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办法给这个片子太好的评价,细腻之处当然有,但是如果看过了《降临》,这种细腻就完全不算什么,我印象里降临我给了满分。
就像有些人的评论说的,确实有些伏笔,但是毕竟不是降临的那种处处伏笔。
先说最大的伏笔,两个人在船上的第一次对话,有一个评价说听到了女主说了两次:我正听着呢,,,但是如果大家放大一点声音就会发现,前面有一个啸叫声,就好像穿越一般的那种白噪音,女主的声音透过白噪音穿过来,很多个I,这不是两次,这是很多次,每次的声音都透过时空穿越过来。
男主感知到这种穿越,所以觉得头疼,想要靠进椅子里休息一会儿,同时捏着眉头想要缓解这种不适。
之后,其实是很多次相见的错误重叠在一起,很多次修正……第一次可能是男主想要救她,第二次可能是爱上她,第三次可能是深入接触,第四次可能是发现她晕船,第五次可能是……很多次之后,变成这一个次空间的相遇,变成带着晕船药的男主,变成最后中枪死去的女主。
所以,亲爱的观众,你还能分辨哪一个版本才是现实的生活么?
没有现实,不断的死去死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产生无穷多的平行空间,一直到我们得到幸福。
可能上一次相遇,男主还不知道女主无比想念她的五岁的儿子,但是下次,男主就可以从根源上改变这个结局,孩子不用死,女主也不会因为这种思念自杀。
一直以来的现实生活,只不过是第N次死亡之后的平行空间。
每一个空间都真实……最后的结局,终于在救了那个五岁的小孩,男主回头,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原来的错误被修正,是母亲么,或者是什么重要的人……彩蛋:大家都去修正自己的错误了,男主走了,父亲也抵挡不过挽救母亲的想法走了,没有了父亲这里成了一片荒芜。
留给观众一个猜想,那些人是因为父亲的死亡而对来生有了怀疑,去积极生活了,还是因为发现了来生的真相,都自杀去修正错误了呢???
没人知道,只有弟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
我们怎么评价弟弟呢,是一个懂得把握现在的人吧。
他曾经说,父亲的研究是为了纪念那些人,父亲对于母亲的自杀是,内疚并且带着一丝愤怒的(看英文,中文翻译不太准确,在兄弟两个对话的那一段,应该是一小时刚过的那几分钟),弟弟说,爸总会醒悟的,会明白妈妈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套用一句台词,记不住具体的了:如果你没有在这一世获得足够的经验,再活一世……或者生命的价值就是如此,人生是一场体验,我们总要把它完成
作为一部以软科幻背景的悬疑电影来说,这部电影玩的小把戏有些巧妙。
在“来世”被科学所证实后,数以百万计的人选择自杀。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主人回到发现这一事实的父亲身边,然后发现了一个死者的“来世”。
为了解开这个“来世”,男主人和女主开始根据线索去寻找证实。
如果故事到了这里就很无趣了,而让整个故事变得有趣的地方在于最后的15分钟:当男主进入“来世”之后,才发现他自己其实困在“来世”里很久了。
这种设定类似于《明日边缘》、《源代码》、《你的名字》,这种次元穿插、不断巡回往复的故事略带有些烧脑,但却很有趣,你总会试着解开这种次元之间的关系。
这部电影除了有趣,更告诉人一件事:即便有来世,也不能改变这一世的后悔。
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不想要自己后悔一辈子,就要好好珍惜当下。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来世,在冥滩中不断搁浅的只不过是人们对苦难现实的逃避。
即使只有一部分潜意识能转移到来世,那来世的你基本也不是原来的你,现在的你的人格还是相当于永远消失了,那这样意义何在?
本我的丧失宣告着自我人格的彻底死亡。
芸芸众生,不少人想寻求改变,却没有行动,这应该也算是另类的活着,不是自己的自己,最终还是会将驶向那片终将搁浅的冥滩。
科学家库伯用科学证实有“来世”,结果引起长千上万的人自杀。
出于怕社会谴责,库伯博士隐居一岛,并建起一“实验救济所”救济那些想自杀的人。
库伯之子威尔史蒂文森,一直抗逆父亲的研究,觉得“实验救济所”简直就是邪教会所。
在一邮轮中,威尔史蒂文森邂逅女孩艾拉。
来到海岛父亲建起的救济所,威尔史蒂文森竟在海边看到艾拉欲自沉大海自杀。
救出艾拉后,为防止其再轻生,威尔史蒂文森将其送到父亲的救济所。
但不久,威尔史蒂文森发现自己一直处于濒死的状态,困在了重复遇见艾拉并拯救她的循环。
最后,随着艾拉被射杀,受父亲启发的威尔史蒂文森心急想去“来世”——艾拉安然无恙的世界,便效仿其父而自我实验休克死亡。
不料,威尔史蒂文森竟发现自己之前在游轮遇到艾拉时,并没跟随她下船,相见的第二天艾拉就跳海自尽了;由于懊悔艾拉的死,所以利用“濒死”状态下创造的空间循环一次次地去拯救她。
最终,威尔史蒂文森找到艾拉自杀的真正原因,在海滩上救下险些遇难的她的儿子,使艾拉彻底摆脱自杀念头……——情人圆满团员……
如果是来这部电影寻找答案,或者非常追求严谨的故事情节,那这部电影一定不会满足你的需求。
有一种看电影的方式是深深的投入到影片氛围中,在沉浸中去体验每一个情节,然后自然的跟随其转折,而这方法太适合这部片子了,影片最开头便有强烈带入感,在1个半小时的沉浸中多次被感动,也欣赏男主与女主之间开篇与结尾处对话的深度。
科学本来就在一步步探索未知,所以看片过程也并没有像诸多影评提到因没有得到关于来世的确切答案而感到失望。
而现在写影评时再去回想观影时那种莫名的感动,才真正体悟到这部片子的主题其实是如果离开这个世界前,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爱与关怀,去弥补一生中因漠视导致的失去至亲之痛。
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或者无数次的重复,人们会选择爱、看见,又说回心理分析的口头禅了,看见即是爱。
如果死亡不再是终结,而是新的生命的开始,你会如何看待死亡。
因为,我们无法得知死后的世界,所以我们害怕死亡。
因为这种未知,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发明了宗教,东方的阎罗殿,西方的地狱。
它们都用轮回说,给我们规定了来世,并且规训我们的当下,善带你通向极乐,恶拽你入极苦。
无论如何,我们的来世无法在于当世发生关系。
我们总会忘掉当下,东方文化发明了孟婆汤,饮下即刻忘掉所有红尘俗事;西方发明了灵魂异世界,两个世界永远无法重合。
如果人类发明了一个机器,可以探索来生,发现死亡不过是人类肉体的消亡,但精神可以去到来生,哪你会如何看待死亡?
如何选择生死?
这部由罗伯特雷德福和鲁妮玛拉的出演的新片的《发现》(The Discovery),就切中了这个颇为宏达的终极命题。
生死不光是科学问题,对于具有智慧,精神世界发达的人类来说,生死是一个哲学问题。
而电影本就是一种哲学情景。
哲学是关于矛盾,关于断裂的理论。
哲学化解矛盾,缝合断裂;换句话说,哲学制造综合,在断裂之处创造一种新的综合,在原本的差异处建构联系。
无疑生与死就是最大的一组矛盾,生于死之间,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具有无法联系的断裂缝隙。
生与死永远无法在当世完成联系。
令人欣慰的是,电影作为哲学的一种情景,却可以超越其他艺术形式,或者科学形式,创造生与死的新联系。
电影本就是围绕存在和显现关系而形成的誖伦。
电影的问题,就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电影既有复制现实的可能,也含有这个复制品完全虚构的维度。
新片《发现》就在对于现实世界的复制和虚构中,完成了对于生与死,生命意义的一次探寻。
影片一开始,就是拉开了叙事的鸿沟,制造了断裂和矛盾。
罗伯特饰演了发现死后世界的科学家。
他的发明证明了人类在死亡后,脑电波依然活跃,人类可以脱离当下的肉体,去到来生的世界。
这个发现被公布后,世界出现了大波自杀潮。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市民还是政客,都忙着去死。
主持人说,这是人类即发现新大陆,登陆月球后的第三次伟大发现。
随后,她追问,面对大波自杀潮,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对此负责。
罗伯特坚定的回答,不会!
就在这时,摄影师在感谢完罗伯特后,当场举枪自杀。
全场哗然,罗伯特神态僵硬,在眼中,我们看出了他的动摇。
影片的故事视角随后被拉到了一艘只有两个人的海船上。
男主角杰森和女主角鲁妮玛拉在船上相遇。
故事由此开始。
原来杰森正是罗伯特的儿子,他听说父亲又有了新的发现,于是赶回家。
他明显对玛拉有好感,在床上她痛斥自杀行为的泛滥,可在下一个场景,杰森却偶遇正准备再大海中溺亡的玛拉。
他果断救下玛拉,并带其前往了父亲的驻地。
这个私人领域不光是父亲发现来生的研究场所,还是收留自杀未遂者的疗养地。
父亲的新发型是可以用机器,以视觉的方式,让人们看到死去人的脑电波形态,由此也许可以证明,死后的人,到底去了那里,那个来生究竟是什么模样。
疗养所的人都在等待博士的发现,他们太希望看到来生的世界。
但,男主杰森对此是反感的,他认为父亲应该对死去的人负责人,是他的发现导致了世界自杀潮的出现。
《发现》需要观众的耐心,前面所有的叙事都是为了高潮的铺垫,影片的主控思想非常隐蔽,一直到最后才悄然缝合。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死亡的人都是因为对于现实的遗憾。
来生是他们的后悔药,所有一批人选择以死亡的方式,追求新生,弥补当下的遗憾。
罗伯特为什么要发明这个机器?
杰森为什么方案这部机器。
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心病,罗伯特的妻子,杰森的母亲,她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
而其自杀的原因是罗伯特沉迷科学研究而忽视了她的存在。
那晚,妻子和平常一样希望寻得关注,但罗伯特继续沉迷于研究,妻子冷静的上楼,在浴缸里溺死了自己。
杰森无法面对,选择了离家出走,而父亲开始了探寻来生的发现。
罗伯特的目的很简单,他无法释怀妻子的自杀,通过来生的探寻,他希望找到妻子死亡后的去处,一边是想询问她为何选择抛下她死亡,一边是为了和她团聚。
玛拉选择在海边溺亡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的一不留意,让在海边玩耍的儿子遭遇了溺亡,丧子之痛让她无法走出当世精神的困境,她同样希望在来生寻求改变。
在新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死去人的来生其实并不是真的所谓新生,而是对当下世界的一种再造。
他们发现死去的被研究者,希望通过来生弥补当初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过错。
由此,罗伯特也通过死亡见到了妻子,在来生中,他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在那个关键的当晚,选择了和妻子来场烛光晚餐,他叫住了准备上楼的妻子,给了她一个久违的拥抱。
罗伯特和其他人对于这个研究结果,感到极度震惊。
因为,这个来生更加可怕,它宣布人类可以跨越时间的维度,弥补过去的遗憾,引发未来的改变。
这个所谓的来生无疑将导致更多的人选择自杀。
死亡由此变成了一种奖励,变成了一种对于当下自我无足轻重的选择。
人们可能因为一点的不满足,稍微的遗憾,就会选择自杀,寻求改变,弥补当下。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有着太多的遗憾,无法弥补的亲情,失落的爱情,惋惜的友情,我们短暂的当下,有着无数的遗憾和不可追寻。
当死亡成为他们的希望时,自我了解就会成为他们新的圣经。
所以,罗伯特选择毁灭机器,就在他即将宣布这个消息是,杀死亲人,前来寻求庇护的女子枪杀了玛拉。
爱上玛拉的杰森一改排斥态度,选择使用机器,自杀后去到来生,寻求改变。
影片《发现》在这里埋下了一个巨大的故事伏笔,原来一开始的两人在游船上的相遇已经不是第一次。
杰森和玛拉早就认识,爱上玛拉的杰森,一次次去到来生想要改变寻死的玛拉,可总是失败。
来生不是未来,而是关照当下,是在某个选择的关键节点时,当我们做出另外一个选择时,人生走向另一种可能的来生世界。
比如,当我们面对两份爱情时,我选择其中一个人,都将对来生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们的来生是我们对于当下众多平行世界我的一次体验。
最后杰森能够拯救寻死的玛拉吗?
他们的关系又该如何结尾呢?
来生真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吗?
《发现》以建构时间的方式,让神性或理性,以纯粹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但同时,它也是理性的,影片将主控思想死死的锁在了珍惜当下的围城中。
不要期待死亡的改变,而是在活着的时刻尽量体验人生,让我们在亲情爱情中少一些遗憾。
爱是对死亡的反抗,爱是奇迹在存在中的降临,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当下的事件拯救爱。
所以,化解矛盾,弥补生与死的裂痕,也许不需要来生。
用力在当下,接受事实,去权力保持距离,果断的做出决定,让我们在生活中存在,感知真正的生活。
这是一部科幻电影,而剧情呢,看起来好像不太有新意,类似《恐怖游轮》和《蝴蝶效应》一般。
影片前面大半部分都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你压根就无法看出来这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电影,或许你根本无法发现它想讲叙的是一个多维世界多维空间的故事。
男主老爸研究发现了一个结论——人死亡以后会去往来生。
然后许多人知道了这个建议以后,就想要自杀,去往来生。
但是男主却对他老爸的研究持有怀疑态度,他坐船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女主艾拉。
邂逅了女主以后,男女主之间就互相产生了爱意。
后来男主在海边碰到要自杀的女主,然后男主将女主救回,带她回来了他老爸开的收留想要自杀人的研究所。
原来男主老爸还并未研究透彻究竟人是否有来生,但是他发明了一部机器,可以让人在临近死亡的时候,看到来生的场景。
但是他们想先找一个死人做实验,于是他们从殡仪馆偷出来了一个尸体,但是在做实验的时候,男主偷偷地破坏了实验的机器,让众人以为实验没有成功。
后来男主偷偷一个人回去实验室,将机器修好了以后,却发现显示器上出线了惊人的一幕,居然真的有记忆。
然后他顺着记忆去寻找,发现真的记忆中的那个医院。
后来他偷偷将结论告诉女主,女主却告诉他,记忆画面中的那个人并不完全与现实中的这个男人契合。
后来他们沿着记忆中的场景,找到了这个男人的姐姐,这个男人的姐姐却告诉他,并没有发生过画面中的场景。
后来男主老爸,为了证明自己的机器没有坏,拿自己进行实验,结果他们共同研究出结论,原来人在死亡的时候,并没有死亡,只是会回到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后悔的那一个时刻,会去改变自己曾经因为疏忽或者大意没有做的事情。
就当男主老爸想将这个结论宣告于世的时候,之前被赶出去的女人却为了回来,开枪杀死了女主。
绝望的男主跑到实验室,将自己连上机器,发现自己回到了当初来得时候碰到艾拉的那个船上,原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回到这个场景之中了,每次男主死亡的时候,他都会回到这里,想到这里来改变艾拉死亡的命运。
于是他每次都没有成功,于是就陷入了死循环。
最后一次,他回到了海边,救回了艾拉的儿子,然后全剧就终了。
老实说,这并不是一部很吸引人的电影,全面太长时间的平铺直叙,后来的十几分钟开始反转,看完以后,才让人明白,哦,原来电影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原来人死亡了以后,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会回到自己一直以来后悔想要去改变自己的那个时刻,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人生终究是不完美的,不管你怎么改变,终究有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我觉得这与其说是一部科幻电影,倒不如说是一部思考人生的电影,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遗憾有太多太多,总会在不经意的某一刻,就做了很多错误的,足以让你后悔一生的决定。
我们总是不断地想回到那个时刻,想回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弥补自己的遗憾,电影里我们可以通过死亡的方式,但是现实呢?
或许电影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表,但实则是在警醒我们,要珍惜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做好每一个选择,尽量不给自己留有遗憾吧,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可能通过电影中的方式去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
虽然我并不完全相信前世今生这理论。
但这部电影的脑洞真的是让我很是感慨。
之前看到有评论说电影没有说清生命的意义,我却觉得并不是这样。
它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你存在的每一世,经历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平行的。
你的生命存在着无数平行不矛盾的意义。
珍惜这一世也好,厌弃也罢。
无论是选择努力活下去还是选择追随来世否认今生,这些都是平行世界中无数个你的标准式存在。
那这么说什么才是生命该有的意义呢?
按照属于你这一世的剧本走下去,尊重你当下的性格,当下的经历,当下的生长环境,做这个世界最典型的你。
和谁的纠葛,与谁的矛盾,多少纠结懊恼期盼后悔,是当下的你或许该经历的,或许不该经历的。
也许真的有一种力,可以改变时空方向,让本来平行的 相交。
《爱有来世》,一个关于来世的传说被科学证实,然后引发大规模嫌弃本世的人自杀去迎接来世。
平行宇宙概念的科幻片,有点类似《彗星来临的夜晚》那种文艺软科幻,细思极恐的那种,通过这种方式来追寻属于自己的已经失去的爱情,还是孤独捣的鬼,很多时候失去的未必只有爱情,蛮不错的电影,只是叙事的琐碎拖延化降低了观影乐趣,导演的后期控制力有些松散。
虽然,的确,也许,真的。
有那么一些瑕疵,可我还是决定在四颗星的基础上加一颗。
五星好评👍👍👍👍 有人把这部电影和《恐怖游轮》对比,诚然,我没看过这一部,可是我确实知道一些细节——最吸引观众的细节。
《The Discovery》和它都有反反复复“重复”主角自己生命的情节。
这一点,我认为只是相像而已,毕竟两部电影的立意不同。
有人说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虎头蛇尾的来世之旅,不然。
反而,这部电影的设定很好,那些亟待证明的理论,也许是现实,也许只是我们美好的幻想。
现实与幻想总是对立排斥的,不是吗?
我们究竟陷入那loop多久了?
最后,男主/我们是否已经/能够找到那个loophole?
蛋!
其实就是平行宇宙的事。
来世,是我们想要弥补或改正现在生活的 另一个生活空间
私人五星系列
搞得很深奥的样子,男主父亲说有来世,好多人自杀,男主父亲继续偷偷研究来世,男主就觉得这样搞得大家都自杀这样很不对,一直要阻止,然后到底录像是来世还是记忆还是另一个次元什么的乱七八糟的也讲不清楚,最后又要把机器毁掉,但是女主死了男主又去用机器,之后乱七八糟的看不懂
一言难尽····
投海那里看着都冷死演员辛苦了
节奏不是很好(。开场设定给的不错 但是逐渐想加进更多“意识”话题中的所有元素 比例就不对了 到最后慢慢揭晓记忆与潜意识 平行时空与隐藏多元 也没能讲出最说服人的理性理论 只留下常见的 抖一个“爱”出来就好了 但这真是很容易上钩的一套啊 这一层面想要做的改变与弥补如果真的能在另一处圆满
还是花点钱请芬查来弄吧 鲁尼马拉也不是万灵药 宋德伯格都得 如斯中文译名真是如今大陆文脉早毒断啊 just watch the unwatchable 一如夜行动物
没有看(讲)明白,“来世”到底是有来世,还是只是幻觉。
没意思,老一套第六感小岛惊魂的套路。
铺垫这么久,居然仓促结尾了。。。两星半
netflix大法好
设定完成度不高,后面有些糊弄了
讲的啥子玩意儿……记忆穿越?算了吧……
三星半,首先画风是我比较喜欢的那种,清冷、干净,稍微有一点阴郁,整个故事不仅探讨来世,更有一些形而上的主题,时间的线性、平行宇宙、轮回、潜意识等等,宇宙观不可谓不宏大,但最终也并没有揭开来世之谜,展现出的效果倒更像是罗拉快跑之类的时间循环,说实话虽然有些意思,但还是略感失望的。
并没有什么新意,炒现饭~
妈的 死了也不是一了百了 我好累
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编剧会讲故事但涉及到关键问题他就只做了几张逻辑不互通的截图,无论是他不敢还是没能力,我感受到的只有——死后的脑部活动就是纠结在生平最重大的遗憾上
很慢,前面若有似无的联系让我总是走神,如果没有 Rooney Mara 恐怕看不下去。捕捉脑电波的设施简直是简单粗暴,我心里的弹幕就是“你这是在逗我吗”,还有“您愚蠢而忠实的仆人 Toby 已上线”,最后发现这整个还是 Will 的回忆 Loop 就觉得心累,尽管这一切都为了救孩子,我还是希望电影快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