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他很多好几部片子,血色浪漫,蓝宇,还有最近的保持通话,但是,喜欢他,从这部开始,或许,下一部片子,依旧还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这里面的他,忘不掉了
舒淇和刘烨演的真的都不错!
那时期,我们这些80后都没经历过!
可能看得时候有些不太理解,但是主人公之间细腻的感情让人心酸!
最后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舒淇没有追上车,刘烨没有故意丢下包,那一切也就都不会发生!
人生就是这样,你也许不清楚,现在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也许下一秒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美人草主演:刘烨(刘思蒙)舒淇(叶星雨)有一句话说得好:美人如花,命如草。
或许吧,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年代。
一个美国朋友推荐我看这部电影《美人草》,还说女主角有着very beautiful lips.他把剧照发来,我就知道是舒淇了。
我理解西方朋友喜欢偏厚的女性嘴唇,因为觉得那很性感很妩媚,简单的一张一合间有着无尽的韵味。
不过话说回来,舒淇在这部戏里真是尤其漂亮。
男主角是刘烨,他天生适合于演那种张狂而略带风流的角色。
乍一看像是很粗糙的国产电影。
动乱的年代,不够清晰的画质,暗淡的色彩。
在一客回乡的公车上,叶星雨遇上刘思蒙,就像所有爱情故事里的男女一样,他们相爱了。
最初是默默地,然后是坦白的、激烈的。
袁定国与星雨青梅竹马的恋情,抵不过刘思蒙一句坦白的恭维、一个坏坏的眼神。
爱情的最初往往不是细水长流不是日久生情,它往往卷裹着一股破坏一切的热力,而至于天长地久之类的神话,那是以后的事情。
多年以后,世事变迁,往日情事也早已烟消云散。
这对相爱的人终因一个误会而劳燕分飞,叶星雨和袁定国没有悬念地结婚,生子,平淡地过着日子。
直到二十九年后定国在病床前,才道出多少年前自己曾经导致的那场误会。
他说,他想得到她,想和她在一起,他始终不后悔。
星雨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擦去他额上的汗。
还能怎么样呢?
事已至此了。
或许,她早就该接受他们的命运,他们注定不能在一起。
当他们再次邂逅在曾经的老地方,彼此都愣了一愣。
戏剧性地,一如当年,身边又走过几个僧僧侣侣。
记得那时刘思蒙抓住一个和尚问他,看他俩之间有没有情缘?
和尚说:有缘是缘,无怨也是缘。
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
如今,他们懂了吗?
这一对被命运捉弄的男女,彼此看着对方的眼睛,却仿佛看不到尽头,仿佛之间隔着无数岁月的光阴和飞尘,那是怎样也无法穿越的距离啊。
不是没有情缘的,只是这情,这缘,来得太让人扼腕叹息了。
电影的最后一幕更是绝妙的一笔。
镜头回到当年叶星雨赶公车的画面,可是她最终没有赶上。
公车顶上仍然坐着刘思蒙,他身边也仍然有着行李,他仍然可以把行李扔下来让司机师傅停车。
然后是他们的相识、相恋、相互错过和离别、是悔恨和遗憾……可是不知怎么,他没有。
或许是没有想到,或许是不太情愿,他只是愣愣地、傻傻地看着那个压着麻花辫子的漂亮姑娘离自己越来越远。
很快,他又可以开始惬意地欣赏山间的景色。
他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她也不知道,除了那辆车之外。
他们都不知道在自己的生命里,有什么东西被轻轻悄悄、不动声色地改变了。
也或许,什么都没有改变,而那场意外的相遇,才是真正的改变?
试想,如果当初没有相遇,和多少年后这样的遗憾终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结局是一样的,可区别就在于,他们本可以安然度一生,如今却注定悔恨,注定了黯然神伤,空欢喜。
谁知道呢,没有意外或许就没有人生。
或许这样的偶然性,不仅之于爱情,之于人生,也完全同样适用。
就好像我今天看琼瑶的小说《船》。
杜家全家人的凄惨下场,很可能就为了成全当年可欣和纪远的恋情。
杜嘉文好赌完全是因为没能对可欣忘情,而对湘怡又实在产生不了好感。
他的赌把全家都害惨了,且直接导致其父心脏病突发之后的死亡,以及湘怡绝望之下的自杀。
然后,他自己因为愤怒与赌友大打出手,自己也当场身亡。
杜嘉文父亲的过早死亡,也使得可欣的母亲失去与他再续前缘的最后机会。
这么多事情的发生,而距离当年可欣和纪远的初识,连十年都不到!
谁能说得清?
如果他们不相识,不相恋,如果可欣和嘉文顺理成章地结婚,湘怡嫁给一个有钱的中年人,纪远继续过他的逍遥日子。
如果这样,这一切十有八九都不会发生,只是这世上,注定会少了一份轰轰烈烈至情至性的爱情。
谁说得清?
就好像倾城之恋,或许就为了一个白流苏,整个香港城覆灭了。
爱情,你懂了吗?
人生,你懂了吗?
Anyway,《美人草》也许是个不错的尝试。
《美人草》这个名字对女性是很有吸引力的,至少我在看电影之前,一直对这个有着动人名字的植物有所期待,但是一直到看完全片,也丝毫不关植物的事。
豆瓣前面的几篇影评中有一片提到了美人草的寓意:在金沙江两岸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一是定情,一是分手。
是小说原作者的说法,应是可靠的。
但是既然关于美人草的情节没有出现在电影里,却仍然用来做了电影的片名,我想导演的意图大概是,既代表定情也代表分手的美人草,同时具备了有情与无情的含义,正如电影中的点题之语:有缘是缘,无缘亦是缘,有情是情,无情亦是情。
只是这个弯也绕得太大了一点。
主人公的爱情,包括两人之间爱情的主要阻力,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色彩,人人高喊着革命口号,爱情要打着革命友谊的旗号,少年们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只能转换成暴力,所以五连的那些男孩子们为了一次纠纷总是孜孜不倦地策划械斗,不教训刘思蒙誓不罢休,这样有些执拗甚至荒谬地小题大做,也就不是难么难理解了。
两人在铁轨上遇见一个护送麻风病人的高僧,刘思蒙急切地叫住高僧问道:“大师,你看我们两个有没有情缘?
”站在面前的男孩飞扬跳脱,潇洒不羁,女孩目光含情但又忧虑重重,却是一样地希望指点。
面对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我相信大师一眼便已看到了这对小儿女的将来,给了答案,但是不过十几岁,未经历人事的刘思蒙哪里会懂得其中深意。
其实刘思蒙想问的是两人会不会有结果,而佛家向来通透:一切终将成空,何必非要结果?
所以大师不会给出实质性的指点,爱或者不爱?
而真正陷入情爱的人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指点?
敬小慎微,循规蹈矩如叶星雨,也会在刘思蒙给她送申请回城的表格是,突兀地抱住了她,释放并点燃了彼此被压抑的情欲。
甜蜜的爱情才刚刚开始,就被袁定国的离间计破坏了。
但其实这样的离间计使得并不高明,明眼人一看便知端的,何况刘思蒙那么聪明的人?
袁定国是叶星雨的男朋友,他的传讯岂可轻信?
那个雨夜挨了打,叶星雨冲出来哭喊着阻止众人,他却仍然以为是叶星雨骗了他。
即便陷入爱情的心总是格外脆弱,他当时被愤怒和伤害冲昏了头脑,但这其间的点点曲折,又何须几十年才能看透?
他对叶星雨是否当真就到刻骨铭心的程度?
如果是,以他的性格,没有人可以拦得住他回城后去找她。
电影对刘思蒙日后的际遇没有多作交代,只言片语间透露出他出国了,成了画家。
比之叶星雨的平淡人生,这一条路显然要煊赫得多。
刘思蒙这样一个人物,注定了是要远走高飞。
不知他的际遇是否和时代有关,也不知他在面对选择时,是否也有无奈,但可以肯定的是,趁着对叶星雨余怒未息,爱情被有意地抛弃了。
而叶星雨呢?
有美丽女孩的矜持和骄傲,被误解亦不多做解释:那样全心全意待你,不顾一切地把第一次给了你,怎可这般疑我?
她只是去找了小孩,要他转告刘思蒙:“我要走了。
”照顾父亲的责任虽是那样轻描淡写地被提起,但远比看上去要沉重得多。
当陷入热恋,她也许有一刹那的逃离,想着与刘思蒙厮守在湿热的雨林里,负疚地享受着爱情也是可以的,但当有契机破坏了这爱情,让她能够回去侍奉父亲尽孝,刚好是自己一开始想要的结果,有什么理由拒绝?
年轻气盛的孩子,很容易因为许多其他因素放弃爱情,比如刘思蒙之于前途,叶星雨之于责任。
我想她一开始便知和刘思蒙不会有任何结果,她的献身,有飞蛾扑火的意味:燃烧一次,而后归于平淡吧。
自此后平淡的岁月,两人再无交集。
几年后,袁定国回来找她,两人结婚了,电影里节奏很快,一笔带过,就仿似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过。
只是两人都轻估了激情的影响力。
十余年后,刘思蒙还是不能忘怀初恋,而接到电话的叶星雨再一次为爱疯狂了:马上回家,换了最漂亮的裙子去见他。
只是下车时,车轮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裙边,贴着小腿,沾满泥泞,狼狈不堪的她又折了回去。
激情毕竟是脆弱的。
回到家,丈夫和女儿都已睡下,她轻轻地握住丈夫的手,说:“定国,我回来了。
”关于袁定国这个人物,很多人不喜欢,觉得他是讨厌的第三者,破坏别人感情的卑鄙小人。
从两情相悦这个角度来说,他算是第三者,但从先来后到的角度,刘思蒙才是第三者,所以施点手段,击退第三者保卫自己的爱情并没有什么错。
他临死前才对叶星雨吐露是自己传假信,让他们生了嫌隙,他说:“我觉得只有我能给你幸福。
”叶星雨还是淡淡地笑了笑,什么都没说。
其实她和刘思蒙早就知道了。
袁定国是对的,只有他能给叶星雨幸福,世俗的,平淡的幸福。
叶星雨一定非常清楚这一点,只是没有料到呵,一次燃烧后余烬的轻烟,竟幽幽袅袅地伴随了余生。
几十年后,两人宿命地在铁轨上重逢了,高僧带着三个人再次走了过去,不再是头面蒙得严严实实的麻风病人了。
两人无言,没有必要再叫住高僧了,几十年前的那几句偈语,经过了几十年的思念,终于懂了。
正如《红楼梦曲.枉凝眉》中唱道的: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结尾处设想若当年刘思蒙一年之差没把包扔下来迫使司机停车,那么两人就不会因为这段无情也是情的情缘郁郁一生了。
人到暮年,面对遗憾,不免感叹:早知春梦终成空,何若当初不相逢?
但若是当年的刘思蒙和叶星雨,凭着青春期的无畏,还是会选择遇见彼此的。
前天看了一部电影《美人草》,舒淇和刘烨主演的,结局与我预期的完全不同,从头至尾我也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何这部电影要以美人草命名,总觉得有些牵强,不过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演员演技及拍摄效果来说,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03年的影片,讲述的文革时期的故事,多少会唤醒那份怀旧感。
舒淇的星雨形象与一贯的摩登不同,装束和服装都脱不开那个时代固有的朴素和单调,但骨子流露出的小子情调注定她不属于那个圈子;刘烨扮演的刘思蒙倒是很像他一贯的风格,吊儿郎当却不失认真睿智,而且他对美、对理想的认知与《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如出一辙。
星雨和刘思蒙应该属于一见钟情型,星雨和定国是青梅竹马型,星雨由于种种因素最终没有和思蒙修得正果,而定国不计前嫌终抱得美人归。
其实星雨不是没有机会回到刘思蒙身边的,一次他在北京办画展,偷空跑回云南,当时吓着倾盆大雨,下班后的星雨急急忙忙地换上连衣裙赴约,她的谎言并没有瞒得住定国,只是定国没有阻拦。
三个当事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对待这次相约。
星雨乘出租车赶到那个路口,远远地在车窗看到撑伞的刘思蒙,酝酿了情绪,她打开车门下了车,可事情就是这么巧,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溅起的污水弄脏了她裙子的下摆。
她看着污迹斑斑的裙摆,犹豫了一会儿,又回到车上。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很担心,不停地说,你不会因为这个回去吧,别啊,别啊。
可她还是回去了,透过后窗看刘烨的影子。
如果她的裙子没有被溅脏,她会和刘思蒙私奔吗?
如果是这样后面的故事会怎样,两个相恋的人被相思苦苦煎熬了数十年,现在走到一起还会找到当年的感觉吗?
当年的爱情经过了时光的冲刷,依旧如新吗?
星雨究竟担心什么才没有去找刘思蒙,仅仅怕弄脏的裙摆打破昔日爱人的完美印象吗?
这个细节以后一直未被提起,哪怕几近花甲,定国去世,两人重续前缘,刘思蒙也没有提及。
这个细节成了一个谜,或许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
他拿着回城的介绍信在教室门口堵住她,他说“你不是要回家吗?
这是介绍信,你填上就可以了”她一把抱住他他愣住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然后,生涩带些激动的吻住她他们的爱情,终于重合在了一起我真希望,时光就此停住,不要再往前走这样,就不会有以后的错过,半生的思念晃然记得,《半生缘》里曼祯对着十四年未见的世钧轻声的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一错过,就是一生。
是什么时候爱上的呢?
不记得了,当爱情降临的时候我们总是试图去寻找一个起源,是因为什么而爱上的呢?
多半是想不起来却己经在心里了他丝毫不羞涩的大声说“我叫刘思蒙,你呢”“叶星雨”他对她的喜欢丝毫不做作,丝毫不隐藏,他就那样站在那,一脸的真诚,一脸的嬉皮笑脸,一脸的玩世不恭,却又一脸的虔诚。
他拦住那个和尚,固执的问“你看我们俩个是否有情缘”无缘也是缘,无情也是情一语却是道尽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星雨最终还是嫁作人妇,定国真是个好丈夫,看着他抱着女儿坐在桌前画着画而星雨坐在旁边的时候,真的是一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绝美画面。
如果是星雨和思蒙在一起呢?
如果这是星雨和思蒙的家庭和孩子呢?
我想,思蒙一定是个顽皮的爸爸,他会让孩子骑坐在他的脖子上然后奔跑,让孩子的笑声像风铃一样摇曳,星雨一定会微笑的跟在后面,一边愠怒却一边微笑。
可这只是想象。
若非死别,绝不生离这终归是一个大多数人做不到的美好爱情梦想嘉嘉,究竟,这世间我们能抓住什么呀
前言五一在家。
某天一早打开电视,发现央视电影频道在放《美人草》,在此之前,只是听说过其名字,只是知道一向以性感女神著称的舒淇在这部片子里突破自我饰演了个女知青。
不过只看了一遍,就给我留下无数的思考。
可以说,这是一部在我生命中让我思考最多又使我难以入睡的片子(也许是唯一一部)。
于是决定写影评的时候一定要写这部,但寻碟的历程却十分艰辛,校园外的地摊上没有,害得我专程跑到夫子庙去淘,在问过了十家店后终于觅得这张VCD,珍贵得很。
先把剧情简要介绍一下。
1974年夏天云南,昆明知青叶星雨(舒淇饰)在探亲之后返回兵团连队的路上邂逅了让她一生难以忘怀的男人——大江对面的北京知青刘思蒙(刘烨饰)。
叶星雨青梅竹马的男朋友袁定国(房斌饰)是她所在连队的排长。
在红春坪的集市上袁定国和好友林山等人和刘思蒙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袁定国和林山都被打伤。
伤感而多情的叶星雨成为两个团知青武斗的导火索。
为了平息流血冲突,叶星雨过江找刘思蒙谈判,却陷入了一场感情的旋涡。
叶星雨将自己在袁定国面前保留了多年的初夜交给了刘思蒙。
然而幸福的天平并没有向两颗相恋的心倾斜。
下来我要把具体剧情、场景、画面和我对于电影艺术美、心理变化、人性美、爱情美的思考联系起来表述。
请各位看官一定要耐心,首先我可以保证,如果你能跟着我的思路,必定会得到一番洗脑的升华,如若觉得我在吹嘘,或者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那我劝你不要看下去了,我不是一个喜欢听到刺耳批评的人。
(一)影片首个场景是叶星雨到团里去申请回城指标。
起先我以为在整部影片中,这只是个由头而已,但后来意识到:团领导一句很关键的台词提醒了人们那个年代的背景,“申请病退回城是有一定规定:得有你家属所在地地区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家属所在的单位、街道、派出所的介绍信,还得有你申请人本人所在连队的介绍信。
……经过连里的民主讨论表决,再正式批准。
有啥不清楚的,尽管找组织,组织!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下乡。
我不希望把对那个年代的批评仅仅停留在政治黑暗或政策失误上,那是一个中国绝大多数人主动或者被动地犯着不道德错误的时代,而这所有的错误中对人危害后果最大的就是人们没有自由,哪怕你想做到最好,哪怕你努力,也没有用,人没有自己,人只是组织中的一个元素。
一个道德的社会应该让存活于其中的人们都有最基本的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如果一个组织不能保证其中的人有个人幸福的话,那么除非强力控制,组织中的人无可质疑地会存在离心力,如果没有,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被组织骗了。
文革中的社会是一个变形的社会,但其中的人却可以不及社会外在整体表现的如此变形,他还是可以尽力做好自己,当然这里不讨论这种努力的后果。
(二)第二个场景表述的是叶和刘思蒙爱情的发端。
晴朗的天空映衬下,一辆红色的长途客车行驶在云南那充溢着热带绿色气息的山间公路上,刘思蒙因为车内人满,坐在车顶,当他发现车后有没赶上车的姑娘在追着车狂跑的时候,先是喊司机停车,见不起效灵机一动把车顶上的行李往下扔,于是便有了他和叶的邂逅。
当刘思蒙的眼盯着叶星雨看的时候,我确信他喜欢上了这个女孩。
为什么?
很简单,是我喜欢上了她,而且我认为刘思蒙和我一样。
这也许应该当作玩笑话,但冥冥中感觉这就应该是“符号”所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
叶星雨扎了两条长长的辫子,搭在胸前,白色上衣兰色长裤,黑色布鞋,很端庄秀气,而那种娇小单薄的身材又使人顿生怜惜疼爱之意,更重要的是她内敛羞涩又不闭呆的微笑注定迷倒了观众。
演员的自身条件加上化妆师赋予她的特定造型引导观众得出这样的结论:叶星雨是美的。
当然,这种美并不单单在外貌,还会由表及里。
那我又为什么会认为刘思蒙和我一样呢?
不得不佩服,吕乐导演挑选了刘烨这样一个帅气、阳光、看起来很可靠的男人。
我丝毫不避讳看电影前对于刘烨已有的喜爱,那如果原先讨厌这名演员的人来看这个场景,他是否会想,刘思蒙又在打人家小女生的主意了。
但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无偏见地去看电影,而如若一个人十分讨厌其中的演员,这部电影他八成是不会观看的。
想到这里,又一个问题出现了,电影为什么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虚幻假设?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最好先考究一下其他的文学或艺术样式。
人们在读小说或看戏剧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去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但诗歌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了。
人们在看诗歌、读诗歌的时候会把诗歌当作了解作者实在心理感受的途径;在听别人读诗歌的时候,分两种情况,如果单是抒情诗,人们在意的是诗歌的内容和朗诵者的语气交汇出的效果,而除此之外的叙事诗更在目的上更接近于小说的讲述告知故事功能。
那为什么人们在接受外来的长篇叙事的时候会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呢?
深层的心理原因是这样的,人们在历经一个漫长的旅途时,有在“旅途”中寻找与自己相关事物的倾向,以便获得归属感。
这种倾向可以由很明显的事实证明:姚明加盟火箭队后,央视体育台始终在大批量地转播火箭的比赛,而当有些场次不转火箭而播其他队的比赛的时候,收视率立刻下降,而且比赛即时互动平台上始终也是和火箭有关的观众留言,为什么观众不关注其他队的比赛了呢?
正是由于这种相关性的缺失。
再比如,观看一场西甲比赛,虽然可能那家俱乐部和中国观众毫无关联,但中国球迷还是会习惯性地挑选比赛的其中一方当作自己的支持对象。
扯远了,回到刘思蒙的表白上来。
一个男人喜欢上一个女人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
三个月?
三天?
还是三秒呢?
之后有一幕戏,刘思蒙说,“我喜欢上你了,从那天你拿行李跑过来的时候起。
”有人可能说,这人也太滥情了,怎么能随随便便这么短时间就喜欢上别人呢?
那我要反问,多长时间算不短呢?
必须澄清一个事实,喜欢不等于爱。
刘思蒙把叶星雨接到车顶上同行时,剥香蕉给星雨吃,并主动搭话要认识她,他的有所行动而非“冷落不理”,表现出了自己对于叶星雨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我只能用兴趣,因为当一个人无法对另一个人做到他的概念中的“足够了解”的话,他无法说服自己爱上了另一个人。
当他因为介绍信有问题而被押下车的时候,最后用他深邃的眼神亲和地望着星雨,留下句话,“你知道吗?
你特别好看,不骗你。
”你特别好看。
刘思蒙没有继续说下去,如果再往下说的话,应该是“我很喜欢你”,但是没有说,他知道时机不成熟,只有当他进一步和叶星雨有了两次接触,他才说出口。
为什么时机不成熟?
我想在这部分讨论的时机也不成熟,后面到另一幕戏时再议,也好继续吸引读者眼球。
同样让我思考的是叶星雨此时对于刘思蒙的夸奖的态度。
她眼睛呆呆地定住,刘思蒙的直白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她可能会觉得刘思蒙这个人怪怪的,可能会对他感到难以适应。
从之后的一幕戏中,可以得知叶星雨对此事最真实的感受。
她和好友卫红在卧谈,卫红说,“你身边没人敢这么夸你吧(说她漂亮)”,但星雨却不自觉骄傲地说,“有人敢!
”当卫红追问是谁时,她又谨慎地不说出口,拉上帘子睡觉。
我想,尽管那时她不一定喜欢上了刘思蒙,但躺在床上的她,一定在想念着,不,是回忆着那个夸她的那个人的音容笑貌,怀着被夸的满足感和被承认的幸福。
(三)下来出场的人物是叶星雨的男朋友,袁定国,也是她所在排的排长。
他拉着牛车去接叶星雨。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的叶星雨还是喜欢着袁定国的。
她把从家里带来的蛋糕先拿给袁定国吃,说他“回到队里就吃不着了”,可袁定国的反映是“给大家伙留着吧,晚上还有会呢。
”她还向袁定国表示,“自己在家里很惦记你们”,袁定国不解风情地说,“咱们这个集体是该惦记”,叶星雨无奈地进一步点明,“我说我惦记你”,可袁定国却不着调地来了一句,“一会到了驻地,别忘了跟连里报到”。
袁定国的扮演者是房斌,并不出名,长相也一般,不过很正气,可以代表中国的正统男人,换句话说,长得很象党员。
对于袁定国的话语中表现出来的足够共产主义精神和对于叶星雨的亲切关怀,我表示钦佩,但不羡慕。
不好推敲到底袁定国是否能理解叶星雨的话语中表现出的对自己的情谊。
后面有幕戏,是排里的人在竹林里劳作,袁定国的卖力表现让我相信袁定国确实是个“过日子的人”,或者更准确些,是个“生活型好党员”。
经过了刘思蒙“大胆”、“直白”、“深情”的夸奖,在面对一个不懂爱情的榆木疙瘩时,此刻的叶星雨是否会想起那个阳光的刘思蒙呢?
那简直是一定的。
记得《一声叹息》刚选定演员的时候,引起了一些争议,说张国立扮演的那个中年男子有了外遇(刘蓓饰),但他的老婆却是比刘蓓漂亮的徐帆扮演的,拍出来弄得影迷很难理解。
幸好,这部片子没有本末倒置,刘烨的魅力比房斌强多了,也比较符合一般大众的审美眼光。
(四)下面一出戏更大的作用是引子。
刘思蒙手下的小喽罗“狗屁”在红春坪偷了二排司务长的公费,刘思蒙为保护“狗屁”,动手和二排的人打了起来,当叶星雨跑来劝架时,他马上停止了打斗,并向叶星雨所在的二排的人赔礼道歉。
袁定国很小器地拒绝了叶星雨对自己表示的关心,他肯定感到了刘思蒙是为了叶星雨才住手的,而当晚上林山叫嚣着要带着人去五连找刘思蒙算帐时,袁定国先是阻拦,但后来林山的话又激起了袁定国对于刘思蒙的嫉妒或是仇恨,他也跟着去了。
我在想,袁定国的这种行为是不美的。
他不去主动地向叶星雨表示自己的爱意,他表现出了仅仅是对于叶星雨的关心,那不是爱,而更接近哥哥对于妹妹的呵护;他还不允许别人向叶星雨表示爱意。
我想对袁定国说的是,既然你作为叶星雨的男朋友,你就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或者应该试图通过行动获得足够的信心让她一心一意跟着你,也就不必去担心别的男人对她有何企图。
与之对比,刘思蒙处理此次冲突的方法是让“狗屁”带叶星雨去找他,要对他讲清楚,第一次叶星雨没去;第一次没请去又请第二次,这一次叶星雨去了,叶星雨打的旗号是要说服刘思蒙去“承认错误”。
这时的叶星雨为什么敢于独自跟着“狗屁”去找刘思蒙?
最基本条件:刘思蒙是可靠的。
刘思蒙在这次见到叶星雨的时候对话很有意思。
“你跟他们说咱俩的事啦?
”“我是说别因为这件事影响咱们之间……”可叶星雨对此的回应是很绝对冷淡的,“我跟你之间有什么好影响的?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你刘思蒙对我有什么意思我不管,反正我对你是没有一点感情。
我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在叶星雨的脑子里斟酌,但我认为就算她是这样说,她脑里未必这么想,毕竟她在对比刘思蒙和袁定国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刘思蒙的好感,再说,如果她真的对刘思蒙一点感情都没有的话,她又怎么会只身来到幽秘的树林来劝降呢?
回到那句绝情的话,这让刘思蒙很受伤。
他试图通过轻松的语言进一步表达对叶星雨的感情,但被叶星雨一句话毙倒,此时刘思蒙只能用沉默来表示内心的悲伤、气愤和不满。
由于下雨,叶星雨第二天才离开,此时刘思蒙终于向叶星雨直接表白了。
“你们俩认识多长时间了?
”“快一辈子了。
”“青梅竹马啊。
那你们都不可能再喜欢别人了吧?
”“不可能”。
“可是我喜欢上你了。
自从你那天拿着行李跑过来开始。
”之后他们碰到一位僧人,刘思蒙希望僧人能告诉他们(刘思蒙和叶星雨)是否有缘,僧人的回答出乎意料:“有缘是缘,无缘也是缘;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
”这句高深难懂的话语我在此无力解读,只是感觉它象极了《红楼梦》里疯癫和尚念叨的《好了歌》,只是感觉电影的作者希望这句话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明显地看出叶星雨已经对刘思蒙有感觉了。
(五)袁定国知道了叶星雨和刘思蒙呆了一晚上很不放心,找她谈话。
之后林山提议让叶星雨做诱饵把刘思蒙引出来教训他。
叶星雨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在第三天红春坪的集市上佯装打刘思蒙实则让刘思蒙逃走。
感到歉意的叶星雨又去林子里找刘思蒙,没找到。
突如其来的好友卫红的死给叶星雨触动很大。
刘思蒙某天去找叶星雨给她回城介绍信,叶星雨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对于刘思蒙猛烈的爱情,把自己的初次给了刘思蒙。
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袁定国知道了这件事,他象一头受到羞辱的雄狮震怒了,他质问叶星雨,“从七岁到现在十四年,难道我还不如一个小偷吗?
为什么他可以我就不行?
”这段的结局最凸显的是叶星雨把自己的初夜给了刘思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首先,最基本条件:叶星雨爱上了刘思蒙。
这是唯一必要条件吗?
我想是的。
也许在那样一个封闭守旧的时代,叶星雨会顾忌到社会周遭环境对其的不利评价,但正是叶星雨的不顾忌,让我感到钦佩。
那为什么叶星雨没有把同样的机会给袁定国呢?
很显然,叶星雨和袁定国之间的感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他们青梅竹马,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但这种感情似乎更应该定位于亲情,兄妹之情,连友情都算不上。
袁定国想做的就是对叶星雨好,照顾好袁定国,但这是爱情吗?
有人说,袁定国和叶星雨那么多年了,而刘思蒙和叶星雨才认识多久,这样的结果不是对袁定国不公平吗?
打个比方来解答这个问题。
让一个人从七岁到二十一岁连吃十四年馒头,到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给他一顿米饭吃,他发现米饭和馒头虽然同样起充饥作用,但米饭比馒头好吃,他很自然地喜欢上了米饭,那你能讲米饭是不正当竞争吗?
你说米饭利用了那人吃馒头时间过长产生的腻烦感的弱点,那好,倒过来再看。
让一个人从七岁到二十一岁连吃十四年米饭,到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给他一顿馒头吃,他可能觉得馒头很新鲜,但由于馒头确实没米饭好吃,他下顿饭还是会选择米饭。
同样的道理,爱情的深浅与时间无关,爱情没有先来后到。
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促成了叶星雨的第一次呢?
从这件事情往回看。
一,卫红的死,生命如此轻易脆弱的消失让叶星雨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情的可贵,人只有珍惜好现在的生活而不要顾忌这顾忌那才能没有遗憾;二,对于刘思蒙的歉意,在红春坪虽然是为了帮助刘思蒙逃跑,但是确实是她给刘思蒙带来了麻烦。
这种歉意从她只身去林子找刘思蒙也可以看出来,她还在林子里发现了刘思蒙根据她的嘴型刻的木雕,她知道,刘思蒙真心爱着她;三,袁定国的表现,我丝毫不怀疑当刘思蒙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袁定国强的人在叶星雨的生命出现后,叶星雨看袁定国时的眼光更加挑剔了,而袁定国的表现实在让人难以恭维,小心眼地带着排里的人找刘思蒙算帐,这是多么不男人不理智的做法!
换句话说,袁定国的行为和外貌都是不美的。
对于袁定国的意见,并不仅仅限于此。
团里下来了回城指标,袁定国起初瞒着叶星雨没有告诉她;而到后来,袁定国虽然是排长,虽然他明明知道叶星雨很想回城去照顾独自在家的父亲,他还是仅仅表示,“我也会帮你的”。
帮自己的女朋友是他天经地义应该做的事情,还用说吗?
他应该尽力、尽全力去帮才是!
不过这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女朋友离他而去。
爱一个人,应该尽力去帮他做事,这是对的,但如果这件事情是把他送到月球上去,再也见不到,再也无法帮他,再也无法爱他,这件事情还该做吗?
后面继续讨论。
(六)袁定国出于极度的嫉妒,假借叶星雨的名义骗刘思蒙让他到二连道歉,而当刘思蒙雨夜来到二连后,遭到的却是一顿毒打。
刘思蒙误以为是叶星雨骗了他,再也不理她了。
通过民主选举,叶星雨回城了。
雷声轰鸣的夜见证了刘思蒙在狂风暴雨中遭受着袁定国一手导演的惨剧,见证了刘思蒙在对于生命绝望的时刻萌生的对于叶星雨的极端仇恨,尽管这只是个误会,一个致命的误会。
毛草屋里烈火般的情欲终究被倾盆的大雨浇灭。
刘思蒙藏了起来,为了自己的安全。
叶星雨在找他,希望他能听自己解释事情的真相,但是刘思蒙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
原本热恋的人被这样一个卑鄙的导演拆散了,当然要怪袁定国,但并非圆满的结局是否也有刘思蒙的过错呢?
他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听听叶星雨的解释呢?
归根结底,他并没有给叶星雨足够的信任,这也许就是“速食爱情”与生俱来的缺点。
燃烧起来轰轰烈烈,但却被暴风骤雨轻而易举地浇灭了,他们的爱情也没能逃出这个怪圈。
也许,他们还需要做很多。
(七)过了几年,袁定国也回到了他和叶星雨原先生活的城市。
他们结婚、生女、过日子。
又过了几年,从美回国举办画展的刘思蒙打电话给叶星雨要见面,叶星雨特地换了衣服去见刘思蒙,但最后关头她还是放弃了,回到了原本规律的生活节奏。
我不希望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毫无疑问,叶星雨始终爱着刘思蒙。
老天作弄、命运造化的结果却又使她和袁定国走到了一起。
她的选择正确吗?
没错,是刘思蒙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
那好,换一个话题,如果她最终和刘思蒙在一起,她是不是会更加幸福呢?
有人可能说,刘思蒙是个画家,还去了美国,要是叶星雨跟了他会衣食无忧,生活宽裕,当然会更加幸福了。
可如果我做个假设的话,上面的那句话就不成立了,袁定国是个画家,袁定国去了美国,那叶星雨又应该跟谁呢?
我认为叶星雨和刘思蒙在一起会更加幸福,但和刘思蒙的资产地位无关,而是因为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
不过我对自己的结论也没有底气,因为我实在无法解释清楚什么叫幸福。
曾经的中国民众在建国初期共产党的愚民政策下也认为自己很幸福,不过他们生活得却又是那么的贫困艰难;现今社会的国人更加理智更加富裕,但时时觉到的不满足感又在摧毁着脑中幸福的理想。
既然无法搞清,那我索性得出一个更干脆更美好的结论——只要一个人一辈子能和他相爱的人相守,那他就是幸福的,既然拥有了最爱的人,她便是他最大的财富,他还能向上帝奢求什么其他的呢?
(八)又过了一些年,袁定国病重,去世前他把骗刘思蒙的事情告诉了叶星雨。
在公祭的时候,叶星雨碰到了袁定国通知的刘思蒙。
他们再次相遇在雨天,相遇在那条曾经遇见过僧人的铁道。
二十九年过去了,又有僧人经过他们的面前,此时的他们想必都想起了那句话,“有缘是缘,无缘也是缘;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
”剧终,导演又给观众留下了新的思考。
同样是赶公车,而这次坐在车顶的刘思蒙没能帮叶星雨上车,那这段幸福而又痛苦的爱情还会诞生吗?
我不太喜欢袁定国这个角色,这种讨厌在剧终达到了顶点。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我从袁定国的临终遗言里看不出善来:“我骗了刘思蒙,这些人我一直都没对你说。
因为我妒忌,我想和你在一起。
我不后悔!
”袁定国尽管犯下了如此不道德的错误,但到临死他都没有反省自己的行为,没有忏悔。
他应该忏悔什么?
就象潘知常老师说的,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男人,以刘邦的胜利为起点,中国人开始遵循卑鄙的流氓行事作风。
只要结果是好的,只要最终我战胜了你,就像袁定国所说,只要我袁定国和叶星雨在一起而不是你刘思蒙和她在一起,我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出来,而不去想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道德,是否美。
袁定国应该忏悔的恰恰就是:虽然自己胜利了,但自己是流氓而不是英雄。
袁定国在此剧中是典型的中国正统男人形象,但也是不美形象的代表。
那谁是美的呢?
叶星雨?
如果没有刘思蒙的出现,叶星雨这一生可能连一次象模象样的爱情都没有,她很可能规规矩矩地守妇道,结婚生子,然后平淡地死去。
不过当刘思蒙的追求卷着缘分因素到来时,她学会了真爱,她利用自己的行动去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当刘思蒙误会她时,她也极力挽回他们之间的感情。
叶星雨是美的,但现实生活的残酷却让这样美的女子又轮回到原本的生活轨道上,证明了什么?
证明我们这个社会是不美的,就算再美的人也得不到美好的命运。
刘思蒙呢?
他敢于追求自己心爱的女人,不畏惧世俗的偏见和周围环境的不支持,他也是美的。
我相信,没有叶星雨的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也会出现李星雨,王星雨,但叶星雨却只有一个。
看这部戏,最大的遗憾就是他没能和叶星雨走到一起。
“有缘是缘,无缘也是缘;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
”佛家话语实难参透,不过道理大体还是懂的了。
逛豆瓣无意间翻到了《美人草》的页面,突然就记起某了下午在某种际遇下我曾看过这部片子。
那个下午……狠美好。
一直以来就对那个年代的电影特别感兴趣,刘烨一出场立马就让我想起了《血色浪漫》里的场景。
舒淇演下乡女知青居然还不错,如果给找个方言配音的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然她那港台腔总会让人从那个年代那种情景里飘出来。
电影的最后,叶星雨得知刘思蒙回国,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立马就回家打开衣柜穿上最美的裙子,年近中年却像一初恋少女。
那一刻,我曾以为美好会重来。
只是没想到,她冒雨打的去见到了当年的心上人在雨中独自撑着雨伞举目四望,车开过,她却没有下车……这一点,让我顿觉生活的可怕。
生活,毁灭了我们太多的东西。
关于此片,最难忘的是结尾——关于“如果重来一遍会怎样”、“如果当初没有相遇会怎样”的思考……片尾,叶恍如当年在追赶汽车,只是这一次刘没有给她扔行李,车也没有停,渐行渐远……看到这里,如梗在喉。
悠悠一念间,几个人的人生就被改写。
生活如此残酷,未来又那么不确定,也许能把握的只有今天。
片中开头那个僧人说“有缘是缘,无缘也是缘。
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
片尾,僧人再次出现,说了同样的话。
只是这一次时光已逝,情缘已了……留下的又会是什么。
这是一个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爱情故事,知青的背景注定了爱情的悲剧。
而一个漂亮并始终给观众一点疏离之感的女主人公——叶星雨,遭遇了所有女孩子都有可能面临的爱情困惑:是从小就爱慕待自己如兄长的青梅竹马,还是那个与自己周遭世界不同充满着未知刺激与新鲜的坏少年?
其实,在我看来,三人的关系很像女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大概叶星雨两者都爱过吧。
袁定国就像她的红玫瑰,在刘思蒙未出现前,袁定国一直都是叶星雨心中那个温柔可靠能站在他面前提她遮风挡雨的男人。
而刘思蒙则是白玫瑰,他符合无数少女对于爱情一切幻想,只是它美得不堪一击。
爱情本身其实混合了很多因素,形式本就无法墨守成规。
而袁定国也好,刘思蒙也好,他们对叶星雨的感情都是爱。
袁定国对叶星雨的爱,是被压抑在心中,被所受的教育与社会规则束缚的爱,他对于影片一开始叶星雨探病归来的那句“我惦记你”岂是真的不懂?
他只是不知如何回应也没办法回应。
他给不了她任何承诺,他的价值观告诉他时机还不成熟,他得等。
刘思蒙泽则完全相反,第一次见面对叶星雨殷勤的过分,还说出“你长得真好看”这样暧昧不清近似调戏的话。
在刘思蒙的处世哲学中大概没有“克制”二字,因为喜欢便死缠烂打的追了,所以后面也可以因为误会而轻而易举的言恨。
敢爱敢恨本就是刘思蒙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
结局的不同,只是两人性格的差异,而爱情是没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的。
袁定国在小树林中差点强奸叶星雨那段是我开始确定他是爱叶星雨的。
他远没有表面我们看起来那么淡定从容,他只是习惯克制。
一直压抑着感情的袁定国在得知叶星雨失身于刘思蒙时,男人的占有欲与嫉妒吞噬了他的理智,长期被压抑的欲终于喷薄而出。
爱情本就应该是有欲的,有与对方产生更亲密的肢体接触的渴望本就是爱情的寻常模样。
后来袁定国与叶星雨的婚姻生活中,爱情大概已经成为两人关系的底色,亲情与责任让他们的关系已不是爱情那么简单。
电影的最后,袁定国在病危之时,安排叶星雨与刘思蒙两人见面。
可见他一生其实都是带着叶星雨爱的是刘思蒙的痛苦与对叶星雨的愧对感情生活着。
可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叶星雨,是的,这也许很自私,但究其原因,我想也只能是太爱了吧。
刘思蒙对叶星雨的爱则太年轻太幼稚,除了自己对叶星雨的好感与喜欢,没有别的东西作支撑。
它太轻像是浮萍,经不起风吹雨打生活锤炼,最后只能是有缘无分了。
可是也刚好是因为他们的感情未能修成正果,反倒成了彼此心里永远的遗憾与最美的回忆。
他们爱情美的像艺术品,残缺的像是爱神维纳斯的断臂,让人无限遐想。
于他们来说,没有结果便是最美的结果。
但也因为太没有烟火气,所以叶星雨会在多年后精心打扮去见刘思蒙时,只因为裙子脏了而转身回家。
叶星雨明白,去了又如何呢?
只是打破了两人心中的美好罢了。
因此,世上没有纯粹的爱情。
纯粹的爱只是喜欢,爱情要比我们以为的复杂的多,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复杂,它无数种模样,才让世人将其抬入神坛,为其沉沦。
是冲着漂亮性感的舒淇和帅气忧郁的刘烨去看的的这片子。
况且导演吕乐还曾是老谋子的御用摄影师,画面质量有保证。
2004年是摄影师“摄而优则导”的一年,值得期待的还有顾长卫的《孔雀》,都是叙述特殊年代的故事。
而这种乱世传奇最合我的口味。
感觉自己骨子里有股不安分跃跃欲试,走路也会出神想心事,思绪飘到古代去。
整部片子充溢着浓浓的青春期伤痛在里面,郁积的压抑。
我一直觉得让爱情以纷乱年代的残酷青春表达出来最让人心动。
初恋的恍惚迷离、羞涩含蓄又狂野奔放的意味。
男人流血,女人流泪。
饱满的人性。
舒淇演的挺到位,单纯无辜又千回百转,看得到克制的欲望。
而戏里痞气又霸道的刘烨,是我中学时代喜欢的男生类型。
爱得浓烈恣肆,刚毅有力又温情,生命力蓬勃旺盛,是年轻英俊的兽,十分迷人。
糟糕的是片尾,那场人到中年的再度重逢,让整部影片落入窠臼,失去张力,走向平淡。
也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吕乐要讲述的是本原的生活。
只是作为艺术语言来看,这段戏让人泄气。
最迷人的爱情,就似美人草,盛放处也是凋谢时,如在刀尖上行走,如昙花般瞬间璀璨的绚烂,如夜空中偶遇的一场烟花,短暂浓烈,却足够一生的回味和感恩。
它只存在于记忆中或者幻想里。
永远不是真实。
有一天,我们终会接受相濡以沫、安稳平静的感情。
伤痕电影
黄金时代 陈清扬
多好的时代背景,只拍出这样的庸作。刘烨这点戏份拿影帝真是无语。
蛮青涩的爱情故事,整片的画面都很文艺,但故事叙述还是缺点火候,还有失败的造型,岁月变迁人物造型毫无沧桑感可言。
完全是为了想看看舒淇的这种风格
他俩还真挺搭啊。。。
知青时之长情事,且看舒淇村姑范。
真扯淡!
纯粹是看舒淇能不能演的了知青,不错的片子,结尾处理的很妙。
刘烨刘烨刘烨刘烨刘烨刘烨刘烨刘烨刘烨刘烨刘烨刘烨 舒淇的普通话。。。。
我常在想,今后与我共度余生,相敬如宾的人,或许不是让我能怦然心动的人。但是这样的生活,平淡,安定。
最后她还是没去见他
后来她生活去了。
没什么大印象的说……
披上文革时代的爱情剧,电影的好处就是不是完全真实。。。。
我还记得当年阿姨不让我租碟来看,说有好多不该看的。
然后,今年有了美人草第二部——不再让你孤单
什么结局来着?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