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只可以被它们自己和一除,它们是特别的号码,可疑和孤独的。
有些质数更特殊,它们称之双质数,两个截然不同,像十一和十三永远接触不到,因为它们被偶数分开。
”夜,瓢泼大雨,车内,雨刷在有规律地左右运动。
Mattia: 我要去德国了,也许。
Alice:那很冷,不是吗?
Mattia: 我不知道。
......Alice:你要离开多长时间?
Mattia:三年。
Alice:三年就几乎是永远了。
Mattia: 只是三年。
Alice:不知道的话就不要说“只是”。
......《质数的孤独》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穆勒先生向电影学院师生力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
影片有着明显的意大利电影的传统,试图挖掘如何用电影语言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雾雨光的意象不断出现,在同一空间进入不同时间。
影片不拘于真实时空的限制,以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心理状态为脉络进行剪辑,自成一种特别的味道。
感人之处:影片结尾Alice婚姻失败,人瘦成枯柴,Mattia在德国收到Alice寄来的两人合影,回到不愿面对的城市,找到Alice的住处,按门铃,Alice洗完澡,得知是Mattia在门外,屋内一片阳光照进来,Alice慌张地穿上超短裙、穿鞋、画眼线、点燃一支烟、开门,Mattia在门口。
Mattia:洗手间在哪里?
Alice笑:走廊的尽头就是。
在洗手间,也是Alice的暗房,他看到了照片,记录了Alice这些年的生活。
Mattia来到客厅。
Mattia:你结婚了?
Alice紧张地笑,让他看自己的手指:现在不是了。
你呢?
Mattia:没有。
Alice笑,依然很紧张:还在玩,很难结?
Mattia沉默地笑,紧张地看着Alice:你瘦了。
Alice上下看了Mattia:你也变了,只是正好相反。
两人相视而笑。
Mattia:你真美。
Alice躲闪着Mattia的目光:有事情要告诉我?
啊,吃了吗?
Mattia摇头。
Alice:我去弄点吃的。
Alice打开冰箱,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她拿出了仅有的面包和一点蔬菜,放在盘子里,走到客厅,看到Mattia蜷曲在沙发上睡着了,她深深地看着他,给他盖上毛毯......Mattia 醒来,天色已经暗淡下来,Alice在对面睡着了,她瘦小的像个无助的婴儿,Mattia 给她盖上毯子,沉默地走出了Alice的家。
............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两个孪生质数靠得很近,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
”——《质数的孤独》。
借用庄老的标题, 想说明影片的主题实际没有太多的新意. 小说不错: 结构工整, 节奏明快, 亮点在于用数学解释人生的无奈. 故事把两个灵魂和肉体都有伤疤的年轻人24年的经历浓缩在一个不长的故事里. 我们目睹了两个灵魂无谓的挣扎和令人绝望的宿命. 质数虽然拥有一样的属性可是除了2和3,他们将永远孤独. 还有一种叫做孪生质数的成员, 他们只隔着一个偶数, 却永远无法靠近. 他们彼此相望, 却注定永诀天涯. 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
他们的孤独也许是命运捉弄, 也许仅仅是缺乏面对人生的勇气. 他们都折磨自己的肉体, 希望可以减轻灵魂的痛楚. 他们之间的感情, 可能更多的是同病相怜而不是爱情吧. 他们徒有爱情的敏感却没有追寻幸福的勇气。
1998年爱丽丝下意识的说出法比奥,与2007年马蒂亚在洗手间的那几分钟都真实的打动了我。
“选择只是短短几秒钟的事,然后用余下的时间来还债”。
对于两个不断伤害自己肉体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们会做出让心灵得到抚慰的决定。
这其实并不只是残酷的青春那么简单, 因为故事一直延续到两个人的30多岁。
我们能理解韩剧里因绝症而造成的分离, 其实心理的疾病其实一样有可能是无药可救。
爱情是一剂良药但并不能医治所有的疾病。
我们对结局的侥幸是基于对偶数的理解. 忧伤弥漫, 我想到<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我终于理解这些有伤的年轻人为何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走向深渊。
爱丽丝和马蒂亚都不是可爱的人,可是故事本事依旧令人感怀。
可能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曾经的遗憾。
那决定命运的几秒钟,你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悔恨,还有那些我们对人生和命运都感到无能为力的瞬间。
我不大喜欢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影片的节奏有些乱,时空倒错,演员也换了3次,分别代表童年,少年和中年.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讲,有些费解. 我最失望的是导演对召唤马蒂亚回来的那张照片的改动. 当爱丽斯穿上母亲的婚纱, 并让马蒂亚穿上她父亲的西装拍照, 并且抱她穿过走廊的时候, 我觉得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 导演为了配合结尾的所谓"小团圆", 把这一节删去. 他们最亲密的时刻变成了参加别人婚礼时的告白, 然后莫名其妙的分离. 我可以认可因为影片长度的限制, 导演简化了两人另外的感情生活, 可是, 这样一来故事的内涵都变了。
本来这个故事是说:人生又痛苦又漫长,可是有些片段是如此温馨足矣慰藉余生。
电影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伤口是不能抚平的,人生是一场分久必合的游戏。
演员选得不错, 3对质数都足够令人信服. 特别是少年时的那对, 神情气质都和周围如此格格不入, 却又美得让人不胜唏嘘. 中年的黯淡刻在马蒂亚松弛的皮肤和爱丽斯青色的眼眶上. 失去了青春, 只剩伤痛. 还有就是罗塞里尼演的马蒂亚的母亲,憔悴得让人难以置信. 看美女变老, 是另一种残酷.<挪威的森林>据说也是失败的改变,不看也罢.
质数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他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而孤独。
质数中还有些更特别的成员。
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
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如11和13,17和19.但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有一个偶数挡在了他们中间。
很寂寞的台词很冷淡的电影喜欢电影特效的处理,把人物内心的恐惧不安无助刻画的到位且夸张,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同身受。
画面剪辑技术纯熟,最让我觉得震撼力超强的就是,将两位主要人物至于喧闹的背景之下,拥挤的场所之中,随后镜头拉远,使得人物孤独的身影显得格外突兀,切合电影主题。
说起内容,讲的是两位有着心灵创伤的孤独但敏感的且相互契合的灵魂相遇的故事。
冥冥之中总是有种力量将他俩相连接,走道里,有磁场相应,不说什么,也不需要说什么,二人同时看到对方,并且透过对方的眼睛发现了内心深处的灵魂。
他们没有性欲,没有爱情,不算亲人,朋友关系不是很恰切,他俩也为互相同情,是什么关系道不清看不明,就是由于某种相似的遭遇给他们带来了相似的心灵创伤导致自闭。
影片静静的在叙述剧情,在静静的讲述人间无缘由的非理性。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直看下去,曲终人散之后,抚平躁动,安慰心灵,突然明白何为寂寞何为孤独何为自闭何为将自我与人群疏离保持孤立。
不被理解总是让人抓狂的,让人想去尽力解释让听者明白其中缘由。
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有意义么?
意义一定是有的,尽量发觉总是会找到些许意义,让对方更了解你,如果始终悲惨境遇还会得到对方的安慰,两个心灵即便无共同之处,有相似的经历还是会引起共鸣和同情,这就是意义。
但真有必要?
我看不见得。
Viola不晓得怎么良心发现,在一段时间里对Alice很好,她看见了Alice腿上的伤疤,她未泯的良心开始“作祟”,最终,Viola还是恶毒的viola,Alice将本来应对着Viola的碎玻璃划向了自己,去掉身上的纹身,回归本真的自己。
Mattia将妹妹弄丢的童年往事成为诅咒一直纠缠难以忘怀,他伤害自己,身上的伤疤,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在存在的,而不是行尸走肉。
他也许会怨自己讲妹妹的智商霸占为己。
童年的经历是阴影,是梦魇,是不透风的墙,是深入血液的毒品。
在最脆弱的时候,世界给了我们什么,叫我们如何回报以歌?
Alice和Mattia,也许会相互支撑着走完生命剩下的旅途,可是他们夹着的那个偶数会永远像那个小丑一样在灯光的照射下,露出狼一般的獠牙。
原著看的唏嘘而无奈,仿佛爱丽丝和马蒂尼该有更好的归宿,却又觉得这样的结局才对得起他们深入骨髓的孤独。
不抱什么希望看电影,只希望它能还原原著。
大量记忆的穿插重叠、通过开场若干时间提示对应的那个岁数的爱丽丝和马蒂尼,其实是有用心的,只是略显混乱。
书里最爱的一幕是多年后马蒂尼坐在爱丽丝房间放眼四周发觉都是他不熟悉的物件摆设,那种力不从心和失落。
五颗星给重逢和我的眼泪。
真是见不得重逢:在7年后马蒂尼因为爱丽丝简短的一句卡片赶回来,爱丽丝慌乱的收拾自己,见面的一刻他们好像早上才分开的家人淡淡问候却不多言。
书里说“如果给我一个理由,我就和你共度余生,而这个理由终究没有出现。
”最后一幕爱丽丝在那个让马蒂尼梦魇的湖边,那个米凯拉坐过的长凳上,找到马蒂尼,从后环抱住他,轻轻婆娑着他的发丝。
那个时候时光仿佛倒退到奥薇拉家楼上房间内他俩第一次相拥的那一刻。
我想,这就是那个理由吧。
第一次看文艺片带着点想看明白剧情的心情,然后终于也看明白了,我自己的明白,并且我相信各位看客都有自己的“明白”。
1、明白了质数的意义,也明白了双质数的含义。
1984-1991-2001-2008,其实年份也有一层含义吧(我拼命地想回忆起剧中各种导演设下的细节梗)童年的心里阴影和伤害,让男女主角的相逢显得那么密合,只是我们都忘记了已经有裂缝的一个圆的两部分,要找回那种合二为一的初始,是绝无可能的。
2、明白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并且强烈建议初为人父母的朋友们都应认真观看此剧,别说你们没耐心看这么文艺又时空跳转的剧目,这绝对是给你们上的一趟好课。
至于早就过半百的父母们,反思与检讨吧!
3、明白了导演的细节处理的精致与音乐搭配的天衣无缝。
观影会后导演特地说到了侯孝贤导演对光的利用,在片中女主穿越的森林一般的光波流离,在DISCO扫射到人脸上的激光与眼神搭配,你一生手,它即告消失,从不曾让你抓住过。
4、明白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是什么。
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你由此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感觉。
负罪、怒气、害怕与茫然,特写的眼神透露出了太多太多意味。
5、明白了最后的最后。
我相信的是11+13=24,而24,它不是一个质数。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2个具有童年阴影的人在今后生活中相遇,感受到了彼此间似有似无的联系,并减轻了彼此的孤独感的故事。
看完后,觉着整体的电影氛围让人觉得有点窒息。
原本以为是个悬疑片,原本以为前面的人物和故事(例如爱丽丝的好朋友菲奥娜)都是为后面做铺垫,哪知那只是两位主角的“孤独”的衬托。
这部电影的确不太好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40分完全没懂电影在讲啥。
往后的日子它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只好先去看原著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下面列出几个细节希望能帮大家进一步了解这部电影。
1.男主小时候在派对上把妹妹卡米拉弄丢了。
2.女主经常在滑雪的时候想上厕所。
3.丹尼斯(电影中的小胖子)是个同性恋,喜欢男主。
4薇奥拉只有过一次性行为,并且结束后那个男生松开了之前紧牵着的手,走开了。
电影有给男女主牵紧双手的镜头和薇奥拉的表情。
原著中说这个动作让薇奥拉想起了那件屈辱史。
5女主的纹身是紫罗兰,薇奥拉在意大利语中正是紫罗兰的意思。
所以女主才会想让薇奥拉看她的纹身,才想让男主毁了那个纹身。
6原著中接女主丈夫之口交代了,身体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甚至会导致不孕,原著里也有女主绝经的情节。
7女主是因为看到了男主妹妹才给男主写信的。
8.女主是受雇摄影店的摄影师。
这就是她能不受邀也能去薇的婚礼的原因。
9.原著里男主的妈妈希望男主离开自己的视线。
10.原著里是因为女主跟男主说自己要结婚,男主才果断去留学的。
男主是数学博士,原著作者是物理学博士。
原著中有一些涉及到物理学知识的(易懂)内容描写和情节。
下面说一些我个人的观点1.(个人认为)正是因为女主经常在滑雪是总是想上厕所,并且在最后一次滑雪时把不小心把便便排到了裤子里进而导致了意外,导致了女主对食物的厌恶。
2.正是因为薇奥拉对女主的欺凌愧疚,再加上女主的守信让她更加愧疚,薇才会转变对女主的态度。
3.正是因为女主的不孕才有了电影中丈夫“出轨”,女主去超市偷吃东西(为了受孕)和双方离婚的情节。
---想到再补充。
孤独是人的影子,无论你是否愿意,却总也甩不脱它。
人类互相理解的时代永远不可能到来,尽管《火影忍者》中三忍之一的自来也如此期望。
(影片的故事梗概见今年5/29的《新民晚报》B9版http://pdf.news365.com.cn/xmpdf/20110529/XM110529B109.pdf) 到达永华影城时,满座的放映厅里,才开始放映影片。
片头浓黑重彩、很有冲击力,或者用时下的话叫作“重口”。
一群孩子身着不同的夸张装束,许是在玩停住不动的游戏,只有一个小女孩与人格格不入,不久便明白这是男主角马蒂亚那弱智的双胞胎妹妹。
最初始,两位主人公都倍受期待,被周围的人当成天才。
但他们只是孩子,懦弱得想逃离被加诸在身上的天赋,于是他们犯下了改变他们一生的罪孽,并使自己一生背负孤独。
他们是两条平行线,却是注定要相遇的平行线。
少年时代,两人成了校友,两个相同的人能凭着气息找到彼此,孤独的气息使他们互相吸引。
他们的世界狭小得仅能容下对方而已。
维奥拉有着一般少女的孤独,漂亮得众星拱月,却被爱丽丝目睹了被甩的落寞。
拥有不同孤独的维奥拉让爱丽丝成为了她的朋友,只为了找回优越感。
成人以后,爱丽丝似乎开朗了不少,却依旧疏离。
接到维奥拉拍摄结婚喜宴的委托,也许是对显出幸福的人群的隔绝,她找了马蒂亚陪她同去。
马蒂亚因为即将离开意国去德国留学才终于对爱丽丝坦承了抛弃妹妹的真相。
然后又是七年,没有唯一朋友的陪伴,爱丽丝自暴自弃,瘦得只剩一副躯壳。
也许是撑到了极限,她才把分离了七年的马蒂亚召回。
马蒂亚奋不顾身地直奔向爱丽丝,见了面,明明互相渴望,却发乎情止乎礼。
那么多年都等下来了,不急于一时。
面对着累得熟睡了的爱丽丝,马蒂亚离开了。
高潮出现在马蒂亚穿越隧道来到当年抛开妹妹的公园:画面被隧道的黑白色撑满,马蒂亚由远处走近,渐渐豁然开朗,遂而变成浓丽的彩色。
当爱丽丝再找到马蒂亚时,他坐在当年妹妹等他的长椅上,她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他将手负在她的手上。
两个质数终于不再孤独。
看完电影时还有点恍惚,从永华一层层坐自动扶梯下楼还仿佛一直身在童话中,无法从梦中醒来。
诉不尽的孤独。
孤独的人都会找到共鸣。
这是我如此喜欢它的理由。
改编原著的“罪与罚”——观《质数的孤独》范典/文意大利畅销小说《质数的孤独》的作者前几日刚到北京作宣传,引起书市抢购热潮,不禁让我们反思此书究竟有何看点:八O后作家?
粒子学物理博士?
还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斯特雷加文学奖获得者?
看书前先看的是同名电影,觉得故事很简单,两个心理带有阴影的年轻人在生命历程中有所交接,他们因为童年时期受过伤,在成长和生活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种别样的体验。
然而导演用许多艺术技巧进行诠释,比如片头刚开始时通过一场儿童剧的演出来揭示人物关系和状态,马蒂亚的妹妹用狂吼的方式捣毁了这个精心排演的儿童剧,喻示了童年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和不可复排性,马蒂亚因痴呆妹妹影响其参与集体生活而将其遗弃在公园,这造成他日后自责和内疚的直接原因;爱丽丝则因为滑雪摔瘸了腿,在上学时期遭受同学的欺负。
两人在肢体或心理受到了创伤,一个自甘沉沦、作茧自缚,一个却是努力突破、求得友谊,两人也因此在人群中找到了知己,然而他俩的关系又若即若离。
直至我读完书,豁然就知晓导演在电影中有别于原著中的处理,比如虚化了暗恋马蒂亚的同性恋男孩丹尼斯这一枝节,也删除了爱丽丝在薇奥拉婚礼中的报复行为,而将她与马蒂亚的分离设计在欢天喜地的婚礼中,衬托出两者不能结合的怅惘与孤单。
书当然有丰富的细节得以展现人物状态,而电影因片长关系要面对融合与挑选的问题。
最近根据村上春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挪威的森林》就因导演删除人物大段经历和创痕,只保留一条爱情的线路,招来了影评人的指摘。
可见,改编文学原著难,改编文学名著更是难上加难。
它对导演来说,是一项再超越的工程,并非人人都可以轻易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的。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孪生质数靠得很近,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而当数值逐渐扩大,它们也将分隔得越来越远。
导演没有用书中这一概念去生硬的套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而是通过他俩的行为、对周遭世界作出的反应来暗示这种孤独感。
采用手法多样:手扶式跟拍镜头展现童年马蒂亚抛弃痴呆妹妹时的惊慌,灯光效果既渲染了儿童游戏的炫烂,又暗示了人物内心的惊恐,而且导演用特定布景指代和引导了观众的观影经验,用一个半圆拱形的门代替公园的入口,也即马蒂亚丢弃妹妹的心结之处,而这个门的出现,也强化了人物内心在面对创伤时的自责和内疚感,这是书中所没有的,是导演赋予的一种艺术创造。
该片与原著相比虽有小遗憾,却仍然有导演再创造的痕迹,使人物心理外化的同时,加强了一些更适于画面表现的效果。
实际上导演这样的处理是值得推崇的,因为任何文本经由镜头终将改头换脸,在维持故事主题和大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本该更服从于视觉听觉等综合艺术的呈现。
《质数的孤独》的书获奖了,因其用一个新鲜的载体来对应当下年轻人心灵的孤独模式,而导演没有刻意去引用这层概念,他没有走捷径,而是用自己的想法构建了一种可见的孤独感,或许没有完全忠于原著,但也算不上是失败之作,关于改编原著的“罪与罚”应该不会算到它的头上。
越演越烂,还有那恶心的配乐。
还是书好看~
在这电影里找到了极大的共鸣 像看《黑暗中的舞者》一般震撼 感人的故事 舒缓的节奏 如果结尾能够简洁一点 这将是一部经典
@李毛毛爱打滚 我巨失望巨失望!糟践这本子了!
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畅销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细腻的笔触,近乎完美的光,孤独者找到了急切的共鸣。
人的相伴往往只是阶段性的 永远摆脱不掉的只有自己 无谓的孤独仿佛也是必然//少女时代的几个演员又可爱又漂亮 很有那种要搞出一堆drama事件的神经气质
两个孤独的人,两颗孤独的心,唯有彼此给予温暖
配乐感觉太不搭了
没错、每一个内心孤独的人都如同相邻的质数 它们彼此间都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相似,这就是同命相连吧 想看原著
少女alice好美
里面就有个房间满是树 眼线全被拦 今天刚看谁说要设计一个这样的房
结尾被改动了。还是喜欢原著,原著的叙述方式更适合我窝在床上慢慢看。在书店里看的,灯都亮着,那些孤独,广袤而深远的孤独,无法表现。
黑暗的童年,犯下的滔天大错却不可挽回。能遇见那个孪生的质数也就不枉此生了。
结尾模仿的太厉害了
大哥 小孩儿长大了也找俩长得像的演员演好不好 小时候瓜子脸长大变国字脸? 我tm直到最后才把男女主角和小时候对上号 导演滚回小学重上美术课
根本表达不了原著。
难看得一B,不过比挪威的森林好看点。难道导演不知道故事片里面闪回出奇难用吗?已经是分段叙事还切这么碎,配乐一起还以为是惊悚片呢。
喜欢少女和离婚后的Alice;Alice看的是什么动画片呀……
失败的改编。
这破书还改编成电影了