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文艺片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情节很沉重很悲伤的类型,在影院看我会很不安。
但市场很无情,想看的观众未能满足心愿,也要为一直在挣扎的文艺片感叹悲哀。
回过头来就像我说的,这片故事很沉重,但也点题了片名,对片中女主对母亲念念不忘。
不过摄影很唯美,算是意料之中的惊喜了。
总之,值得一看。
看完电影后,总觉得有一种“衣服穿大了”的感觉,片子的血肉有点撑不起外在的衣装,尽管画面很美,想要表达的情绪也对。
《念念》的故事并不复杂,讲每个人要面对的一点“心魔”:育男、育美家人分离再到各自经历丧父丧母,阿翔长久地与父亲失联,以及那位作家沈重对育美母亲的歉疚;都是情感的纠葛。
不得不说,张艾嘉真的很擅长处理这些细腻之处,不会大开大合,每个角色都有那种很“人性”的克制——不把情绪妖魔化。
结尾时兄妹重逢的场面,把控得真的太好了,没有什么俗套的相拥而泣或者泪眼相望,只是哥哥蹲下身,露出一点很浅的笑,问:“小妹,你还好吗?
” 而妹妹育美,没有起身,也讲不出话,于是就伸出手摸了摸哥哥的头。
这一段太打动人了,以至于看到这里时,竟中和了些前面观影的不耐烦。
我的不耐烦不是来自于片断式的手法或者人物与幻影对话的方式,而是故事与所谓思想的不贴合,血肉与精神的一指缝隙。
张艾嘉说,她想讲一讲“和解”——与自己、与他人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共鸣的点,但她选的这个故事,太大了。
三个主角都丧亲,且都是以一种略带惨烈的方式,这种由此投射而来的心理阴影还是太个体了,很难让大多数人有那种切肤之痛。
不应该一说到阴影就得有死或者生死未卜,这样的“阴影”放在电影里表达太程式了,让“和解”跟着显得很政治正确、很标准答案。
也像一个庞然大物堵在镜头前,背景反而成了主景,“阴影”抢了“和解”的戏。
贯穿始终的美人鱼童话,也像一个空洞的符号,如同选秀节目里的“梦想”、“自由”,不说显得不治愈,说出来却整个人都不好了……《爱在黎明破晓时》里,伊森说了一句:“每个父母都或多或少毁了他们的孩子。
” 童年阴影人人都有,要让人感到真正抚慰,不应是给你们讲一个更惨的故事,更重大的和解,我盼望看到的是一个更需要抽丝抽剥茧的呈现,比如一件小事如何投下比它自身庞大的阴影,甚至是那种“原来当初这件事竟对我影响这么大”的后知后觉。
真正的抚慰必然带着一种启蒙,向人打开那被遮蔽的事物。
可惜《念念》未能让我在情感的体会上向暗处多走一步,也就失去了对我而言真正的抚慰意味。
不过,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
沈重开新书发布会,育美到场,结束后两人并肩而坐。
沈重说:“你妈妈,是我一生的遗憾。
” 而育美答道:“如果妈妈没有死,才是你一生的遗憾。
” 人死了,遗憾不遗憾其实都是虚的了,有时甚至只是一句说给旁人听的漂亮话,自己听了也有种开脱自己的安慰。
“一生的遗憾”,这话撑得多满,一戳就破。
戳破它的育美,冷静有礼,甚至在沈重家人到来时帮他打着圆场,谈不上原谅,但也谈不上愤怒了,这是育美给他的和解,恰到好处。
沈重与自己的和解是写了本名为《有罪》的书,这侃侃而谈、书生式的和解,着实让我不欣赏。
想起西西在《哀悼乳房》里的自序中写:“所谓‘哀悼’,其实含有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而期望重生的意思。
” “念念”这个词,也有此种意思吧,只不过,它也许更多了几分与过去同行的坦然,没必要丢下过去,但也没必要背着它,就一起随着走下去吧,这是张艾嘉始终最喜欢的一种温情。
念念具備了我喜歡的很多元素,主題﹣關於追憶過往及自我覺醒,故事元素﹣島、海、回憶,氣質相投的主角,美麗的海報和劇照,還有拍了《心動》的張艾嘉。
之於我,這簡直是一部不得不看的電影。
回溯生活中的其他事,我也常常靠這樣的直覺來判斷一樣東西屬不屬於我。
衣服剪裁簡單、正好是我要的顏色、還有一顆星星的裝飾,立馬就能上升到“不得不買”的行列。
用一種矯情的方式來說,即是命運註定了它在那裡等我,我理應迎上去擁抱它。
而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也是如此。
育美擁有過人的畫畫天賦,於是她的命運自然是成為畫家…阿翔因為父親愛上拳擊,冥冥之中他就成長為了拳擊手…育美和阿翔兩人之間問題重重,卻還是能包容彼此在浮潛的人潮中吻下去。
他們遇上的磨難,更多來自於過往﹣父母。
他們通過在回憶中掙扎、尋找答案,或者直接同外化的父母對話,打開心理上解不開的鎖,才終於敞開心扉,去面對現世。
以及最後的最後,失散多年仍有著相似人生軌跡的兄妹倆,還是能在某個特定的時刻熱淚盈眶地重逢,這時兩人都已經完成了對過往的寬恕和自我進化,他們重逢的時刻,可以說是最適合、最完美的時候。
他們的一切,好像都是命定的。
張艾嘉試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子有緣有安排,試圖用看似殘酷實質上還是很美好的故事來給我們描繪一幅美麗願景,告訴我們──磨難終會找到出口,你愛的人始終都會回到你身邊。
但他們究竟為自己的命運做了什麼?
我看不到。
我感覺很恐懼,這樣一個痛苦的故事,理應讓我在電影院里大哭一場得到勇氣,實際上的效果卻是讓我反思自己和這電影里一樣的世界觀是不是錯了。
為什麼要等著命運來引導一切的走向?
是不是最後哥哥不碰掉書本他們就不會再重逢?
他們有為重逢努力什麼嗎?
nothing.阿翔有為找尋父親努力過什麼嗎?
nothing.這種故事,還真是讓人覺得“差了點什麼”。
放在眼下的,是抓住過、努力了才叫是命運,還是任憑它來、隨我喜好才是命運呢?
拋開對主題的個人思考,回到電影本身。
念念最大的問題,在我看來源自演員和臺詞。
除了李心潔,其他演員都表現得相當一般,包括所有的配角、群演,演得不自然,拉得張孝全也表現得很一般。
主角梁洛施就更沒演出來各種層次,典型的不說話時氣質上佳,一開口就意蘊全無了。
但開口說話后的洩氣其實又是和臺詞有很大關聯的。
張艾嘉女士喜歡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講完,有潛臺詞文本的內容非常少,相反被多罐雞湯和抒情童話充斥著。
她也是跟過楊德昌的人,稍微對比一下,就知道「同樣是文藝腔同樣是喜歡把哲理講出來的做法」,為什麼楊德昌就講得人心服口服,張艾嘉就講得人心裡膈應呢?
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楊德昌講得東西本身就具有更高的哲學含義和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更牛逼更發人警醒),而張不斷絮絮叨叨地卻更多是她自己的小情緒──一整部都這樣說話,搞的人不像人,神也不像神的,看完了也沒從他們的話語中得到多大啟發。
最好看的部份是回憶的零碎穿插技巧和超現實的幾個段落。
為了這個,我下次還是會願意再看一次張艾嘉吧!
——念念不忘是乡愁,乡愁最深是亲情。
与台东相距18海里(约33公里)的绿岛,是海面上的一粟,那里有淳朴的岛民,远离城市的喧嚣。
岛上住着一家人,阿爸、阿妈、阿妹、阿男,本该平静幸福的一家却任然逃不过大风大浪的侵袭,外面世界的如此美丽却也充满危险。
阿爸选择驻守并留下阿男,阿妈带上阿妹随海潮飘向另一片世界,关于回根与寻觅的故事就此展开。
台湾文艺片多反映乡愁气息或纯真,而张艾嘉这位颇具慈母情怀的女性导演,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女性的感性能有多深邃,深邃到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她,应该去代言静心口服液。
这是一部情绪渐渐积压的电影,在前20多分钟里讲述着几个主人公孤独的生活状态与迷茫的人生方向,如大部分台湾文艺片一样,让人懒洋洋的昏昏欲睡。
直到育美泼洒着鲜红的颜料,阿翔在比赛中的血性妄为,还有身为导游的育男带领城市游客嘻戏海边······当这些冲击力强烈的镜头出现,观众的情绪才真正的被带着流动起来。
影片中不断出现母女两条美人鱼在海底孤独潜游的画面,让大海与母亲的怀抱从始至终孕育着整个故事的生长,让这个简单不过的故事在影片最后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影片也并不刻意烧脑,育美的幻觉、育男的梦境、阿翔的想象,无论现实事件还是内心世界,镜头都交代的很明白,至于时间线上的不断插叙,看似会带给观众凌乱与错觉,却都恰如其分的刻画出角色在此刻因童年记忆与当下的碰撞所激起的强烈感情变化。
梁洛施本人的故事不用我们再去八卦,已成人母的她在这部戏中成功塑造了从迷茫的女孩成长为温柔的母亲的育美,这本身是她自己亲生所经历过的道路。
育美的魅力也是整个影片的灵魂之魅,儿时母亲所带来的快乐早以随着美人鱼的故事深入她的内心,只不过她自己把那段美好回忆关闭了。
只因为生气才能让她记得父母的争吵、与哥哥的分离而想起他们;只因为母亲又要跟别人生一个孩子而害怕被彻底抛弃。
于是长期在这种死循环中无法抽离,害怕生孩子原来是因为害怕自己也抛弃那个小生命,没有与母亲和解,就没有勇气成为母亲。
小鱼被大海带走,又被大海带回,育美因母亲而离开小岛从此迷失,最后因为自己成为母亲并且理解了母亲的心愿,于是又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
育男在小岛上长大成人,不能习惯城市的生活,当初母亲选择了带走妹妹而非自己,也带走了去闯荡世界的勇气。
考大学生、有能力,那是母亲对自己的期待,还是自己因为世俗的价值观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在梦境的潜意识里,他找到了答案。
当他能够坚持自我,也就成为了坚守家园的象征,这一点比较像《星际穿越》中的那个哥哥。
其实母亲对两个孩子的爱从来就不偏心,母亲是一个真实的人,追求自己真心喜欢的事物,而她的两个孩子,需要一次归去来的人生经历,才能真正体会人生中的种种情感。
而这次,轮到育男出去闯荡世界,育美回归心灵家园了。
当他们彻底摆脱对母亲的爱怨,他们此刻的重逢就成了必然,他们不再需要母亲,而是早已拥有彼此的生活,让回忆从哀怨变为幸福,继续勾画没有结局的故事。
育美一家代表了母爱,阿翔的出现则是为了表现父爱情怀。
母亲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父亲则决定孩子的价值观。
原来打拳一直不过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许,从来不意味着适不适合自己。
父亲过世那么多年,阿翔却一直继续在寻找父亲的轨迹上,他没有为自己活,也没有为育美而活,当他面朝父亲大半生飘荡的海洋开始思考时,原来生活没有Loser,你爱着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让老婆去养家,自己在家带孩子又如何?
至少不能让她(女儿)和她(妻子)一样失去父爱。
《小鱼回家了》是育美的心理画,是育男的成长路,童年、父母的影响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说出的话、做过的事,哪怕简单的几幅画作,也都是心灵的一次表达。
与亲情和解,即便不踏归故土,心灵也能找到了如家一般的归宿。
画已完成,这段旅途也就结束,电影完结,这份情绪得以表达。
看完电影的我,得到了平静,于是终于能够又写出一篇文章,写完,我的情绪也表达完了。
现在,轮到来读文章的你们。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儿时的影子,即使成人,或多或少我们的所做所想是想得到父母的赞赏,那些迟到的更多是再也得不到的表扬,牵动着无辜的我们!
想摆脱吗,想沉浸其中吗?
有时候我们也说不清,内心的某个角落,那个坐在阴影中的小孩,他还好吗?!
要经过多少年的洗礼,我们才能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而那时的你我,不经意间是否在某个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同样的种子!
“今天为什么是这样,是他本来就是这样,还是……”,生命的轮回有太多的无厘头,您说,是吗?!
张艾嘉在《念念》里缝缝补补做了一场有关于“和解”的实验。
故事从开始就在三个人之间展开,妈妈,育美和育男。
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根线将人物串联在一起。
甚至比起血缘的维系,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张更有力的网。
妈妈,一直想要和解,她其实就像那只小美人鱼一样,一直想要游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海,作为意象,在这部电影出现了很多次。
每一次对于整部电影的情节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电影最后,出现了妈妈带着育美和育男送小鱼儿回家的情节,可能“回家”这个概念,对于后来成年之后的育美和育男都是和解的最佳方式,只是他们错误的尝试了很多种之后,才找到了最好的和解方式——回家。
妈妈这个人物的完成,是通过育男和育美的共同回忆相互交织来完成的。
妈妈作为一个无力的女性,试图通过反复的逃离来回避与这个世界以及与自己的和解。
即使她最后找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至少在她人生的仅剩不多的时间里,她是幸福的。
可是她死在了手术台上,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
而这次和解对于妈妈来说也许是最成功,相比于从绿岛逃离出来而言,但对于育美来说,这次不负责任的逃离在她的人生里划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育美是电影中最主要的人物。
她和她的妈妈很像,喜欢寄托。
妈妈不过是把美好的想象寄托在小美人鱼的一系列故事里,育美所做的是把美好的依托安放在她的绘画中。
在育美的意识里,她是渴望和阿翔组成一个家庭,以此来完成她与过去种种成长中不幸回忆的和解,家庭对于育美来说,是最好的和解方式。
可是,对于阿翔而言,拳击比赛是他在这个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一种方式。
阿翔对于拳击的复杂感情有一部分源于他的父亲,父亲的离去促使阿翔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完成拳击比赛,哪怕是拳击比赛中微薄的回报对于阿翔来说都可以弥补童年中父亲位置的缺失。
这样说来,拳击比赛一直是阿翔所以为的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
电影中的第一个矛盾点就在这里,育美渴求家庭,阿翔沉溺拳击。
阿翔并不是不爱育美,或者说,阿翔也试图去以育美想要的方式来爱育美,但他并不知道育美想要的结果。
这种迷茫的方式给育美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当最后阿翔与幻想中的父亲完成了一次耐心的交谈,而育美在陪伴孕妇生育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的时候,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种源自世界外部的刺激正在一点一点击碎他们心里的顽疾,直到他们最终都可以平静下来,在相互的安慰中与这个世界和解。
和解的过程,大概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
育男在这部电影里显得很孤独。
他从一开始就好像是被妈妈故意抛弃的。
即使妈妈为他做好了长大后穿的衣服,但还是被爸爸拿去烧了。
但育男并不恨爸爸,他反而觉得从一开始妈妈就是错的。
妈妈是偏袒妹妹的,而自己是无辜的。
这样一来,育男就非常抗拒回到绿岛,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还没有完全和自己和解,他只能依靠时间的延长,来减少他在这件事情上的疼痛。
而最后,在台风夜酒吧里与母亲的重逢,也许是依赖于酒精刺激,但这本身的重逢一直是育男想要得到的,包括母亲所有的答案都是育男潜意识中渴望的东西。
他只是通过酒精的安抚,在自我的劝说中完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绿岛,就像是一种暗示。
台湾与绿岛其实就像是妈妈与育男,育男觉得自己是被忽略的,抛弃的。
可是在他心里的最深处,还是觉得妈妈是爱他的,他的渴望促成了梦境中妈妈对自己的爱。
而育男当晚留宿于酒吧的酒保,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非常关键。
他像是观众的作用,帮我们追回育美在快捷站里被风吹跑的速写,帮我们提供了育男与自己和解的催化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和自己和解,我们试图劝说自己,说服自己,但越是劝说越难以和解,反而最后暴跳如雷不知所措的人还是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结,我们不愿意流露,宁可这些秘密像一万响的大地红在睡不着的深夜噼里啪啦的在耳边一个一个炸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鄙陋、可笑和挣扎。
我们真的可怜又坚强。
张艾嘉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和解的方式——回归。
回归到自身,回归到家庭,回归到故乡,你所要和解的东西也许就会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走向你所期待的那个结果。
导演的善意,也许是为了抚慰观众的内心。
但在这种尝试中,每个观众都可以窥探到自己的局限性,自己心里的那块疤。
包括电影中,妈妈后来所归依的第二男人后来将自己内心的不安写书出版。
他也试图抚平他内心的不安,而获得与自身的和解。
电影就是一次探讨,坐在电影院里就意味着我们愿意加入这次探讨,拿出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导演进行交流。
如果我们拒绝与电影探讨,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对于作品和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浪费。
有些事情迟早要和解,你只能把手伸向自己。
就像你心里藏了两只蜗牛一样,只有伸出触角和彼此沉默的交流,你才能解开那个结。
不要逃避。
因为彼此心里都有那些念念不忘的东西。
无论我们是否清楚,我们的确是在重复自己的童年。
电影《念念》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想,又是一个可以充分证明精神分析理论的故事。
育美无法原谅带她离开爸爸的妈妈,一直活在抑郁中,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阿翔以为自己只要能打好拳,父亲就会回来;育男因为母亲带妹妹离开,以为自己被母亲抛弃……所以,他们即使长大了,仍然还活在童年,因为没有得到,或者自以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爱,而缺失了正常的爱的能力,即使育美和阿翔很爱对方,却彼此无法信任和沟通;育男一直单身,没有朋友,没有爱人……仿佛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他们一直活在自己认为的童年里走不出来的话。
但,我们的童年生活真的和我们的记忆一样吗?
育男在梦中和妈妈交谈,得知了妈妈的爱;育美通过目睹一个孩子的出生,理解了妈妈;阿翔也在想象中见到了父亲,从七岁的男孩变成了有担当的男人……所谓童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还是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
有时候,记忆会骗人;有时候,生活会教会我们,用另一种目光看待我们的童年。
电影的结尾很美好很温暖,在育美读自己的书和回忆的时候,我对着手机屏幕哭了很久,我一定是想起了什么吧……我们都是孩子,无论何时,都有机会长大。
過去的故事已難說清楚/想寫一個結束讓它漸漸模糊/我在不在乎我在不在乎/曾經就在身旁怎麼留不住/不在乎卻不能忘/太在乎念念不忘///這是一部很有後勁的電影 以前會覺得張艾嘉的感覺是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講講年少輕狂 風花雪月 這一次的焦點影人真的也是有驚艷到從一開場的在屋頂起舞的雙手 到深海裡的美人魚 到地鐵里迷失的畫 再到在海邊和思念搏擊的拳擊手 這裡面的每個人都美得像畫過去總在空氣中纏繞 像是海風的咸濕和氤氳 那些穿過時空過來刺痛你的 已經變得模糊開始脫落 留下滿地的無法拾起的無力和蒼涼 或許我們還沒有經歷足夠多 或許我們就必須要開始放下 當你站在明媚的現在 對話當年的泛黃 也始終走不出那樣黑暗中的心心念念 畢竟不捨 念念 是因為不忘 不想忘 不能忘 不忘而念念 用念念的方式活下去 用念念的方式與現實和平相處回憶就是 讓你把過去和現在一同活著 一同生長枝繁葉茂 藤蔓纏繞 延伸的交織的 念念 成了你#在某個下午 圖書館 偶然想起念念 想起他們 突然看到了藤蔓交織的自己#
王家卫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张艾嘉说:念念的英文是“murmur of the hearts”。
'murmur'是一种小碎念。
就像你想念一个人,很多年过去后他在你心中留下的念想已经不是多惊天骇浪般的感觉,而是一种小碎念,三不五时挠你一下。
就这样。
可能讲心理学的,童年阴影的电影多了,相比起来,张艾嘉实在太弱。
深刻的心理问题没讲出来,矫情倒是不少。
现代人,还有几个没点神经病的。
梁洛施和张孝全就是一对精神上的残疾人,还要相爱,那必定是相爱相杀,力透纸背的互相伤害跟撕逼,梁洛施和他哥也是但是张艾嘉太淡了。
可能这也是我不喜欢的原因,这电影太淡了。
又要讲爱情,又要讲亲情,又要讲三个人的童年,太杂了,就不够深入。
倘若可以,我以为讲梁洛施一个人就可以,再多一点,讲梁洛施和张孝全就可以,抑或讲梁洛施和她哥就可以。
可是偏偏,这部120分钟的电影讲了三个人的童年,三条线,讲真,每一条线都不够让人入戏。
原本还指望看着两个精神病人的恋爱,结果轻描淡写就结束了,问题也莫名其妙就结束了。
梁洛施旁观了一场生产,张孝全对着海边的父亲幻象打了一架,这种处理未免太狗血,太普通。
不够出乎意外。
所以失望。
surprise me 好么--讲心理问题的,讲现代精神病的,张艾嘉实在不够好,太弱!
虽然我一时想不出我喜欢谁的,搏击俱乐部好像不算,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原本以为自己是2号的机票,今天一查,竟然是3号。
20号交终稿,可是其实时间不多了,论文啊论文。
最亲密的依恋,最深情的羁绊。情感饱满却非常节制,所以恋恋风尘,才让人念念不忘。
娓娓道来的念乡 念亲情。。。女主换着桂纶镁多好 节奏稍慢
近期最爱华语片,浓得化不开的情绪,念念不忘,余音绕梁。还保留一部分日式娓娓道来的讲述,加上张艾嘉细腻干净的表达,书写绿岛两代人间无法言说的往事,潮起潮落,风住风起。柯宇纶与母亲、张孝全与父亲两场“重逢”都是神来之笔,叫人蓦然落泪。203040女人帮重现,梁洛施复出,片中画作出自李心洁。
你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我已经明白了。ps,开场第一眼就很喜欢,看完电影更是有惊喜,见到了导演,失眠,云层,大海,情绪,风一吹就散了,比电影还要奇妙的分享,怒赞到不能再赞!
把台北 新北 台东拍得真好看 配乐诡异 梁小姐太瘦了 故事一般
不喜欢
很触动,看到很多想到很多。很好,值得收藏
一整部都是张艾嘉的内心剖析与独白,破碎的自我和迷蒙的寻找,她慈悲地做了个彼此支撑、新生延续的hopeful ending来普渡众生,然而现实中更多还是观音山里的纵深一跃吧
好难看啊,受不了。这电影为啥分数那么高啊。张孝全和梁洛施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尤其是张孝全,一点魅力都没有,越看越萎。。。
心生念念,实为不忘。有关原谅,有关找寻,有关救赎。海浪翻滚,打湿的只是化不开的情绪。有的桥段很喜欢,柯宇纶酒吧梦境那段拍的特别美。时间久了,在人身上留下的不只是皱纹,还有故事。梁洛施真美。情节虽然碎了一点,但是不闷。整体挺喜欢的。生活就是不断和过去和解。
过于做作了,故事本身简单平淡,叙事手法也没加分,快进方式勉强看完。
其实拍得蛮矫情的,演技没有一个是达标不是呆就是傻,还有柯宇纶把吃面把画册碰掉的时候我忍不住笑喷了,这也太挑战我的智商了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片子充满诚意,还有一个优点是在电影院看画面真的特美,这也是我推荐你去电影院的原因。★★☆
李心洁的美,从似水年华里的单纯透明,到这部戏里的温婉克制,收敛到一定时候,反而绽放更动人的光。两个泪点,一个在育男临到门口说想吃蛋炒饭时的对视,一个在兄妹最终重逢时。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时间会给你一切答案。
快进才得看完 女主又丑台词念得又作 张孝全也救不了这部戏
释怀过去就是正视未来的自己,一部极其慢热的文艺片,配乐很少,表演克制,开始的时候真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当慢慢入戏之后,看着平静画面的时候,内心却是汹涌。影片最棒的地方就是很多东西都没有点破,但是看完了之后你什么都懂,三条故事线“杂乱无章”的叙述并没有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赞!
有一个祥林嫂这样的角色挺好的,一群祥林嫂就很可怕了,连节奏和形式都祥林嫂一样的就是给观众上刑虐待观众了。1.5
1.背景环境音好奇怪,要么断断续续,要么忽大忽小,如果不是声音制作的问题,那就是高清片源出问题了;2.摄影和表演都超乎预期,很多关于“水”的画面拍得很梦幻,而全体演员甚至是打酱油的群众演员都觉得挺不错;3.简单又不新鲜的故事,略焖不够赞的讲法;4.看到片尾字幕,没想到还真是陈志朋;……
用一种近乎抑郁的方式讲了一个非常少女心的故事,导致我都不想来标记我看过这部电影。
文艺腔装的有些猛了。。。。演员浑身都是戏 能不能稍微收一点……
太差了。这样一个家庭和解,搞得神神鬼鬼的……第一次觉得到了饱受诟病的“文艺腔”。不仅台词太矫情,梁洛施的念白更是矫情得要自我粉碎化蝶飞了,服气。李心洁在里面的形象好丑啊,设定成一个怀抱文艺心、期待浪漫远方骑士带自己离开这局促岛屿的小饭馆老板娘,后面的家庭和子女悲剧其实已经注定了。所以不知道张艾嘉拍这个是为了啥?即使「念念不忘」,也是神经质的抑郁碎语抓狂伤害色彩的念念,不是念兹在兹我要回家的念念。母债子还、血脉关系里的巨大蝴蝶效应,造孽了要还债,仅此而已……还真自我感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