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佳丽·约翰逊。
我最爱的斯佳丽·约翰逊。
全世界最年轻最有才华的女演员。
20岁的年纪能把角色诠释成五种不同风格和味道,并且每一种都无可挑剔,连导演也无话可说。
丧母的堕落少女,潦倒的退休文学教授,追随而来的文学院学生,三人之间同一屋檐下薄弱的结合关系,痛苦和脆弱随着一次次的争吵和激烈的碰撞逐渐显现,而真相,原是天堂之人的馈赠。
小众文艺片,看到的都是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编排。
无论是《逃出克隆岛》中的乔丹2D,还是《赛点》中的诺拉,她都是狡黠的维纳斯,一不留神,就掉入她的陷阱。
“我们不愿停止寻找,但寻找的结果却是回到了起点。
”
娓娓道来的一部电影,讲述了新奥尔良一个动听的故事……别以为我用错了词,没错,就是动听,听着里面动听的乡村音乐,看着片中闲适的人们,你会不由的融入片中。
约翰·特拉沃尔塔和斯嘉丽·约翰逊这两位主角亦是表演出色,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点:乡村音乐、出口成章的美妙又有哲理的句子、主角的精湛表演、如果你突然想看一些闲适的电影,就看它吧,闲适而不索然无味,可以慢慢的品……Sep.3, 2006
可能很久不接触这样清新的电影,看完了只想说Goddamn beautiful。。
难以名状的感动to影帝John Travoltabeauty Scarlett Johansson和让我神魂颠倒的我家帅大叔Gabriel Macht
褪尽浮华 John Travolta-Barbara AllenMother go make my bedmake it long and narrowMy true love died for me yesterdayI shall die for him tomorrom《A Love Song for Bobby Long》中约翰·屈弗塔自弹自唱的一段插曲,这段歌词本来的原唱比较快速,但是在电影中,Bobby把它唱成了一段带有淡淡忧伤的乡村歌曲。
Bobby年轻的时候是个花花公子,然而时过境迁,现在他是一个害怕孤独,渴望家庭美满,为了女儿可以付出一切的老父亲。
John Travolta的表演如此入神,让我忘了他是那个《断箭》中的动作明星,忘了在《低俗小说》中的摇摆舞,忘了《蛮荒大镖客》中的搞笑,他的事业和他表演的角色一样,褪尽浮华。
6.29在电影资料馆连续看的两部胶片(《给鲍比・朗的情歌》和《香料帝国》),回宿舍后坐在椅子上回味了一会儿,然后就困了,然后就忘了。
今天想起来,的两部片子很有点意思,在时空中纠结,时间机器缓缓开过之后,留给我们的是心底最温情的一丝色香味道。
给鲍比·朗的一支情歌,在阿拉巴马的乡间,就这样浅歌吟唱着,滑过物理的间隔,荡在每一个人心里。
Travolta拂去威风的眼神,酗酒衰老邋遢, Scarlett脱下佳人的羽衣,叛逆堕落难以接近,终于,心还是慢慢地接近。
一直漂移在影片之外却时时牵控着众人心神的Scarlett的母亲,一位天才的歌手,在天堂和我们一起微笑着,她留下一支歌,一个小小的设计,让那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并没有回忆,他们的回忆因这个女人串到一起的时候,他们知道,他们本该有回忆,这回忆从来都浓得化不开。
童年阁楼上留给凡尼斯的日光中氤氲不散的香料气息,从触觉到嗅觉都把我们拉回到很多年前那个再也不敢触摸的日子。
那段日子,之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土耳其,口口声声说要出现的爷爷和心爱的姑娘,从来也没有踏上过希腊的土地,这一切,都小心翼翼地在他的回忆里面藏着,藏得深也现得浅,每个人都知道,他离不开那些色香,他却终于成了一个天体物理学家。
那个在影片开头引领着凡尼斯成长的爷爷,在众人的口中不断被提及,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躺在了病床之上,于是,凡尼斯踏上了回归的旅程。
那个一直在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女孩子,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再不是儿时的家家酒。
影片给我们摆上最后一道甜点,生日蛋糕告成的时候,现实将我们拉出回忆,目送最美的记忆离开,不要回头不要回头。
一个是默默地寻找回忆,一个是轻轻地作别回忆,一切都是如此地艰难。
http://www.bulaoge.com/topic.blg?dmn=jiangjiang&tid=91108#Content不得不提的是,两部的结尾都滥俗得可以,很不喜欢。
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令女孩帕斯林(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回去乡下老家,没想到在母亲留下的旧屋住着两个古怪的人,一个是落魄文学教授鲍比·朗( 约翰·特拉沃尔塔 John Travolta 饰),是个衰老、邋遢的酗酒男人,和打算为他写传记的学生兰森(盖布瑞·马赫特 Gabriel Macht 饰)。
三人暂时居住在一起,从鲍比·朗的口中,帕斯林听到许多母亲的过去,也让她找到母亲曾经的情感——这个始终写歌、最终吸毒过量去世的母亲,生命中的情歌都是写给谁的。
新奥尔良乡下的悠闲足以让时光静止,这个老男人身上已经看不到将来,年轻的帕斯林渐渐不堪忍受这一切,也慢慢发现自己和鲍比·朗真正的联系……
在新奥尔良,多云的日子比纯粹意义上的的阴或者晴都要多。
这样的天气不必穿着过多,因为春秋冬占一半,夏天占据另一半。
多年前从阿拉巴马来的人们,居住在城中的一座破败的旧屋里。
他们酗酒,聊天,在漫长的夏季里无所事事。
当生活因为失去目的而一无所有的时候,躲避在这样的南方小城里虚度时光,这听上去倒也不赖。
就像吉布森懒散的电音总让人想起流速缓慢的云和镀金般的七十年代一样,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并不是它的剧情,而是那些好天气与BBQ聚会,怀旧的乡村民谣原声,港口之城的人文景致,浪子回头的情节.....从头至尾也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反面角色,唯一的晦涩源自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些不美满的过去。
想象一下帕斯琳几年来在外闯荡的生活。
缺乏抚慰关爱的童年,长大后离经叛道的不良少女,鄙视教育,整天和男友鬼混,吃蘸过花生酱的朱古力豆,靠电视机打发打发时间——所有这一切直到她决定赶回故乡参加母亲的葬礼才结束。
生命中似乎总要有一部分时间是必须被浪费掉的。
因为懒惰虚荣偏激稚气或是所有由年少而赋予的无知,有人消耗了两三个暑假便完全清醒过来,有人则断送了整个青春期。
帕斯琳是个聪明姑娘,虽然控制不好生活,但偶尔也会感到空虚疲倦,希望改善。
当她抛下一塌糊涂的现实回来的时候,或许她只想到换个地方换个男友换份类似酒吧女侍应的工作,她并没指望母亲能为她留下些什么。
她惯用刁难的比喻向可恶的家伙(譬如初识不久的鲍比)还以颜色,但她并不是那种喜形于色急于表达自我的人,她懂得这世界的规则,明白无关紧要的调侃比滥情的自白更能保护自己。
一天她坐在门口,小心翼翼告诉拉森自己的意愿——做X光医生,那时她的美好和自卑是浮现无遗的。
在同一屋檐下与鲍比逐渐建立起信任的同时,她对母亲的了解与好感也从她的眼睛里流露出来,所以在得知鲍比的欺骗之后她才怒不可赦,怕刚得到的一切会重新失去。
她是一个倔强而识趣的姑娘,完完全全的性情中人。
故乡赠予她的除了渐渐清晰的儿时回忆,还有重新生活的机会。
和母亲劳拉茵一样,她心灵的大门也始终是敞开的。
没有人的心永远只是一扇旋转门。
而对老鲍比来讲,一个放荡不羁的诗人,一个逃避现实的懦夫,一个吊儿郎当的醉鬼——这些形象居然聚合在一个跛脚老头的身上。
他可以滔滔不绝的在与朋友们的夏日烧烤聚会上成为焦点,可以沉溺在酒精与自大的自我世界里面,可以在深夜里偶尔克制不了思念而拨通家里的电话,最后却不敢作声。
鲍比的阅历让他对世界的期望逐渐干涸,使他判断生活的触觉变得迟钝,麻木。
需要他面对或者逃避的责任太多,因此那本看上去永远写不完的传记成了他应付生活的唯一理由。
年轻时的鲍比深受大众青睐,而衰老之后的他仍延续了当年的玩世不恭、自我陶醉。
帕斯琳的到来让他有了威胁感,因为老屋是他唯一的庇护港,所以他选择隐瞒和拖延,能拖多久算多久。
后来拉森要搬老屋的打算也让他伤透了心,他以为失去了长久以来自己唯一的追随者,失去这个多年来始终与他分享黯淡生活的伙伴。
因此他对拉森的女友充满敌意,回家后面对疾病与孤独,又像孩子一样号啕大哭。
鲍比的可爱之处就在于永远活在理想世界之中,这样的人的一生都会遭遇不幸,因为他从未想过度量现实。
鲍比式的形象让我感到如此贴切,每个人穷其一生的故事总带有一半的遗憾。
生活停滞不前是因为已经活过了自己的时代。
这就像鲍比喜爱引经据典,常挂在嘴边的莫里哀的名言一样:我们只死一次,却是如此之久。
拉森,这个鲍比忠诚的朋友,这个温和的男人。
学生时代的他一定是一个心地柔软而又内向的小伙子。
鲍比显然因为魅力而广受大众欢迎,而拉森就一定是离鲍比的光芒最近的人,拉森甚至认为认识鲍比是他的荣幸所在。
当鲍比为了拉森而闯了祸,从而失去了从前那些美好的生活之后,拉森背负着对鲍比的热爱与愧疚,跟随鲍比离开阿拉巴马的生活来到新奥尔良的这所心事重重的老屋里,放弃爱情和前途,怀着情殇静静的度过了九年。
他亲眼目睹了鲍比如何从当年的魅力十足沦为如今的浑浑噩噩,尤其鲍比喋喋不休的提起当年为拉森而留下的创伤,强调生活的变质全部因为当年要替拉森出头时,拉森开始厌倦抵触这样的鲍比,不过却仍会纵容维护。
在鲍比与自己的爱情发生冲突时,拉森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老屋陪伴在孤独的鲍比身边。
而帕斯琳的出现稀释了回忆给拉森的重负,三人相互弥合彼此关于过去的伤痕。
拉森终于开始尝试构思这个鲍比.朗的故事。
劳拉茵的形象尽管从未出现,但她香醇而孤独的背影始终贯穿于电影本身。
所有关于她的回忆是从帕斯琳的遭遇中积累下的。
帕斯琳印象中的劳拉茵只是一个荒唐卑微的歌手,把自己丢给外婆就撒手不管,毫无责任心可言。
母亲一辈子也没活明白,最后却因为毒品而结束了四十年生命,这是标准的瘾君子的一生,一个十足的可怜虫。
但是当她回到母亲生活过的地方,逐渐由朋友甚至鲍比的口中了解那个曾经风光的劳拉茵,她开始对母亲的故事有了些许好奇。
对劳拉茵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鲍比与女儿帕斯琳距离她都遥不可及。
鲍比一生都在维持着自己定义下来的尊严,因此惯于忽略了周围的人们,忽略了劳拉茵。
在欣赏完劳拉茵才华出众的演唱之后,又会返回阿拉巴马的家中,那里有他的妻儿,那里才是他的生活。
对鲍比的无奈与对女儿的愧疚只能让劳拉茵独自面对生命的耗尽,她写给帕斯琳一封又一封寄不出去的信,又把自己唯一的小屋留给落难的鲍比。
其实她是这个故事中最最孤独的人,就如那本鲍比送她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一样,她将自己最孤独的等待延续了短暂的一生。
劳拉茵离开之后的小城到处是她的影子,作为歌手,她的《my heart was a lonely hunter》最终被人们传唱不息。
我喜欢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是有理由的。
尽管帕斯琳与鲍比迟到的父女情在篇幅上显然是被削弱了,但四下随和的人们、复古的家具和南方小城都能让人回忆起黄金年代的美利坚。
拍新奥尔良的故事,原声主旋律却舍弃了阿姆斯特朗式的欢愉。
这大概是因为电影里美丽风光更适合怀旧味十足的乡村民谣和布鲁斯,这本来就是怀旧的电影。
人们都对过去耿耿于怀,而电影缓缓的回归让每个人都如释重负,在开阔的草地上跳完最后一支舞。
或许真的只是我们还不太会生活吧,所以把遗憾和年华都留给了过去。
总有那么一天,当我走过搭着花架的长廊,走过长之又长的的铁轨,走过古旧破败的围墙,走过修剪工整的花园,走过繁茂的参天大树,来到一方小小的墓碑之前,侧耳聆听。
在那些有青草味的下午耳边响起的,总有一支是献给鲍比.朗的情歌。
给Bobby Long的情歌,很奇怪的一部片。
两个小时的波澜不惊,节奏缓慢,却丝毫不觉拖沓,影片中的清新田园风和女主骨子里透出的清纯能够打动每一个人。
落魄大叔,清纯萝莉,聚在一处总会让人浮想联翩。
但碟片上的暖色调已经暗示了,这部影片会是温情的。
两个小时中,我都一直在期待着,而最终我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得到的越来越多,要求便会不断升高,而得到的快感也会不断降低。
反之亦然。
落魄如Bobby,一次酗酒间接导致儿子的死和直接导致妻子的离开,从此心灰意冷,寄人篱下,每天抽烟酗酒、弹琴唱曲度日。
对于这个失去一切的人而言,生命中似乎只剩一个希望——lawson为他写的书能够出版。
但lawson却说,故事尚未结束,他无从下笔……bobby的生活注定是个杯具,所幸在故事结束之前,他得到了解脱。
在健康恶化,时日不多之时,得到了人生中的意外惊喜——水灵灵活生生的十八岁女儿的出现,让他不至于孤独地死去,而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充分享受了亲人的温暖。
我们每个人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一开始一无所有,得到一块糖,一件新衣,都能快乐好一阵子。
但糖吃多了会腻,新衣服多了也会挂在橱子里藏灰,得到越多,欲壑越深。
就像那些伸出第一次手的贪官,从此再也停不下来。
所以人长大了快乐也少了,爱情经历多了也就再也提不起劲去爱了。
当钱能买来一切之时,花钱也不再令人血脉贲张了。
一切开始变得索然无味,而这将是一段漫长的过程。
于是,成人的兴趣点往往会千篇一律地转变为对婚姻外世界的追求。
多么刺激,又多么乏味。
再往后,情况又变了。
失去开始主宰一切。
人生中有一些失去可以追回:比如失去自己支配的时间可以换份工作;失去激情可以换一种生活。
但有一些失去却永远无法逆转、无法回溯,比如失去亲人,失去健康,失去青春。
失去即是曾经拥有的东西消失了,不再为自己所有。
童年时那些不曾拥有的东西,最多只会令人感到渴望,却不会如失去这般,令人感到实实在在的痛苦。
渴望是前进的动力,而痛苦却什么也不是,它只令人想要忘却。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为时已晚,再也找不到替代品。
bobby是幸运的,他所失去的最终被所得到的喜悦填平,但我们又该如何避免人生这个毫无希望的死循环呢?
这个问题,我还将继续思考下去。
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在于演员。
生活是最难的表演,而他们却能把一平如水的生活演绎得如此动人,长达120分钟的放映时间只让我感到放松和享受,并深深地为其中淡淡的真情所感动。
全片没有一波接着一波的高潮,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没有痛苦的挣扎和激烈的斗争,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无需“用力”去演,人物却个个刻画地入木三分。
看的电影多了,会让人误以为高潮迭起的生活才叫生活。
但事实上生活并不是戏剧,而是一幕幕平淡的现实。
但这就是生活,平淡才是生活。
懂得欣赏平淡的人,才真正懂得如何生活。
The books are better than life, that's why they are books. The movies are better than life, that's why they are movies. 周末晚上关掉电话看一部温情的电影是人生的至高享受。
也许世界会因此把我遗忘,但我至少能在别人的生活中找到一丝乐趣。
不经意的点开斯嘉丽的标签,看到了这部片子,突然就想起了那个大二的下午。
阳光明媚还是阴雨绵绵,已经记不得了。
只是那个时候的没心没肺安静悠闲呼之欲出!
影片的细节已经模糊了,只是还隐隐的记得好听的音乐以及影片最后跳舞旋转的父女。
影片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她讲述的故事,引起我们的共鸣或者感动,然后这部影片以及影片中的故事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故事和回忆,在不经意的某天,又被我们翻出、想起、感动、慨叹。
后来,给我们上课的听力老师移民去了荷兰,我的同学们也已经散落到各个城市,自己现在也已经面目全非,呵呵!
只是在那个下午,拉着窗帘的听力教室里,我曾经被一部影片,几个人物,若干段旋律感动过;一如现在,在这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的感动一样。
美国的生活电影,总能够把人与人的关系刻画得很人性很生动也很深刻,这或许就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这也许就是我们时常感觉到生活很无聊很单调的原因。
我们总追求一些流于表象的快感,却忽视了生命力最真实的一些情感。
约翰屈伏塔的表演很出彩,斯嘉丽约翰逊继续让我着迷,她的外表身材和气质,无一不是梦想中的女人形象。
如果没有一次契机,是不是再也没有找回生活的可能?
We shall not cease exploring,没看出波比的exploring,但毫无疑问,他的确更了解了最初达到的地方。
影片很美,但是情感链略经不住推敲。
好好对待生活中闯入的每一次闯入,或许就是你探索的开始哦
装成文化人
找回家的感觉,只要有心,从不嫌晚。
尽管那时正值花季的斯嘉丽·约翰逊浑身上下弥散着青春无敌的性诱惑,但这种老生常谈的关于自我寻找的美式独立制作也没什么过人之处,通篇的旁征博引最多只是让片子看上去更有深度而已。
another lovesong for new orleans
One for New Orleans,One for father & daughter,One for Travolta,One for Jazz,One for ... I don't know...
冲着sexy baby看的。音乐是亮点!
归根到底就是寻父认亲。母亲离世留下一首情歌作线索。斯嘉丽还是问题女生。老约翰老态龙钟。拍的小失望。
不在乎情节,安宁缓慢的阿拉巴马,有诗人们的美妙词藻和弥漫在阿拉巴马的歌声就够了。如此自由的生活。女主角是Match Point里的Scarlett Johansson哈。
这部电影还是直接看英文字幕吧。剧情没什么跌宕起伏,结局也在意料之中。观影的乐趣在于配乐和主角们的演技,如此classic Hollywood的John和斯小姐竟会给人以born in southern america的错觉。再次被斯小姐抽烟的镜头给迷倒了><你是要有多性感啊
i love these people
温情那温情!我爱新奥尔良!!!
怎么说呢,缓缓的调子,纯净的画面和人物,不可否认的清新和文艺。虽然是临近尾声才揭开的“真相”,但其实故事开始五分钟就可以想象出来了。虽然有斯嘉丽,这种调子的片子在星期日的晚上还是不是很看得下去。
我很喜欢屈伏塔,我相信这是他给自己老年生活的礼物,我知道他演技还是在线的,颜值还是没变得。但我也感觉,他选错了剧本。
scarlett真的好正·········請各位不要看中文翻譯字幕··要么你就各種看不懂了
特拉沃尔塔的小文艺,哈哈
John Travolta的表演怎么都无法让人入戏,他的眼神太犀利、精明,怎么也不像个喝得醉醺醺的南方老头儿。情景氛围倒是不错,湿漉漉的南方,慢节奏的新奥尔良,几乎每个街景都历历在目。然而那个终于讲出来的故事却缺乏感染力,人成了氛围的配衬,只剩形式的空壳。
好的配乐,细腻的画面,感人的台词,温暖的剧情。一部让人看完不能释怀的温情小电影。超级喜欢。
徐徐道来的寻根疗伤片,感觉斯嘉丽很适合这样的小清新片。
哈哈
3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