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第一次产生进藏的想法是源于看了《藏地密码》,而后又看了《走吧,张小砚》。
于是乎给自己定了一个像目标一样的东西,就是有生之年一定要进藏。
以前也跟好多网上被抨击的人有同样的想法,认为西藏是个圣地,进藏了就能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改变了生活,从此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
现在明白了,那不过是把改变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在了一件事情上而已,这和希望买一张彩票就中500万,然后过上美好生活是一样的。
希望是有,只是概率太低了。
片中最让我羡慕的是程尧有那么好的爷爷、奶奶。
以及他爷爷、奶奶之间的爱。
奶奶本来是不喜欢高原,也不愿意进的,奶奶进的原因只是因为爷爷要进,所以她要照顾他就也进了。
片中采访了守天葬的、刻藏文的,守藏王墓的,他们的回答都是今生这样,是为了希望来世过的好或有个好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问,他们心目中的好生活是什么样的,可惜看到最后都没有问。
也许,来世他们依然会这样,希望来来世世过的好,依然选择这样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和我把过上好生活寄托在进藏改变,寻找到自己一样,也好比一个少女每天把自己打扮的美丽动人期望遇到一个高富帅来拯救自己,从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也像一个希望靠买了彩票中500万来改变生活的人一样。
只不过他们的高富帅、彩票换成了心中的佛。
对于入世和出世,我一直认为只有入世以后才能更好的出世。
当然生活是自己的、只要自己过的安心、幸福就行。
对于他们而言,每天那样或许是最好的生活。
我只希望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佛能照顾他们一下,让他们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我们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悔“影片最后旁白说了这样一段话,文案是个好文案,但是这部片是一部二流的纪录片。
关于西藏,一流的已经有韩日联合拍摄的《茶马古道》。
如果不考虑影片主题,单从拍摄水平上看,零流的当然要数BBC了。
研一的时候每天捧着《南太平洋》、《生命》这些睡不着觉。
给票的时候,何阳姐姐一再强调:这个片子如果不是对纪录片或者西藏相当感兴趣的人,建议不要去。
看完觉得说得挺对的。
因为整个记录过程中,所有的提问、所有的挖掘都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上,如果不是本身有一些背景,也带着疑问来,回来还会自己查一些资料,片子就会沦为一些美景的PPT展示,以及家庭历史的回忆了。
导演是片中五线入藏出镜率最高的那位老大爷的儿子。
显然,不能内举不避亲的程导已经因为这件事严重影响了剪辑。
他爹开了七千公里,其他的人只开了一到两千公里。
为了完整表现他爹的行车和个人历史,牺牲了其他线路上较为真实的记录。
影片其实不怕素材多,只怕不能很好地整理。
是要表现入藏的困难,还是表现藏人对传统的执着导致的生活的困难,还是表现外来人在藏地生活的故事?
导演似乎还没有想好就匆匆剪出来片子。
于是最完整的故事就是他爹三次入藏的经历了。
五路分别是传统的川藏、滇藏、青藏,加上新藏线和喜马拉雅线,最后在珠峰大本营汇合。
整部片子没有给过地图,这是一个很大的败笔。
不过我猜测,是因为导演想让他爹多跑点地方,故而给出线路有点太夸张了,哈哈。
其实这些线路都是沿着古道而建。
一点历史也不提,令我始料未及。
在这片苍老的土地上,缺少追本溯源将多么单薄。
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看到了一些没看过的有意思的事情。
值得记录。
一路上遇到的人有:给佛寺画壁画的工匠松格玛尼的雕刻和守山的老大爷石渠天葬台的看守人从外国回来带着家乡人开编织厂的外籍藏民住在公共厕所里给德格印经院扫地的人山洞里潜心修炼三十年如一日不说话只念经不出门只修行的僧人兄弟藏王墓唯一在世的守墓僧人一路朝圣的年轻人强巴林寺里做坛城的僧人大昭寺旁坚持自己采药手工制香的人画唐卡的老匠人和他的儿子......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特质:他们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着魔一般的坚持。
天葬台的看守人,每天步行三个小时到河边打水敬佛,他说自己有自己的原则,一定要亲自打水,用干净的水和干净的手,佛祖才会高兴。
他远远地看着天葬台上挥舞的刀锤和盘旋争抢的秃鹫。
我感到害怕,而他应该感到向往吧。
他说:我觉得生和死没有区别,只是在不一样的世界。
似乎在那个虔诚的地方,普通人所看到的世界,都像香巴拉一样:光明日夜不休地供养着美丽。
女翻译问那个住在公共厕所里的扫地人:你有没有做过让佛祖不高兴的事情?
这个人一天的工作就是在印经寺扫地、开门。
之前他很不好意思,甚至说不出两句话,只知道傻笑。
唯独在听到这个问题时,立马义正言辞地说:绝对没有,我一直认认真真做着自己的事情,肯定没有。
再看到山洞里潜心修炼的僧人兄弟,为了在死的时候见到墙上的佛祖显灵,三十年如一日不说话只念经不出门只修行。
倒是能够理解这种虔诚了。
而作为一个从外面世界到达那里的人,我的心情更多像那个回到父亲家乡开编织厂的外籍藏民。
她用英文说:我22岁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他们对传统很坚持,又看到他们很贫穷,感到非常矛盾。
一年半之前,我也曾从拉萨一路驱车南下到成都,有些破旧的房子让人感到十足的悲哀,有个朋友晚上没能从阿里赶回来,在庙里和藏民同住,说驻守的藏民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土豆。
在心酸的同时,本质上,我也不知道究竟是自己更贫穷,还是他们。
坛城曼陀罗是什么?
是”一个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片大陆,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种政治结构。
“是这个世界依赖着的内核。
是金木水火土,是原子或者比原子更基础的粒子,是我们询问生命的通道。
影片中,坛城被建在昌都地区最大的佛寺——强巴林寺。
这里的僧人花上月的时间用彩色的细沙绘制出极其美丽的景象,手法的细致和大气令人惊叹不已,稍有不适就无法精美如此。
然而在完成之后,僧人又念着经文将这一切毫不犹豫地毁于一旦。
看着瞬间消失的美景,我感到心中震惊。
难道关于得到的修行都是要通过”失去“这种方式么?
也许只有摧毁看得见的美丽的幻象,才能体会到裹藏在美丽之中的真实吧。
面对失去得到内心的平静,远远比获得的时候的快乐和满足要难得多。
我们为什么要历经高原反应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去西藏?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对于城市里的人,这是逃离城市的一种方法。
可是为什么我们要逃离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呢?
因为城市是不安静的、是焦虑的、是快速的、是充满了欲望的。
跋山涉水去到一个遥远的地方,一路上经历很多,也认识很多人,听了他们的故事,最终还是要落在自己的生活上。
以前看到一句话:”没有比生活更艰难惊险的旅行,旅行是简化的艺术化的生活。
“也许就是在这种简化的艺术化的浓缩的生活当中,进入了一场摧毁看得见的坛城的修行,打破了那么多的阻隔,好让自己找到自己更加真实的样子,在城市中寻找一个更合适的位置或者干脆离开。
影片在说完开头我引的那段话,又写了一段,意在告诉人们简单地认真地做一件事情,戒骄戒躁,山顶便会低于脚面,人人也便成了佛。
我想这就是西藏这个特殊的地方带给人们的特殊的感受吧,区别于任何其他的地方。
佛是什么?
是”悟“吧。
记得高中的时候,爸爸给了我一串佛珠,我说我又不信佛,戴什么佛珠呢?
我爸爸说:佛在所有人的心中。
摧毁了看得见的坛城,大概便见佛与自己融合为一了。
--自从给了《漂亮朋友》四星,凡是有一点可取的电影,就不忍心打四星以下。
由此可见打分大概是个随机初始化,基于相对差距的系统。
豆瓣给评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去中心化?
这部片子是土豆、优酷联合出品,和全韬一起在美嘉看的,后来发现她很喜欢纪录片,还在央视实习的时候跟过一部。
她邀我下学期去清华社团看纪录片,我欣然答应了。
关注这部电影有段时间了,也得知是土豆和mini赞助的。
商业成分是少不了的。
今天抽空把它看完了。
我是纪录片迷,喜欢看各种各样的纪录片,之前看过几部其他关于西藏的纪录片,但都不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
在这个物流横流的社会,电脑屏幕上、电视机上放映着各种热播的偶像剧、爱情剧。
纪录片的影子却很少。
《进藏》和所有的纪录片一样、他的拍摄成本依然很高,拍摄时间也很长。
虽然这部电影的剪辑和配乐都不是很好,但无可非厚它确确实实的向大家传播着西藏的魅力和正能量。
5组人马、10人,其中镜头最多的应该就是新藏线组成员了。
透露着一家三代人的经历和教育。
这也是现代中国缺少信仰正需要传播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西藏,去往西藏。
有步行的、有骑行的、也有开车的,但是不管是哪种方式,他们都在用行动表达他们的行动,这是键盘党做不到的。
这是一部关于描叙藏教信仰的纪录片,没有信仰的人,自然是不懂的。
不管它是否带有商业性也好,总之,所有宣传正能量的电影都是好电影,尤其在中国影视界。
与其说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如说人生就是一次旅行。
关键在于,你是否明白旅行的意义。
想到西藏,几个词总能浮现脑际。
宗教,海拔,暴乱。
“年复一年,在时间的漫长侵蚀中,石经城因不堪重负在慢慢下沉,崖壁上的佛像风化得越来越厉害,藏王墓的轮廓也已经很难辨清,唯独没有改变的,是这些人虔诚的守候,守候着他们心中的信仰。
”穷山恶水,大雪封山,缺氧窒息,叛乱不定,什么驱使人们去一趟西藏的豪言壮语。
我想可能是希望一次心灵的洗涤之旅吧。
放空自己,去感受空气的味道,即使迎面迎来的是沙流,这都不重要了。
2012年夏天,我在布达拉宫广场的长凳上给朋友写明信片,旁边一个藏族阿尼的弯腰让我转头,没注意到那是两只满身乳毛的小鸟,不小心掉到了地上。
阿尼拿起一只小鸟,那时我的第一反应觉得“哎哟,肯定摔死了,这么脏还拿到手上看。
”反应的这秒钟,我不自觉将头转回,可后面的一声叹息让我又把头转了回去,我看到了阿尼眼中的泪水,那一刻将我震憾。
从来未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人对生命如此尊重,这是哪样奇迹般的世界。
谈起今生来世多少人会觉得荒谬,可事实是我们说着荒谬却做着荒谬的事。
仍然会进藏,因为仍然未知。
冲着【一个】的推荐过来看的,八十几分钟,说是十个平凡人,其实主线就是那祖孙三个稍微有点故事。
对西藏的呈现分别有坛城图案和混血女孩带领创业事迹,其他的都是仓促带过,没有深刻的解析触点不能给人留下印象。
最令人愉悦的应该是音乐和男配音了,很多星空雪山和云雾画面,虽然这是西藏纪录片的必然程序。
大多数人看完应该都是一头雾水记不得几个情景了。
最难过的是其中对宗教信仰者不断地重复:为了来生的幸福。
如果信仰是过分强调结果不也显得太功利了吗,这有引起人们对藏人信仰的误读之嫌吧。
总体上,不能说言之无物,可是太多蜻蜓点水似的略过并没有呈现出西藏特色。
前年看过一部纪录片《轮回》,最难以忘怀的便是藏僧以彩砂绘图的场景,现在知道了他们当时在制作的叫“密宗坛城”中的沙坛城(又名曼陀罗)。
彩砂绘城佛居在中,极简几何包罗万象,制作僧的挑选过程同样不亚于制作坛城的严谨。
被敲打的铁棒轻轻吐出多如繁星的彩砂于规定线条内,一方沙坛就如三生世界,规则严密不容破坏,每一粒彩砂都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思想,一个国家,一个零件,一种文化,融合绘就了宇宙这幅波澜壮阔的卷图。
沙坛城制作完成的那一刻,也是毁灭之时的来临。
僧人的手伸向了它,刚杵捅破了它,东西南北的河水享用了它,自然之风带走了它,这是我长期以来渐渐耿耿于怀的结局。
万色空相万物刍狗万千世界终归尘土,以法外皮囊游走于纯净之地,天地间寻求信仰超己度人,这固然是平常人可望而不可求的精神追求。
可惜我还未参破这世间“万物不过一掬细砂”的精髓,我忍不住去爱明媚的阳光和深邃的海洋,渴望通晓一切复杂的思想,感受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差异。
那些神秘的语言是如此的陌生而又遥远,我愿意在有生之年亲眼见到它的神秘,但同样意识到,更多的时间,我会仰望着临近的一颗枯树开出一片蓝天,它光秃秃的枝条盛开了大片令人心醉的蓝,偶尔白云会点缀成它的“枝繁叶茂”,偶尔皑雪会与它欢度节日。
我尊敬那些为了坚定的信仰而奉献终生的人,也同样敬畏神圣且危险的自然,但我终于已经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纪,只能模仿着藏僧们的“辩经”之激烈却模仿不出他们对生命认知的深度,距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还太遥远。
心在朝圣之路徒步,身在滚滚红尘受苦。
记得去洛阳龙门石窟时,从一高处向下走时,一女子问过上面有什么,我回道,“破损的佛”。
从宋至唐多少达官贵族贫民百姓来此修佛,有钱的修大佛没钱的凿小佛,可曾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会成为一处观光景点,而来参拜的人大多信仰全无?
比起巨大壮美的“武则天像”,我所记住的更是石壁上那些不起眼的、快被磨光的小佛像。
是否这些佛也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支撑一个贫苦家庭全部的寄托,所以甘愿在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中受苦修行。
一如在进藏之路上最为虔诚的朝圣者,一心渴望洗净世人的罪孽、承受大众的痛苦,他们就是一个个不算精美却最贴进大众的现世佛。
这些精美的佛一如玛尼石经城的六字真言石,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积极向往和对宗教信仰的敬畏之情,他们的心态是复杂且单纯的,就像最古老的原始人向水火金木等元素的膜拜一样:渴望庇佑和利用。
他们的眼睛不为谜团所困扰是因为他们坚信此刻的痛苦会换来来世的澄明,减轻人世间的苦难。
他们的简单来源于不想,西藏这样一个避世的环境给了他们最好的苦修环境。
印度有一类人被叫做站立巴巴,他们许下诺言终生站立,连睡觉也是靠绳子等辅助物帮助站立入睡,常年如此的结果自然是双腿的疼痛加剧功能萎缩,然而这种疼痛同样让他们的“不想”变成了“想通”,这过程太过神秘,不亲身苦修过的人只可想象却不能领会其中奥妙。
而目前最为辛苦的两次旅程,便是登上泰山和华山之顶,一个人背上个硕大无比的背包突然之间就被一辆钢铁怪物带到了另外一个城市。
登山的过程苦不堪言,也碰到了一些好玩的人,这才能稍稍明白一些进藏之人的艰辛。
开始时的欢喜和忐忑慢慢都变成了路上的疲惫,要翻过的一个又一个险路就如进藏路上一座又一座山峰,现在想来,似乎这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进藏前的准备,我不能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踏进那片神秘的高原。
泰山之上并不危险,盘外又盘完全是在考验旅客的耐心,那时再享受悬崖边上的狂风当真是一种享受;而华山完全升级了我对意志力的理解,抬头沧虹渺然的蓝天、低头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恐惧至极时也忍不住自嘲:若是长眠于此名山,兴许千八百年以后也能化个不大不小的地仙呢。
身边极少有人理解我这种“危险且孤独”的旅行,而我不以为然。
身在城市的我寻求自然是一种旅行,身在高山中的人向往城市同样是一种旅行。
我的眼睛、心灵时刻为饥渴而哭泣,又时刻饱受好奇的滋扰。
它们不仅仅是想知道这世间的广阔与富饶,更想挑战自身能量之源的开采工程。
攀援高山也好、品赏园林也罢,都是一个与自我不断和好的过程,于流水之中品味宁静、于山顶之峰静享致远。
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却也因一个又一个探索使命的完成而极喜不已。
我承认自己的孤独,可偏要傲娇的认为孤独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享受。
与现实妥协不是想让自己麻木,此时的我仅仅是未完成的沙坛城上的一粒沙,如芸芸众生一样迷茫着探索着,寻找着唯一的答案。
《银河系漫游指南》说,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是42,然后在终极计算机——地球算出最后答案的前五分钟被毁灭了。
答案荒诞而简单,起因竟然因为人们最开始没有弄懂自己的问题。
苦苦追问的意义本身是否有意义?
正如这求而不得的坛城,既是散沙、又是杰作,既包罗万象、又分文不值。
沙无名,城无名,唯有被遗忘在自然的残酷和冷静之中。
然而这绝美繁华的世间若仅仅是一盘未完成的坛城,人们又是为何这般忙碌着争执着?
藏传佛教依然等级森明,芸芸众生还在期待来世,这些弊端却丝毫阻碍不了坦率笑脸背后消失的疑问和恐惧。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么。
《进藏》中的传统画师、守墓人、守城人、禁言闭关僧人、采药人、天葬台守护人、保洁员等人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的年龄和日复一日虔诚的坚守信仰让信仰缺失的现代人感觉到的震撼太多,守卫着近乎神话般的仪式典礼更是让人膜拜不已,然而他们的期待却完全来自来世,“希望有一个好的来世”这一模糊回答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向往。
何为好?
现世不好?
供奉神明不幸福?
吃苦修行是受罪?
现世的虔诚仅仅是为了来世的享乐?
有时候真想给这种来世论献上双膝。
似乎宗教只适合研究其教义、明晰自然真理,却不适合踏足进去成为某一种信仰监狱的囚犯。
但众生不够坚定的内心需要一个依靠,信佛、信权、信权、信爱统统都好,都比相信自己更为直截了当有成效。
如果世间万物仅仅一个解释、一种宗教可以回答,那算不算另一种暴殄天物呢。
取传统之精华、去偏见之糟粕,或许才是尘梦不醒的动力吧。
【纪录片】轮回--无始无终,无梦无境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地印佛经 是简单地为了来生能幸福简单地不作恶 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 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 云 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上面是片尾旁白的摘抄,关于简单、佛与生活的。
配合片中常出现的背景音乐——吉田潔的《いのちの祭》,看、写、品,慢慢的感觉很是惬意。
纪录片,贵在真实,看看不同人的生活、听听对人生以及一些事的看法,在当下竟然也能感受到难得的慢。
片里印象深的场景是精心制作了很久的坛城,短短时间内被毁掉。
有人说是对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有人说“世间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有人说是在告诫世人“辛苦地拿起、轻松地放下”。
我的想法倒是很简单。
坛城的毁灭是开始,之前精心建立坛城都是开始前的准备阶段。
坛城再美,也是一堆细砂,终究随风入溪,沉淀水底。
<图片1>
坛城的毁灭
首先,我觉得这个广告创意是很赞的,非常有诚意的。
很多人吐槽说MINI居然能进藏,但是,往往是坐在家里吐槽的人是无法想象他人的行动力所能及的地方。
特别是最后八辆车汇集驶向珠穆朗玛峰,荒凉的土地,弯弯曲曲的公路,整齐排列依次行驶的MINI,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品牌的价值。
这样的创意,同时还需要足够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我觉得是诚意十足的。
虽然我还是不会想要买MINI COOPER。。
-我没有去过西藏,虽然总是会有人兴致勃勃的说我一定要去西藏,我始终没有这种想法。
川西倒是去过两次。
一次是去甘孜州的亚丁稻城。
跟旅行团,坐大客车。
每天都要坐到很晚,一遍一遍的绕山路,等到看见远远的山谷有灯光,便知道快到目的地了。
连续坐了两三天的车,到了稻城以后,也仅仅是花了一天的时间游玩,骑着马进山,虽然风景是怎样的,我已经忘记了,但是也觉得做这么久的车是值得的。
后来跟学校老师去过一次壤塘,因为是有项目,呆的要久一些。
壤塘的海拔应该不是特别高,因为山上有大片的松树,当然也有草原。
其实藏民跟我们也都一样,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兴趣爱好。
只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在那里呆着,真正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一条街道,卖少量商品的店铺,也只有很少的行人。
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大家聚在一起只是聊聊天。
生活就这样很自然地被简化了。
加之空气清晰,走出城便是一望无垠的草原,远方的山脉,天空变化的云,都看得真真切切。
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很纯粹。
这样的地方,我觉得只要每天醒来有事可做,有食物吃,便觉得幸福,不需要再去找其他刺激来让你觉得幸福了。
这样的地方,大自然的威严随时能感受到,也让你相信这里或许真的有神明居住。
人的心也变得虔诚起来。
当你真正能感受到人世的变化无常,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时,很自然得会希望在宗教上寻求安全感,寻求安慰。
就像里面那位制香师,采草药的地方那么危险,是什么给予他勇气,让他坚持下来?
是因为他相信因为自己在做善事,所以会得到佛主的庇佑。
所以他坚定得说相信报应,一定会有报应。
认真辛苦制作的坛城,为什么完成之时便摧毁?
坛城是佛住的地方,制作坛城的大师笑着说,真正的智者是可以在里面看见佛的。
我猜他是没有见过了。
佛真的在坛城里吗?
佛是存在人的心中的。
制作坛城是一个修炼的过程,用虔诚、专注、智慧去修行,去开悟,以期望在完成之时佛会出现。
里面那个带着孙子进藏的爷爷奶奶,而且从北京一路开到新疆,再走新藏线,我真是太佩服太喜欢了。
真的很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生命的广度。
真的太爷们了!
为什么我不想去西藏。
因为我隐隐约约有些明白西藏的那种生活,但是又觉得真正离我太远了。
或者说我没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给我的这样一个命题。
但是,我仍然把西藏放在心里,也许有一天,在死之前,我通透了,我看明白了,我可以放下了一切,我来到西藏,与天地为伴,就这样,很幸福。
1923年3月,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的时候,英国教师、著名登山家乔治. 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一年后的6月8日或9日,还差10天就要庆祝自己38岁生日的马洛里,同他的攀登搭档安德鲁. 欧文向着世界之巅发起了冲锋。
留守大本营的同伴从望远镜筒里依稀瞥到他们翻越“第一阶梯”的身影,随后山神合拢云雾的面纱,接纳了他们。
从此两人不复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近30年后,新西兰人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 诺盖成为了世界上首度登顶珠峰并成功返回的两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珠峰南坡路线变得犹如天朝高速公路一般拥堵时,马洛里的遗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北坡被发现:他倒在了距离这个星球最高点687米的地方,孤独了75年。
75年前他是否成功登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欧文至今下落不明;他们都留在了那里,但是他们未曾被人忘记,就像海明威笔下那只长眠于乞力马扎罗山顶上骄傲的豹子。
我们都是。
所以别问我为什么要去。
去了,你才会知道;去了,你就会知道。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
高原酷烈的自然条件、广阔旖旎的壮烈风光、加上独特的宗教、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们这群沥青丛林的住客眼中时刻散发出别样的诱惑。
故事中的10个人,或是追寻着青春的印记,或是朝着梦中的圣地,或是为了摆脱人海的喧嚣,抱着不同的目的,跳上8台mini,分5路朝着西方那片佛国奔去。
玛尼堆,印经院,磕长头的信徒……越往西,藏地的神秘越发浓烈,都市的喧哗越发的缥缈。
工作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只有走在进藏的路上,沐浴着无遮无挡的阳光、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的时候,备受都市的刻板作息、拥堵、限号、雾霾……所有这一切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馈赠拖累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放松和解脱。
夜里,尤其在夜里,这个世界仅仅闪烁在大灯普照的方寸范围之内,周遭的黑暗仿佛吞天噬地无穷无尽。
此时唯有你所驾驭的这部机器才是你唯一依仗的伴侣,轰鸣的马达才是平复心率的伴奏,飞转的四轮才是自己双脚的延伸。
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机械工业高度发达带来的成果,轻易把自己的足迹远播到自己的父辈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渴望去见识那些梦里的人和事,去印证或是修饰着自己对于未知的想象,去……生活在别处。
而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离开这部机器步入外界凛冽的黑夜,你的身家、地位、容颜……一切让你在文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荒原之上不名一文。
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意想不到的抛锚,一场夜里的风雪,甚至一场可轻可重的高反、一个不合时宜的瞌睡,都能让你永远留在这里。
只有当一切的外在都被剥离,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就在不远的过去自己的先人们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和苦逼,反过来感恩那台忠诚而沉默的钢铁伙伴,还有那个一开始还吵着嚷着想要逃离的俗世凡尘。
阵阵人骨号在告诉人们,外人眼中最为神秘甚至恐怖的天葬开始了。
伴随着吉田洁《祭》中的配乐,肉体在兀鹫的饕餮中消亡,灵魂乘着猛禽的翅膀飞升天堂。
一同解脱的,是逝者的理想、生者的希望,如同风中飘散的风马,魂兮梦兮,回归天地。
这不正像坛城(Mandala)一般么?
世间纷扰,如梦似幻;诸色斑斓,刹那芳华。
彼岸回首,一掬细沙。
我特别欣赏片中藏香师仁清德哲的一句话,“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不会没底限。
你要说宗教是自我催眠么?
那就算是好了。
信仰本是道德的来处。
人,相较于动物,最为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对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欲望的追逐。
这种对打破规则后恣意释放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在童年向往着齐天大圣,长大后又时常去做一些自己都不能解释的事情、爱上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人、到那些做梦都没想去的地方。
走过这一切之后,心灵和躯壳才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某些东西,正是在这种追逐中定格,让时光的流沙无力遮挡,永恒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好了,现在我们怀揣着梦想,也有了MINI。
那,为什么不呢?
你可能怂可能歹,到了宇宙中心月球表面,就会感觉那辽阔的疆野,心情的豪迈,忘记自私,与无情,去关心别人,去感受自己。
导演凭什么给自己家里人那么多镜头啊,说那么多废话,都演了一半他们才到新藏公路的起点!明明五条线进藏,其他参与者基本连一句话都没有!收了 mini 的钱就拍出这么个讲自己家里事的家庭纪录片?好意思吗?
3.5 片子内容不吸引人吗?干嘛老和广告怼呢,人家赞助的啊,没毛病!
http://www.acfun.tv/v/ac955823 最期待的是新藏线。因为其他的青藏川藏滇藏都被人说的太没意思了。当然川藏滇藏是最漂亮的
信仰始终让人震撼,简单是福,是佛~
拍得很棒。。就是有点矫情
又拖出来看了一次。
有信仰的人的所作所为几乎难以让人理解,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佛比生死重要意味着什么,无法相信来生,无法接受“一定”会有报应。所以禁语者朝圣者凿石者守墓者全都让我震撼。摄影和音乐好,解说和叙事烂。
那个在玛尼堆旁守候的老人,我忘了之后是在哪看到阿来的话,说看到成堆成堆的垃圾,不知道这是不是是一种不幸。
拿拍纪录片来说,拍的不错。。但是当作一部旅行传记的话,渣渣
除了画面还可以之外一无是处,啰啰唆唆的广告大片,手贱啊……
有一半的广告嫌疑。
你们这些吃喝嫖赌烦心不断忧愁不堪的人,也像人家磕长头扫寺院这么安心,再来吐槽广告片试试。
好广告化阿 - -
不妨错过
生与死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两个不同的世界罢了
文化都是地源性的 在这样的地方除了祈求上天你还能做什么 人们的虔诚 乐观 知足一次次的打动了我 我想他们也是幸福的 没有信仰谁还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做香 清苦的扫地守天葬台 其实宗教是残酷的也是美丽的!如同坛城一般!
1.mini广告片,顶多风情片;2.各位douban ladies是不是看见任何一部牵扯到西藏的片都打高分?
请好好的拍广告
感谢世界上有个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