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影评,大多集中在肤浅的反抗男权和父权、穷人思维等方面。
难道你们没有注意到这个电影有很深的寓意吗?
父亲代表的是保守、落后、蒙昧、虚荣, 实际上就是影射传统伊朗,他在阿拉伯世界里一直和其它国家格格不入,它甚至幻想通过金元外交成为这个阿拉伯家族的首领; 几个儿子都在不自觉地维护这个老破的伊朗,他们不敢、不能冲破束缚; 女儿代表了反抗---电影里她是反抗男权和父权,她动手打了落后的老父亲,还说:那就让他去死好了事实上她是在号召革命,推翻顽冥不化的传统政治。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要被禁了吧?
这个电影代表了政治正确。
但是反过来说,但我真的不能认同电影里表达的观念。
我们换一个老人视角,他一辈子含辛茹苦受尽屈辱和冷漠积攒的财富,就是为了能出人头地;但是几个不肖儿女却只图他的金钱,为了一个公厕一样的小店铺,偷走他的毕生积蓄,让他在族人面前丢尽颜面,甚至子女还动手打他,并且诅咒他死了算了。
如果从这个视角,我们看到的是资本腐蚀着家庭。
马克思说什么来的?
资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看到的是资本对人类灵魂的腐蚀,电影里一切都围绕着金钱,无论是当族长,还是婚礼,或者是开店铺,都少不了钱。
却唯独少了家庭的温情。
这个家庭里只有围绕着金钱的撕咬,却唯独丧失了家庭的温馨。
难道这就是导演鼓励的?
子女需要金钱,为什么不能自己去挣?
为什么一定要以老父亲的毕生梦想作为代价?
导演这样拍,会给下一代传达什么思想?
鼓励每个人都起来反对父母,甚至殴打父母?
导演是想让所有人起来推翻腐朽的伊朗政治,但是未免用力过度。
尤其是在女儿偷走父亲的金币,还动手打了父亲一巴掌,按说应该是电影的高潮,但这一段让我彻底翻转---我实在无法认同这种行为。
老父亲这个年龄正应该是享受儿女带来的天伦之乐,却相反要承受着无尽的折磨和羞辱。
如果把这个行为带入到自己的社会乃至政治高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如果将来你的子女也这样对待你的时候,你会如何感想?
大器晚成的Abbas(1940-2016)将善良纯真的伊朗带给了全世界。
虽呈现贫穷,但伊朗高原的质朴美丽藏匿了批判,被誉为诗般美丽的长镜头只是远远凝望和祈祷。
他的首部故事长片1987年问世之时,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还处于初期。
1987《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大全景大远景和阿巴斯绿的美学已经奠定。
Majid(1959-)的镜头尝试靠近真实的伊朗社会。
依然呈现温馨乐观的伊朗,收敛批判。
1997《小鞋子》是对1987《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直接传承始于Farhadi(1972-),他的镜头已抵近人和社会,披上伊朗新现实主义战袍,纵横伊朗文化宗教历史,对全球化冲击下的伊朗传统展开了质疑和叩击。
批判锋芒初露。
2021《一个英雄》。
开篇致敬缅怀3000年前波斯帝国。
环球变局之下,伊朗新一代影人Saeed(1989-)直面伊朗内外交困40年,吹响埋葬旧伊朗的号角。
开篇第一镜:穷困潦倒的老父亲即旧伊朗及其体制的代表。
开篇:大弟弟Alireza失业和倒闭的钢厂,象征伊朗落后崩溃的工业。
是否启发自爱森斯坦1925年代表作《罢工》?
新时代必须葬送旧时代。
父亲用40个金币换来的毕生渴求的族长地位,象征旧伊朗的回光返照。
寄望西方的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失败,伊斯兰革命却带给人民更多贫穷。
正如姐姐leila所说:贫穷是很难摆脱的。
注定幻灭的盛宴和荣耀,疯狂通胀下的本国货币贬值和经济崩溃。
同时暗示伊朗外交惨败,并批判伊朗社会巨大的贫富悬殊。
伊朗新现实主义电影人带来的新视角:美西方列强仍然扼住伊朗的咽喉。
惊鸿一瞥的伊朗女人,美得摄人心魄。
顺受多年的Alireza心中热望再被点燃,变革与抗争悄悄来临。
女性再引领新伊朗:Leila穷尽半生承担家庭,反抗父亲代表的旧体制。
Leila甚至否认了父爱。
美丽的Leila很多时候都泪流满面,但总是在镜头的最前面和中央,力压软弱的弟弟们。
被族人欺骗一生的父亲静静的走了。
其父爱本性被无知和恶习掩盖。
旧伊朗留给子孙片瓦立身,总伴以精神桎梏,当然还有永存心中未实现的伊朗荣耀。
女性再引领新伊朗:自驾巡洋舰的伊朗女人,黑色长袍下依旧无比动人,她们已经摆脱教义的束缚?
超级奶爸弟弟和他的五个宝贝丫头,带来批判现实中的一抹温馨。
这些伊朗小女孩和35年前的艾哈迈德同龄,眼中闪烁着同样的纯真期盼。
但愿本片赋予她们更多力量,她们代表伊朗的未来。
《leila的兄弟们》室内群戏主导,对话叙事,手持镜头紧抓人物,镜头下的伊朗人如此生动可触。
虽完全注重叙事和人物冲突,但无配乐并克制渲染,细致展开稍显冗余。
还是秉承偏法国的欧洲方式,与好莱坞方式迥异。
影片除发行自欧洲电影机构外,制作似乎都由伊朗本土资源完成,十分可贵。
1987到2022,从Abbas到Majid,再到Farhadi和本片编导Saeed,他们都在伊朗本土大学求学或学习电影制作。
对故土困顿之关切,三代伊朗影人由远抵近,从婉转到直击,也带给我们自省。
延伸阅读:伊朗影人的抉择-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55194/伊朗影人的抉择-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10218/伊朗影人的抉择-4: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110797/
这部伊朗影片曾经一度成为禁片,当然了伊朗拍一部片子禁一部片都是按规矩禁了,影片中的女主是个十二口之家的顶梁柱,她有个精致贫穷的爸爸,偷摸藏了四十个金币,用这些金币可以买到当族长,可以把这一辈子被人看不起的恶气都给出了;她的妈妈是个精致的帮凶,只要是家里有点事都怪这个闺女没嫁出去成为家庭的诅咒,才会让不幸降落在她家;她的五个兄弟都是精致的窝囊废,大哥生了五个女儿也要生,可算第六个生出来是儿子了,结果取名字还要和他老爸智斗;她的二哥是个用拳头说话的主,看着很厉害但凡遇到事,其实也是个前怕狼后怕虎的怂人;她的三哥那可是社会上的坑蒙拐骗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主,熟悉各种骗局接触过各式各样的投机活计,就是没一样是自己能拿得出手;四哥那就更加是囊边子货色,在美帝国主义的企业里打工,因为公司拖欠工资也只能忍气吞声,在家里也是能躲就躲最后老婆都和隔壁的老王跑了。
反而是女主这个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人可怜的人儿,是个打工养活自己and和她全家人的干活人。
影片里这些精致的人儿们生活在精致的国家里,坐拥古老文化的波斯帝国的主领土,藏有丰富石油储量和其他资源的国家,居然让精致给整出的贫穷给困住了。
片中各个代表性人物是社会层面的反映,虽然生活在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但是日子过的家徒四壁,想一声叹息都没力气。
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金币灰黄,翻译的寓意看得懂中文的都懂。
另外,精致主义如果是一种当下的流行思潮,那么还是借助女主打了她老爸那一耳光,顺便也来思考一下,精致这玩意真心是天坑。
本着防火防盗防天坑的警告,老板来碗云吞面吧。。。。。。
周五我在资料馆看完这部电影后,真想站起来给女主鼓掌!
《金币灰黄》翻译得非常有意思,不过《莱拉的兄弟们》更直观!
如果用标题党的套路,可以粗暴的总结为:一心想带家人脱贫的妹妹,实在带不动这些被父亲养废了的兄弟们。
其实从海报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从女性视角,审视一个伊朗家庭(或者父权家族)的电影;虽然电影没有仔细交代,但是从对话的细节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理智的近乎冷酷的女儿莱拉,是用什么样的心情,说出希望父亲去死,希望兄弟们后半生都活在悔恨里呢?
她从来没得到过父母的爱!
因为她的父亲重男轻女到逼着大儿媳不停生育,直到生出孙子才会满意;她的母亲是个重度“厌女症患者”,父亲在厨房撒尿她只会骂打扫烂摊子的女儿多事;她的少女时代也有过恋人,却被父亲拆散;(从细节里可以看出)她是家里唯一有体面收入的人,却一直承担全部家务;她发现商机后鼓励兄弟们一起致富,却在关键时刻因为“女人”的身份被排斥在外;电影的高潮,是莱拉撕破脸,揭露父母的极度自私愚蠢后,狠狠给了她家这位老“父皇”一个响亮的大比兜!
这一巴掌真的太解气!
我相信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不论男女,一定可以感受到这种古老传承的可怕。
因为这个家里最有理性的男人,最终也承认了自己是个懦夫,他害怕好事,害怕完美,害怕快乐。
上野千鹤子提到男女之间不应该比惨,因为女性的苦源于她是女性这个事实本身,男性的痛苦源于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那个牢牢握紧权力几千年的老父皇们。
但是当电影来到尾声,在盛大生日宴中默默死去的父亲,是否把这种权柄又传给了他的儿子呢?
莱拉的泪,是对亲情最后的留恋,还是在看到这种传承后的绝望呢?
《金币灰黄》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贪婪与道德沦丧的电影。
影片通过主人公在金钱诱惑下的挣扎与沉沦,展现了人性中最为阴暗的一面,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社会现象和个人价值观的深思。
电影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个有着稳定工作和家庭的普通人,但在一次意外的机会中,他接触到了巨额的金币。
这些金币如同魔咒一般,逐渐侵蚀了他的心灵,使他陷入了无尽的贪婪之中。
他开始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更多的金币,不惜违背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行为越来越极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电影中的金币象征着权力和财富,它不仅是主人公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堕落的根源。
在金钱的驱使下,主人公逐渐失去了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也忘记了曾经的信仰和原则。
他的内心变得空虚而扭曲,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电影的叙事风格简洁而有力,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的精湛表演,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变化。
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在金钱面前的挣扎和矛盾,以及他最终的沉沦和崩溃。
这种真实而残酷的展现,让人不禁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金币灰黄》还引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金钱和物质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而道德和价值观则往往被忽视。
电影中的主人公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缩影,他的堕落和崩溃也警示着我们,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金钱和物质,就可能会迷失方向,走向毁灭。
总之,《金币灰黄》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人性的贪婪和道德的沦丧,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个人价值观的反思。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道德底线,不要被金钱和物质所迷惑,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一个坚毅的女性单挑一堆男性废柴,骤眼一看,这很明显是一套批判父权社会的升级版家庭肥皂剧嘛。
但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吗?
我认为不是。
我的理由其实也很明显,大家有觉得蕾拉有被父权压迫吗?
她不需穿长袍从头包到脚,有着一份正常的工作,看她言谈大概也受过正常的教育。
而最重要的是,稍有姿色的她都一把年纪了,还没被老爸逼婚。
如果真的是一个父权至上的穷困大家庭,第一件要做的事,肯定是把她嫁(卖)掉吧?
还能让她终日呆在家里对父母兄长们说三道四?
那这套电影究竟想说什么呢?
基于伊朗电影的反建制传统,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是骂他们自己的政府。
是这样的,一个愚昧不堪的父亲,为这个家庭做了一连串的错误决定,建立了一个落后潦倒的环境,把一众子女带到了绝境,有的继续了父亲的愚昧,有的有所觉悟但就是没有勇气去改变。
最要命的是家庭长期贫困,个个都几十岁人了,依然没有自立的能力,完全没有前途可言。
在这个情况下,父亲还不愿意退下来,反而天天梦想要出风头。
把本来可以为孩子们谋个美好将来的最后家当40个金币,用来交换族长宝座。
就好像伊朗,虽然国内经济糟糕,人民生活拮据,但是国家领导还天天梦想要做个风光大国,争做什叶派老大、中东霸主。
把仅有的资源拿去做核弹,和支援阿曼、黎巴嫩、叙利亚等地的武装活动。
后来,族长梦是达成了,爽也的确是挺爽的,但是这个梦很快就破灭,一切都是那么的虚幻。
一家人还是回到贫穷的无间地狱中。
当然,跟所有艺术作品一样,解读很自由,感受更是主观。
欢迎持其他观点大家讨论。
同时,特别声明本文无意攻击或讨论伊朗的政治问题,只是尝试从电影内容找出一些信息而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饰演蕾拉的女演员Taraneh Alidoosti在去年年底伊朗“头巾革命”期间,曾经因为批评伊朗政府处决支持女权的示威者而遭拘捕,被关了大半个月才被放出来。
真女汉子也。
这电影本身说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一个女人,想好了怎么拉着她的四个兄弟创造财富,却被兄弟和父亲集体反水,最终暴富成为黄粱一梦。
而在这个简单的框架上,导演很细致地塑造了这其中每个角色:自私虚荣的父亲、佝偻着、重男轻女、藏起自己的财富宁愿儿女去受苦、甚至被女儿夺走金币之后,还想要用谎言让他们沉浸在还不清债务的痛苦中以作为父母的报复;四个不着边际的哥哥;以及那个总是偏袒父亲,对待女儿如同对待仇人似的母亲;还有我内心的主角——卑微、挣扎的一个处于男权社会中的普通女性。
围绕着“贫穷”这两个字的主题,父亲与儿子的表演很好诠释了贫穷的“前因后果”,而女儿那微薄无力的救赎,只是沉重枷锁上落下的第一片雪。
1.虚荣、自以为是、愚蠢私以为,这便是贫穷的基调。
这三个特质贴附在父亲这个角色上,铸就了他“对宗族地位的迷恋、对自我行为的独断、以及沉浸在想象世界无法判断真实意图”三个大特征。
我对父亲这个角色可以是深恶痛绝,因为他的代入感太强烈了。
生在东亚家庭中(我也不知道其他地区家庭如何),有大多数父母都会为了自己在宗族中不成为异端,甚至是作为“标杆”式的存在,把自己的大半生都投入到这种隐形的“地位”中去。
而这种“地位”对于一个小家庭而言,究竟是收获还是灾难,电影已经很好地诠释了。
“地位”只会留给有钱的人,而苦苦存到四十个金币的爹,只能买来一场婚礼的荣耀。
即使女儿没有让他在那一场婚礼上颜面尽失,最终他也只会覆灭在自己无法支撑起这份贴金皇冠的费用中。
那些为了刻意巴结而带来的迎合(包括要求孙子改名、表忠心、重男轻女、金钱交换)只是自己在被吃干抹净前的最后一些筹码。
一味将自己的尊严寄托在他人的体系中,就只能任人宰割。
但又有多少人能从其中清醒过来呢?
即使四十个金币是那么昂贵的筹码,在一切都化作舞池中央的纸醉金迷,化作千百人的吹捧与欢呼,父亲与儿子一同跌落。
只有高处,一双清醒的眼睛在失望地注视着。
2.贫穷的轮回如果说父亲是贫穷的基调,那么四个不着边际的儿子就再一次强调了“贫穷”是会轮回的病症。
他们对于姐妹的想法摇摆不定,对于自己失业这件事也不大所谓,对那些高速获利的骗局又有着赌徒般的心理,他们团结一致,始终守护着自己“孝”的形象。
对于那个想要获得家庭荣誉的父亲,即使牺牲了属于他们一部分的人生他们也愿意盲从接受,因为他们也信奉那些虚无的信仰,虚荣的头衔;以及他们体验过名利场的昙花一现后,内心也开始像父亲一样蠢蠢欲动起来。
每个儿子都分得自己父亲一部分的缺陷:有的胆小懦弱、有的愚蠢、有的痴心妄想、有的暴躁易怒。
四个人集合在一起,比自己的父亲还父亲。
父亲好歹还知道自己的荣耀就是那个“族长”,而儿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顿盲干之后,四十个金币辉煌而现,却最终灰黄而去。
那些在他们父亲上明显的病症,在儿子身上只会越发明显,在隔离掉女性的阵营中他们早已互相包容,听不得半句谏言。
3.从贫穷到贫瘠贫穷或许是某一方的问题,贫瘠却是大环境的缺失。
女性贫瘠的话语权,在狂风大作的沙漠中,如同无人照料的野草。
即使它是那么勇敢地向周遭野蛮生长,但对于一整片沙漠而言,却显得微不足道。
纵观在家庭以外的世界,女性亦无法逃脱受到排挤与冷眼,成为一切罪恶的源头的命运,宗教对女性的束缚、家庭对女性的要求、工作机会对于女性的不平衡等等。。。
造就了这位在家中苦苦哀求,眼看着她那愚蠢的兄弟错失发财的良机的女性角色。
洗碗时的一声冷哼,已经道尽她的无奈,我想,另一部分就是对那堆蠢人的不屑一顾。
4.结局的自我理解在最后,父亲终于不瞑目地死去。
哥哥在雪中悲痛之后继续跳起舞来,而女主角站在厨房中望着那个庸碌无能的父亲。
如果是我站在那个厨房,我的脑子里一定是“这个老b登终于狗带了”也许女主角是比我要更复杂一点,比如先莫名地松了一口气,先想到多年的折磨终于结束了,继续想到他从前的过往,然后想着,算了,人死如灯灭。
于是雪花同时盖过两个人的痕迹。
熙熙攘攘的小女孩们,像极了一团小小的篝火,那团父亲从来不愿意承认,称之为希望的篝火。
他就在这样的火堆边去世了,因为他终将成为历史。
而所有的一切也随之掩去。
4.为什么不通过结婚摆脱这样的家庭这个问题出现在某个回答的回复中时,我觉得稍有些震撼了。
我以为电影投射的是千千万万个家庭,而不是独一无二的名人传记。
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极大一部分人处于这样的现状中。
而在大多数人都水深火热的情况下,结婚不过是从一号陷阱跳入二号陷阱。
解决贫穷或者贫瘠,无法依靠建立与另一个人的亲密联系来解决。
甚至两个都有问题的人,只会像两个人一起捆在绳子两端去投河,既不能自救,更无法互救。
今天看了《金币灰黄》这部电影,非常感慨,想梳理一下我的想法。
这部片子在未经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上映了2022年戛纳电影节,也因为片子中揭示了大量关于伊朗国内的现实,导致鲁斯塔伊和制片人诺鲁兹贝吉因“反对国家”的罪名受到审查。
片子中的父亲是一个对权力有着病态渴望的形象,他把本应该给自己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的40金币全部用在了竞选族长上面,导致他的儿子们没有任何资源发展,个个失业,无法读书,也无法组建家庭。
片中的妈妈是一个极其软弱又脆弱又可怜的女人,在家里每一次发生大暴乱的时候,她只是扮演那个最“关心”她丈夫的人。
和大姐莱拉深深共情了,作为一个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家庭所牺牲的最末端的人物,她作为唯一的固定收入来源,一直都是清醒的,她去和父亲理论把金币留下了给失业的和没有娶媳妇的弟弟们拿去开商店,但是换来的却是父亲昏倒和弟弟们的斥责以及母亲的永远不理解。
她说:“你们会后悔做出这个荒谬的决定,你们正在毁掉人生中最大的机会,此时此刻,你们正在让自己陷入永恒的贫困。
” 她说:“妈妈,您总是什么都以爸爸为主,其次是弟弟们,然后最讨厌的是我,我就是你一辈子的女佣” 她母亲说:“是因为你是女儿,你自己选择了当女佣”。
令人压抑的是,孩子做好事永远没有奖励,只有做坏事的惩罚。
令我最感动的是,其中一个弟弟因为在高通胀时期之前误入了杀猪盘,导致完全破产,生命也可能被威胁,在这个土地无法混下了,于是找到一本假护照准备出国,他忐忑不安的过海关,当他顺利进入机场,一回头,便是姐姐和弟弟们的微笑而后是哭泣,那种定格的镜头很美好,这一刻没有是非对错,也没有前途漫漫,只有来自家人所有的祝福……
《金币灰黄》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蕾拉的兄弟们》,这部伊朗电影展现出了伊朗传统观念与资本主义的环境下,一个典型传统家庭如何一步步从人人平等,变成了社会底层的故事。
一句话梗概,蕾拉是一个拥有四个兄弟的伊朗女孩,挤在父母的房子中生活。
经济不景气导致四个兄弟都没了工作,在商场上班的蕾拉知晓了商场改建厕所做商铺的新计划,希望让四个兄弟盘下店铺,找到生活出路。
然而他们的爸爸却要倾家荡产捐个族长的虚名也不给亲儿子盘店。。。
影片展现出了传统观念对伊朗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依然信奉家族、名誉、甚至相信诅咒的伤害,都是他们精神无法承受的。
一辈子没得到过亲戚尊重的老父亲,终于在族长死后觉得轮到了自己,临死甚至都没有看透,他所谓的荣誉已经完全沦落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他的愚蠢顽固,也令他的儿子们一次次错过了追求幸福的机会。
图2是第一个赋予意味的构图,哥哥和妹妹讨论着家庭的未来,分别代表着守旧与变革,是两条不同的路,但是在家庭这个主题上,在路口交汇了,这个场景就表达出了,本是两条路上的人,即将合作的意味。
类似镜头不多,但能看出导演具备意味性构图的能力。
有人说,蕾拉删爸爸耳光的瞬间,这部电影就完整了。
那确实是影片的高潮,当这个可怜的老头折腾的家里鸡飞狗跳,却把所有错误推到女儿身上时,这个耳光来的恰到好处。
这个耳光最有趣的并不是表面上,蕾拉情绪上的发泄,伊朗是世界上极度重男轻女的民族,只有男人打女人,没有女人打男人的。
另一层身份是,父女关系,在家族传统中,凌辱长辈是罪无可恕的行为。
蕾拉此时身上的反叛符号达到了影片中最饱满的时刻,他父亲的古板也是如此。
这一巴掌是对那些愚蠢甚至恶毒的传统观念的彻底反击。
图5.6.7是另一个意味性构图,男主角企图反抗代表着资本与传统领袖的表兄,结果就是被挤压在扫把间的角落,连直立都无法做到的角落中。
同时表亲的侵略性在图6也通过位置关系表现了出来。
影片中对蕾拉的女性身份也有多少排挤,并不是创作者的主要内容,发现也会是一些小惊喜。
6
2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非要做这样一个族长呢?
他们总是从虐待别人中获益,他们永远不会改变。
反正我也很讨厌某些亲戚。
反正除了我外公外婆舅舅之外的亲戚,我印象都不是很好。
家里的四个儿子失业,家里面一贫如洗。
可是,父亲要拿着毕生的积蓄去博得一场尊重甚至是殊荣。
女儿的这句台词很有意思,意味着我们让一个死人把我们控制了。
当你跌到谷底时,你才会想到爬起来。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必须忍受我们悲惨的生活,我们不是忍受他们,而是改善他们。
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沉的这么低,这跟我小时候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明白了成长意味着缓慢而坚定放弃你想要的。
穷人不认识彼此,但是富人彼此认识。
关心亲戚胜过关心自己的家里人,我爸也是这样的。
妹妹拿走了爸爸为婚礼准备的金币。
她觉得一家人的生计更为重要。
我以为是他一辈子的积蓄,结果是他把房子抵押了。
金币涨成这个样子,还是要买。
我突然脑子有一句话叫做烂泥扶不上墙。
(真的是他的积蓄)你们说的对,我是个懦夫,你可能不相信,但我甚至害怕好事,当一切顺利的时候,我等着不好的事情发生。
我喜欢不完美,完美让我害怕,我甚至害怕快乐。
当他们做好事的时候,没有被鼓励,或者当他们做错事时,受到惩罚,惩罚是留给孩子们的,但有时候成年人需要惩罚,让他们停止破坏别人的生活。
女儿的质问伴随着这样的耳光夺门而出。
可是难道事实不是这样吗?
他的父亲欺骗他们说抵押了房子,但其实明明就是他父亲用秘密账户买下的那些金币,他的孩子为此痛苦。
在我看来,小女儿是这家唯一清醒明智的人,并且勇敢率真。
我喜欢抽烟这个镜头,在小辈的欢声笑语中安静离世,他的儿子接过他手上没抽完的半支烟。
最后感叹一下中文的翻译是谁?
翻译的太妙了,太美了!
金币灰黄。
絮絮叨叨无聊死了
我们不要赞扬苦难。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只想赢得族人尊敬却对自己孩子抠门不注重后代培养的父亲,未婚先孕还重男轻女的母亲,肥胖贫穷欠债还生了一堆的大儿子,老实巴交但懦弱的二儿子,有主见但是没办法逃离原生家庭只能像个女仆一样唯一有工作的大女儿,签了诈骗合同脑袋空空的三儿子,还有冲动的小儿子。整部片子看得非常无语,少数的亮点是几段对话还有婚礼现场的对比。就算他们真的买了铺子也不会变有钱的,他们没这个本事。穷是命中注定的。
前一个小时看得人头疼,舞台剧吗
翻译太烂
刚查了下资料 伊朗政府否认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诚实度 没多久看到王小帅没拿到龙标去柏林的消息 这个世界的幽默就是这么统一
160分钟片长,台词庞杂对话密集,差点放弃,还好后来人物情感和家庭矛盾逐渐摊开来给观众,就能找到些许共鸣。导演以现代视听的语言,呈现出有别以往的伊朗电影,从阶级到性别,从父权到反抗,想说的太多,氛围里充满了荒诞与幽默,同时也夹杂着压抑与窒息,一类从未见过的伊朗新语境,群戏拍的非常精彩,大量争执和冲突,相互诋毁与身心撕扯像极了国产家庭剧,但又不止步于鸡毛蒜皮,而是用更强的力度引发本质的思考,虽然它的表象布满浓烈的抓马和刻意,一种中国编剧最钟爱的伪魔幻现实走向,但电影中女主意识清醒,以角色的处境作为明确剧情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来见证虚伪落后的传统顽疾以及家庭观念道德的无形倾轧,让沉重这个词汇在喜剧面相的表述里变得更为犀利,电影很贴合女性主义潮流下的爽文体裁,但这场闹剧看下来终究还是女性的悲剧
看了个翻译乱七八糟的字幕,有的没太看懂 如果是能懂的语言就好了
真会折腾的一家。
四星半,由唯一女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父权制大家族的桎梏,和这种社会根源带来的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剧作以人物为导向,由于环境条件使然,每个家庭成员都想要进一阶,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秘密或踩在别人肩上,欺骗和腐败成为家常便饭。家族长的继位方面,竟然写出了《教父》般剑拔弩张的意味,旧式生存斗争的性质改变了,人的本性也改变了。
8.0/10 分。2024.04.24,初看,FRA法版蓝光。时长02:39:44。。。满满的都是负能量,我们和谐社会的人要少看这种电影。
讽刺大环境:婚礼铺张浪费,仪式就为敛财,国家无货币主权(易受他国影响)。在悲伤和庆祝中看着爸爸的离去,也是送别亲切与腐朽的旧观念的离开。
伊朗扶弟魔,就是扶不起来啊。资本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自己内耗,觉得都是自己的错,然后无法自拔。被婚礼习俗收割,被资本主义收割,被比特币收割。每一波都赶上了,韭菜的自我修养。箱子上写的中文。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
成长,就是缓慢而决然地,放弃自己想要的。
果然贫穷问题到哪都一样。全家唯一清醒的是女儿,但却很无力。这个家庭坚持了那么多人令人惊奇,他们几兄弟姐妹还能保持那么好的关系,也不太现实的样子,无论怎么吵第二天都翻篇?
斯密马赛 我真看不下去
没意思
比近年在国际影坛上议题先行,再反过去设计人物形象的伊朗电影要更近现实些,冗长带来唯一的优点就是人物散乱不成序,但像普通人,诸多段落宛如日常生活情节的浮现,虽然串联有着问题。同时脱离具体的主题呈现(不知道是夸还是讽),转向更内里的家庭故事,更没有升级为结构性剖析叙述的意思,也正是在这之中,有了一个个人选择与家庭责任加性别的故事,传统以及老人希望的家族期盼和新资本时期面对财富机会的冲突,女儿眼光与行动力成了关键之处,私人与责任成为争论的中心,而彼此则是亲子的关系纠缠,但其并未导出社会面向的大结论,而是家庭内部的争锋,更具道德性,而非现实感。其实仔细深究还是较为传统的价值,甚至可以说以反例写完美家庭。结尾减分太多,没有了连续贯穿的叙述,中断了主线的故事,还进入到与全片不搭调的黑色喜剧类型。
伊朗的电影为何如此有力量?拍一家人的琐碎都能把火候掌握的这么好,信息量密集,感情冲突密集,拍出了张力。
实在是浪费时间,絮絮叨叨就为了这么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