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哪有完美的人生,有的只是丰沛的情感罢了,正如女主幸福的残缺,悄然塑造着灵魂的多彩……活着,就是一场修行……探寻悲伤,探寻希望,找到真正的自己。
拥抱变化,拥抱时光,收获平静的力量。
喜啊,恰是悲的映射,我们越在乎什么,就越会被什么牵绊……凡所仰慕或依仗的,皆是虚妄……镜子可以照见最无辜的人和最糟糕的事,也能照见最深邃的心……面对失去,仍能发掘美好因子的慧根,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晨光……
打三星是因为觉得够不上四星。
其实整体平平,说是有侯麦的风格所以好奇来看,结果感觉也并没有。
因为侯麦给我的印象是他的电影总有俏皮的闪光点,但这部并没有。
电影里这个地方和我们太不一样,我觉得我们有太深的隔阂。
老人家得病后写的日记是有震撼的,此外就是女主角面对父亲那种又心疼又想逃避的复杂心态最能动人。
就像她妈妈说的,对一个东西可以既支持又反对,这与上述心态好像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为什么觉得隔阂深,这是一个法国中年女人的生活,父亲不可避免地老去,孩子也需要陪伴,但她还能恋爱,她还有份不错的工作,她还有一个早晨可以在明媚的晨光下享受和情人与孩子一起的约会。
我觉得她痛苦,但她的痛苦在我在的地方看甚至是彩色。
即便面对父亲每况愈下的状态她难受得每次都想要逃避,但起码父亲在一个环境不错管理服务也优质的养老院,她最终不用太担心老人日常的生活无法继续。
她也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还有童话式的暖色结局。
有时候,我会被一些我称之为“私人领域”的电影所吸引。
这些电影不是我会在电影院看的,也不是我会和别人一起看的。
不是因为我不能,而是因为我更喜欢一个人看,这样我可以更容易地投入其中,不会被“其他人”的存在所影响我对它的第一观感。
这就是我对法国电影《晨光正好》的感受。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故事,但它却是一部好电影。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这部电影在某个方面特别吸引到我,它将肃穆沉重的死亡和艰难困顿的生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温暖画面表现出来,导演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让故事得以延续。
在繁华的巴黎,年轻的寡妇桑德拉(蕾雅·赛杜饰演)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她的生活被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牵扯,一边是她深爱的父亲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另一边,是她与昔日就有好感的宇宙化学家克莱蒙之间日渐升温的恋情。
流动的故事桑德拉是一名翻译,她的丈夫去世已经五年,她一直带着女儿独自生活着。
她的父亲过去是一名充满智识与魅力的教授,而现在却因患有本森综合征这种会逐渐侵蚀人的语言和视觉能力的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父亲的身心都在迅速衰退。
他开始忘记身边的人和事,甚至无法自理生活,而父亲又与母亲早已离婚,父亲目前与情人在一起,而他父亲目前又迫切需要进入养老院的照顾。
这个情况让桑德拉不得不开始寻找合适的养老院,这无疑给她自己本就困顿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也就在此时,桑德拉偶然遇到了克莱蒙。
他们的相处愉快而自然,很快就点燃了桑德拉多年未曾燃起的欲望火花。
克莱蒙是一位宇宙化学家,他聪明、英俊,对桑德拉充满了吸引力,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丝甜蜜的温暖。
然而,克莱蒙已经有了家庭,他在桑德拉和他冷淡的婚姻之间挣扎,无法做出选择,这也拉扯着桑德拉的生活和情绪,父亲的病情让她的心情沉重,而她与克莱芒的恋情又让她心情复杂。
她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之间进退维谷,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扰。
故事是熟悉的故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过往我们在银幕上更多看到的是男性角色的中年困顿遭遇,往往是以喜剧的角度来处理,比如公路系列的各种电影;或者是触底反弹的挣扎类,比如大部分拳击运动电影等,男性视角对于困境的消解往往专注于得到一个结果,不管是胜利还是一个和解。
而《晨光正好》电影的导演编剧甚至摄影都是以女性角度来展示(都是女性),相比较于男性角度的更在乎结果,这部电影更关注的是过程,电影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女性在一段人生中的生活切片,镜头语言简洁而平实,故事也并非惊心动魄,有的是平实坦荡的画面中人物表演赋予的深度和感同身受,能传递给你的是画面中的女主所遇到的人和事的反应,单独看画面或者单独看故事,似乎并不精彩,但是通过蕾雅·赛杜的演绎,就完美地产生了生活发酵一样的化学反应。
三位于一体她在故事里传递给你女主的那种身体上的疲惫、心灵中的焦灼、欲望的悬置、时光的流逝种种带给自己的各种不安和危机,在故事的某一时刻就翻涌而至,蕾雅赛杜能敏锐地捕捉到了桑德拉在面对人生重要转变时刻的微妙处境,并且演绎出来。
桑德拉的生活以两条主线贯穿整部电影,一条在失去中沉湎,父亲的病情让其父亲的“身份”和“记忆”都开始消散,每一次和父亲的见面都让其作为女儿身份受一次损耗;而另一条在希望中漂流,和克莱蒙的不伦恋情,在来回拉扯中让自己作为情人的身份一直受到内心拷问;而自己作为单亲母亲的身份,刚好呼应了父亲境遇里与三个女性之间的角色,那就是母亲、情人、女儿,而女主集三位于一体。
它们之间既不是相互纠缠,也不是交替出现,更不仅仅只是简单剪接在一起,导演和摄影在叙事和结构上有用一种很有匠心的角色对应联系,我无法准确描述出《晨光正好》这部电影关于这部分的韵律和结构,但它呈现出的是桑德拉生活本身的质感和密度,正如我们仿佛在经历她的这一段真正的生活,好的戏剧里总能品出生活真实的颗粒质地与细碎。
母亲桑德拉做为女儿的自己和身为父亲前妻的母亲,一直忙活带着父亲在几个养老院之间不停地辗转,也顺便带着观众我们一起参观了巴黎的公立、私立养老院的基础设施,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和自己的对话中对于父亲的态度都能很好地让观众在中间逐渐掌握父亲这个角色全貌。
母亲和女儿一起收拾着父亲的东西,说着当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家庭生活,桑德拉问母亲当年和父亲相处的细节。
“我只记得我的工作,但是私生活就和断片了一样”、“我和你爸相处的不是很好,所以遗忘本身也是一种相处方式”,“那些车是你父亲当初最喜欢收集的东西,你拿到医院给他看着他会很 开心的。
”如果不是带着爱,又如何会和一个人步入婚姻?
如果不是带着恨,又如何不会是用着刻意的情绪去遗忘那些对方对自己的不好了?
而桑德拉自己也是一位母亲,她在小小的公寓独自照顾着女儿的生活起居,想要给女儿维系一种平等且健康的生活关系,但是女儿和自己之间也会有争吵,会抱怨她总是破坏自己最有意思的时光,总是带她离去,并且女儿会通过扮演脚受伤来吸引母亲的注意。
桑德拉与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女儿的互动,和身为母亲的身份的自己,这种微妙的压力对于女主心里的冲击在故事里明媚的处理下,我不确定是否能让镜头前的观众都感受到了。
情人我惊艳于蕾雅·赛杜的演绎除开本身演技之外,她塑造的桑德拉本身就十分有魅力,电影开始时她穿着简单的衣服让我相信她只是一个疲惫且普通的女人,但是看到她不穿衣服的时候,我会和男主克莱蒙一样会发出感慨“没想到衣服之下藏着怎样的欲望”,她穿着衣服和不穿衣服有着完全不同的精彩。
温暖明媚的35毫米摄影机镜头下,巴黎城区闪耀着金光,留着精灵般的短发的她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桑德拉和克莱蒙相处时逐渐靠近的小心翼翼,还有好几次情绪的阴晴不定,都是照顾完父亲后和克莱蒙相处时的反馈,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剧情结构上的韵律,让男主和父亲这2个角色产生联系,他们对于她而言的吸引力有一种冥冥中的关系,也注入了一种令人震颤又激动的灵动性。
父亲在病症逐渐加重的情况下,曾对桑德拉说:“对我来说,有三个人是最重要的。
蕾拉,我自己,而第三个人……我不知道了。
”在父亲逐渐失去记忆的残存表达里,只留下曾经的情人和自己。
而情人蕾拉在父亲这段养老院迁徙境遇里,呈现的角度的确非常少,但是能明显感觉出父亲对于情人的依赖和喜爱。
而讽刺的是,自己的身份也会有成为“情人”的一天。
有一幕是医院里,桑德拉刚照顾完父亲,走出医院进入电梯后,发现父亲懵懵懂懂地叫着情人的名字,从病房里走出来,而女主则是含着眼泪看着电梯门慢慢关上。
而接下来她收到了情人无法抑制的想自己的短信,脸上却浮现了笑容。
身为女儿对父亲只记得情人产生厌恶的情绪,却又因情人的身份收到爱人无法抑制的短信而感到幸福,微妙的情绪。
以桑德拉为主线的世界,她没有朋友也没有兴趣,只有去照顾父亲和接女儿的行程,然后就是工作,桑德拉在身为女儿和母亲的场景里,她的短发无任何配饰,穿着的是休闲的圆领旧t恤和无甚颜色的毛衫和工装。
而在和情人相处时,她摘下破旧的双肩运动包,脱去衣服,与其相处时是约会时红色礼服,是床上丰乳肥臀的欲望,这种对比更显现出桑德拉的激情与孤独,是困兽般的欲望与挣扎。
于灰色生活而言,克莱蒙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一种希望的颜色。
她和父亲的情人蕾拉一样,她成为了另一个男人的情人。
女儿虽然桑德拉是一位母亲,但是她在电影最大的身份,是父亲的女儿。
这个身份是情感最充沛的,面对父亲的老去,那种从女儿角度关于父亲这个角色的失去和崩塌,应该如何去接受,导演对这部分刻画的最细腻。
女儿对于父亲书籍的那段对话处理,父亲这个角色意义,来自于他看过的书、写过的文字,那个丰富颜色充满涵义的父亲和眼前这个逐渐失去语言能力和记忆的老人,逐渐匹配起来。
父亲作为一个哲学老师,一个翻译家,一个将书籍视为挚爱的人来说,失去语言能力充满悲剧性。
对女儿身份的桑德拉来说,一个父亲曾经的学生,跟自己说父亲此前是怎样的好,是多么地优秀和让人难忘,就一下子击中自己这段时间照顾的苍老的父亲形象,所以在那一刻,桑德拉在白天的公共场合里,眼泪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并非是来自于累,而是唤起了自己内心中的父亲形象的流失。
这种病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侵占掉自己身为女儿记忆里,父亲这个角色逐渐被玷污和摧毁,它会影响到自己会如何记住这个人,而自己要如何去还原他曾经的样子?
桑德拉在医院里,她试图让父亲和她一起听舒伯特,那是父亲当初带她听的,她想还原作为女儿的记忆,但是父亲刚开始还跟着哼唱,但很快就停下了,无法继续,后来桑德拉关掉了音乐,但是在回程时的公车上,我们又接着听到它,仿佛她的一部分仍和父亲在一起……只有在父亲不在的画面里,桑福德拉她才能从音乐和书籍中突然感到和父亲和自己这个女儿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想办法挽救父亲浩如烟海的藏书(也是他毕生的记忆)时,镜头扫过在书籍的排布和颜色中,在父亲原来尚存记忆的的书信文字中,看到父亲这个角色逐渐淡化,而自己和女儿这个角色和解,就在镜头与镜头相互穿插中相互成就,父亲肉体在衰老、记忆在消退、生命在退化但是他曾经是热烈的,而自己对其而言的女儿的身份,也是永恒的,不会消散。
生活是延续的,苦和甜都只是子集《晨光正好》是一部描绘女性生活的电影,它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生活的困扰时,如何在理智与感情,责任与自我之间挣扎。
电影中的桑德拉,既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情人,还是一个女儿。
她在这三个角色之间,展现了女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她的挣扎,既是对生活的挣扎,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挣扎。
没有强烈的起承转合,是因为在我们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它已经进行了一会了。
导演和演员让我们相信,这个故事早在它出现在银幕上之前,事情就已经开始了,而当最后一幕桑德拉和情人女儿在山顶上的场景结束时,事情本身还没有结束。
你会有一种感觉,故事会在没有你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影片被赋予了一种流动感。
所以,正因为这种故事会继续的感受,让我们能感觉到导演并不想深入探讨衰老这件事,她将所有画面都集中在桑德拉在面对这段事务的回应和处理的呈现上,回避自己建立起的戏剧冲突和棘手的生命议题。
遇到事情发生时我们选择作何反应,是一个人的自由,而如何回应,存在着一个供我们思考的空隙。
而苦难,大概是人生的最让人能记住的子集,每个人活过了苦,其实都是为了那个苦过之后的念想。
其实生命中最有味道的,不是苦,也不是甜,而是它们之间的那个渐变。
以及渐变中,你证明了你还是自己。
正如如果你只看生活的一面,你很轻易就有理由绝望,但如果你能看到更多事情,你会意识到,也许我们只需要拓宽镜头的视野。
找到心存希望的理由,记住,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件事。
男主是侯麦《夏天的故事》里的男主,是真的很帅。
电影其实也很侯麦。
女子作为一个翻译,照顾女儿,还有患病的父亲。
人到中年,一大堆烦心事,父亲不能自理,女儿嗷嗷待哺,根本没时间谈情说爱。
父亲终于被送进养老院,和一帮行尸走肉关在一起。
她遇上一个搞地球研究的科学家,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
看着女儿成长,父亲老去,还有来自科学家的炙热追求,女子的生活似乎又重现阳光。
但养老院环境恶劣,而科学家有家有室,许多事情依然不遂人意。
父亲留下的家当里充满回忆,他离开了,家人在整理书籍中回忆父亲往事。
而这个科学家有老婆孩子,这段感情终究没有结果。
一边是同科学家生龙活虎的情爱,一边是对失忆失明的老父悲凉的探视。
影片呈现出生活的两面,也许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光明和阴影,色彩和黑白。
谁都有这样的体验。
人生依然一地鸡毛,父亲从一家养老院搬到另一家。
出轨的科学家被妻子赶了出来。
科学家终于又回来了,爱情更加炙热且终成正果。
而父亲的书也找到了喜欢它们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无需挣扎,无需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书籍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甚至比人更亲切,书籍中蕴含了人的智慧和灵魂,将永远流传下去。
父亲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爱,亲人,但他依然活着,冷漠不是他的错,正如世间的一切,有芳华,就有凋零。
于生命的脆弱中寻找心灵的丰盛,与时光的短暂中寻找存在的永恒,法国电影总给我们大彻大悟的生命启迪,寓深刻于日常之中,以小见大。
很喜欢这种平凡又意味深长的电影,很舒服,很平静,很隽永。
父亲为对抗衰老而写作,孩子为童话故事而欢喜,年老的,年轻的,一代一代的接续下去。
日升日落,人类的生活,梦想,爱情,还在继续,还在演绎,还在流传。
本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欧洲电影奖。
人,遭到意外身体状况的囚禁。
质问、焦躁、我这是怎么了?
我得怎么办?
医生,第一次接触医学,我的主治医师好像不懂我的病。
他送我去了救济院的专科医生那里。
下一步,是心理测试。
痛苦的环节。
第一次磁共振,眼科医生,奇怪的视觉感受,结论是:无异样。
第二次磁共振,更加深入。
闪烁像片,脊椎叩击。
第二次的结论,发现大脑后皮层萎缩。
一系列的不同症状:伯森综合征。
问诊期间,他坚持说,我的病不是阿尔兹海默。
而是术语一种神经衰退以及视神经的疾病。
就这样,我患了慢性病。
我不知道要怎么对待这种病,病状很多,大脑没办法支撑视觉。
遗忘的事情越来越多,消失在视野的物体,明明就在眼前。
我试着习惯新状态下的改变。
我不再坐地铁。
命运的嘲弄。
这个病剥夺了我最为宝贵的东西,阅读。
意识到正失去,且已经失去了许多东西。
“以后再也不会再意识到了。
”如坠深渊,与世隔绝,遗世独立。
我的目标是,通过写作,来战胜疾病。
让疾病不能彻底打倒我。
这也是一种胜利。
是有道微光吗?
我看不到,但也无法拂去它。
最糟糕的还未确定。
克尔凯郭尔说过:对待绝望,向绝望偶尔屈服。
才能了解绝望,疏解绝望。
一旦屈服,就可能无休无止。
偏见要不得。
别提前对任何东西下定义!!!
开头吸引了我,很喜欢不拖沓的叙述,而且开门那段蛮有趣的。
镜头很美外祖母说:所有东西都需要修理了。
法国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是有阳光又不是很晒,是想让人想要贴上脸去蹭一蹭的。
在阳光下,所有的事物都会呈现出一种胶片感,眼睛就是镜头。
所以镜头后的大脑很重要。
没有相机的人也可能记得住最美的画面。
有的有相机的人反而有点不知所云。
日常聊天中还能提到南极见闻,有趣。
回家路上的聊天也有趣。
看这个人的藏书,就能了解她的灵魂。
感觉他在溺水。
希望他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受苦。
这样他就不再会痛苦。
女儿和克莱蒙的关系很好。
有些人八岁开始就没有父亲的拥抱了。
对待绝望向绝望,偶尔屈服才能了解绝望。
疏解绝望。
一旦屈服就可能无休无止。
几个大人居然兴致勃勃的假装圣诞老人孩子会说:不想走这么多路了,不想看风景。
他们只是着迷于肥皂泡泡,气球,塑料小玩意。
你知道你家在哪里么?
不知道(看不见,真没有)
20230610.SIFF第一场 老爸是个出生于维也纳的哲学教授,研究康德、黑格尔、汉娜阿伦特,他患上了本森综合症(不是阿尔茨海默病),患病后他一定又读了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说过,“这种病症,也就是死亡本身,并非是致死的”,“致死的病症”是绝望。
老爸纪录了他的病程,给了它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晨光。
中年人的生活一地鸡毛,生活是一副重担,以至于走在巴黎的阳光下,sandra的脸上老是带着哀愁。
sandra是最爱老爸的,带走了他的好多书,但老爸在最重要的三个人竟然排不上她,但偶尔会冒出一句“你的个人生活呢?
”倍儿清醒。
导演是张曼玉前夫的现妻,活儿整得就像散文诗,或是一首巴赫(压根儿没想整啥大几交响),节奏特别好,结尾飙泪。
男主女主的美好肉体真是养眼,本来以为赛杜是个花瓶,想不到那么会演,前途无量。
老爸演得真好,很喜欢老妈这个范儿,希望自己老了也能这样。
从来没想过拥有那么多书最后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当做宝贝收藏的物件别人却不稀罕,卖掉、扔掉、烧掉,人都是可以被遗弃的,更何况是物件。
行将就木的人,更准确地说是皮囊,毫无价值,但思想、观念、文字,会流传下去,影响一代代人。
但这些书又确实不是我们写的,我们只是它的精神传导者,甚至我们选的书也不能代表我们,而是体现出我们的向往,向往成为某个人,向往过某种生活,向往通过阅读去认识世界、理解他人…… 有限的岁月之后被遗弃在现实里的依旧是我们的生活,盲目、徒劳、消耗、腌臜,还有无法控制的疾病,如幽灵般随行。
哲学教授的晚年尚且如此……最重要的人除了自己,还有情人,却想不起或根本没有设定第三个人,让照顾他的女儿情何以堪,只能从曾经是丈夫的朋友,现在是自己的朋友那里寻求安慰,最终,在暂时休眠但依然美好的身体的指引下,将朋友化为情人。
可生活已经那么难了,为什么还要和有妇之夫搅和在一起?
也许是因为自身从未碰到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愿意真正投入去爱的人,所以对所有出轨桥段都保持警惕,毕竟谁能保证激情褪去后、身体衰败后,又是怎样的不堪与遗弃呢?
主创是看透了这一切的吧,但还是给了个甜美的结尾,生活总是在煎熬与释然间循环往复踯躅盘桓。
《晨光正好》入围了202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由米娅·汉森·洛夫导演。
电影主角桑德拉是一名翻译,丈夫去世五年后,她正经历着人生中比较艰难的一段时期。
曾是哲学教授的父亲患病,思维逐渐退化,开始渐渐忘掉身边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生活无法自理,母亲和桑德拉一直在为他寻找合适的养老院。
偶尔遇见的老朋友克莱芒,相处很投机,很快燃起爱情的火焰,但克莱芒的婚姻还在持续,只是夫妻并不和睦。
女儿和桑德拉一起经历着一切,偶尔懵懂地提问,克莱芒对她关爱有加,她突然开始走路一瘸一拐,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病症,医生认为这是成长期的疼痛。
熟悉的故事,不熟悉的样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我们在银幕上更多看到的是男性角色的类似遭遇。
身体的疲惫、心灵的焦灼、欲望的悬置、时光流逝的危机感,成年女性的生活危机也同样真切,米娅·汉森·洛夫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在面对人生重要转变时刻的微妙处境。
桑德拉的性格浪漫,温和,心怀善念,但又缺乏面对困难、改变现状的勇气。
桑德拉敬爱自己的父亲,经常去探望,但她做不到直接料理父亲的吃喝拉撒,护士会劝诫:“这是你的遗憾,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桑德拉明白,但还是摇头。
在家人里,桑德拉对父亲现状最为感伤,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最多,但父亲终归还是远去了。
父亲曾对桑德拉说:“对我来说,有三个人最重要。
蕾拉,我,第三个人......我不知道。
”他残存的记忆里,只留下曾经的情人和自己。
面对父亲的大量藏书,家里商量如何处理,妈妈坚持要扔掉,桑德拉觉得太可惜,而且在她心里,这些书是父亲的灵魂,它们共同成为了现在的他。
但妈妈毫不犹豫,没有人读,没有人打理,留着干什么?
桑德拉也会温柔地引导女儿,以后要不要读这些书,女儿摇摇头。
曾以智慧作为人生支点的主人一旦进入遗忘的世界,书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面对忽远忽近的男友,桑德拉不满意却又舍不得,他坦承与妻子不合,并且和妻子说明了与桑德拉的关系,却又做不到快刀斩乱麻,推延一段时间后又表示自己没办法抛弃现在的家庭,桑德拉和克莱芒一直持续着这样彼此折磨的关系,在一起时浓情蜜意,想长痛不如短痛时又彼此思念。
桑德拉当然是有感情的,即便表面上平静如水,避免与任何人起争执。
她会在夜里的公交车上流泪,会在梦里被大蛇惊醒,天亮了,梦醒了,一切如常。
烦恼依然是烦恼,纠结依然在纠结,忘不掉的依然忘不掉。
人生到了某一阶段,会努力维持现状,害怕冲动,冲动背后是不可知的代价,即使维持现状也需要几乎同样的代价。
生活不会问你想不想要,它只会绵延不绝,倾巢出动。
电影最后,桑德拉和家人看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带着父亲一起唱着歌,父亲已经逐渐萎缩,变形,那一刻的眼泪是生活带来的,也是送给生活的。
所有的问题都悬置在空中。
昨天的问题是昨天的,明天的问题是明天的。
海报上的一幕,桑德拉,女儿,克莱芒,一起倚着栏杆远眺,阳光洒遍,鸟语花香。
生活需要这样的出神时刻,身边有最爱的人,有熟悉的风景,深吸一口气,深呼一口气,此刻,一切,正好。
“这些书好像比养老院里的那个人更像他本人。
”听到这里忍不住哭了。
我作为一个25岁的健全的年轻人,总觉得躯体的生活是一种负担。
随着父母身体逐渐不如意,我开始意识到我当年发的这段话有多么幼稚。
看完电影更是感受到自己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一些消极态度。
如果我不能拥有感知世界的身体了,我的灵魂又如何存在。
嗯不合伦理的爱情故事还是得看你们法国人(珀波&蕾老师好看的太过分了)
短发丑,蕾老师变成雷老师了
于琐碎中寻找救赎,虽然很脆弱,但是未来谁又知道会怎么样呢?
日光之下的蕾老师美得过分了,自始至终的倔强小男孩儿气质真是独一无二。这种片子脱离了法国/欧洲城市和自然自带的轻盈滤镜就完全是另一世界的故事了。
没啥意思
SIFF 2023 第11场 养耳养眼的两小时
3.5
- 影像直觉依旧低迷,几乎只有演员的努力,但比较成功。
电光火石 能点燃很多东西 比如希望
戛纳降格「导演双周」恰恰反映了电影品质。主题不新鲜,连剧情推进与混剪都全然凌乱无序毫不考究。温吞的家庭+感情双线叙事乏味单薄,没完没了的「热情拥吻」看的亦潮湿腻歪,直起鸡皮疙瘩。蕾雅赛杜的表演算是个小亮点却也绝达不到「鹤立鸡群」,女性服务于男性的现实(无论是作为女儿还是情妇)虽痛却全无代入感完全纸上谈兵。剪辑是个大败笔!!!双线剧情能够做到如此不讲逻辑、毫无章法、信手拈来的拼接在戛纳还是极难遇见,导演也是费心了。。
很不喜欢。影片有种透露的做作,被伪装在所谓的自然里。女主一边含泪照料逐渐失忆的父亲,一边欢心愉悦地作着第三者。眼泪和性满足,就和翻牌一样快。导演自然有她深意,生命老死和情欲茂盛,以展示人性的深度广度。可是,假啊,不真实啊。深焦对其赞誉极高,最高等级的评价。所以我特意找来片子看。才发现,深焦的评论者很浅薄,是未涉人事的书呆子。还说此片像侯麦。殊不知,侯麦影片对道德感的探讨很深入。而此片导演,是非道德的,全然不顾抢夺别人老公,所产生的伤害。
悬浮和游离在生命主要轨道之外的虚无缥缈,晨光正好是刹那,转瞬即逝才是永恒的哲学。
也许是法国具有天然的滤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就是一地鸡毛,发生在你身上就是阳光普照。我不知道,也许又是一样的,像是那些退却的时刻,我是多么明白你走入电梯的那一瞬。彼时,你的父亲正在医院走廊寻找着你,而你加快速度离开,眼含热泪。另外,说到绝望,“对待绝望,偶尔屈服,才能了解绝望,疏解绝望。”这句话,我想我得小心翼翼收起来使用了。
2.5
#SIFF2023# 在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之中捕捉到了人物之间的微妙情感和生命流动的韵律,特别舒适。被送走的书是父亲灵魂的解体,难以摆脱其中的悲观和恐惧,但它们进入了新的书架排列重组,某种程度却又是精神的延续重生。情人的摇摆和女儿的生长痛,正好也映照了这种生命中的微妙复杂,消逝与生长并存,有时徘徊有时细步向前,一切都刚刚好。蕾老师怎么那么棒。
2022北影节唯一抢票成功的第一志愿。还是那个Mia,还是那个Lea. 太私人了,没法客观判断。好吧作为普通观众客观判断,节奏和方式上还是有些问题,有些信息给的太白,有些又稍显冗长,没有同样经历的人可能比较难共情(同行朋友力证)。主观来说,电影片尾曲响起的那一刻我根本无法停止哭泣。从中段开始,我一会儿觉得我是那个带着孩子照顾着病重的父亲做着工作,无论情感波澜天翻地覆都得强行正常的生活的Sandra,一会儿觉得我是那个看着母亲和情人躺在床上的小女孩,一会儿觉得我是那个丧失智识但却有承载自己灵魂的书架的老父亲,一会儿觉得我是为情所困的已婚男子…。很难不相信这和Mia的亲身体验有关,放进去了非常多自我投射。 这电影依然给了我许多信心和心理支持。北影节一趟值了。明日势在必得。
父亲代表着高雅的文学品位但却只能被送进破落的养老院,情人能给予身体和情感的双重慰藉但却是有妇之夫。女主角的生活无论从何种关系上来看都是处在夹缝中的悬而未决,但即使这样她依然能享受“晨光正好”。
挺平庸的影片,尤其是情节的演绎与对白,真是沉闷无趣,只是靠赛杜一人撑着。
2023.3.3 电影资料馆一号厅。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