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风格什么的老不老套,就这文艺颓废摇滚小青年的混搭调调就挺充实的,青春不外如此看完再一次觉得老子应该是个男的。
老子投错了胎了另外就是如今还有这么纯粹的高调宣扬文学的文艺片儿,真不容易,挪威不愧是高福利国家。。。。。
画面也够清爽,不算太做作
这个挪威的电影 我整整下了4年才下好 从05年到09年 在晚上的时候窝在床上看完 大量的闪回和蒙太奇 使得我看第一遍的时候 并没有完全的真正切入主角 连续看了3遍 为电影的精彩吸引内心还是被巨大的感动和共鸣击撞 07年的 《control》 08年的《I’m not there》 以及09年的《reprise》 每年我都能获得这样一部让你自己 内心澎湃 感动 并且怀念自己过去的电影 或看到年轻的自己 的 梦想 或看到自己曾经不堪一击的恋爱 或看到太多 曾经无法诉说无法和别人 分享的内心 全部在这样的电影里 一一磨合 重放电影的导演 一定是一位postpunk摇滚乐迷 大量的joy division的歌 让自己想到 《control》里Sam Riley 演的 Ian Curtis 特立独行的悲情摇滚歌手 抱着麦唱着唱着 就会犯癫痫 以及英国榜单冠军歌手Chris de Burgh 如露水般清新脱俗的挪威女歌手Sissel Kyrkjeb 朋克乐使得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更加增加 金属乐《操首相的B》的名字一出来 我就内心暗想:操 真牛X 敢情中国什么时候有这样的音乐人就好了 但转念一想 还是算了 当然 我并不是愤青 我压根对政治丝毫没兴趣 别人讨论起10大元帅 谈起GCD的谁谁谁 我压根没什么印象 毕竟即使没有这样的音乐 中国的酒吧的摇滚现场也是很high的 气氛不比电影里差电影讲述的是2个文学青年Erik和Phillip的爱与成长 生活化的情节与真实 他们在投稿前 假想了他们的成功他们的书都出版了。
然而之后他们 被自己困锁 在各自的世界里罢了工 写作持续艰难Phillip被突如奇来的成功冲昏头脑 又或者是因感情因素而心灰意冷 离开挪威 Erik的女友 因为自卑 难以承受相恋的幸福感 而自杀 因女友的离开 Erik 的创作 灵光咋现 有一天他们再次相遇(机场 咖啡馆 巴黎街道 地铁 他们假想了太多能够相遇的地点) 发现双方竟然在写着同样一本书。
再出发 合作之作出版了 东非掀起了轩然大波 梵蒂冈禁止 使达赖喇嘛醒悟 12岁的弗德——老爸是卖肉馅饼的师傅——将它视为性启蒙的教科书。
镜头一转 现实的残酷性 让人无奈 Erik被出版商以无天分将稿子退回 Philip的书则出版 但Philip被玻璃割的遍体伤痕 医生说:因热恋患病 被送进精神病院 他们17岁 共同喜欢一个作家 并以他为目标 几个人驾车去到海边 镜头一遍遍的闪回到他们曾经在这里 奔跑 打闹 乘对方不小心 将他推进海里 philip将一张张黑胶音乐放出来 “公社”乐团的《操首相的B》 他们几个人的初次见面 因为摇滚音乐而相互认识 逝去的一切都还在回忆里鲜活的存在 然而现在的他们 站在同样的一个海边 脸色凝重而严肃 压抑的氛围甚至能明显的感觉到 几个月以来或者几年以来 发生在他们的身上的一切 彻底的把一群活泼轻松的少年变成了沉默青年 曾经17岁的自己 也写过文 与最好的朋友一起 花掉一个星期认真的准备 草稿 修改 在腾写 最后庄重的去到邮局 寄出去 那时读高一 在公车上 嬉笑 我们这么好的稿子一定会被录用和肯定 那时我们也有自己喜欢的作家 但现实是 石沉大海 从寄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训 在之后 大学 更加的考虑着其他事 想起曾经自己的梦想和狂妄 我们没有少嘲笑自己 一晃5年 在回头看那一段 时段 竟有些悲怜起现在的自己 整天浑噩不知所谓 再无理想可言 面对一次邂逅爱情的机会,philip给了自己10秒,就是这10秒 让 “完全上空”(乐队名字来自一部A色情片)主唱的女友 爱上他 他们一起去巴黎 他第一本书的成功 就全部来自这样的甜蜜 然而才情并茂的菲利普 最终被爱情伤害 他从精神病院出来后 因为母亲将卡莉的照片全部拿走 他在穿衣服的时候 在线衣上 拿下一跟头发 导演的细节 充分体现了 philip对她的爱与不舍 他不断的重复刚认识她的方法 骑车在马路上闭眼倒数10秒 在铁轨上倒数10秒 一次次的都幸运的没有出车祸 但这样的幸福都是与第一次不同的 他在一次次的倒数10秒 抚平了 爱情带来的伤害在巴黎的 那次倒数 10秒 背景里 有中国游客 在那里的刻字:我再不会动真感情了 很是应景(原来国人的乱涂风格 都发扬到国外去了 并且还配合了一电影)Erik则不断的鼓励P继续写作 2个人忍受着爱情 和迅速发展的事业带来的痛苦 Philip和Erik以及他们的朋友 热爱摇滚 不屑只为获利 出卖灵魂的各种资本主义世界产物 有女朋友对他们来说是很逊脚的事 女人只会让你沈溺在晚间综艺节目、流连浪漫遐想 最后变成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不过这些想法只是他们反主流的一种过渡行为 随着年纪渐长 摇滚热血青年的形象慢慢潜伏到外表下 不再若以前那般外现和张狂 只有在老友相聚之时 把当年一起狂 HIGH 的摇滚单曲“操首相的逼“拿起来再操一次 而影片到这里的时候 试想 那是多大的回忆和不舍 再回忆一次曾经的青春 曾经的爱恋 曾经的梦想 有一天我们老的时候 事业有成 梦想全部都实现 再或者过的穷困潦倒 抑郁 再听一遍曾经的歌 走一遍曾经的路 所有的东西都来一次 重奏 内心都只会是唏嘘不已 断不会有任何的留恋现在吧 这就是我们的一生也许正是因为 文字的直指内心 所以他们就无法更加明确的去理解他人 并不是自私 而是盲点的无限放大 总是主观意想着太多自己脑袋里的东西 或许这就是开头那段 美好的存在的理由吧 但 我们谁不意想这些美好呢 他们的诱惑力大的惊人 也因这样 实现的可能才这么微乎其微Philip和Erik 以及他们的朋友 共同喜欢的摇滚乐队 名字或是取自某黄片 他们喜欢的摇滚歌曲叫做操首相的逼 从17岁开始他们就共同喜欢的一个作家 这个作家比他们任何一个人更沉默 最后他还自杀了 就如他们一开始那段假想的性质 都是发生在很久以后可能发生的时空里 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对于那个他们崇拜的作家 他们说 如果他用英语书写的话早就扬名世界了 不告而别又回来的Erik并不知道 及他的死 Philp笑着说 因为他只有两个书迷 一个发疯 而另一个逃出国…… 在这段影片的结尾 大家都成双成对 有了女朋友 philip和卡莉重新在一起 而Erik则不告而别 此时正在飞机上 戴着IPOD的耳塞 听着那首操首相的逼 想象许久之后各自人生的重启 复工 特别是他所关心的那些人们 但事实是 这些都是Erik在飞机上的假想 这个时候的 philip还是因病进了医院 这样的现实Reprise的镜头非常的美 北欧电影里非黑即白的纯粹美学 两个人面对面坐着 只是微笑 对话以话外音的方式进行 回忆 道歉 约定 离别 表达方式迷人 没有多余的废话 从片子开头 配乐到片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如此片子就这样缓慢的描绘着几个北欧文艺青年的生活 偶尔出现很凌厉的闪回 摇滚乐始终伴随 勾画出北欧特有的清冷气质。
我们的一生 遇见几多人 离开几多人 成就几多事业 实现多少年少时的梦想 放弃多少曾经的念头 如philip对 女友的爱 最终都还是笑的一脸平和 在假想里才能够完美 你还记得我与你曾经关于文字的梦想么?
我们从学校坐车去到邮局 认真的誊写地址 贴上邮票 笑呵呵的 匡着肩膀 逃掉英文课 在书店里一遍遍的读喜欢的作家的书 读杂志你记得我们曾经的爱好么 晚上7点去到酒吧 听一场现场 不喝酒不抽烟 只跟着大家尽情的polo 戴着耳机听摇滚 你记得我那么爱你么 我等你几多 时日 586天也好 175天也好 为你精心的准备圣诞礼物 也好 去铁轨压钱币 然后许愿也好 与你牵手一起游玩 自行车载你在学校到处转 也好 陪你上课 陪你看电影 陪你哭笑 但无奈 5 年过去了 无论想怎么reprise reprise reprise reprise reprise 我们都回不去了 是我最美好的曲目 最美好的年华 最美好的梦想 最美好的爱恋 但他们全部跟着你们的离开而离开 灰飞烟灭……重奏 重来 重新开始 所有这些词都是我们的意想罢了 你说 不是么
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也从没有谁因为谁而活不下去,当你凭借自以为是的怜悯之心道貌岸然地施与所谓的帮助时,有一天你悄悄地蓦然回首,却发现,人家本来就比你所看到的生活过得好得多,你所做的所谓援手不过是多情外加那么一点点矫情的成分而已,而不可忽略却无法忽略的是,你的生活还将在这种自造的错觉里一直犯贱下去。
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约阿希姆·提尔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重奏》,当年代表挪威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部处女作揭开了他大部分作品反复探讨的主题:记忆、身份和时间,也为此奠定了悲喜交集的基调。
这是一个有关青春、雄心壮志、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两个相识多年的好友,其友情十分牢固,成为作家是两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为了这个梦想不断努力着。
才华横溢的菲利普一夜成名,艾瑞克却郁郁不得志。
很快在名利和爱情的冲击下,菲利普遭遇意外变故走下坡路,艾瑞克努力帮助他重振声望,却又在暗中想创出自己的成就,最后果然不负有心人,在知名作家的指点下获得成功。
既然是讲作家的电影,就不得不提到与提尔长期合作的编剧埃斯基尔·沃格特,他与提尔共同创作了迄今为止所有作品的剧本,可谓亲密战友。
最初,沃格特在巴黎学导演,提尔则在英国伦敦电影学院深造,两位挪威电影创作者各有大计,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创作出这部作品,再联想到片中两位男主角的作家身份,难免让人揣测这部作品的自传色彩。
也许两人都是高超的编剧,文学相关的内容一直反复出现在提尔的影片里,《猛于炮火》里小儿子写给暗恋女孩的奇思妙想短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女主角写的女性主义文章,而这部作品更有意向挪威著名作家Tor Ulven致敬。
▲两位踌躇满志的青年作家这部处女作捕捉到踌躇满志的年青人对成名的梦想与渴望,为了成功在爱情路上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取舍。
两位主角对恋人的迥异态度印证了这种理论,不论是菲利普还是艾瑞克,最终都没能收获幸福的恋情。
影片表面上充斥着青春期男生的各种低俗笑话,愤世嫉俗的音乐趣味和淘气天真的叙述方式,实则却不断浮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氛,不论是菲利普的发病入院,还是艾瑞克的恋人离去等等,最终展现的是青少年进入成人世界的一条无奈苦涩的必经之路。
作为青年导演的首部作品,往往喜爱炫耀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影技巧,这部处女作同样如此:毫不节制的闪回和蒙太奇,正常行进的情节中不断插叙,打断线性叙事;利用人物的回忆引出其他角色,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里反复跳跃,不知不觉制造出一种眩晕感。
旁白与画面不同步的剪辑方式制造出一种时间延长的错觉,粗略跳过6个月内发生的情节,之后在人物的回忆情节里重现,形成一种时间往返回旋的流动感。
这些都是提尔作品最鲜明的标签,表现出他对回忆和时间主题的偏好。
▲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致敬提尔也毫不掩饰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喜爱,观众在这个故事里隐约品尝到特吕弗名作《祖与占》的悲喜感,在黑屏和声音中断的画面里偶尔闪现出对戈达尔的致敬,甚至情节里更安排男女主角现身巴黎度假的情节,在梦幻的背景下,将两人爱情的开始与结束描绘得相当动人。
这些都可看出导演对法国及其文化的钟情,尽管存在着天真肤浅的一面。
音乐绝对是提尔作品里的特色标志,从这部处女作开始,几乎每部作品里都有一场音乐会、酒吧、舞池,或家庭聚会的情节,而且其音乐品味相当突出,这部所选的音乐大赞,从Joy Division 到Le Tigre,各路朋克和另类摇滚大牌的歌曲让人听得心花怒放。
作为在奥斯陆拍摄的第一部长片,提尔并没刻意将镜头对准这个大城市,却在不经意之间捕捉到它的独特风味,开场时的节日游行镜头扫过大街上狂欢的人群,其后众人在湖边休憩玩乐,男主角骑单车穿越奥斯陆的街景,以及提尔最拿手的夜生活酒吧场景,都将这座北欧大城市的现代感与自然环境展现得无比舒适。
偷偷地坐过去同他合影,在公园的长椅上。
春寒料峭,那人连看都没看你一眼。
你的朋友帮你举着相机,按下快门。
但是忘记揭下镜头盖。
那一年你刚刚出院,你的朋友开车带你回家。
你们两个都很好看,你们站在一起的时候色相互为帮衬。
23岁,还是太年轻了。
又年轻又忧愁。
你刚刚出院,你妈妈撕掉了你女友的照片。
她长相酷似一名冰岛女歌手。
她曾经是摇滚明星的恋人。
但是她一早就开始打探你。
当时你更年轻一些,刚刚出了一本书,脸被印在杂志上。
当时才华和美貌团集于你一身,你接受所有人的注视,所以你不能分辨在瓢泼而来的视线里面参杂着一颗谨小慎微,温柔得不得了的水滴。
你在黑暗中倒数,你有预感10秒之后,她会回头看你。
“女生不酷,顶多是漂亮、可爱,最了不起性感,何况老爱减肥,有些笨但是个性好,但谁在乎个性好。
你总希望交往的女生有内涵吧?
你可曾听过那个女生推荐过你不了解的音乐、书或是……任何非主流的事物?
就算有,也是她前男友或哥哥说的。
她们只会装懂。
和女生交往太久,男生会变逊脚。
只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
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后来甚至漠不关心,最后成为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你朋友要同他女友分手,因为他觉得她成为她追求梦想中的一个阻碍。
他有才华,他内心其实在嫉妒你。
他嫉妒你年少成名。
他接你出院,鼓励你继续写书又希望你永远写不出下一本书。
在冷灰的电影场景里面他鼓励你,在他人面前替你圆场。
在你写出新作的时候,他知道即使没那么好,他也会说好话给你听。
但是我就是知道你们心里暗暗叫着劲。
你们一起长大,一起去买书和cd。
你们喜欢同一个作家。
你们要忍受另一个同你们极端相似的人生存于世。
于是你的朋友在电话对别人讲,他要在趁你不在的时候赶紧写书。
你和你的女友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开始爱情。
现在没有那么多人注视着你了。
但是你依然没有发现,她眼里那颗谨小慎微,温柔得不得了的水滴。
你只是闭上眼睛骑单车。
在黑暗中倒数。
你和你的好好先生朋友大吵一架。
他踢响沿街所有车的报警器。
你又重新入院,他远走他乡开始写作。
大概那里是法国,你和你同一个女友两次试图开始恋情的地方。
他成名以后回国,你们相遇。
你还是呆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个女友在一起。
他和你坐在一起喝酒,讨论了你们喜欢的作家死去的消息。
你们开玩笑地说,这不什么大不了的消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书迷。
年轻的好处在于有多次试错的机会,更能在错误的道路上狂飙一段再说,可能这段路走通了,豁然开朗,就诞生了一条新的路。
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并且只有在人年轻时才显得珍贵。
人的寿命还是过于短暂,要么在碌碌无为中白白折损,要么如烟花般绚烂一瞬,前者被人遗忘,后者会被更绚烂的烟花掩盖,同样会被遗忘。
本片叙事过于碎片,看了很久才找到脉络,这点就很容易出戏,还隔着一层翻译,就更难理解在讲个什么故事了,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散文,包含的信息量看似很大,实则并没有多少,都在一块块碎片中融化成了空气。
青春的叛逆与不羁在此刻蔓延,不在轰轰烈烈中燃尽一切,就好像白活了一样。
青春期的梦想就在荷尔蒙分泌过剩下激烈冲撞着心脏。
闭上眼睛倒数,并且在这之前给对方下了心理暗示,这一招很像猜拳前告诉对方你会出什么,然后倒数,极限施压。
这样的行为我个人觉得很流氓,用在情侣的交往中就更显得如此,女生可能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暗示中被不知不觉PUA了。
深刻的印象与浅显的印象相互交融,不断稀释,飞快切换,这对好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其中一人入院后而告终。
没有什么会是永远的,特别是友情,前一刻你们还是好朋友,下一刻,他撒了个可能是迫不得已的谎,这段友谊就结束了。
更有谈钱伤感情在前,特别是要好的朋友间,最好不要谈钱的问题。
隐居起来或许是一种好的选择,谁也不见,遁世于空门,四大皆空。
可能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就是这个核心思想,但我想说,真的不太现实,当然,可以有一定的实行空间,但肯定是自己先疯。
不知道疫情封控在家个把月的记忆是否深刻,就不断网的情况下不能出门都可以难受成那样,更不用说隐居了。
当然,肯定有与人有最低限度的接触与交流,但这样的交流远不能达到人的最低社交需求,更何况是文字工作者,没有活力的文字和思想就是死的。
人不能失去语言,否则真的会死。
孤寂可能更适合思考的环境,但长期的孤独则会进入思维误区,最终无法自拔。
这部电影可能并没有触及自闭症,但我个人觉得长期的自我封闭真的不太健康。
急性文化震撼症电影不止有着独立的干净气息,更兼备海盗的洒脱质感。
”你终于重回公寓和电脑的怀抱,也许可以再开始写作。
”“销售攸关欲望、承诺和专业,还有最重要一点,不懂得推销自己,别想当销售。
来这之前就该抛开矜持,哎吆!
刚才矜持被压路机碾压。
”“她虽然觉得他帅,但直觉他是个同志。
”他的尖酸幽默,使她笑的岔不过气,他说,她的反应很无礼,结果她笑的更厉害了,她好爱看他凝视她的神情,他则爱她评论街头辣妹的模样。
“我们相遇是缘分不是巧合”“女生不酷,顶多是漂亮、可爱,最了不起性感,何况老爱减肥,有些笨但个性好,但谁在乎个性好。
你总希望交往的女生有内涵吧?
你可曾听闻哪个女生推荐过你不了解的音乐、书籍或是任何非主流的事物?
就算有,也是她哥哥或前男友说的,她们只会装懂。
有些爱自以为是,超级爱学大人教训人,有的却还有自知之明。
”和女生交往太久,男生会变逊脚,只是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后来甚至漠不关心,最后成为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我真希望我们能够再一次相遇,抛开过去的一切。
记得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生要用音符抒发,而不是文字。
”他们17岁时迷上了史达尔,午餐钱全砸在了买书和唱片上了。
粉丝太幼稚,叫书迷比较好。
“透漏受苦细节是一种八卦作风,巨细无遗描写每个悲剧,但那并非真的文学,不是吗?
”这都是命中注定,太多巧合了。
我们命运相系,我找到你了,对吗?
我爱你,让我们回到从前,好吗?
够了!
我无法再承受这些了。
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怎么就文艺成这样子。。。
文艺成这样,主人公神经质倾向,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想起前阵看的《挪威的森林》。
有过之无不及的是,导演的镜头把一切场景处理得冷暗到如同北欧的天气,以至于影片结束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沉淀下黑灰白的画面。
看文艺片一定要有耐性。
看文艺片一定要有悟性。
作为一个本质上没有文艺慧根的人,也就只好装模作样,看看北欧帅哥了。
好吧,演员都真的是很帅,个顶个的帅,又瘦又高又白又美手又笑容阳光。。。
帅到什么程度,,,用一句我对美男至高无上的评价就是:简直极大地激发了俺的母爱!
十分愉快的消磨了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
重金属摇滚,party,high了。
《Reprise》运用了大量的闪回、蒙太奇等快速的玄技镜头,会让人跟不上它的速度,但它的基调色彩却是北欧式偏冷的,黑、白、灰,正像Eric第一本书的封面,同时也有许多缓慢而深沉的镜头。
在技巧之外,音乐、文学、历史使该片异常的充满能量。
焦虑、迷茫、浪漫、疯狂交织在一起。
重奏,我想有几层意思,第一便是Philip和Eric两个人并行的人生轨迹;第二是他们追随sten egil dahl的写作风格和精神;三是Philip与Kari的两段情感以及Eric不断的文学创作。
Philip与Eric间的爱情是浓墨重彩的主旋律,而Philip与Lillian间却不存在真正的爱情,同时Philip的精神状态对Eric的创作起到了核心的影响。
Philip与Eric都受到了命运强烈的撞击。
之后Philip精神脆弱,他拥有直觉与灵感的力量,在焦虑与迷惘中挣扎,他不再写作。
最终他对爱情的信仰挽救了他,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而Eric同样受着懦弱的煎熬,在大师的鼓励下,最终忠实于写作的梦想,激发他不断创作,享受着孤独。
sten egil dahl对Eric的指点是:结尾不要太诗意。
sten egil dahl选择了隐居并最终自杀。
他们都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从投稿开始,却奏出了不同的旋律。
命运的激情与神秘就隐藏在那张照片里,曾经追寻的理想只有自己知道,只是有时连自己都迷失在黑暗中。
挪威新浪潮;情节非线性,很散乱。
21/12/21:丹尼尔森魅笑诡得很
节奏控制真是有问题
伟大的作家早就提醒过伟大的读者:名利与暴力在《重奏》中几乎是前后脚的关系。在这部探讨终极命题「我是谁」的处女作里,作者借「剪辑」这门技艺,通过打碎、梳理和拼贴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人的经历,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猛于炮火》的暴力之间的流转关系解析得颇为有趣。尽管两条叙事线于确立风格的起步阶段稍有凌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主题。注意,这是一部以第三人称讲述的电影。仿佛,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些与作者厮混于《奥斯陆,8月31日》的狐朋狗党,抑或是他心里的两个形影不离的角色。不管是谁,砰的一声,一个转身进入「九月」的男主,立刻就被「八月」撞飞了出去,他也从权力下位者摇身一变成了两性关系里的支配者角色。人生最大的悲剧或许从来也永远不是失败,而是一个人对成功之后的自己突然失去了持续性感知、判断和确认的能力。
工整 兩個男主的落差與追逐 雖然主題不愛 但是憑藉敘事的公正與自由間隙
朝人脸上挥了一拳还扶着他的后脑小心地把他放地上……不合适就是不合适。
找个时间想再看一次。没看太明白。
奥斯陆文学青年的友谊和竞争,在成为平庸中产阶级之前最后的疯癫、摇滚和梦想。回不去的巴黎,倒数之后是巧合、命运还是又一次杜撰?这种文学感让人看得舒服
等你们都结婚生子 过上安逸的中产阶级生活 我可能会写一部小说 描写多年后我们还会在摇滚现场跳舞的场景
看过Anders Danielsen Lie三部片,他分别出演癌症病人、戒毒所出院的病人、精神病人,是怎么做到看着病怏怏同时又性感的?
基友帮拍到了一张和爱豆作家的合影,男主开心得要命,只说了一点意见:要是当时你能把镜头盖取下来,就更好了。男主总体很满意,把合影挂在了墙上,一个全黑的矩形。以及那只笔直冲过来把人扑倒的狗。很吃北欧人的冷幽默!当然更吃男主的毛寸!!连写书的都是这种美队+猜火车Ewan水准的大帅比?你们北欧会不会太过分?
格调很好。
倒数之后,是开始还是重复?3.5
跟Oslo, 31. august同一位導演,此部劇情也是青少年對自己人生道路的茫然,有些畫面拍的有隱喻性,男主角的神經質有點太過了......
有时候形式感的东西真让人喜悦。感觉是北欧的猜火车。喜欢冷面幽默。
一群竭力想搞出好东西的文青混混成日厮混,再混搭一点摇滚乐,一点也不酷,白费漂亮的开头了。前半小时逗啊,后面苦大仇深的不好玩,节奏没了,两人再有型也是花瓶。写不出来出个国和过去生活保持距离就有灵感了,真佩服导演对文青界的简单臆想。我说男主之一好纯,AM说他写的一定是新古典风格,笑死
操首相的逼
不好看。
北欧干燥剂电影 讲述不具体的一切
清冷的画面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