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社会主义
Film Socialisme,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电影(港),Socialisme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Catherine Tanvier,Christian Sinniger,帕蒂·史密斯,Jean-Marc Stehlé,Agatha Couture,Mathias Domahidy,康坦·格罗塞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0
简介:这部影片被形容为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片中集合了几位有着不同国家、种族背景的角色。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艘地中海豪华邮轮上,游轮行经六处著名的欧洲神话故事遗址,其中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希腊、敖德萨、那不勒斯、巴塞罗那。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乘客在这里相遇。主要角色包括一位来自莫斯科警察局的探长,..详细 >
戈达尔你赢了,你说电影里有对于政治,人性,语言、战争、民主、历史等等的理解那就有吧,我要看出来我就鬼了…看不懂文艺也就忍了,我连剧情简介里的警察,朋克女,间谍,巴勒斯坦大使都尼玛没找到
纯粹浪费生命
總體上難明所以,但我認為內容還是相當豐富及有趣的。
No comment 意味着我连将片中意象一个个提出来探究其背后所欲指意义的欲望都没有,可能未来会想comment on this
做“推荐”不打分//非常规法语听力练习材料//戈达尔以摄影机为笔墨以银幕为承载 思考抽象晦涩 影像形成更多维度方向的表达所以信息众多且繁杂//影院应当是电影的最终呈现环境//“我只是在思考为什么有光存在”
太具挑战性了!原来以前说别的电影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在高达面前也只是小菜一碟,他是涉猎了多少本书啊,虽然有堆砌引言的嫌隙,但鼓励大家多读书,加分哈哈。感谢字幕组无微不至解析,只是看字幕好累。。。
从一开始角色之间因各自视点而冲突,再到后来让角色各自的视点共存,甚至会让我们以为这部戈达尔是理想主义的,但最后那枪击声和孩童的惨叫让我们知道戈达尔的忧虑依然凝滞不去(毕竟戈达尔的思想总是带着虚无主义倾向)。每次出现那交响乐的"震颤"都是战斗开始的响声。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只有在戈达尔的手上才能真正地活过来,并发挥出战斗的效力
新浪潮的极致?
no comment
用高度间离远离事俗的方式去拍摄电影,必然使更多的观众远离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戈达的确在秉持着的自己“政治地拍电影”的创作理念:把对敌人(社)感兴趣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转投我方阵营(资)的人搞得多多的!至于说受到文化精英特别推崇?人数盖寡,闭门论道,不足道哉。
3.5星,戈达尔还是那个戈达尔。
等看懂了的话一定是五星
貓與海浪音波互相連結對人聲刻意模仿貓叫這種關係和歐洲語言法文德文需要彈舌一樣 ,音質問題剪接思想脈絡。聯邦都會毀滅過去的村落體制 ,大陸地形與島嶼地形差異根據思想信仰水平產生分歧的種族是創造文化之起點。油槍和攝像機拍出來的外溢洋紅色調與雷諾瓦風景畫的對比下色調分離的抽象畫面能有更多哲理嗎 ?事實並沒有嘛 !所以在眾人下船後這個社會主義影像史也失敗了 …
感觉戈达尔这次也没什么系统的想法,纯粹想玩点形式的同时把自己一堆观点塞进去,到后来的《再见语言》就处理得好多了。
断裂叙章,抛弃文学式、舞台式等模式,音画参差,情节模糊,人物无终始。大量台词隐喻,角色符号象征,从埃及到敖德萨,希腊到巴勒斯坦,欧洲“寻根”之旅,文明重整之路。文明之船兜兜转转,各色人物上上下下,有来时,有归途?
欣赏不了了。。。。
8.0/10。①正如工人在资本家面前缺乏自由,观众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电影里也会被明确的情节操纵,无法自由发散。所以片名为电影社会主义,指的是这片是关于「自由感」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再见语言》《影像之书》也是“电影社会主义”)。②自由感的营造:双声道不同内容/数字影像/声画分立/突然消音/停格/卡带/过曝画面/断裂的剧情等(同质于《再语》与《影书》)。③预告片以几十倍速播完全片,虽让观众完全无法理解情节但影像旋律却挺和谐,所以这种形式与正片的「自由感」吻合。④某种程度上同质于《爱的挽歌》的问题:影像的信息量可以处理地更少更模糊一些,现在各情节段落处理地太具体了导致影像难以视作彻底的旋律,而是充满了信息过载感。
新浪潮的活化石戈达尔每隔几年出来表达一些琐碎的政治观点,简介看着像《会说话的照片》
褒贬不一啊
他做了一篇精美的PPT然后告诉你们什么叫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