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飞宇的成名作是《玉米》系列,看似平静的笔触下尽是女性的残酷生存。
这一度成为了毕飞宇的一种风格,故事平和,不动声色,却满怀着浓烈的黑色意味。
在《推拿》中,毕飞宇展露出了作家的另一面,温暖的那一面。
故事的主人是一群人,一群以推拿作为工作的盲人。
他们的眼前是一片黑暗,人生却是五彩斑斓的。
值得一提的是,毕飞宇并不刻意地去放大或者缩小盲人生存的沉重,但是黑色不也是五彩斑斓中的一种颜色?
但与毕飞宇的前作们不同,《推拿》的整个故事是暖色系的,这是一群自尊、自重也自爱的人。
小说长于心理,影视则长于画面。
在电视剧版的《推拿》里,你不会看到小马独处时,那种汪洋恣肆的心理狂想曲,但你会看到小马本人,一个带着腼腆笑容的大男孩。
如果说小说与电视剧版有什么区别,看小马的故事就足够了。
毕飞宇在小马的身上,出格的使用了非叙事性的浓烈想象,小马的爱,他的困惑,关于嫂子的欲望,如此种种。
所有的想象都是不现实的,超脱的,但落实到了荧幕上,就变成了一个具体的人,在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中,在行动和语言里。
在小说里,最为精彩的是盲人们的心理描写,他们的自尊和自卑、自爱和自怜。
在毕飞宇的笔下,一位盲人推拿师在与同事、在与顾客们的交流中,时而切实功利,时而不切实际。
这其实正是小说的魅力,在平静的描述下,毕飞宇创造了一个包括但却超越了生活的精神世界。
从小说到电视剧,心理想象变少了,它们都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
务虚的精神世界则被落实到演员们的表演上。
濮存昕、张国强、刘威葳等人奉献了国产剧少有的群像表演,他们举手投足各有风格,但又出奇地保持了身为盲人的一贯性。
导演康洪雷显然是有意识地让人物以群像的方式来呈现,濮存昕依然是他的中年魅力男,张国强则选择了略微夸张的表演。
电视剧不同于小说,说到底,故事要依托于人物而存在。
在剧中,沙复明或者王泉们,都落实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
沙复明(濮存昕饰演)是《推拿》的灵魂人物,他固然是推拿院的老板,但更重要的身份则是带领人。
正是沙复明的业务和运营能力,才让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稳定的,不同于小说的点到即止,编剧陈枰大大扩展了沙复明的人生故事,一方面他是精明的老板,也是盲人们的主心骨;另一方面他不卑不亢的行事风格,让他不受限于自己身体的残疾,能和常人一般去追求事业和爱情。
剧中的王泉(张国强饰演)是串起故事的主线,他未必最出彩,但却最丰富。
烂俗一点说,这是个接地气的盲人。
不同于沙复明的理想化,王泉更像是个生活中的人。
他的喜怒哀乐,他与爱人(也是一位盲人)、家人、同事、老板的关系,他的善良、勤奋、踏实又带着小算计的性格,都更符合我们的想象。
这不是一部以奇治胜的剧,故事像是流水般平静或激烈,正是演员群体的妥帖,才使得这个故事成立。
盲人师傅们本来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倘若不以猎奇眼光去看待,他们的爱恨情仇也无非就是我们生活的鸡毛蒜皮。
在小说中,毕飞宇始终保持了一种平视角度,不是居高临下的猎奇或者挖掘,也不是一味拔高到仰视他们的奋斗不易。
这一种平视的立场,也被带到了电视剧里,你可以撇开他们的盲人身份,他就是讲述了一群人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如常人。
而一如常人这四个字,正是《推拿》从小说到电视剧不变的魂。
@新京报
2012年6月份,我去南京出差,办完事后顺道看望一个同学。
他跟我说的那个地铁站我记不清了。
好像是跟北京的一个地名一样,到了那里他跟我讲怎么走。
当时说的就是找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在那里上班,盲人按摩院。
他是个盲人按摩师,视力0.01,高二的时候开始视神经萎缩。
后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后来就退学治病了。
想想当时我们搞捐款、聚在一起给他打气、还煞有其事的说着以后我们上了班就算一个人拿出一点工资,也能够他的生活。
高三的时候他跟家人四处求医,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再知道他的消息,我已经在北京上班了,另外一个同学说他要来北京。
我们约好了一起吃饭。
后来才知道,他是和她的女朋友来北京考试的,一个盲人的什么证书。
他的女朋友全盲,没有光感。
小时候4、5岁的时候就全盲了。
就像电视里说的,想起他们的时候。
我总是唏嘘感慨,同情感油然而生。
也只是这样,过后我会投入自己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直到下一次的唏嘘。
当我走到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已经在等我。
我们先进去他们店里,坐下来寒暄起来,说说他什么时候回的家、家人老人身体好不好之类的。
过了一会,他媳妇下钟了。
她能径直的走到我们对面的沙发坐下。
对他们来说,熟悉的环境很重要。
她媳妇很热情,很开朗。
就像我前几年见得时候一样。
同学特意请了一下午假,等我,陪我。
并一定要晚上请我吃饭,我说我来请他,可以报销的。
他坚持认为到南京,应该他请。
我们坐在店里的沙发上聊天,等着吃晚饭。
我意识到,来的太匆忙,至少该带点礼物什么的。
就在门口买了好多樱桃,给她媳妇吃。
我们去了他们的休息室,半地下的。
很窄,格局跟电视里差不多。
就是桌子上多了电脑,基本上每人一台。
我当时就很诧异,他们要电脑干嘛。
更惊讶的是,基本上每人都有QQ。
后来,我们聊到结婚生子的事。
同学说他们要不了,我说为什么。
他说,两个人在南京挣的太少了,买不起房子。
最关键的是,他媳妇不敢生,害怕孩子和他们一样看不见。
知道现在我都没想好,应该怎样接她的话。
安慰?
鼓励?
我不知道也许是巧合吧,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南京。
还在金陵中学的附近。
我没有看原著小说,只是感觉这个电视剧很有诚意,很有诚意。
就像斜对面的按摩店里的一样,生活着
擅写女性心理的毕飞宇,其实是个挺黑暗的作家,享有盛名的《玉米》系列,最令人动容的是女性被命运碾压到谷底的激烈反弹。
毕飞宇的笔下似乎有一种乖戾之气无法消散,从行文到故事,都散发着一股狠劲。
在《推拿》里,毕飞宇呈现的却是一种和光同尘的状态。
《推拿》里也有缤纷的想象,铺陈到汪洋恣肆,但是更多的是踏实又温暖的现实。
《推拿》写的是一群自力更生,也自尊自爱的盲人群像,毕飞宇的笔毫无戾气,也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更多的是满满的温暖,带着敬意的平视。
毕飞宇笔下的盲人群像,性格斑斓,但又有一致的群体特点。
他们多数经历过触底的黑暗脆弱,才有不惧生活的坚强勇气;他们有微妙的自卑感,却又自尊自爱自强;他们乐于助人愿意释放善意,但也会好强不愿输人;他们维系感情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旦认准了又炽烈燃烧不管不顾。
盲人不好演,除了要模仿盲人的言行举止,更难的是演出那种略微矛盾的心理状态。
在《推拿》里,濮存昕、张国强、刘威葳等人的演技自不必说,就算缪俊杰这样的新生代演员,也稳重妥贴。
国产剧少看到成功的群像,《推拿》里的一群演员奉献了国产剧水准线之上的精彩表演,称得上是国产剧群像塑造的一个标杆。
文字擅长写心理,影像长于表现感触,好比缪俊杰饰演的小马。
在小说里,小马有着丰富的心理想象力,是脑中有小宇宙转动的青年,而在剧里,观众更容易被他的腼腆的笑容打动。
原著小说是心理,细腻的,耐咂摸的,电视剧则是坦率的,直观的,热烈的。
假如说小说《推拿》是在黑暗里写斑斓的心理,那么电视剧版则以明媚的感触拍出盲人的真性情。
和那些煽情催泪的主旋律不同,有着满满的正能量的《推拿》,有着滚烫的生命热情,也夹杂着油烟味的生活气息。
盲人群像的乐与愁、喜与悲,都并不是动辄凄苦的一味煽情。
在剧中,盲人们面临的问题,家庭事业,房子股票,都贴近现实,真实可信。
不做作,不苦情,《推拿》就像杯温暖感动的热茶,值得推荐。
@青年时报。
2012年6月份,我去南京出差,办完事后顺道看望一个同学。
他跟我说的那个地铁站我记不清了。
好像是跟北京的一个地名一样,到了那里他跟我讲怎么走。
当时说的就是找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在那里上班,盲人按摩院。
他是个盲人按摩师,视力0.01,高二的时候开始视神经萎缩。
后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后来就退学治病了。
想想当时我们搞捐款、聚在一起给他打气、还煞有其事的说着以后我们上了班就算一个人拿出一点工资,也能够他的生活。
高三的时候他跟家人四处求医,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再知道他的消息,我已经在北京上班了,另外一个同学说他要来北京。
我们约好了一起吃饭。
后来才知道,他是和她的女朋友来北京考试的,一个盲人的什么证书。
他的女朋友全盲,没有光感。
小时候4、5岁的时候就全盲了。
就像电视里说的,想起他们的时候。
我总是唏嘘感慨,同情感油然而生。
也只是这样,过后我会投入自己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直到下一次的唏嘘。
当我走到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已经在等我。
我们先进去他们店里,坐下来寒暄起来,说说他什么时候回的家、家人老人身体好不好之类的。
过了一会,他媳妇下钟了。
她能径直的走到我们对面的沙发坐下。
对他们来说,熟悉的环境很重要。
她媳妇很热情,很开朗。
就像我前几年见得时候一样。
同学特意请了一下午假,等我,陪我。
并一定要晚上请我吃饭,我说我来请他,可以报销的。
他坚持认为到南京,应该他请。
我们坐在店里的沙发上聊天,等着吃晚饭。
我意识到,来的太匆忙,至少该带点礼物什么的。
就在门口买了好多樱桃,给她媳妇吃。
我们去了他们的休息室,半地下的。
很窄,格局跟电视里差不多。
就是桌子上多了电脑,基本上每人一台。
我当时就很诧异,他们要电脑干嘛。
更惊讶的是,基本上每人都有QQ。
后来,我们聊到结婚生子的事。
同学说他们要不了,我说为什么。
他说,两个人在南京挣的太少了,买不起房子。
最关键的是,他媳妇不敢生,害怕孩子和他们一样看不见。
知道现在我都没想好,应该怎样接她的话。
安慰?
鼓励?
我不知道也许是巧合吧,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南京。
还在金陵中学的附近。
我没有看原著小说,只是感觉这个电视剧很有诚意,很有诚意。
就像斜对面的按摩店里的一样,生活着
刚开始觉得王泉看着特别别扭,可是很快,他成了“最有资格的盲人”,他能真切的站在盲人的角度替别人思考,明白自己对待爱情和婚姻要找的是怎样的一份心灵相通,面对困境即便老板乱了他也不乱,即便黑社会站在面前,宁愿流血也不放弃自己的辛苦钱,最难得的是,对待自己的爱情,他做得实在漂亮。
还特别想谈谈金鄢这个姑娘,一个“杜鹃啼血”就可以从大连跑去南京,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男人,知道怎样去爱护一个人,知道要把爱情和其它事分开看,知道芒来怎样在网上逃避,知道得不到的时候也要放开对方,若她得不到爱情,那真是要心疼死了。
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是怎样的“盲目”,世界给了我们光明或黑暗,我们都该感恩,善良永远是我们最好最宝贵的东西
用了三天的时间追完了这部电视剧,这是我继追《士兵突击》之后再一次的心潮澎湃,充满热泪与微笑看完的又一部剧。
从士兵突击到团长到推拿,康洪雷导演就像习武之人,修的不仅仅只是武技,还有内力。
有人说舞剧和电视剧的结合感觉跳戏,但我却觉得到位极了。
若要看懂了肢体的语言,不比从嘴里说出来的更具震撼力吗?
何况,《推拿》的台词也精彩绝伦,情节的设置更自不必说。
你以为盲人的生活会是磕磕绊绊的一团乱麻,但他们早已克服了这些环境障碍,他们反而比明眼人更能洞悉人内心的波澜。
他们谦卑却有骨气,过度的敏感让他们每个人都在情感上徘徊辗转。
金嫣刚出场时,那股子生鲜劲猛又超凡脱俗的气质,让我一度误以为她是个危险人物,可是又见编剧对她的偏爱,台词如此富有哲理和诗意,她的风骨显露无疑,表演上,金嫣突出了自己硬气的脖颈,每次说话,理直气壮,自成一系的逻辑完美的无懈可击。
她是为爱而活着,而多少明眼人,又为了活着而忘了爱呢?
她为了自己心中的杜鹃啼血而来到芒来的身边,芒来却又是个卑贱到土里的男人,他的沉默被金嫣误以为是神秘,他的逃避被金嫣误以为是拒绝。
那一句“我实在配不上你”,打碎了金嫣所有的幻想,但更难能可贵的是,摸到了芒来的心之后,金嫣依旧选择爱下去。
从前,她爱的是自己的爱,后来,芒来爱的是她的爱。
孔佳玉,刘威葳真不愧是个擅长扮演“内心纠结的女性”角色。
她的头颅永远高昂,似乎拒绝外界的一切,因为她早已对一切自有主张。
对王泉有任性的拒绝,拒绝他的软弱和对家庭的妥协,对父母有娇气的拒绝,拒绝他们过度的担心和强硬。
她说她是金牛座,掉进钱眼里的星座,她爱钱,因为每一分钱都是她和王泉捏了无数双脚,敲了无数副肩攒出来的,她更爱王泉,她用手摸索着王泉的大鼻子和大嘴巴,把他的头用劲地掰放在自己肩上,安慰他,像个母亲。
刘威葳的手和脖子,是她在这部剧中最大的特色,也更印证了动作比语言更吸引人。
崔云这个角色最让我动容的就是在前面教儿子坐公交车的段落,编剧设置的真是有心,坐上车还要再换乘一次车,一定要把每个冲突和桥段都做足,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但是崔云的人物成长弧线似乎不够清晰,她依然只是从一颗小树换到了另一颗大树身后站着,我原本以为她一定能够开自己的面馆,自己靠自己站着。
不过,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当人上人的,这也是十分合理的设计,有时只能笑叹自己对情节的幻想过于落伍,陷入窠臼。
韩秀梅真是演的地道极了,金嫣的辣是冰水,韩秀梅的辣是泥土气。
她就像是你见到的你身边的那些人,卖煎饼的、开饭馆的、你的妈妈、宿管阿姨。
偶尔的幻想情节竟然也让你眼前一亮,原来大妈也是可以像明星一样闪烁的。
台词好到爆表。
只评论了女性角色,她们就像花,花钱的花和花朵的花都是一个字,她们是屏幕上的花,让明眼人看到了盲人世界当中的五光十色。
沙复明是个必须有的正义大哥哥,虽极力想做到不俗但仍有对金钱的执念,很好,把人物往地气上拉了些。
剩下的人物、高唯、张宗琪、马跃、牛三勇、人渣弟弟和人渣前夫,都让人过目不忘,塑造的淋漓尽致。
这是群像式的创作手法吗?
每个人的矛盾从刚出场就让观众一目了然,但是却玩出了三十一集的变奏和花样,真让我再一次的叹服,做足比做多更好的道理!
感谢这部剧,让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心起伏,若要再盼得这样的好剧,不知又要等多少年。
先屏息凝神地看过了毕飞宇的《推拿》原著后,搜索出电视剧来观看。
感叹康红雷在基本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拍出了盲人的内心世界、价值观,拍出了他们的尊严与执着,拍出了他们用另一视角看待世界、社会的独特视角。
也喜欢剧情的改编,沙复明和张宗琪角色的互换,沙复明戏份的加重映射出他的才学、睿智、成熟与练达。
毕竟书中写的某些话题略显沉重,有些问题没有电视剧中的矛盾那样突出,但作为连续剧如此改编,还是情理之中的。
例如:书中沙复明因为追求或者说向往、崇拜都红的美,而内心爱上了都红,这在电视剧的处理上很难演绎。
况且沙的年龄比原著中的略长,如果完全忠实于原著,可能会让观众一头雾水,理解出现偏差。
导演、改编堪称完美的同时,更要赞一下演员。
几位饰演盲人的演员演绝了。
没想到钢七连的连长——张国强,演技如此之棒,他强壮的身材后的那种微表情,他的喜怒哀乐、左右为难,演得太出神入化了。
微表情拿捏得恰到处!
饰演孔佳玉的演员的演技也上了一个大台阶,初见她是在《征服》中她饰演刘华强的情人,那时的表演还是比较僵硬的,这里面就成熟了许多。
芒来的自卑与抉择的为难之;张一光调侃、善良与噩梦绕之不散的惊恐;金嫣、邓晓梅对爱的追求、把握、对抗与执着;小马和都红的清纯、才华、自尊的表现无不打动每一个人。
更可贵的是,作品完全没有晒可怜、求同情,而是用能力捍卫尊严,以推拿实现自我。
里面加上了张宗琪爱人泼辣、唠叨等戏份,加上了高唯与牛三勇的恋爱桥段,增加了部分喜剧色彩,但这笑来得自然……完全是一部值得静心观看、回味反思的影片,完全是一片笑中有泪、泪中有心动、心动而升华的好影片!
我生活中从没有接触过盲人,所以对这个群体完全不了解,如果非要整几个词描述直观印象,那大概就是“可怜,什么都看不见,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但按《推拿》里写的,这是盲人最恨健全人对他们的一套说辞。
所以看完小说,觉得被打了一遍脸,才知道以前自己对盲人(或者说残障人群)那种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同情怜悯是多么自以为是,多么欠揍。
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所谓的爱心慈善晚会让人看着犯膈应(先不说是否真的有善款能帮助到残障人士),除了其中刻意的、烂大街的煽情桥段让人生理不适之外,主持人们的说话逻辑更是狗屁不通。
多少爱心演出都像都红参加的那场演出一样,残障人士(多半是小朋友)被拉做背景,主持人在拽着他们问几个诸如“你今天高兴么”、“为什么高兴啊”之类的傻逼问题后,往往不等人家回答,就迫不及待地以配乐诗朗诵的语调秃撸出一大串早已背好的底稿,孩子身世之可怜,后天之努力,社会爱心之博大,不把自己说哽咽不算完。
无论底稿多臭多长,最后一定会落脚在社会的关爱、孩子们的感恩上,以呼应演出主题,让现场的爱心人士们存在感骤升。
现在想想,当倪姥姥字正腔圆、朱大叔带着哭腔、董小姐拖着重重的鼻音说——“孩子用他的表演来报答全社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时候,被他们紧紧搂在身边的孩子们,心中一定跟都红一样的不解:为什么是报答?
报答谁呢?
我欠谁的了?
什么时候亏欠的?
还“全社会”?
……她只是弹了一段钢琴啊。
“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
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
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
”“她这样的人”——不论承认与否,我们心里都是有这样的分界的。
他们,我们,他们因为是他们,所以能把钢琴弹出声儿来就不错了,能自食其力饿不死冻不死就很了不起了。
我以前真的是这样认为的。
甚至从没发现其中潜藏的荒谬与傲慢。
都红因为莫名其妙的“还债”而放弃了钢琴,而沙复明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什么自食其力,他要做老板,赚大钱,跟普通人一样。
突然想起来《逆光飞翔》里黄裕翔的搞笑室友阿清,原来他才是那个电影中最可贵的人。
他从第一次见到黄就当他是普通人。
他跟他一起看美女,分享把妹心得;一起看棒球赛,全垒打的时候抱着他欢呼。
黄裕翔拿着盲杖在路上走,同学说“这里有盲道你自己可以走,不要浪费我时间啦”;妈妈说“你自己走一遍,妈妈就在你旁边”;小洁说“你这样很危险,我带你”;阿清从后面窜出来,手往他肩上一挎:“走那么快,草上飞哦!
” 他从来就没有把他当做盲人,他只是一个正常的同学,一个有着同样活力的同龄人。
没有“我们”和“他们那样的人”。
没有分别心。
这真是极大的美德,极高的修行。
说到底是我们热爱感动,我们需要感动,我们把同情心投射在“他们那样的人”身上,感动,流泪,来满足自己的快感。
从今天起,请收起我们自以为是的同情心,别再把别人扯进去了。
他们都挺好的,用不着我们的眼泪。
看央视版本的《推拿》,曾被崔云的细心体贴和善良所打动,通过这个角色我更能体会有一种美真的是什么用心来欣赏的,而不是仅仅用眼,她被形容为“大火罐子”的外表在那和声细语、感恩善良的映衬下也能发出光来,她带给沙复明的是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
曾经被王泉大夫那种骨子里的实诚憨厚与担当所动容,当孔佳玉的父母想要阻止他们在一起时,他学做菜学各种生活基本技能,千里迢迢去远在东北的孔佳玉家成功地向她父母证明,他虽然也是个盲人,但仍然有能力照顾好她们的女儿。
他让我看到,爱情在遭遇困境和拦阻时,只有两个人的心始终在一起并且拼尽全力去保卫才有希望修成正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此外还有都红的自尊,高唯的认真尽责、勇敢独立,沙复明的镇定担当以及慈悲情怀,都无一不让人感动。
但回想整个故事,最最耀眼和令人难忘的还是金嫣。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给人一种绽放、盛开、燃烧的感觉。
从一出场,她从大连来到南京千里迢迢为了曲芒来,只因为曲杜鹃啼血的爱情传言而深深地陷入了她对芒来的爱情。
高维问她,如果曲不答应她怎么办,她带有一丝倔强认真的地答道:“如果他现在就答应了我就立马走人,那就不是我要追的曲芒来了。
”高维笑她是单相思,我却只道这是她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爱情必须是唯美而坚贞的、真挚而热烈的。
到后来看到电视节目中都红被别人当做怜悯的对象时,她很不以为然地打抱不平:“盲人怎么了,盲人能把钢琴弹出声来,不被冻死饿死就算了不起了?
才不是!
我们活的很好,用不着怜悯……”看到她一本正经地对着电视屏幕说道,我感觉到的不是盲人因为残缺而激起的过度自尊,而是她发自骨子里的一种绽放的姿态,她就是这样一个活脱脱地把人生过得自由漂亮的女孩子啊!
她的爱,炽烈而利落,她可以为一个心中的美好印象去追求素味蒙面的芒来,她可以爱他等他很久很久,等到他说一点也不爱时她也能果断地离开。
跟芒来前女友邓小梅竞争时,她表现得是那么要强“这个男人现在是我的!
你们谁也别想把他夺走!
”可当邓遭遇老家“丈夫”的暴力纠缠时,她又能出手相助、一码归一码。
这又是何等大气的作风!
她劝一直对父母隐瞒恋情的孔佳玉勇敢地说出真相,彻底把孔佳玉从“做贼”似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如获新生。
在都红拇指骨折时能果断而坚决地留下来,并率先领导大家捐款。
她给人的印象,就像是跳跃着的火焰、陶醉中的舞者,又像春天的姹紫嫣红,生机蓬勃、绚丽夺目!
不得不评论一下金嫣的衣服,一袭白色蕾丝裙正能映衬她那纯洁烂漫的心灵,一身正红色连衣裙又将她的绚丽夺目烘托了出来,感觉这两身衣服配在她身上真让人觉得难忘,就像台词里说的“这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啊!
”
这部剧,主要是靠演员的表情来表现剧情;(与之相比,其它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是靠表情以外的各种手段来表现,所以不需要什么演技。
)不客气地说,该剧中绝大部分演员的表演,相当细腻到位。
大量的正对脸部的长镜头(长时间)特写,在一个镜头里,演员一气呵成地表演出情绪的转换、内心的波动。
其水平之高让我惊讶。
另外,总所周知,影视剧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场景。
这部剧中,每一个场景的设计和摆位都很讲究,出现在画面里的任何东西,都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参与到该场景的主题的表现当中。
基本没有打酱油的成分。
国内外绝大部分的影视剧都做不到这一点。
恰到好处地引用《诗经》、舞蹈、歌剧、舞台剧等其它表演艺术形式,帮助表现剧情,很有新意却很自然,也提高了该剧的艺术表现力。
几乎全部参与演出者的表演都很精彩,但演员的演技确实也有高低之分,大概分三个层次,特出色、出色、一般。
奇怪的是,特出色的占大多数,出色的少一些,一般的更少。
而且,各层次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所以我也很难明确地指出谁在哪个层次。
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如,王泉两口子,曲忙来,张一光,王海,王泉妈,沙老板,高唯,崔云,甚至那个男的人贩子,吴和平,等等
嗷 我大LOLI夫妇演技超赞甩出沙复明十条街不止 南京普通话很好听的你们不要黑它
这部电视剧能回归朴素扎实,实在动人。类似《万箭穿心》。
特喜欢刘威葳
花好月圆、岁月安好,谁人不喜欢,但宁愿在萧瑟冷峻的灰暗中摸爬滚打,也不愿在虚假的繁荣、修饰的美好里自我陶醉、沉沦。最后一集如狗尾续貂(也许作为电视剧能被播出不得不做的妥协,安排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大圆满结局),一部紧贴地面、饱含烟火起的好剧给毁了。去掉31集可打五星。牛三的热血与拳头、牛三老板的财大气粗与古道热肠,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时代所欠缺的才导致贫民们觉得好看吧!相信小说会更好看,但已没有激情去读…
还行吧?不过和小说比起来还是差了好多。
推拿的改编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无论是对电影还是电视,但没想到这么浅薄,大部分还是和导演功力有关。远没有娄烨版本带来的沉重与深刻
看了原著再重看电视剧,以上次看减一星,剧版新加了崔云,增加沙老板戏份,分散了沙宗琪推拿诊所其他人的戏份。
每个演员都很精彩!濮存昕演技最棒!
冲着康导的名声和濮存昕主演看的,结果八集弃。电视剧剪辑很有问题,导致剧情不连贯,背景音乐也是配的莫名其妙。故事情节平铺直叙并不吸引人。不过康导的片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方言,令我不明觉厉。
张国强那一口南京话吓到我了,怒赞!
确定这是毕飞宇小说改编的?
先看的书 表示不太能接受编剧的如此改编 濮存昕 张一光 满分 张国强85 芒来75 高亚麟 刘威葳及格 新加入角色没有喜欢的 都红塑造的失败 金嫣差着挺多意思
“我们的钱跟你们的钱不一样,你们把钱叫钱,我们把钱叫命”
剧情有点拖沓,崔云这个人物为了让沙复明更有立体感,有些多余了,电影版的感觉刚刚好
这小说改编难度不是一般大,编剧记一大功。另外南京话实在太难听了,用在电视剧里面实在不合适。
📺刚看完一部超治愈的推拿剧,简直就是放松的小能手~强烈推荐你也来看看噢~💫✨
跟大部分国产剧一样,前面剧情进行缓慢做足了细节,前15集可以说是完美,但收尾为了happy ending就一下从现实主义变成了理想派,各种潦草结束。20集以后略矫情,最后3集只能用狗血形容了,不过辛亏前面情绪铺的足,最后一些煽情点还是能让人投入。总的来说,这部剧都还是今年最值得看的国产剧。
好看,剧情很紧凑细腻入微。
电视剧版比电影版多了一些温情和阳光,七连长南普还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