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要接近坟墓的的年纪还学不会谦虚是一种悲剧――――耄耋老人文怀沙的告诫除了车墩那一个烂熟的弄堂,我竟然着不见关于上海的记忆。
而且我向来不屑王安忆关于上海的描摹,自《我爱比尔》之后流俗于市井庸妇对中产文化的想象,跟着红旗进来的王家终于只是这个城市的旁观者,上海是深不可测的,在黄昏的炊烟里石库门的情感传奇是上海女子闺阁里的封存,在那绣花的绷箍上密密绣下自己的心思。
嫣然一笑,间或凄然一叹,不语!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思考着关锦鹏为什么第一个镜头要以间离的形式告诉观众,它背后有着对女主人公命运的暗示,甚至我看到了导演对于描绘的怯懦。
我一直说在关及上海的当代影人里,陈逸飞是值得记取的,在《人约黄昏》里他选择了张锦秋和梁家辉,这两位演绎了最经典的老派上海形象。
而当《长恨歌》开始,郑秀文一出场我就知道砸了,一个装束就知道时代的差异。
上海,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和区域文化,只有乡下人才将民国上海女子全然当成交际花,而弄堂的小家碧玉和霞飞路洋房里的大家闺秀是两种文化,这些是望着而今恶俗的上海所无法臆测的。
只有不了解上海的人才会把上海女人的“作”想象成歇斯底里。
关于这些民国女子张爱玲等人已经将红尘锁在了字里行间,那些依旧在印刷的书籍里有着详尽的公寓文化。
而老的影像里那些民国女影星的神韵才是本源的上海。
有些人诟语胡军的京派,殊不知上海开埠之后本是冒险家的乐园,这方土地养育了四方的过客,重要的不是人物京派与否,而是城市的氛围,它的跳舞场的内景有什么可以看出是上海地域特色的,对于环境的塑造甚至不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成败皆是萧何,关导此次的失手是资金?
是本子?
还是老板的面孔?
上海电影厂投资的电影竟然做不好城市地标,甚至不及《太阳帝国》对文化氛围的把握,为什么现在的电影人总要将民国的上海想象成咸肉庄,其实,就像影片里的旗袍女子故意走得妖艳却无法风姿卓越,为什么,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而民国上海人的形象在老电影里都有,谦逊地学一下就行,没有文化责任和历史感的人是做不好电影的。
关于民国的打老虎和接收史各种文本都有叙述,或许关导被《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伪上海影片的影响,怎么看也是演绎。
我认为电影抛弃完全对原著的描画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对于地域你要保持把握的度,这部关于上海的影像我竟然找不到这个城市的人文气息,但是,我明白一点出身好的人家是比较检点的,不要总是将民国上海的女子全部想象成交际花。
我始终觉得在政治取向上过于目的化的电影人做不好电影,成龙以及他的公司已经成为香港电影自由发展最大的绊脚石,为了迎合政治势力和某些目的,近几年来“粗人”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自己得了尚方宝剑,这位先生还是做他的红人比较合适,影视还是留给别人吧!
王安忆本来就不了解上海,还是写她的北大荒合适,而关导毕竟和上海有着隔阂,这种双重的隔阂让影片有如影像里表现的58年,突兀于墙的标语。
还有对于79后落实政策话题的描绘在时间上是错位和不确的,这种遗憾是不知历史或者是臆测历史造成的。
此后,正如一个外乡客的长大,被阻隔在上海文化之外的王安忆是无法理解上海真正的人文境遇的,弄堂的大门对于外来者始终是黑洞洞的。
里面红烧肉的味道门外是无法知道的。
大量的中国影像不再有知识分子的良知,我看到谢晋一代的《芙蓉镇》已经绝迹,图画政治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取历史,而带着某种世俗的讨好却没有深及人物内心,在49年代后太多的沉浮里上海人其实显示着一种很强的韧劲和爱国心,正是这样,上海文化才显示了他的相对独立性。
电影的硬伤随处都是,最要命的是为了市场而选用的香港演员郑秀文连国语也说不好更不要说上海话了。
既然长恨于海上就要有这个城市的人文气息,上海文化是带着土洋杂陈特点的,这不是片中一杯咖啡和几场并不是历史的家庭舞会(音乐不对,氛围不对)就能说事的。
在香港导演里关锦鹏的上海《阮玲玉》等还是可圈可点的,然而《长恨歌》显然切入点错了,连我作为老上海而言也感到生疏和隔漠了。
上海女人只要是住在石库门以上区域的大抵是有着教养的,上海不是一个情欲横流的城市,至少在有华侨商店的年代如此,而打桩模子是被拒绝在中产文化以外的。
一个阶层有着一个阶层的思维定式,文学如此,影像更是如此。
这部冠以上海的电影其实和上海文化无关,它只是两个不同性别的异乡客对于这个城市的浮光掠影,真正的上海在桑弧的《太太万岁》里,在白沉的《大桥下面》里,也在逝去的陈逸飞心里。
这是关导心念里描绘的历史,它是任何地方,只是不是上海,它对不上所有老克勒的记忆。
【附录:影片资料】《长恨歌》2005香港/大陆编 剧:王安忆(原著) 导 演:关锦鹏 主 演:郑秀文 梁家辉 黄奕 胡军 吴彦祖 片长:108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1,欣赏性2(基本上是垃圾电影之列)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2005年10月8日 星期六 18时21分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这个,是一直一直一直想要写的。
从听说长恨歌要拍成电影的那一刻起,就盼着,有点期待,有点害怕。
期待另一种完美的诠译,害怕不动声色的失望。
其实电影终究还是让我失望了。
同名小说改编几个字注定故事讲的是导演要讲的故事而不是作家讲的故事以及我要看的故事。
郑秀文也像是被改编过一样。
别扭的天真别扭的坚强与别扭的调笑以及别扭的流着一个她不甚了解的女人的泪。
有一点老,有一点呆,有一点沉重且不地道的风尘感。
她不是我想象中的王琦瑶。
虽然孤男寡女,夏日么么茶什么的都曾经是我喜欢的,可是这个上海女人的角色,这个香港女人明显不合适。
蒋莉丽的漂亮也有些让人失望。
在王安忆的叙述中,一直固执的认为深爱着琦瑶的程先生并没那么伟大。
琦瑶是他平淡生活的一个发明,一个创举,一个梦。
他把他的梦放到了琦瑶身上,他爱的是他认为应该属于他的一样东西。
他的可爱与执著,在于他可以在琦瑶身上实现对自己的肯定。
那是另一种爱。
虽然每种爱的出发都是自私的——我,着魔于对那个人的那种感觉。
程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男人。
他对琦瑶最初的喜欢源于惊鸿一瞥后刹那的心动。
莉丽不漂亮,有些丑,有些土,琦瑶天使一般被这个不起眼的女孩子进一步美化。
年纪正当时而末婚的程先生对她的心动是必然。
蒋丽莉的漂亮把程先生美化。
不敢说程度的多少。
只是那个典型的男人多少有点理想与不现实了。
电影里琦瑶的那件白衣服与所谓涣然而有灵气的眼神前面飞舞的玫瑰怎么看怎么像一个精心编排的笑话。
电影里王琦瑶那种应该是不动声色的小心机与小野心多少有点动了声色。
电影里李主任死讯传入王琦瑶耳中时那次擂胸顿足放声痛哭怎么也令人想不通。
电影里程先生对王琦瑶住的地方的赞美不自然到拙劣。
终究没有把它看完。
没看到她的苏杭生活,没看她生命中另几个男人的登场与谢幕,没看到她意外的被一个老实的小偷掐死时皮肤松弛的脖子。
也许电影的内容已经与我印象中的小说相去天与地了吧。
我的眼睛最终只停在了李主任死讯传来时,那个女人伏着的木制地板。
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衣着笔挺,在一旁手无足措的站着……这是一部拍的和演的都很认真的片子,可惜我看的不够认真。
也许,很多时候,只有认真,是不够的。
一、掠影如何用109分鐘的時間,表現長恨之長、恨歌之恨?
一個城市的身世,在張叔平的大刀闊斧的剪接之下,變得相當零碎。
姑勿論電影〈長恨歌〉如何與王安憶的原著(刻意?
)保持距離,單看電影本身亦充滿漏洞,單薄的劇情,當然罪不在原著,亦不在表現不突出的主角鄭秀文,而在於剪接的過份自信。
跳接太快,故事與人物心理同樣脫軌,觀眾如何感受這刻意的細碎?
例如王琦瑤當選上海小姐第三名,卻只以一句「三小姐」作為交待。
一句三小姐,王琦瑤由天真變得世故,一個少女變成深藏不露的情婦,試問一句三小姐有如此強大的感染力量嗎?
又例如康明遜在原著當中本為極之重要的角色,卻只以幾場戲去交待那種身不由己的心情,叫角色可以如何立體?
老克臘(Old color)與王琦瑤的戀情更是毫無說服力,電影只以老克臘熱愛懷舊唱片和舞會來交待老克臘的特殊性:對老上海的懷戀,而王琦瑤正好作為不老上海的符碼。
(所以最後老克臘殺死王琦瑤並非一時錯手,殺人的舉動的重要意味在於諷刺新一代的上海少男少女只懂追戀和懷舊,王琦瑤的死正是王安憶狠心向老上海告別的儀式。
但電影〈長恨歌〉不但不能表現原著的力度,而且更在結局歪曲(推翻)原著的本質,電影中的老克臘這方面的心理因為剪接的零碎而完全沒有被表現出來,亦正因為此,王琦瑤與老克臘的忘年戀沒有說服力、沒有深度。
刻意的細碎,或者是經濟的鏡頭,導致〈長恨歌〉整套電影的感染力大大降低。
二、浮光如果結局的語句是指向城市及城市的青春,電影卻以公寓作為主要場景則顯得格格不入。
明顯地,關錦鵬最關心的依然是張愛玲式的公寓,一個隱密而激動的空間;但卻忽略了王安憶的弄堂美學,是如何推陳出新,自成一家。
電影〈長恨歌〉的城市書寫極度無力,它極其量用王琦瑤的心理作為支柱,而因為剪接的破碎,王琦瑤的力量實在不足以作為一個城市的代言人,更不用說她的女兒薇薇、她的同學張永紅及年青的老克臘了。
或許因為關錦鵬對張愛玲依依不捨(因此,王琦瑤最愛的還是李主任?
),使王安憶在《長恨歌》的苦心經營的上海的神髓,一一流失。
而電影之中有機加入的「香港」元素,以此作為上海、香港的雙城情結書寫亦未見突出,當中所述的亦只是港人最常見的意識形態。
三、程先生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與原著不盡相同的是敘述者的轉換。
原著以王琦瑤作為故事的中心,而作者間中以「鴿子」作寄居,站在最高點看上海,目空一切;原著卻平易近人地用程先生的眼光,看王琦瑤及上海。
所以長恨歌是程先生的長恨歌,也是導演關錦鵬的長恨歌。
如果以電影改篇小說的角度來看,實在是好的嘗試。
程先生與王琦瑤的愛情角力上,是一個徹底的輸家,他集悔恨、羞愧、悲愴於一身,可以作為時代的見證──他正是一位攝影師,或作為一個旁觀者:看王琦瑤如何在時代翻滾,悲劇收場,他愈是憐憫,愈顯得個人於時代面前的無能。
而梁家輝(程先生)的演繹成為了電影的靈魂支柱,只有他的容貌、語調、動作、表情可以表現時代的力量,大大增加了電影的可觀性。
四、後話因為剪接的不當(大刀闊斧的剪接,在〈阿飛正傳〉中的確有很好的效果,但《長恨歌》是一個連綿的故事……),電影中的角色內質蕩然無存,變得單薄無力,康明遜、薇薇、張永紅、老克臘(更不用說程先生的太太、王琦瑤的先生、黑幫)全都成為了可有可無的角色。
而演員的演出也因此受到了局限。
吳彥祖完全無力發揮,更不用說突兀的鄭希怡。
而鄭秀文即使相當努力,也是徒勞。
相反眾男角找緊機會,在極度有限的鏡頭裡盡力表現自己,胡軍(李主任)的冷峻與落泊、黃覺(老克臘)的癡戀與不安,甚至蘇岩(蔣麗莉)的天真與妒意,都有不錯的觀感。
當然梁家輝的演譯,是全劇的中心(於可觀性而言),是居功至偉的。
没有看过原著,单说电影。
电影可以说是槽点满满,剪辑是最大问题,其次是女主的口音,再就是程仕路的逻辑(这可能不能怪电影的编剧,可能原著就是这样)。
女主王琦瑶,一生中大概有四个男人,但没有一个是留住的。
在我看来,她这样没什么值得同情的,影片中,我没看到她和那几个男人有爱,一个个如蜻蜓点水般,不久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虽然这都是客观因素,但是我没感觉到他们之间有多少爱意,更别说恨了。
几段情,看起来都很虚假,就如片尾蒋丽莉对她说的,对人不诚心诚意。
最后,却还要怨那个一直默默地爱着她的人不管她、不骂她?
是的,这个默默爱着她的程仕路也是逻辑清奇了。
程仕路,在第一眼看到王琦瑶时,就爱上了她,然而,他没有展开任何追求行动,他居然让她去参加上海小姐选美,然后被高官包养。
我去,你脑子长泡了吧。
是的,看着她身边的男人来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任何行动,这种爱也是挺无语的。
到最后女主和一个小青年搞在一起你才生气,早干嘛去了?
女主最后的对她的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影的剪辑也是一大硬伤,不连接,看得云里雾里的,还有显示蒋丽莉他们死去的字幕的时间也是很奇怪,很多时候电影如果说谁谁谁那年逝世,一般故事时间也是走到那一年的,但这部电影不是这样,可以说时间有点混乱。
最后,导演为何不给郑秀文找个配音,她一出声我就出戏。
总之,不是一部讨喜的作品,到底女主是多情还是滥情呢?
这样的女主真不讨喜。
两年前,我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拜读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当时的感触并不深刻,因为这毕竟是一部看着有点似曾相识的小说.说似曾相识,是觉得,整个前半部的行文和情调,和张爱玲有那么点像.上海人说,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弄堂和市井,在这部小说里被描绘到了极致,让人有无限遐想.尤其是第一章里的对于上海的弄堂的描写,实在是比较出色,但是,刚读的时候,会给你一种莫名其妙,因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这样的环境呢,读了后来的,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温床,没有它,哪里有这个故事啊.写到解放以后的行文渐入佳境,我们看到了从"金丝雀"一下子又回到了市井生活的女主角.家庭小麻将激发出来的暧昧.种种的情趣,最终都是她的生活.虽然结局有点出人意料,但是,这就是生活,什么都会发生,这就是弄堂的写照,浓缩了百味人生.新片上映了,这次是香港的关锦鹏导演与著名摄像师张叔平的大作.也许是对小说的喜欢甚多,对电影的失望也说不尽,挑几点来说说吧.尽管导演要营造一种暧昧的氛围,但是没有味道.最刹风景的再一次地是演员的配音问题.这次窈窕的上海小姐的嘴里,冒出来的是广东普通话,这是最大的失败.难道找不到一位合适的配音演员或者演员为郑大小姐配音吗,总比这个要好很多.演员的服饰造型也有很大遗憾.期待中的"康乃馨小姐",被电影里的穿着摺绉婚纱的表情木讷的王琦瑶代替了.没意思.和李主任见面的米黄的开司米羊毛衫,换作了剧中有点保守的一身黑,加上那发型,老气了无数.如果是没有看过书的人,一定觉得电影是跳跃性思维的,过一阵就突然冒了个情节出来,其实,这正是该电影的一个致命伤.为什么会有这个致命伤,关键是,导演和编剧忽视了小说原著中对于环境描写的重视.王小姐的命运,生活,是离不开这个生她养她的环境的,上海的市井弄堂正是这样的一片天地.没有了弄堂生活的王琦瑶,跟在北京的李琦瑶,在广东的张琦瑶们还有什么区别吗?到此,小说中刻意营造的上海气氛一点也没有了.那么,这部电影的表现能力,再这里也就打了超大的折扣了.可能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是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也是一座非常吸引人要去逾越的山峰.在长恨歌里隐隐约约有那个的影子,但是又没有学像,整部片子摄影的基调有点昏暗,让人有点窒息.我总觉得,用电影来再现文学著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一些已经有非常知名度的著作的改编,更需要很大的勇气.应该说,如果做放大的艺术加工的话,可能会简单一些,比如一些舞台剧,被拍成电影以后,会带给人全新的享受,比如Phantom of the opera,原来作为音乐剧,就在那么一个舞台上要表现出相当的细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到了电影版本的话,整个空间和时间上允许一些细节的扩充,想象和新的理解,那么观众一般都会乐于接受这些改变.小说到电影的过程恰恰相反,从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小说,要浓缩到短短的几个小时,那实在是一种挑战.人们可以接受删节,可以接受改变,但是,希望这个氛围不要动,因为往往那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只好用那句诗来结束了,此恨绵绵无绝期.最终这部作品是长恨终成,未成歌.
《长恨歌》的拍摄技巧,最典型的方式是大量使用了“黑背景”。
这个特点,在当代的其他电影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体现出电影导演的独到审美,也体现出画面跟故事情节的合理的共振。
因为我是先看了《银饰》,之后才看《长恨歌》,所以对两部片子之间,格外有一种不自觉的横向比较。
我觉得《银饰》里面大量使用了“阴阳脸”的摄影方式,比如小银匠第一次给小媳妇送银饰时候,镜头游移在两个人的脸上,一会儿是小银匠的脸,一会儿是小媳妇的脸,都使用了半黑半白的用光方式,出现出“阴阳脸”的特殊效果,很一种故意的暗示。
《长恨歌》就不同,其中的脸,很光亮,但是脸部之外的背景,就非常暗,形成了特殊的“黑背景”效果。
这一点,有些模仿伦勃朗的人物肖像。
只不过,伦勃朗的绘画中特意使用了高光,而《长恨歌》里面没有使用高光。
就我看来,《长恨歌》的这种方式,并不精到。
因为电影语言,完全可以表现得比伦勃朗的绘画语言更为丰富的变化,但是,《长恨歌》没有做到,这显然很令人遗憾。
《长恨歌》的字幕方式,我也不喜欢。
主要是因为用得太多啦,打断了电影的连贯性。
如果你使用一两次,交代这段情节跟下段情节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可以啦,偏偏电影中使用得不厌其烦,这使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没有能力从王安忆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中跳出圈外,这令我觉得非常的蹩脚和不过瘾。
电影就是电影,它要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片面地模仿和抄袭小说的叙事方式,这就自己把自己给坑害啦。
再说啦,何必呢?
《长恨歌》的结尾,很有意思。
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创意,而应该归功于小说的精彩。
它把观众的视野,拉回到若干年前的青春记忆,这个表现方式比较好,比较唯美,比较轻松和惬意。
那人,那伞,还有那话,跟观众的心情一起,共振,共鸣。
也许,这也可以算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情节之一吧。
三年前,同样是夏天,因为机缘得以看到《长恨歌》的小说。
却也因为机缘巧合里总是只能匆匆爱上又匆匆舍弃,所以三天的时间把原本该细细品味的作品囫囵吞枣算是了事。
记得当时一度看到头晕脑胀,因为很想把那些细至如画的字句全都刻进脑中,而另一方面又担心时间不够,不愿丢下一部没有看完的作品就离开。
到头来,事隔三年,小说的具体情节已忘了十之八九,只留下一些直观上和概念化的印象,原以为这样能对看电影有帮助,却还是逃不过失望的圈套。
我知道,对于小说改编的电影(主要指中文小说),一向不能抱太大希望。
本来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处的起跑线也不一样,尽量客观一些会更有好处。
然而看完整部片子,竟找不出任何一个能让人动情的细节。
既不恨,也不悲。
惹要说起“长”,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却像被咔咔剪成了几部MTV合辑。
对于情节的删选处理,如果不是有DVD封底上的影片介绍,我估计是摸不着头脑。
这种感觉有点像坐火车,任由外面树鸟人花络绎不绝,你所能看到的风景仅仅限于窗口之外一米见宽的范围。
只是可惜,这趟火车开得有点不对路。
先来说说郑秀文。
且不说更好的人选有谁,从相貌和她一直以来给人的直观感觉来说,我觉得她担当这个角色还是勉强可以的,她那一双眼睛和一对挑眉,还是基本符合我对王琦瑶的想象。
没怎么看过她的电影,但宠物情缘还是很喜欢的。
看得出来,她已经努力改正身上那种多年形成的港式作派,努力把王琦瑶刻画成一个上海女人,然而那一口普通话,一张嘴便露了马脚。
为什么不找个配音?
她的普通话也没有比吴彦祖好到哪去。
或者是在关导听来,这样的普通话还是够资格了。
和很多人的看法一样,在李主任死时,她那一场野猪似的感情爆发不仅显得突兀,而且做作和过火。
如果说寂寞的公寓生活让她压抑太久,可这样的压抑在之前的表演中也并未露出多少端倪。
而在与李主任之后的两个男人的感情戏中,除了必有一吻之外,看不出在她的心里果真藏有多少难舍难了或者孤注一掷式的爱。
表面上看来,她对康少爷和老克腊的感情流露还不及对程先生来得温情。
另外我还有一个极大的疑问。
为什么郑秀文在赢得三小姐桂冠之后的扮相比后来解放及文革时期的样子还要显得老态许多?
郑秀文的长相,属于受不起浓妆的那类,那一抹溢出唇线的口红,那一头钢丝一样的黑发,还不及后面的清素扮相讨喜,一点没有红颜娇媚俊秀夺人的样子,更别说小家碧玉了。
郑秀文是不是为了这部戏增肥来着?
我记得她的脸原来没有这么肉的。
不过既然这个年代流行瘦脸,又何必多此一举让大家审美疲劳。
胡军是没什么好挑剔的,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不论是出入欢场时的豪气作派,还是藏身旅馆时的落魄无依都游刃有余。
只可惜他的戏份再多也只有这么点,没法亮起整部片子。
吴彦祖的奶油形象本来很适合这样一个多情又无能的富家子弟,但这么两撇颇显阳刚的胡子加上去之后实在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抛开原著不谈,他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了留下这么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在后来的情节承起中到底也没有担当太大的职责。
匆匆出现又匆匆离开,像是MTV里的背景演员。
黄觉。
一直都不太喜欢他。
不知道他怎么就红了,或者说到现在他其实也只是个半红不紫的状态。
影片最后他与王琦瑶撕打并最后将她杀死的场面,导演的处理也含蓄得太过头了,从头到尾,他也没有开口向王琦瑶要过钱,甚至没有说自己需要钱,好像他只是为了王琦瑶不让他留宿而将她杀了。
荒唐。
梁家辉。
如果没有他从头到尾迈力的表演,这部片子恐怕真要惨不忍睹了。
不果他真是老了,青黑的眼圈,瘦削的脸颊,一出场就让人看着心疼。
这么多年了,还是忘不了他在《垂帘听政》里出演同治皇帝时阴柔抑郁的样子。
如果说程先生对王琦瑶抱着长达三十年的隐忍,那么光是梁家辉这张脸放在那就已经足够了。
影片既然以程生先为线索,其中也插有一些旁白,那为什么不更好地利用这个手法,让故事能讲得更清楚一些。
还是说为了忠于原著,保持程先生默默无言的形象,不便让他过多流露心机。
那么这样大刀阔斧的删裁,又何尝不是对原著的伤害。
我不介意电影更长一些,只要能把意思都表达清楚,别总想着面面俱到,最后却面面未到。
本来一帮还过得去的演员,却被导演和编剧毁了。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从头到尾都不对路,好像关了灯以后一群人瞎碰乱撞,最后拍出了这么个怪胎交给观众了事。
我很想知道每一位对小说大裁大剪的导演在着手之前都是怎么想的,他不会不知道汉语多么博大精深容量无限,他也不会不知道早有多少批评在等着他,当他把作品完成并带着它满世界飞的时候,难道真的一点也不感到心虚吗?
很庆幸自己没有先读小说,再去看关锦鹏的《长恨歌》。
不然看了开头肯定就看不下去的,至少我现在是把整部影片看完了。
看完了就觉得心里闷得慌,多好的小说啊,影片却没有把主角和时代的纠结刻画出来,仍是虚空的。
有人说王安忆模仿张爱玲,我却不觉得。
小说中的王琦瑶,多么生动的上海小弄堂里的女子,跃然纸上。
郑秀文出场的时候,是想表现是出王琦瑶的清纯,却让我觉得怎么傻乎乎的。
可以看出郑秀文演得很努力,很认真,可她没有王琦瑶的气质,没有上海小女人优雅自傲的气质。
更受不了的是她蹩脚的普通话,很多语句用港味普通话说出来,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变了味。
好在梁家辉的演技撑住了影片,让这部电影不至于太烂。
以前不喜欢梁家辉,总觉得他是三级片的主打广告,近几年才开始关注他,这才发现他的出色。
演技这东西是要和历练相关的,沉淀下去,才能成熟。
影片的后半部几乎都是靠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来完成,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背影,无须言语就已经传递了很多话语,郑秀文饰演的“王琦瑶”更显得苍白无力。
关导想拍得很文艺,于是有了影片里昏暗旧时光的光影布景,有了用小楷写的穿插全片细致如画的字句,可只剩下一个躯壳。
程先生倒是贯穿全片,从他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在这个上海男人的身上的烙印,因为梁家辉的出彩,这部《长恨歌》仿佛为他所拍。
关导的《长恨歌》是他自己的,与王安忆无关。
为了欣赏梁家辉的演技,倒是可以看一看。
长恨-everlasting regret(唠叨)剪刀手张叔平:下手太狠毒。
看电影之前,因为高中时读过小说,想象里已经生出了王琦瑶的影子故事,杂合着自己在上海看到的点滴,影像自动的在眼前走马灯一样的摇。
长恨歌,总归是应该是个绵长婉转的故事的。
城市里的女人,循着似乎不寻常的路子过着平凡的生活。
张叔平如何处理长恨歌的剪辑呢。
关锦鹏是有着审美洁癖(和王家卫有点相同,但是关锦鹏比王家卫低调,不象王家卫那样类型片一样的唬人空壳),胶片不会吝啬。
面对满坑满谷的素材,处理看张叔平的功夫。
张叔平剪辑的功力没话说,花俏流利,腔调十足。
繁复的剪辑处理,是对整个故事的整合。
片断的魄力在,目光流转,但是衔接缺乏,虽然此为现代流行风范(MTV或者其他花哨电影),但是此剪辑与长恨歌八字不合。
很难想象,几张单薄如相片的镜头在面前耍起来,愈来愈小的叙事单元连接出局部的符合情节发展的时间序列,在观者眼里就能串起一条清晰的细水长流的轴线。
王琦瑶轻轻开口说“只有今天扔玫瑰的人才有资格说我好不好看”,下一场李主任的玫瑰花雨在戏里只留下了“王琦瑶”眉目模糊的一张大脸。
在下一场,王琦瑶已经一心一意的跟定李主任。
到了舞场,交际花打扮得三小姐王琦瑶遇见的逼舞事件,剪辑太仓促,细节省略太多。
戏剧张力不再。
话说回来,张叔平身上压得担子太重,长恨歌人物太多,事件一个接一个,如何串起来压缩到观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很难很难。
改编者的担子压在了他身上。
长恨人关锦鹏《长恨歌》,看小说的时候觉得延绵不觉的弄堂一样的故事,起承转合及其微妙。
小家碧玉王琦瑶淡淡的,但是又波澜的生活在王安忆笔下很出彩。
王安忆总归是上海女人,可能小时在弄堂里长大起来,不多话的孩子,到了长大时朴素外表里承载的是叙述弄堂小家碧玉上海女子的命运。
王安忆书里的小细节用得很妙,王琦瑶就是个小家子气的名字,最喜看王阿忆写王琦瑶和莉莉姐妹淘的小细节。
姐妹是怎样的,亲密无间又暗藏玄机。
虽说王琦瑶命运多舛,莉莉相对平淡其实也不安逸的生活,是王琦瑶的小投影。
关锦鹏口气太大,想拍此戏太难。
关锦鹏一直以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个注意氛围小细节的好导演。
上次的《蓝宇》倒是不如以前的《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出彩,关锦鹏放进太多情感,反而不好掌控一个在北京(或者说北方)语境内的故事,少了他以前电影暗含的那种淡淡的忧伤。
这次的长恨歌,地点换到了上海,王安忆的女人小说,关锦鹏有些水土不服。
《长恨歌》是一个女人和一个城市血脉相连的故事。
为什么关导演加入了香港这个不相关的地点情景,削弱上海弄唐与王琦瑶那种要命的相连呢。
王琦瑶是弄堂女儿,无论怎样繁华寂寞的经历,还是有着那些小精明的劲头(虽然还是情痴占了上风,但是一些处事方面看似笨,有些“我认为的”上海女子的小精明),到了电影却变成了完全的干巴巴。
此电影不冷漠,不悲伤,不动人,不心碎,不感人,简直要命,长恨歌的恨字哪里去了?
缺了这恨字,城市和王琦瑶命运如何串联。
观影的我由期待转到失望,落差极大。
官方网站的话“在那个激荡的年代,纵然我们无法改变城市的命运,但至少我们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王琦瑶不过是个努力尝试掌握自己命运的上海女子。
”sigh,王琦瑶在书中是这样活着的,到了戏中,自己在上海命运没有掌握好,还空空多出了一个香港海市蜃楼般的嫁接着逃离或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关锦鹏的用意很可疑)可王琦瑶其实是一个永远不会离开上海,无论忧愁快乐,认真生活的好女儿。
关锦鹏,拍完这戏自己要变长恨人了。
壁花三小姐王琦瑶的三小姐,风情万种,小家女儿的眉眼不霸气反而添了种温吞的软弱柔媚气。
郑秀文,怎么竟然选了郑秀文做王琦瑶。
电影上演之前,关锦鹏一直在辟谣一般的站在了郑秀文身后,上妆之后,我相信郑秀文足够胜任这个角色。
郑秀文在香港电影中永远是白领女士,傻大姐是模样,突然红起来。
许是大家在她身上找到了共鸣,那种现代的独立女性,不管不顾,偶尔没有安全感,傻乎乎到还是满可爱。
但是转到了上海女儿,不是以前香港电影里直抒胸臆的女性角色,而是类似闷骚的情感。
看着郑秀文的戏,只觉得空空只剩下了一个人壳,我能看到她试图修炼出表面以下的内心戏的努力,可是到了戏场上,郑秀文那种放空的表情,痴呆气太重,内里空空荡荡。
做作烟花张叔平美术指导还属张叔平顶尖,布景完美,斤斤计较,服装上的小细节也很值得推敲。
起码给这个电影套上了一个漂亮的壳。
英语单词“pretext”据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剧本,一层是借口。
艺术哲学课上老师戏谑说,这倒是说出了电影和小说关系的本质。
小说、剧本对于导演来说,都只是一个创作的“借口”,故事已经是导演的故事。
电影的成功是导演的成功,电影的失败也是导演自己的失败,和作家再无联系的。
小说和电影说不同的故事,这也不是稀奇的事情。
小说《长恨歌》的电影改编也印证了这点。
小说改编成电影,导演的选择无非是两个:忠实于原著或者另立门户。
忠实于原著也需要导演的再创造,毕竟电影和小说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照搬小说往往无法突破原著的水平,甚至会成为小说的劣等复制,例如近期上映的《达芬奇密码》就是一例。
而另立门户的风险更大,弄得不好,把小说的意境改得面目全非,没有上一个境界反而更低了一个层次,就难免惹人笑话了。
对于关锦鹏的《长恨歌》,我的遗憾也正在于此。
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跨越四十年三个时代的岁月要压缩在短短的百来分钟里,的确是为难了电影的创作者。
于是制作者大刀阔斧地对人物情节进行了删改,枝蔓情节都为主线情节所牺牲,看似不重要的人物或者彻底地消失了踪影,或者干脆和其他人物合而为一。
王琦瑶生命中的四个男人都被改写,味道似乎也不再是原先的那个味道。
首先是程先生。
程先生在书中一个26岁的摩登青年,心已不再摩登,却不经意被王琦瑶的身影打动。
他是王琦瑶命运第一个改变者,是他带领王琦瑶走进“上海小姐”评选的繁华世界,却因此离她的世界越来越远。
他一生未婚,拒绝了蒋丽莉,甘心做王琦瑶永远的退路,直到文革中他不堪凌辱跳楼自尽。
电影则需要一个叙述者来串起这三个时代的故事,唯一和王琦瑶若即若离的程先生便因此获得延长了的生命,得以目睹王琦瑶一生的精彩、波折和衰败的落幕。
很奇怪的是,电影中的程先生在拒绝蒋丽莉之后有了一段不算短暂的婚姻,毫无征兆地有了一个妻子后又对王琦瑶恋恋不忘,以致最后妻子愤而出走。
程太太的角色有点像书中的蒋丽莉,是程先生对王琦瑶一生的精神恋爱中唯一的一段出轨,却更坚定了王琦瑶在程先生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执迷不悟,加之梁家辉表演的出彩,很大程度上抢了王琦瑶的戏分。
最后一句“琦瑶,我是舍不得你”,更令人感慨电影不知是王琦瑶的长恨歌,还是程先生的长恨歌了。
然后是李主任,国民党军政要员,在书中本是因为作家不熟悉而被虚写的人物。
虚倒有虚的好处,我们只需知道这个男人生活的惊涛骇浪,他在王琦瑶这里求些许女人的安慰,却正王琦瑶求的是“一古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
所以两人也是“天契地合”。
李主任在王琦瑶的人生中所谓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他留下的“西班牙雕花的桃花心木盒” 是她后半辈子生活的靠山和底气,也是导致王琦瑶之死的直接导火索。
电影里的李主任已失却了给观众想像的空间。
李主任的戏实是够实了,但是王琦瑶从选上三小姐到被他收为情妇的一段却奇怪地跳过去了,让人很难理解王琦瑶这个少女心态的突然转变。
而小说里李主任的“我就是你的父母”,却把王琦瑶之所以依靠这个男人的心情写得很明白。
至于最后李主任在交际花的帮助下逃出上海,辗转荷兰巴西更像是天方夜谈,平白无故给王琦瑶的晚年安插了一个远在天涯、不是老公的“老公”。
关键道具“雕花木盒”直接被砍了,王琦瑶的最后落幕也显得不那么令人信服。
另外说一句,李主任最喜欢听的是梅兰芳的旦角,因为他以为男人最懂得女人的好处,却不知为何电影里爱丽丝公寓请来的却是他顶讨厌江南丝竹的吴侬软语,这个改动也着实是个败笔。
接着就是被窜改得面目全非的康明逊。
在原著中康明逊,原是以严师母的表弟“毛毛娘舅”的身份出场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资本家的儿子康明逊和严师母、萨沙那样“革命的遗孤”和王琦瑶都是社会边缘的人物,他们在一起偷偷打牌聚餐,追忆属于自己年代过去的精致。
康明逊和王琦瑶的爱情是在明知没有未来的绝望中诞生的,他是二房生的独生子,在大家庭的夹缝中生存,决不可能娶王琦瑶这般出身的女子。
他们在言语的暧昧中小心翼翼地进两步退一步,直到事情无可挽回。
康明逊饱含辛酸的“我没有办法”在电影里变成了他只身赴港不得不离开母女俩。
时代的弃儿在电影里成了高调的“康少爷”,严师母、萨沙则统统不见,王琦瑶甚至还多了一个绝症的丈夫来掩饰太平。
王安忆曾经评价电影的改编把小说的戏剧性全部变成了合情合理,这里表现得尤其明显。
王安忆笔下藏污纳垢的“平安里”消失了,那无数个下午晚上的秘密聚会不见了,那个时代的王琦瑶其实也被抽空了。
王琦瑶最后的情人老克腊,更是从一个单纯怀旧的弄堂里阁楼上听爵士看星空的孩子变成了像长脚那样招摇撞骗的流氓骗子。
因为没有了王琦瑶和老克腊一起追忆旧上海的神交,他们的恋情不再是水到渠成、通情达理的。
很难想像阅历丰富的王琦瑶竟看不透这个老克腊背后“长脚”的真面目,把自己的性命托付到这样一个男人手中。
电影就是这样肆意切割了小说《长恨歌》的故事,代之以自以为更为简单明确的诠释。
弄堂里小女儿的恩怨,女孩子之间的欢喜和难过,私心和骄傲,甚至是微妙的地位差距、心理距离,小小的利益冲突,甜蜜里夹杂的痛苦和自卑……王琦瑶和吴佩珍、蒋丽莉三人细密绵长的闺中情谊被凝练到一场相馆拍照的两人冲突之中;到坞桥的疗伤省略了,外婆的形象通过王琦瑶的叙述被一笔带过;时代的转换被明确的字幕再三提醒,王琦瑶的发型从蘑菇头到烫发的一系列变化,也处处明白无误地彰显了人物遭遇的变化……当然电影的叙事也有出彩的地方,例如王安忆煞费苦心塑造的无数个“王琦瑶”的人物概念被程先生轻描淡写的一句“我认识好几个叫琦瑶的小姐”就交待了,简练却恰到好处。
电影和小说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在于对时代的表现。
在王安忆的叙事之中,时代的背景是被虚化了的。
上海解放、文革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在王安忆的故事里,都是不重要的背景,一笔带过不需要隆重推出的。
李主任死了,她从“外婆桥”回来,改朝换代也不曾影响她;文革更是在薇薇的长大中转逝即过,不曾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厄运——可怜的程先生却是死掉了。
读小说的时候,就觉得很不符合我对历史想象的同时,又觉得这个上海反倒正是我们熟悉的亲切的外婆家弄堂里的上海。
王安忆在小说里试图表现了一个潜在的市民社会的上海。
即使是在革命呼声最高潮的时候,在革命的和政治的上海之外,还有构成这座城市基础的更加持久的顽固不变的民间生活。
这个市民的社会、民间的世界是藏污纳垢的,所以下包容得下王琦瑶、毛毛娘舅等这样在时代的夹缝中苟且偷生的小人物,这个脏兮兮的世界最典型的象征就是我们生活着的潮湿的阴暗的“弄堂”。
王琦瑶就是这样一个弄堂的女儿。
王安忆笔下的世界是最不政治的世界。
她给王琦瑶设定的三个时代三个舞台不是根据政治时代的变迁来的,而是展示一个女人生命的不同阶段。
属于王琦瑶的只是第一个时代,第二个时代里她的故人纷纷逝去,到了第三个时代她女儿的时代,她只有孤零零地一个人去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了。
而电影却刻意摆放了许多道具来提醒观众这个影片中的政治因素。
爱丽丝公寓的捐献协议,文革时代的毛主席胸章、标语,新时期公寓的退还……时代的转换被特意强调了,不仅有明确的字幕提示,伴随着不同政治时期的推移,还有代表不同时代的背景声音作为故事的底色。
从1948年上海广播的“党国”到新中国诞生、大跃进的喇叭、文革的口号……一直到八十年代学校的“眼保健操开始了”。
电影时时刻刻在提醒观众,时代变了,政治气氛变了,王琦瑶的发型发了,人们的生活变了;而真正忽视了始终没有变的上海,《长恨歌》演出的舞台,王安忆的小说用了整整一章来铺陈的底色——弄堂。
“上海的后弄更是要钻进人心里去的样子,那里的路面是饰着裂纹的,阴沟是溢水的,水上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还有灶间的油烟气的。
这里是有些脏兮兮,不整洁的,最深最深的那种隐私也裸露出来的,有点不那么规矩的。
因此,它便显得有些阴沉。
”这样的弄堂是脏的,也因为脏的藏污纳垢,所以更显得它的包容性。
这个四十年代的弄堂。
到了老克腊的时代:“在上海弄堂的屋顶下,密密匝匝地存着许多这样的节约的生涯。
有时你会觉着那里比较嘈杂,推开窗便噪声盈耳,你不要怪它,这就是简约人生聚沙成塔的动静。
他们毕竟是活泼泼的,也是要有些声响的。
在夏夜的屋顶上,躺着看星空的其实不止一个孩子,他们心里都是有些鼓荡,不知要往哪里去,就来到屋顶。
那里就开阔多了,也自由多了,连鸽子也栖了,让出了它们的领空。
那嘈杂都在底下了,而他们浮了上来,漂流一会儿就会好的。
像这样有老虎天窗的弄堂,也是有些不同凡响的心曲,那硬是被挤压出来的,老虎天窗就是它的歌喉。
”八十年代弄堂的精神和四十年代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老克腊对旧上海心向往之的源头,是王琦瑶和老克腊交往的基础。
但是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弄堂,电影竟然毫无一丝一毫的表现。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被摄制组特意做旧的一条弄堂,几个小孩在嬉戏增添几分人气,被王安忆描写成“肉感”的地面却是一尘不染,没有烟火气的,所以是假的,说服不了人的。
王安忆在小说里很明白地说,王琦瑶从一开始就是死了的。
在片场的这个“死亡”的预言直到小说的结尾予以揭示。
我觉得作者的笔带着上海市民社会中最普遍的那种冷眼旁观,至多包含些宽容的感情。
我甚至是觉得王安忆有点残酷的意味,把片场的死亡场景写成王琦瑶“一步走错步步错”的隐喻。
作者显然不欣赏风靡一时的怀旧风气,硬是把王琦瑶这个如花似玉的旧上海的三小姐的一生,这么冷静地剖析给我们看她最腐败最荒谬的结局。
电影的开头也是片场的描写,王琦瑶误入镜头之中,趴在床上看窗外工人忙忙碌碌地搬运上海城市夜景的道具。
那镜头中的繁华“夜上海”不过是纸板的、不堪打量的虚荣而已。
这个场景也有几分王安忆的暗喻味道,但比起深度却又差多了。
电影制作由于是香港导演的班子,便试图在上海的主线之上附加一个香港的复线,创作一篇“上海-香港”的《双城记》,也是对原著的一个超越。
于是它把蒋丽莉的后半生安排在了香港,把康明逊发配到了香港,还给程先生留了个老死香港的尾巴,故事中间若有若无地不时提及“香港”这个人们纷纷想要出走的地名。
创作者有意把香港作为又一个上海,用四十年代的上海隐喻现在的香港,这个在政治时代变化后人们再次纷纷出走的城市。
这已经是和小说完全不同的主题了。
电影的创作者很突兀地把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都用字幕打了出来:“××××年,××死于××”。
开始觉得非常煞风景,后来才发现别有用意。
所有的人物,除了王琦瑶,无一例外地都离开了上海,最后死在他乡。
即使是程先生,在王琦瑶死了之后,也去了香港。
每个人都有理由离开这座城市,王琦瑶也是,可是她执着地留下了。
主创者电影这么解说王琦瑶这个人物:“在那个激荡的年代,纵然我们无法改变城市的命运,但至少我们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
王琦瑶不过是个努力尝试掌握自己命运的上海女子。
”王安忆的《长恨歌》,把城市的过去投射在一个女子的传奇之上,用女子衰败的晚景写旧上海繁华的虚荣本质,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上海——那就是并不轰轰烈烈的、却是藏污纳垢、柔软的富有包容性的市民社会的上海。
而电影写个人和城市的关系,是通过个人的命运写城市的不老,“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
此恨非彼恨,这是小说、电影各唱各的的《长恨歌》了。
胡军和郑秀文躺在床上,一黑一白缠绵成光影,刚觉得好看就转下一场了……郑秀文在电影的经历,由清淡学生,转艳丽夫人,再到素丽寡妇,一直是壶少不开的泉水,闻着香,却还是不能真正下肚。
一个人静心看下去,它决不是拍坏的经典
烂就一个字
特别喜欢苏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1NTU1ODQ4.html
怎么拍成这样!!!抑郁
就是喜欢sammi!别人不喜欢,我就是喜欢!
然而在错误的年代 却总碰到以为对的人
两半,巧了,扎堆看了上海香港前世今生的片子。多年来只记得上了年纪的女主角睡了一个女儿的同学(其实不是同学),完全不记得是黄觉演的。年轻异性的肉体是对衰老恐惧的安慰。年代和年龄还是有点模糊,梁家辉每个年纪的妆都化得很好,在一堆惺惺作态的演员中从容不迫。视点飘忽,女主角的故事,却总要老程来注解。情节猛跑而角色毫无累积,故而非常故事会。郑秀文开场的学生头简直像鬼片,爱司头才对了路。摄美像是《花样年华》套拍片一样,恨不得把吴彦祖拍成张震,配音太低音炮而没有戏。郑秀文的口音像口里含了水,即使不愿全配,至少也要像《霸王别姬》那样把杨立新和张国荣无缝衔接一下。王琦瑶对康明逊调皮地说:“我们终于闯了祸”,非常可爱和反叛,“先开心后难过”。每个人的故事结束于卒日的年份,真·领便当。毁灭是烟花的尽头
彻底的糟蹋
这本子不好拍,画面还是很精致的,喜欢梁家辉的演绎,处处是戏。
这已不是长恨歌
对于《长恨歌》这本书来说,电影《长恨歌》完全不足书的十分之一。唉,我心目中的王琦瑶啊
事隔6年再看此片,当早已抛弃了昔日原著小说的喧嚣和嘈杂后发现,影片还是有感人之处的。好比曾经经历过的切身震撼如果用一张老照片来回忆那会是另一种感悟。
我是看在梁家辉的面子上才给的3星
我写那么长的影评哪里去了。。。
郑秀文的普通话毁了太多
看小说的时候还太年轻,读过了,便似水无痕。这散乱光影的作用似乎就是唤起了我的一点回忆和重新阅读的兴趣。
看郑秀文演戏差点笑出声,居然还因为这部戏得了抑郁症,没有天赋还是别演这种角色了,算了还是加一星吧
爲什麽我沒覺得書裡的王琦瑤淫蕩,但是電影裡的覺得很淫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