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勾起我儿时诸多回忆,以至于我对其中吃人肉的情节没有不适感。
因为与之有些类似的情景曾经出现在家中的厨房和长辈的谈话中。
电影出现了几次媚姨剁碎胎儿的镜头。
她自然随意的态度,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的厨房。
我当时走进厨房,看到一般用来盛放鸡汤的白色大瓷碗里有一整块肉。
母亲把那块肉浸在水中后,在一旁切姜片。
她表情兴奋,告诉我这肉是胎盘,要熬汤给做完手术的父亲补身体。
这时外婆也进厨房。
两人就回忆起我和表妹胎盘在我们出生不久后都从医院买回来,做好给外公吃。
语气就像是昨天买来一斤猪肉用来炖汤一般随便。
只不过,母亲一直抱怨明明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竟然还要花钱把它赎买回来。
说起”自己身上掉下的肉”便不可避免地提到我。
因为我也是跟“那块肉”一起“掉下来”的。
母亲指了指白色大瓷碗里那块淡红色的死肉说:“我刚刚怀你的时候,你在我肚子里也差不多是这样子。
”接着,她就回忆起在我之前,曾经被打掉的那个“姐姐”。
“我把她流掉的时候,她应该也差不多这个样子,还没有成形”,她平静地告诉我,“我当时也不想要你,那时候傻,想到人流太痛就想自己解决,所以挺个大肚子跳台阶、游泳,你竟然没掉下来。
”我从小就情感愚钝,对这一情景并无电影中李太那种恶心欲吐或者转身逃走的反应,只对那番言语所透露的轻蔑态度不满,仿佛我就像母亲手上的指甲,可以随时剪去一样。
母亲察觉到我的反应。
一叠声“幺儿”地叫我,提醒我,现在她和外婆都是很爱我的,好像我和之前那个在子宫里没有成形的肉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个体。
前者只是一团可以被挖去的无知无觉的肉,后者是人而不是肉。
我总是不能接受这种分裂的视角。
但这种轻蔑态度似乎早已渗入我对动物的看法。
对于亲手饲养的兔子,我也会毫无怜悯地看着它被剥皮。
因为它在我眼中也只是块肉,等着放在餐桌上。
但在一点上,母亲却震惊于我的无情,特别是看到邻近的小女孩因自己养的兔子被杀而哭泣之后。
看惯了陈果标志性的粗糙画面,新出炉的《饺子》充满现代气息以及唯美的画面袭来,一时还真感到很不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晃得有些眼花的特写。
李太太初次拜访媚姨,镜头贴着墙角、门帘平行移动。
影像被人为放得太大,以至于瞳孔以及大脑都很难将它舒适自如的还原。
另外还注意到镜头在景深上的变化,这些特征在陈果以往的作品几乎都是没有的。
所以除了有些不习惯,开头半小时我甚至感觉不出眼前这部影片与陈果有什么关联。
故事大纲早已有所耳闻,影片里的谜底尚未正式揭晓前,有一个李太太站在大楼天井向上下张望的镜头。
此时正值她焦急渴望五月婴孩之际,而此处的暗示则与《香港制造》里中秋张望的一幕如此的神似,虽然意境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方面表达了她进退维谷、心急如焚的心态,犹如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因为欲望迷失了方向。
既然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她已经没有退路也无法逃避,尽管此时的她良知尚未完全泯灭;另一方面则意寓着尚未出世便将胎死腹中的婴孩的命运:圆形的楼宇结构仿佛就是母亲的阴道。
往下望去是及底的子宫,往上则是一片光明的未知世界。
本应呆在母亲腹腔里茁壮成长的胎儿遭到母体的抛弃被迫离开了温床,卡在半道上的遭遇却注定了他会被另一头的欲望所吞噬。
这个短暂的镜头虽然一晃而过,但却满是陈果的本色。
九七情结始终是萦绕在香港人心头永远的痛。
混迹于市井中的媚姨以贩卖胎儿为生。
尽管鲜有血淋淋的画面,不过出色的配音和配乐很好的做了弥补。
更确切的说,人肉在舌腔间被吮吸咀嚼的响声,所带来的想象空间远比鲜血四溅的恐惧来得震撼。
配乐做得真好,这,才称得上是不寒而栗。
吃饺子也有大篇幅的特写,然而这种感觉实在是好过前面那些太多了。
片中列举了大量人吃人的典故,最贴切而且在影片尚未提及之前,杀人不眨眼的媚姨就很容易和孙二娘对上号。
那份潇洒和随意,隐约中竟然还有些豪迈。
什么是人吃人,人吃人又有何出奇?
今时今日,这不正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么?
每次送走顾客或是心情愉悦之时,媚姨都会不自觉的哼唱《洪湖水》。
这一行为可以分两面来看。
首先,可以理解为对负罪感的释放。
尽管她以见怪不怪、冷血表态自居,然而哪个人对于吃人会没有一丝恐惧或者罪恶感,更何况一吃就吃了几十年。
她以熟稔的歌声化解内心矛盾的挣扎,以期以此换来片刻的平静,同时让情绪趋于平复舒缓;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她对于当年生活的怀念,乃至向往。
在那个物质条件远不如现在富足的年代,当年温馨祥和的大环境如今早已化身为记忆不知去向。
那时的人们何须以美貌来装扮自己,若非现时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以及欲望的不断膨胀,她又何必逼迫自己干这么阴损的勾当?
向一个时代告别,我也顺道憧憬一下。
颇为欣喜的是,此片终于看到了杨千嬅的成长。
虽然挑战中年妇人的起点定得偏高,不过此片还是看到了很不同的娇媚。
继续整天像个疯癫的傻婆子,真变成了郑秀文那就算完了。
继埋伏的劲风之后,陈果立马又不甘寂寞的遥相呼应。
我已经听到,中国电影的脚步声越来越快、愈发有力。
http://blog.dream4ever.org/qingbaba/articles/11887.drl
饺子吃下的是宠幸是热情是占有是地位梁家辉床戏达人三场床戏三种情绪三种演技我不如他因为一直跳不上床陈果让白灵唱歌洪湖水,浪打浪此中隐喻我装作知道其实真不知道馋死白灵的身子那种丰腴健康的肉体只限本片只有想像紫河车,中药即人体胎盘亦是人肉有人引为大补津津有味恶趣味的传统药物女拳主义观此片愤怒饭桶干饭主义者换食直男猥琐中二者白灵番号多少?
陈果拍的不是电影,是小说。
李碧华的文字,任哪个导演遇到,都没办法拍成电影,只能拍成小说。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表情的余味,嘴角的隐秘,都是文字。
太赤裸。
李碧华的资料里说,喜欢的颜色:男色和女色。
所以她笔下的男男女女——尤其是女子,鲜活到极致。
不是水果般鲜活,而是像菜市场刚补上来的鱼一样,活蹦乱跳,生命力旺盛,却散发着浓郁的腥味儿。
是血腥。
腥味中,只有血腥,才致命。
女人的种种美丽中,只有身体,才致命。
身体里有着太多的秘密,脆弱荒唐,都在血管中涌动。
一刻不停。
否则怎是女人。
阴柔才是女人。
阴暗才是爱情。
当女人遭遇爱情,世间最丑陋不过如此。
因其柔弱,才做得不刚强、不绝对;因了这份不利落,才滋生出了更多丑陋。
就像下水道中不见天日,蛆虫才格外多。
《饺子》的色调,分明是不见天日的。
好吧不玷污爱情,我们说欲望。
当欲望遮住头顶那颗太阳,严严实实;女人们反而更加衣不蔽体的寻找。
疯了般。
李碧华的世界里,女人,是没有错的吧。
即便是潘金莲,最多也不过是情欲的奴隶,前世今生的纠缠后,还能抛却记忆的伴武大郎幸福生活。
倒是武松死于非命。
她称之为因果报应。
如果你愿意走进李碧华的世界,就要接受她在爱情中观点的胡搅蛮缠。
女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爱,是托付。
付出它,就像初夜的疼痛,就像产子的挣扎。
男女从来就不曾平等。
她笔下的女子,都只是要得太用力。
她笔下的男人,不解风情是比花心更大的罪。
就连驻颜的婴儿,都是男婴更珍贵。
当李先生从李太太的口中索取琼浆,就像沙漠的灾民祈雨般急切,李太以为自己终于扭转了局势。
然而所谓注定,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当男人用下半身指引着脑子的时候,女人用脑子引发一场场内部战争。
然后唯一的胜出者整理好残妆,风情万种的走向男人。
身后的战场尸横遍野,但她赢了,也就值得。
李碧华笔下的女人,就是这么悲哀。
可怜。
就像气球,强势的摇摆,全靠一口气在撑。
这电影让我看得发抖。
是因为太写实,还是太夸张。
还是因为,这么夸张的写实。
李奶奶,月经艺术界大师。
月经(见卤水鹅)、流产、大出血、死胎,你准备好了吗?
应该说李碧华的《饺子》是时下热销的美食散文、故事、短视频的源头了。
比起哀怨不知如何求告的女人,自己寻找解决之道的女人,是不是更果敢?
倘若有一尚庙门,也是被被遗弃的女人踩破。
杨千嬅吃死胎至容颜焕发至多年未孕而有孕,直至以一尺长铁丝手刃腹中胎儿,是佛祖所托的涅槃,愚昧、血腥、肮脏、下作,而得永生。
重点不是受孕,杨千嬅的结局会是接盘饺子西施,吃下死胎,助人得永生。
李碧华美食故事里的男人都是单薄的,他们是食肉的兽。
他们“吃掉”一个又一个女人,女人要在男人世界里存活,首先要变成食肉的兽,不管是吃掉男人还是未足月的婴儿。
只能说女人自身的世界太狭窄,她们宁可苟活,也不愿寻求于自身。
片中梁家辉和年轻女子赤膊相对,恍惚间想到,杨千嬅会不会吃掉这个年轻女子所怀的梁的孩子。
回头来看原著小说,真是如此。
竟然还有梁家辉搭上饺子西施在她家天雷地火的一幕。
从改编来说,电影让杨千嬅做并吃掉自己的孩子,以及那个伸出长舌舔舐嘴角鲜血阴笑的镜头,用劲更狠,更诡异。
饺子西施的小作坊引产术、少女血染公交车,杨千嬅的个人堕胎术,真心接受不能!
女人的一生是鲜血淋漓的一生。
可怕。
可怖。
按照李的语汇,共产等同于男权!
饺子皮还是不透明的好。
另 回头查找《饺子》的资料,才发现我在网上看的是剪辑版。。。
请忽略情节讨论
很赞。
以前,我看过几次这部电影的几分钟讲解(不同的up主讲解的),也就是把一部电影的内容压缩成几分钟,给观众讲一个大概故事。
因为现在的精神粮食太多了,看一辈子都未必看得完,而大家也很忙,时间宝贵,这种做法能方便现在的人们,让大家几分钟快速知道一部电影/电视剧说了啥。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这部电影。
最大的感想是,还是应该完整地看电影,UP主们基本把精彩的细节都压缩得没有了。
(这是肯定的,因为100分钟的内容,压缩成8分钟,必须省略很多很多东西)。
回到电影。
因为我刚看完小说,对比着欣赏,我觉得还原度很好。
编剧也是李碧华本人。
不过,也有一些改动。
电影里省略了黄月媚的过往。
小说里写得很详细。
黄月媚年轻时在内地是医生,属于精英+顶级人才,主打妇科堕胎,计划生育时,在她手中堕了很多胎。
这导致她男朋友与她分手,男朋友觉得她伤天理,怕生儿子没屁眼(文中原话)。
题外说一句,计划生育这个国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它在当时国情下,是衡量利弊之后,最佳的选择。
这个故事里,只说坏处,不说好处,更不说当时的国情短板。
所以说,看书(尤其是小说)不可全信,一定要自己多读各方面的书,多了解真实背景。
回到小说,黄月媚跑到香港,与一个厨子结婚,换到了香港身份证。
她与厨子离婚后,自己开了婴胎私房菜馆。
主打服务于富豪阶级,尤其是不想衰老的富太太们。
黄月媚的婴胎拿货地是内地医院,她频繁往返于深圳和香港之间。
医院与她勾连的老护士是她曾经的助手。
这些在小说里,写得非常详细,电影里就省略了。
再说一句,《洪湖赤卫队》是1959年由湖北实验歌舞团首演于武汉,属于样板戏的鼻祖,其中的主要唱段《洪湖水,浪打浪》就在国内广泛传播开来。
剧中,黄月媚1960年演出了《洪湖赤卫队》。
电影有两个版本结局。
一个是跟着原著来,女主走火入魔,吃了小三的婴胎。
一个是原创,女主走火入魔Max,发现自己怀孕,自己打胎,吃了自己的胎儿。
这一版,灵感肯定来自于小说里,饺子前面的那个故事《吃眼睛的女人》。
😂
相当无聊的电影,也许女性看了感触会很深吧。
摄影是杜可风,朴实的风格,采用富士胶片拍摄。
本片声音的作用要更重要
小时看这部片子,纯粹是为了寻找其中的恐怖元素。
随着岁月的渐渐流逝,一些东西似有似无开始在心中沉淀,我才发现,《三更之饺子》中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我。
片子的主题与食物有关,从食物这条线隐身出来的,是想要永驻青春的男女,再加上做饺子的媚姨。
因此,《三更》中的饺子,就不仅仅是食物这么简单,它承载的是一段时光,一段对过去的不舍,一段对未来的奢望。
在正式开始对“饺子”的享受前,我们不能忽略了影片中其它的“美”,即使令人不寒而栗,没错,那就是一种美。
先说媚姨与李太。
媚姨的身体就像一根弹性很好的弹簧,她的言语有着北方女人的干净与利落,片中做饺子的片段全成了她的专场表演,那双高跟鞋就是道具。
她有些苍老的声音从丽净的面孔下传出,嗑瓜子,做饺子,做爱,每一瞬的她都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充满着诱惑与危险,我突然想起一个词语——魑魅魍魉。
再看李太。
李太第一次的出场很艳丽。
服饰与发型与她本身构成了一种不和谐的冲突。
服装的艳丽,衬得她的脸色苍白;发型的盘曲,偷偷泄露了她的年龄。
当她第一次走进媚姨的房间时,你会发现,屋内的摆设与李太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呼应。
房屋里贴着荷叶色的墙纸,但已经不再鲜嫩,而是构成了屋内一种暧昧的气氛;屋内放着观音像、毛主席像,还有一大块玻璃制的牌匾悬挂在屋内,还有一张媚姨“年轻”时的照片。
这间屋子的奇怪之处在于,它不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哪一个阶段的时光,而是三者的综合——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信仰、九十年代廉价的时尚,以及此时此刻李太的渐渐衰老与媚姨的青春容貌。
当李太、媚姨与屋子相互映衬时,就酿出一种诡异的氛围,一种不和谐的冲击力从环境中一点点渗透出来,与屋内飘飞的纱帘一起,丝丝扣扣酝酿出一层凉气。
正式说饺子前,我还想说一篇鲁迅先生的小说,名字叫《药》,这个故事中,革命烈士的血被用作治病的药方,“人血+馒头”的模式深入人心。
奇怪的是,每一次想到小说里对于这个人血馒头的描写,我都觉得很好吃。
不是因为心智不全,而是,翻开小说就会发现,通篇除了开头直接说出了这个馒头的不同之处外,通篇都没有再正面描写这是一个“人血”馒头,而是通过细节,从色、香、味几个方面写。
但是,在描写的时候,鲁迅先生却赋予了这个馒头“好吃”的特性——比如“奇异的香味”、“一缕暗红色的烟”,等等。
回到《三更》,影片开头时婴儿胚胎,没有以可怖的形象同我们见面,它们被泡在水里,晶莹剔透,就像虾仁。
后面的情节中,除了打胎那一节,再没有出现令人作呕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一碗碗鲜美的睡觉。
弹指可破的表皮,一包鲜汁,甚至在咀嚼时会发出轻轻的“咔咔”声,就像脆骨在唇齿间一点点被挤压,然后吞咽。
导演和鲁迅先生一样,用“美味”代替赤裸裸的表达,使整部片子自始至终飘荡着一种恐怖的感觉,这种恐怖不在于鬼怪的可怕,而在于人性的坏。
导演做到了。
就像是《恶之花》,极美的外表下却充斥着荒诞,充斥着对人性的拷问。
因而,当媚姨为了弄到活胎残忍的让女孩受罪时,当媚姨虏获了李太的老公,当李太最终提起刀砍向五个月的胎儿时,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的因果,是多么荒诞,又是多么合理。
说荒诞,是罪恶被美好的表象隐藏,处处行走的,原来只是衣冠禽兽;说合理,是因为,这就是人性,或者更残忍一点,这就是人的本能。
媚姨的性欲,李太的残忍,李太老公的好色,人生的多面向从《三更》中反射出来,“人吃人”已经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就是《三更之饺子》,一场荒诞美,一场关于人性的拷问。
6.6分给《饺子》这部电影,实在是低估了。
这是一部我至少看过3次以上的电影。
昨天买了李碧华的书,刚刚把她写的《饺子》的原版小说看完,可以说电影能够还原到这个水平,已是7.5-8分的水平。
再加上剧中梁家辉和白灵两人的表演实在精彩。
家辉扮演年过50,但依然风骚的地产富商,一出场就一副花白头发,却面带不羁的形象,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此人年轻时是多么风流,见过各种”世面”,以至于老了也丝毫不能掩饰。
白灵在2003-2005那段时间很红,知道她还是小学的时候看欧美的颁奖礼,她走红毯,才知道原来好莱坞有个亚洲脸孔叫白灵。
剧中饰演一个极具妩媚的妖妇,永远娇艳照人,永远猜不透真实年龄。
至于杨千嬅,总有影评挑剔她的演技,说她演的过于压抑,用劲,说她那是不过年届30,演不出躯壳依被日日包裹在名贵皮裘中,但青春俨然已逝的贵妇心中的苍凉,怨怼,不甘之感。
但是我觉得杨千嬅的演技还是过关的,最起码,是忠于原著的。
看过原著之后,我可以说,他们的表演都是准确的。
这部片在我大学期间第一次看的时候给我深深的震撼。
”女人最终还是要倚仗自己”这句话在书中和剧中都出现了数次。
结局是,杨千嬅所扮演的角色,她真的做到了”只倚仗自己”了吗?
需要观影者去找答案。
Anyway,这部电影我评了5⭐ ,非常推荐。
finally ,我爱李碧华。
是看了李碧华原著《吃婴胎的女人》过来的。
这篇短篇小说真的值得一看。
有评论家说李碧华的文字干巴巴,胜在想象力诡谲、把一切人性往尽了写。
是的,去到尽。
这就是我对李碧华小说的感受。
她最爱两种颜色,男色和女色,男男女女,男,女之大欲存焉。
如果你碰到过勾你魂魄的恋人,那么世上的一切的确也暗无颜色。
其实我很喜欢原著的是开头的那段写法。
"罗湖口岸联检大楼关卡,每天往返香港和深圳的人潮如过江之鲫。
个个都面目模糊,身世各异。
卧虎藏龙,或不过升斗市民芸芸众生,走进一个千百岁的葫芦,两头宽中间窄,来自四方八面,汇集一个过关的通道,然后散溢凡尘,再无觅处。
"这的确就是我对于香港这一方神奇所在的感受。
我记得晚上从香港返回深圳,半夜12点了依然是人潮汹涌,每个人脸上都是模糊而复杂的神情。
他们为了什么日日往返与香港与内地?
是的,为了生活吧。
都是为了生活,但他们身上却有一种特别漂泊又特别自由的奇异之感。
这种香港带来的后现代的感觉总是深深吸引着我,攫取我的魂魄。
因为我是北方人,对南方那种海上文明、商贸思维其实天然有着排异感,特别是到了香港,对于这种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而又保存了旧中国文明的地方,真真有种魔幻的感觉。
香港这个地方,因为天然的深水港,和奇异的历史,成为一颗传奇的东方之珠。
传说香港也是鬼特别多的地方,鬼特别多的地方就旺。
其实不需要相信那些怪力乱神,走在香港晚上的街头,阴暗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而这里如果能迅速发展起来,这里的贫富差距之大、人性的耐受力、社会思想的复杂状况,可能是比怪力怪神更让人惊叹的地方。
没有一些特殊的际遇、特别的通道,哪里可以出类拔萃?
做人尚且上升一个台阶都处处累,何况一座大城。
回到这个故事本身。
其实我小时候就听说过吃胎盘。
久久不能怀孕的女人四处寻找灵药,什么都试过,吃胎盘乍一听让人惊愕,当被合理化以后,只剩下一种都市奇谭和一些恶心。
故事里的女人,都是很极端很惊人的,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
媚姨早年参与计划生育,为产妇做堕胎手术,失掉了恋人,这样的历史让她异化,索性快活做起了侩子手,来往香港和内地运输胎盘做成饺子让阔太回春,以此赚钱。
阔太李太,年轻时候是一枚少女明星,在星途光明时候选择嫁给富豪,过上了让人羡慕也为了老公出轨而郁郁寡欢的生活。
小三小赵,投奔富豪,最后居然能为了钱舍弃母性让五个月大的孩子被引产。
李太为了回春,找到媚姨重金求胎盘饺子。
从开始的惊诧恶心到最后甘之如饴,甚至嘴角泛起满足的微笑。
只问后果,不想前因,为了当下的光鲜亮丽,泯灭人性,铤而走险。
毕竟,让人更痛苦的不是看不到的罪孽和来世的报应,而是当下眼前的无望的日复一日。
这何尝不是香港的处境,不问前因,只求后果。
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
做人阿,就是要花团锦簇热热闹闹,但谁也都知道盛极必衰的道理。
如果想要花有千日红,那只能靠一些特殊的际遇和刺激。
鲁迅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这个电影将吃人的意思落到了实处,可生活中眼见多的是不言而喻的吃人。
地产的风生水起又盛极而衰,打工人沦为资本的螺丝钉还要对996是福报的鸡汤一口干下,相亲市场上爱情的冷却和物质条件的明码标价,年轻人颓丧躺倒一把年纪还要吸着父母的血而父母又何尝不愿意用血拴住自由的心.......很多事情都是被人性化了,于是我们被迫打开格局。
故事里的女人为了永葆青春,拴住男人的心,她以为这只是一个纯真的愿望,纯真没有标价的东西总是最贵,美的东西就是用来毁灭的,美貌在性和权力角斗场另一端的男人看来只是等价交换和社交炫耀,而纯真可爱也只是一闪而过的点缀。
于女人来说却是赔上一生的价码。
浪漫爱情的迷思背后是多少的陷阱?
自由和荣耀背后是多少的扭曲?
世界上的战争都是由男人挑起,由女人承受。
拿破仑的光荣和梦想,是无数平民的血泪。
这个世界,细思极恐阿。
上位者永远不可能体会到下位者。
你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不是他缺乏怜悯,而是人与人的鸿沟,比亚马逊丛林还深沉。
那些非人性的东西,在历史滚滚中,都被人性化了。
多生孩子是荣耀,少生孩子是为了长远发展。
你说一个小生命带来的是希望,更多人说生命本就是受罪,你可曾问过TA的感受?
是福是孽,回到电影里的那句,做人,也是要看造化的。
杨千嬅的上佳之作,将一个中年女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导演的拍摄角度和节奏也控制得非常好。值得一看再看。
N早以前看的 看到里面做爱的那段 被老爸看到了 尴尬死了
04去南京的车上看的,,恶。。。。。
梁家辉的翘臀真好看.
表演浮夸
好看!好吃!
鬼也没一个。。
电视换台时看到这个片子 饺子 谁尼玛知道原来不是我爱吃的饺子啊!!!!毁我的饺子太坏了!!
李碧華、陳果、陳可辛,三個人的名字單拿出來都是香港影壇的一段輝煌歷史,但是三個人合作的這部影片卻沒能企及期望,唯有白靈的精湛表現能奪人眼球,但也沒能讓影片變得更好,始終沒能將那種對於青春對於婚姻的執著表現得更加癲狂、更加極致。
吃孩子的题材太老了``
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电影版的恐怖过小说……最惨是那对母女!
姐吃的不是餃子,是寂寞。
编剧居然是李碧华= =
恶心死了
真的是陈果拍的?
就是以色情片
李的剧本不错,但是其实不应该算恐怖片,是个有点黑色幽默风格的来拍就好了。
找杨千嬅演前后未免也太没有变化了吧,梁家辉敬业演出也挽救不了这不一点也不恐怖的恐怖片!
媚姨 你极品呢??
很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