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本片是由MK Film Production与意大利外交部合作及发展组织联合负责拍摄的,也因是以世界各地的儿童为主角,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粮食组织的支持。
它分别讲述了七个有关被家庭和社会忽视的孩子的故事。
幸福总是相同的,不幸却有各自的不幸。
Tanza:渴望知识,但生活在战争、杀戮和种族间仇杀的非洲娃娃兵,最后绝望地选择放弃。
Blue Gypsy:东欧的吉普赛少年不愿再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自愿地再次回到少管所。
Jesus Children of America:关注艾滋病,更要关心那些无辜感染的儿童。
Bilu E Joao:两个生活在巨大城市夹缝中的贫民窟,靠着双手和租借推车,拾荒生活着,充满理想、乐观的孩子。
乔纳森Jonathan:寻找自由的梦。
吉洛Ciro:被家庭忽略的,在街上游荡,偷钱和抢劫。
双双与小猫Song-Song & Little Cat:在北京,一个破损的洋娃娃将从小就被抛弃而后被迫卖花的孤儿小猫与物质生活富足但因父母离婚从未快乐的双双联系到了一起。
都是大导演拍的,感人至深的短片,台词也富于哲理。
灰暗、悲凉、真实的电影。
《被遗忘的孩子》(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由威尼斯电影节发起,并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选定八位导演各自拍摄七部以儿童为主题的短片,旨在唤醒世人对儿童的关注和爱护。
通常这样短片集电影都会有很多大腕导演,之前看过云集了35位导演戛纳的短片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20位导演的短片集《巴黎,我爱你》、12位导演的短片集《纽约,我爱你》,这部短片集算是参与导演数量没那么多的,但是短片集里的七个作品几乎都属上乘之作。
故事讲述一些孩子,他们来自非洲、布鲁克林、北京、圣保罗、那不勒斯…有黑人、吉普赛人、白人、华人小孩。
而这些孩子都是被遗忘的天使,他们或被社会抛弃或需承担年龄所不能承受的命运。
印象很深的故事有《蓝色吉卜赛》(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即将走出少管所的吉普赛男孩乌洛斯,大墙外面的自由却看不到幸福的希望…少管所反而成了一方净土,而外面的世界却相比之下是那么混乱肮脏。
他也想做个好孩子去上学,可是因为生活所迫却不能做到,因此只能重复的做贼去偷,他的理想是做个理发师,但愿,他可以实现。
在斯派克•李(Spike Lee)的《上帝保佑的美国孩子》里,黑人小女孩每天要被父母逼着吃药,她不理解父母为何经常吵架,后来,和同学的一次冲突让她知道自己从父母那里感染了艾滋病,幼小的她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她没有错,可是她生下来就是个错误,和其他得了艾滋病的孩子们一起交流,她似乎找回了自信,可以后呢?
《毕露和乔》卡迪亚•兰德(Kátia Lund),巴西贫民窟,毕露和乔是两个好朋友,为了一双新球鞋,为了给家中多添一片瓦,他们拾废品换钱,永远保持乐观的精神…看着他们拉着垃圾场捡废品,很辛酸,可是相对于其他几个短片,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故事,至少,孩子们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在积极努力着。
至于片中唯一一部由华语导演吴宇森指导的作品《欢欢和小猫》,怎么说呢,剧本是硬伤吧,就是那种你看到一半就能猜到下面会讲什么的。
剧情大概讲述家庭富裕娇生惯养的小女孩欢欢和被人抛弃然后由捡破烂的爷爷好心抚养长大的可怜孩子小猫的故事。
欢欢的母亲受不了外遇的丈夫而想带着欢欢寻死,而小猫的爷爷则努力攒钱想送孩子去读书,生活中的不幸似乎都被小猫遇到了,爷爷被车撞死,而她又成了孤儿,还被一群恶人胁迫在大街上买东西。
饰演小猫的小演员表演的很不错,眼神很打动人。
因为是华语电影的关系,所以就算剧本有点狗血,但也会引起很多共鸣。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无论什么种族肤色的孩子生来都是简单单纯的,小孩子本身都应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社会无形中将每个人分了等级,有了悬殊,不同的孩子就有了等待他们的不同命运。
或小小年纪上了战场,或为生活艰辛的努力,或生来自卑的活着…我们也是从儿童时期过来的,每个人都要经历童年,同一个天空下,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幸福感追求,但却可能面对不一样的环境因素造就各种问题。
孩子们都很好,但愿这不是呓语、
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 1. TanzaDirected by Mehdi CharefThis one's about those children living as soldiers. I won't pretend to understand life like this and don't know whether the children's performance was bad or just raw. So I'd better shut up here.2. Blue GypsyDirected by Emir KusturicaMy favourite one in this shit bag. Has its sad parts yet still vivid and hilarious, and most of all, the leading boy is really cute. I'll try to watch the world famous Underground when I got the chance.3. Jesus Children of AmericaDirected by Spike LeeHere comes a decent short movie. But it's so good-hollywood-film and with a stupid optimistic ending which I always despise most.4. Bilu e JoãoDirected by Kátia LundLovely kids, lovely little movie. It's just are they really so happy with their lives?5. JonathanDirected by Jordan Scott and Ridley ScottI wouldn't have bought this stupid pack of charity shorts if not for this particular segment, coz I'm a hopeless Thewlisian.Ridley Scott, you are shit, and your daughter is shit. And David, I really don't want to call you that, so are you a shit collecter or what? I'd already read some of the imdb comments before and got some sort of impression that this segment is the worst one. No, 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but this one's horrible enough. When Jonathan said his last line, I was like 'OMG'. And then I tried to get what this short movie was all about, an idea went cross my mind, and I went 'ooooh myyyy God!'. A shockingly intolerably shitty movie! A waste of such a marvelous cast (why do I feel you're the weakest link again, David??)! But I have to confess this is still my second favourite one, for the cast obviously. The little Jonathan is just soooo adorable. I've got my obsession for pale skin. And the teenage Jonathan would make such a good teenage Lupin6. CiroDirected by Stefano VenerusoAgain, it's not bad, and the shadow thing and the playground scene is kind of cool. So it's my problem. I'm not very keen on these not-so-pale children.7. Song Song and Little CatDirected by John WooThe last and the very worst. Congratulations! You've just won the competition of who's the worst director in a charity shorts production. I've never been a John Woo fan, but this one's beyond my imagination. Actually it's a success in telling people how to make a terrible movie in less than 20 minutes. It's an encyclopedia of bad elements you can ever use to attract real cheap sympathy.I can't believe they celebrated this movie so delightedly. I'm sure none of them is an idiot. Then why? Personally I've never been into charity stuff, but is charity really meant to be cheap?
《被遗忘的天使》短片集淘碟时发现《被遗忘的天使》短片集,几个导演命题作文各拍一部关于关爱儿童的电影。
看到封面上写着“吴宇森作品”,还加上了已经沦为电影恐龙的雷德利斯科特,我几乎差点就没买。
后来细看发现还有库斯图里卡和几位不是很熟悉的导演,应该也是当今影坛的主力军,也许能从集子里发现什么好东西。
一部部看下去,果然还是有些惊喜。
如果排一个座次的话,我认为巴西导演卡提亚·路德的《毕路与奥约》和库斯图里卡的《蓝色吉普赛》属于这个集子中最优秀的。
他们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把镜头放低的同时为主人公保持了一种高于生活的骄傲品质。
吴宇森的《双双与小猫》在集子里算是中下水平,当然这不能全怪导演,毕竟人家所学不是文艺这一派的武功。
不过一个专拍动作大片的好莱坞华人导演,这一次能把镜头对准北京的底层民众,而且还做的颇为感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应该尊敬的地方。
文/小关平目录:第一章:《坦查》(南非)第二章:《忧郁的吉普赛》(塞尔维亚)第三章:《基督的孩子》(美国·纽约)第四章:《比鲁与乔》(巴西·圣保罗)第五章:《乔纳森》(英国·湖区)第六章:《吉洛》(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七章:《双双与小猫》(中国·北京)————
本片以世界各国的儿童为主角,分别讲述了七个国家中被家庭和社会忽视的孩子。
这七部短片因出自不同的国家,所以风格各异,选取的对象有原始部落儿童,有少年犯,有艾滋病患者,有孤儿,有战火中长大的,有家庭破裂的,还有被遗弃的。
儿童是弱势群体,又是人类的未来,本应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但在现实生活中,成人们更注重争名夺利,而将这些可爱的天使遗忘,尤其是正处于饥荒、疾病、战争与教育缺失中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呵护。
下面来谈谈我对七部短片的理解与感受。
————1《坦查》(南非)
这部短片很短。
南非小镇上,不同部落之间的武装对抗。
而一个部落只剩下了七个孩子,他们也要被迫担负着枪战的使命。
队长让最小的坦查将定时炸弹放在敌对村中的学校教室里,希望给予其毁灭性的一击。
而坦查将炸弹安置好之后,看着墙上挂着的学生集体照,听着指针走动的急促声,不由地颤抖起来,他想到将会发生的爆炸会让这里夷为平地,所有的孩子都会……再也想不下去了,他竟然找了一张课桌,安详地睡了起来。
内容略显平淡,却把整个冲突集中安排到了末尾。
因为坦查的内心矛盾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点明主题的地方。
往大点说,这并不是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而是整个人类的战争,因为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好人,都有无辜的孩子,战争的目的与意义成了对人类良心的拷问。
短片以小点大,发人深省。
————2《忧郁的吉普赛》(塞尔维亚)
名为“忧郁”,影片风格却并不忧郁,反而是七部短片中最喜剧的。
整段戏都以轻快的风琴与乡村小调为背景,夹杂着少管所内的合唱与“小偷”乐队的演奏,让人心情为之一快。
但这欢乐的曲风背后却说着一个沉重的话题。
乌洛斯是个可爱的吉普赛小男孩,因被养父教唆偷窃而进了少管所,但他发现,在少管所里却有着与现实中不同的生活,在这里可以与大哥哥们一起踢球,合唱惠特曼的诗歌,点燃火柴当星星,看奇怪的野鸡叫,还学会了理发的手艺。
当他监禁到期时,他的狱友告诉他:“在这里只要你听话,想怎么样都行,想玩就玩,想休息就休息,在外面干什么都有游戏法则,我宁愿不出去。
”他半信半疑,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
在他刚出去的那一天,他又遭到了养父的虐待,带着伤的乌洛斯想到一个妙计,他故意打碎了别人的车窗,偷了钱,逃跑到少管所的门口,撑杆跳入了门内,趴在足球场的球门网上——“我终于自由了!
”这是个带有反讽意味的短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着现实主义的主题。
虽然影片风格一路呈现出幽默与欢快,色彩也很鲜亮,但却在面纱下暗藏着冰冷冷的黑暗。
乌洛斯养父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在这个世上拥有着无数个这样的人,他代表着整个残酷的现实,正如那位狱友所说“在外面干什么都有游戏法则”,远没有少管所里那么单纯,在他们高唱“遵命,船长”这首憧憬自由的歌曲时,却没想到,真正的自由,竟在少管所里。
这是七部短片中我最喜爱的一部。
————3《基督的孩子》(美国·纽约)
没有神秘的幻想,没有浪漫主义色调,也没有艺术手法的运用,这是本系列最贴近现实的一部。
所以,对主角们演技的要求便提高了,一家三口的表演,十分逼真自然,让人感受到生活在病痛中的人群可怜而又坚强。
《忧郁的吉普赛》内涵很深,让人感受良多,悲哀,却不悲痛。
而这部短片,却时刻打动着人的心情,真能让人落泪。
布兰卡是个美国黑人女孩,父母都是黑人,她发现父母很神秘,天天吃药,而且经常吵架。
隐瞒了主角,却告诉了观众:原来他们都患有艾滋病,每天争论着到底是谁传染给谁这种无聊的问题,却漠视了对女儿的关心。
他们也让布兰卡坚持吃药,却并未告诉她真相。
这个秘密却由布兰卡的同学告诉了她,从此开始,同学们都开始嘲笑她,欺负她,排斥她,同学的家长来找老师,要求将她隔离。
她感觉自己因为父母带来的病毒而被整个世界隔绝,她不再是以前那么活泼快乐梦想成为摇滚歌星的女孩了,在她的脑海里,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
这时,能帮到她的只有她的父母。
父亲与母亲不再争吵,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到自己的自私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宝贝女儿,一家三口搂抱在一起,都哭得泣不成声。
之后,父母带布兰卡来到了青少年卫生机构,在这里,她认识了一帮同样携带艾滋病毒的新朋友,人人重拾信心,互相尊重理解,共同为明天留下最美好的祝愿。
献给同属于基督的孩子。
————4《比鲁与乔》(巴西·圣保罗)
开场的画面是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城市,随后便是贫民窟的孩子们在骑车,直到短片末尾才拉远景告诉观众,原来这个贫民窟就在高楼大厦的旁边。
极不和谐的画面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极端性。
故事很简单,很励志,贫民窟的一对十岁左右的兄妹,比鲁与乔,并未因自己的贫穷怨天尤人,或染上恶习,而是勤恳地自力更生,租了一辆板车穿梭于城市之中,拾废铜烂铁去卖。
他们很快乐,因为每一分钱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他们不觉得工作辛苦,反而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规律,闲暇时他们会把饮料瓶当足球踢,懂得用废钉子做桌球游戏,会把废雷达当宝贝似的带回家。
精打细算挣来的钱,只能让妹妹吃一顿最爱的汉堡,回家时妹妹天真地问:“我还能吃薯条吗?
”哥哥的回答是:“钱没了,我们明天继续出门推车。
”————5《乔纳森》(英国·湖区)
这是七部短片中最像电影的一部,因为它存在异象和幻想,色调上原本是英国风情的忧郁冷;当乔纳森幻想自己回到童年转为温暖明媚的颜色,节奏也开始畅快;当三位天真的孩子从森林里跑出发现了前方正在打仗时,再次回到了开始的冷色。
整部戏以电影镜头的颜色变化来点明主题,表现出这个世界的残酷与荒谬,只余一些美好的童年回忆夹杂其中,委婉地道出了乔纳森自当战地记者的原因。
硝烟弥漫,战火连天,十几个无辜的孩子被困在破土残垣之下,不敢乱动,乔纳森快速捕捉了这些镜头……他以这些回忆做为铺垫,映衬了片头他从梦中惊醒,对战争的惴惴不安,和对职业战地记者的厌倦。
他想逃避,想挣脱,于是当他遇到了两个看似自己童年好友般的两个小朋友时,情不自禁地让自己变成了孩子,与他们一起玩耍。
导演巧用了双重变换的方法,使因果倒置,让观众猜不透到底哪一段为因,哪一段为果,但无论如何都能说得通,故而形成了多种悬念,增强了艺术效果。
很明显,这部短片意欲表达战争的残酷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末尾处乔纳森自思关于“友谊能减恶增善”的结语,有些画蛇添足。
————6《吉洛》(意大利·那不勒斯)
意大利是我最喜欢的国家,爱这里的浪漫与悠闲。
但那不勒斯是盛产小偷的地方,吉洛便是其中一员。
他并不像比鲁与乔是对孤儿,无人照顾,他有自己的父母,虽然我们一直未能从正面看过这对夫妻,但却时常听到他们对骂,语言粗俗不堪。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吉洛,不可能像普通孩子那样正常,他走向了反社会的极端,加入了小偷团伙,以此为生。
虽然物质上能维持下去,但他在精神上却找不到出路,在他自娱自乐的墙影游戏中,他甚至开始模仿吞枪自杀的情景。
如此美丽的意大利,“历史古城”罗马、“水上之域”威尼斯,“文艺复兴之源”佛罗伦萨、“国际时尚之都”米兰、“黑手党之乡”西西里、“五彩之岛”五渔村都让我遐想不已。
唯独这个“阳光与欢乐之城”那不勒斯屡遭垃圾危机严重影响,就连电影中都毫不隐藏,大量的白色污染涌现在海边的游乐场。
吉洛把抢来的手表拿去游乐场兑换成游戏币,冒着生命危险得到的钱只是为了能玩一次旋转木马或摩天轮……这与《比鲁与乔》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大人有时把孩子想得太复杂了!
他们不过是为了能吃一次麦当劳,或让父母带着玩一次游乐场。
其实吉洛的本性很善良,只是缺少了家庭的关爱才走上犯罪的道路,末尾的笑容就说明了这一切。
他投了币却没有坐上木马,他在等待什么?
我想,是他的父母。
————7《双双与小猫》(中国·北京)
与其他六部不同的是,本片有两位处于对立面的主角,运用了《绝代双骄》的模式。
双双是个小公主,出身富裕,多才多艺,父母却天天争吵,她没有一天快乐过。
面对着母亲的冷漠与专制,她生气地将自己最喜爱的洋娃娃扔出车外,随后被汽车压掉一只手臂。
之后一位老爷爷从此经过,捡起了那个坏掉的洋娃娃。
他突然想起了几年前的一天,也在同一个位置的垃圾堆里曾捡来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
这个女孩小猫现在已经到了可以上学的年龄了,老爷爷为了让小猫能上学,辛苦捡垃圾为她攒钱。
值得注意的是,小猫和断臂的洋娃娃一样也是残疾,她是个跛子。
虽然每天很辛苦,但他们相依为命,互相关心,其实也是一种温暖。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爷爷为了给孙女捡一只铅笔头出车祸死了,只剩下小猫一个。
她被非法雇佣童工的花贩子收养,从此再也没人真心关心小猫了。
双双和小猫的相互穿插安排的很好,尤其是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贯穿全剧。
老爷爷捡娃娃与捡小猫同出一辙,她们之间的命运相连,连断臂跛足都巧合地相似。
而双双丢弃洋娃娃正如小猫生母丢弃小猫一般。
双双有一群洋娃娃,可是她并不快乐,连懒得理睬它们,小猫只有捡来的一个娃娃,却帮她梳头打扮洗衣服,对她关怀备至。
花贩子收养的一群孩子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小猫,都有着惨痛的经历,她们又仿佛那群被双双漠视和摔坏的娃娃。
当妈妈带着双双开车出去玩的时候,途径卖花女孩们,当一个小女孩找双双妈买花时,她不耐烦地摇下了玻璃,而另一边,后座的双双却主动打开了玻璃(这也是一组导演刻意安排的对比),因为她发现了小猫手上抱着的那个娃娃,那个自己曾经十分喜爱却因生气而抛弃了的断臂娃娃,在小猫的手上,显得那么幸福,因为她有人疼。
双双眼睛湿了,这时小猫走到她的面前,问她买不买花,她只是说了一句“她真漂亮”,看到娃娃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双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小猫这时送了朵花给她,两个人匆匆而别。
这部短片如果可以拍成一部电影,这种老套的剧情是可以延续下去的。
虽然题材很老,但其包涵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缘结,却又不是那么简单的。
2010年12月19日初稿2018/7/12修改
最喜欢的是蓝色吉普赛毕露和乔孩子无论怎么样都是最可爱的无论在怎么样阴暗的环境底下成长看了再心疼也无力可施他们的人生再怎么悲惨也只能由他们自己去拯救我们都一样有时想想这个世界真的已经变得我们都认不出来了在这个绝望的世界和世纪希望一切还是可以安静安静的毁灭也好暗地花朵无力的绽放生命只为自己而灿烂
——浅析《欢欢和小猫》《欢欢和小猫》敢于直面中国当下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娓娓叙述着两个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的小女孩欢欢和小猫的故事。
这是2005年由吴宇森等八名著名导演共同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拍摄的《被遗忘的孩子》在威尼斯电影节正式上映。
生活富裕也好困窘也罢,她们都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着爱的关怀。
开头父母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的出现无不昭示着影片的定位,导演似乎自影片一开始便迫不及待的呼唤社会中的人们对孩子多一点关爱。
双主角的设置使影片更多了几分巧妙的联系。
欢欢家境优渥但父亲出轨家庭破碎,母亲对她态度冷淡,父亲回家时间少之又少。
缺少关爱的环境使她终日郁郁寡欢,失去了孩童本该拥有快乐。
看到欢欢将一排排的洋娃娃推到在地的一幕,无疑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她需要的并不是洋娃娃而是父母对她的爱。
物质再如何丰富也弥补不了精神关怀的缺失。
另一主角小猫,出生时就因有残疾被丢弃,幼年时收养她的爷爷出车祸去世,变成了卖花的小乞丐。
相比于欢欢,小猫在爷爷的爱护下使她养成了豁达乐观的处世观,即使生活贫困她心中依然充满着美好。
爷爷走了,她受到的精神关怀也停止了,卖花受尽拒绝与冷眼,坚强的存在着。
小猫只是一个代表,她身后反映的是一个群体。
导演用镜头告诉着观众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而他们只有受到用心浇灌的雨露,才能茁壮成长.....《欢欢和小猫》叙事清晰明了,采用的是双线叙事结构来贯穿影片始终。
一条是缺乏精神关怀的欢欢的成长现状,另一条是缺乏全面关怀的小猫的成长生活。
两条线索交叉出现同时对比蒙太奇的使用使对比愈发鲜明,欢欢生活优越,小猫处境窘迫表达出来,又更加烘托出她们典型的共同特点缺乏关爱,无论是父母还是社会。
在最后一组镜头呈现小猫站在校门外看着学校里孩子们的笑容时,使用了心里蒙太奇的手法。
在这段蒙太奇中小猫如愿以偿进入了校园,窗户外还有爷爷向她招手。
蒙太奇的使用,已不仅仅将小猫对于上学的渴望和对爷爷的思念拘束于她的内心,而将它用镜头语言的方式直观的表达出来,更为突出小猫的孤苦伶仃与对人群的向往,也将孩子内心世界的单纯描绘出来。
同时与穿着漂亮淑女裙的欢欢形成对比,说明着导演的意图:呼吁社会中的人群可以更多的关注这群孤单窘困的孩子们,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
在电影中音乐就像是一条纽带,把一些分散跳跃的镜头串联起来。
欢欢的故事始于一段悲伤而缓慢的钢琴曲,听到爸妈吵架她弹奏的音乐变得杂乱无章,此时的音乐莫过于她此刻的心境,乱如麻。
她的故事也止于一段钢琴曲,不再是她一人演奏,旁边还有她的母亲,这是一段娓娓道来的音乐是那样的悠长而惬意,母亲对欢欢的感情也如这段音乐般重归那日的美好。
随着一个个音符的跳出,母亲的感情也倾注愈深。
道具的完美运用突出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刻韵味,形成整部电影的基调,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影片由艺术氛围所烘托出来的效果,从而更好的理解影片的主题。
本片中洋娃娃作为最重要的道具,贯穿着整个影片。
开头洋娃娃的出现的设置,直接的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儿童题材的电影。
洋娃娃更是串起了两个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小女孩。
欢欢,遍地都是洋娃娃,这些洋娃娃虽然是父母送给她的但它们身上却看不到鲜活的爱,所以她随意的把它们丢弃。
小猫仅有一个洋娃娃她爱若珍宝,随身携带,即使它的手断了,但这是爷爷送给她的,洋娃娃身上充满着爷爷对小猫的疼爱。
同样的一个洋娃娃,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
因为送娃娃者的所带的感情不同,所以它的命运也不同,这一切都是因为爱。
原来不同境遇的人,都会因为得不到关怀而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吴宇森导演通过《欢欢和小猫》传达给观众:孩子的心灵很脆弱,要关注身边的孩子们,更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与关怀。
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冷漠,让社会更有温度! 2017.11.28
看电影的时候正是我最悲伤的一刻,被父母殴骂,为了什么,为了洋洋,我的儿子玩游戏莫名其妙发脾气被我罚站,而孩子的爸爸正好在上海……谁可以理得清这里面的逻辑,又有谁知道我的感受,连我自己都无法描绘无法述说。
第二天周一上班前,母亲一定要把午餐盒塞给我,我无可奈何地接受,我觉得里面是屎,她说的也是屎:公司里面没你的亲人!
其实我会找谁去述说,公司里面本来没有亲人,也不至于有这个家门里这样莫名其妙的禁锢和蹂躏。
第二天上班,我利用午休去了医院,医生诊断急性喉炎,是我完全失声第4天,选择上班,公司对于我是个比“家”轻松自在的地方。
看那些悲惨的孩子,用我一颗冰冷的死寂的心,我何尝不是他们中的一个?
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抛却心情,仅仅谈论电影,这7部片子反映的地球上不同地域的边缘儿童的悲惨生活。
唯有华语那部分完全不认同,离我们生活越近的越能辨其真伪优劣。
Underground的导演也在里面玩了一把,片虽短还是有实力在,算作7部里面的最佳,《蓝色吉卜赛》。
唯一一部有着积极向上因素的是巴西的《毕露和乔》,窘困的生活中显露的生气和友情。
大家都说《上帝保佑的美国孩子》不好,有点太煽情太好莱坞,我觉得还不错,学生中的欺负在日本片中最多展现,他们说是他们的文化,其实全世界遍地都存在,应该在多种族的国家更普遍,却只有日本人最敢面对它。
这次美国人也来上一段,好!
,,,,,,看那些悲惨的孩子,用我一颗冰冷的死寂的心,我何尝不是他们中的一个?
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抛却心情,仅仅谈论电影,这7部片子反映的地球上不同地域的边缘儿童的悲惨生活。
唯有华语那部分完全不认同,离我们生活越近的越能辨其真伪优劣。
Underground的导演也在里面玩了一把,片虽短还是有实力在,算作7部里面的最佳,《蓝色吉卜赛》。
唯一一部有着积极向上因素的是巴西的《毕露和乔》,窘困的生活中显露的生气和友情。
大家都说《上帝保佑的美国孩子》不好,有点太煽情太好莱坞,我觉得还不错,学生中的欺负在日本片中最多展现,他们说是他们的文化,其实全世界遍地都存在,应该在多种族的国家更普遍,却只有日本人最敢面对它。
这次美国人也来上一段,好!
双双与小猫两个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小女孩身上却有着一个共同点——爱的缺失。
而围绕此而展开的,不论是父母的离异还是爷爷的逝世都使得他们失去了被爱之人,而鼓励她们双方的是爱,一份冰冷的爱。
这爱的来源不是生命,来于一只洋娃娃。
影片的一开始冷色基调的展现便宣告了这是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
唯有一样东西是独立于这份冷色的,那只洋娃娃。
它注定是不同寻常,是异于同类的。
因为它承载着双双父母感情未破裂前的余温及小猫爷爷出车祸前相依为命的爱。
所以,这洋娃娃具有着一份独特的力量,它能让周围的一切变得美好,会给人们带来希望。
双双将自己其他的娃娃都摔在了地上,却在第二天看到小猫怀中那只曾经的娃娃时,发出了从未有过的微笑,这只娃娃改变了双双。
同时又让双双把这份希望传递给了自己的妈妈,使妈妈放弃了自杀,重新开始了生活。
也是这只娃娃鼓舞了小猫和她卖花的同伴。
她们的养父只是把她们看做是一个个赚钱工具,小猫同伴们口中一句句的“老板”让原本冰冷的小屋显得更加凄凉。
而洋娃娃这份冰冷的爱让大家又一下子恢复了童真。
纵观影片,这只娃娃已经不再是一个玩具了,她是具有生命的,她代表着吴宇森的心声。
当娃娃被扔出窗外,“咔”的一声被车压断胳膊时,破碎的不仅仅是手臂,更是心灵。
一个家庭的变故,虽会因为孩子自身的性格有些迥异的反应,但实际上共通的是每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心中那份无法补回的伤痕。
即使这断臂在最后被小猫给重新安上,但断臂接口处那根突兀的树枝还是印证了家庭的温暖是无可替代的。
最后双双与小猫的偶遇,双双看到洋娃娃笑的那一刹那,不是因为她缺失的那份爱得到了填补,而是双双发现她自己的爱可以为别人带来力量。
从那一刻起,双双转变了,从之前的冷公主转去爱妈妈,家人,身边的一切。
而这一切改变的原因,竟也是如此的冰冷!
影片结束的那一刻,观众的心情是轻松的。
但仔细一想,便又变得复杂起来。
因为不知此时是该欣慰还担忧。
当这一切美好的结局都只是缘由一个洋娃娃时,一种凄凉之感会随之一丝丝的从脚底冒出。
这个社会所仅存的那一丝爱,难道也都是冰冷的?
若真如此,只愿下一代人还能感受到一丝的温热。
喜欢最后一个中国的孩子(吴宇森导) 心酸坏了……中间的几个都不错
Spike Lee的那一段最有共鸣.
祖国未来的花朵啊
孩子值得最好的结局。
本来都是很真实的状况,怎么觉得拍的都很假呢,难道我看纪录片看多了,就巴西那个两个捡破烂的孩子还拍的不错
喜欢库卡卡和意大利那个;减一星,因为首尾两个太弱了
太喜欢第5个故事
只要我们还能坐着看一部电影,我们就不用对生活有太多抱怨。
一声叹息PS:中国那段煽情过分了
《坦扎》没有表情的表演却更感动,战争让本纯洁的小生命变成了复仇的僵尸。
库斯图里卡不错,斯科特还是那么平庸,吴宇森拍这种真暴露缺点
令人感动
非要在心中排个序的话:Spike Lee》Kusturica》Lund》Scott》Veneruso》吴宇森》Charef“全球3亿多儿童处在饥饿当中,每天有1.8名万儿童死于饥饿。全球有1.2亿儿童不能上学,有1200万艾滋病孤儿,有230万儿童艾滋病患者。”
我只能说 以后看到小孩乞讨 一定给钱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我们不要孩子,那我们就什么也不剩了。
关注因国家本身的贫穷、动乱、社会问题的大环境下,受苦的孩子。常常隐身于大众目光的第三世界,常常忘了世界上还有好多人正经历着天翻地覆、我们不敢设想的生活。库斯图里卡的摄影最棒,凝视吓到我了
被遗忘的孩子。会有这样的自省。可是,与其相比,我们何其幸福。这是无法比拟的。
孩子才是真正应该关爱的群体。
喜欢前两个故事。看到中国那个故事,哭了。
imdb评分7.1?!!!大家都疯了傻了么?!!!大垃圾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