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两部新片上映,其中《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以530万元的实时票房超越《华丽上班族》成为本周上映的新片里票房表现最好的影片。
”9月4日16时,光线影业微信公众号发布票房数据。
最终,在排片率仅为4.25%的情况下,《亚马逊萌猴奇遇记》这样一部适合全龄观看的影片,首映当天便取得650万元票房(截至9月4日20点30分)。
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不乏好莱坞动作大片、歌舞片、文艺片、爱情片、战争片等类型片,《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却在上映2小时即拿到500万票房,其上座率从上午5.94%到晚上21.52%持续攀升,力证影片的水准和影响力,连特意赶到中国参加首映礼的法国导演蒂埃里•拉格贝尔本人也觉得非常惊喜。
在当日大盘未能破亿的情况下,《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成为票房担当,在排片并无优势的情况下逆袭创造642万元票房。
无独有偶,7月,《大圣归来》也以公映当天10%的排片率收获1792万元的票房,之后票房一路飘红。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可能将成为又一个“现象级”票房奇迹。
从这些映前“被低估”,映后却以观众口碑的推动获得成功的影片不难看出,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变革。
不少电影人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在波动,逐渐转向成熟。
邀请大腕参演、砸钱做特效、制造噱头吸引观众已不再是票房的强心剂,“娱乐至死”也不是观众走进影院的唯一目的。
尽管“唯票房论”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院的排片,但“娱乐”已被重新定义,它不再等同于表面的喧嚣、感官的刺激,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精神意义上的愉悦。
毕竟,如果买一张电影票只为娱乐,只会让电影愈来愈“廉价”。
因此影院不再是商业片独揽天下,而是更多元化,给观众以多种选择,院线生态才会更好,观众也越来越有耐心,而是只是把看电影当做一种快餐消费。
尤其在近期,愈加能看出观众在选片时已不会被宣传“牵着鼻子走”,不少影片在票房表现不俗的同时,也获得极好的口碑。
而观众对这类电影的讨论也更深入电影本身,而不局限于娱乐八卦。
《大圣归来》、《烈日灼心》等影片即是最好范例,电影以质取胜,观众也绝对买账。
此次《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之所以能带动一股观影热潮,不外乎也是如此。
它是一部全由动物出演的影片,虽无对白,但却不是“动物世界”,它剧情丰富,悬念迭起,加上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制作人布鲁诺•库列斯的绝妙配乐,使得很多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表示,正是因为没有语言的干扰,他们才可以真正进入亚马逊热带雨林,倾听自然的声音,这才是最好的语言。
然而,为了能让观众有这样的观影体验,拉格贝尔前后花费了7年时间。
影片拍摄极为辛苦,导演对镜头要求甚高。
一位摄影师为了拍到美洲角雕,在40米高的树上呆了整整6天,因此,影片里的镜头才能做到独一无二的。
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当下,这样的拍摄方法几乎等同于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的差别,但潜心做好电影每一帧的“匠人之气”,才最能打动观众。
因此,好电影,观众是等得起的,而只有不以功利心制作出的电影才是观众所需要的,这也应该是电影的底线,《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就是一个佐证。
更难得的是,这部影片没有年龄门槛。
有观众表示,从影片中,孩子看到的是“自然“,成人读出的是“社会”。
孩子看到小猴在自然中求生的艰难,成人看到的是猴子“背后”的自己,一路走来,摸爬滚打,酸甜苦辣,百般滋味,终究长大。
事实证明,没有喧嚣与商业元素,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愿意看一部“安静”的电影,这才是电影最好的生态。
这是一部没有对白的3D影片。
故事架构其实十分简单,讲的是一只从小关在笼子里,被一个墨西哥小女孩养大的亚马逊小猴在一次飞行运输过程中意外坠落到亚马逊热带雨林;离开了人类圈子庇护的他,怎么样从笼子里逃生,又怎样开始学会自己找吃的,接着学会和真正的“同类”打交道,最后给自己的生命取向一个完整完美的交代的故事。
按照这个逻辑,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放逐”、“寻觅”、“深入”和“知返”; 在“放逐”过程中,小猴先是被一群奇怪的“貘”(形象参见经典动画《神奇宝贝》里的索利普)救出了笼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次他获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可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份自由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走出了飞机的他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有,他能做的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踩一步是一步,渴了抬头喝雨水,饿了学地上的各种生物吃各种乱七八糟的食物,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很长时期的寻寻觅觅:昨日放到碗碟里的还是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今夕却只能对着一轮残阳一汪剩水在枯藤老树里犹如一条丧家之犬。
踏上了“寻觅”之旅的小猴尝试着吃了很多以前没吃过甚至都没见过的东西:野果,山菜,菌类甚至是树叶,而在漫长地觅食过程中,他毫无意外地食物中毒了,倒在一堆灌木中睡了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被另一只同类的亚马逊猴弄醒了,很惊讶地发现自己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同类以后,他很高兴地跟着那只犹如天使的同类回到了种族聚居的地方。
随着自己渐渐地“深入”雨林,他也学会了很多本应属于他的“天性”。
在群落里,一开始大家对他还不错,打猎用餐都邀请他一起行动,可后来猴老大发现这个同类虽然看起来跟他们一样,但行动缓慢,碰到大型天敌的时候警觉性也很低,便认为他是一块种族的“短板”,从此不再过多理会他。
他也深知自己跟这群“同类”实际上已经大相径庭若干年,虽然拥有一样的毛发和身体构造,却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但是如果自己冒然离群行动,那无异于自掘坟墓;因此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吃同类打猎剩下来的东西。
白天猴老大带着小弟出门打猎,他就远远跟在后面,等弟兄们吃饱了喝欢了,他再从隐秘的地方跑出来拣点剩菜剩饭;晚上趁大部分动物都休息的时候再自己出门探险,寻找自己的归宿。
走着走着,在一天凌晨,忽然从正前方传来一阵伐木电锯的声音。
小猴子能感觉得到,这便是他寻找多时的,那个虎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的花花世界。
跑过了一堆又一堆倒下的树木,又走过了一摞摞垒起来的檑木,忽然一座小木屋出现在了他面前,抬头一望,忽然发现一个小女孩正在向他招手,还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类似饼干的东西。
他犹豫了。
在他的世界观里,一边是痛苦的追逐,一边是追逐的痛苦。
但是最后他选择了转身离去,如同从来没有来过这个木场。
他来到河边,亲手摘下了那个曾经陪伴他长大的红色项圈,沿着河边又回到了雨林深处。
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被称之为“伟大”,不是因为拍摄前期的资金多,更不能因为后期的广告或者票房收益高。
而是每个观众能从这样一部可能看似普通的作品中看出人间百态:有的人觉得看到了“自然”,可有的人能感觉到“社会”。
有的人把自己的情感套用到猴子身上看到了生活的辛酸苦辣,但有的人可能只是觉得导演在意淫而已。
一只小猴子因飞机坠毁独自落入亚马逊丛林中心,他要在丛林中学会生存和保护自己,他需要适应在这未知的世界,神奇的大自然充满精彩,也充斥着敌意……作为失事飞机的幸存者,他是幸运的,但他还是要独自面对大自然的考验:与食肉动物、有毒的植物以及亚马逊丛林的绿色屏障作斗争……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整部剧没有任何剧情,不要担心剧透实际上我去看之前,也看过影片,知道此片剧情较弱,但是冲着亚马逊的风光还是去看了但是去了之后才感受到深深的恶意整部片子,70%的时间是在拍猴子,20%的时间是在拍树,注意,是在拍同样的树,白天的树和下雨的树,并且没有反应出亚马逊的感觉,绝对会有审美疲劳。
另外还有10%的时间,才拍了些亚马逊里生活的其他动物。
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群小朋友还在大喊 蛇,猴子,虫子等等,但是过了半个小时,一个个小朋友就在大声问:怎么还不完啊,没意思不好看啊。
因为到半个小时之后,基本上该出现的物种就已经出现完了,后面就没有什么新鲜物种了。
所以,想要在这部片子里欣赏亚马逊的朋友们,你们就真的不用去了。
因为片子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亚马逊。
最多拍的就是树林而已70%的时间都在拍猴子,你想能有多少给亚马逊?
猴子都做了什么?
其实什么都没做,因为没剧情,就跟你在动物园看的差不多。
没啥特殊的,估计就多了个猴子游泳而已
极致到位的3D效果真的让本来毫无概念的亚马逊雨林瞬间变成了我的“梦想之地之最”!
没有对白,但贴近人最原始的交流方式和语言。
小孩子通过萌猴的经历满足一切好奇与冒险的心,而大人最终看到了关于人的抉择:跟从自然的选择,跟从自己的内心。
看到一位作者写的影评,欣赏那句“与自己和解”,小猴并不懂得人类的心计,所以它自然的演绎在人看来成了最好的隐喻。
与各位分享这篇评:《要扯下项圈的不仅是猴子》吉安冰一场意外的空难,一只来自马戏团的僧帽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独自走进了亚马逊雨林,面对这个凶险而壮丽的世界,小猴开始逐渐适应自然环境,在猛兽和危险前保护自己,它穿越雨林,寻找自己熟悉的人类。
而当小猴发现雨林的边缘,人类在肆意破坏着自然环境时,它返回了雨林,并扯下了自己脖子上的项圈,重回大自然的怀抱……这部影片早在2013年就在法国上映,导演拉格贝尔曾执导《白色星球》,并在全球掀起了一阵保护北极熊的热潮。
这次,他将视角投入了亚马逊热带雨林,花了7年时间才完成拍摄。
影片中绝大部分表演由动物来完成,主演僧帽猴的表现,堪称影帝级,尤其是利用镜头传递出的猴子心理的复杂变化极为精到。
这样的利用动物的“伪纪记录片”拍摄手法在另一部法国电影《河狸白毛历险记》中也有涉及。
只不过与河狸比起来,猴子的一些行为和思考方式,由于物种上的近似人类,更容易被人类观众所理解并且感同身受。
整部电影拍摄手法很特殊,训练动物们完成演出,而通过3D,我们更立体全面的欣赏到了亚马逊雨林中的景观。
无处不在的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充满环保主义,让电影意图很明确,就是唤起人们对于自然保护的关注以及对人类野蛮发展的担忧。
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却要求剪辑和逻辑线的水平更高。
“伪纪录片手法”的电影不乏精品,如《女巫布莱尔》、《死亡录像》等。
而《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故事主线相对简单,使得影片稍显平淡。
但其出色的画面与音乐,我想大多数人在观看这部没有对白的电影时,并不会出现太多疲劳点。
(音乐制作由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音乐制作人布鲁诺·谷莱操刀)所以说,出色音乐对人的感染力实在是相当大。
我想大家恐怕都不会忘记主角猴子愤然扯下项圈的画面,这个画面标志着猴子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猴子等野生动物们对大自然的情感。
不仅如此,扯下项圈还有一层隐喻:每个人都是复杂多义的,成长就意味着要学会选择,才能与自己和解。
但除了片中扯下项圈的猴子,电影的中文译名也急需“扯下项圈”,电影的原版名字为《Amazonia》,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古亚马逊”,而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片名为《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一下子把这个原本充满自然奇观、新奇手法、人文关怀的片子,直接拉到与《熊出没之雪岭雄风》差不多的档位。
如果不是特意去了解,基本上所有人看到片名都会认为这是一部没有挤进暑期档的国产3D动画,而这样带来的票房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奇遇记”、“历险记”、“大冒险”已经让人们心存疲惫,这部《亚马逊萌猴奇遇记》的确很适合小朋友看,也会有对大自然的启蒙作用,但这样的片名很有可能把一些真正热爱电影的人们挡在电影院外面。
选择这个片名的方式恐怕也是来自对某类题材固有的观念,也许哪天动物们不再是在电影中“历险”、“冒险”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会真正的缓解吧。
所以,需要摘下项圈的不仅仅是猴子,还有我们。
在这个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与共存一直是一个长久不息的话题。
这样一部电影,不仅是给小朋友看的,《亚马逊萌猴奇遇记》的目标观众是针对全年龄段人群的。
对于孩子来说,除了能从电影中获得欢乐,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对于年龄还小的孩子来说,通过动物的故事能更好的让他们了解自然,自然的美好之处与大自然带来的惊艳。
让孩子能从小懂得大自然的存在对于动物朋友们是多么的重要,很多思想都需要从小抓起。
对于成年人来说,通过《亚马逊萌猴奇遇记》能更加珍惜亚马逊雨林对于人类生存,对于地球的“健康”的重要性,虽然商人的思想依然商业化,但是在人口如此庞大的地球上,多一份力量也是不可忽略的。
对于电影爱好者,该片更是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闭幕影片,作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全由动物出演的故事片,影迷们千万不要错过。
虽然全由动物出演,但是不必担心,这些动物是巴西动物救助保护中心中的150名僧帽猴中挑选出的五名,制作团队以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剪辑而成这样一部故事片。
这样一部具有意义的电影值得更多人观看,其深远意义也值得更多人去感受,去理解。
是我喜欢的纯动物电影,人类在这类型影片中,就是个引线或者点题的“道具”。
导演用了7年时间,把这部电影送到观众面前,国内的导演,现在谁还会有这样一份心?
电影镜头未有多唯美,但真实而漂亮。
小猴子从一开始对自然茫然恐惧懵懂到逐渐融入,在音乐的衬托下水到渠成。
当它放弃回到人类身边,把项圈解下来的时候,这只大自然的孩子就真正回归了!
在自然中活着,虽然各种艰险,但那是真正的活着!
电影情节比较单一,但细节值得玩味。
不推荐带小孩子看,这不是动画,也并不搞笑,孩子没那个耐心,同场的退场好几个。
也不推荐成人看,除非跟我一样喜欢纯动物电影或者喜欢《动物世界》、《人与自然》。
PS:如果虫子镜头少点就好了!
这样一个中文片名,偏偏影片里面展示的却是一只杂色猴子,满脸的老气,实在不知道哪里萌了,说实在的,心里是有落差的。
从始至终,我都不觉得这猴子可爱,或许是因为它皮肤又黑又粗糙,或许因为它像人却又不成比例的脸,或许因为它缺乏自然的生气。
当然,后面的遭遇更谈不上神奇了。
这样一个为了吸引眼球却文不对题的媚俗标题,实在有糟践这部影片的嫌疑,也破坏了中文语境。
我想了一个——亚马逊莽荒记,献丑咯。
整部影片采用了中距离的镜头,保持着客观平和的叙事基调,虽然有些平淡,但真实自然。
这样一个中文片名配上不太有特色的海报,一度让我以为又是好莱坞迪士尼的3D动画电影,不知道多少人有这样的误解呢。
最初我就是带着这样的预想来看的,结果第一个镜头就惊到了我!
这该是花了多少工夫,多么巧夺天工的技巧,才能打造出这样与自然毫无二致的3D效果啊!
掠过山林,展示在眼前的是偎依在山海之间的人类城市,依然可以以假乱真!
两位大叔盯着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距离较远,我仍然不能确定这是真人还是3D电影!
我也是眼拙!
直到镜头拉近,清晰地呈现出这个黑乎乎的猴头和一位不太明媚又有些凌乱的小姑娘,这时我才大呼上当。
我是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上看的这部电影。
由于有前面的各种心理落差,我的初印象已经不是太好,明白这是一部真人(真物)电影后,我就想啊,这样一只真猴子,后面绝对演绎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所以一直有中途关掉的冲动。
似乎中途关掉过一两次,又似乎只是暂停了一两次,但最终还是看完了。
让我最终留下来看完的,主要原因不是这只猴子的命运悬疑,而是画面的精美和自然的生机,以及我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好奇。
那么,就先说一说这部电影的画面效果吧。
宽幅的画面给人稳定感,也能呈现更多的背景信息,当然,现在几乎所有电影都是这样的画面比例。
从空中俯瞰亚马逊平原,水域广大,植被遍布,景象非常壮观,真可以作为地球的名片了。
置身在茂密的丛林中,不得不感叹这片土地的生机之盛。
各种树木的枝叶遮天蔽日,地面被绿油油的植物和残枝败叶层层覆盖,清澈充沛的水泽随处可见。
这里真是动植物的天堂。
阳光,雨露,绿树,水泽,看得人心旷神怡,看得我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冲动。
虽然我也强烈地感到,这种环境绝对不是对人类友好的。
在这样美好而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僧帽猴米亚开始了回归自然的旅程。
导演安排了一次坠机,让米亚意外地逃离了人类世界,被迫置身于亚马逊丛林的某处。
我总疑心,一只被人类豢养多年的动物,是很难适应大自然的,它要想回归大自然,面临的将是史诗级的挑战,如果成功,那真可谓是一部传奇。
但是本剧中,这只猴子面临的危险不够多,也不够烈。
它可能不会主动出去觅食,最后可能把自己饿死。
又或者在生存本能的驱动下四处乱闯,又会遭到各种毒虫猛物的侵袭,即便死里逃生,也必定是险象环生。
但米亚遇到的真正的生命危险只有误食毒蘑菇和遭到猎豹攻击两处。
瀑布蟒蛇两处都莫名其妙地安然无恙,猛禽的攻击本来也不会对它造成太大威胁。
或许是因为周围有摄制人员存在,或许是导演编剧的刻意安排,总有些不真实,这实在是很遗憾。
尽管如此,在这样一个原始的自然环境里面,跟拍。
编织这样一只小动物的故事,而没有显得凌乱或表意不清甚至是失控,也是颇为难得。
米亚颈子上的红色项圈很显眼,特别是当它跟同类在一起的时候,有标识作用。
又代表着它和人类的联系,既自然又显得别有匠心我读书不多,记性也不好,没办法记住很多大家窥见天机的精妙言论,但脑中始终徘徊着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肯定不是我自己的发现,应该是某位或者某几位大家言论的大意,联系上这部电影,越往后看,这种意识就越强烈:再客观的记录,也是人的一种主观,哪怕是最平实的纪录片,也不可能记录事实本身,事实是混沌的,多面的,全时空的,而人的认识始终都是清晰的,片面的,限于一时一地的,摄影机镜头捕捉的影像也是这样,何况本片最多也只能算是现实风格的故事片,而不是纪录片,影片明面上讲的是动物回归自然的历程,展示了自然的独立性,但背后隐藏的人与自然的联系却无处不在。
失事飞机的驾驶员走后,到片尾人类聚居地之前,镜头里面基本没有人类的影子,唯一跟人类直接相关的就是米亚的项圈了。
除了这个项圈让人联想到米亚曾经在人类社会的经历以外,镜头对场景的选择,镜头焦点注视的对象,镜头组接展示的完整的故事内容,每一样都透露了人的主观,人的个性。
拍摄人物的镜头有些草根气,DV风,但大部分自然场景都显得非常美,相信绝对不是无意为之的;这种主观选择在各种动物镜头中表现得最明显:各种奇形怪状的昆虫,各种专属或不专属南美湿地的青蛙,还有些别的动物,看似是米亚看到的,实在是导演和摄影师在为大家当导游,在为大家介绍各种南美珍稀动物哩。
稀少还有客观的标准衡量,珍贵实在只有人说了算,要是我,才不会去拍那些恶心的蜗牛,还有瘆得心发麻皮肤起鸡皮疙瘩的蜈蚣哩。
而且吧,猴子最好的归宿是猴子窝,人的归宿还是人类社会啊!
导演你就这意思吧!
全片都展示的是这只猴子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故事线索非常清晰,单调也是必然的,近似于主体静态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就像是一次徒步的旅行,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部亚马逊丛林游览日记,小清新的风格吹得人心旷神怡。
安坐在家就能够享受到如此人间美景,实在是要感谢冒着危险辛勤制作本片的人们的。
从小由人类养大的小卷尾猴(又叫僧帽猴)因为一次意外坠机来到亚马逊森林,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它遭遇困难重重,更见到各种前所未见的“奇怪生物”,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它开始结交到新的小伙伴,相处甚欢,再次遇到人类小女孩用食物引诱打算“驯养”他的时候,小猴转身离开,回归到属于它自由的大自然族群。
亚马逊生态圈的循环之美: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动物题材电影是个大概念,且以影片真实程度分,都可以划分出好几类。
虚构度最高的是动物故事片——好莱坞的最爱,《新灵犬莱西》、《夏洛特的网》、《101忠狗》都属于这个类别。
这里,动物纯粹被设计来表演,与人类互动多,行为也完全拟人化,更像童话故事。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整体印象(包括它自家的宣传看)都是动物剧情片——即用客观纪录捕捉画面,再按照设定好的剧情剪辑完成的电影。
这种电影里的动物们通常会更真实维持自己的自然习性,让•雅克•阿诺导演之前的作品《熊的故事》《虎兄虎弟》和《狼图腾》就是这种。
还有另外一类,我们称为动物人文纪录片,更加真实地还原整个自然生态,它不是单独围绕一只主角动物挪不开脚,它所展现出来的是整个和谐美妙的自然系统。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也有这个特点在。
小猴闯回亚马逊森林之后,我们通过它的眼睛遇见了各色奇形怪状的生物,像在翻百科全书一样的“科普感”,特别像雅克•贝汉导演在《迁徙的鸟》和《微观世界》里的物种罗列,只不过《萌猴》不按单一鸟类,不按微观宏观,它换了个维度,描绘共存于亚马逊生态圈里的不同生物。
郁郁葱葱的亚马逊森林,万物诗意栖居,喜悦而迷醉,天人合一的厚重感。
看这样的电影的感觉很像在读济慈的诗,“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仿佛触手可及的自然整体感活。
循环不息的美和生命之流。
人的精神所经历的,是摆脱所有尘世纷扰的解脱,感受大自然神圣的力量和永恒的光芒。
毒蘑菇之梦和小猴的选择:动物的生态价值凸显《亚马逊萌猴奇遇记》里,小猴闹饥荒时懵懵懂懂吃下毒蘑菇之后,躲到树洞里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被水流冲下瀑布差点身亡,梦到鳄鱼和猫头鹰的眼睛。
在让•雅克•阿诺《熊的故事》里小熊也有几乎一模一样的遭遇,它在吃下毒蘑菇之后闪回的恐怖印象是大熊被压死,青蛙四处蹦跳。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种极度拟人化的幻觉设计,将小猴的感情和“思考”凸显,模拟心灵共通的可能。
“极端人类中心论”认为人作为万物灵长,地位高等,动物是愚蠢不完美的,就算出现在人类身边也是配角。
而这部片的最后,小猴在看见大片森林被砍伐烧毁,人类小女孩拿着水果引诱它靠近的时候,却毅然选择离开,回到树梢上小伙伴身边,把以前人类给它戴上的红色项圈一爪解开,这时候的我们作为观众,却会觉得,它追求自由无可厚非。
小猴跟人类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是被关在牢笼里的,坠机之后驾驶员自顾自落荒而逃,根本没想到身后还关着的小猴,还是长鼻浣熊来救的它。
但当小猴跟同类生活在一起,即使被“黑脸猴王”打伤,也有小伙伴下来暖心陪伴舔伤口。
于是会让人想到《狼图腾》里离群的小狼,即使陈阵百般呵护,它也终究是“被驯养”式地绑着铁链躲在狼洞里,听其他人的喊打喊杀,人偷狼的食物,狼咬人的羊,平衡被破坏大家都没好处。
动物题材电影越来越多被接受,意味着动物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更多的重视,另一个侧面也折射着一个地域受众认知水平的提升。
动物题材电影已经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地占据一定比重,甚至还有一个梅尼古特动物电影节专门为动物电影举办。
如今在中国也逐渐升温,早前《狼图腾》国内票房达到6.97亿(虽然据说没回本),但被选为今年中国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代表。
这种动物人文纪录电影很耗时间,《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光是拍摄就用了18个月,纪录物种种类之繁多令人大开眼界。
《迁徙的鸟》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微观世界》拍摄时间长达十五年。
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感官享受是真真切切直抵内心的。
希望很快可以看到更多中国导演拍出的“动物电影”,看到更多敢于沉下心来热爱大自然的电影艺术家。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纪录片也可以作为一种类型影片在中国影院上映了,记得十几年前看过一部叫庞贝最后一天的纪录片,看完后为庞贝古城中人们纠结的命运担心反复了好几天,从那时候开始知道,纪录片早已不是新闻那种简单记录映像的感觉,还可以拍成那样,什么样,好莱坞商业大片样!
大量俗套情节,定格抽帧,降速变速,凝固画面,油画风格,视觉冲突等等。
不过多年看电视纪录片养成的习惯,还是习惯看一些带解说词的纪录片,总是觉得加上了解说,纪录片会提升一大块逼格,那种阴沉的,厚重的男声会让片子看起来更真实。
总之,我是强硬的解说词纪录派,吉加·维尔托夫那种摄像机眼纪录派别会很讨厌我的。
扯远了些,关于本片好的地方:本片貌似继承了些帝企鹅的拍摄手法,宏大的景别加上大量拟人手法的拍摄,从失事,冒险,探知,甚至抢美这种情节能看得出来,这完全是向好莱坞借鉴的商业俗套,基本上有别于传统欧洲那种强调哲学,强调文艺的解构,分割,重组,从大而小的做法;在文本方面拉近了与观众的联系,降低了对观众观影的要求,适合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全年龄段观看。
同时它保持了自然风光纪录片那种一贯的高饱和度,丰富的影调,通透不闷的画面风格,能看得出来摄影团队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导演在强调静帧画面油画美感的同时加入大量主动蒙太奇组接,带来一种强烈的自然带入感,再配上3D效果,更加身临其境,动物,植物,光线触手可得,可视性是比较高的。
另外音乐确实不错,两字“应景”。
今天看片的时候,周围的熊孩子很是兴奋滴讨论此片中的动物,甚是烦人!
不过这也或多或少说明了这片还是很能吸引熊孩子注意的。
一般的地方:有些可惜,几乎无台词的表现手法,在表现“萌”上拉低了影片不少的分数了,这方面,帝企鹅日记用配音强化萌感的手法比它要高明的多,又或许本片根本就不是一部靠卖萌的片子?
那它是什么片子?
宣传环保的?
它英文原版的名字更是看不见半点萌字,可是倒霉的中文版为啥要取萌字呀?
很是奇怪?
联想起看过的《博物馆奇妙夜》,《加勒比海盗》中的猴子,这萌角色塑造上感觉也是还差一些,我更希望看见那种贱兮兮的,坏呼呼的与人为敌的小猴子。
最后,总是有种感觉,这片有点像没有解说词的动物世界。
是不是这么说对导演不敬呀,呵呵
她在旁边睡着了。。
看到开头不多被叫去吃饭
无对白,大概就两句人声儿……马上就要下了吧最近商业片挤得太多,本来犹豫来不来,还是来对了!之前猴子说想看,她跟北大看了说像《动物世界》,我觉得一点儿不像啊!迟到了5分钟。画面美、真实!配乐好!一看镜头剪切就非常专业,豆瓣上写的主演怎么回事……我总心里惊叹:“这怎么拍的!”
对于纪录片来说,惊喜真没多少
见了好多奇奇怪怪的动物,还有两只粉红海豚和长着一张国字脸的猴子大叔。
落入亚马逊雨林的小猴子一开始面对陌生的环境是惶恐不安的,随着它小心翼翼的探知,几次险象环生,渐渐的适应了雨林的大环境。 大自然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的家园, 成长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磕磕绊绊中自然会慢慢变强大。小猴子真是演技派。
画面不错 就是猴子和其它动物没什么互动
从片段来说,还不如《人与自然》精彩。但毕竟这是按剧本演出啊,演员是只猴子……拍了七年。适合博物馆里3D放映。
陪顺顺看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看过就忘了。#20151002
画面很美,故事略淡!虽说打着3D家庭电影,但是记录片风格和这宣传终究还是不适合上商业院线!【鸬鹚、吼猴、犰狳、狐猴、独角仙、角雕、狼蛛、眼睛鸮、麝雉、王蛇、绒毛猴、夜猴、螲蟷、动冠伞鸟、鹰头鹦鹉、肉垂凤雉绿瘦蛇、虎猫】涨姿势厚!
想表达一个爱护自然的主题,但,切入的太硬了,单纯以纪录片的角度看,倒是没问题,还有3D的目的在哪里
在电影院里睡着了,猴子萌不萌没看出来,倒是被边上的大外甥女萌到了。
以小萌猴的视角展现真实的亚马逊,就是一半时候差不多就该困了…...
本来打算看烈日灼心,同事不同意,感觉像看了一遍动物世界,唉
见到好多罕见的生物,剧情偏平淡
真好奇是怎么拍的,浑然天成,要说小孩看,可能会感触更多。以后除非当个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工作的,要不然是看不到这样的雨林了。3D效果极佳。还有3D大蜗牛正面照哦。
糟糕的观影体验,糟糕倒到有喜点
由人类饲养长大的猴子最终回归大自然并且找回同类的故事,历经千难万险,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亚马逊雨林,残酷又美丽。
一部没有植入广告的纪录片。一个不谙森林危险的小猴。当它摘下了自己的项圈,它已重新融入大自然。更深的东西我也说不出来,但是拍摄绝对不是易事。
就是一个风光片+动物世界而已,放到大屏幕上看,还不如卧在家里沙发上,听赵忠祥大爷解说那。花了50元钱,很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