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元宵节,闲来无事打算挑部搞笑片看。
为了看三体买了腾讯svip,于是去腾讯电影库随便挑了一部,意外的竟然很好看。
片名《东北送别天团》,故事是关于一个除了老板所有职工都是出狱人员的白事事务所,突然收到了一个300万预算的葬礼订单之后的故事。
2022年4月份上线了第一部,说是网大,我觉得已经够到了上院线喜剧片的水准,比起开心麻花的一系列硬挠痒痒式作品,这部电影显然在喜剧外壳下展露现实这部分做了更多努力。
第一部看完,印象最深的台词是在主角看《教父》电影那段,小弟夸他看的电影高级,他说:“看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看看这教父的葬礼规格”。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觉得台词节奏有当年第一次看冯小刚那部《甲方乙方》的感觉,当然幽默程度还有改进空间,但方向是对的。
电影最大的惊喜还要算最后半小时的大反转,算是做到了出乎观众预料但回想起来处处有铺垫的反转,比春节档《满江红》里硬生生莫名其妙的反转强一百倍。
看完第一部,没想到第二部都出了。
第一部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第二部比起来拍摄手法是更成熟了,但剧本好像部分借鉴了《人生大事》,凭空塑造了一个小孩子的剧情。
我个人认为第二部如果砍掉这个小孩的戏份,专注于讲述由预算300万的葬礼大单引发的大流量下的众生相可能会更好一点。
这个小孩子演得过于老成,我经常被他过于油滑的表演腻到,以至于每次看到他的镜头我就开始玩手机。
但不可否认,这部电影是可以上院线的成熟水准了,开心麻花要小心了。
第二部让我笑出声的是开头那个葬礼的一句台词。
第一部里有段剧情,是有两个出狱小弟去洗英语,然后被其他小孩家长投诉,然后他们结束了学英语。
第二部开头,这两个没学完英语的出狱小弟磕磕巴巴的用英语在满是洋人的葬礼上致辞,跑来了中介想拼命阻止:“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说英语。
”
笑死。
作为小学毕业的我,根本没看懂啥意思,笑点有一点,其他没什么感触,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有时间去看电影了。
我想中国最少9亿人不怎么看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时间,都在赚钱。
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快要到决裂的边缘了,矛盾也越演越烈。
这也是顶层人期待的,因为不团结,他们才没有后顾之忧,花天酒地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一点不过分!
当下的社会仿佛让我看到了晚清!
抛开一切专业性或是理性因素,从我看完电影后的直观感性感受来讲,这是一部好电影。
作为天团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我看到了佳佳在呈现作品上的诚意和进步,这部电影可能有瑕疵、有不足,但在我心里是一个能够感动我的好故事,能够让我印象深刻的好故事。
足矣。
作为佳佳多年的老粉,我也看到了他不断打磨作品和呈现好作品的诚意。
希望天团系列能继续下去,也希望佳佳作为导演能呈现更多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
力赞崔志佳!
相比第一部我感觉这部更加有深意,从开始无厘头的搞笑,一群说着一口大碴子味儿的歪果仁,和怕被风吹跑的腿,让我笑出来猪声😂,到后来的煽情,虽然是一贯的套路,却耐人寻味;现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真心能托付的人又有几个?
赵大明白到最后看的还是很明白,乐乐在葬礼后的哭让人心疼,哭的那么隐忍,这小孩比大多数的鲜肉演技要强百倍,脸脸的演技真的是越来越好了👍
故事的主线,两个字足以概括:托孤。
男主范大明白,他的殡葬团队再次接到一个五百万级别的天价葬礼任务。
但是到最后,发现真相居然是,与范大明白亦敌亦友的老对手,再发现自己罹患癌症后,处心积虑地要把自己的儿子乐乐托付给范大明白。
作为一部续作,《2》要从《1》中继承故事背景与人物关系设定。
但是这也为再创作套上了枷锁。
我认为,从故事的角度看,《2》其实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一,主角团的人物性格表现缺乏完整性。
有点工具化。
第二,故事的主线与旁支比例有些失衡。
导致直观上,电影内容好像就是两场印象深刻的葬礼+一堆插科打诨的东北段子。
先说人物。
范大明白的殡葬团队,除了范大明白之外,还有刀爷、老鹰、毛毛三人。
在《1》中,刀爷与范大明白的父辈有纠葛。
但是把《2》当作一部全新的电影来看(毕竟不是所有观众都是从《1》追到《2》),刀爷、老鹰、毛毛这三个主角团里的人物都没有完整的故事与性格展示。
这三个人物浓缩成一个还是拉伸成五个,好像区别不大。
我认为,既然刀爷岁数大,可以尝试设置相关情节,把刀爷塑造成范大明白“迷茫时的人生导师”这类角色。
而社会闲散人员毛毛与带二娃相亲女的故事,我认为可以有更重要的主题价值。
这个一会儿再说。
再说故事。
《东2》借用死亡的话题,表达的主题是亲情。
电影中,男主的老对手,本来是多么不靠谱混不吝的一个人,可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殚精竭虑地为儿子乐乐打算。
为儿子乐乐找一个靠谱的新家、为儿子留下财产。
那么,如果把亲情当作主题,主线之外的旁支故事应该怎么讲?
说个题外话。
我认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小说,除了主线故事,还应该有支线故事。
但是支线故事应该或正或反地与主题相关。
举个栗子。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线故事是主角安迪用了19年的时间策划并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
但是,电影中有一条支线,就是安迪有一个年迈的狱友,被释放后,因为适应不了监狱外的生活而自杀。
这条支线,正好就是主线的对照组:安迪对自由的坚持,狱友对自由的恐惧。
《东2》的问题就是,除了主线之外的内容有很多。
但是大多数是与主线无关的插科打诨,甚至可能连一条支线都算不上。
这些内容,包括:只会说中文的老外;二手月季、孙老师、书法家、卖手表的赚钱没底线的嘴脸;老丈人和东北澡堂,等等。
在短视频年代,这些内容都适合被剪出来,在网上流传,作为电影卖点或者博人一笑。
但是,它们加在一起,过分挤占了主线剧情相关的空间。
让整部电影有点散。
如果我是编剧,也许我认为内容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稍作调整。
除了电影结尾男主老对手的葬礼之外,影片在一半的时候还重点表现了另一场葬礼。
就是乐乐的小伙伴曾宝的葬礼。
曾宝患癌,又被父母抛弃在医院。
主角团赚到第一笔钱,想要救曾宝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主角团为曾宝办了葬礼。
我认为,曾宝的故事,除了让乐乐开始明白死亡这件事、增加主角团凝聚力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作用,就是应该与“亲情”的主题呼应。
虽然曾宝的父母抛弃了他,但是故事设置上,可以让主角团的几个人,承担起曾宝“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个角色。
(说句题外话,血缘与亲情之间的关系,这是是枝裕和最喜欢拍的电影主题。
比如《小偷家族》《如父如子》《第三度嫌疑人》《海街日记》)还有前文提到的和毛毛相亲的带二娃女,也可以作亲情有关的深度挖掘。
她为什么单身带两个孩子?
她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辛酸?
她为什么要给孩子找后爸?
毛毛愿意当后爸吗?
如果毛毛愿意,他会怎么做?
如果不愿意,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无法承担这个责任?
电影中作用不大的人物支线可以砍掉。
比如乐乐的亲妈。
电影中还有对《枪火》《菊次郎的夏天》的致敬。
但我认为前者,就是电影开头踢纸团的那段情节,对故事发展作用有限,有点突兀。
以上写了这么多,并非是对电影的嫌弃。
而是因为这部电影有一些内容打动了我,所以我希望它可以更好。
比如,曾宝葬礼上,范大明白向乐乐诠释他对于死亡的理解:也许是庄周梦蝶,死去的人在这个世界消失,会在另一个真实的世界醒来。
比如,两场葬礼哀而不伤的格调,明明是死亡,却处处是爱与关怀。
让人相信活下来的人会带着逝者的心愿与祝福继续幸福下去。
比如杜鹃,老对手告诉儿子乐乐,杜鹃可以寄托思念,自己死后会变成杜鹃。
老对手的葬礼上,真的有杜鹃飞来。
这时刀爷不忘提醒范大明白,杜鹃鸟有把蛋下在别人窝里的习惯——我特别喜欢电影这个地方的设计,在最哀伤的地方幽了一默。
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钢的琴》,同样是一部带有强烈东北地域风格的电影。
但是,即使是东北题材,也没有必要把《钢的琴》当作唯一的打开方式。
电影这件事,应该更多元、更包容。
演员演技全员在线,大咖们客串的角色都很丝滑不突兀,尤其是二手玫瑰的台词太自然了,求龙姨多接点电影吧。
作为喜剧,笑点很自然不硬拗,也没有拿网络梗充数,每一个笑点都在剧情中自然出现,非常难得了。
剧情大部分合理流畅,没有多余的为了凑镜头或者凑笑点硬拼来的。
唯一值得推敲的就是五百万中父母三百万的存在,东北俩普通老人一辈子能积蓄三百万是十分少见的。
大长脸的演技非常自然,剧中后半段人生最后和儿子相处的时间非常感人。
没有说教,完全自然流露,套人眼泪而不自知。
崔志佳的倒霉熊腮帮子太可爱了。
剧中好多爱笑会议室的熟悉面孔,真好。
张柏鑫能不能减减肥,都快胖的认不出来了。
剧中传递的朴实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非常妙,人生中,唯一能面对任何困境坚持下去不后悔的,就是善良,善良,善良,还有爱,承诺。
别的喜剧难看得让人想哭,这个喜剧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作为小成本喜剧电影,真的秒杀各种号称大咖流量喜剧电影了。
全靠同行衬托。
谢谢了
有笑有泪,漫威最佳……啊不是,是难得的佳片,一口气看完两部,本以为是狗尾续貂恰烂钱,结果第二部更有意思。
个人认为本片6分是绝对的少了,但无所谓,大家打分的原因五花八门,更多是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与所谓的品味而强行低分。
而对我而言一部好片子就是能让人沉浸其中,投入的看完而不觉得无聊,而且又让人捧腹大笑又让人泪洒当场,最后还能点思考那里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做到了,比第一部还还好笑,也好哭,情绪给拿捏的死死的。
——说点个人感悟,加缪说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不去自杀。
世界上荒诞的,一切都是有限的,而人生下来就在往一个固定的死的结局走,没人能例外。
历史滚滚长河,再大的人物也就是一朵浪花,而与星空相比,那朵浪花都渺小到看不到了。
我们如此渺小,生命如此荒诞,又为何活着?
我对此的理解是向死而生,是对抗渺小反抗荒谬而成就意义与伟大。
没有死,则生毫无意义。
一切都是相互对立而成。
而在生的过程中,支撑着人活下去的,最重要的是欲望。
这个欲望可以是对人的爱,对事的爱,对享受的渴求,人就是在一团活着的欲望。
而其中力量最强大的无疑就是爱与温情。
当我回想过去的时候,发现对自己认可度最高的那段时光是我最努力最有决心去做事,也最有爱与人相处的时候,即使那时候一穷二白,即使到头来也没做出什么大的成果,但想起来总觉得那才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又对比起自己之前轻轻松松把钱赚了,每天舒服的要死的日子却只觉得空虚,对那时的自己也一点认可与满意也没有。
这么一来我才知道,原来真正好的人生是依靠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的,当你打心底不愿意做一个好吃懒做的家伙,鄙视这样堕落的人的时候,即使在当下觉得很爽,事后发现也不过如此,甚至痛恨。
人生只有过程,而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而我能做的,就是在过程里拼尽全力,按照自己最认可的生活方式生活,不问西东,尽可能的超然而努力,为了家人为了爱的人为了爱的事而控制自己的欲望。
只有这样,才算好好活过,否则和死了也没啥差别。
撰 文丨星 野编 辑丨美 圻文娱价值官解读:ID:wenyujiazhiguan短剧成为全民“新宠”之后,曾经喧嚣一时的网络电影仿佛销声匿迹,在娱乐市场上彻底失声,动辄分账千万的捷报也成了遥远的回忆。
然而,今年以来优酷、爱奇艺两大视频平台的动作提醒我们:虽然近几年来网络电影颓势明显,但并未走向末路,平台仍然在试图重振“网大”的辉煌。
年初,优酷通过一部票房破3500万的《黑白潜行》,打响了网络电影新厂牌“超爽首映”的第一枪,地地道道的港味配方与港星阵容,让观众梦回港片黄金年代。
近日,爱奇艺宣布调整网络电影分账时长阶梯标准,也是为了在市场规模下行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创作者提供更大的收益空间。
与优酷、爱奇艺的持续进击相比,腾讯视频则不再重金押注网络电影,有意从这一赛道逐渐撤退。
一进一退之间,凸显了目前长视频平台与网络电影的微妙关系。
短期来看,试图打造差异化内容的长视频平台,仍然离不开网络电影这一“抓手”,但爱奇艺和优酷能否扭转网络电影的下滑趋势,却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爱奇艺为何调整网络电影分账时长阶梯标准?
从2014年率先推出“网络电影”模式,到2021年推出“云影院”在线发行与交易市场,再到2023年上线票房查询系统,10年爱奇艺始终扮演着行业风向标的角色,此次调整分账时长阶梯标准也不例外。
9月18日,爱奇艺宣布自10月1日起,所有独家上线的网络电影在会员分账周期内,将按照会员观看时长超600万、超200万和低于200万小时三个新阶梯,对应万小时阶梯每小时分账单价3元、2元和1元,最终收获各阶梯收益票房的总和。
而调整前的时长阶梯标准是超1000万、超600万和低于600万小时三档。
一眼就可以看出,爱奇艺大幅调低了三档时长阶梯的门槛,而这不过是为了应对不断降低的市场“天花板”。
云合数据显示,2023年爱奇艺独播的网络电影中有5部累计观影时长超过1000万小时,而今年截至目前则仅有两部,这意味着单价3元的第一档对于绝大多数创作者而言已经遥不可及,失去了激励的意义。
当然,千万小时网络电影的减半并不是爱奇艺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几年以来颓势的延续。
据云合数据,从2022年到2024年,分账破千万的网络电影数量从50部、38部一路下滑到15部,头部影片数量以及票房产出能力缩水严重,腰部作品也未能撑起大盘,而是出现了同步萎缩。
2023年,云合数据网络电影分账总榜TOP 100的门槛是386万,今年已经降低到了122万。
僧多粥少的网络电影大盘,意味着人才流失的加速与行业的“失血”,如今正在有越来越多的网大创作者投身短剧的怀抱,这对于爱奇艺等希望维持基本产能的平台而言,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爱奇艺此次大幅调低时长阶梯的门槛,正是为了用更大的激励空间来挽留创作者,培育更为厚实的腰部内容生态。
至于能否收获预期成效,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内忧、外患之下网络电影如何由盛转衰?
2020年,实体院线的间歇性停摆,曾经为网络电影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机会窗口,也让它迎来了爆款频出、话题度拉满的高光时刻。
《鬼吹灯之湘西密藏》以5600万刷新了网络电影的分账票房纪录,创作团队获得了腾讯视频800万的高额奖励金。
另外两部IP大作《奇门遁甲》《倩女幽魂:人间情》分账票房也都突破了5000万。
业内都以为这将是网络电影行业爆发的起点,如今回过头看,却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峰。
网络电影在短短四年之间由盛转衰,除了因为机会窗口转瞬即逝之外,也是内忧、外患合力夹攻的结果。
外患方面,网络电影本来就是作为“影视爽文”而生,弥补的是院线审查所留下的市场空档,如今这一最大“卖点”已经被短剧完美取代。
无论是凌厉的节奏、密集的爽点、不断反转的剧情,短剧无疑都更胜一筹,更不用说紧跟社会热点与大众情绪的反应速度,更是网络电影所难以企及的。
如今,在短剧、剧集、院线电影的夹缝之中,网络电影亟需找到新的差异化优势。
内忧方面,则是网络电影高度依赖的题材、IP优势已经被消耗殆尽。
相比院线电影,网络电影引以为豪的是题材“百无禁忌”,民俗恐怖、惊悚、怪兽、盗墓等题材都曾经带给了观众前所未见的新鲜感,狠狠地吃到了一大波题材红利。
然而,如今观众的欣赏阈值已经水涨船高,同质化的剧情套路已经无法打动他们,仅靠题材旱涝保收也已经成为了过去。
以民俗恐怖这一网大“经典”题材为例,曾经产出过《阴阳镇怪谈》《兴安岭猎人传说》等一大批高票房项目,今年仅剩一部《千鹤先生》。
而怪兽、盗墓等题材更是已经被观众集体抛弃,哪怕有《鬼吹灯》等IP加持也无力回天。
IP化开发的后继乏力,也是网络电影这一赛道路越走越窄的重要原因。
2020年《鬼吹灯之湘西密藏》分账票房高达5600万,2021年的《黄皮子坟》只剩下了3200万,2023年《奇门遁甲2》的成绩也远不及第一部。
网络电影作为短平快的娱乐产物,更多是在消耗而非增厚IP价值,续作表现每况愈下也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都曾经有意培育网络电影自己的系列IP,两部《目中无人》的分账票房都超过了2000万,《东北警察故事2》更是超过了3000万,但因为受众群体的局限,市场规模上限很难达到《鬼吹灯》等全民IP的高度。
这就不得不提网络电影近几年来日益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相比于短剧的男女老幼通吃,网络电影似乎一直在为三四线男性观众“量身定制”,始终未能培育更多元的受众人群,以至于大众对其早已形成了刻板印象——惊险刺激的感官快餐。
在观众日益注重情绪价值的今天,网络电影与大众的观影需求正在愈发脱节。
爱奇艺、优酷厂牌化突围网络电影还未被放弃随着网络电影的好日子逐渐过去,长视频平台对其的态度也开始出现分化——爱奇艺、优酷继续抓紧这张“内容王牌”,试图通过题材聚焦来重振市场,腾讯视频则选择了不再恋战,将更多精力转移到短剧之上。
2020年的网络电影年度榜单TOP 10中,腾讯视频有5部独播作品在榜,对于头部IP“网大化”信心十足,然而自2023两部IP续作《大理风云之血蝴蝶》《东北告别天团2》表现不佳之后,它已经不再押注独家内容,只愿意充当一个联播平台。
今年的榜单上已经不见腾讯视频的身影,反而是爱奇艺独播作品占据了7席,与四年前相比形势恰好逆转。
很显然,当腾讯视频逐渐退出,爱奇艺把网络电影作为内容差异化的重要布局。
今年年初,爱奇艺将厂牌化思路延伸到了网络电影,在网络院线推出“动作高手季”厂牌,试图进一步锁定男性观众的用户心智。
目前,该网络电影厂牌已经推出了两个季度共计7部影片,有三部影片票房超过千万,两部时长超千万,显示出极高的内容精品率。
也正是这一举措,让爱奇艺占据了今年网络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表现亮眼的都是第一季发布的四部影片,第二季上线的三部影片分账票房都未能破千万,令人不禁担忧这一厂牌是否会走出一条“再而衰,三而竭”的曲线。
爱奇艺主打“动作”标签虽然有助于提纯受众,却有可能在进一步缩小观众范围。
在网络电影市场低迷的今天,在单一类型赛道挖掘深耕能否获得长期回报,仍然有待检验。
优酷则选择了另一条网络电影突围之路。
今年春节档,优酷电影新厂牌“超爽首映”打响了第一枪,《黑白潜行》凭借着港味、动作两个维度的极致表现,吸引了市场关注,拿下了超过3500万票房。
“超爽首映”的推出,向外界表明网络电影是阿里大文娱“港艺振兴计划”的重要一环。
优酷希望通过激活卧底、黑帮、警匪等正宗港片元素,借由老牌港星客串坐镇,重新点燃观众对于港片的情怀。
除《黑白潜行》之外,《无名火》《惊天大营救》《赴汤蹈火》等网络电影都已经在路上。
虽然《黑白潜行》先声夺人,但从近几年院线市场港片的表现来看,观众对于上述元素似乎已经审美疲劳,网络电影想要借助港片滤镜重振旗鼓,无疑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毫无疑问,作为曾经创新能量最高的内容类型,网络电影的可能性远未被探索殆尽,我们也希望爱奇艺、优酷等平台的尝试,能够给市场和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四星扣一星是因为无论如何现在的喜剧片还是逃离不了喜头悲尾搞煽情的场面但是不得不说,第二部比第一部要出色很多了,立意,剧情,伏笔都恰到好处,搞笑但不低俗,说实在的,两个孩子的妈这一段真的是懂的才能懂,毛毛和老鹰的穿插相亲也衔接的很好可以说作为喜剧来看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而缺点也很明显虽然赵大明白情理之中的死了,不是拿错化验单又反转的桥段,而喜剧+煽情这种事情已经被这几年的各大喜剧搞的生理不适了但是!!
抛开喜头悲尾的桥段,从头到尾的衔接非常好,只能说节奏紧凑整体的剧本节奏都是用心了的,不过也可能是佳佳指导还是比较少的缘故,相对来说还是一个线性的思维也就是说故事暗示有吗?
有,有很多,但是通俗意义上的暗示,比如赵大明白让儿子跟着范,但其实通过撞车+住院这种形式有点。。。
怎么说呢,可能我描述的不太清楚,就是编排有点不够精致,比如开头躺床上的大爷,亲子鉴定,后面百乔和他儿子,严格一点都算工具人,比如开头的亲子鉴定和后面的小绿完全可以用一个人来出演而几次车祸的大哥(第一部也出场的)老婆完全可以是赵大明白的前妻岳父的朋友也只是起到了一个“被理解”的作用,如果安排妥当完全可以和岳父以及开头的大爷形成联动电影总体的隐喻,暗示是比较少的,深度总体还是比较单薄但是,它只是网大!
这已经吊打99%的国产院线喜剧了,不带脑子看,还是比较轻松搞笑的,而且第二部相比第一部,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期待佳佳的下一步,能做到更好
都是一堆喜剧人出演,这部电影却不像某花和某社的电影,这部电影是真正的电影,某花和某社的电影出了一大堆,几乎都是烂片,总有种荒诞感,没有什么好的故事,顶多算是个拉长了的小品,票房全靠脑残粉。
电影应该更贴近生活,没有搔首弄姿,自然平和,从平凡中让观众品出美味,这才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分数低了,8分左右绝对是有的。
7/10.延续第一集的笑点,另加父子温情的感动,于洋的戏份增加,这是他表演的最好的一次吧。还有告别天团致敬《枪火》的桥段。网大劲刮东北风,因为他们都是活雷锋。崔志佳很有干劲。
中规中矩的小段子串联
我居然…把第二部也看了😆话说回来,崔志佳拍的很用心,当下短视频喜剧顶流悉数登场,就是笑点再爆一些就好了。
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崔志佳如此高产的背后,是一边练手一边憋大招。上一部结尾叨咕《当年情》,这一部开场就来一段《枪火》踢纸球,港片情怀还在,但是剧本就直接照搬《人生大事》,偷懒耍滑比较明显。网红更多了,包袱也更密集了,完成度更高了,但也仅限于此,讲了一个别人已经讲过的故事,照猫画虎再讲一遍,还没有原版讲的好,多少有点尴尬。花光X百万办葬礼+众多名人捧场+一个将死之人的心愿,这个剧本模型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耳熟?冯小刚的《大腕》啊。但是显然崔志佳没那么愤怒,如果继续延续这个模型,他能做到的最好水平大概是《甲方乙方》,能感觉到他的野心,但是执行力和审美确实有待提高。名人挨个串场抖包袱确实是老式贺岁电影常用的招数,可是故事一旦失去真实感,包袱也就显得廉价,范大明白要抚养乐乐竟然不和媳妇儿商量?太扯了。
结构比第一部要散,但是总结起来可能更着重于死亡这个核心。这几年感觉影视作品在最后一程这个议题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毕竟在人类已经能上天入地的今天,死亡仍然是人们“无能为力”的课题。这部主角团四人刻画更饱满一些,有点日影的中二和清新气质,如果有好本子其实蛮好搞系列的。
搞笑版《人生大事》,崔志佳拍的算很走心了。二手月季可还行,哈哈。
中国版入殓师。给死亡以庄严,给死者以尊重,用幽默消解悲戚,用喜剧冲淡忧伤。中国人对于生死的体悟,足以拍出很多佳作,《东北告别天团》是一个尝试。
不如第一部,做喜剧强行煽情最为致命。以及,讲故事就好好讲,基础东西没整明白,还总想憋着搞点“教育”,只能是越来越差。
剧本有点打磨,表现没啥问题,整体稚嫩,但算用心
比第一部更好,大笑之后是大哭,值得院线上映。500万的葬礼最后办成100元,是托付儿子的葬礼。
没1好笑,但比1完整
不知道哪些评论说比第一部好太多的人觉得好在哪里,无聊的续作,过分的煽情,作为喜剧也不好笑,而且真没必要叫于洋cos一段《菊次郎的夏天》,尬出天际。
对于1的联动很好玩,其它的真一般,自己没活明白呢在那里gaga教育观众生死?
很完整,也很感人
比第一部更感人
就喜欢这种无脑喜剧,就是看着开心。好多场景参考银河印象。230129//
是有不少笑点还不错的,但是实在不能接受非要在喜剧里面煽情。
笑点和泪点齐飞,很难想象,一部电影蕴含着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而且都能让你感染到,可能就是因为表达得很有说服力吧,不自觉就陷入整个故事和情感当中了。
差点又看哭了,咋那么好看呢,东北文艺全面复兴啊
2023.4.8,嗯……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