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去看的。
前面笑的前仰后合,后面哭的稀里哗啦。
一直想着酝酿酝酿写一个长评,因为家里的一些琐事一直拖到现在。
今天闲来无事翻看相册,看到了自己为了写长评证明自己真的去电影院看了专门拍的照片。
就想把长评给补一下。
现在想想,当时的心境已经有点模糊了,但是那时那刻我是真的有感动到的。
毕竟我虽然是90后,可电影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都经历过的。
比如成绩坏的孩子总是坐最后一排,成绩好的孩子总是做课代表。
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被安排在第一排老师的眼皮底下。
还有同学得什么病需要捐款。
可是农村啊,家家都不富裕,三块两块的有,最高也不超过一百块。
全班捐款加在一起也就几百块钱。
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一点忙。
老师也是骑自行车上学校的,不过不是二八。
而且我们和老师斗智斗勇也没有把主意打在老师的自行车身上。
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我们没有经历某某车祸和老师的变故,平平淡淡的毕业了。
老师继续兢兢业业的教育下一代学生。
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
电影本身没啥技巧,拍的像流水账,论技术,充其量电视剧水平,完全没法跟《地久天长》比。
难得的是:真切细微,反而比《地久天长》有代入感。
@于谦 老师上讲台一顿骚操作,太特么神还原了,我一秒钟回魂到80年代氛围,冬眠多年的应激反应都快起来了,后脊梁骨一阵紧张,内心既有点哆嗦又有点期待,这才是我们一起经历的年轻时代啊。
完全被 @于谦 老师演技圈粉。
想不到于老师除了会说相声、变魔术以外……还有这本事。
[强]严格来讲,那个时代老师的专制行为,放到现在看,属于严重的政治不正确。
不过,这种“政治不正确”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年经历的历史。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 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一码事归一码事。
大家念旧的是青春,不是倡导回到当年的蛮荒。
大家被老师虐,是真的。
虐完了仍然爱老师,也是真的。
电影选择的是白描画法。
电影笑点出乎意料很多。
比《人间·喜剧》笑声多。
我个人最中意韦小宝版入团申请书,轻浮的政治玩笑油腻到可爱。
敬爱的团组织: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天下风云我辈出,一入高中岁月催,我洛小乙,一介草莽,但自认为平生光明磊落,迷途知返,浪子回头。
若得组织赏识,小乙定当结草衔环,生死相报,歃血为盟。
平生不入共青团,纵使英雄也枉然!
申请人:洛小乙
洛小乙费劲心思到班主任办公室偷东西,居然不是为了偷处罚文件,而是为了偷那张被偶然拍到的公园“合影”。
很暖。
点点滴滴,如同小诗。
片尾字幕“感谢下列只有一句台词的演员”和“感谢下列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演员”很喜感,全场小孩都笑了。
是的,电影里超多大咖龙套。
吴京都来了,演了一个体育老师。
吴京不演战狼有点萌,挺可爱。
我原以为这部电影怀旧,主流观众是70后、80后,事实上,电影院居然大部分是年轻小孩。
他们笑的很单纯、开心。
很高兴他们也能get到属于80年代的青春。
如此,春风微暖,值得一看。
看片之前,对《老师·好》并不抱什么期待,看完之后,意外觉得挺好。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也大致能猜到它的套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试图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无论结果成败,他都成功改变了一拨学生的观念和人生轨迹。
类似电影有《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等,2015年的电影《尼斯·疯狂的心》,也是此类电影的变种。
这类电影都在表达同一个观念:教育的核心不是应试,也不是教人学乖,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成就自己。
影片中的老师最后败得越狠,就越令人动容,也越能起到批判的效果。
因为一个腐朽体制最害怕的,就是有反思精神的个体,老师的失败,只能证明他的强大以及体制的脆弱。
相比之下,《老师·好》不太一样。
于谦扮演的苗老师虽然也与众不同,但他并不是反体制的斗士,相反,他恰恰是这个体制的急先锋。
他治理下的三班,心无旁骛,从上到下只有一个目标:高考。
他不容许女生抹口红、涂指甲,不容许男生抽烟、迟到、顶撞,不容许一切有违应试目标的行为出现,他甚至直接喊出:“从今天开始,这个班只有一个规矩,它姓苗!
”看到这一连串情节,原本瘫在座位上的我,立马坐直了。
我意识到,这个老师和我从前看过的都不一样,我很纳闷电影要怎么拍下去。
苗老师被同学们戏称为“苗霸天”,是个说一不二的狠角色。
他心里很清楚,要想维持自己的绝对“统治”,有两件事要格外警惕:第一,个人不能挑战我;第二,众人别想左右我。
关于第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抓典型,把班里的刺头搞定,其他人就好说了。
于是第一堂课上,苗霸天盯上了洛小乙,他让这个不良少年以很没尊严的方式站在班门口喊“报告”,以此警告众人,臭来劲在我这儿不好使,没人能例外。
第二件事,苗霸天通过选班长,向众人宣告了自己不可置疑的地位。
他先借此打击了拍马屁的女生,后又无视大家的选择,自己指定了班长。
那意思是说,你们套近乎没用,人多势众也没用,这个班最后还是我说了算。
就这样,苗霸天的绝对权威树立起来了。
他要这样的权威也不为别的,只是为贯彻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高考。
估计现在的学校里也很难见到这样的老师吧,哪怕大部分老师都认可应试教育的理念,也不见得有人像他这样从思想到行为都坚决贯彻。
与此同时呢,他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影片也展现了他温情的一面。
比如帮身患重病的学生募捐,骑车送学生去医院探病,对后进学生不离不弃,以及无偿为穷困学生补习……可是,他的温情并不泛滥,而是有着一道决绝的边界,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事威胁到“高考”这件事。
他的学生为了帮他找回自行车,花了几个晚自习的时间,结果自行车找到了,却换来他的破口大骂。
学生们想为他赢回荣誉,课余时间排练健美操,最终文艺奖杯拿回来了,他只默默看了两眼,并不为此感到开心。
就连无偿办补习班这件事,最初的念头,也是因为不想让自己最看好的学生浪费时间帮别人补习,才突然萌生的。
这个有着温婉名字“苗宛秋”的老师,就像一个良心未泯的暴君,在生活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个和蔼的好人,可一旦和“高考”二字沾上边,立马就变成一副凶恶的嘴脸。
为什么会这样?
影片最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原来在1965年,年轻的苗宛秋曾经考上过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不久,文革就爆发了,他也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这是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道伤疤,难以痊愈,并随着时间慢慢腐烂,流出烫人的脓水。
这伤疤折磨着他,每当看到赶上好时候却不知珍惜的年轻人,就会无比愤恨,伤口也愈发疼痛。
最终,在他温厚的另一面,恶魔已悄悄长成,而唤醒恶魔的咒语只有两个字:高考。
一提到“高考”,苗宛秋就会不自觉地恶魔上身。
那恶魔,正是文革的阴魂,是荒唐的历史在个人心里烙下的羞辱的刺青。
于是,苗宛秋的结局,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影片中的老师一样,用自己的失败证明自己的胜利。
他只可能在经历了自身的失败之后,又将这种失败生出的恶果毫不自知地传递给下一代。
因为,一段没有被妥善处理的历史,像瘟疫一样,会自动传播。
因为,一个人的恨意,会催生出报复性的补偿心理,使得恨无法消失的同时,还会滋生出更多的恨。
尽管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导演试图用毕业时刻告别的伤感,来消解掉批判的尖锐性和弥漫全片的悲情气氛。
可是,你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苗宛秋这个人物的一生,已彻底灰败。
至于被不断叨念的金句“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而是遇见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温情的伪装。
那真的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吗?
我深刻地怀疑这一点。
不信你看最后,当一切煽情的气氛都已备好,毕业照的位置留下了,同学们站好了,可苗宛秋却选择独自离开。
这种离开是带着悔意的,仿佛在说:哪怕那真的是最好的时光,哪怕学生们献上的是最诚挚的道别,我也不配留下。
如果没记错的话,苗宛秋第一次出现在镜头时,他正推着自行车走进校门。
自行车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代表着什么?
其实就代表着体制对个体的褒奖与绑架。
那自行车是苗宛秋获奖得来的,是一种荣誉,可荣誉背后形成的恶性循环却是,你要不断为这样的体制卖命。
哪怕你从前是受害者,只要你此刻进入了体制,就要为体制所用,甚至无意中成为施害者。
到了影片中,我们看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抗衡,基本是围绕自行车展开的。
自行车作为体制的一种代表,起初被学生破坏、拆散、高高挂起,可是最终,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发生了。
当苗宛秋丢了自行车之后,那些曾经与他势同水火的学生们,突然集体转身,与他休戚与共,竟自发去寻找自行车了。
没错,这就是这场教育的胜利。
苗宛秋——一个恩威并重的长者,当他威严站立于学生面前,对他们苦口婆心地讲述做人道理的时候,那些教诲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作用。
它使得学生们从教育体制的对立面,悄悄移开,聚在老师的周围,决心为他的荣誉而战,投入到“高考”的大业之中。
这其中最悲剧的角色,就是安静。
她原本可以保送成为老师,却在苗宛秋的暗示下,为弥补他未能读北大的遗憾,一心要考上北大。
最终又是因为自行车,安静出了车祸,错过了考试。
此后的两年又连考不中,最后她放弃高考,人生彻底改变。
这不仅是安静和苗宛秋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这出悲剧最悲情的部分,就是使得善良的人们承担本不必承担的负罪感。
影片最后的落点,是几十年后,年迈的苗宛秋再次找到安静,默默把当年没收的蝴蝶结,系在安静门前的树上。
那分明是一次忏悔,忏悔自己犯下的无心之错。
而那蝴蝶结象征的美好年华,已一去不返,再难追回。
不可否认,《老师·好》在制作上有不少糙的地方。
最后也难免要为老师洗白,落在一个相对温情、怀旧、春风化雨的结局。
但它想要完成的批判,都包裹在温情的外衣下悄悄实现了,而且还很锋利。
他用一个人的失败,追溯了一场更大的失败,这种反思力度,在近年来的国产片里也是少有的。
好希望每次走进电影院,都能收获这样意外的惊喜。
那天偶然看到一句话,说:生活是由微小的成功与巨大的失败构成的无尽合集。
我想,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恰好也是巨大失败的痛楚与微小成功的喜悦的集合,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大实话。
电影本身没啥技巧,拍的像流水账,论技术,充其量电视剧水平,完全没法跟《地久天长》比。
难得的是:真切细微,反而比《地久天长》有代入感。
@于谦 老师上讲台一顿骚操作,太特么神还原了,我一秒钟回魂到80年代氛围,冬眠多年的应激反应都快起来了,后脊梁骨一阵紧张,内心既有点哆嗦又有点期待,这才是我们一起经历的年轻时代啊。
完全被 @于谦 老师演技圈粉。
想不到于老师除了会说相声、变魔术以外……还有这本事。
[强] 严格来讲,那个时代老师的专制行为,放到现在看,属于严重的政治不正确。
不过,这种“政治不正确”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年经历的历史。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 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一码事归一码事。
大家念旧的是青春,不是倡导回到当年的蛮荒。
大家被老师虐,是真的。
虐完了仍然爱老师,也是真的。
电影选择的是白描画法。
电影笑点出乎意料很多。
比《人间·喜剧》笑声多。
我个人最中意韦小宝版入团申请书,轻浮的政治玩笑油腻到可爱。
敬爱的团组织: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天下风云我辈出,一入高中岁月催,我洛小乙,一介草莽,但自认为平生光明磊落,迷途知返,浪子回头。
若得组织赏识,小乙定当结草衔环,生死相报,歃血为盟。
平生不入共青团,纵使英雄也枉然!
申请人:洛小乙
洛小乙费劲心思到班主任办公室偷东西,居然不是为了偷处罚文件,而是为了偷那张被偶然拍到的公园“合影”。
很暖。
点点滴滴,如同小诗。
片尾字幕“感谢下列只有一句台词的演员”和“感谢下列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演员”很喜感,全场小孩都笑了。
是的,电影里超多大咖龙套。
吴京都来了,演了一个体育老师。
吴京不演战狼有点萌,挺可爱。
我原以为这部电影怀旧,主流观众是70后、80后,事实上,电影院居然大部分是年轻小孩。
他们笑的很单纯、开心。
很高兴他们也能get到属于80年代的青春。
如此,春风微暖,值得一看。
这个星期内我听到了三声清脆响亮的“老师好”,它们带给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是某小学中午放学的时候,貌似一二年级的小可爱们背着书包、整齐列队走出校门,我恰好来办事,见他们出来便站在一旁让路……打从我面前走过的孩子们大部分都冲着我礼貌地微笑。
一个小男孩跑出队伍,冲到我跟前大声地说“老师好”,然后露出了他的大门牙,我不禁微笑着冲他挥挥手。
另一个小男孩盯着我的脸看来看去,我愣了一秒钟,猜测他应该对我涂的玫红色口红产生了好奇心,不料他突然说了一句:“老师你真漂亮!
”把我逗得乐开了花。
第二次也是中午,我经过另一所小学的校门口,三名学生突然向我行少先队员礼,齐声喊道:“一二,老师您好!
”稚嫩又响亮的声音让我心头一热,忍不住边走边回头,过了一会儿身后又传来:“一二,老师再见!
”我和迎面走来接我的女老师相视一笑,突然觉得老师真是很神圣的职业啊。
第三次是在电影《老师.好》,后半段看得我泪流满面,而最后那句“老师好”更是让我泣不成声……正如片中所说的那样:“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遇见最好的时光。
”我情不自禁地开始怀念曾经和老师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老师!
好》这是一个80年代的校园故事。
那年山城的南宿一中:秋高气爽、绿树成荫,横幅鲜艳、师生成群,人手一辆老牌自行车,背在肩上的绿色挎包,木制的黄色课桌、白色的搪瓷茶碗,属于旧日年代的独有气息扑面而来。
高一三班,一位优秀的中年特级老师,一群可爱又各异的学生们。
洛小乙桀骜不驯、安静则人如其名、关婷婷新潮前卫、“脑袋”大智若愚、舞痴兄弟、八卦的海燕、奸商耗子、当然,还有一个专横霸道的苗宛秋,三班是一个永远也不缺故事的集体。
开学第一天,霸气十足的苗老师留下一个下马威。
老师从学生身上看见了当年的自己,学生从老师身上看见古板强势严苛。
而“霸道”的背后,是苗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他对学生们最深切的关怀。
为了找回自暴自弃的洛小乙,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大街小巷;为了能挽救身患重病的学生,他身先士卒并组织全班捐款;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参加高考,他主动免费给学生补习功课。
在这些平凡的日子里,苗老师从严肃刻板变得伟岸可敬。
而那辆自行车,也成为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
一次次,他被学生们气疯了;也一次次,被学生们感动到。
有一种经历,只属于校园,是老师和学生的相遇;有一种告别,只属于老师,是一轮又一轮毕业季,祝福长大的学生们走出校门,走向远方,去看更美的风景。
师者,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我想,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既愿意做一名观众,为学生的青春鼓掌;也愿意做一名引路人,为学生的未来引路!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有些人看似已经走远,却从未离开。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老师·好 (2019)6.6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张栾 / 于谦 汤梦佳
https://mp.weixin.qq.com/s/-EgQQL7qVNKeFxCBSWIG4g谦大爷这次从往常的捧哏角色,摇身一变,成了《老师·好》中的主人公——抵制“抽烟喝酒烫头”的霸气严师。
不负众望,于谦凭借着扎实的演技、玩味十足的台词,把应试教育下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中国式教师”演活了。
就在今天,票房突破一亿大关,于谦不仅是个被相声耽误的影帝,他在娱乐圈中的号召力也让人叹为观止。
何冰、吴京、张国立、胡军、马苏、艾伦,乔杉等众多明星组成的客串天团,纷纷跟随于谦老师,一同穿越回八十年代,客串没有姓名甚至没有台词的高级“龙套”,在片中出现的时长比电影的彩蛋还要短暂。
《老师·好》并不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叙述这部表面上在讲述老师的故事,而是以学生王海的视点,层层铺开泛黄的回忆画卷,而这幅画卷展开的,是我们的学生时代,是与老师们的斗智斗勇的时光,更是除了常规青春片所表达的爱情、友情之外,最容易被忽视掉的——师生情。
于谦所饰演的苗宛秋老师,应该是我们每一位中国学生都曾遇到过并对之又爱又恨的典型教师形象。
他们不苟言笑、严厉又慈祥、唯分数至上、偏袒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错误盲目归咎于班级的刺头儿身上。
学生们认为老师“思想观念陈旧,打压新生事物”;老师们则认为学生是“朽木不可雕”。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影片正是以师生之间的对抗与和解为主线,勾勒出他们八十年代的高中生活。
故事发生在1985年的南宿一中,除了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二八自行车外,还有印着“奖”的搪瓷杯、军挎包、布拉吉、录音机等道具频繁出镜,迅速把我们拉回到那个年代。
虽说我们与八十年代相去甚远,影片开篇还不足以激起更年轻一辈的怀旧情怀,但好在青春总是相似的,他们当时跳的霹雳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街舞;他们沉迷的录音机,也像我们曾经的随身听、MP3。
所以,我们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影片中去,不同的只是道具和服装,而青春里的同窗之情、青涩暗恋、师生情谊是永不过时的,最能引发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
说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抗与和解,就不得不提片中多次出现的自行车,它对谦大爷所扮演的看重精神荣誉的苗老师来说,可是一个有着荣誉象征的自行车。
这一道具同时又是贯穿故事始终,缔结师生情感转变的一个重要元素。
自行车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工具高一新生们,不服班主任“苗霸天”的严厉管教,心生“报复”,号称“不在压迫中爆发,就在压迫中灭亡”,一方同学将苗老师的自行车后的挡泥板卸了,同时安排另一同学在办公室为苗老师跳霹雳舞引开注意。
这最终害得苗老师的衬衫溅了一片泥水。
这只不过是他们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开始。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苗老师主观地把这一恶作剧归咎于在班级的刺头儿洛小乙身上,再次引发了师生间的冲突。
苗老师同时信奉着“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将自行车推到教室的最后一排,洛小乙旁边,这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自行车是承载同学情感的载体青春片当然也少不了单纯青涩的暗恋。
洛小乙为了调虎离山,把苗老师的自行车挂在了操场的最高处供全校师生瞻仰,而这一壮举只不过是想趁机偷取苗老师没收的他与安静的合照。
当全校师生在操场仰望“高高在上”的自行车,洛小乙蹲在楼道里,他对自行车的事情毫不关心,温暖的阳光笼罩着他,他只沉迷于手中的照片。
在洛小乙的爷爷住院时,也是苗老师骑着自行车驮着洛小乙去医院,而自行车却被偷了。
于是引发了后来全班同学旷晚自习,打着手电集体为老师寻找自行车的动人场景。
最终不负辛苦找到了对他们意义重大的自行车时,本以为会给苗老师带来惊喜和感动,却迎来了苗老师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自行车丢了我可以买,你们的时间浪费了能买回来吗?
”可以说,此时此刻的于谦,好像就是每一位观众记忆里呕心沥血的老教师形象。
在影片最受诟病的戏剧性之处——安静骑车去给苗老师“伸冤”遭遇车祸,也是自行车承担了叙事元素。
这几处自行车道具的运用,使师生情谊得到了升华。
自行车,不仅是苗老师上下班的工具,优秀教师的荣誉象征,它还承载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回报。
这不是一部单纯表现师生情的电影,导演为了使电影中展示的青春记忆更加具体真实,也刻画了学生们的群像,加入了不少友情与爱情的点缀。
活泼爱美的关婷婷、为了治病在教室做生意的王海、内向扭捏的安静、善良的刺头洛小乙等,这些人物的表情、动作、性格,仿佛都能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找到影子,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地使不同年代的观众产生了共情。
懵懂的初恋年纪,一个眼神就可以让一个人心中装下另一个人。
除了送军挎包、补课等老套又百看不厌的情节点,导演连情敌之间的较劲处理地都相当可爱。
关婷婷看到洛小乙二人补课后故意刺激他们,又在课堂中检举揭发,这些看似像“搞破坏”一样的行为,在青春期的年纪其实最为常见,无伤大雅又真实的可爱。
最终关婷婷在痛失友谊后转变态度主动求好,我们也不禁唏嘘,那时候的友谊是最真诚、最动人的。
说到青春里的人,我们总是会回忆起纯洁的初恋、要好的伙伴,却往往忽略掉占据我们学生时代很大一部分,对我们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老师们。
以往的青春片中老师只是一个背景色,人物形象扁平、单一,甚至带着戏谑。
《老师好》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把老师这一角色丰富立体化了。
苗宛秋老师和我们印象中的老师十分贴合,比如进门要喊报告、声音要洪亮、霸占体育课、抹杀学生的个性、追求分数至上,以及错怪无辜、偏袒优生,这些大部分学生都对老师有过的“坏”印象,导演并没有在缅怀老师、歌颂老师时,更没有只展示老师无私博爱的一面。
相反,正是有了这些细小的缺点的刻画,才使得老师这一中心人物真实饱满,也更容易让观众将自己代入影片,从而接纳影片中老师无私慈爱的另一面,而不显得刻板说教。
所以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歌颂教师的电影,我们从影片暖黄的怀旧色调、富有时代感的道具、服装等,还看到了我们纯真的少年时代,以及我们年少时光里的人。
《老师好》这部电影,之前上映时被许多同党人士推荐去看,说比较感人,很能揭露当年的社会现实,而且还挺青春阳光的说实话,这种这样吹一部电影总觉得太过了,而且电影刚上映也就7分,后来还一直在降,说白了也就是一部普通电影,但总好于许多国产圈钱的烂片,后来有资源了的时候看了现在说说观感要我说这部电影其实也没有我那位朋友说的那么神,这部电影开始的确很有意思,先是在开学的时候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性格,像白富美关婷婷,尖子生安静,以及社会人洛小乙,当然还有许多像2B青年即视感的同学,当然其中最鲜明的当然属苗老师了,那种严格的态度,让我不得不赞赏一下于谦老师的演技刚开始也很学生时代,呈现了很多学生时代下,我们干的一些坏事,而且电影开头的风格也很幽默风趣,没有那么干,甚至还有某位同学的迪斯科尬舞,也有在迪斯科尬舞时的恶作剧以上说的这些角色都是很鲜明的,很符合学生时代的那些特征但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核心人物感觉塑造的有点失败,就是本部电影的主角苗老师苗老师在这部电影中,在我的印象里可以说是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的明显先来说说优点苗老师很好心,在听说了一个同学得了脑瘤之后,发动了全体同学捐款,然后也将自己的一个月工资全部给予他也很关心同学,在洛小乙的爷爷摔伤的时候,用他的自行车及时送他到医院他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就在洛小乙自暴自弃、每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时,他依然在为其指明方向然而他的缺点也很突出,比如:他总是觉得什么坏事都是差生做的,好学生就永远不会做坏事和撒谎,而且什么事情都相信好学生他也很偏心,整部电影里面他和同学互动最多的应该是安静了,而其他的同学都没怎么体现,就像他支持安静考清华北大,而却没有支持其他学生考什么大学,难道不应该也对其他学生提议一下吗?
他也是个很古板的人,老是剥夺学生参加艺术节的权利,让学生无时无刻都处于学习状态。
他也是个老是喜欢冤枉学生的老师,总是一意孤行,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对的,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冤枉了许多无辜者所以,这部电影的主角人设应该是一个很失败的塑造,不是因为角色太平淡,而是因为角色信息真的太多,观众根本不知道导演要给他们表达什么,要衬托老师的什么优秀的品质还是不好的恶习等等而且这部电影我前面也说了,还是很幽默诙谐的,但是不要以为全片都是这种基调,事实上,在电影50分钟后,就又恢复成国产片原来的说教方式了,显得很另类,与前面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而这部电影最致命的一个弱点是结局的烂尾,在最后拍毕业照时,老师没来拍,反而到偏远的山区教书,而电影的最后,也只讲了安静和老师的结局故事线,其他人的结局都没有体现前面可是花了这么大的功夫来描述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性格,而在最后也没给个交代,比如我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洛小乙到底有没有当上兵,比如关婷婷后来是发展什么行业了?
比如那个脑瘤患者又怎么样了(不得不说一点,最后有谁能想到安静还活着的?
导演最后那拍摄方式明显就是把人拍死过去的套路)?
这些结局就算没有多么的重要但也是得解释一下或者提及一下的,最后都没有讲,这个失误还是要减很大的分的但是吐槽归吐槽,这部电影还是有亮点的,还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比如这部电影的观影门槛也不需要那么高,观影感受也不会差,作为一部文艺片来看,里面还是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值得挖掘的感情。
作为一部青春片来看,里面有洛小乙和安静的感情线,也有青春时代的矛盾和化解,以及年轻时的懵懂与无知,在长大后也能成长的体验也有对当年社会不公的指责,像苗老师当年考了全市第一,考上了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但因为家里没地位,只好被迫去当个平庸的教师,所以对于他有时严格过头了,我觉得这并不算优点,也不算缺点,因为他知道现在(85年)的社会公平了,人们完全靠着自己的实力来上自己向上的大学所以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他这么严格,在教学方面这么严肃所以纵观全片就会发现,不论从什么角度,总能找到亮点和缺点,这就造成了这部电影给我们的表达内容是什么有点模糊,不是没讲清楚,而是真的表达了太多太多,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主题,什么是背景最后觉得这部电影塞了太多的东西,却没有驾驭这么多东西的能力,导致了很多地方成为了bug或者是没有讲清楚的故事,所以这部电影如果少一些人物,多一些塑造或许可以更好;或者可以多一些时长,多一些刻画,可以更加完美
这是一部很温馨的片子,师生友谊,情节和所阐述的故事虽然都很平凡,但又把情感很好的流入出来,带给观众!
它告诉了我其实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着走着,慢慢的便会发现,其实是有很多十字路口的,生活不会有我们想的那么如意,否则一切都淡然无味!
就好比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哪怕没有什么太大收获,但这些人生走过的路却也给我们教会了许多别人教不了的东西,所以是值得的!
青春无悔,高考给自己加油^0^
这部电影其实刚出的时候就看过了,一直没有评价,今天刷到就来说一下。
一群人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心思,各自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感动于班主任的付出,感动于为班级荣誉的奋斗,感动于为有需要的同学筹钱,感动于一个文静腼腆的女孩勇于为老师申冤……意难平于那么好的老师也似乎对所谓差生有一定的偏见,意难平于意难平于女孩未能考入北京大学,意难平于互相喜欢的两个孩子或未能走到一起……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又好像很远。
希望平行时空的他们能无愧无悔于自己。
现在的编剧都太厉害了,对于年代的还原度特别的高。
结尾强行煽情非常没有必要。但是让我很想念老师。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一位好老师,让你想再对他说一句“老师好”。看到电影里拍毕业照的那一瞬间,突然感到非常难过,那段不懂珍惜的岁月就这么一去不返再也回不去了,“人生是一次次甜蜜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
本来想打四星的,看到票房才一亿多想多鼓励鼓励,我们的青春就像电影里的一样青涩稚嫩,很喜欢小演员,虽然不知名,却意外适合,喜欢电影里的留白和缺陷,喜欢结局,喜欢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大爷,中国电影加油
实在是太好笑了也太太好哭了。前四十分钟,第一幕塑造出“可恨”的老师形象,一个思想陈腐管制严厉的老师。第二幕集中展现老师的可爱和可敬,人物慢慢立体起来。到了第三幕有点软掉了,狗血事件加上过度煽情,显得有些莫名其妙,尽管真的很催泪。其实不应该为了煽情而丢掉人物特性,最后的一走了之不太符合走向的。我太喜欢那个男生用调虎离山然后偷偷跑进老师办公室拿回被偷拍的和暗恋女生的合影了,这种只需要一眼的感情大概再也不会有了。
5分左右。谦大爷演技确实出色,除此电影再无出彩。
开头太劝退了,中段慢慢扭转,结尾非常可惜
比预期好 节奏挺轻快 客串彩蛋多 于谦演的也很不错 不喜欢结局 但坐我后面一大哥哭得哧溜哧溜的 BTW 有人看过成长没烦恼吗 汤梦佳真的童星诶 从小演了好多戏
三星半 1.知道么,以前的老师那是真老师,真老师有真情怀,跟改革开放无关! 放现在可不太好找了。 2.导演是德云社的,貌似还是纲哥的徒弟。 3.就这么部戏,把好些个老面孔都招来了,导演应该不至于。 应该是相声界的“皇后”、酷爱“抽烟、喝酒、烫头”的谦爷的面儿。 您还别说,人可是正儿八经的北影导演系毕业哈! 人生活成这样,真挺棒!
如果削弱一下煽情的部分能把故事正常的讲完可能分数还会更高。而且于老师真的需要几部好剧好电影来好好安放一下自己的演技啊。
没想难得来一部师生题材的集体回忆,有各路老戏骨加持,不忘学生搭出戏感,成色很好,还可以再精调一下
一段时光一种经历,师生情每到毕业时节都格外动人。愿我们都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时光。
「死亡诗社」里的罗宾·威廉姆斯教会学生追逐理想与自由,「老师好」里的于谦则像是在说“老师都是为你好,你必须要听话”,后者对好老师的定义打根上就是错的。于谦所饰演的老师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倒是真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唯成绩论、独断专行、不尊重学生等等,活脱脱就是个小社会的独裁者。而这名老师身上的优点,则是圣人级别的,根本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基本只存在幻想之中,并且这样打造出的人物,再怎样也不过是个心地善良的独裁者形象罢了。这样的老师形象如果让谁觉得感动,那他肯定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诊。这样一部剧情松散老套,人物刻板单薄的影片,已经算是德云社迄今为止最像电影的一部作品,可惜还是透着浓浓的网剧味道。如果硬要说这部影片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将于谦老师在圈内人缘有多棒体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在立意和技法方面几乎是溃败的,它利用叙述诡计去塑造了一个好老师形象,虽是时代局限性,但电影本身未在此展开积极的思考态度。比较好是电影也用一种愚钝的方式没有避开任何“黑点”,不走投机刻意美化路线,大概是有信心最后熬制一碗浓鸡汤。普通电影观众对待电影如同对待绯闻八卦,不怕老套,但要真实的细节。电影有两个优秀之处,casting上确实夺人眼球,以相声演员的反常规输出表演低开高走的教师,还有就是那些客串,尤以苗老师受到表彰离席时路过的那一排人,个个名角,整个场面烘托得十分之有效,全然不需要再上台。其二是叙事虽以人物为驱动,但几乎没有连贯的事件,从头到尾就是以时间线上会发生的事为逻辑,但尽管如此电影围绕的自行车做出了很高质量的戏,那场小乙偷合影照片和自行车被挂在旗杆上的平行蒙太奇,是很高光的段落。
片末《谁》响起,我才顿悟这其实是个师生三角恋故事。没烫头发的刘谦真是个被郭德纲耽误了的好演员,一干年轻演员也不错。美术和道具还原80年代的诚意可感,问题在于色彩饱和度太高,服装做旧不够,感觉有点像伪怀旧的南朝鲜电影。当然最致命的穿帮是三联版《鹿鼎记》,那可是94年才有的高大上。
接受无能。
想要把自己的路複製或投射給學生們的老師不會是個好老師,但他的確會為學生前進方向全身心投入付出以至於忘我。看來我還是要對學生疏離且嚴酷一點,跟他們三觀和笑點太多不合!片尾曲改編謝雨欣《誰》加分,京恐扣分,大牌彩蛋多。中規中矩的校園青春片,男一是照著劉昊然的臉找的吧?@西南大學光大禮堂 感謝@156907590 🎫
这是一个非常费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丝毫不走心。这类电影看不到一点价值。
优点,夏天感觉特别好,天空明亮,空气通透,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汽水、冰棍、红砖房、自行车、录音机、迪斯科、蝙蝠衫、路边摊,还原得很逼真,“65后”高中三年的生活……喜欢女配,从小到大我都喜欢关婷婷这种直来直去、心眼不坏、爱臭美、爱表现自己、会带动全班流行风向的美丽女生,而且和她们相处得很愉快。缺点:旁白生硬,结尾脱线,故事杂乱,主线不清晰,想说的太多,夹带私货太多,卑微老师、脑瘤学生、车祸学生之类太苦情,脱离正常的校园故事,人和人感情沟通不足,缺乏说服力。
“报告老师,张栾这个幻灯片作业他抄了好几个人的!还不是同一天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