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就要打开看看的电影,借着地理优势在电影院看成了。
天地之间,山河壮阔。
一排荒诞的人送一个孤独死去的人最后一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所以这排人身上背着的,都是大事。
松山研一这位演员同志,曾经一度肥壮到让人扼腕,又让人欣慰地瘦回了少年,失足的,闹着别扭的,妈妈不疼爸爸不爱的,但是会因为自己的前科担心自己连体验生命中的小确幸的资格都没有。
他嘴上和脸上都是沉默,却一遍一遍打着爸爸电话通话记录里最后最常拨的那个号码,想知道爸爸是自己不想活了的吗?
是因为不快乐吗?
知道他也是洗完澡出来干了半桶牛奶的男人时有种人群中遇到了老朋友的踏实感,“是我的爸没错了”。
是他给你的一半血里带的,你在那莫名其妙骄傲个啥,咱也不知道。
是因为漂泊孤独的人生里,再次跟某个人确认了一场踏踏实实的链接吗。
室毅这样的自来熟应该是别扭少年的克星吧,横冲直闯打开你的心,我真的羡慕,不怕被人烦吗?
事实证明并不烦人,但是我如果初次敲门面对邻居那样的态度的时候肯定是会退的,不过那样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他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长大了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在无人的寺庙里把黄瓜和茄子做成小马的形状,是想让孩子一起玩耍吧。
喝醉了以后接连不断的对不起,是他作为爸爸无能为力的道歉吧。
光妹从轻井泽拉大提琴到去富山当房东,也是过了4个年头了,纤瘦脆弱坚韧的样子却一直没变。
我甚至感受得到一个演员,一个人类,的那股劲儿,淡淡的但是稳稳的,通过她小小的身体渗透到每一个角色里,又被每一个角色反哺着,因而成长着。
这次的南女士,为逝去的爱人站在原地,始终思念,始终热恋,带着巨大的丧失平静度日,在思念偶尔袭来并被击倒的时候束手就擒,是今时今日少见的爱了。
孩子的口风琴配河边艺术家温柔的吉他,满眼满屏各种形状的绿色,让人看着都似乎能体会当时当地的湿润炎热,和偶尔有风拂过时的体感。
生命是如此无常又无奈,因为河畔涨了水来了风暴就会让过去的努力一下子归零,所以这每一个须臾的细微的体会才珍贵吧。
虽然生命总是要结束,但从开始到结束的这个过程里,别动脑子,多动手,就能让一切在走过了之后回头看的时候充满意义吧。
广阔的自然里,孤独的庙,庙里孤独的和尚,也会慢慢地因为一个又一个须臾堆在一起,堆得足够多了以后变成灰烬吧,一切都会变成那细细的powder随风飘散,运气好有人宠爱的话还可以坐在大烟花上轰地一声飞上天风光一场。
片尾曲即片中小孩坐在垃圾堆里演奏的曲子真是太好听了,旋律简单得令人发指,却也好听得令人发指,请问小兄弟真的是巴赫吗?
卖弄一个知识点:松山老师工作的场子做的鱿鱼盐辛是非常臭的一个食物,我没吃过鲱鱼罐头但感觉应该程度差不多。
所以他其实工作环境蛮苦的,大家都太淡定了,可能要表达的是人生就是这么臭哄哄,想活着吃好吃的大米饭你就别管臭不臭,哭完了擦擦眼泪该干啥干啥就得了。
跟之前想象中差不多的日式小清新风格。
很神奇,在一部片子里同时融合了对于生和死的描绘。
房东早亡的丈夫,岛田口中不愿讨论的父亲和儿子,山田几乎不认识的生父……大家对待死亡的方法各有不同。
哀悼,没什么正确与否。
可能只是心中记挂,终放不下。
在经历过种种贫困,孤独,艰辛后,他们过上了这样的一种生活。
好好工作,拿到薪资,好好吃饭,睡觉。
如此日复一日,便也能年复一年,而社长说,这会是有意义的。
突然想到心灵奇旅,是啊,人生总是有意义的。
不是大富大贵,开天辟地,可能只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微小幸福。
可正是这些许点滴瞬间才是我们能支撑下去的原因。
夏天里爽快的淋雨,泡澡的舒爽和泡澡完毕凉爽的牛奶,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地里种的新鲜蔬菜……幸福就在这里,只要你能捕捉到。
人生不过一须臾,可须臾即是永恒。
一部关于边缘、死亡和幸福的电影,是很传统的日式治愈风,哪怕再潦倒窘迫的人,家里的碗筷依旧考究,房间依旧整洁,拍出来有一种归乡过暑假的感觉,但美也是真美,每个人都那么认真,让人无暇考虑真实与否,只得沉浸在这样一场成人童话中。
蛮喜欢。
这是北影节看的的第一部电影,在落座之前,我对它没有任何概念,仅仅是看过导演之前的一部作品而已。
看完电影后,脑中一直回响着片尾曲的旋律,突然想写点东西,希望可以在敲打键盘时理清心中被打动的模糊感觉,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部关于边缘、死亡和幸福的电影,是很传统的日式治愈风,哪怕再潦倒窘迫的人,家里的碗筷依旧考究,房间依旧整洁,拍出来有一种归乡过暑假的感觉,但美也是真美,每个人都那么认真,让人无暇考虑真实与否,只得沉浸在这样一场成人童话中。
故事并不复杂,节奏也非常平缓。
从监狱出来的山田找了一份乌贼加工厂的工作,工作内容就是刮乌贼、切乌贼,枯燥、无聊,很多人干一阵就走,好在社长善解人意,时时鼓励,生怕他无法适应重返社会的生活。
租住的地方很简陋,社区的入口用纸壳写了四个字:须臾山庄。
进门的房东认真介绍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泡澡的浴缸很小,但蹲下去也能享受片刻轻松。
一切虽然简单,认识的人却各个不简单:邻居怪大叔是个极简主义者,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只要对着当空大喊“我没有钱”便可以带来好运,男主搬来的第一天就带着毛巾想要蹭浴缸洗澡。
四处推销的墓地的父子俩,一路碰壁,但走在路上时父亲可以用嘴巴准确形容出想吃食物的味道,简直活生生的日本许三观。
女房东清爽干练,带着一个小女孩生活,心事重重,但不缺乐趣,按时交房租的人给糖吃,看到孕妇却想要踹一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住在河边,是城市的边缘地带,也是社会的边缘。
但如此边缘的人们,也会在生活中慢慢产生联结,得以抵抗风雨、面对生死。
正如怪大叔的人生理论,一无所有时可以带来好运,那当生活一蹶不振时,每个须臾的幸福都能直抵人心。
电影的节奏虽慢,但呈现的议题像是在柔水中藏着尖锐的锋芒,在人生的平淡中,却要面对种种残酷,在一次次的追问过后,人们默默承受了这一切。
但承受需要时间,时间,是人生的母命题。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其实都可以归为这几个对立的议题:第一个:生与死死亡是整个故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事。
生活难得步入正轨的山田,因为一通电话又陷入颓废中:市政府打来电话,说他父亲死了很久才被发现,让他去领取骨灰。
可山田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没有印象,没有联络,却在死后带来了一堆麻烦。
怪大叔虽然看起来嘻嘻哈哈,但其实一直深陷在年少丧父、后来丧子的痛苦中。
女房东的丈夫五年前去世了,采用的树葬,家里仍摆着他的骨灰。
推销墓地的父子,在别人眼中本来就是沾染着死亡的晦气,而没有交代的是,小孩的妈妈哪里去了?
答案无非走了,或者死了。
电影后面出现的烟火师,把自己妻子的骨灰装进炮筒,放了一个大大的烟花。
在他心中,他的妻子曾在天空中跳过最美的一支舞。
作为死的对立面,人生是值得一过的嘛?
这个问题困扰着活下来的人。
山田在查看父亲遗物的时候,发现父亲死前最后打的几通电话,都是生命热线。
他打过去,询问人生的意义,接线员却给他讲了一个漂浮在空中的金鱼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推销墓地的父亲也在后面讲过。
想必他也有过死去的念头吧。
经历过死亡的人,可以更坦然面对生活吗?
怪大叔享受着食物的每一刻,他说人生是需要靠这些微小的、细碎的幸福陪伴度过的。
但即使如此,在看到怪异的巨大乌贼外星人风筝时,他也会痛苦的奔赴,并请求其将自己也一并带走。
山田一直没和死去的父亲达成和解,也纠结于他是否是自杀的。
因为疾病猝死的人,会面朝大门,因为在死亡来临的那一瞬间,他们赶到憋闷,想要出去。
而选择自杀的人,都会背朝大门,因为这个世界,他们已经没什么好留恋的了。
山田的父亲却都不是,负责父亲遗体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句,他是在洗完澡喝牛奶的时候死去的。
这也是山田每次洗完澡的习惯。
生和死在这一刻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人们在生死之间的感念,成为生者与死者永不断掉的联结。
经历过死亡的人,或许无法坦然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时刻,但带着死亡给予的那一部分活下去,成为了死亡的意义。
第二个:真与假电影中有很多真实的细节,也有很多虚幻的部分。
构成一个人物的真实,需要数不尽的细节。
山田会在米饭蒸好的时刻,深深吸一口气,感受米的香味。
喝一杯水,喉结咕嘟咕嘟的上下翻动。
咀嚼西红柿的时候,饱满的汁水滴到地板。
女房东会奋力骑着自行车,遇到认识的人就分享一根冰棍,并在一通吐槽后心满意足离开。
对于准时交租的山田,会给一块糖。
而山田,会把糖纸折成千纸鹤。
推销墓碑的父亲则是想象着美食的烹饪,一点点沉溺在细节中,让自己感受到真的吃到它一样。
怪大叔在酒后,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时,一边吐在柱子上,一边对着柱子道歉。
男孩在废旧的电器旁吹着巴赫。
但就在觉得这些人物越来越真实的时候,总有一些奇特的、假的事物出现在故事的进程里。
山田看见了隔壁去世已久的邻居婆婆。
小男孩没有电话线的电话响起,小女孩的绳子仿佛真的接收到了外星人的信号。
巨大的外星人升起,仿佛并不属于这个世界。
人们靠着假想的事物,支撑、宽慰着真实的生活。
第三个:悲与喜尽管是探寻死亡,但整体的基调并没有太过压抑和沉闷。
但每当故事转向悲伤时,总有一些突然的笑点,让人们可以继续下去。
怪大叔功不可没。
怪大叔的哲学,过来蹭饭时,一边夸赞山田有蒸米饭的天赋,一边不顾阻拦要再多吃一碗。
洗澡也是,人不必准备好,浴室早就准备好了。
三个人在寺庙躲雨,和尚却突然吹起了泡泡,雨停了就去喝酒。
想要丢掉父亲骨灰的山田,在河畔被背后的和尚灵魂注视,逮个正着。
因为卖掉一块高级墓碑而有了收入,父子俩准备偷偷吃寿喜烧时被怪大叔发现,众人纷纷前来加入,让人边笑边馋。
但讽刺的是,卖掉的那块高级墓碑,是主人买给自己家狗狗的。
这种悲喜相融的桥段在电影中还有很多,让故事的悲情不至于落入苦情中,又让人对每一个人物都无法讨厌。
他们喜笑颜开的样子,是对悲伤最大的接纳和宽容。
到最后,当众人给山田的父亲举行葬礼时,伴随着好听的片尾曲,一行人吹着手风琴、笛子、弹着吉他、敲着盆做的鼓,骨灰洒在空气中,死者就这样和世界融为一体。
回到山田一直在追问的问题,值得嘛?
人生真的值得一过嘛?
没有答案,但或许也是说:不重要了。
去找寻值不值得的答案,不重要了。
人生的意义藏在每一个须臾里,在一瞬间是欢笑,是值得,在另一瞬间是失落,是不值得。
没有一个答案适用于漫长的一生,我们在须臾中过活,寻找答案,但没有永恒的答案,而所能做的,是珍惜那些简单的时刻,那些幸福的时刻,放过痛苦,就是放过自己。
人生的褶皱永远没办法完全舒展,但每一个瞬息都让我们更靠近对方。
在电影院看总是会给电影加分,就像或许我也不知道后来在电脑上看到是否会如同现在这么喜欢。
但我觉得总有一些特别的事物会留存下来。
倒不是追求极致的显示效果,而是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比如和谁去看、看完有无人分享、是否有人和你一起大笑,我在某些时刻会贪恋躲在人群中大笑的感觉,这让我没有负担,有一种很奇异联结感,专属电影院的连接感。
人生怎么活,没有标准答案。
可以大开大合,也不排斥碌碌无为,只要不影响活着,我们都可以拥有大哭大笑和感受一切的权利,甚至如影片中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如何处置心爱人的骨灰的权利。
我总习惯把时间安排地满满当当,却无比向往慵慵懒懒无所事事的生活,向往如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人两点三餐四季,钱够花就行。
告别过去,才是崭新的开始。
男主人公很介意父母亲的不靠谱,认为这是让他不靠谱的根源,他也永远记得父亲喝牛奶的场景并且同样保持这习惯,父亲的非自然去世也一直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噩梦。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身上就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不自觉也不得已,可是如果把它们当做飞在空中的鱼一样,也是人生可以轻松很多,不必负重前行,试试去寻找轻装上阵后的广阔天空。
日本电影的简单却深刻。
不用跌宕的情节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故事,呈现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影片中平平淡淡的重复日子、郁郁寡欢的生活节奏、朴实无华的人与社会,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人们之间的故事,却也能生出情感交融后的温暖,血缘亲情早已不重要,每个人都能从周遭的人中获得温暖慰藉解脱和救赎,最后一幕大家一起为主角父亲送葬的场景,看似简单,却像那一刻的夕阳一样,意韵深远。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年少被父母抛弃、带着前科从头开始的孤僻男子,失去儿子、穷到以极简主义自称的蹭饭大叔,失去丈夫后看到孕妇想踢一脚的房东,靠卖墓碑给活人为营生的西装父子,逝去后仍不忘浇花的老太太,主持丧事的寺庙和尚,这一群人在偏远的山村成为了邻居。
显而易见的是他们都生活的很拮据,没有固定收入。
幸亏西装父子把高级墓碑卖给了山庄女主人(的小狗),这一群人才能有机会在半年内吃上一顿肉。
然而他们的共同点更在于,他们都很孤独且离死亡很近。
孤僻男在刚到工厂工作时,因为身无分文加上收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开始自暴自弃,这时的他既空虚又痛苦,空虚在于不知道自己将怎样谋生,痛苦的是不知道怎么面对父亲的死亡。
他像父亲死前一样洗干净、喝冰牛奶,躺在凉席上毫不动弹,其实已经没有了活下去的意愿。
蹭饭大叔及时上门,一边热心地送来瓜果,一边借机蹭用浴室,强行出现在孤僻小哥的生活里。
我开始以为这是一位热心肠、参悟生活的大叔,直到他说起自己从不杀生、失去过儿子,我才咯噔一下感受到他隐藏在内心的孤苦。
西装父子更不必说,他们日常推销的就是墓碑,活人听了都觉得晦气。
已经去世的老太太,以魂魄的方式出现,给心爱的小花浇水。
这一群人生活在生死的边缘,带着对逝者的沉痛悼念,甚至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也许他们都想过「不如一了百了」。
迷茫时向生命热线提问感到极度痛苦时,我们难免追问意义。
如果感到绝望,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
如果死后肉身消失殆尽,那么生命有什么意义?
这些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疑问,其实都是我们跳脱日常「生活」之后渴求进一步理解「生命」。
但是找到答案并不容易,甚至有的人陷入虚无后认为这一切没有意义,因此一了百了。
影片中孤僻男和他的父亲,以及西装男都向生命热线打过电话。
接线员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其实也无法告知,因为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
追问生命有什么意义,生者和往生者都无法给我们确切的回答。
关于死后的魂魄去了哪里,接线员讲了金鱼的故事,她以为金鱼死后魂魄会漂浮在空中并且坚信如此(后来他们也在空中看到了金鱼)。
也许你认为魂魄去了哪里,它就会去哪里;你认为生命有什么意义,它便有什么意义。
风暴后在废墟上演奏暴风雨来临的那晚,大家乱成了一团,害怕又无助。
孤僻男教大叔通过倒背 7 的乘法口诀来转移注意力,把恐惧放在一边,入睡等天明。
暴风雨残酷地拍击房屋,摧毁了大叔精心打理的菜园。
次日天晴,河边流浪老人的窝棚虽然饱经击打,也还是残存下来。
老人站在废墟上,像往常一样拉琴。
这一刻我觉得特别神圣:身后是破旧的废墟、暴雨后的狼藉、流逝的往昔,他继续演奏自己的乐曲。
我们恐惧暴风雨的威力,恐惧它将我们珍视的美好破坏殆尽,不留一丝痕迹。
我们痛苦地发问,暴风雨有什么意义?
暴风雨后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也许没有特定的意义,但是往下走就有天晴的可能。
朝露易逝但须臾永恒人生如朝露,3 万天的时间在宇宙的洪流中不过一眨眼。
如果我们的生命和生活都这么容易流逝和消失,那未免太让人唏嘘、倍感虚无。
影片中提到须臾的概念,即最短的时间单位,我理解为当下片刻或此时此刻。
我们在一个又一个须臾中生活和感受,看一看水管喷出的彩虹,闻一闻刚出锅的米饭香,听一听屋前小动物的叫唤。
坦白说这些都没有什么宏观的意义,但它们是组成我们生活的片刻,我们在这些瞬间生活着、感受着,而这些片刻对我们自己来说可以是永恒。
我想这是影片想要表达的观点,当我们感到生命没有意义时,可以聚焦于生活的点滴,感受生活当下的喜怒哀乐。
《 Rick and Morty》 里有一集也提到了类似观点,Nothing Means Anything:
《 Rick and Morty》Do I agree with Rick that nothing means anything?No, I do not.Because the knowledge that nothing matters, while accurate, gets you nowhere.The planet is dying, the sun is exploding, the universe is cooling, nothing is gonna matter.The further back you pull, the more that truth will endure.But when you zoom in on earth, when you zoom into a family, when you zoom into a human brain and a childhood and an experience, you see all these things that matter.We have this feeling chance to participate in an illusion, called I loved my girlfriend, I loved my dog.Knowing the truth which is that nothing matters can actually save you in those moments.Nobody exists on purpose.Nobody belongs anywhere.Everybody’s gonna die.Come watch TV?
Once you get through that terrifying factual and accepting that, then everyplace i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every mo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verything is the meaning of life.最后想说,这个话题讨论起来本身不轻松,实践更是难上加难,但至少希望在暗夜中思考人生意义的人知道,你我并不孤单。
“如果我死了,你会感到寂寞吗?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前途未知与憧憬、被遗忘的人、死亡、至死不渝的爱、梦寐不忘的执念、悲不自胜的懊悔......深藏着秘密与伤痛的一群人凭籍着各自的小幸福、相互救赎、顽强地生活着。
影片不像《入殓师》、《岸边之旅》那样非常强调故事性,其整体氛围、风格与节奏更近似于《步履不停》,是很典型的温情治愈系电影。
导演荻上直子很擅长拍摄视角的选择与留白。
片中最具喜剧性(讽刺)的一幕是全员蹭寿喜烧的桥段:资产阶级豪掷200万为宠物狗买高级墓碑,无产阶级只能把骨灰盒供奉在家里,拖欠房租半年来吃得最好的一顿还是受惠于卖墓碑的奖金。
其后死去的小金鱼则是配给冰棒棍,寓意情感大于形式。
骨灰下饭未遂的桥段不如《未成年》里结尾处的痛饮“骨灰拌牛奶”来得狂放彻底。
片尾的仪式让人想到了《父后七日》与《葡萄的眼泪》。
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幸福的权利。
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
“我是卖墓碑的,要来一块吗?
”
一直都非常喜爱日本治愈系的电影,荻上直子这一部可以说是从独特的角度对我们进行治愈,全片讨论得最多的是死亡和孤独,咋一看是让人窒息和emo的话题,但欣赏起来一点都不抑郁,反而油然而生一股力量,一股对善待每一个个体的力量。
也许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迎接死亡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根蛛丝垂在我们身边,这是我们命运之绳,蛛丝上有很多同伴,有人厌恶与人分享蛛丝,有人希望爬在前头,其中还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狗狗早爬在前头,有很多罪犯,还有贫穷的人,孤独的人,幸福但已死去的人,小心翼翼的人,怀才不遇的人……蛛丝看来脆弱无比,却承受着这么多个体的重量,所有的这些,也许只是佛祖的须臾之间,但是已经构成我们众多完整的一生。
我们生而渺小,但我们充满力量,即使是细细的蛛丝也能紧紧的抓住,因为那是我们与这世界唯一的联系,细小却蕴含大千世界。
河畔既有荒芜的风景,也是流浪者和边缘人的世界,静静的河边,人生须臾,一切都悄然而逝。
刚刚出狱的山田死了父亲,来到河畔公寓,一个人在海鲜工厂打工,一个人租房子住,一个人做米饭吃。
他受到工头和邻居的关照。
山田很社恐,而邻居很社牛。
在城市的边缘,悠悠的河畔,有许多无家可归的人,也有刚够糊口的人。
在山田和邻居相处的日子里,生活中也有一些小小的快乐,一切都平静如水。
跟着邻居劳动到汗流浃背,享受自己种植的新鲜果蔬,简单饭菜。
也有推销墓碑的父子俩,常常遭遇别人的冷眼。
他们拖着疲惫的步子,想象着美味的大餐。
在贫苦的生活中品味着幸福的瞬间,这些人似乎人人都是哲学家。
这条河是边缘之河,也是时间之河,是生命之河,也是逝者之河。
河的一边是生,一边是死。
活着的人,时刻要面对各种烦恼,达观而顽强。
而死去的人,灵魂依然存在于人间,悠然而温柔。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和达观的片子,片中的人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以苦为乐,而是在接受了生活的无奈,勘破了世情后的豁达与从容。
虽然每个人都有悲伤的往事,但静静的河水给了他们平静和乐观的智慧。
影片的后半部拖沓而无聊,慢慢的揭开了山田和他父母的关系。
山田缺乏家庭之爱因诈骗入狱,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但在河畔的生活中,他感到了些许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没有自暴自弃。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一切迷茫和痛苦都有消失的那一天。
影片的结尾,父亲并非自杀,也没有逃避死亡,而是认真生活到最后一刻。
他的骨灰如雪,洒在花上,电话上,河上,小小的公寓中,送葬的队伍行走在河畔。
在这一须臾,生死没有了界限,人们彼此有了深深的连接,平静而感伤的情绪中,让人对世界和自我都有了深深的思考。
善待每一条生命,纪念每一名逝者,珍惜每一个活着的瞬间。
不管生活如何,未来怎样,总要认真的对待这鲜活的每一刻,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吧。
影片中的佛教思想和外星人元素,种种神秘而梦幻的镜头表达也大大拓展了其深邃的主题。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社恐人士融入社会,被社牛邻居疗愈的故事,没想到这是一部关于生死的故事。
社恐山田是一个怪人:不爱说话,洗澡就要喝冰牛奶,快乐是第一秒打开电饭锅用热米饭配咸菜,悲伤是被社牛邻居道德绑架占用洗手间洗澡,晚上失眠要背九九乘法表,白天休息只想躺着发呆。
但在这个须臾宿舍住的其他人好像也没多正常:倡导极简主义的社牛邻居永远在蹭饭,隔壁的和尚先生永远不说话,偶遇的父子每天穿着西装卖墓地,房东太太会因为嫉妒孕妇而生气,门口种花的老奶奶竟然是不相信自己离开的鬼魂,钓鱼下棋的大爷是音乐家,孩子们在演奏音乐和给外星人打电话…
就是这些小事和怪人,讲着讲着我就哭了。
我在他们一起吃寿喜锅的时候哭,听着他们聊着已死的老太太的可爱,没有害怕和恐惧,甚至还希望她回来看看。
我在山田去看已逝父亲的公寓的时候哭,听着社工的讲述,感受着他记忆中的父亲和与父亲习惯上的连接,感受着爱和谅解。
我在出租司机讲起妻子的骨灰成为烟花时哭,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到了很多很多的回忆和幸福。
我在孩子们电话响起的时候哭,看到那个外星人和崩溃着的大叔,仿佛被一个小玩笑圆满了很多很多的期待。
故事最终以所有人为山田父亲办的葬礼结束,伴着每个人演奏着的音乐和缓缓落下的夕阳,很难不笑着流泪。
眼泪献给这些互相治愈的普通人,也献给生活中的每一丝美好。
电影的美学几乎是日式的,有湛蓝的天空和草地…但也有很多亮眼的地方:代表他人目光的乌贼眼睛,绿色的电扇和绿色的电话,永远身穿红色的南女士…这些颜色和很多讲述的空镜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配乐方面也是非常可爱温柔,配合一些小幽默,真的催泪满分!
我非常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治愈所有封闭自己的人。
就像山田在最后讲的,“我这样的人,也配享受这些细小的美好吗?
”“当然了!
”希望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可以治愈更多人,如果你害怕,就也试试倒背乘法表7那行,可以抵御很多恐惧。
在一天午饭时间,苦于实在找不到下饭综艺,眼见盘里的菜正一秒一秒地流失热气,于是我紧迫地,随便又庄重地点开了网盘里存了好久的《河畔须臾》。
我也不太确切记得这部电影的简介了,只大概知道这是一部疗愈电影。
吃饭的速度总是像饿了几天一样,所以当最后一口塞进嘴里时,我和妈妈才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到这部电影的四分之一,而后了了,各自上床睡午觉。
直到今晚,我跟妈妈的观影才正式开始。
故事接着从那对卖墓碑的父子继续。
父亲指着远处紫红色晚霞映照下的灯火宅院,让儿子跟他一起想象吃河豚料理的场景。
「嗯,真不错」,儿子说。
父亲蹲下,闭上眼睛描述起来,「精巧摆放的河豚刺身,晶莹剔透。
就这样夹起3片,蘸上些加辣萝卜泥的橙醋,送入口中」,父亲回味地空嚼着,笑着说,「然后鱼肉有种嫩滑弹牙的回声」。
要知道,他们是连一顿寿喜烧都很难轻易吃到的人。
之后就会慢慢发现,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难以再次剖开的伤口。
男主开场没多久就收到许久未闻音讯的父亲死去的消息。
即便他跟父亲的唯一关系只有——他知道他的父亲是会在桌边喝牛奶的人,父亲的死却始终困扰着他。
父亲为什么会一遍遍拨向生命热线?
父亲是自杀的吗?
但一切没有答案,陌生的父亲只留下一块没有烧尽的喉骨。
隔壁的怪大叔,总是蹭洗澡蹭吃饭,但却是一个不敢杀昆虫的人,尤其是蜘蛛。
因为他相信,那些逝去之人的魂魄需要借助蜘蛛丝爬上天堂,蜘蛛丝断掉了,魂魄就只能掉下地狱。
他曾经有过一个儿子,后来儿子也许是顺着蜘蛛丝爬上天堂了。
还有那个看起来最富裕的女房东,当然她在看见墓碑父子吃寿喜烧时,也毫不犹豫拿上碗筷蹭饭。
她失去深爱之人,丈夫因病去世,她只能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依靠抚摸、啃舔丈夫的骨头来感受与丈夫的贴近。
还有更多没有展开故事的人。
住在河边弹吉他的男人,死后依旧以魂魄浇花的老太太,每日在蝉鸣中呆滞着吐口香糖泡泡的僧人……故事越往后,我知道这是一部疗愈电影,更是一部生死电影。
在跟妈妈同住的这几年里,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点开关于生死的电影。
因为生死曾经如此凶猛地与我们生活擦边,而我们在那个当下措手不及,四顾茫然。
如今,我们幸运地拥有了更长的时间来尝试照葫芦画瓢——画出最完美告别的模样。
但这个话题谁也无法聊成日常,我总在气氛哄到那儿的时候掉头走开。
在男主一边锤父亲骨头一边哭喊着说自己是没有感知微小幸福能力的人时,女房东安慰他。
我无厘头地跟妈妈说,「女房东的手怎么这么黑啦」。
作为一个经常逃避物质现实的成年人,我经常用死亡测试自己,期待通过这场人生必然的虚无的终局碰撞出内心真正的自己。
须臾人生,到底什么才是必要的?
也许这也是我想与妈妈达成的理解。
是房子重要还是生活重要?
是爱重要,还是金钱重要?
其实生死之中更添遗憾的是,最后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内心从来不曾向本应亲密的彼此摊开展露。
就如男主一定不会告诉父亲,他以为找到了好工作,却没想到走进了监狱。
父亲也一定不曾告诉他为什么自己反复拨打生命热线。
又如墓碑父子中,儿子一定不会知道父亲也曾经对生活失去描绘河豚的想象,父亲也一定不知道儿子是否真的走进过他自导自演品尝河豚的戏里。
影片里有三场告别的情境。
一段是女房东为丈夫办了树葬,一段是出租车司机描述给妻子的烟花葬,以及最后一场男主给父亲的葬礼。
他将父亲的喉骨磨成灰,让父亲随风而去。
飘向紫色小花开满的地方,也飘向男主的榻榻米。
影片结束,妈妈说:就是很简单的剧情哦,没什么高潮。
我说:是啊,日本电影都这样啦。
妈妈拿着浴巾,点开她的全民K歌就去洗澡了。
其实我好想问妈妈,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了,你会想选择哪种方式离开啊?
深埋在树下吗?
还是飘散在大海里?
还是说冲上夜空,绚烂如烟花?
然而这个问题我在嘴边嚼了好几遍,又数次吞回肚子里。
所以啊,还是请须臾人生再多须臾吧,这种问题我还没学会问呐。
歌曲好听
是非常典型的日系治愈电影,讲的是如何面对孤独和亲人的亡故,生活中的小确幸和陌生人的报团取暖,很有温度但缺少厚度。
感受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是一种能力。最后的葬礼好美
作为一个社恐人士,真的很难接受这种没有边界感的邻居。。。
须臾是一天的三十分之一,河畔是半生的三十分之一。有共感的地方,但不够松弛,对于我来说太over了,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消化的。
我大概真的有点受不了弄碗米饭深情吸吸然后配个咸菜吧!
十分做作拖沓,而且一些情节看得有点生理不适,比如满岛光啃亡夫的遗骨然后diy?
边缘小人物的“幸福”生活——有个落脚的地方、有个很辛苦但维持生活的工作、有几个形态各异的邻居、虽然又是蹭饭又是卖墓碑的又是不吭气的,但还能合力完成一件事,荻上直子典型的休闲电影,日子清苦,但不孤独,腌菜青蔬白米饭,日复一日,发现活着的意义。
租新家、捡电扇、躺平在榻,电影才开始几分钟就给我强烈的男版《凪的新生活》既视感,看完发现连音乐作曲都出自一人。和香港的《浊水漂流》题材上有点点类似,只不过和它相比,本片治愈系。孤独死、台风下的流浪者、泡沫经济影响下的年轻人、老龄少子变化下墓地的兴盛……很多都是老命题,但挖掘出积极而不俗的一个个须臾时刻。日本的社会福利中心保管无人认领的骨灰一年之久和关于“生命来电”的热线服务,我们应该向人家学着点。
对于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来说,目标坚定,追求永恒真理的行为有些毋庸置疑的魅力。然而,一个人若是失去了享受世俗乐趣的能力,他也许会将自己置于毫无必要的危险境地。
#BIFF 第一场 松山健一瘦了简直20岁
片名取得很妙,须臾,感受时光流逝的片刻。闲暇不过须臾,幸福不过须臾,死亡不过须臾,人生或许也不过须臾。如何面对孤独和死亡是生而为人逃不开的命题,影片中男主死了父亲,女主死了丈夫,古怪邻居死了儿子,推销墓碑的中年男子身边只有一个儿子,妻子呢?所有人都带着隐秘的伤痛活在这个世上,日复一日。思念、悔恨、痛苦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流淌出来,蔓延至全身,让人不禁怀疑活着的意义,但即便如此,哭过疯过发泄过以后生活还要继续,就像暴雨过后的一地狼藉,收拾干净重新开始。很喜欢影片中的两个片段:寺庙的长廊下,一左一右坐着两个喝茶的人,中间的和尚在吹泡泡糖。空旷的草地间,骨灰随风飘扬,一行人奏着略显欢快的曲子送葬。丧中带着点希望。
【C+】部分影像技法和意向是亮眼的,但整体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都太意料之内,也太cliche了,和我不喜欢《雄狮少年》的原因相同,那就是这些底层边缘人形象无一不带着有距离感的中产阶级肤浅化的想象。(所以我也同样可以想象很多小资影迷会觉得很感动),但对我而言就是假且缺乏想象力。一言蔽之:美图秀秀磨皮版是枝裕和。我可以接受二舅,独行月球这样的东西,也能看的开心,因为没人会把那些故事当成真的。但我受不了这种明明在讲某种虚假的童话却要摆出剖切现实姿态的片子,它甚至会让我感到一种冒犯。
前面部分有黑色沉重,有日常时间况味,还挺有余味。转折点是松山研一有犯罪前科的身份暴露,一下子就开始一本正经起来,阴郁寡淡。最后半小时垮了,变成了意义总结,中心思想灌输,攒劲琢磨出来的意象的疯狂投射,无趣的同时又落入了日本治愈系电影的俗套。似乎是第一次看满岛光的演出,木有感觉出魅力来。
设定OK,侵入与打破是相对的,一个简单的悼亡+自省题材;垃圾堆、坟墓、骨灰与瓜果、清水、音乐有视觉对比,但一定程度表现相同的寓意。鱿鱼的剪切用的很好
如标题,悲伤须臾之间,日常漫漫一生。
福利社里满屋骨灰无人认领;住在隔壁房间的养花老人忘了自己已经死去;电器坟场里的报废电话可与外星章鱼通信;灵魂变作金鱼升天的故事原来你也听过……荻上直子这次的故事过于直白,少了点趣味,但大银幕观影有加分#2022北京电影节
好题材,好演员,但拍得很生硬,一些刻意打造的镜头和剪辑让导演的目的太平铺直叙地摆在观众眼前。导演无法在戏里隐身,她的意图就很容易干扰到观众入戏的过程。
太好睡了
温馨的傻逼电影。柄本佑那两分钟还算有意思,问题是柄本佑掺和这种电影干嘛,不好好做点认真的片子。吉冈秀隆混了一辈子,怎么就又是参演山田洋次又是参演黑泽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