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轮》是伍迪艾伦的又一篇自说自话喋喋不休的作品。
人物都以伍迪艾伦的口吻说话,以伍迪艾伦的思维方式思考,毋宁说他们都是傀儡,提着线在木偶戏台上,讨论伍迪艾伦一贯讨论的那些事:激情和命运、困境和梦、歇斯底里与生活痕迹、诉求的冲突、忍耐与妥协。
伍迪艾伦尤其喜欢这样的角色:在生活中有一个港湾,内心却缺乏激情,直到下一次邂逅。
“爱不是感激,也不是陪伴,也不是欲望的满足。
当你有那么多想要付出时,你不知付出给谁”。
这是这一类人的困境,这样的困境可能有几千年的历史。。。
另一方面,激情总是与浪漫化的想象相伴,不期而至,也容易消逝。
Mickey 转眼就发现了Carolina的美,冲突开始演化下去,直到加害别人的念头,或者无视别人被加害的念头出现。
等到一切结束,老夫妻回归生活琐事,感到彼此需要,就这么荒谬地继续过下去。
伍迪艾伦好像从来不讨论道德,似乎道德不会在人心里留下痕迹,人物的道德自觉偶尔出现却转瞬即逝。
不管是多么浪漫化的人,他的内心也会本能地逃避道德的困境,避免内心对道德产生的疑问,继续寻求自由。
可是一系列的逃避,终究还是会深刻地影响他。
并不是善就是好的、恶就是坏的——哪有那么简单——而是道德的维度往往被人忽视,以至于人没有意识到它的影响。
人的内心存在结构。。。
伍迪艾伦的水平进步缺乏意外性,缺乏对人物的尊重(他们好像真的不存在一样),我觉得他和他的困惑的斗争,似乎进展不大。
我也曾想过,我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喜欢电影的人。
看一部电影,习惯性看看它的导演是谁,演员是谁,如果都是陌生名字,陌生面孔,观看欲望立即减去大半。
这不好。
我知道。
当年《摩天轮》上映的时候,想过要看,但没来得及,后来忘了,又后来搁置了。
直到前几天,时隔半年把一部看到一半的《子弹飞过百老汇》看完,最后结尾部分,一个站在楼下,一个站在楼上,男人对女人说,我爱你,你爱我吗?
你爱的到底是我艺术家的那部分,还是就是我?
我告诉你,我不是艺术家,可是我爱你。
我太喜欢最后这个结尾。
一个人终于卸下所有伪装,坦诚他的平庸,他的普通,他的脆弱。
于是,我又想起了《摩天轮》。
因为那里面还有一位我喜欢的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凯特饰演一个女服务员,她离了婚,又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在游乐园卖票,她在游乐园一家餐厅做服务员。
而实际上,她曾经是一名女演员,仍然留恋过去的幻梦。
她有这样一张脸,美丽,雍容,低至芸芸众生中,就是平凡的服务员。
当她换上礼服,化了妆,精致的美丽又毫不突兀地将她变了一个人。
在《摩天轮》里面的她,跟其他电影里面的她不一样。
气场变了。
尤其是她和偷情的男救生员吵架,以及她被喝了酒的丈夫质问、发脾气的时候,她美丽的外表、看似敦厚的中年女子气场,像玻璃一样裂开纹络,清晰地暴露她这个人物真实的恐惧、懦弱。
很弱,这是她饰演的这个叫金妮的女服务员的内核。
某种程度上,她的弱源自她的某种负罪感,以及自卑感。
她曾因为出轨,导致跟第一任丈夫离婚。
她的孩子因此怪她。
凯特的眼睛大部分时候都透露着一种惶惑的茫然,唯有在跟男救生员在一起的时候,她眼睛里有光。
但那不是幸福的、笃定的光,认真看一看,就知道,她在男救生员身上寄托了一种从现在生活里挣脱出去的希望。
说老实话,我觉得男救生员的判断是没错的。
金妮未必多喜欢他。
她只是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
不满意。
当她丈夫女儿出现,当那个更加年轻貌美的女孩子出现在男救生员身边,她就像一只刺猬,虚张声势地亮起身上的刺。
她咄咄逼人地追问那个更加年轻美貌的女孩子,出言讽刺,脸臭如泥。
但你清清楚楚地看得见她的不安,她的担忧,她的希望变得摇摇欲坠。
伍迪·艾伦总是聚焦人身上的脆弱,聚焦人身上不那么道德的一面。
我明白他找凯特·温斯莱特的时候为什么会说,我认为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完美的角色。
我也明白凯特·温斯莱特在看完剧本以后的第一感受为什么是“我演不了这个角色,我就是不知道怎么演,老天!
”回顾我们的生活,你或许也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某种希望,某个出口,我们正在向高处升去,实际上,把时间拉长,我们悲哀地发现,我们永远跳脱不出某种循环,只是自以为把上升的截面,错误地理解为人生的上升期。
P.S.观影提示:仔细感受一下电影的光影变化,这部电影是光影与人物情绪的完美结合。
如果在这部电影之前,看过伍迪艾伦的另一部《赛末点》,可能就会更加理解其中的剧情。
同样是在剧情末尾,加入了犯罪剧情。
赛末点里,一心想维系上流关系的男主,却被性感的女演员斯嘉丽吸引。
他既想在偷情中释放生活的压抑,又不愿意跟出身富豪家庭的妻子离婚。
最后,怀孕的情人斯嘉丽逼迫她选择,于是他决定置她于死地。
摩天轮里,以为可以摆脱婚姻,想跟小鲜肉共度余生的凯特姨,发现鲜肉喜欢上了丈夫和前妻生的女儿,因妒生恨,让自己的继女消失,被人抓走。
他们的行为都逃过了法律审判,电影就此落下帷幕。
但这两个剧情,都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手法告诫女人:情欲,只是情欲,不要想太多。
斯嘉丽无疑是绝美的,性感至极,有她在的地方,满满的荷尔蒙味道。
但里面被她深深吸引的两个男人,贪她的身子,却都没有娶她的诚意。
原因很简单,当女人过于情绪化,就会以至于显得无脑。
激情一旦退去,无脑就会显得可怕。
凯特姨饰演的角色更加,年轻时候是舞台剧演员,却因出轨,毁了事业家庭。
中年后无奈做起了餐馆服务员,找了一个胖子依靠,靠着咒骂与阿斯匹林的镇痛过日子。
遇见一个学戏剧的小鲜肉,以为找到了知己。
百般讨好,甚至偷了丈夫全部的私房钱给他买了一块表,以为他会高兴,结果对方避之不及。
因为,对方不过只是把她当成生命体验的素材罢了,绝无半点想要担负她生活的意愿。
所以,女人啊,你最大的敌人不是爱情,而是情绪。
一旦在情绪中,就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是谁,世界是怎样的,以为全凭那一点情感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继而得到一切。
而男人就算在情欲之中,也不大会忘记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不会忘记现实。
所有的狡黠与漫不经心,都只是因为不怎么爱而已。
因为他们真正在心里盘算的,是自己的前程。
说到底,惟有能掌控自己的人,才有资格谈论爱情。
09/06/2018My head is throbbing because the goddam three-buck bargain radio is singing “April Showers” along with those fishing idiots while my mind is all over breaking away and playing a role in Hamlet revived by my beloved playwright. (While he was dropping his “Hamlet” onto the girl who just happened to pass by and be my stepdaughter) Period.
本片coney island 的设定是非常有趣的 coney island 以及amusement park 的发展和规划对于纽约客来说是有connection 的 所以对伍迪艾伦这样的纽约客来说 本片的讽刺意味更容易被捕捉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更多的是探讨两性关系了。
伍迪艾伦一直以为都是女性主义者,在他的电影里男人都有着缺陷非常明显的人性 甚至包括电影中的他自己 而女性则大多善良单纯敏感美好。
我们都在等待伍迪艾伦的下一个缪斯,或许就是这部片里的女儿
伍迪艾伦的电影,有的看过三遍,大多至少看过一遍,昨天突然翻到这部,或,居然没看过。
赶紧安排上。
金色的梦幻般的光束打在中年ROSE金黄色、乱糟糟的头发上,像极了她的人生。
乱七八糟的生活:过气的演员,如今在不起眼的餐厅端盘子,找了一个肥猪一般的平庸的丈夫,还有一个跟前夫生的不省事的儿子。
这样的日子,确实不算特别体面,但是放在中年ROSE跟前,尤其“一地鸡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她自认为自己曾经是演员。
这就是人,人为什么会痛苦?
因为人有欲望,人会比较。
如果是一个从小父母就是端盘子的女孩,她可能会发现生活还挺有意思的:有一个爱自己的老公,端盘子的工作虽然地位低钱少但是相对轻松,家就在旁边。
真正的事少离家近。
还有一个虽然有着奇怪习惯,但是有潜藏才华的儿子(那么精准放火也算是一种能力吧)。
你会发现,思维变了,你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是中年ROSE并不,她仍然幻想自己是一个女演员。
那么这样的属于普通人的幸福在她看来,简直是地狱般的人生。
于是她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出轨,她的意图,好像观众特别能理解——纯粹为了逃离。
但是她逃离了吗?
当她自认为爱她爱的死去活来的小情夫遇到了比她更年轻漂亮的人,一切又崩塌了 。
这多像她乱糟糟的头发上的梦幻的金色。
全是光影,皆为虚幻。
所以症结在哪?
不如回家,好好洗个头发,梳理自己的人生,再去正视那一抹阳光,而不是光管陆离的影子。
電影裏,連續兩次出現了美國劇作家尤金歐尼爾(Eugene O'Neill)的名字。
第一次是出於生,米奇在金妮生日那天將歐尼爾全集當作禮物送給了她。
第二次則是出於死,米尼揭發了金妮對女兒見死不救的謊言,冷冷嘲諷她:「就算沒有尤金或福爾摩斯的才華,也都猜得出真相。
」顯而易見,這是提示。
出於對本片導演伍迪艾倫的熟悉,我很確定,這部電影跟尤金歐尼爾的劇作必然有某種臨摹似的、甚至翻拍似的聯繫,一如他的《星塵往事》是臨摹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的投影、《藍色茉莉》(Blue Jasmine)是翻拍《慾望街車》的殘片那般。
我首先聯想到的,是《榆樹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
這是尤金歐尼爾在1924年的劇本,以神話《希帕利塔司》為原型,敘述十八世紀的新英格蘭農人蓋博一家彼此爭奪種了榆樹的肥沃家田。
榆樹是自然的豐饒,卻也因而喚醒生命深處的野性,讓一個本來就關係複雜的家(繼母三任、子嗣三個)的親情被貪念與慾望吞噬殆盡,變成一個父恨子、子戀母、弟恨兄,屋簷下誰也不愛誰的悲劇。
在《愛情摩天輪》裏,新英格蘭被轉換成了康尼島(Coney Island)、榆樹被轉換了摩天輪,農田被轉換成了主題樂園,漢普蒂一家這個美國家庭追求的貪慾,則從田產的不自足移向了都會生活成份的不滿足。
金妮是現代掏金潮的失敗者,像蓋倫兄弟一樣遠赴西岸,卻在好萊塢一事無成而黯然。
屢屢勾引都會男女前來渡假的摩天輪和樂園的霓虹閃爍花花綠綠,對金妮而言想必刺眼,因為它既是妨礙睡眠的窗外光害,也是曾有機會擁有、如今卻看得著享不到的生活餘裕,靠再近都不屬於她。
在康尼島當一個夏天的過客是盡興,在康尼島定居二十餘年卻依舊是過客的心,卻是地獄。
其次能聯想的,則是《送冰人來了》(The Iceman Cometh)。
這個劇本成書於1939年,歐尼爾此時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但近乎退休。
此劇沒有在華語地區出版過全本,也從未有過上演;直至影評人前輩牛頭犬告訴我,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曾靠主演此戲在1990年代轟動倫敦東區,我才首次知道此劇和電影有關係。
然而對《愛情摩天輪》的影響,卻是無比明顯。
這齣劇的情節是這樣的:一間酒店聚集了一批事業家庭雙失敗的「魯蛇」,成日爛醉無所事事,生活重心通通放在幻想有一天會重新飛黃騰達,恢復失去的榮耀。
某日,推銷員來到酒吧,喚醒了所有人出去再一次面對現實,將想像付諸行動。
然而,他們離開後又返回了,帶著受挫的心重回酒吧垂頭桑氣,而且過的比以前更糟,因為酒吧的酒喝來再也不香,幻想再也不甜美,一切都不對勁。
直到他們聽說推銷員原來是個瘋子,幻想才再一次發揮作用,他們再度開始天天喝酒。
「幻覺是生活必須的止痛劑。
」環華出版社的當年翻譯,對此劇下了如此蔽語。
所以,金妮收到米奇的生物禮物,吹噓「我當然知道歐尼爾是誰,我親自演過《送冰人來了》!
」的一幕,便顯得十足諷刺──如果她真的演出且熟讀了這個劇本,難道沒有察覺到,她的生活態度和她演出的角色是如此相像,自我欺騙的令人滑稽?
更多時候,《愛情摩天輪》則是尤金歐尼爾和導演伍迪艾倫的自身經歷的重疊疊影。
寫伍迪艾倫電影的影評,很容易讓影評人變得懶惰,因為他的電影太多、太頻繁、太固定、又太愛反反覆覆提及自己的私生活,導致大家多年來對他的一切已經如數家珍,也為無限上綱的作者論信徒提供近乎無限的搬弄素材。。
如果你讀到一篇伍迪電影的影評,通篇充斥以下這種小學生式的造樣造句──「比上一部好」、「比上上一部糟」、「這一幕跟《曼哈頓》很像」、「那一幕跟《漢娜姊妹》不像」、「這是《愛與死》版的《愛與罪》」、「這是《丹尼玫瑰》版的《開羅紫玫瑰》」、「很伍迪」、「很不伍迪」──別懷疑,通常這就是寫手在發懶,亦或根本無才沒法動腦子又想充版面,只能講講這類好像看得很懂說得很高的上綱,其實對眼前這部片什麼也沒評論到的廢話。
不信點開其他篇來瞧瞧,絕對屢試不爽。
男主角米奇是個大學戲劇班的碩士生,以海灘維生,以海上生活為夢想,這些設定移花接木自尤金歐尼爾的親身經歷:出身戲劇世家、大學修讀戲劇、最後卻成為水手遠行、日後作品不時出現海軍和對海上生活的懷憬。
不過,歐尼爾讀的是普林斯頓,米奇讀的則是NYU(紐約大學),恰好就是伍迪艾倫讀過而被退學的那一間。
在康尼島定居是伍迪艾倫的真實童年,《安妮霍爾》便出現過一次他的連環抱怨,抱怨家裡隔壁有根摩天輪是多麼叨擾一個孩子的神經,只差沒放火發洩。
同時作為尤金歐尼爾和伍迪艾倫的雙重化身,米奇的自導自演身兼旁白也就理所當然,因為某個層面上,《愛情摩天輪》確實是「他」創造了的「作品」。
「我在寫我的劇本,作為一個通俗劇愛好者,我酷愛偉人和俗人這種角色。
」米奇的這段片頭自白,無獨有偶,恰好也是尤金歐尼爾、伍迪艾倫和希臘神話故事的共通特質,皆對人性敏銳細膩,卻又樂於放入亂倫、謀亂、殺夫、殺子這類聳動的超常情節。
在《愛情摩天輪》裏,這三者的關係形成了有趣的「預兆」。
如果說尤金歐尼爾的《榆樹下的欲望》藏了《希帕利塔司》、《長路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藏了《伊底帕斯王》等,旨在揭示預示人類歷史過了千年,依舊沒從這些千古公式的先讀中學到教訓,不停的明知故犯重蹈覆轍。
那麼,伍迪艾倫的《愛情摩天輪》便是讓尤金歐尼爾自己變成希臘神、其作《榆樹下的欲望》《送冰人來了》變成了神話本身,諭示了米奇和漢普蒂一家明明清楚這些劇作的內容,卻絲毫沒有自省的踏上和劇中人相同的悲慘命運。
知而不自知是人性最大的悲哀之一。
亦或,他們不是無知,只是吹牛。
米奇自稱編劇,卻從未在觀眾面前握過筆,他的旁白可能只是「帶有象徵性」的不誠實瞎扯;金妮自稱演員,卻從未在觀眾面前登上臺面,在西岸演過《送冰人來了》可能只是另一個吹噓身價的謊言。
即便不是,金妮顯然並也沒有她吹噓的那麼傑出,否則她讀過演過歐尼爾的劇作如斯多年來,何以從沒警覺自己的生活是如此跟劇作情節如出一轍,像劇中人重蹈希臘神話的悲劇那般重蹈他們的覆轍呢?
這種不自知,就像她沒有發覺那些拍在她臉上的極度浮誇的三點打光(Three-point lighting)一樣,虛幻到令人發噱。
三點打光──這是本片另一個有意思的致敬(揶揄)典故。
三點打光起於電影片廠,是非自然的產物,本片拍在演員臉上的大藍大紅,使用之多,顏色之艷,更是刻意明示觀眾這是假光刻意到只差沒把燈管入鏡的境地。
美則美矣,目的何在?
表面上說,這是呼應了米奇那句「我將在接下來的故事使用大量的象徵」,將文學辭彙的象徵視象化。
細一步說,這是借鏡了三點打光的歷史起源:古典好萊塢的片廠時代。
1930年至1960年間,片廠廣泛運用著三點打光來為明星演員的銀幕風采增勢添風,恰好便是金妮前往演藝圈想闖出一番事業的時期。
可以想見,對金妮而言,明星光環很可能不是一個虛詞,而是直接意旨三點打光這種肉眼可視的光源,三點打光在她心目中便代表了榮譽,比康尼島上閃爍的廉價霓虹燈珍貴百倍,即便康尼島的燈源於自然和她的現實。
所以,每當她開始在親友面前「入戲」──在沙灘的跳板下和愛慕者告白、在臥室和沒有血緣的女兒談判、在飯廳和情夫侃侃告解──打光便應時而生。
因為該時該刻的她相信,她不是一個服務生,只是一個扮演服務生扮了二十幾年的演員,只要劇本時機對了,一聲令下高潮戲上,她便能立刻搖身一變,重新濛上應得的耀人光彩。
但是,片廠永遠不會是現實,現實眾人永遠不會看見金妮想像且想有的三點打光的妖媚,他們看見的,只會是一個被好萊塢拒於門外的無名演員。
她只能繼續當回她不想當的那些角色:一個陪伴有餘激情不足的丈夫的妻、一個得自己燙戲服的服務生、一個米奇口中的the woman who lost her soul。
曾以為即將榮耀自己的摩天輪光芒,最終依舊變成了僅是干擾睡眠的光害。
在電影的片尾,金妮濃妝豔抹的對米奇上演了一段自說自話的獨角大戲。
影評人肥內形容,金妮的演員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是在模仿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古典好萊塢時代的當家花旦),而且模仿的拙劣又失敗,「Kate怎麼樣也不會變成Bette」。
有趣的是,就劇情而言,金妮的模仿愈是格格不入,愈能顯露她的藝路跌跤其來有自。
金妮和兒子說,好萊塢不要她不是因為她沒實力,只是這個時代不需要她這種演員。
乍聽之下硬嘴,但仔細想想,或許真是如此,因為凱特溫絲蕾著實沒有古典女演員的身段,當代主流的方法論演技(Method acting)也難以在當時的古典好萊塢吃的開。
如果金妮真的有演戲才能,只是不被那個時代的觀眾給接受呢?
這樣演戲的金妮被米奇和當時的好萊塢評為拙劣,這樣演她的凱特溫絲蕾卻在2017年獲得了觀眾(包括不少好萊塢人)的滿堂彩,不諷刺乎?
金妮的生錯時代的感慨,竟其來有道理了起來。
金妮對米奇演出這齣大戲時是1950年代,恰好便是古典好萊塢逐漸瓦解、伍迪艾倫開始入行的時間。
如果金妮真有其人,有興遇上真的也在康尼島長大的伍迪艾倫呢?
如果伍迪照著調教凱特溫絲蕾的方式調教她,她有沒有機會在即將來臨的時代發光發熱呢?
只是,命運就這麼擦身而過了。
作為親眼見證古典好萊塢沒落的遺老,這個時不我予的時空安排,顯然是伍迪艾倫又一次的,略顯惡毒的後設玩笑。
(本文獨家刊登於開眼電影網eWeekly)
每年拍一部电影的伍迪大爷,最近因为好莱坞的反性侵时间搞的焦头烂额。
据悉这部《摩天轮》或最后一部院线电影,当然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事儿。
我们只讲电影。
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伍迪艾伦的戏,戏剧化的色调变化来烘托人物的境遇,喋喋不休的台词和偶尔爆出的金句,对现实的讽刺和对婚姻悲观看法。
伍迪大爷似乎依旧挥着拳头告诉你,你大妈或许已经不是你的大妈了,但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
女主金妮是一名过气的演员,她已经三十八了,带着前夫的孩子和大腹便便的哈迪姆结了婚,成了一名餐厅的服务员。
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她只是在麻木的扮演者生活的角色。
直到有一天,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决定跳海自杀,也就在这时,遇到了点亮她生活的人,急救员米奇。
米奇是一名戏剧硕士,假期在海滩兼职。
帅气的米奇加上他的剧作家属性深深的吸引了我们的老文艺青年金妮阿姨。
注意这里和上图色调的变化 一边是一身鱼腥味不懂风情的丈夫,另一边是是知冷知热的帅气小伙,这个选择题好像并不难选。
人嘛都是容易会被危险的东西所吸引,金妮心中的那一把熄灭多年的文艺之火又开始重新燃烧,她开始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最美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一起躲过的屋檐 而此时丈夫哈迪姆心中的那火也重新点燃了,五年前因为和黑帮私奔而断绝父女关系的女儿卡罗莱纳因为被黑道追杀重新找到了他,虽然是一脸的不乐意,但还是口嫌体正的收留了女儿,还出钱让她上夜校。
在一次偶遇中,米奇迷上了漂亮的卡洛蒂纳。
卡洛蒂纳身上的危险气息深深的吸引住了他。
啧啧 伍迪大爷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拍修罗场啊。
苍天好轮回,看他饶过谁 在故事的最后,金妮为了报复卡洛蒂纳夺走了她的米奇,没有通知卡洛蒂纳,导致卡洛蒂纳被黑帮抓走。
为可爱单纯的卡洛蒂纳心疼一秒钟 又一次被夺走女儿的哈迪姆又重新开始了酗酒
而金妮恐怕下半辈子都会在内疚中度过吧
受困于生活的围城,反而容易被他人的生活所吸引。
金妮爱慕米奇的剧作家的生活,米奇痴恋卡洛蒂纳生活,他人即天堂,他人即地狱,念起,则如坠十八层地狱。
一如金妮为了能够摆脱现在的生活,和米奇远走高飞,偷了丈夫的钱给米奇买礼物。
米奇一方面对金妮感到愧疚,另一方面却也接受了卡洛蒂纳的晚餐的邀请。
这是人性的弱点造成的悲剧而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命运的无常,一如摩天轮一样。
不停的起起伏伏,奏着生活的悲喜剧。
故事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团火,却又都被琐碎的生活浇灭。
唯一不曾改变的倒是电影里的孩子即使被哈迪姆打,被心理医生咨询。
到故事结束,依旧还是逃课偷钱看电影,有事没事来纵火。
对于生活,或许应该也多点所谓的执念,去维持住心中的那团火吧。
放心,我的影评从来没有剧透。
我在北京经历的最后一个BIFF就是以Woody Allen的老黑白片《曼哈顿》作为我最后一个北影节的ending。
我到曼哈顿的第一个NYFF,闭幕影片还是Woody Allen,是他的新片《摩天轮》。
看,人生就是一个wonder wheel,慢慢地转啊转。
故事发生在康尼岛。
康尼岛我还没有去,据说就是纽约人的北戴河--从电影里看,确实是浮夸肤浅的美国版北戴河,熙熙攘攘,游客如织,沙滩上白花花的身体没有美感,只像是待下锅的饺子。
看来有必要在盛夏去闻一闻绝望又挣扎的海风是什么味道。
一句话总结,这话我说过很多次,老Woody从来不让人失望:他一如既往地戏谑着诗人,剧作家,演员,导演,自以为是的,神经质的,与爱情相关的一切,以及轻易击碎屏幕对面的我自己,every time。
因为并没有看过Woody所有电影,我只能狭隘地解读下去--反正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他的片子里我特别喜欢两类(应该还有更多类型我懒得去查了):A.狗血喷头荒谬绝伦的片; B.极致自恋无情无义谈恋爱的话痨片(他自己和黛安基顿);还有又狗血又话痨的A+B。
《摩天轮》属于A。
Kate还真不适合去演B类的,Kate一看就不是那种内心成熟到可以轻轻浮浮去耍嘴皮子的(Diane Keaton就是),她从来不是谈恋爱,她是以命换命地爱,从Titanic就是。
所以这样的故事(狗血程度满格),选Kate超棒,我很希望我是看片子之前就能分析出这是部狗血片,但是我一般看电影前要清空大脑的。
老Woody这次很贪心,他几乎把所有年龄段的状态都讽刺了一遍:15岁女人,25岁的女人,39岁女人,20岁男人,以及各种中老年男女……所以请不要担心在片中看不到曾经或现在的自己。
只说Kate那个角色吧,显然她是演39岁的那一个。
75年生,Kate一点不怕岁月肆意钻进身体爬上脸庞,因为她的目光仍然如20岁般燃烧着。
她的角色也是一样,几十年来做着梦,悔恨着背叛,忘不掉旧爱,不甘,妥协,想爱,再背叛,再爱,再被背叛,再受伤害。
故事是怎样的根本不重要,因为老Woody在嘲笑整个人生。
你我的人生。
可是为什么还会热泪盈眶,是因为在最不妥当的地方听到非常遥远的《You belong to me》,还是他的嘲笑穿过屏幕再次击碎了骄傲的人。
我反省了一下,观影过程中我竟然好几次觉得Kate会不会崩溃会不会想不开会不会跳海,我真是被狗血冲昏了理智!
Woody啥时候给过这样的结局,怎么可能,当然是狼狈地活下去,或者狼狈为奸地活下去,哪怕再残破,再颓废,再无济于事。
There is no wonder ever。
她毁了她的前半生,但她仍然过不好后半生。
那个和自己过不去的原因,其实才是永远目光如炬的理由。
P.S. 音乐加十分的话,灯光加一百分。
我太爱这片子的灯光了,头一次爱一个片子的灯光……片子结束了,我多坐了一会儿,老Woody并没有忽然出现,我迅速走进了曼哈顿的秋夜。
P.P.S. 我那么爱摩天轮,感觉自己的爱好也被戏谑了一把。
讨厌。
女儿想从曾经疯狂浪漫的爱情中逃回平常,继母想借浪漫的爱情从乏味平庸的人生中跃出,可是她们的生命企图交汇在了同一个男人身上。
“我明知情路艰险,理智却被欲火烧尽”,爱情和欲望是一样的吗?
也许有些人一直需要激情,需要欲望,才能让生命不是一滩死水。
那个小孩到处放火,大约也是一种欲望的表达,看着火苗窜起的那种快感,就是他妈妈在小木屋下偷 情的快感吧。
屡屡尝试理解感情,可是感情怎么可能会被理解?
金妮最后不得不去剥生蚝,不得不继续忍受庸味的汉姆,汉姆再一次地、如同未曾得到过一般失去女儿,继续他的困囧,米奇也没有得到卡罗的爱,大约会是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个女人,卡罗厌倦了一味的疯狂,却也死于年轻时选择的疯狂。
每个人想过上别人的生活,又不得不深陷在自己的泥沼中,不法自拨,亦无法他拨。
53分钟她们在家中谈话,米奇和卡罗最后一次的约会,整个画面被笼罩在游乐场的光线中,幽灵般的蓝色、落日般的金黄交替映照,似乎是对人物内心隐秘情感的暗示。
(来自苏的提醒,想起看见一只鸡的故事。
)
【YVR-Cineplex】不论如何欣赏一年一部的念头和始终如一的风格内容坚守,本片实在是一部令人头疼却又同时昏昏欲睡的作品,加之戏剧化的灯光(好吧 的确自己都提到说夸张drama了)和眼酸的表演(还是唱歌吧),着实同意灾难一说。如果在与以往作品纵向对比,本片更是悬崖版溃败
失望
哪里轮得到我认命,是命运在我最破碎凋敝的时候认领了我。爱情、戏剧、诗,都是生活的阿司匹林,一日食七片,也阻止不了摩天轮回到地面。
在woody allen的片子里肯定排倒数了
这戏剧冲突,吊爆了。
Ginny歇斯底里的几段真的让焦躁不安的情绪蔓延出屏幕,爱情总是开始的很美好,结束的一片狼藉。有几段光线变化很棒。
有时候我怀疑伍迪艾伦是同情弃妇的…
老伍迪的色彩学。每个人都在玩火,区别只是可见或不可见。
像是一篇失敗的命題作文。
这并不是蓝色茉莉2.0,吉妮不是贵妇或者说她根本没有过美满富贵的生活。她更多的是对爱情炽烈的渴望,似乎用生命换爱情。焚火的她会轮回自己的故事,一直处于被拯救、继而自焚的过程——正如看似缤纷斑斓的摩天轮一样,不断升起,又不断落下……温斯莱特年度最好的表演!重回地面才是电影最好的结局
补标
irrational stupid crazy bitch,千禧年之后woody最好的作品止于午夜巴黎
没有笑到
忘年恋,婚外情,黑帮,中年危机……老头儿近些年的电影就是这些元素互相混搭,而且一年比一年难看。
感觉是各方面都不出彩的一部,连演员的魅力都被减弱了。
剧情老套,主演感觉演技也还不行
凯特·温斯莱特复制了《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但也演出了自己的味道。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的,虽然和伍迪·艾伦之前的电影比起来,算不上有趣,不过在折磨角色上还是让人觉得特别的过瘾,于是本来就是一出悲剧的电影,却依然有喜剧效果。另外,电影舞台剧一般的场景,和色彩的调度尤其的抢眼。
金妮就是伍迪的性转放大版
如果伍迪艾倫死掉,我可能會在朋友圈發個什麼。//看完了,紅藍燈光下的四十歲女人很夢幻⋯摔的也稀巴爛。
woody allen現在每部戲都在顛覆自己的舊敘事。你以為像《賽末點》,以為像《藍色茉莉》,以為他又要重複,結尾卻告訴你我就是不殺啊,end shot還是小男孩,告訴你我就要搞破壞,吹咩!woody現在拍的是粉絲電影,了解他敘事結構的必定興致盎然。調度依舊很屌,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