目的走上街头。

他们一厢情愿的以为,在把年轻的孩子们送上欧洲战场并付出惨重牺牲代价后,戴高乐理应给予他们独立;他们还要求释放阿尔及利亚人民党(PPA)领袖Messali Hadj。

看着游行者挥开“非法组织”PPA那绿白相间的星月旗(现阿尔及利亚国旗)后,监控游行队伍的军警在慌乱中开枪了,并引得住在街边楼上的法国居民也向人群开火,一场混战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102名欧洲人被杀死,法国军队随即展开报复,甚至动用了飞机进行轰炸。

阿尔及利亚人在屠杀中究竟死了多少,双方数据存在相当大误差,法国历史学家认定只有1500人,但阿方数据却坚持4万5千人。

“突尼斯,摩洛哥,我们可以让他们独立。

但是阿尔及利亚是另一回事,这里本来就是法国的地方。

”一位法国军官曾如此坚持。

而这场屠杀的下令者杜瓦尔将军,在年老后毫无羞愧地汇报工作:“我的决定将独立运动推迟了10年。

”这些年,关于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纠结关系的出色作品并不少见。

2010年的《法外之徒》中的三兄弟,在屠杀惨案过去后,老大成了抵抗运动成员,被逮捕并送到巴黎关押;老二加入了法军参加了越战,被俘后经第三世界兄弟教育回国;老么在地下拳赛中成为最大胆的赌徒。

他们从马赛开始,为生存拼杀,最终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阿尔及利亚黑帮。

同年的另一部力作《人与神》,则置于1990年代,战后留在当地的八名法国西多会修士,在政府军和恐怖分子谈判破裂后,成为了惨烈的牺牲品。

而这部置景于同样山区的《远离人迹》,则以一种“明的净化”之高明手法,剔除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而将角色置于一场无力抵抗却又屡屡化险为夷的猎杀游戏当中,甚至心怀善意的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后代,升华成为西部片里常见的患难与共兄弟。

只可惜,那注定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加缪小说之外的真实历史,是由铺满荒野的尸首写就的。

 2 ) 远离人迹:人性的角落

“对于法国人来说我们是阿拉伯人,但对阿拉伯人来说我们却是法国人。

”——身处于1954年阿尔及利亚的战乱背景中的教师达吕的身份归属尴尬而矛盾。

他是一名隐居在荒凉的群山之间的一所小学校的地理老师,在这个土壤贫瘠人迹罕至之地,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清亮的眼眸就是他的骄傲,他的一切。

他在课堂上教授孩子们文明的起源,认识欧洲的几大河流,然而陪伴他的只有空旷场地上孤零零的晾衣绳,忽明忽暗的晚霞和孤独的篝火。

如果没有一个人的突然到访,他的生活可以依旧这样平淡的继续下去。

达吕被迫接受了一项令他打心眼里不愿意做的事情——押送一名杀人犯前往边境城市坦吉特。

杀人犯名叫穆罕默德,是家中的长子,因为粮食短缺杀了自己的堂兄。

达吕的第一反应是:“这事我干不了,我不能送一个人去死。

”逼仄的小屋,面对这种棘手问题的抵触情绪在无声的流淌。

教师达吕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留下了穆罕默德,让他与自己同处一室,为他准备床铺。

夜幕降临,穆罕默德却突然走出了门外,达吕握着手枪趴在窗口上张望,此时他的心里对穆罕默德还是有防备的。

半夜,穆罕默德仍不安静,口中念念有词的不知在说什么,他的怪异行为吵醒了达吕,原来穆罕默德病了。

达吕喂她吃药,又给他敷毛巾。

穆罕默德心存感激,对达吕讲述了自己的生活遭遇。

到底该把穆罕默德送到哪里?

达吕自己心里也没谱。

他一个人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住惯了,突然间闯进来这么一个小伙子,还是个杀人犯,他心里的纠结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很快的把穆罕默德交给警方或是军方。

而是选择与穆罕默德一起,踏上了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逃亡之旅。

他们接连遇到了好几拨武装分子,1954年正是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所谓的军方大肆屠杀叛乱分子,身逢乱世,一个人苟且偷安尚能勉强度日,身边又带着这么一个巨大的包袱,危险可想而知。

影片中有好几次,教师达吕想赶穆罕默德走,但穆罕默德是个无处可去的可怜人,到哪儿都是死路一条。

心中的人性再一次萌发,达吕陪着穆罕默德艰难的行走在风沙漫天的戈壁中。

大雨滂沱,他们无处藏身,只得返回原先的住处。

两人围着篝火,絮絮叨叨的说起心里话。

又来了一伙骑马的武装分子,缴了达吕的枪,用绳子牵着他们的手带着他俩一起上路。

好在达吕在军队里遇到了自己昔日的战友,战友解救了他俩,但前提是他们不能随便逃跑,实际上是把达吕当成他们的人质。

达吕和穆罕默德随部队躲藏在山洞里,第二天醒来却遇到反对军的一阵密集的机枪扫射,达吕和穆罕默德紧急避险躲过了子弹,最终他们重获自由。

两个人一起逃亡毕竟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分手之时,达吕对穆罕默德说:“如果你去往沙漠,我会对你的堂兄说,我把你交给了警局,你已经被警察处决了,这样就不会再有复仇之事,这样做,你起码能活下去。

不要回头,永远不要,不要投降。

”送走了穆罕默德,达吕在这里的教师生涯也结束了。

有时候,生活会逼迫你做一些你不愿意作出的抉择。

这部改编自加缪的《来客》的电影以肃杀粗粝的影像质感展现了困境中的人性,向我们揭示了世界的巨大荒谬之处。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同处于一个天平上时我们会作何选择?

当良知与法律狭路相逢,我们又会如何反思这种困境?

整部影片达吕和穆罕默德的交流并不多,达吕作为一名教师,眼神里流露的是一种智慧之光,尽管他看上去并不十分儒雅和博学。

达吕作为一名结过婚的男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也能给予还没有谈过恋爱的穆罕默德一些指导。

所以在最后他们被军方释放以后,达吕带着穆罕默德去了酒吧,并给穆罕默德找了一个女伴。

多年的独居生涯,达吕在面对美色的诱惑之时,像个孩子一样将自己的脸深深的埋在女伴的胸脯之间。

此时的达吕,已经无法重燃体内的激情。

在任何环境下,决定事物发展的态势的往往是人的态度。

达吕可以把穆罕默德立即扭送到警局,但他没有这样做。

面对一个生命,他选择给对方一条真正通往心灵的救赎之路,让穆罕默德自己明白余下的人生之路该如何面对。

这是达吕作为一名教师的人性,是一种富有良知与自省的人道主义情怀。

《远离人迹》基本上摈弃了配乐的营造,只是间或在一些过渡的场景上若有似无的响起清冽沉静的钢琴旋律。

这部电影无论从外在的形式还是内部的思想,都是极简的风格。

喧嚣中,我们容易迷失自我,但如此蛮荒之地,孤独与迷失感更甚。

前者是因为可供的选择太多,而后者却无可选择,只能迷失在自我的拷问和省思中。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种可以放逐心灵的地方,才能真正听到人性在心中的某个角落的回响。

 3 ) 《远离人迹》:不平凡的护送之旅

(芷宁写于2015年8月4日)影片《远离人迹Loin des hommes》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的短篇小说《来客》,在小说里,加缪再次冷静睿智地向人类的良知提出了种种疑问,也再次表明着他对人性和战争的态度。

对比之下,原著显得趋于写实,并相对简洁,而电影的呈现手法既凸显了其深沉文学的一面,又做了符合电影表现形式的添加、延展和升华,令两者相得益彰。

片中主人公达吕的身份十分尴尬,恰似现实中的加缪,作为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殖民者的后代,在法国人看来,他是阿拉伯人,在阿拉伯人看来,他又是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期间,站在人文和人性高度的作者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也都有着无法选择的两难境地。

片名叫做《远离人迹》,片中的镜头画面也常常清冽寂静、肃杀辽远到仿佛入了无人之境,可影片所述的剧情却充满了与人类世界相关的各种矛盾、冲突和麻烦,如杀戮与复仇、战争与独立、文明与涂炭、立场与站队等等,于是,在1954年阿尔及利亚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即便有着远离人迹、安静过活、了却余生的初衷,却也不得不与人为伍、与人思虑、与人考量,继而做出自己的抉择。

影片伊始,主人公达吕的身份是一位小学老师,他在孤零零的山区教室里给当地的阿尔及利亚小孩教法语,而贫穷的孩子们每日走山路长途跋涉来上学以换取拎回家的口粮。

达吕这位年纪一大把的男人的生活显得既支离破碎(妻子早逝,他孤身一人居于简陋的校舍),又得其所哉(在教学时这位看上去坚毅冷酷的人有那么点温暖),然而,不速之客的突然登门,让达吕的生活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奥尔德斯·赫胥黎说过:“经历,并非是发生于一个人身上的事,而是他做了什么来应对发生的一切。

”达吕是个有着过去经历的人,而他也将做点什么以应对即将发生的事——老实的阿尔及利亚村民穆罕默德选择杀死堂兄而后自首的做法,也是在现实困境与民族习俗的角力中不得不选出的一条牺牲自我以“顾全大局”的路,于是,达吕这杆老枪也不得不再次催马走天涯……外形刚毅冷峻的银幕硬汉维戈·莫特森,似乎很适合出演达吕这样的有过去的人,影片给达吕添加的二战时期法国外籍军团少校的身份,似乎也适合莫特森的形象,也让达吕这个人物在片中面临着更为复杂尴尬的境地,如在护送穆罕默德去警局自首的途中,他们先被阿方独立军俘虏,后又被法方政府军解救,独立军中有很多达吕二战时的旧部,他们给他松绑叙旧,而法军敬达吕是二战英雄,还当他是预备役军官,于是,摆在达吕面前的依旧是选边站队的问题。

维戈·莫特森诠释的达吕,除了眼角眉梢、举手投足间的沧桑溢于言表之外,在性情方面还有些层次感,特别在和穆罕默德的相处中,从起初对其礼貌的疏离,到怒其不争,再到对其处境的感同身受,从一开始的不得不护送,到沙漠里遭遇局部战时的相互关切,再到希望能给穆罕默德提供另外一个选择……而瑞达·卡泰似乎总在法国电影里饰演阿尔及利亚人,他饰演的穆罕默德一出场就仿佛有着精神上的枷锁,他也将人物那起初的绝望到最后的看到些微的希望拿捏得不疾不徐。

影片在场景的设置表现上有着简约却明晰的美学,如再现独立军被围剿的场景时,很技巧地让观众只听闻子弹的呼啸、看到子弹的击中和人员倒地,缺省了围剿者枪击的正面镜头,却令画面充满了言语之外的东西。

另外,该片的外景画面拍摄得美而壮观,将北非苍茫寂寥的山区景色尽收,当主人公改变了一个老实人的人生轨迹,乘夜色返回小学校时,镜头中北非的夜,壮美而苍凉,独行在山脊的达吕像行走在天际间,空中那一轮明月很亮,却也很凄清,令人想起巴勃鲁·聂鲁达的那句:“他就像黑夜,拥有寂静与群星。

”在这样干净冷冽绝美景色的掩映下,第二天,既是战士又是老师的达吕给孩子们上了他在这里的“最后一课”,是的,达吕人性的良知高于战争,高于裁决,也高于世俗,这也决定着他必须离开……史蒂夫·罗杰斯说:“一个人也可以赢得一场战争。

”是的,有的时候,可能会发生。

(杂志约稿)

 4 ) 灵魂在同行的路上

从远离人迹,他享受自然生命,同情人、动物、自然,他始终是一个独立且高傲的存在。

被高山的荒凉迷惑,犹如痴睡的婴儿,妄想着人就是不得自然的。

在他看来,坏人才有做错事的权利,一个坏人是万万不可有良心的。

(当前,我面临尴尬,就是一切经思考的文字太矫揉造作,然而,我却失去了直白的能力)在孤独的绝迹的山顶,他看着两个人一匹马走过来,对于这撕破宁静的人,他表现出冷淡、恐惧、同情、担心、愤怒。

远离人迹啊!

这是谁都无法剥夺的,他心中的善良在梦中打败罪恶,他无法亲手给别人自由,他的自由啊!

这边界就是寂寞。

干旱滋养的土地,煅烧着石头;人迹堆积的垃圾,腐臭了自由。

(我想,平凡的人生,需要更大勇气吧!

一个人要放弃多少欲望才能做到)若不是雪下至十月,这个远离人迹的地方,还会有人陪伴吧!

这个人的到来,打破他的自由,远离人迹的自由。

他指着山下,告诉他可以逃离,从此自由;然而,一切并非如愿,这个人选择另一条路。

远离的他,与人越来越远,可能他真的远离太久了。

 5 ) 人迹之外,是孤勇还是迷茫?

荒漠之中,一名教师正在一间孤立的教室里授课,上课的孩子们衣着褴褛,对于老师的苦心一无所知。

随着一名罪犯的到来,教师善良背后的戒备开始显露,而伴随着一场荒漠跋涉,更多的矛盾被剥露而出,让主角的心理决绝中却带上一丝无奈的荒诞。

我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矛盾的集合体,接下来也将由其展现的矛盾逐一展开。

矛盾其一,善良与戒备。

电影可以说集中塑造了男主角善良而坚毅的人物形象,他冒着危险执教,搭救身陷困境的罪犯,放过了昔日旧友。

可是他在床边随时准备枪,在冲突中误杀路人,最终又不得不放弃教学寻找生路。

主角在坚持善良的本性,却一次又一次做出违背善良的事。

这一矛盾,电影直接解答为战争的迫使,但也是为更深的主旨作暗示。

矛盾其二,顽抗与降服。

这一矛盾可以单从配角来看,也可以直接将主配角视作一个人的两种心态的对抗。

配角在与堂兄弟的争执中选择将生命献祭给第三者,主角在纷乱的战事中顽强求生,绝不妥协。

配角最后的两条路,也是这两者的抉择,但配角的形象实在不够立体,才让我诞生了分身的想法。

这一矛盾,是凡人在征服面前必做的选择,而电影的结局也给出了答案,也就是坚守内心的主权。

矛盾其三,付出与收获。

这一矛盾是就个人而言的,可以看配角对于生命的取舍,也可以看主角孑然一身的孤勇。

这也是最让我在结局感到怅惋的一点,在沙漠里渺小的教室就像战乱中飘零的男主,虽然在坚守内心的坚决,却终究难以撼动战争,电影最后尤其放大了沙漠带来的孤独无助之感,让我怀疑主角的付出是否获得了他所应有的回报。

此外,还有很多难以言尽的矛盾,包括主角在战争中的立场,对于敌人的宽容与决绝,友谊与冲突。

这些矛盾搅乱了电影的内涵,让荒漠之中生长出荒诞之花,让结尾的空虚给人以震撼。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还不是主角的负隅顽抗,而是这种空虚让我感到的迷茫。

正是如此,我对导演所抱的态度十分不解,他究竟是打算以乱世衬托主角的坚毅还是想以种种矛盾构建一种自我质疑的态度。

我想,导演可能还是打算以这些矛盾反衬主角的性格,无意间让我感到怀疑,可惜对于两种解释我又偏爱后者,才不亏这沧美的景致,也有些“远离人迹”的意味,这样解释时故事似乎又做出了过多的选择。

很让我纠结。

此外,个人认为前段故事过于拖沓,还停留在单调的人物性格层面就开始了行程的推进,虽然留悬念却很让人莫名其妙,况且与后来展现的人物背景也缺乏联系。

另外,配角的演技让人出戏,直有人格分裂的症状。

总之,最后呈现的故事骨架还是有些不尽人意。

 6 ) 加缪故事的另一个结局 [猫]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7月号,如需转载请一定告之本人并注明出处。

-- 取材自加缪短篇《来客》的电影,保持警察抛给法裔教师一个杀亲犯、命其押送他去坦吉特受刑、教师放走他给他选择自由这个故事主干不变,再加入大量教师与犯人之间、此二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情节,既把故事拉伸成一部环境特殊的公路片,又涉及不少加缪本人的背景元素。

故事发生在1954年,正值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之初,原著中大段对“只长石头的不毛之地”的描写,被直观还原成影像,而常教阿拉伯孩子学地理和历史也分给他们粮食的法裔教师达吕,话少、英俊、壮实、勇敢的主角,由维果·莫腾森扮演。

囚徒的形象比原著丰满,他能较清楚地表达投案是理性分析局面后的决定:我为了全家的粮食杀了堂兄弟,堂兄弟的兄弟们会来杀我,我死后我的兄弟又会为我报仇……不如接受法国人判死刑,以此结束血仇的恶性循环。

他甚至客观上成为达吕的审判者:达吕误杀一名阿拉伯人后狂暴地大骂着推卸责任,囚徒则默默为亡者祈祷,埋葬;多次目睹达吕骂咧之态后,囚犯温和地问他对孩子是否也如此。

路遇的反叛游击队里有达吕在二战时的战友,这让达吕“法国人认为我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认为我是法国人”的身份尴尬得更刺眼,他的立场也照搬视阿尔及利亚为母亲的加缪反对该国脱离法国的立场。

他当面指责法国军官屠杀已投降的叛军,则完全像加缪附体,更不必说达吕还对加缪故乡阿尔及尔充满甜蜜的回忆。

电影对小说最大的改动在结局。

原著里囚犯自愿走上通往监狱的路,达吕回学校却看到黑板上“你交出了我们的兄弟。

你要偿还这笔债。

”的字迹,他感到“在这片他如此热爱的广阔土地上,他是孤零零的。

”这孤独就是荒诞——现实世界与人类期望之对立。

而电影中,达吕为了唤醒囚犯的求生欲望,带他去嫖妓,满足他碰女人的心愿,也许这招奏了效,总之囚徒选了生路,达吕则要远离他默默耕耘的校园,他的故土。

这结局有了一丝改变命运的希望,也许代表部分现代人对自由意志能起决定作用的信心,达吕甚至相信神的保护,但谁能保证悲剧命运不会轻易覆灭反抗中的渺小个体呢?

四颗星亮点:浓重的加缪气息,清晰的哲理内涵,另类摇滚音乐人尼克·凯夫及搭档的配乐,真实却不失美感的画面。

你还可以看:《超脱》、《空中杀手》、《种树的牧羊人》---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7 ) 有维果有加缪的远离人迹

近期《看电影》封面是《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想着家里的《达斯维德本纪》,可以对照看,买了一本。

儿子先翻,过会儿冲我说:”你王有新电影,竟然改编自加缪的小说。

维果一直这么酷炫的吗?。

“哦。

太不关心我王了,竟然是去年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也好久不关心电影节消息了,除了今年的戛纳侯孝贤。

他到网上查查,说”网上资源都有了。

这种电影除了参加电影节会上影院吗?

“我也不知道,在当地院线是会上的吧?

至于引进大概无望。

年初维果和邓腾特的悬疑片《死亡地中海》整个影院就我一个人,这片貌似更冷门。

电影介绍说改编自加缪的短篇集《流放与王国》中的《来客》,正巧,去年看过《局外人》《鼠疫》后从书店顺来好几种加缪的集子,上海译文出版,其中《流亡与独立王国》六个短篇,没有《来客》,丁世中译。

参照电影介绍应该是书中的《东道主》,山区的小学老师被迫押送一个阿拉伯犯人,小说只有十几页,顺便看完了,很简洁,立场选择都很无奈。

不知道加缪的题目原文是什么?

怎么一边译成东道主一边译成来客,当然从内容看哪个都成,但是法语的原词是什么呢?

晚上看电影,电影开篇就是阿尔及利亚1954,读小说时候时间背景都没想到,电影延伸了很多东西,引入背景时间,当地的人,阿法对立,族群的习俗,全篇很沉稳,摄影很美,贫瘠的土地 山区,维果演技一如既往的好,这个人就该是这个样子。

只是导演是不是觉得他有杀手潜质,眼明手快比小说里多杀了两个人!

小说里只暗示他能自保什么也不怕好不。

这里给他加了二战中外籍军团少校的身份,路上还遇到阿方独立军,很多他原来的手下,以及法方维护军,他们还当他是预备役军官,身份的尴尬哈;就是觉得他有点滥好人,不自觉的同情阿拉伯犯人了。

小说里的他更疏离更简洁。

阿拉伯犯人演员也很好。

他的选择也耐人寻味。

影片很安静,虽然冲突很多,导演没滥情。

有时候看着觉得热闹的视效呢?

观影习惯真给影院电影带跑了。

有加缪有维果的电影,真的值得一看。

 8 ) 值得一看

它所表达的东西,那些伟大的,纯粹的,人之所以为人的。

人之所以伟大,应该是和他的功业无关的。

有关的只是人格。

别人同情一下就说圣母的是一点逻辑都没有,首先你是个人,对面受苦的罪犯也是个人,你看到他在受苦同情他是因为他也是个人,他本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可是他犯了错,所以现在落得如此下场,你是同情他这个生命,而不是同情他所犯下的罪,这不是同情心泛滥,也不是圣母,而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关爱同类的天性而已。

影片中,看完以后真的感受到了北非阿拉伯人民俗的无知,法国人殖民军队的无奈,被夹在中间的法国支教,究竟该如何选择?

他自己无路可走,不如放别人一条生路,伟大的爱!

法国电影拍得很稳很细腻,看下去是种享受。

而且看了这个电影以后,真的很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影片,还是一种对人们的反思!

而且自己本身就有一种追求自由的权利吧?

 9 ) 左边是警局 右边通往沙漠

首先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的知识基础,我是开了1.5倍速把它看完的,剧情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

就好像风过留痕一般,这部影片在过程中带给你平淡的感受,但在某一个回想的瞬间,让你觉得选择权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那些好像天大的事、仿佛无解的题,其实不必去纠结,算了吧,没关系,去面对吧。

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有任何一个起眼的建筑物,唯一像点样子的,就是那一间教室。

很多次两个人在画面的一侧显得非常渺小,整个贫瘠的地区也没有一点温柔的色彩。

但到影片后半段的时候,他拿枪抵嫖资那会儿,在妓女的怀中留下了一滴眼泪,我不懂那眼泪的含义是什么,但是我当时在思想上对这种嫖娼行为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的限制,就觉着这两好兄弟就得这样一起扛枪嫖娼风流肆意。

在他们这种环境下奢谈爱情是不可能的行为,不是哪一种生活都能过得如此理想主义。

电影中所描写的生存规则与现代社会相比较而言实在太残酷了。

中东阿拉伯武装斗争恐怖分子等等因素……所以会感慨人性果然是伟大的,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展现非凡的毅力,难道这就是人类繁衍至今的生存之本吗?

再次想想又觉得自己好像不是看了一部电影,而是看了一本画册似的,就这样快速翻阅着,然后暂时放下了这段历史。

 10 ) 如何面对世界的荒诞?

本片改编自阿尔贝加缪的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中的《来客》。

这个中文译名丧失了法语原意一语双关之妙,法文为《L’Hôte》,既有客人也有主人的意思,将作为法国人的达吕在阿尔及利亚应该是客人成了主人,应该是主人的阿拉伯人却成了客人的这种关系进行了精当的概括。

加缪是“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一旦人们认识到世界充斥着未知和不确定,便会产生荒诞感,而如何面对荒诞?

加缪指出了三条路:1,生理自杀;2,哲学自杀;3,反抗。

前两者是加缪所摈弃的生存态度,他提倡的是反抗。

正如影片中长期经历战争的达吕,他通过传递知识及救赎阿拉伯人来反抗这个四分之三全是石头的贫瘠愚昧的土地,他反抗战争,因为别无选择杀了一个人而崩溃,指出杀害投降叛军的将领是犯罪…又如那位杀害自己表兄的阿拉伯人,在这块充满饥饿与死亡的土地上,他毅然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力…虽然,这荒诞的世界并不曾也永远不会给他们丝毫的回应。

电影与原著在一个关键情节上有所不同,电影中阿拉伯人最终选择了“自由之路”,而原著却走向了“死亡之路”。

虽然选择“自由之路”也是一种反抗,但这种反抗会给阿拉伯人的同胞及达吕带来麻烦,是一种肤浅甚至是自私的反抗;而选择“死亡之路”看似是妥协,实则是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我的反抗,是一种崇高的、超我的反抗。

个人认为,后一种反抗更加深入人心。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点并不影响全片的哲思表达,仍是一部上乘的作品。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加缪的一段话作为该影评的结尾:“反抗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基本方面之一。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我们除非逃避现实,否则便应该从反抗中找到我们的价值”——加缪

《远离人迹》短评

13,“你是长子,那么你的名字叫穆罕穆德。是的。”看一部加缪小说《来客》改编的电影《远离人迹》。一个正直、善良而勇敢的人,一个人,没有孩子,没有家,在荒原上教一群孩子识字,给他们粮食。他信任的人托付给他一件事情,尽管不是他愿意接受的,那个人走了,他就去尽力完成他。最后他死在维护那件事情的路上(此处为虚构的虚构),除了他教的那些孩子,无依无靠,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或可继承的——除了他曾经是那样一个人存在过。应该读加缪的小说,因为他有爱,深刻的爱和正义,并且坚毅、勇敢,坚持维护人的善。

5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令人眼前一亮的法国电影。

8分钟前
  • YQY-Vader
  • 还行

原倍速播放 零星看了两个片段 交心与告别 惊叹于村子的“文明”

9分钟前
  • aloke
  • 较差

自以为艺术,一碰到那种为了陌生人就一股正义感油然而生的为了陌生人赴汤蹈火的傻逼艺术片我就头疼,你他妈就是一个乡村男老师,你玩什么终极保镖,你要保个高圆圆之流我也还能当娱乐片看,你他妈保个邋遢中年男,还义无反顾,你能给我讲讲人生道理不?我完全不能理解啊

11分钟前
  • 不解释
  • 很差

改得很多。增加了政治和民族的现实,保住了存在主义的气质。Viggo年纪越大越不像美国人了。

1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加缪是大帅哥啊」

15分钟前
  • 書呆子
  • 推荐

周日上午自然醒来,在阿尔及利亚流民的命运里峰回路转。每个人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但在他人的故事却可以让你见识千百次的人生。这便是书籍和影音的能够给予人的。同情一个生命,以至于放弃自己的生活,是人性里美的部分。

19分钟前
  • dino.
  • 力荐

风暴将至,无人幸免 -- 改编自加缪短篇小说《来客》。

21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有一种北欧性冷淡风,不是太看得懂

23分钟前
  • 寻梦之旅
  • 还行

不毛之地,光秃秃的山,这样的土地是怎么养活这些人的?一会教书,一会世仇追杀,一会被绑架,一会激战,一会逛窑子,挺魔幻的世界

24分钟前
  • 寒塘鹤影
  • 推荐

🤢

28分钟前
  • 速度外正
  • 很差

阿尔及利亚风光如果不是高温的话还是很美,情节相对简单,有点反战的情绪在,

32分钟前
  • Futako
  • 还行

完全挑不出任何可以评价的点,既不突出,也没有缺憾

36分钟前
  • typacm
  • 还行

被歷史吹走的人.

37分钟前
  • YuRAY
  • 推荐

原来又是加缪,身份认同母题下无数次回答。音乐小提琴如诉,摄影油画般,赞。山谷里一所学校、一口井、一棵树、一个老师,教着一群小羊倌…一天一夜旅程,一场暴雨、一次战斗,送走莫哈默德,上了最后一课。

38分钟前
  • tiangelei
  • 推荐

18/12/27

41分钟前
  • 2046小马
  • 较差

漫漫黄沙戈壁滩,就像一部风光片。

46分钟前
  • RongYan
  • 还行

不要投降

51分钟前
  • 一只熊猫
  • 推荐

远离加缪。

56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还行

平淡的剧情真的没啥可看的

58分钟前
  • Ninety-Nin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